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要抽样技术在雷达CAGO—CFAR虚警模拟中的应用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赵芝[1](2014)在《基于气象信息的安徽电网故障预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电网的快速发展和强对流天气的增多,由恶劣天气造成的输电线路故障频繁发生,严重威胁了电网的安全可靠运行。雷电现象生消时间短、变化快,引发的线路跳闸事件在电网故障统计中所占比例极大。大风作用下线路会发生偏斜,引起的风偏放电故障重合闸不易成功。各种自然灾害尤其是大范围的灾害性天气对输电线路造成的损坏比电气事故的影响更为恶劣严重,计及气象因素对电网故障进行预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气象信息对安徽电网的故障进行了预警研究,主要包括由雷电和大风引起的故障,并基于气象信息给出一个电网静态安全风险评估体系的框架和模型。考虑到雷电现象生消时间短、变化快的特点,利用雷电在线监测数据,提出基于图像识别技术进行雷区识别,并基于三时次雷区信息进行雷电轨迹追踪和预测。同时,对安徽省落雷历史数据进行统计,得到杆塔的落雷概率。在此基础之上,结合输电线路雷击跳闸计算方法,利用雷区预测信息计算线路的雷击跳闸概率,实现线路雷害故障预警。结合历史数据进行算例分析,结果表明,基于三时次信息的雷区预测准确性较高,相应的线路雷击跳闸概率值也具有较高的准确率而可以作为雷击跳闸预警指标。分析风的构成,对脉动风风速进行模拟。利用几何方法分析悬垂绝缘子串的风偏响应,对输电线路在稳定风和脉动风作用下的风偏响应进行对比分析,得出脉动风对悬垂绝缘子串风偏的影响随基准风速的增大而增大的结论。从而以此为基础,提出利用g-h分布拟合脉动风风速而实现大风预警,并提出基于脉动风模拟利用概率统计方法计算输电线路风偏概率。结合历史数据进行算例分析,结果表明,g-h分布对脉动风风速的拟合效果较好,线路风偏故障概率预测也较为准确。将电网气象故障概率与电网运行状态相结合,提出基于D5000平台的电网静态安全风险评估体系,介绍了其框架与模型构成,给出基于气象信息的全网在线监测与评估的实现方案,为建设电网气象故障预警系统给出建议。
郭婧[2](2012)在《近场定距脉冲激光在降雨中的大气传输特性研究》文中提出激光因具有抗干扰能力强、角度和距离分辨率高、单色性好等优点,在现代战争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激光定距系统作为一种非常好的探测装置,在应用于常规弹药的过程中必须克服气候因素和大气本身对系统的影响。激光光束在降雨中传输时会与雨滴发生相互作用,产生雨滴的吸收和散射效应,使接收端的激光功率减小、光斑廓形发生变化,导致系统性能下降,严重时甚至造成失效。因此,对脉冲激光在降雨中传输特性的研究是分析激光传输效应和确定激光定距系统参数的重要基础。本文以常规弹药中的前置式激光定距系统为背景,对脉冲激光在近地面雨场环境下的传输特性,以及降雨衰减对激光定距性能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首先根据激光定距系统工作原理,结合系统的探测目标能力分析了激光测距距离方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了与激光传输特性有关的降雨物理特性,如:雨滴尺寸、形状、雨滴尺寸分布谱和水的折射率系数等,选择相应的雨滴形状模型及适合我国区域内降雨分布的雨滴谱模型。根据不同尺寸雨滴的形状模型,在夫琅禾费(Fraunhofer)衍射和几何光学散射理论基础上,建立了球形和近似椭球形雨滴对蓝绿波段与近红外波段激光光束的光散射模型;得出了不同波长下各尺寸雨滴的散射衰减截面;对雨滴产生的光散射能量分布进行了数值计算并分析影响雨滴散射特性的因素。从实际工程应用出发,对雨滴的散射衰减截面进行了前向散射修正;分析了雨滴对蓝绿波段和近红外波段激光的吸收特性,并结合雨滴散射特性建立降雨衰减的计算模型;给出了蓝绿波段和近红外波段典型波长激光在不同降雨率下的衰减系数;分析了光束发散角在不同传输距离情况下对激光能量衰减的影响;根据降雨衰减模型,推导出激光后向散射系数的计算公式,并结合某型号激光定距系统分析了不同降雨条件及不同作用距离下的雨滴后向散射对激光定距系统信噪比(SNR)的影响。以蒙特卡罗方法为基础建立了脉冲激光在随机分布雨滴中的传输模型。首先给出了光子运动轨迹的计算机模拟和模型统计流程;分析了降雨大小、传输距离、发射脉宽等因素对激光脉冲延时的影响以及脉冲延时引起的定距误差;通过模拟结果分析了降雨环境下各种参数对激光光斑扩展的影响。根据激光光束在降雨中的衰减特性研究,给出了激光在降雨中传输特性的仿真与实验方法。结合Bouguer-Lambert(?)旨数衰减定律分析了实验原理并确定实验方案;采用ZEMAX光学软件对532nm波长光束透过球形水滴后的光散射特性进行仿真,并给出与理论分析的对比结果;由实验装置产生模拟雨滴,测试了单个和多个雨滴对532nm和1064nm波长激光的光束能量衰减;建立室外雨场用来模拟真实降雨,测试不同降雨强度下两波长激光光束的传输特性。为使激光定距系统在降雨环境下也能实现对目标的可靠探测,对系统定距性能进行了优化。分析了系统参数和外部环境对脉冲激光传输的影响,以现有脉冲激光发射与接收组件为基础,给出提高定距性能的方案:提出了椭圆与双曲柱透镜、非球面与变形棱镜组的两种光束准直方法;研制了基于雪崩二级管(APD)探测的高灵敏度激光定距接收系统及其放大电路;提出了采用直流高压驱动激光器使其发射大功率脉冲的方法并研制了脉冲功率可调的激光器电源。本文的研究成果可直接应用于激光定距系统的设计和研制,为激光定距系统在近地面雨场环境下精确定距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是提高激光探测系统传输效率和激光定距系统适应降雨环境的关键。
