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阳开窍法治疗视神经萎缩40例

盛阳开窍法治疗视神经萎缩40例

一、升阳开窍法治疗视神经萎缩40例(论文文献综述)

韩秀丽,王秀娟[1](2021)在《王秀娟从肺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经验》文中研究指明介绍王秀娟主任医师从肺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王师认为,本病病位在大肠,病因为痰、湿、瘀、毒,病机为湿困大肠,气滞络瘀,郁而化毒,早期治疗以荡积为主,通因通用,强调及早祛除痰、湿、瘀、毒,切勿见下利甚而妄用补涩之剂,以致关门留邪。王师运用调肺通肠、祛痰瘀毒之法,通过补肺、降肺、宣肺以调理肺气,恢复肺主治节之功,达通肠降浊祛邪之效。王师不拘经方时方,采众家之言,合多年临床经验,创补肺通肠汤、降肺通肠汤、宣肺通肠汤,疗效颇佳。

朱华英,项敏泓,刘新泉,王大虎,董志国[2](2021)在《从升阳开窍宣通玄府治疗视神经萎缩》文中研究指明视神经萎缩(OA)不是一种单独的疾病,它是多种因素导致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及其轴突不可逆损害而引起的致盲性视神经病变。因发病机制复杂,现代医学对本病尚无确切的治疗手段,使其成为眼科临床治疗的难点之一。笔者通过临床反复实践发现,针灸治疗OA具有独特优势。本文基于视路尚未完全受损,通过保护残余的神经纤维可进一步提高视功能的特点,提出了 OA的病机是以精阳之气失于升发、目中玄府闭塞为主,并以升阳开窍、宣通玄府为本病的基本治则,在临床上采用头部穴位联合眼周穴位进行针刺,取得满意疗效。

张赞[3](2021)在《近代中医药文献治疗多发性硬化症证治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旨在总结多发性硬化症的中医命名、病因病机、辨证思路、治则治法及中医调护,并通过数据挖掘,深入探求该病的中医证型、证候特点以及用药遣方规律,为中医药治疗多发性硬化症提供思路。方法以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及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为检索工具进行检索,限定文章语言为中文,检索文献发表时间为2010年01月01日至2020年12月31日,以“多发性硬化症+中医”、“痿证+中医”、“多发性硬化症+中医药”、“痿证+中医药”、“多发性硬化症+中西医”、“痿证+中西医”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并对每篇文章内容进行仔细阅读,依据条件纳入,二次筛选,搜集到所需文献进行处理。将文献中含有的中医症状、证型以及中药,录入EXCEL中进行统计,并形成相应的数据库,运用SPSS Statistics 26.0和SPSS Modeler 18.0对EXCEL中统计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多发性硬化症中医证治规律表现有:1.多发性硬化症属中医“痿证”居多,其病因复杂,病机核心在于本虚标实,治则以虚实分治和分期治疗为主,并积极提倡运用“治未病”思想进行日常调养和护理。2.中医证型出现频率:经筛选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217篇,共记录证型63种。研究中出现频次最多的前五种证型从高到低分别是:肝肾亏损证(75次)、脾胃虚弱证(53次)、脾肾两虚证(52次)、湿热浸淫证(32次)、瘀血阻络证(27次)。3.症状表现:纳入文献中记载详细症状65篇,纳入症状65种,共计频次1789次。文献中出现频次最高的十种症状依次为:肢体痿软无力、肢体麻木、视力障碍、肢体瘫痪、筋脉拘急或肢体拘挛僵硬、大便异常、视物模糊、肢体疼痛或刺痛、感觉障碍、言语不利或失语。4.常用中药及药组:本文纳入中药306种,共计频次4276次,出现频次最多的前五位药物从高到低分别为黄芪、当归、白术、淫羊藿、山萸肉;通过对频次≥20的核心中药进行药物归类,共21种,出现频次最多的前三种分别是补气药、补阳药、活血化瘀药;对频次≥20的核心药物进行网络图及Apriori分析,符合条件的一共有44组,常见药组分别是黄芪-川芎、淫羊藿-山药-黄芪、当归-白芍-熟地黄、黄芪-当归-茯苓、淫羊藿-山药等。5.方剂应用情况:本次文献研究中,共涉及68种成方,不同时期使用的方剂频次不同。其中使用频次最高的前五位方剂从高到低分别为补中益气汤、右归丸、六味地黄丸、四君子汤、二妙散加味。分属在疾病的急性期或复发期、缓解期或恢复期。结论多发性硬化症中医证治规律表现有:1.病名以“痿证”居多,病机为本虚标实,治则以扶正祛邪为主,注重日常调护。2.常见证型有肝肾亏虚证、脾胃亏虚证和脾肾两虚证;主要症状见肢体痿软无力、运动障碍、常见舌红、苔白或薄白、脉细。3.常用中药类别、药味:常用补气药、补阳药及活血化瘀药。常用的补气药有:黄芪、白术、甘草、党参、山药;常用的补阳药有:淫羊藿、菟丝子、肉苁蓉、巴戟天、杜仲;常用的活血化瘀药有:牛膝、鸡血藤、川芎、红花、丹参。4.常用方剂:急性期及复发期常用方剂为:二妙散加味、黄连解毒汤和麻黄附子细辛汤;缓解期常用方剂为: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加味、补阳还五汤及温胆汤;恢复期常用方剂为:右归丸、六味地黄丸、左归丸及地黄饮子。不同时期方剂应用不同,急性期及缓解复发期治疗多选用清热利湿、清热解毒类方;缓解期治疗多选用补脾益气、活血、化痰类方;恢复期治疗多选用补益肾阳、滋补肾阴及阴阳双补类方。

