赤岭隧道塌方处理技术

赤岭隧道塌方处理技术

一、赤岭隧道塌方处治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欧阳璐,唐明亮,王刚,苑文博[1](2021)在《基于有限元分析的公路隧道塌方处治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文章依托于某高速公路隧道施工工程,以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塌方事件为例,提出了有效的公路隧道塌方处治对策,并采用有限元数值分析软件以及现场指标监测,对处治后的工程进行模拟与验证研究。结果表明:(1)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包括塌方处土体下层硬上层软、爆破进尺偏深以及管棚注浆效果不理想等;(2)塌方洞口填土浇筑混凝土护拱、径向注浆补强并配合掌子面法向注浆补强的综合方案能够有效处治公路隧道塌方事件。

黄亚华[2](2021)在《基于案例管理系统开发的公路隧道塌方处理决策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公路隧道发展迅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伴随着还有大量的隧道施工事故,尤其以塌方较多,但这些塌方资料并没有系统保存,这对隧道塌方相关研究是巨大的损失。因此为了解决目前隧道塌方研究缺少大量完整的现场资料问题,本文搜集整理了数百条条隧道塌方案例,开发了隧道塌方案例管理系统,在此基础上又研究分析了隧道塌方处理措施匹配,进一步开发了隧道塌方处治决策咨询模块,并将系统应用到实际工程中,结合数值模拟,解决现场塌方原因分析、处理和防治。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对系统开发的需求、技术、数据等分析,对搜集到的塌方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基于JSP技术和My SQL数据库开发了公路隧道塌方案例管理和处理决策系统,目前系统提供塌方案例查询功能,为隧道塌方相关提供数据支撑,和塌方处理决策功能,为塌方处理提供依据。(2)介绍案例推理的相关概念,通过选取断面形式、围岩级别、塌方类型作为模板检索特征,不良地质、地下水、埋深、围岩类型、塌方规模、勘察设计原因和施工原因作为定量特征,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特征权重,最后采用KNN算法计算其相似度,建立了塌方处理措施匹配模型。(3)详细介绍了和平隧道的工程概况和现场塌方情况,详细分析了其塌方与地质、水文以及施工有关,并对现场处治措施与系统处治措施进行对比,验证系统的可行性。通过数值模拟进一步分析了和平隧道的应力和变形情况,探究其塌方机理。(4)通过对和平隧道的塌方情况和开挖时的应力变形情况,考虑施加注浆加固控制富水软岩隧道的应力和变形情况,探究注浆加固圈的合理厚度和渗透系数,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增加注浆加固圈厚度能有效改善围岩的应力和变形,而增大渗透系数能有效改善隧道周围孔隙水压力场分布。

赵勇,杨志刚,周智辉,凌同华,张韦华,何文超[3](2021)在《基于FLAC3D的公路隧道塌方段工程处置及其优化》文中研究表明以浙江省武义县白阳山隧道为工程背景,采用FLAC3D有限差分法,模拟现阶段采用的预留核心土-上下台阶法开挖下围岩的变形及应力变化规律,并从优化施工方法的角度,综合分析开挖过程中隧道围岩位移及塑性区分布情况,评价不同施工方案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预留核心土-上下台阶法存在洞身位移变化大的问题;预留核心土-三台阶法控制围岩位移变化效果最好,且围岩塑性区变化范围最小﹒

向龙,王俊,唐锐,丁尧[4](2020)在《隧道塌方分类及施工处治技术》文中研究说明隧道塌方是隧道施工中最常见的事故,如何预防以及处治塌方,成为隧道施工安全的保障。目前大量国内外学者对隧道塌方进行了研究,在吸收国内隧道塌方的成功经验以及结合四川峨汉高速公路中隧道塌方案例,结合塌方位置、岩层、规模形态等分为洞口浅埋塌方、洞身脆性破碎围岩塌方、洞身软弱围岩塌方、洞身断层富水塌方四类,同时对四类塌方处治措施进行了总结。