史艳鹏[3](2011)在《脉冲多普勒雷达仿真实验平台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雷达干扰与反干扰技术的快速发展,雷达干扰对抗技术的测试成为众多工程技术人员面临的重大课题。主要原因包括测试成本高,组织实施难,附带风险大。针对这些原因,人们开始研究雷达模拟装置以缩减成本,简化程序,降低风险。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进行雷达系统模拟具有经济、高效、安全、可重复、易控制等优点,目前已成为雷达系统方案论证、设备研制与调试,雷达对抗技术试验,武器性能测试与评估等方面的先导技术,是雷达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而脉冲多普勒雷达作为先进体制雷达的代表,对其模拟系统的开发与研究最为广泛和深入。本文从干扰对抗试验角度出发,利用PC机从模拟PD雷达系统的底层功能和显控终端两个层面进行了PD雷达仿真实验平台的建模与仿真研究。从信号处理角度讨论了实验平台中模拟雷达系统部分关键技术的仿真模型与实现方法,设计并实现了实验平台显控界面。论文的主要工作在于:首先,参照雷达工作过程将雷达系统模拟分为信号环境模拟,信号处理过程模拟,数据处理过程模拟以及显示控制终端模拟四个部分。根据PD雷达的基本原理与实验平台设计目标给出了实验平台的整体构架及其基本要素,并最终完成了实验平台信号环境模拟,回波信号处理以及显控终端等三个方面的建模与仿真工作。其次,在信号环境模拟部分,本文从信号和干扰两个方面讨论了雷达发射信号,接收机噪声和雷达杂波的建模与仿真工作。在发射信号方面,结合几种典型的波形,给出了PD雷达发射信号的设计指标,重点研究了恒单频相参脉冲串的计算机模拟过程;在接收机噪声方面,重点研究了采用线性同余法生成[0,1]区间均匀分布随机变量,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基于统计近似抽样法产生高斯型随机变量的数学模型与仿真算法;在雷达杂波部分,主要研究了基于零记忆非线性变换(ZMNL)法生成相关瑞利分布杂波的实现过程。最后,仿真实现了以相参脉冲串为发射信号,以高斯噪声为接收机噪声,以幅度瑞利分布、功率谱高斯型杂波为雷达杂波的模拟信号环境。第三,在回波信号处理部分,本文对雷达接收机信号处理单元中的正交相干检波,距离门存储,多普勒滤波,恒虚警处理等模块的功能,原理与实现方法进行了深入讨论。重点研究了基于正交混频低通滤波法进行相干检波,基于快速傅里叶变换(FFT)进行多普勒滤波以及两侧单元平均选大法恒虚警处理(CAGO-CFAR)等关键技术的仿真过程。最后,结合模拟的雷达回波,通过中频信号采样与正交相干检波,利用二维数组完成了距离门重排,采用FFT和CAGO-CFAR先后进行了多普勒滤波以及恒虚警处理。通过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验证了各功能模块数学模型的准确性和仿真方法的有效性。最后,在显控终端设计部分,本文分别从终端的显示部分,控制逻辑部分以及接口和外围部分的整体布局,逻辑关系和设计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显示部分,基于单文档界面框架实现了具有余辉效果的模拟P型雷达显示器、用于对比雷达处理结果的实验目标参照图以及实验平台参数的显示窗口;在控制逻辑部分,阐述了实验平台系统菜单、工具按钮等控制单元的设计步骤与实现方法,重点研究了平台运行过程中,各控制单元间的使能状态关系;在接口与外围部分,给出了实验平台整体数据结构以及显控界面外围部分的设计要素,重点研究了基于属性对话框设计实验平台外部数据接口的方法与实现流程。最后,以PC机为载体,仿真实现了操作界面由标题栏,菜单栏,工具栏,客户区和状态栏五部分组成的,符合标准Windows应用程序要求的实验平台显控终端。
洪春霞[4](2009)在《基于Linux的无人机故障注入与分析系统软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故障注入是一种基于试验的系统测试方法,它主要应用于系统容错机制验证和可靠性验证。软件故障注入是通过软件方法动态地修改目标系统的输入和输出,并形象地演示目标系统在故障注入作用后不正确输入和输出作用下的技术状态。本文首先叙述故障注入技术的基础知识,重点研究故障注入的试验策略,讨论故障注入评价机制、应用和发展方向。然后结合无人机的特点,采用总线上的故障注入模式,通过软件故障注入方法模拟飞行控制系统中的硬件故障,研究了故障注入技术在无人机飞行控制系统动态测试过程中的应用。通过分析和测试,本文采用Linux操作系统中系统实时时钟和POSIX信号接口函数安装信号处理函数的方法,实现了满足飞行控制系统实时性要求的定时器方法。本文设计了故障注入与分析系统软件模块化结构和故障检测估计算法,并采用Linux操作系统Qt程序设计环境和C++程序设计语言开发了故障注入与分析系统专用软件。本软件能够实时的执行故障注入和实现故障分析,实现了无人机动态测试中对飞行控制系统进行故障注入与分析的功能,从而考察无人机故障检测、故障定位、故障隔离和系统重构能力。系统各项试验充分验证了故障注入系统软件的性能和功能。随着系统功能的进一步完善,它将为我国新型无人机的研制提供技术储备与支持,加速新型无人机的研制速度、缩短研制周期、减小技术风险,为提高无人机整体性能奠定基础。
王昆[5](2007)在《基于粒子滤波器的机动目标跟踪技术》文中研究表明在对机动目标跟踪的方法中,基于传统的Kalman滤波器最为常用,因为它在系统的动态模型都是线性且噪声是高斯的条件下是最优解。通过Kalman滤波器求解出的状态后验概率分布是解析解,而不是近似逼近值。然而由于工程等实际应用条件,在系统的动态模型中不得不加入非线性非高斯因素,即系统动态模型变为非线性的,高斯噪声变为非高斯的。那么这时候传统的Kalman滤波器就已经无法很好的解决这类问题了。由Gordon完成的粒子滤波器用近似逼近状态后验概率分布的方法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它在动态模型为非线性且噪声为非高斯的条件下,对机动目标跟踪的性能要远远地好于Kalman滤波器。首先,概要介绍传统的Kalman滤波器,以及有所改进的扩展Kalman滤波器。其次,为了能更好地解决在动态模型为非线性且噪声为非高斯的条件下对机动目标的跟踪问题,通过概率统计理论详细阐述粒子滤波器基本原理。然后,针对不同的使用条件,根据粒子滤波器的基本理论做出适当的修改和整理,就得到了四个相关的粒子滤波器的变型,使用MATLAB把它们对机动目标的跟踪性能作了详细地计算机模拟仿真且用均方根误差更加精确地进行了比较。最后,把粒子滤波器运用到近年来被人们越来越关注的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结合数据融合、后验概率分布的熵、核表示等算法实现了对网络中机动目标的跟踪,并且使用MATLAB对这一应用做了详细的计算机模拟仿真。
