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为先知行合一教育论文

行动为先知行合一教育论文

问:知行合一,重在行动的作文
  1. 答:知行合一,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核心。我们常常会说知行合一、行胜于言。但这些还仅仅停留在话语上,没有化为我们切实的行动,没有化为我们学习、生活、工作的指南。但老实讲,这一条是中国文化的重点,也是中国教育文化的重点。《中庸》里有一句话:“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简单的意思是说:有一些人道理听明白了,遵道而行了,却因为气力的原因,结果就半途而废了,而我(孔子)却不会停下来。
    讲作文的时候,一些妈妈讲:道理都明白了,但做起来就好难啊!这是一个问题。在生活中、工作中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道理都明白,但就是不去做。即使做了,也是半途而废。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思想上、意识上首先要明白要搞懂。思想上意识上搞懂了,还仅仅是开始,如果没有行动,思想上意识上的懂,那也只是半懂,或培森是懂。正所谓:知而不行,尤如不知。
    在《论语》中,孔子曾经承认过,自己在识人方面有过失误。他说自己起初在察人的时候,是听其言,信其行。后来纠正了这派局个观点,对一个人的认识,要听其言,观其行。我们通常都会犯这样的错误:一是喜欢聪明的人配羡亩,而不太喜欢相对较笨的人。二是喜欢通过一个人的语言,来判定这个人是聪明还是愚笨。这样识别人、断定人,往往会造成很大的误判。看一个人语言的表达、思想上的认识是一个方面,但更重要的,还要看行动上是不是得力,是不是能佐证其思想、意识。不能简单地凭一个人语言的表达,来断定一个人的好坏智愚。
问:知与行议论文
  1. 答:知行合一: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渣咐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他说:“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他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高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高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
    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虚友是行的主意,行是在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他的意思是说,封建道德如誉纯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封建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封建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封建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
    “良知”的完成.
问:知与行成功议论文
  1. 答:谈盯中到知与行,就让我想到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了。
    知凯敏山指的是认知,思想,思维。他是指导人行动的,也只有想好了该怎么做,接下来的才是付诸行动。
    行指的是行为。是人把自己的意愿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就好像我想喝水一样,要付诸行动端起水杯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满足自己的需要。
    有句哲语说的好,想了就去做。不然想的再好也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实现。当然行为也是在想清楚的情况下毫不犹豫的执行,没想清楚就别贸然的乱做,也只有知与行完美配合,才能把事情做的更好。
    正是没有行的知是空想,没有知的行是冥行。
    当然看上去很复杂的概念,我们每天都无形的在运用它。运用的更好的人离成功就越近,运用的稍弱的人可能就注定平凡一生。
    许多获得大成就的人无一不是将两者协调至极致。
    施瓦辛格为了当美国总统,为拿拦了筹集竞选的费用,制定了一套健身计划,并且一丝不苟的执行了自己的计划,最后竞选上了加州州长。
    .......
    那如何将两个协调好呢,靠的是一次次的锻炼。多开阔开阔视野,多挑战挑战自己的极限,锻炼自己的能力,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越好,离成功也就越来越近了。
行动为先知行合一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