李青堂,张毅清,冯庆妍,石征,胡子晗,惠云杰,阎如鹏,周解慧[5](2021)在《地质复杂段隧道塌方机理分析及处治技术》文中指出在隧道洞身施工过程中,常常会发生塌方,特别是在地质复杂段。本文分析了地质复杂段隧道出现塌方的主要原因及塌方机理分析,将塌方归纳分类。并提出隧道塌方的处治技术,分别根据不同情况作了详细阐述。结合和邢铁路天河山隧道洞身塌方处理的实践经验,论证处理技术的可行性,对类似工程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候航[6](2020)在《浅埋湿陷性黄土隧道塌方特征及处治措施分析》文中提出黄土在我国广泛分布,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起秦岭、北至长城。干燥情况下的黄土土质均匀、压缩性比较小,但当黄土土层遭遇连续性降雨的侵蚀以及地下水的渗流时,黄土强度急剧降低,产生强烈的湿陷现象,对本地区的工程建设造成极大的威胁。随着我国交通建设的迅猛发展,在黄土地区修建了大量的工程设施,其中尤其以隧道为代表的地下工程受黄土湿陷的影响最大。基于此,本文针对黄土湿陷性的特点,总结了国内外湿陷性黄土隧道开挖过程中遭遇的难题及施工诊治措施。同时,以宁夏海原县赵家山隧道工程建设过程中所遭遇的塌方事故为依托,根据现场监控量测数据,总结了黄土隧道塌方的事故原因及具体诊治措施。通过MIDAS/GTS-NX有限元软件,在还原了赵家山隧道塌方沉陷变形过程的前提下,对采用两种不同加固措施下的隧道围岩变形规律进行了数值计算,验证了不同加固措施的控制变形效果,并与现场实测数据进行了对比。(1)湿陷性黄土不但会降低围岩的承载力,而且会导致衬砌结构承受较大的水土压力。水流入渗黄土地层的方式可分为两种:静力入渗和运移优势通路入渗。对比静力入渗过程的缓和稳定,运移优势通路的入渗过程波动明显,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显着改变黄土土体的结构,容易让稳定的黄土结构产生变化及甚至黄土土层的不均匀沉降。(2)借助MIDAS/GTS-NX模拟了赵家山隧道ZK54+526~556段在实际开挖过程出现的变形及塌方情况。基于对现场监控数据和数值计算结果的对比,获得了两者的基本变形趋势一致且数值接近的结论(监测的最大拱顶沉降34.2cm,数值计算为38.8cm,相差11.86%),证明了数值模拟方式的可靠性。(3)结合现场实际监测数据,提出了两种措施进行赵家山隧道塌方处的加固:长管棚加固与双层小导管加固。基于数值方式可靠性的前提下开展了两种加固措施和未加固情况下的变形情况对比,综合来看长管棚加固的效果更好,其相对于双层小导管加固在最大地表(减少了7.4cm)、拱顶沉降(减少了19%)以及水平收敛(减少了15mm)等三方面均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因此,本文认为长管棚加固效果优于双层小导管加固效果,因此建议隧道的后续开挖中采用长管棚加固措施。(4)赵家山隧道围岩产生大变形及塌方的原因在于:黄土围岩的湿陷性明显,节理裂隙发育,在雨水的侵蚀浸泡下,围岩强度明显降低,初期支护强度明显偏低。赵家山隧道围岩塌方后发生后,实际上采取了回填塌腔并封闭掌子面的措施,对塌落土体进行临时支撑并根据隧道实际侵限状况,对侵限钢拱架进行换拱处理,之后优化塌落段的超前支护方式,加强隧道拱顶上方的支护效果,但是结合长管棚加固措施的方法来看,建议进一步进行长管棚加固措施。