曹子月[4](2021)在《赵晓峰教授中医药治疗眩晕病的临床经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赵晓峰教授中医药治疗眩晕病的遣方用药及取穴规律,全面总结赵晓峰教授治疗眩晕病的临床经验,为今后的学习及临床治疗眩晕病提供思路及方法。方法: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借助平台的统计分析功能,对收集到的经由赵晓峰教授门诊诊治的眩晕病患者的中药、穴位处方信息进行数据挖掘,分别揭示导师治疗眩晕病的遣方用药及取穴规律,并结合临床实际和导师经验传授,全面总结导师治疗眩晕病的临床经验。结果:1.导师临床用药研究结果如下:共纳入2015年9月至2019年12月符合研究标准的147位患者和394条中药处方。药物使用频次排在前12位的药物分别是甘草(309次)、当归(191次)、茯苓(191次)、半夏(190次)、陈皮(182次)、牛膝(148次)、杜仲(141次)、白术(138次)、党参(134次)、天麻(130次)、黄芩(126次)、黄芪(117次);导师所用药物剂量基本处于常用范围内,使用频次≥30次的中药中,牛膝、杜仲、黄芪、葛根、山药、骨碎补、菟丝子、薏苡仁、益母草常以30g、60g为处方常用剂量;运用最多的药效统计结果是:补虚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理气药、平肝熄风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利水渗湿药;药性统计结果表明:导师治疗用药以温性、平性、寒性药物为主,药味以甘苦辛为多,药物归经主要入脾、肺、肝经。药物规则统计中,药对频次最多的前3位为:半夏-陈皮(131次),茯苓-陈皮(130次),茯苓-半夏(115次);关联度最高的前3位为:为陈皮,黄芩->半夏,当归,半夏,陈皮->茯苓、茯苓,当归,半夏->陈皮。导师临床常用高频、高关联度的药对中反复出现的药物为:党参、茯苓、黄芪、白术、半夏、陈皮、当归、黄芩、甘草。2.导师临床选穴规律如下:共纳入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符合研究标准的共45位患者和264条穴位处方。穴位使用频次排在前12位的分别是完骨(229次)、风池(186次)、内关(185次)、足三里(177次)、上星(169次)、中脘(160次)、百会(158次)、印堂(158次)、天枢(144次)、大椎(143次)、天柱(143次)、丰隆(140次),高频次穴位分布部位以颈项、头面、腹部为主;使用频次最高的5条经脉分别为督脉、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任脉;特定穴各类别使用频次最高的前4位为五腧穴、络穴、八脉交会穴、募穴。穴位规则统计中,穴位组合频次最多的前3位为:完骨-风池(179次)、完骨-内关(168次)、完骨-上星(154次);关联度最高的9条为:足三里,天枢->中脘、天柱->风池、完骨,天枢->中脘、内关,天枢->中脘、上星,天枢->中脘、风池,天柱->完骨、完骨,天柱->风池、天枢->中脘、天柱->完骨。导师临床常用高频、高关联度的穴位组合中反复出现的穴位为:风池、完骨、天柱、百会、上星、印堂、大椎、内关、中脘、天枢、足三里、丰隆。3.结合实际临床及导师言传身教,总结导师经验:导师认为,此病病在脑窍,总体病机以虚为主,“无虚不作眩”,其虚又以脾失健运为重,脾胃功能受损,气血亏虚,易生痰浊,日久化瘀化火;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升降失司则清气无法上盈于脑、浊气易挟风热之邪上攻清窍,最终发为眩晕。因此导师认为,此病实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与脾胃关系最为密切,涉及肝、肺、心、肾等多脏。当从虚论治,标本兼治,顾护脾胃、扶正祛邪。临床常从肝肾不足证、气血亏虚证、痰浊中阻证、瘀血阻窍证、肝胃虚寒证、太阳失和证等证型论治,善用六味地黄丸、补中益气汤、二陈汤、通窍活血汤、吴茱萸汤、葛根汤等中药治疗,以风池、百会、印堂、内关、外关、中脘、天枢、气海、足三里、丰隆、复溜、足临泣为基本穴方,并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加减用药及取穴,注重升清降浊、调神醒神。结论:1.赵晓峰教授认为眩晕病以虚为主要病理特点,兼有风、火、痰、瘀等病理因素,其发病与脾胃、肝肾、心肺等多脏相关而关键在脾胃,升清降浊失司是发病的重要病机。当从虚论治眩晕,重在调理脾胃、标本兼治。2.导师用药以补虚为主,以清热、活血、解表、理气、息风、化痰、利湿为辅,多归脾经,适用重剂,常以甘温之品顾护中焦,辛苦并用、补泻兼施,扶正的同时兼顾祛邪。3.导师取穴注重温督通阳、调神益气、健运脾胃,兼顾疏肝利胆、清热化痰。以局部配穴为主,兼有辨证、辨病取穴。4.赵晓峰教授在辨证用药、取穴的基础上,常采用辛开苦降、益气升阳等治法,遵循升清降浊、调神醒神的治疗原则,临床多获良效。

于珺[5](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庄礼兴教授调神针法临床应用规律》文中提出目的:现代,心理健康问题造成的疾病负担在世界疾病负担中占据了很大一部分,社会高速发展的进程中,新的精神心理问题也不断产生。心理不健康状态人群包含相当数量的心身疾病或身心疾病患者,涉及人群广泛,但现有治疗方法相对局限于药物治疗范畴,治疗方法的有限性呼吁人们加强相关研究。除药物治疗外,针灸调神成为国内治疗心身疾病以及身心疾病的一项重要手段,近年来,针灸调神也逐渐成为中医学界临床、理论研究的一大热点。庄礼兴教授在靳三针疗法治神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调神针法,经过多年临床实践对神志病、心身疾病及身心疾病有良好的疗效。本文旨在借助数据挖掘方法,通过对庄礼兴教授门诊病历的分析,探索调神针法的病种、临床用穴等方面的规律,以期为临床工作者使用调神针法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拍照、笔记的方式收集庄礼兴教授门诊接受针灸治疗患者的病历,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对所有病历进行初步筛选。将符合纳入标准的门诊病历信息录入计算机,构建原始资料数据库,原始数据库内容包括:患者一般信息、诊断、症状、体征、辅助检查、针灸处方等信息。对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并将所有病历按照未使用调神针法、调神为主、调神为辅分类并标记调神针法使用情况。根据下一步数据挖掘所需的数据类型将规范化处理之后的原始数据库划分为附有调神针法使用情况的一般信息数据库、诊断数据库、症状-体征-辅助检查数据库、针灸处方数据库。对纳入本研究的病历的数据挖掘步骤如下:(1)使用SPSS Statistics对患者一般信息、是否使用调神针法、调神主辅情况、中西医诊断、症状、体征、辅助检查、既往史、针灸处方等进行频数分析,以了解纳入病历的整体情况,并初步观察调神针法临床使用的整体情况。(2)使用SPSS Statistics对针刺取穴进行聚类分析,观察取穴的大致分组情况,并进一步观察调神为主、调神为辅病历针刺取穴的分组情况。(3)使用SPSS Modeler制作针刺取穴的网状图以观察取穴之间的相关情况,并对中西医诊断、针灸处方、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等与调神针法使用情况及针刺取穴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进一步观察这些要素之间的具体相关程度。中西医诊断与调神针法使用情况的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有助于观察诊断对调神针法使用情况的影响;针刺取穴的频数分析、网状图及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有助于观察针刺取穴在调神为主、为辅病历中的使用规律。(4)使用SPSS Statistics对症状、体征、辅助检查与是否使用调神针法、调神为主或调神为辅进行决策树分析,以观察影响调神针法使用情况的具有较明显分辨力的因素。(5)在对症状的频数分析基础上,使用SPSS Statistics对频数高的前28个症状进行因子分析,观察具有代表性的症状公因子,总结每个症状公因子可能涉及的脏腑、经络,并据此探讨症状公因子提示的病机。结果:从频数分析可知,符合纳入标准的病历共527例,使用调神针法的病历共221例,占病历总体的41.9%。调神为主或调神为辅病历在性别上的分布没有明显区别,但在不同年龄段中性别上的分布存在差异;调神病历数量在各月和各节气中也有涨落变化,但影响因素尚不明确。诊断方面,病历总体共涉及117个西医诊断,调神病历涉及其中69个,全部病历均为调神病历的西医诊断有失眠、运动障碍、癫痫、小儿抽动障碍等共48个,调神和非调神病历兼有的西医诊断有颈椎病、腰痛、颈痛、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等共21个;病历总体共涉及中医诊断45个,调神病历涉及的中医诊断共37个;所有病历都为调神病历的中医诊断有不寐、颤证、郁证、痫证等共20个,调神和非调神病历兼有的西医诊断有腰痹、项痹、痹症、面瘫病等共17个。现病史方面,主诉持续时间为12个月时调神针法的病历数量更多;症状、体征方面,失眠、头晕、头痛等共34个症状或体征在调神病历中的频数较高,失眠、纳差、入睡困难在调神为主的病历中出现频数较高;舌象和脉象在是否使用调神针法和调神为主或为辅病历中没有表现明显的倾向。针灸处方方面,调神病历中以毫针针刺为主要治疗方法,还包括穴位埋线、耳穴、皮肤针等治疗方法;全部取穴中,四神针、印堂、神庭等调神为主的取穴和头部督脉排针表现出较高频次,是调神主要使用的取穴;其他毫针针刺取穴中督脉腧穴使用频数最高。配合使用耳穴疗法的病历约占调神病历整体的43.4%,使用频数较高的耳穴为肝、交感、心、缘中、肾、神门、皮质下。可见并非所有就诊患者都有使用调神针法的必要性,且调神为主与调神为辅病历在一般信息、诊断、现病史等方面各有特点,调神针法以毫针针刺为主要治疗方法,酌情配合其他方法。调神病历的97个取穴可聚类为3个大类:C1包含取穴较复杂,可大致分为治疗面瘫病等面部疾病的取穴、百会和后顶以及其他77个取穴;C2包含百劳、颈阿是、头部督脉排针、晕听区、风池,是治疗以颈肩部经气不利为主要病机的疾病常用的取穴;C3包含申脉、照海、神庭、印堂、三阴交、四关、四神针,是调神为主病历的主要取穴。可见,调神为主的取穴与头部督脉排针在系统聚类分析中分属于不同类。从关联规则分析可知西医诊断为癫痫、运动障碍、失眠的病历和中医诊断为痫证、郁证、颤证、不寐的病历必然使用调神针法;西医诊断为围绝经期综合征、疲劳综合征、抑郁症、帕金森病、儿童抽动障碍、癫痫、运动障碍和中医诊断为瘈疭、痫证、郁证的病历必然使用调神为主的取穴;症状与取穴方面,调神为主的取穴与痴呆、耳聋、耳鸣、腹痛、关节痛等12个症状存在一定相关性,与痴呆、关节痛、面痛、心悸的相关程度较高;头部督脉排针与痴呆、颈痛、失眠、头痛、心悸、足痛症状存在一定相关性。调神针法取穴之间的网状图表明调神为主的取穴之间联系紧密度高,而头部督脉排针与调神为主取穴的联系程度低,这与系统聚类结果一致,取穴之间的关联规则分析也表明,调神为主的取穴与头部督脉排针同时使用的可能性小,两组取穴的配穴情况区别明显。结合调神病历取穴的频数分析和多阶关联规则分析可知,调神为主的取穴中四神针、印堂、神庭是最核心的取穴,三阴交、四关、申脉、照海是较常用的配穴,神门、内关、百会、素髎、水沟均是较少使用的配穴,头部督脉排针在调神为辅的病历中发挥调神的作用。从对症状、体征、辅助检查、既往史的决策树分析可知,影响是否使用调神针法的节点有:头晕、入睡困难、头痛、纳差、上肢震颤、颈痛、耳鸣,共形成9条决策树路线;影响使用调神为主或为辅取穴的节点有:查体、辅检阳性、入睡困难、瞤目频繁、头痛,共形成5条决策树路线;区别使用调神为辅或不使用调神针法的主要节点有:头晕、神疲、耳鸣、头痛、言语不利、面痛、大便溏、有相关既往史,共形成9条决策树路线。多数决策树路线具有参考价值,但决策树总体拟合度还有提升空间。从对症状的因子分析可见,28个症状可提取为15个公因子,公因子提示调神病历中具有共性的病机在脏腑方面与心(脑)、肝、胆、脾、肾有关,在经络方面主要与督脉、太阳经、少阳经有关。结论:调神针法可划分为调神为主的治疗思路和调神为辅的治疗思路。调神为主的治疗思路主要适用于神志病及心身疾病的治疗,调神为辅的治疗思路适用于身心疾病的治疗。调神为主与调神为辅的治疗思路用穴有区别:调神为主治疗思路用穴以四神针、神庭、印堂为核心取穴,以三阴交、四关、申脉、照海、内关、神门、百会、素髎、水沟为加减取穴;调神为辅治疗思路的用穴中,头部督脉排针是主要起到调神作用的取穴,配合治疗躯体原发病的其他取穴使用。