阮锋[6](2006)在《机载雷达环境仿真与动目标检测》文中提出机载雷达高瞻远瞩,在现代战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机载雷达环境仿真与动目标检测是现代雷达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热门课题。本文以作者参与的一部雷达信号处理机中的信号源的仿真工作为背景。基于PC机硬件平台在MATLAB环境下,首先建立了机载雷达的环境模型,包括目标回波、杂波和噪声,其中重点介绍了基于雷达相干视频信号模拟方法的杂波仿真模型,详细阐述了杂波仿真的具体过程,模拟出了基于常规脉冲发射波形的地杂波数据,通过仿真分析了地杂波的分布特性。杂波抑制是机载雷达下视工作时的关键问题。本文从项目方案中提出的检测方法入手,介绍了几种基本的机载雷达动目标检测方法,结合进一步理论研究的需要,对实施方案中未提到的空时二维自适应处理(STAP)方法进行了一定的探讨。最后,针对机载雷达地杂波的特点,采用了两种空时二维固定降维处理方法,对构造的杂波加目标数据进行检测,通过仿真实验并与理论分析比较,证实了该方法的有效性,随后对其进行了检测性能的分析。
张伟[7](2004)在《雷达系统仿真的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雷达系统的设计、开发和测试越来越成为一项耗费大量财力和时间的工作,雷达系统仿真技术被广泛应用,为系统的研究、设计和验证节省了大量的费用。雷达系仿真技术所具有的经济、灵活和实用的特点,使其逐渐成为雷达系统和电子对抗系统研究中的一项关键技术。目前,通用雷达模拟器、雷达目标模拟器与电子对抗模拟器构成了雷达对抗闭环仿真系统,攻防双方相互验证和评估,极大的推进了电子战技术的发展。 本文以与29所合作项目“频相扫三坐标雷达软件仿真系统”以及“九五”预研项目“机载高分辨率PD雷达信号模拟器”为背景,对雷达系统模拟的理论、方法和实现应用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和创新之处有: 经过深入分析频相扫三坐标雷达的工作原理及其回波产生机理,本文在三坐标雷达系统仿真研究中得到如下成果: 1.提出了一种三坐标雷达目标中频回波模型及其模拟方法,通过对和、差及辅助通道的目标三联波束回波统一建模,可以全面逼真地模拟频相扫三坐标雷达的目标回波。 2.提出了一种三坐标雷达的杂波中频回波模型及其模拟方法,利用前面提出了三坐标雷达目标中频回波模型,采用空间叠加的方法,实现了三坐标雷达三联波束中频杂波的模拟,模拟方法简单有效;对参差周期杂波的模拟进行了讨论,有效的解决了复杂雷达体制下的杂波模拟问题。 3.提出了一种通用全面的三坐标雷达系统仿真模型,采用中视频相干模拟和变采样率处理的方法,可以准确有效地模拟三坐标雷达中频接收的非线性失真和抗干扰措施的效果,对于评估宽带干扰信号对雷达接收机的干扰效果十分必要。对于三坐标雷达所特有的多波束点迹凝聚及测角技术以及其他先进的信号处理技术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建立了全面合理的信号处理模型。在三坐标雷达的数据处理模型中,对于航迹互连的仿真也有独到之处。针对各个模块特点,进行算法分析和优化,采用多种快速算法,在中频仿真数据量大的情况下,有效地提高了仿真速度 4.采用面向对象设计方法在Microsoft Visual C++环境下设计实现了三坐标雷达软件仿真系统。可以设置雷达的系统工作参数,包括波形、波束和扫描参数,并对雷达系统模块进行配置和组建,以实现不同的雷达工
靳贵平[8](2004)在《紫外探测技术与双光谱图像检测系统的研究》文中提出紫外探测技术在军事和民用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围绕紫外探测技术中的日盲紫外滤光技术、光谱转换技术、像增强技术以及基于此的双光谱图像检测系统展开研究,其目的在于通过对紫外探测的关键技术的研究,研制出新型的双光谱图像检测系统,以实现对电晕放电、森林火灾等的及时检测和定位。 文中首次利用日盲紫外滤光技术、光谱转换技术和微光像增强技术,设计和研制了日盲紫外像增强器。在此基础上,以日盲紫外像增强器为核心器件,研制了紫外图像观察仪。该仪器可实时地将微弱的紫外光图像转换并增强为可直接观察的可见光图像,从而解决了传统紫外照相盲拍的缺点,提高了现场取证的效率和质量。该仪器对指纹、掌印等痕迹的检测效果可与国外进口的同类产品相媲美。这说明我们研制的日盲紫外像增强器能有效地增强微弱紫外光图像,其成功研制为进一步的双光谱图像检测系统的设计和研制提供有力了的技术保障。 在双光谱图像检测系统研究方面,提出了系统工作于日盲紫外波段和可见光波段的双光谱工作范围,设计了双光路结构实现对目标的检测和定位,提出了实现高效紫外可见分光的方案,同时采用日盲紫外图像增强、光学图像耦合、CCD成像、图像的采集、处理、配准、融合等技术,设计和研制了双光谱图像检测系统,目前,利用该系统已能检测到放电的信号和背景。 此外,本文还采用蒙特卡洛方法研究了紫外光在转换屏中的传输过程,求出了不同转换屏厚度、不同掺杂浓度下的转换效率和传递函数,结果表明要同时获得高的转换效率和良好的图像传递特性,转换屏的厚度最好控制在200um左右。