彭欣[7](2020)在《九绵高速公路水牛家隧道塌方机制及处治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隧道施工中塌方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灾害,由于隧道工程的地质条件具有复杂性和未知性,板岩、千枚岩等软岩隧道施工过程中易出现大变形、支护受损破坏,甚至出现塌方事故。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针对性的研究,对塌方的发生机制和处治措施进行总结,为后续类似工程的建设提供宝贵的经验。论文以四川九绵高速公路水牛家隧道洞内变形塌方及仰坡失稳事故为例,利用地质调查、补充地质勘查、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等手段对水牛家隧道的变形及塌方机制进行总结,并对其对应处治措施进行了深入研究,然后提出了该类地质条件下隧道施工支护参数优化方案,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分析水牛家隧道洞口段的工程地质特征以及其初期支护大变形发生的过程,总结出水牛家隧道洞口段塌方的主要因素是隧道洞口段围岩的工程地质环境极差,周围岩层主要为软岩,其岩质较软,而且岩体层间结合较差,隧道开挖临空后,受重力及卸荷变形影响,岩体层间摩阻力不足以支撑上部岩土体重力,从而产生软岩变形,造成隧道拱顶发生大变形。(2)通过对水牛家隧道洞身段所处的工程地质环境进行补充勘测后,发现隧道洞身塌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工程地质因素造成的。可将工程地质因素归纳为两方面原因:(1)隧道洞身段围岩与洞口段围岩类似,岩体均属于软岩,强度极低,而且岩层产状陡倾。(2)隧道左洞上方地表存在冲沟地貌,勘察资料表明冲沟下方疑似存在隐伏断层,易汇水下渗,软化围岩导致左洞岩层力学性质较差。(3)对隧道地表仰坡的物探勘察资料进行分析后,发现隧道地表仰坡位于明显的深切河谷地形,此地形的地应力分布存在应力分区现象,即岸坡存在应力变动区和原岩应力区,河谷谷底存在应力集中区,隧道的施工加剧了河谷应力场演化过程,致使软弱岩体发生水平蠕变,导致地表裂缝产生,进而致使仰坡失稳。(4)针对水牛家隧道不同部位发生塌方的机制及原因提出相应的处治措施,隧道总体加固方案采取洞外桥改路施工→仰坡抗滑桩加固→洞口临时支撑段换拱施工→17m自进式管棚施工→二衬台车分解逐段拆除→对于塌方体端部进行喷射混凝土加固反压→使用地质雷达对前方塌体进行扫描探测→掘进施工。(5)为了对支护体系进行优化,本文借助有限元软件开展了正交试验,分析了16组试验组的位移情况,塑性区分布,支护结构受力等一系列指标,经过对数据的处理分析,完成了支护体系的优化,获得了最优支护体系参数如下,钢拱架间距0.5m,锁脚锚杆长度7m,系统锚杆长度7m。

韦盛[8](2019)在《小头岭隧道塌方原因分析和处治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广西高速公路建设规模的加大,越来越多的隧道将穿越岩溶地质,极易遇到软弱破碎围岩,由此引起的地质灾害问题日益突出,对隧道工程的施工安全、进度和经济效益产生极大影响,其中因岩体软弱破碎造成的隧道塌方是常见的典型工程事故之一。如何在隧道施工中规避此类灾害的发生,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技术难题。论文论述了隧道塌方影响因素、围岩稳定性分析和塌方处治措施,结合小头岭隧道塌方具体案例,对隧道塌方原因和处治措施进行研究,所做工作如下:(1)对隧道塌方影响因素和围岩稳定性进行论述,分析软弱破碎围岩隧道塌方原因。(2)以小头岭隧道塌方事故为案例,结合隧道具体地质状况,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归纳和分析,研究隧道塌方前围岩的异常变形特征,对塌方过程进行描述和分析。(3)采用FLAC3D软件对隧道塌方进行数值模拟计算,研究和分析导致隧道塌方的关键因素,同时从自然因素和人为主观因素两方面进行分析,综合归纳隧道发生塌方的主要原因。(4)根据塌方事故发生的原因和特点,提出了相应的处治方法,并通过监控量测数据分析,对塌方处治的效果进行评价。

赵殿国[9](2019)在《小马厂隧道塌方处治工程措施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交通基础建设的蓬勃发展,高速公路隧道建设在交通建设中的比例越来越大,随着我国修建的隧道越来越多,则在修建过程中遇到的不良地质灾害问题也日益增多,从而也滋生了一系列的工程问题,列如隧道塌方。本文主要以雅安至康定高速公路卢康段小马厂隧道的反复塌方工程事故作为研究背景,对隧道塌方处治工程的关键技术及参数优化开展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所得成果如下:(1)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别对塌方段采取三种开挖方法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开挖方法为双侧壁导坑法时,隧道周边围岩的变形、支护结构的内力和围岩的拉应力及塑性区面积减小程度较为明显。在对隧道塌方段的施工中,应采用双侧壁导坑法开挖。(2)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别对塌方段采取不同外插角度的超前小导管支护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超前小导管的增设能有效限制围岩的拱顶沉降、改善支护结构的受力,并能减小围岩的塑性区大小和塑性应变。小导管外插角度越大,注浆加固区径向厚度越大,隧道围岩稳定性越好。外插角在15°增大至25°时支护效果较为明显,从25°增大至30°时对于塌方段支护效果的改善程度不大。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超前小导管的外插角度宜采用25°~30°;若打设双排小导管,外插角宜采用第一排30°,第二排25°。(3)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塌方段开挖采取超前大管棚支护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增设超前大管棚后,隧道拱顶上方塌方体覆盖区段的围岩变形明显减小,支护结构的受力值和隧道拱顶上方围岩的拉应力值均明显变小。超前大管棚的增设对塌方断面围岩稳定性提高明显,有必要对塌方段开挖前施作超前大管棚。(4)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的方法,得出隧道塌方处治工程关键技术主要有:塌方段前的原支护结构加固、塌方段掌子面掘进开挖方法的变更以及塌方段增设超前支护。同时塌方段施工过程中,隧道拱顶上方坍塌体覆盖的区域的围岩稳定性较差,应加强对该区域的围岩变形和结构内力监测。