陈家利[6](2020)在《基于古今文献研究对中医治疗视神经萎缩证治理论及用药规律探讨》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本课题基于古今中医眼科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医药治疗视神经萎缩的证治理论及古今用药特点进行整理、分析和探讨,以期为临床运用中医药治疗视神经萎缩提供相关理论参考及用药借鉴。研究方法:古文献部分,首先确定“视神经萎缩”对应古籍文献检索词为“青盲”,然后在中华医典对其进行检索;现代文献部分,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医学网”及“维普中文期刊”三大中文数据库搜集与视神经萎缩相关的文献。经过筛选后,将相关信息收录至Excel表中,总结其病名、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等理论内容,并进行方药整理统计和分析。研究结果:1.视神经萎缩属中医“青盲”病,本病病因病机可归纳为“虚”、“郁”、“热”、“瘀”等四方面因素所引起目系失养或目络瘀阻、玄府闭塞,最后目之神光泯灭,盲无所见。2.古代无明确辨证分型,多根据其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现代证型较多且繁杂,文献搜索其证型排名前四的分别是肝气郁结证、气滞血瘀证、气血不足证、肝肾不足证。3.在治法研究上,古代有中药内服、针灸、点眼及药膳食疗;现代中医治法包括中药内服、针刺、穴位注射及针药联合。4.古代在治疗“青盲”病时涉及处方86首,中药147味,药物出现总频次1282次,单味药使用频率最高的是人参;现代治疗视神经萎缩时涉及处方73首,中药153味,药物总频次2731次,单味药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当归。高频药中,古今方共同用药有当归、甘草、熟地、白术、川芎、菊花、茯苓。结论:1、中医对视神经萎缩的认识源远流长,本病的中医病因病机复杂,主要涉及“虚”、“郁”、“热”、“瘀”等四方面因素,累及肝、肾、心、脾四脏。虽古今不同医家对本病的认识各不相同,但在运用中药治疗时皆强调辨证论治,且随着医学的发展,现代中医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认识更为具体和细化,同时在辨证分型、治法等方面日渐完善。2.古今治疗视神经萎缩以补虚药为主。在用药细节方面,古今方中补气、补血药运用最多。此外,古今医家用药皆注意通补相结合,并且善用祛风药,而现代医家更注重活血开窍药的运用。