谢红梅[9](2003)在《基于混沌理论的信号处理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非线性动力学电路与系统中的混沌是非线性科学研究的前沿课题之一,其中混沌的产生机理、解析预测以及混沌的应用是当前混沌研究的三大热点。本文研究属于基于混沌的应用研究,主要从雷达信号检测、参数估计、波形设计和图像处理的数字水印四个方面较全面地讨论了混沌理论及相关技术在信号处理系统中应用的可能性,探讨了相应的信号处理算法和实现过程。本文研究属于结合实际信号处理应用需求进行的基础理论研究。 混沌信号是由非线性系统产生的对初值极端敏感的类随机信号。混沌的应用研究首先是基于对混沌信号的深入分析和理解。本文首先对混沌信号的数学模型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并分别从数学映射、统计学角度对其数学模型进行了全面的研究,特别是全面总结了混沌系统的统计学模型的研究成果,讨论并给出了混沌与噪声的区别与相似之处; 雷达信号处理的重要一步是杂波中的信号检测问题。针对混沌杂波背景中的信号检测问题,本文把神经网络应用于海杂波中的雷达信号检测问题中。提出了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信号检测方案; 信号检测解决了信号的有无判断问题,而参数估计则是要解决信号参量的确定问题。混沌背景中的有用信号的参数估计问题是在雷达应用(如波达方向估计)和混沌调制的通信系统中窄带干涉抵消中经常遇到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先后研究了最小二乘-自回归谱估计(LS-AR)、基于遗传算法的最小相空间体积法(GA-MPSV)和混沌噪声的神经网络建模预测和谱估计三种算法。理论分析表明用MPSV方法估计比LS方法估计更准确。但MPSV算法实现比较复杂,本文引入了遗传算法来解决该问题,为了克服遗传算法实现上的困难(参数初始值和参数有效区间的选择问题),本文首次提出先用LS-AR算法确定参数的初始和有效区间问题,并讨论了具体实现过程,给出了仿真试验对比; 针对“低截获概率”雷达波形设计问题,在理论分析和数值实验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了混沌信号在雷达波形设计中的应用。提出了混沌雷达信号概念,对模糊函数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着重研究了两种情形下的混沌雷达波形分辨率特点,做了大量的理论推导和数值实验,证明混沌雷达波形具有极佳的分辨率;摘要 将混沌理论引入数字水印初始序列的创建中,实现了混沌序列水印在原始图像小波域中的自适应嵌入,从而兼顾了数字水印的不可见性和鲁棒性。 总结本文的主要贡献主要有以下几点:圣首先对混沌理论的研究现状和基本数学结论进行了总结和分析,特别是对混沌信号进行了深入地分析,研究了其相关特性(谱特性)、最大Ly即unov指数,对这两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推导和数值模拟。本文同时从自相关和互相关角度比较全面的揭示了混沌信号的理想相关特性,从数值模拟的结果表明该结论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实际上这种相关特性正是后面研究混沌雷达信号的重要基础。全针对混沌杂波中的信号检测问题,基于神经网络具有的拟和任意非线性函数的能力,建立了混沌系统的神经网络模型。基于混沌噪声的预测值,提出了混沌噪声中的信号检测方案,并进行了相应的仿真试验。本文提出了用林基函数 (RBF)神经网络进行混沌信号预测的方案,用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说明了所提方案的有效性。并分析指出了所提的RBF网络相对于常用即神经网络的优越性。全先后研究了三种混沌背景中有用信号的参数估计算法,研究了LS一AR估计算法和MPSVAR算法的实现,进行了仿真实验和估计性能分析,并将两种方法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考虑到MPSV.AR.方法实现的复杂性和LS一AR方法的性能不能令人满意,首次提出了神经网络建模预测混沌序列和谱分析技术相结合(即NN一AR)作参数估计的方法,对此进行了必要的理论分析,得到了较好的仿真结果,可以在性能和复杂度方面取得较好的平衡。全提出了混沌雷达信号概念,对模糊函数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着重研究了两种情形下的混沌雷达波形分辨率特点,做了大量的理论推导和数值实验,证明混沌雷达波形具有极佳的分辨率。本文针对混沌序列的产生技术讨论了非线性滤波和分段线性映射两种实现方案。蚕提出了将混沌理论引入数字水印初始序列的创建中,实现了混沌序列水印在原始图像小波域中的自适应嵌入,从而兼顾了数字水印的不可见性和鲁棒性。混沌序列相对于其他如M序列、Gold码等伪随机码具有实现简单方便的优点。 最后,对全文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得出了一些基本的结论,指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讨论的课题。
宋玉霞[10](2001)在《重要抽样技术在雷达CAGO—CFAR虚警模拟中的应用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理论分析,深入探讨了重要抽样技术在雷达CAGO-CFAR虚警模拟中的应用情况。
二、重要抽样技术在雷达CAGO—CFAR虚警模拟中的应用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要抽样技术在雷达CAGO—CFAR虚警模拟中的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气象信息的安徽电网故障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雷电对线路的危害性 |
1.1.2 大风对线路的危害性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输电线路雷击跳闸的研究 |
1.2.2 输电线路风偏故障的研究 |
1.3 电网气象风险评估方法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输电线路雷击跳闸概率预测 |
2.1 雷电概述 |
2.1.1 雷电放电物理过程 |
2.1.2 雷电过电压 |
2.1.3 雷电参数 |
2.2 输电线路耐雷性能计算方法 |
2.2.1 反击耐雷性能计算方法 |
2.2.2 绕击耐雷性能计算方法 |
2.2.3 绝缘闪络判据 |
2.3 雷电发展预测模型 |
2.3.1 雷电分区识别 |
2.3.2 雷电发展轨迹追踪 |
2.3.3 雷电发展预测 |
2.4 输电线路的雷击跳闸概率计算 |
2.4.1 杆塔落雷概率 |
2.4.2 杆塔雷击跳闸概率 |
2.4.3 输电线路雷击跳闸概率 |