殷明伦[10](2019)在《隧洞岩体质量评价及围岩稳定性的尺度效应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快速发展,两车道、三车道公路已不能满足快速增长的交通运输需求,超大断面隧道建设逐渐增多。但国内外超大断面隧道工程案例较少,规范标准存在空白,也无成熟的工程经验可以借鉴。其中岩体质量评价是隧道工程建设中的关键问题,面对超大断面隧道等规模越来越大的地下工程,常用评价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单一评价方法反映信息量少、分级未考虑工程特征、部分参数取值精确度差等。超大断面隧道工程遇到的地质条件更为复杂,施工风险高、难度大,其施工关键技术也亟需总结完善。本文以多条公路隧道、山岭管廊建设为工程背景,采用理论分析、室内试验、现场监测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岩体质量评价方法、评价指标与围岩稳定性的相关性、结构面特性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及超大断面隧道设计施工进行深入研究,得到以下研究成果。(1)对国内外常用岩体质量评价方法中岩石力学特性、岩体完整性、地下水情况、初始地应力情况四项重要评价指标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各项指标定性评价及定量表征手段;基于国标修正BQ法、水电围岩分类法、南非地质力学分级法及Q系统分类法,提出了不同评价方法的归一化方法;对四种评价方法进行指标权重分析,明确了国标修正BQ法是以岩石力学指标为主要评价指标,而其他三种方法则以结构面属性为主要评价指标;基于187组现场围岩分级结果,对4种评价方法进行两两函数拟合分析其相关性,结果表明,修正BQ法与HC法呈比较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与Q分类法呈比较明显的对数相关关系,其他方法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但相关系数较低;鉴于单一评价方法存在的局限性,提出基于支持度函数的组合评价方法,可从多角度反映实际岩体情况,根据不同工程选择适合的岩体质量评价方法,使结果更接近真实情况。(2)基于离散元数值模拟软件UDEC,模拟隧洞开挖后岩体应力场的变化,计算四种不同隧洞跨度(20m、15m、10m、5m)条件下岩石弹性模量、岩石泊.松比、岩石内聚力、岩石内摩擦角、结构面间距、结构面内聚力、结构面摩擦角与围岩稳定性的Spearman相关系数。计算结果表明,结构面力学特性较岩石力学特性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程度更强;各因素在隧洞开挖跨度不同时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程度不同,随隧洞跨度的增加结构面影响减小,岩石物理力学参数的影响增加。基于此结果,建立了基于相关系数的国标修正BQ法尺度效应修正方法,该修正方法主要为权重系数的修正,反应了评价指标在不同隧洞跨度下对围岩稳定性的不同影响程度。(3)归纳总结了整体块状结构、块状结构、碎裂结构的变形机理及失稳模式。基于72组不同工况下的离散元数值计算结果统计得到不同组合下的失稳比例,认为围岩失稳与否在很大程度上由隧洞跨度及结构面类别共同决定。分析了《工程岩体分级标准》中岩体完整性系数与岩体体积节理数的换算方法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120组现场数据的分析,提出两者换算公式的修正方法。(4)以国标修正BQ法为基础,提出了[BQ]S-P分级法,该分级方法是对国标修正BQ法的尺度效应及结构面类别的综合修正,同时确立了围岩级别快速判定程序,实现了围岩分级结果的客观性、准确性与真实性,保障了动态设计施工的顺利推进;明确了在围岩条件突变时设置合理过渡段的必要性,有限元数值模拟及监测结果表明,超大断面隧道开挖方式由CD法转换为台阶法设置9~10m的过渡段是合理的;通过改进压力盒布置方法实现了围岩压力的全断面监测,克服了传统围岩压力监测方法的弊端,并实现了该技术在超大断面公路隧道塌方段围岩压力监测中的应用;对超大断面隧道塌方事故进行研究,结合围岩失稳机制研究结果及现场样品室内试验结果分析得到塌方原因,采用气泡混合轻质土填充塌腔的方式进行处治,基于全断面围岩压力监测技术,摸清了此种塌方处治后支护结构受力模式,监测结果表明,塌方段围岩压力控制值仅为理论计算值的47.8%。