袁莉蓉[7](2020)在《基于古今文献的旴江李梴上补下泻针法治疗五官疾病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文旨在运用文献研究方法,通过对江西旴江医学流派明代名医李梴“上补下泻”针法理论和临床应用研究,进行系统整理、宏观分析,并与古今文献资料细节对比、归纳总结,探讨李梴“上补下泻”针法治疗五官疾病的学术理论价值和临床应用价值,向临床推广一种较适宜于五官科的针法。方法:本文在追溯李梴针法渊源部分,采取文献研究方法,从李梴生平和着作行文中细致检索、痕迹比对探析其渊源。采用广泛的检索路径,人机结合方式,在各个数据资源系统检索中医古医籍和古代针灸歌赋中运用“上病下取”取穴思想以及以针刺四肢下部腧穴为主治疗五官疾病的相似文献,收集、汇总、整理、辨析比对,最后提取与“上病下取”紧密相关的文献信息,对李梴“上补下泻”针法进行考辨、还原、疏理出它的传承脉络,探索其渊源。探析腧穴应用规律部分,利用计算机检索和人工手动检索相结合,在中国知网、维普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检索近6年的当代医家针治五官的文献,以及从古代医家针治五官的针灸歌赋入手,提取相关信息,再人工查找、比对更加细节的内容,建立access数据库,通过数据库摘录检索的信息,使用SAS9.4软件编程实现数据分析,探讨其五官用穴规律。探讨李氏针法特点和临床机理部分,采取将李梴针法精义内涵与中医经典《内经》《难经》等经文的比较异同,以经解经,深度挖掘其针法内涵和特色。通过应用中医经典理论和西医基础理论相结合,引经据典,触类旁通,采取多角度多层次分析,从中医思维方法学、经络学基础、中医病因病机学、针灸效应特点、治则治法及西医神经学基础等方面探讨其机理。临床价值探讨部分,通过各数据资源系统,分别以“上补下泻”“上病下取”为主题词进行高级检索,以及自由词检索凡以四肢下部穴治疗五官疾病的文献资料,然后人工查找、比对细节内容,分析探讨当今医家应用“上补下泻”针法治疗临床各科尤其是五官疾病的取穴规律和特点,体现“上补下泻”针法在当今临床的应用价值。结果:1、通过对李梴“上补下泻”针法的渊源与传承的追溯,可知“上补下泻”针法是明代李梴首创,源于李氏遵《内经》“上病下取”针灸取穴思想之旨而创制,其内涵有穴分主应、刺分先后、远取为主、上补下泻。该针法不仅导源于《内经》《难经》,还传承沿袭了如宋代旴江席弘、宋代何若愚、元代窦汉卿、元代旴江危亦林等明代以前诸多针灸名家的针法思想,且师古不泥,对经典和前贤思想有继承也有创新和发展。溯源中,考辨出李氏重穴法,重“主穴”“应穴”配合,由此溯源“穴法派”的传承脉络表;亦考辨出“应穴”理论的源头,“应穴”的理论基础来源于《内经》,以及元代王国瑞《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和元代旴医危亦林《世医得效方》。2、通过探析李氏腧穴规律,首次提出22个李氏五官习用经穴,得出李氏五官经穴特点:重阳经,尤其以手阳明大肠经为主,对合谷穴的应用多达15次;选穴以远取为主,重视八脉交会穴、五输穴、原穴等下部腧穴的使用,且多用泻法;注重胃气,土经土穴使用最多;李氏选穴独特,不循常法,多选取申脉、金门、手三里、足临泣等其他医家不常用的穴位治疗五官诸多疾病。通过运用现代统计学方法,探讨分析当代医家和古代医家治疗五官疾病的用穴规律和特点,并与李氏针法用穴规律比较异同,发现古今医家针治五官疾病用穴特点与李梴针法精义相应。3、由追溯渊源和探析腧穴规律得出李氏针法治疗五官疾病的临床特点有:异穴分施,“上补下泻”;穴分主应,应答主穴;刺分先后,先泻后补;远道取穴,以肘膝关节以下穴为主;崇尚“易精简”;重视针灸禁忌。4、通过应用中医经典理论和西医基础理论相结合,引经据典,以经解经,明确了李氏针法的机理特点:“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为经络学基础;“经气不利,邪害清窍”为病机根本所在;“九窍不利,肠胃所生”为五官疾病发生的内在物质基础;重胃气,多选取土经土穴是其穴法原则;《内经》“上病下取”理论为治则指导;顺应标本根结调理经气是疗效发挥的关键;“通经接气”是其针法效应特点;《内经》“左病右治,右病左治”理论为治则补充;从现代神经反射学说衍生的转移兴奋灶理论是其针法的神经学基础;取象比类是“上补下泻”针法的思维核心;“脏腑别通”理论是“上补下泻”针法的独辟蹊径。李梴逝世数百年了,但是当代医家仍然在应用李梴“上补下泻”针法治疗临床各科疾病,尤以旴江谢氏五官特色针法将李梴“上补下泻”针法传承并创新,在治疗五官疾病的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并且疗效甚佳。结论:理论研究:李梴“上补下泻”针法理论根植《内经》“上病下取”针灸取穴思想之旨,承袭历代针灸名家的针法思想,又有自具特色的创新发展。在治疗五官疾病方面,该针法具有确切的中医基础理论作根底和丰富的临床实践作检验,其“理”钩深诣微,其“法”根植经典,其“方”简便易行,其“术”鲜明独特,其“效”迅捷安全。临床价值:李梴“上补下泻”针法临床效果显着,适宜于临床各科,尤其对应用于五官科临床具有广泛推广意义。该针法治疗五官疾病的临床特点有:异穴分施,上补下泻;穴分主应,先主后应;刺分先后,先下后上,先泻后补;取穴远近相配,远取为主;注重胃气,治病求本,取穴以阳明经为主,尤重手阳明经;主要取肘膝关节以下腧穴,刺激较重;头面五官取穴少,刺激轻,减少头面五官的创痛,降低患者恐针心理,更易于人们接受针刺疗法。李梴“上补下泻”针法,崇尚“易精简”,倡“一针为率”,最多四穴,甚至仅取下部一穴即可,用穴少而精,易学易用;重视针灸禁忌,安全效佳,适宜于临床各科推广,尤其对当今临床五官科疾病辨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且适应现代人要求享受医疗,少创痛无创痛的需求,有着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有益于针灸疗法的更进一步推广、普及、走向世界。正如明代针灸名医杨继洲《针灸大成》赞曰:“又有一言真秘诀,上补下泻值千金”。