2.5 算例分析 |
2.5.1 数据说明 |
2.5.2 分区预报效果 |
2.5.3 线路雷击跳闸概率预报效果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输电线路风偏故障概率预测 |
3.1 风的基本特性 |
3.1.1 平均风的极值风速概率模型 |
3.1.2 脉动风的风速谱 |
3.2 输电线路的风偏计算 |
3.2.1 风荷载理论 |
3.2.2 悬垂绝缘子串风偏角计算 |
3.2.3 最小空气间隙计算 |
3.3 基于g-h分布的风速概率模型 |
3.3.1 g-h分布的基本概念 |
3.3.2 g-h分布的参数估计 |
3.3.3 脉动风的数值模拟 |
3.3.4 脉动风的g-h分布 |
3.4 输电线路的风偏故障概率计算 |
3.4.1 输电线路风偏时程分析与对比 |
3.4.2 输电线路风偏故障概率 |
3.5 算例分析 |
3.5.1 数据说明 |
3.5.2 基于风速的g-h分布的大风警告 |
3.5.3 线路风偏故障概率预报效果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计及气象因素的电网静态安全风险评估框架与模型 |
4.1 电网静态安全风险评估框架体系结构 |
4.2 电网气象信息集成模块 |
4.3 气象风险在线评估与预警模块 |
4.3.1 气象停运概率计算 |
4.3.2 气象风险评估指标计算及预警 |
4.4 气象风险预警可视化模型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本文所做工作 |
5.2 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2)近场定距脉冲激光在降雨中的大气传输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目录 |
表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降雨衰减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离散介质中的脉冲传输研究进展 |
1.4 论文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
1.4.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2 论文结构安排 |
2 激光定距系统大气传输理论基础 |
2.1 激光测距距离方程 |
2.2 激光的大气传输 |
2.3 大气粒子散射理论 |
2.3.1 Rayleigh散射 |
2.3.1.1 角散射截面 |
2.3.1.2 总散射截面 |
2.3.2 Mie散射 |
2.3.2.1 强度分布函数 |
2.3.2.2 微分散射截面 |
2.3.2.3 散射相函数 |
2.3.3 非球粒子散射 |
2.3.3.1 点匹配法 |
2.3.3.2 T-矩阵法 |
2.3.3.3 光线追踪法 |
2.4 本章小结 |
3 降雨的物理特性研究 |
3.1 降雨类型 |
3.2 雨滴形状模型 |
3.2.1 Pruppacher-Pitter模型 |
3.2.2 Beard-Chuang模型 |
3.2.3 近似椭球模型 |
3.3 雨滴的下落速度 |
3.4 雨滴的折射率系数 |
3.5 雨滴尺寸分布模型 |
3.5.1 Laws-Parsons分布 |
3.5.2 负指数分布(Marshall-Palmer)分布 |
3.5.3 伽马(Gamma)分布 |
3.5.4 其他分布模型 |
3.5.4.1 对数正态分布 |
3.5.4.2 韦伯尔(Weibull)分布 |
3.5.4.3 Joss分布 |
3.6 适于我国的雨滴谱选择 |
3.7 本章小结 |
4 雨滴的光散射模型及传输衰减 |
4.1 球形雨滴的光散射特性 |
4.1.1 球形雨滴的光散射模型 |
4.1.1.1 雨滴的Fraunhofer衍射 |
4.1.1.2 雨滴的几何光学散射 |
4.1.1.3 雨滴的散射衰减截面 |
4.1.2 球形雨滴光散射分布数值计算 |
4.2 近似椭球雨滴的光散射特性 |
4.2.1 椭球雨滴的光散射模型 |
4.2.1.1 椭球的Fraunhofer衍射 |
4.2.1.2 椭球的几何光学散射 |
4.2.2 椭球雨滴光散射分布数值计算 |
4.3 激光在降雨中传输的能量衰减 |
4.3.1 前向散射修正 |
4.3.2 降雨衰减的数值计算 |
4.3.2.1 降雨衰减系数 |
4.3.2.2 平行光束的能量衰减 |
4.3.2.3 发散光束的能量衰减 |
4.3.3 降雨对激光的后向散射特性 |
4.3.3.1 降雨后向散射系数 |
4.3.3.2 后向散射对激光定距系统信噪比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5 脉冲激光在随机降雨中的传输特性研究 |
5.1 蒙特卡罗模拟方法 |
5.1.1 蒙特卡罗法概述 |
5.1.2 蒙特卡罗法模拟步骤和特点 |
5.1.3 蒙特卡罗法模拟误差 |
5.2 基于蒙特卡罗模拟的脉冲激光传输模型 |
5.2.1 光子传输模型及统计流程 |
5.2.2 脉冲激光传输模型分析 |
5.3 蒙特卡罗数值模拟及结果分析 |
5.3.1 降雨对激光脉冲延时的影响 |
5.3.1.1 衰减系数的影响 |
5.3.1.2 传输距离的影响 |
5.3.1.3 发射脉宽的影响 |
5.3.1.4 脉冲延时引起的定距误差 |
5.3.2 降雨对激光光斑扩展的影响 |
5.3.2.1 模拟光子个数的影响 |
5.3.2.2 传输距离的影响 |
5.3.2.3 衰减系数的影响 |
5.3.2.4 非对称因子的影响 |
5.3.2.5 光束发散角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6 激光在降雨中的传输特性仿真与实验研究 |
6.1 实验原理和仪器装置 |
6.1.1 实验原理及方案 |
6.1.2 实验仪器 |
6.1.2.1 激光发射装置 |
6.1.2.2 激光探测装置 |
6.1.2.3 水滴及模拟降雨发生装置 |
6.2 模拟雨滴的激光衰减仿真与实验测试 |
6.2.1 雨滴散射特性的ZEMAX光学仿真 |
6.2.2 实验测试与结果分析 |
6.3 模拟降雨下的激光传输特性实验 |