二、赤岭隧道塌方处治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赤岭隧道塌方处治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有限元分析的公路隧道塌方处治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工程背景
2 塌方过程简介
3 原因分析及处治对策
    3.1 塌方原因分析
        3.1.1 塌方处土体下层硬上层软
        3.1.2 爆破进尺偏深
        3.1.3 管棚注浆效果不理想
    3.2 塌方处治对策
4 有限元分析
    4.1 模型搭建
    4.2 参数确定
    4.3 施工步设置
    4.4 模拟结果分析
        4.4.1 位移分析
        4.4.2 应力分析
        4.4.3 二次衬砌分析
5 现场指标监测
6 结语

(2)基于案例管理系统开发的公路隧道塌方处理决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隧道塌方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1.2.2 隧道塌方机制研究现状
        1.2.3 塌方类型划分
        1.2.4 隧道塌方处理措施研究现状
        1.2.5 隧道事故案例数据库开发研究现状
        1.2.6 案例推理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隧道塌方案例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2.1 系统开发背景
    2.2 系统开发分析
        2.2.1 系统可行性分析
        2.2.2 系统需求分析
        2.2.3 设计原则分析
        2.2.4 系统的技术架构分析
        2.2.5 塌方案例整理分析
    2.3 系统数据库和功能设计
        2.3.1 数据库E-R模型
        2.3.2 数据库表结构设计
        2.3.3 系统功能设计
    2.4 系统模块设计
        2.4.1 登录模块
        2.4.2 系统管理模块
        2.4.3 塌方案例管理模块
        2.4.4 处理决策模块
    2.5 系统实现
        2.5.1 基础功能
        2.5.2 查询及上传功能
        2.5.3 塌方案例管理功能
        2.5.4 塌方案例匹配功能
        2.5.5 系统管理功能
        2.5.6 操作日志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案例推理匹配的隧道塌方处理决策分析
    3.1 案例推理
        3.1.1 案例推理概念
        3.1.2 案例推理工作流程
        3.1.3 案例推理关键技术
        3.1.4 案例推理的优势
    3.2 隧道塌方案例特征
        3.2.1 隧道断面形式
        3.2.2 不良地质
        3.2.3 围岩级别
        3.2.4 地下水
        3.2.5 埋深
        3.2.6 勘察设计
        3.2.7 施工原因
        3.2.8 塌方程度
    3.3 塌方类型及处治措施分类
        3.3.1 塌方类型
        3.3.2 处治措施分类
        3.3.3 处治措施评分
    3.4 案例匹配
        3.4.1 案例特征的定性和定量化
        3.4.2 层次分析法确定特征权重
        3.4.3 相似度计算
        3.4.4 模型建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隧道塌方原因及其处理与防治实例分析
    4.1 工程概况
        4.1.1 隧道基本情况
        4.1.2 地层岩性
        4.1.3 水文地质
    4.2 塌方情况
        4.2.1 塌方段设计
        4.2.2 塌方过程
        4.2.3 塌方原因分析
        4.2.4 现场处治措施
        4.2.5 系统处治措施
    4.3 数值模拟
        4.3.1 FLAC3D概述
        4.3.2 模型构建
        4.3.3 计算结果分析
    4.4 富水隧道注浆加固分析
        4.4.1 注浆圈合理厚度的确定
        4.4.2 注浆圈合理渗透系数的确定
    4.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3)基于FLAC3D的公路隧道塌方段工程处置及其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白阳山隧道工程概况
2 隧道塌方段情况及处治措施
3 工作面坍塌采用FLAC3D模拟分析
    3.1 隧道拱顶下沉结果分析
    3.2 隧道洞周收敛结果分析
    3.3 围岩应力状态分析
    3.4 围岩塑性区分析
4 施工方案对比及优化
    4.1 沉降位移对比分析
    4.2 洞周收敛对比分析
    4.3 围岩应力对比分析
    4.4 围岩塑性区对比分析
5 结论