李甜甜[8](2020)在《青盲一号方对RGC-5细胞Bcl-2/BAX信号通路影响及其治疗青盲病网络药理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 青盲一号方对RGC-5谷氨酸损伤模型Bcl-2/Bax信号通路影响目的:青盲一号方作为燕京韦氏中医眼科第四代传人韦企平教授治疗视神经萎缩的经验方。本实验在其大量临床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体外实验研究,探讨该方在抑制视神经损伤后RGCs凋亡方面的调控机制。方法:(1)实验采用STSN诱导RGC-5神经元性分化;采用CCK-8法,筛选RGC-5谷氨酸损伤模型中L-谷氨酸钠最佳损伤浓度和损伤时间,以及青盲一号方药物血清对RGC-5细胞干预所需要的低、中、高剂量浓度。(2)根据检测目标的需要,将RGC-5细胞按照1 × 105/ml接种至相应培养板中;经STSN诱导后的,分别标记为6个实验组:细胞对照组(A组)、谷氨酸模型组(B组)、空白血清组(C组)、青盲一号方低剂量血清组(D组)、青盲一号方中剂量血清组(E组)、青盲一号方高剂量血清组(F组)。A组添加DMEM-H培养基,B-F组加入所筛选的最佳L-谷氨酸钠损伤浓度培养基。根据筛选出的L-谷氨酸钠损伤时间孵育后,按照分组进行加样:A组加入DMEM-H培养基,B组加入同浓度的L-谷氨酸钠培养基,C组加入筛选出的空白血清培养基,D-F组分别加入筛选出的低、中、高剂量青盲一号方药物血清培养基。培养24h后进行检测。(3)实验指标检测:采用CCK-8法检测各实验组RGC-5细胞的存活率;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Western-blot检测各组细胞Bcl-2、BAX、Caspase 9、Caspase 3蛋白的表达水平;Real-Time PCR检测各组Bcl-2、BAX mRNA表达量。结果:(1)经筛选,浓度为0.125 μmol/L STSN培养基孵育1h可诱导RGC-5发生神经元形态改变。浓度为8 mmol/L的L-谷氨酸钠干预18h所建立的RGC-5损伤模型,细胞凋亡率能够达到46.2%(最接近IC50)。2.5%的空白血清组RGC-5细胞活性接近细胞对照组;2.5%的青盲一号方药物血清组的细胞活性也同样接近对照组,作为低剂量组;中剂量和高剂量药物血清浓度分别按照低剂量的2倍和4倍,选择血清浓度为5%,10%的药物血清。(2)CCK-8检测结果显示:与A组相比,B组细胞存活率仅为26.6%;C-F组可将细胞存活率维持在初始谷氨酸损伤(初始凋亡率约46.2%)水平,且各药物血清组的存活率高于C组。其中,E组的药物血清组的存活率最高为51.1%,与C组OD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C:E=0.001<0.05)。(3)流式细胞凋亡检测结果显示各组RGC-5细胞凋亡率分别为:A组2.2%,B组13.1%,C组5%,D组4.1%,E组3.9%,F组6.0%。与C组相比,E组的凋亡率最低,F组不能抑制凋亡,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这一过程。(4)Bcl-2/BAX凋亡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各组间BAX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P=0.112>0.05);C组各目的蛋白表达量与A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值均>0.05)。B 组 Bcl-2 较 A 组明显下降(P=0.007<0.05);BAX 下游 Caspase 9、Caspase 3 表达量显着上升(PCaspase 9 A:B=0.002<0.05,PCaspase 3 A:B=0.001<0.05)。青盲一号方药物血清各组中,D组除BAX外,其他目的蛋白的表达量与C组相比具有明显差异性(PBcl-2 C:D=0.046<0.05,PCaspase9C:D=0.005<0.05,PCaspase3 C:D=0.015<0.05),而与B组无明显差异性,说明低剂量青盲一号方药物血清无法抑制谷氨酸损伤后RGC-5细胞的凋亡进程;E组中各Bcl-2/BAX凋亡调控蛋白与B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Bcl-2 B:E=0.029<0.05,PCaspase 9 B:E=0.01 2<0.05,PCaspase 3 B:E=0.004<0.05),而与 D 组和F组相比,差异性并不显着。但中剂量组Bcl-2/BAX蛋白比值均高于模型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PB:E<0.0001,PD:E=0.001<0.05,PE:F=0.019<0.05),且其下游的 Caspase 9、Caspase 3表达量明显低于模型组。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中剂量组可通过提高Bcl-2/BAX蛋白的比率来抑制RGC-5的凋亡进程。(5)Real-Time PCR检测Bcl-2、BAX基因表达情况:C组Bcl-2及BAX的mRNA表达均值接近于A组。与C组相比,B组Bcl-2 mRNA表达水平较明显下调(P=0.001<0.05);BAX mRNA表达则显着上升(P=0.001<0.05)。青盲一号方药物血清各组与C组相比,D组的Bcl-2呈低表达,BAX呈高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Bcl-2C:D=0.006<0.05,PBAXC:D=0.008<0.05);E组Bcl-2基因与C组相比表达上调,BAX基因表达量下调,但均无明显差异(PBcl-2 C:E=0.681>0.05,PBAX C:E=0.1 34>0.05);E 组 Bcl-2 及 BAX 基因与 D 组及 F 组相比,Bcl-2 表达明显上调(PBcl-2D:E=0.003<0.05;PBcl-2E:F=0.025<0.05),BAX 基因表达差异性并不显着。结论:(1)青盲一号方药物血清能够有效抑制谷氨酸对RGC-5的凋亡损伤,提高其存活率;但给药剂量过大可能会导致RGCs的凋亡。(2)药物血清浓度为5%的青盲一号方能够发挥明显的抗凋亡作用,该作用可能通过促进抗凋亡基因Bcl-2的表达,提高蛋白Bcl-2/BAX的比值,稳定线粒体膜电位实现的。第二部分 青盲一号方治疗青盲病的网络药理学研究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及生物信息学的研究思路,探究青盲一号方治疗代表性青盲病Leber氏家族遗传性视神经病变(LHON)的潜在分子网络调控机制。方法:(1)在TCMSP数据库中检索青盲一号方12味药物的主要活性成分及其作用靶点;同时从GEO datasets数据库中检索LHON病变相关的基因芯片,筛选出GSE103619基因表达微阵列。(2)通过perl软件绘制LHON疾病差异基因的火山图及聚类热图。(3)通过R程序语言编辑软件筛选青盲一号方有效成分作用靶点及LHON疾病差异基因的交集基因及对应的药物有效成分;并通过Cytoscape软件构建中药有效成分-LHON基因的调控网络。(4)将所筛选的青盲一号方对LHON的调控基因(蛋白)进行蛋白互作(PPI)分析,利用Cytoscape提取核心互作网络。(5)通过DAVID数据库对交集基因进行GO富集分析及KEGG调控通路富集分析。结果:(1)本研究共获得青盲一号方药物有效成分254个,作用靶点249个,成分-靶点关系3505种;LHON差异表达基因共514个,其中上调基因134个,下调基因380个。(2)经Perl分析,共得到青盲一号方治疗LHON的相关基因靶点1 1个,对应青盲一号方候选化合物19个。(3)通过PPI分析及网络拓扑分析,共筛选出Bcl-2、AHSA1、VCAM1三个核心靶点。(4)GO富集分析结果显示,青盲一方作用的这些靶点主要富集于细胞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细胞质中;所涉及的生物学过程包括了脂蛋白的生物合成、运输,胆固醇稳态等;相关的分子功能主要是脂类的转运。KEGG调控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青盲一号方作用于LHON可能的调控通路包括脂质的代谢调控途径以及NF-κB调控途径。结论:通过对青盲一号方治疗LHON的网络药理学分析,我们推论青盲一号方对LHON治疗的潜在调控机制,还可以通过维持线粒体膜脂质的稳定性以及促进RGCs内Bcl-2上游的NF-κB调控通路来起到视神经保护作用。