6.3.1 激光能量衰减特性 |
6.3.2 激光光斑扩展特性 |
6.4 本章小结 |
7 降雨环境下激光定距性能优化方法 |
7.1 激光光束准直与整形 |
7.1.1 半导体激光器发射光束特性 |
7.1.2 椭圆面与双曲面柱透镜准直 |
7.1.3 非球面透镜与变形棱镜组准直 |
7.2 雪崩二级管(APD)探测接收技术 |
7.2.1 APD的特性与工作原理 |
7.2.2 APD探测接收系统 |
7.2.3 测试及结果分析 |
7.3 大功率激光发射技术 |
7.3.1 激光器电源电路模型 |
7.3.2 可调高压驱动电路 |
7.3.3 电路仿真与实验 |
7.4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全文总结 |
8.2 论文主要创新点 |
8.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脉冲多普勒雷达仿真实验平台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内容及安排 |
第2章 PD雷达的基本原理与实验平台设计要素 |
2.1 PD雷达的基本原理 |
2.1.1 PD雷达的定义准则 |
2.1.2 多普勒效应测速原理 |
2.1.3 PD雷达的类型划分 |
2.1.4 PD雷达的基本结构 |
2.2 实验平台的设计要素 |
2.2.1 平台的实现目标 |
2.2.2 平台的模块结构 |
2.2.3 开发与运行环境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PD雷达实验平台的底层功能设计与仿真 |
3.1 雷达处理部分仿真框图 |
3.2 发射信号的设计与仿真 |
3.2.1 发射信号的含义及分类 |
3.2.2 脉冲雷达发射波形的主要参数 |
3.2.3 实验平台发射信号模型及仿真结果 |
3.3 干扰信号的设计与仿真 |
3.3.1 接收机噪声的模拟 |
3.3.2 雷达杂波的模拟 |
3.4 信号处理关键技术仿真 |
3.4.1 交相干检波 |
3.4.2 距离门存储 |
3.4.3 多普勒滤波 |
3.4.4 恒虚警处理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PD雷达实验平台的显控终端设计与仿真 |
4.1 显控界面构成与功能描述 |
4.2 客户显示单元设计与仿真 |
4.2.1 P型雷达显示器的设计与仿真 |
4.2.2 实验目标参照图的设计与仿真 |
4.2.3 实验平台参数显示与窗口分割 |
4.3 平台数据接口设计与仿真 |
4.3.1 数据构成及其相互关系 |
4.3.2 外部数据接口的设计 |
4.3.3 平台数据的传递过程 |
4.4 控制逻辑模块设计与仿真 |
4.4.1 系统菜单设计与实现 |
4.4.2 控制单元的使能状态 |
4.4.3 工具栏的设计与实现 |
4.5 界面其他部分设计与仿真 |
4.5.1 标题栏的设计与实现 |
4.5.2 状态栏的设计与实现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参考文献 |
(4)基于Linux的无人机故障注入与分析系统软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已取得的成果及其存在的问题 |
1.5 课题主要内容及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故障注入技术 |
2.1 故障注入技术的基本思想 |
2.2 故障和故障注入方法 |
2.2.1 故障、错误和失效 |
2.2.2 冗余、容错技术及可靠性 |
2.2.3 故障分类 |
2.2.4 常用的故障注入方法及其特点 |
2.3 故障注入试验策略 |
2.3.1 层次模型 |
2.3.2 故障注入试验策略的实现 |
2.3.3 总线上的故障注入模式 |
2.4 故障注入评价机制 |
2.5 故障注入应用 |
2.5.1 传统应用 |
2.5.2 故障注入方法和技术在无人机中的应用 |
2.6 故障注入技术发展方向 |
第三章 目标系统特性研究 |
3.1 无人机飞行控制系统简介 |
3.2 飞行控制系统主要故障类型及其对飞行安全的影响 |
3.2.1 无人机主要飞行阶段 |
3.2.2 无人机故障等级分类 |
3.2.3 无人机飞行控制系统主要故障类型 |
3.3 飞行控制系统在故障注入软件中的设计与接口需求 |
3.3.1 传感器子系统 |
3.3.2 舵机控制器和舵机子系统 |
3.3.3 状态监控子系统 |
3.4 目标系统故障分析方法 |
第四章 故障注入与分析系统软件相关平台 |
4.1 LINUX 操作系统版本介绍 |
4.2 软件中定时器实现方法 |
4.2.1 Kernel 2.6 定时器方法 |
4.2.2 定时器测试结论 |
4.3 故障注入与分析系统硬件平台 |
4.3.1 系统功能与作用 |
4.3.2 系统硬件组成与结构 |
第五章 故障注入与分析系统软件设计 |
5.1 软件方法实现故障注入的原理 |
5.2 故障注入与分析系统软件总体设计 |
5.2.1 模块化设计思想 |
5.2.2 故障注入软件模块化设计与实现 |
5.3 故障注入与分析系统软件详细设计 |
5.3.1 不同数据通道程序设计实现 |
5.3.2 故障注入人机界面设计 |
5.3.3 故障注入功能设计 |
5.3.4 记录文件设计 |
5.3.5 故障分析功能设计 |
第六章 系统测试与验证 |
6.1 试验简介及试验过程 |
6.1.1 试验步骤 |
6.1.2 试验任务建立与管理 |
6.1.3 试验过程实时监控 |
6.1.4 故障分析试验 |
6.2 试验验证 |
6.2.1 验证目的 |
6.2.2 验证方法 |
6.2.3 验证结果 |
6.2.4 验证结论 |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
7.1 本文已经完成的工作 |
7.2 故障注入系统下一阶段的开发任务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 |
(5)基于粒子滤波器的机动目标跟踪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机动目标跟踪 |
1.2 机动目标跟踪方法 |
1.3 本文工作与安排 |