(6)浅埋湿陷性黄土隧道塌方特征及处治措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黄土隧道塌方原因及特征分析
        1.2.2 黄土隧道塌方处置方法分析
        1.2.3 湿陷性黄土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湿陷性黄土隧道塌方事故统计分析
    2.1 湿陷性黄土隧道塌方事故统计分析
        2.1.1 黄土分布
        2.1.2 湿陷性黄土隧道塌方事故统计
        2.1.3 黄土湿陷特性
    2.2 依托工程简介
        2.2.1 隧址区地形地貌
        2.2.2 隧址区气候及水文地质概况
        2.2.3 隧道设计及施工概况
    2.3 赵家山隧道工程建设难点
    2.4 小结
第三章 赵家山黄土隧道塌方特征及处置措施分析
    3.1 湿陷性黄土隧道围岩变形特征
    3.2 赵家山黄土隧道塌方现场概况
    3.3 黄土隧道塌方原因分析与塌方处置方案
        3.3.1 塌方原因分析
        3.3.2 塌方处置方案
    3.4 小结
第四章 浅埋黄土隧道塌方段处治效果数值计算分析
    4.1 三维数值模型建立
        4.1.1 基本假设
        4.1.2 计算参数
        4.1.3 尺寸及边界条件
        4.1.4 施工过程模拟
    4.2 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4.2.1 地表沉降分析
        4.2.2 拱顶沉降分析
        4.2.3 水平收敛分析
        4.2.4 围岩及加固体应力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赵家山黄土隧道施工变形及处治现场测试分析
    5.1 概述
    5.2 现场测试目的
    5.3 现场测试方案及判别标准
        5.3.1 测试方案
        5.3.2 判别标准
    5.4 现场测试结果分析
        5.4.1 侵限情况
        5.4.2 位移监测分析
    5.5 小结
结论与建议
    主要结论
    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九绵高速公路水牛家隧道塌方机制及处治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隧道塌方成因分析研究现状
        1.2.2 塌方机制研究现状
        1.2.3 隧道塌方治理技术研究现状
        1.2.4 隧道塌方治理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水牛家隧道洞口段变形及原因分析
    2.1 水牛家隧道工程概括
        2.1.1 隧道基本情况概况
        2.1.2 隧道地质情况
    2.2 水牛家隧道洞口段变形过程
    2.3 初期支护变形应急处置方案
    2.4 初期支护变形原因分析
    2.5 小结
第三章 水牛家隧道洞内塌方机制及原因分析
    3.1 水牛家隧道洞内塌方情况
        3.1.1 水牛家隧道洞内塌方过程
        3.1.2 水牛家隧道洞内塌方现状
    3.2 水牛家隧道洞内塌方原因分析
    3.3 水牛家隧道仰坡失稳原因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水牛家隧道洞内塌方及仰坡失稳处治方案
    4.1 水牛家隧道边坡补充勘察
        4.1.1 补充勘察情况
        4.1.2 工程地质评价
        4.1.3 结论与建议
    4.2 水牛家隧道洞内塌方处治方案
        4.2.1 总体处治思路
        4.2.2 具体设计
        4.2.3 施工方案
    4.3 水牛家隧道仰坡失稳处治方案
        4.3.1 总体方案
        4.3.2 具体设计
    4.4 施工注意事项
        4.4.1 洞内塌方处治施工注意事项
        4.4.2 仰坡变形处治施工注意事项
    4.5 小结
第五章 水牛家隧道支护方案优化研究
    5.1 数值模型建立
    5.2 正交试验设计
    5.3 正交试验数值计算结果
        5.3.1 位移分析
        5.3.2 塑性区分析
        5.3.3 超前支护内力分析
        5.3.4 钢拱架内力分析
        5.3.5 喷射混凝土内力分析
        5.3.6 锚杆轴力分析
        5.3.7 初期支护体系优化
    5.4 最优初期支护体系数值模拟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小头岭隧道塌方原因分析和处治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研究现状
        1.2.1 塌方影响因素分析现状
        1.2.2 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现状
        1.2.3 隧道塌方处治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本文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小头岭隧道地质特征
    2.1 工程概况
        2.1.1 工程地理位置及规模特点