胡佩[9](2019)在《明目逍遥颗粒对青光眼视神经保护的临床规范化评价》文中提出研究目的:科学地评价明目逍遥颗粒保护青光眼患者视神经的有效性,为新药开发奠定基础。确立适用于青光眼性视神经萎缩的规范化临床试验方案。挖掘和整理中医药治疗青光眼、视神经保护的新理念,丰富中医药治疗眼病理论。深入探讨不同类型的青光眼在治疗前后视野损伤计分的变化,青光眼不同分期在治疗前后视野损伤计分的变化。研究背景:明目逍遥颗粒剂是广安门医院眼科韦玉英教授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研究的治疗视神经病变的中药制剂。本品处方由柴胡、茯苓、白术、当归、白芍、甘草、菊花、枸杞子、丹皮、栀子、薄荷、石菖蒲组成,具有疏肝养血、升阳通窍的功能,韦玉英教授用于治疗小儿视神经萎缩及外伤性视神经萎缩等眼病。近30年来,随着疾病谱的变化,我科应用具有疏肝养血、升阳通窍作用的明目逍遥颗粒治疗青光眼性视神经萎缩(肝郁血虚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初步统计其有效率达80%-90%。研究方法:参考GCP要求设计和规范临床试验方案,本研究为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受试例数为66例。疗程设定为服药6个月,本研究66例病例将全部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完成。按方案纳入、排除和剔除,最终纳入青光眼患者,并把符合标准的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以及试验组,并随机分层。试验组控制眼压治疗+服用明目逍遥颗粒剂,每日2次,每次2袋;对照组控制眼压治疗+服用安慰剂,每日2次,每次2袋,疗程6个月,明目逍遥颗粒及其安慰剂颗粒,均由广安门医院药剂科制剂室提供,每包9克。观察指标:1.背景资料观察:(1)人口学资料: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等;(2)一般临床资料:家族史、病史、病程、治疗史、合并疾病及用药等。2.安全性指标:(1)生命体征:如体温、血压、呼吸、心率等;(2)不良事件(随时详细记录)。3.诊断性指标:视力(国际标准视力表)、眼压(非接触眼压计)、房角(裂隙灯)、眼底检查(直接检眼镜)。以上指标,于用药前、用药后每隔1月及试验结束时各检测1次,共7次。4.疗效性指标(1)主要疗效指标:视野检测。采用OCTOPUS视野计G2程序,于用药前、用药3月后、试验结束时各检测1次,共3次。①视野损伤计分②全视野敏感度平均缺失:参照视野报告中的MD值。(2)次要疗效指标①视神经纤维层断层扫描仪(HRT-Ⅱ)检测:于用药前、用药3月后、试验结束时各检测1次,共3次。A.视神经纤维厚度(Mean RNFL Thickness)。B.视神经形态学指标—杯盘比值(Cup/Disk Ratio)。5.中医证候评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疗效标准》制定(1994年)。研究结果:本研究纳入病例66人,其中明目逍遥颗粒组27人,46眼,男性15眼,女性31眼,安慰剂组27人,46眼,男性21眼,女性25眼。对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视野损伤范围、局部视野敏感度缺失、视力、眼压、MD值、MS值、LV值,进行统计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野损伤计分变化情况,治疗组视野损伤计分治疗前后均值差为1.04,P=0.005<0.05,说明结果显着,可以认为治疗组视野损伤计分治疗前后有显着差异,且治疗前显着高于治疗后;对照组视野损伤计分治疗前后均值差为-0.18,P=0.559>0.05,说明结果不显着,可以认为对照组视野损伤计分治疗前后无显着差异。2.不同类型的青光眼在治疗前后视野损伤计分的变化中,在治疗组中,闭角型青光眼视野损伤评分治疗前后的均值差为1.48,P=0.019<0.05,说明结果显着,可以认为闭角型青光眼视野损伤评分治疗前后有显着差异,且治疗前显着大于治疗后。而开角型青光眼视野损伤评分治疗前后的均值差为0.61,P=0.139>0.05,说明开角型青光眼视野损伤评分治疗前后无显着差异。对照组中,开角型青光眼视野损伤评分治疗前后的均值差为-0.27,P=0.599>0.05,开角型青光眼视野损伤评分治疗前后无显着差异,闭角型青光眼视野损伤评分治疗前后的均值差为-0.08,P=0.802>0.05,闭角型青光眼视野损伤评分治疗前后无显着差异。3.青光眼不同分期在治疗前后视野损伤计分的变化中,在治疗组中,早期青光眼均差值为1.33,P=0.003<0.05,说明早期青光眼视野损伤计分治疗前后有显着差异,且治疗前显着大于治疗后;而中期青光眼均差值为0.50,P=0.459>0.05,说明中期青光眼视野损伤计分治疗前后无显着差异。在对照组中,早期青光眼均差值为0.28,P=0.459>0.05,说明早期青光眼视野损伤计分治疗前后无显着差异,而中期青光眼均差值为-0.94,P=0.053>0.05,说明中期青光眼视野损伤计分治疗前后无显着差异。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D值、C/D、RNFL变化情况,治疗前后所有比较P值均大于0.05,可以认为治疗组和对照组MD值、C/D、RNFL治疗前后无显着差异。说明MD值、C/D、RNFL是长期各种作用下形成的,在病情趋向于稳定期,其变化不大。且治疗时间偏短无法体现明目逍遥颗粒的治疗作用。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力变化情况,在对照组中,视力治疗前后比较的P值小于0.05,说明结果显着,可以认为在对照组中,视力治疗前后有显着差异,治疗前显着低于治疗后;治疗组视力治疗前后无显着差异。6.眼压值治疗前后所有比较P值均大于0.05,可以认为治疗组眼压值治疗前后无显着差异,对照组眼压值治疗前后也无显着差异。7.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变化情况,在治疗组和对照组中,中医症状评分治疗前后比较的P值小于0.05,说明结果显着,可以认为在治疗组和对照组中,中医症状评分治疗前后有显着差异,据均值差可知,治疗前显着大于治疗后。结论:1.明目逍遥颗粒能够改善青光眼患者的视野损伤情况。2.明目逍遥颗粒能够降低青光眼患者的视野损伤计分,改善患者的中医症候。3.舒肝养血、升阳通窍中药对青光眼视神经保护有较好的效果。

郭超红[10](2016)在《养血柔肝法治疗肝郁血虚型视神经萎缩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针对视神经萎缩的病证特点,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确立养血柔肝的治疗方法。通过对治疗前后肝郁血虚型视神经萎缩患者的视力、视野、神经纤维层厚度的观察,评价其临床疗效,为中医治疗视神经萎缩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40例视神经萎缩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其中,治疗组20例27只眼,口服养血柔肝明目汤配合针刺;对照组20例25只眼,采用针刺治疗。两组都配合口服甲钴胺分散片、穴位贴服。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视力、视野(MD、PSD)以及RNFL厚度进行比较,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中医症候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中医症候总有效率为90.4%,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视力总有效率为85.2%,对照组视力总有效率为6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在视野、RNFL厚度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养血柔肝法治疗肝郁血虚型视神经萎缩疗效明显,能显着提高患者视觉功能,改善症状,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二、升阳开窍法治疗视神经萎缩4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升阳开窍法治疗视神经萎缩40例(论文提纲范文)

(1)王秀娟从肺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 理——肺与大肠相表里
    1.1经脉络属
    1.2生理配合
    1.3病理相关
2 法——调肺通肠,祛痰瘀毒
    2.1补肺通肠
    2.2降肺通肠
    2.3宣肺通肠
3 方药
    3.1补肺通肠汤
    3.2降肺通肠汤
    3.3宣肺通肠汤
4 典型病案

(2)从升阳开窍宣通玄府治疗视神经萎缩(论文提纲范文)

1 OA发病的关键因素
    1.1 精阳之气失于升发
    1.2 目中玄府闭塞
2 针刺治疗OA的优势
3 针刺意在升阳开窍、宣通玄府
4 病案举隅
    4.1 视网膜脉络膜炎案
    4.2 青光眼案
    4.3 视神经炎案
5 小结

(3)近代中医药文献治疗多发性硬化症证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多发性硬化症的现代研究和中医因机证治研究概述
    1.1 多发性硬化症的现代研究
    1.2 多发性硬化症的中医因机证治研究概述
        1.2.1 多发性硬化症的中医病名多变
        1.2.2 多发性硬化症中的病因病位分析
        1.2.3 多发性硬化症的中医核心病机
        1.2.4 多发性硬化症的中医治则
        1.2.5 多发性硬化症的中医调养与护理
2 中医药治疗多发性硬化症的证治规律研究
    2.1 文献资料来源
    2.2 诊断、纳入、排除标准
        2.2.1 西医诊断标准
        2.2.2 中医诊断标准
        2.2.3 纳入标准
        2.2.4 排除标准
    2.3 术语规范
        2.3.1 证型术语规范
        2.3.2 症状术语规范
        2.3.3 中药药名术语规范
    2.4 统计方法
    2.5 研究结果
        2.5.1 文献纳入结果
        2.5.2 证型频次结果
        2.5.3 症状频次结果
        2.5.4 舌脉统计结果
        2.5.5 中药频次统计结果
        2.5.6 方剂频次统计结果
讨论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综述 中医药治疗多发性硬化症现代研究概述
    参考文献
附录 B
    附表一
致谢
作者简介