2. 机动目标跟踪方法基础 |
2.1 系统动态模型描述 |
2.2 基于Kalman滤波器与扩展Kalman滤波器的机动目标跟踪 |
2.2.1 Kalman滤波器 |
2.2.2 扩展Kalman滤波器 |
2.3 基于粒子滤波器的机动目标跟踪 |
2.3.1 蒙特卡罗方法 |
2.3.2 粒子滤波器的理论阐述 |
2.3.3 重要函数 |
2.3.4 重采样 |
3. 相关的粒子滤波器 |
3.1 采样重要重采样粒子滤波器 |
3.2 辅助粒子滤波器 |
3.3 正则化粒子滤波器 |
3.4 新型的辅助粒子滤波器 |
3.5 计算机仿真机动目标跟踪的性能 |
3.6 小结 |
4. 传感器网络中机动目标跟踪 |
4.1 噪声环境中的动态模型 |
4.2 序列蒙特卡罗数据融合 |
4.3 期望后验分布的熵 |
4.4 后验概率分布的核表示 |
4.5 裂核 |
4.6 算法流程 |
4.7 应用仿真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机载雷达环境仿真与动目标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地基雷达杂波仿真方法 |
2.1 引言 |
2.2 相关随机序列产生的基本方法 |
2.3 地面雷达地杂波建模方法 |
2.3.1 地面雷达地杂波后向散射特性 |
2.3.2 地面雷达地杂波幅度概率分布特性 |
2.3.3 地面雷达地杂波功率谱特性 |
第三章 机载雷达信号环境仿真 |
3.1 目标回波信号模拟 |
3.2 噪声信号模拟 |
3.3 机载雷达地杂波模拟 |
3.3.1 概述 |
3.3.2 网格映象法 |
3.3.3 地杂波模型及相干模拟 |
3.3.4 脉冲压缩雷达杂波模拟 |
3.4 机载雷达回波模拟 |
3.5 计算机仿真举例与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机载雷达地面目标检测方法研究 |
4.1 概述 |
4.2 机载雷达动目标检测原理 |
4.3 偏置相位中心天线技术(DPCA) |
4.4 空时二维自适应处理(STAP) |
4.4.1 机载雷达地杂波谱的空时关系 |
4.4.2 STAP技术的基本原理 |
4.4.3 STAP降维处理技术 |
4.4.4 ∑Δ-STAP方法 |
4.4.5 计算机仿真举例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7)雷达系统仿真的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雷达系统模拟技术的概念 |
1.2 国内外雷达系统模拟技术发展概况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第二章 雷达系统模拟的基本理论 |
2.1 雷达相干视频回波信号模型 |
2.2 目标建模与仿真 |
2.3 噪声和干扰建模与仿真 |
2.4 杂波建模与仿真 |
2.5 雷达建模与仿真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三坐标雷达仿真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
3.1 三坐标雷达仿真需求分析 |
3.2 频相扫三坐标雷达的工作原理 |
3.3 三坐标雷达仿真系统的总体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三坐标雷达的回波建模与仿真 |
4.1 三坐标雷达的目标中频回波建模与仿真 |
4.2 三坐标雷达的杂波建模与仿真 |
4.3 三坐标雷达的干扰信号仿真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三坐标雷达的系统建模与仿真 |
5.1 系统模型 |
5.2 接收机子系统的建模与仿真 |
5.3 信号处理子系统的建模与仿真 |
5.4 数据处理子系统的建模与仿真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三坐标雷达仿真系统的实现与测试 |
6.1 三坐标雷达仿真系统的实现 |
6.2 三坐标雷达仿真系统的测试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机载高分辨率PD雷达信号模拟器的测试和应用 |
7.1 无人机载高分辨率PD雷达信号模拟器的设计与实现 |
7.2 信号模拟器的测试和应用 |
7.3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8)紫外探测技术与双光谱图像检测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
1.1 发展现状 |
1.2 研究意义及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2章 紫外探测技术 |
2.1 紫外光的大气传输特性 |
2.2 紫外探测器件 |
2.2.1 紫外探测器 |
2.2.2 紫外CCD |
2.2.3 MAMA紫外探测器 |
2.2.4 紫外光电倍增管 |
2.2.5 GaN紫外摄像机 |
2.3 关键技术 |
2.4 基本理论 |
参考文献 |
第3章 紫外光在转换屏中传输过程的蒙特卡洛模拟 |
3.1 紫外光子与转换屏的作用过程 |
3.1.1 转换屏简介及其发光粉层的模型 |
3.1.2 紫外光子与物质的作用过程 |
3.2 蒙特卡洛方法及模拟过程 |
3.2.1 蒙特卡洛方法简介 |
3.2.2 蒙特卡洛模拟过程 |
3.3 模拟结果 |
3.3.1 转换效率 |
3.3.2 传递函数模拟 |
参考文献 |
第4章 日盲紫外像增强系统 |
4.1 紫外像增强器 |
4.1.1 紫外光电阴极 |
4.1.2 紫外像增强器 |
4.2 日盲紫外像增强系统 |
4.2.1 紫外滤光 |
4.2.2 光谱转换 |
4.2.3 微光增强 |
4.3 日盲紫外像增强系统的应用 |
4.3.1 紫外图像观察仪 |
4.3.2 紫外图像观察仪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第5章 双光谱图像检测系统的研制 |
5.1 引言 |
5.2 系统设计 |
5.2.1 光谱范围的选择 |
5.2.2 结构设计 |