        2.1.2 技术标准
        2.1.3 主要工程一览表
        2.1.4 围岩分级及特征
    2.2 隧道工程水文地质条件
        2.2.1 区域气象
        2.2.2 地形地貌
        2.2.3 水文地质
        2.2.4 隧道岩土工程地质特征
        2.2.5 地层岩性
        2.2.6 不良地质
        2.2.7 地质构造
    2.3 施工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小头岭隧道信息化施工监测及成果分析
    3.1 监测目的
    3.2 监控量测措施
    3.3 监测数据处理
    3.4 监测成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小头岭隧道塌方数值模拟及原因分析
    4.1 小头岒隧道塌方过程简介
    4.2 隧道塌方数值模拟
        4.2.1 FLAC3D概述
        4.2.2 模型几何边界
        4.2.3 数值模型
        4.2.4 参数选取
        4.2.5 施工顺序
        4.2.6 模拟结果分析
    4.3 隧道塌方原因分析
        4.3.1 自然因素分析
        4.3.2 人为主观因素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小头岭隧道塌方处治措施与效果评价
    5.1 坍塌处治措施
        5.1.1 塌方处理
        5.1.2 初支换拱处理
        5.1.3 施工保障措施
    5.2 处治效果评价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要结论和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工作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9)小马厂隧道塌方处治工程措施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隧道塌方处治工程研究现状
        1.2.1 隧道塌方影响因素
        1.2.2 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
        1.2.3 隧道塌方处治措施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小马厂隧道反复塌方事故概况
    2.1 雅康高速小马厂隧道工程概况
    2.2 工程地质条件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层岩性
        2.2.3 地质构造及地震烈度
        2.2.4 水文地质
        2.2.5 不良地质现象
    2.3 塌方情况描述及应急方案
        2.3.1 第一次塌方
        2.3.2 二次塌方
        2.3.3 前两次塌方应急方案
        2.3.4 第三次塌方
        2.3.5 三次塌方应急方案
        2.3.6 第四次塌方
    2.4 地质雷达检测结果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隧道塌方处治工程初步分析
    3.1 塌方原因分析
    3.2 小马厂隧道塌方段处理关键技术
        3.2.1 塌方段前的原支护结构加固
        3.2.2 塌方段增设超前支护
        3.2.3 塌方段的开挖方法
    3.3 小马厂隧道塌方处治工程方案比选
        3.3.1 处治方案设计及工程数量
        3.3.2 小马厂隧道塌方处治方案比选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隧道塌方处治工程数值模拟
    4.1 有限元方法理论及计算假定
        4.1.1 计算软件简介
        4.1.2 有限元法计算原理
        4.1.3 摩尔库伦准则
        4.1.4 计算假定
    4.2 塌方段开挖方法优化研究
        4.2.1 计算模型
        4.2.2 计算参数
        4.2.3 计算步骤
        4.2.4 模拟结果分析
    4.3 塌方段超前小导管支护效果及参数优化
        4.3.1 计算模型
        4.3.2 计算参数
        4.3.3 计算步骤
        4.3.4 模拟结果分析
    4.4 塌方段超前大管棚支护效果研究
        4.4.1 计算模型
        4.4.2 计算参数
        4.4.3 计算步骤
        4.4.4 计算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成果总结
    5.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隧洞岩体质量评价及围岩稳定性的尺度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前言
    1.2 工程背景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岩体质量评价体系研究现状
        1.3.2 围岩稳定性的尺度效应研究现状
        1.3.3 结构面特性对隧洞围岩稳定性影响的研究现状