(4)赵晓峰教授中医药治疗眩晕病的临床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的赵晓峰教授治疗眩晕病遣方用药分析
    1 研究资料与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药物频次剂量统计
        2.2 中药功效统计
        2.3 中药药性统计
        2.4 中药归经统计
        2.5 药物规则统计
        2.5.1 药对频次统计
        2.5.2 药物关联规则统计
    3 分析与总结
第二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的赵晓峰教授治疗眩晕病针灸取穴分析
    1 研究资料与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穴位频次统计
        2.2 穴位归经统计
        2.3 特定穴类别统计
        2.4 穴位规则统计
        2.4.1 穴位组合频次统计
        2.4.2 关联规则统计
    3 分析与总结
第三部分 赵晓峰教授治疗眩晕病临床经验总结
    1 对本病的认识
    2 辨证用药
        2.1 肝肾不足
        2.2 气血亏虚
        2.3 痰湿中阻
        2.4 瘀血阻窍
        2.5 肝胃虚寒
        2.6 太阳失和
    3 针灸治疗
        3.1 主穴
        3.2 配穴
        3.2.1 辨证施针
        3.2.2 辨病、辨症选穴
    4 治法经验总结
        4.1 升清降浊
        4.1.1 辛开苦降
        4.1.2 益气升阳,调畅气机
        4.2 调神醒神
    5 验案赏析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药治疗眩晕病研究进展
    1 病因病机
    2 辨证施治
    3 中药汤剂治疗
    4 中成药治疗
    5 针灸治疗
    6 其他疗法
    7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庄礼兴教授调神针法临床应用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综述
    第一节 现代精神心理问题概况
    第二节 “调神”“治神”相关针法研究概述
        一、各家“调神”“治神”针法概况
        二、“调神”“治神”相关针法的临床研究
        三、“调神”“治神”相关针法作用机制研究
    第三节 “调神”“治神”相关中医理论研究
第二章 庄礼兴教授调神针法简介
    第一节 调神针法简介
    第二节 调神针法研究现状
        一、庄礼兴教授调神针法经验总结
        二、庄礼兴教授调神针法的临床疗效研究
第三章 庄礼兴教授调神针法临床用穴规律的数据挖掘
    第一节 数据及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二、统计分析方法
    第二节 数据分析结果
        一、频数分析
        二、系统聚类分析
        三、关联规则
        四、决策树分析
        五、因子分析
    第三节 讨论
        一、数据挖掘结果讨论
        二、调神针法使用路径
        三、调神针法的“调神”思想源流
        四、数据挖掘与名家经验总结
        五、创新点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6)基于古今文献研究对中医治疗视神经萎缩证治理论及用药规律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研究目的
2 研究资料及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具体文献研究方法
    2.3 方药收录标准及统计分析
    2.4 质量控制
3 理论研究结果及讨论
    3.1 古代中医对视神经萎缩的理论研究
        3.1.1 视神经萎缩中医病名的溯源
        3.1.2 视神经萎缩病因病机研究
        3.1.3 视神经萎缩中医治则治法研究
    3.2 现代中医对视神经萎缩的理论研究
        3.2.1 现代中医名家对视神经萎缩的认识
        3.2.2 视神经萎缩现代中医证型及治法研究
    3.3 讨论
4 用药规律研究结果及讨论
    4.1 古文献用药规律研究结果
    4.2 现代文献用药规律研究结果
    4.3 古今用药对比分析研究结果
        4.3.1 古今高频用药对比结果
        4.3.2 古今用药类别对比分析研究
    4.4 讨论
        4.4.1 古今方高频用药分析讨论
        4.4.2 古今用药不同药类对比分析讨论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视神经萎缩的中西医治疗概况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7)基于古今文献的旴江李梴上补下泻针法治疗五官疾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头病类
    2 牙病类
    3 耳病类
    4 鼻病类
    5 眼病类
    6 咽喉病类
    7 口病类
    8 面病类
    9 当代医家针灸治疗五官疾病的共性
    10 当代医家针灸治疗五官疾病的特性
    11 不足
1 李梴“上补下泻”针法的渊源与传承
    1.1 李梴其人
    1.2 李梴着作
    1.3 古代医籍中类似“上病下取”“上补下泻”针法治疗五官疾病的记载
    1.4 古代针灸歌赋中类似“上病下取”“上补下泻”治疗五官疾病的记载与分类
    1.5 李梴“上补下泻”针法对后世的影响和传承
2 李梴“上补下泻”针法治疗五官疾病的腧穴应用规律
    2.1 李氏五官经穴的特点
    2.2 手阳明大肠经
    2.3 足太阳膀胱经
    2.4 足少阳胆经
    2.5 手太阴肺经
    2.6 当代针灸治疗五官疾病用穴规律
    2.7 古代经典针灸歌赋治疗五官疾病用穴规律
3 李梴“上补下泻”针法的临床特点
    3.1 异穴分施,首创“上补下泻”
    3.2 穴分主应,互相应答
    3.3 刺分先后,先泻后补
    3.4 远道取穴,以肘膝关节以下穴为主
    3.5 崇尚“易精简”
    3.6 重视针灸禁忌
4 李梴“上补下泻”针法治疗五官疾病的临床机理探讨
    4.1 “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为经络学基础
    4.2 “经气不利,邪害清窍”为病机根本所在
    4.3 “九窍不利,肠胃所生”为五官疾病发生的内在基础
    4.4 重胃气,多选取土经土穴是其穴法原则
    4.5 《内经》“上病下取”理论为治则指导
    4.6 顺应标本根结调理经气是疗效发挥的关键
    4.7 “通经接气”为李梴针法效应特点——主应相配,应答通接
    4.8 《内经》“左病右治,右病左治”理论为治则补充
    4.9 从现代神经反射学说衍生的转移兴奋灶理论是其针法神经学基础
    4.10 取象比类是“上补下泻”针法的思维核心
    4.11 “脏腑别通”理论是李氏针法的独辟蹊径
5 李梴“上补下泻”针法的当代五官科的临床应用探讨
    5.1 “上补下泻”针法在当今临床各科的应用
    5.2 谢氏“上补下泻”针法在当今临床五官科的应用
6 讨论
    6.1 运用“上补下泻”针法治疗五官疾病亟待发展
    6.2 “上补下泻”针法在临床各科适应症广安全效佳
    6.3 目前“上补下泻”针法研究存在的不足
7 本研究的创新性
    7.1 提出22个李氏五官经穴,首次探讨李氏五官腧穴应用规律
    7.2 提炼出古今医家针治五官疾病的用穴特点和规律
    7.3 文献追踪发现八脉交会穴和“应穴”理论的源头
    7.4 从西医神经学角度分析李氏针法的机理
    7.5 首次从取象比类的中医思维方法学分析李氏针法的机理
    7.6 首次从“脏腑别通”理论分析李氏针法的机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2 原始数据
个人简介