5.2.3 关键技术的解决和系统其他部分的实现 |
5.3 图像处理 |
5.3.1 图像的预处理 |
5.3.2 图像融合 |
5.4 系统组成、原理及指标 |
5.4.1 组成原理 |
5.4.2 性能指标 |
5.5 实验结果 |
5.5.1 实验装置 |
5.5.2 实验结果 |
参考文献 |
第6章 总结与建议 |
6.1 总结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9)基于混沌理论的信号处理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混沌与分形理论的联系 |
1.3 重要意义和研究现状 |
1.3.1 混沌理论在通信中的应用 |
1.3.2 混沌理论在雷达中的应用 |
1.3.3 混沌理论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内容安排 |
第二章 混沌理论概述 |
2.1 引言 |
2.2 混沌信号的数学模型 |
2.2.1 函数映射与混沌、奇异吸引子 |
2.2.2 混沌与奇异吸引子 |
2.3 混沌的数学分析方法 |
2.3.1 相关函数和功率谱 |
2.3.2 Lyapunov指数 |
2.3.3 分维--混沌的几何特征量 |
2.4 混沌与噪声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雷达信号检测技术研究 |
3.1 引言 |
3.2 雷达信号处理概述 |
3.3 雷达杂波混沌模型的描述 |
3.3.1 问题的提出 |
3.2.2 杂波混沌动态过程的描述 |
3.4 混沌时间序列的神经网络模型 |
3.4.1 神经网络简介 |
3.4.2 神经网络模型构建 |
3.4.3 数值实验 |
3.5 基于杂波混沌建模的神经网络弱信号检测技术 |
3.5.1 检测方案描述 |
3.5.2 前馈网络局部预测 |
3.5.3 计算机仿真实验与结果 |
3.5.4 实测杂波数据中的目标检测与结果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混沌噪声中的参数估计算法研究 |
4.1 引言 |
4.2 最小二乘-自回归(LS-AR)方法估计信号参数 |
4.2.1 LS-AR方法估计信号参数的原理 |
4.2.2 计算机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
4.2.3 算法性能分析 |
4.2.4 总结和讨论 |
4.3 基于最小相空间体积(MPSV)技术的信号参数估计技术 |
4.4 将遗传算法应用到MPSV参数估计中 |
4.4.1 基本遗传算法概述 |
4.4.2 遗传算法的实现过程 |
4.5 GA-MPSV |
4.6 神经网络预测和谱分析技术结合的新的参数估计算法研究 |
4.6.1 问题描述 |
4.6.2 方案描述 |
4.6.3 计算机仿真实验和结果分析 |
4.6.4 实验结果和分析 |
4.6.5 总结和讨论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混沌理论的雷达波形设计 |
5.1 引言 |
5.2 混沌信号相关函数分析 |
5.2.1 自相关函数 |
5.2.2 互相关函数 |
5.2.3 结论与讨论 |
5.3 最大Lyapunov指数分析 |
5.4 混沌信号作为雷达波形的可行性分析 |
5.4.1 基于混沌的雷达点目标模型 |
5.4.2 模糊函数分析 |
5.4.3 混沌雷达信号的模糊函数分析 |
5.4.4 结论与讨论 |
5.5 混沌雷达波形产生器 |
5.5.1 非线性滤波器的混沌序列产生器 |
5.5.2 分段线性映射混沌波形产生器 |
5.5.3 混沌雷达波形的模糊函数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混沌理论在数字水印中的应用 |
6.1 引言 |
6.2 典型的数字水印算法研究 |
6.3 混沌理论在数字水印技术中的应用 |
6.3.1 理论基础 |
6.3.2 基于混沌映射的小波域数字水印算法描述 |
6.3.3 算法性能分析和讨论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全文总结 |
7.1 主要工作总结 |
7.2 混沌信号处理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所获奖励情况 |
四、重要抽样技术在雷达CAGO—CFAR虚警模拟中的应用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气象信息的安徽电网故障预警研究[D]. 赵芝. 天津大学, 2014(03)
- [2]近场定距脉冲激光在降雨中的大气传输特性研究[D]. 郭婧. 南京理工大学, 2012(06)
- [3]脉冲多普勒雷达仿真实验平台的研究与设计[D]. 史艳鹏.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1(05)
- [4]基于Linux的无人机故障注入与分析系统软件研究[D]. 洪春霞.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9(S2)
- [5]基于粒子滤波器的机动目标跟踪技术[D]. 王昆. 南京理工大学, 2007(01)
- [6]机载雷达环境仿真与动目标检测[D]. 阮锋.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6(05)
- [7]雷达系统仿真的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D]. 张伟. 电子科技大学, 2004(07)
- [8]紫外探测技术与双光谱图像检测系统的研究[D]. 靳贵平.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2004(02)
- [9]基于混沌理论的信号处理方法研究[D]. 谢红梅. 西北工业大学, 2003(02)
- [10]重要抽样技术在雷达CAGO—CFAR虚警模拟中的应用分析[J]. 宋玉霞. 无线电工程, 2001(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