        1.3.4 超大断面隧道施工关键技术研究现状
        1.3.5 存在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岩体质量评价方法分析及组合评价模型研究
    2.1 岩体质量评价指标分析
        2.1.1 岩石力学特性
        2.1.2 岩体完整性
        2.1.3 地下水情况
        2.1.4 初始地应力情况
    2.2 常见的岩体质量评价方法
        2.2.1 国标修正BQ法
        2.2.2 水电围岩工程地质分类方法(HC法)
        2.2.3 南非地质力学分级法(RMR法)
        2.2.4 Q系统分类法
    2.3 岩体质量评价方法归一化
    2.4 岩体质量评价指标权重分析
    2.5 岩体质量评价方法相关性分析
    2.6 基于支持度算法的岩体质量组合评价模型
        2.6.1 岩体质量组合评价模型
        2.6.2 支持度概念
        2.6.3 组合评价模型的工程应用
    2.7 本章小结
3 岩体质量评价指标与围岩稳定性的相关性分析
    3.1 试验原理
        3.1.1 离散单元法基本原理
        3.1.2 正交试验与试验设计
        3.1.3 Spearman相关系数原理及计算方法
        3.1.4 压力拱高计算原理
    3.2 数值模型及正交试验方案
        3.2.1 数值计算建模
        3.2.2 模型物理力学参数确定
        3.2.3 试验方案及试验结果
    3.3 评价指标相关性分析
    3.4 基于相关系数的国标修正BQ法尺度效应修正
    3.5 本章小结
4 结构面特性对隧洞围岩稳定性的影响
    4.1 岩体结构类型划分
    4.2 围岩变形机理及失稳模式分析
        4.2.1 整体块状结构变形机理及失稳模式分析
        4.2.2 块状结构变形机理及失稳模式分析
        4.2.3 碎裂结构变形机理及失稳模式分析
    4.3 基于离散元的岩体失稳模式分析及控制因素研究
        4.3.1 试验方案及模型参数选取
        4.3.2 试验结果整理
        4.3.3 试验结果分析
    4.4 岩体体积节理数表征岩体完整系数的结构面类别修正
        4.4.1 岩体完整性定量表征指标
        4.4.2 结构面类别划分
        4.4.3 K_v与J_v函数关系的结构面类别修正
    4.5 本章小结
5 超大断面公路隧道施工关键技术研究
    5.1 围岩级别快速判定技术研究
        5.1.1 [BQ]_(S-P)分级法
        5.1.2 围岩级别快速判定程序
    5.2 合理工法转换技术研究
        5.2.1 工法转换过渡段
        5.2.2 基于有限元计算的过渡段最优长度研究
        5.2.3 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5.2.4 现场监测结果分析
    5.3 隧道全断面围岩压力监测技术
        5.3.1 传统围岩压力监测技术分析
        5.3.2 全断面围岩压力监测技术
    5.4 超大断面隧道塌方机理分析及处治技术研究
        5.4.1 工程背景及塌方情况
        5.4.2 塌方机理分析
        5.4.3 塌方处治方法
        5.4.4 塌方区监测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赤岭隧道塌方处治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有限元分析的公路隧道塌方处治对策研究[J]. 欧阳璐,唐明亮,王刚,苑文博. 西部交通科技, 2021(08)
  • [2]基于案例管理系统开发的公路隧道塌方处理决策分析[D]. 黄亚华. 长安大学, 2021
  • [3]基于FLAC3D的公路隧道塌方段工程处置及其优化[J]. 赵勇,杨志刚,周智辉,凌同华,张韦华,何文超.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2)
  • [4]隧道塌方分类及施工处治技术[A]. 向龙,王俊,唐锐,丁尧. 2020年全国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交流会论文集(上册), 2020
  • [5]地质复杂段隧道塌方机理分析及处治技术[A]. 李青堂,张毅清,冯庆妍,石征,胡子晗,惠云杰,阎如鹏,周解慧. 第十三届建筑物建设改造与病害处理学术会议暨土木建筑专业委员会三十周年纪念活动论文集, 2021
  • [6]浅埋湿陷性黄土隧道塌方特征及处治措施分析[D]. 候航. 长安大学, 2020(06)
  • [7]九绵高速公路水牛家隧道塌方机制及处治措施研究[D]. 彭欣. 长安大学, 2020(06)
  • [8]小头岭隧道塌方原因分析和处治措施研究[D]. 韦盛. 长安大学, 2019(07)
  • [9]小马厂隧道塌方处治工程措施关键技术研究[D]. 赵殿国.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5)
  • [10]隧洞岩体质量评价及围岩稳定性的尺度效应研究[D]. 殷明伦.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9(10)

标签:;  ;  ;  ;  

赤岭隧道塌方处理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