(8)青盲一号方对RGC-5细胞Bcl-2/BAX信号通路影响及其治疗青盲病网络药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文献综述一 中医对青盲病的认识及治疗进展
    1. 青盲病生理基础——目系与各脏腑经络气血的关系
        1.1 中医对于目系的认识
        1.2 目系与各脏腑经脉的关系
    2. 青盲病的病因病机
    3. 中医眼科医家对青盲病的认识和临床治疗经验
        3.1 中医眼科医家对青盲病的认识和临床经验
        3.2 针灸治疗
    4. 青盲一号方介绍
        4.1 燕京韦氏眼科学术流派及青盲一号方源流
        4.2 青盲一号方组方原则
        4.3 青盲一号方前期临床疗效研究
        4.4 青盲一号方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损伤后机制研究的意义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视神经损伤机制及中药现代化对视神经保护的研究进展
    1. 视神经损伤的原因及机制
        1.1 视神经损伤的后组织病理学改变
        1.2 视神经损伤后,RGCs细胞凋亡机制
    2. 现代中医药在抑制视神经损伤方面的机制研究
        2.1 单味药在神经保护方面的药理研究
        2.2 植物提取物在视神经保护方面的药理研究
        2.3 中药复方在视神经保护方面的药理研究
    3. 小结
    参考文献
研究一 青盲一号方对STSN诱导后RGC-5细胞谷氨酸损伤模型细胞凋亡的影响
    前言
    1. 实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2. 实验准备
    3. 实验方案
        3.1 筛选STSN对RGC-5诱导浓度
        3.2 CCK-8法筛选RGC-5谷氨酸损伤模型最佳浓度及时间
        3.3 CCK-8法筛选青盲一号方药物血清干预的低、中、高剂量浓度
        3.4 CCK-8法检测青盲一号方对STSN诱导后RGC-5细胞谷氨酸损伤模型细胞存活率
        3.5 流式细胞术检测青盲一号方对STSN诱导后RGC-5细胞谷氨酸损伤模型细胞凋亡率
    4. 统计方法
    5. 实验结果
        5.1 STSN对RGC-5诱导的浓度
        5.2 L-谷氨酸钠构建RGC-5谷氨酸损伤模型最佳的浓度及时间
        5.3 青盲一号方药物血清干预的低、中、高剂量浓度筛选结果
        5.4 青盲一号方对STSN诱导后RGC-5细胞谷氨酸损伤模型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5.5 流式细胞术检测青盲一号方对STSN诱导后RGC-5细胞谷氨酸损伤模型细胞凋亡情况
研究二 青盲一号方对RGC-5谷氨酸损伤模型BCL-2/BAX凋亡信号通路的影响
    前言
    1. 实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2. 实验准备
    3. 实验方案
        3.1 Western-blot检测STSN诱导后RGC-5细胞谷氨酸损伤模型相关凋亡蛋白表达
        3.2 Real-Time PCR检测STSN诱导后RGC-5细胞谷氨酸损伤模型凋亡Bcl-2/BAX基因表达
    4. 统计方法
    5. 实验结果
        5.1 STSN诱导后RGC-5细胞谷氨酸损伤模型Bcl-2/BAX凋亡信号通路蛋白表达情况
        5.2 STSN诱导后RGC-5细胞谷氨酸损伤模型凋亡信号通路Bcl-2、BAX基因表达情况
研究三 基于中药网络药理学探讨青盲一号方治疗LHON的作用机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青盲一号方药物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检索
        1.2 LHON表达谱芯片数据下载及数据整理
        1.3 MT-ND4突变的LHON与正常对照的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1.4 青盲一号方作用于LHON的基因靶点分析
        1.5 青盲一号方作用于LHON基因的GO富集分析及KEGG调控通路富集分析
    2. 结果
        2.1 青盲一号方有效成分及其作用靶点筛选结果
        2.2 LHON差异表达基因筛选结果
        2.3 构建青盲一号方作用靶点基因与LHON差异基因的调控网络
        2.4 构建青盲一号方活性成分对LHON作用靶点的PPI网络
        2.5 青盲一号方作用于LHON基因的GO富集分析及KEGG调控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讨论
    1. 视神经病变体外实验常用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系)的选择
        1.1 原代RGCs
        1.2 视网膜前体细胞系R28
        1.3 RGC-5细胞系
    2. 青盲一号方对于RGC-5谷氨酸损伤后凋亡的影响分析
        2.1 谷氨酸神经毒性对SNST诱导后RGC-5的评价
        2.2 青盲一号方药物血清对RGC-5谷氨酸损伤模型中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分析
    3. 青盲一号方对于RGC-5谷氨酸损伤后凋亡的作用机制分析
        3.1 谷氨酸兴奋毒性损伤后,RGCs的线粒体Bcl-2/BAX凋亡信号通路机制
        3.2 青盲一号方对RGC-5细胞Bcl-2/BAX信号通路的调控作用
    4. 青盲一号方对于线粒体遗传病LHON的潜在作用靶点及调控通路分析
        4.1 青盲一号方有效成分对LHON调控的潜在靶点
        4.2 青盲一号方治疗LHON机制的KEGG调控通路富集分析及GO富集分析
        4.3 PPI蛋白互作网络中核心靶点蛋白调控作用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9)明目逍遥颗粒对青光眼视神经保护的临床规范化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青光眼视神经保护的西医研究进展
        1 青光眼视神经损伤的机制
        2 青光眼视神经保护的治疗
        3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青光眼视神经保护的中医学研究进展
        1 青盲的历史沿革
        2 青盲的病因病机
        3 青盲的辨证论治
        4 青盲的针灸论治
        5 青盲的其他疗法
        6 总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资料与方法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3 病例标准
        4 治疗方法
        5 疗效指标及测定方法
        6 安全性评价标准
        7 揭盲
        8 统计方法
        9 技术路线图
    结果
        1 病历资料
        2 疗效指标
        3 不良事件和安全性
    讨论
    结论
    附表
    参考文献
致谢
简历

(10)养血柔肝法治疗肝郁血虚型视神经萎缩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标准
        (一)诊断标准
        (二)病例选择标准
        (三)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四)中医证候分级量化标准
    二、一般资料
    三、研究方法
        (一)治疗方法
        (二)检查方法及观察标准
        (三)评分标准及疗效标准
        (四)统计方法
    四、结果分析
讨论
    一、理论探讨
        (一)肝与目的关系
        (二)内眼结构与六经相属学说
        (三)肝体阴用阳理论
        (四)视神经萎缩病因病机的认识
        (五)养血柔肝法
        (六)方药分析
    二、中医治疗视神经萎缩的临床经验总结
    三、疗效分析
    四、本研究的意义与不足
        (一)意义
        (二)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浅谈“肝体阴用阳理论”在视神经萎缩中的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四、升阳开窍法治疗视神经萎缩4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王秀娟从肺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经验[J]. 韩秀丽,王秀娟. 湖南中医杂志, 2021(12)
  • [2]从升阳开窍宣通玄府治疗视神经萎缩[J]. 朱华英,项敏泓,刘新泉,王大虎,董志国.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21(10)
  • [3]近代中医药文献治疗多发性硬化症证治规律研究[D]. 张赞.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4]赵晓峰教授中医药治疗眩晕病的临床经验研究[D]. 曹子月.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庄礼兴教授调神针法临床应用规律[D]. 于珺.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6]基于古今文献研究对中医治疗视神经萎缩证治理论及用药规律探讨[D]. 陈家利.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基于古今文献的旴江李梴上补下泻针法治疗五官疾病研究[D]. 袁莉蓉.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1)
  • [8]青盲一号方对RGC-5细胞Bcl-2/BAX信号通路影响及其治疗青盲病网络药理学研究[D]. 李甜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明目逍遥颗粒对青光眼视神经保护的临床规范化评价[D]. 胡佩.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9(01)
  • [10]养血柔肝法治疗肝郁血虚型视神经萎缩的临床研究[D]. 郭超红.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6(03)

标签:;  ;  ;  ;  

盛阳开窍法治疗视神经萎缩40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