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lichomitriopsis diversiformis (Mitt.) Nog 群落生态环境特征初步研究。贵州梵净山

Dolichomitriopsis diversiformis (Mitt.) Nog 群落生态环境特征初步研究。贵州梵净山

一、贵州梵净山尖叶拟船叶藓Dolichomitriopsis diversiformis (Mitt.) Nog.群落生态环境特征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唐录艳[1](2021)在《高黎贡山百花岭地区藓类植物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云南西部中缅边境地区,具有高山、亚高山生物、气候、垂直带谱自然景观和异常丰富及珍稀的生物多样性,是具有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意义的关键区域,也是具有全球意义的陆地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被誉为“世界自然博物馆”和“世界物种基因库”。作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对全球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百花岭地区仅靠高黎贡山南段东坡面,隶属云南省保山市芒宽县境内,地势落差大,沟壑纵横;全年雨量充沛,日照适宜,具有热带、亚热带、温带等多种复杂气候类型,尤为特殊的是“热干谷气候”。依托其气候和地貌,百花岭地区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森林资源。苔藓植物属于水生到陆生的过渡类群,是首个登陆的高等植物,自然界的拓荒者,也是地球上首个稳定的氧气来源,在热带雨林供氧和生态系统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因此在百花岭地区葱郁的森林环境中,苔藓植物也是种类繁多。然而关于高黎贡山及百花岭地区的植被研究多是种子植物,目前未见到关于此区域苔藓植物多样性、区系和分布格局等的系统研究,其苔藓资源本底数据不清,动态不明,缺乏系统性的资源监测。因此揭开高黎贡山百花岭地区苔藓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其分布格局对该区生物多样性资源的补充和保护至关重要。本课题通过对高黎贡山百花岭地区17个海拔梯度样地进行多次的苔藓植物多样性野外考察,考虑高黎贡山百花岭地区山体、气候、地形、植被类型和海拔等因素的综合特征,以藓类作为研究对象,共采集到1372份藓类标本。参考苔藓学者们对苔藓植物的研究资料,经过鉴定统计,获得高黎贡山百花岭地区藓类植物的物种组成及本底数据名录,分析其物种区系地理成分和生活型;通过分析百花岭地区17个海拔梯度样地藓类植物沿海拔梯度分布的多样性以及对树附生藓类植物垂直分布研究,了解苔藓植物多样性沿海拔梯度的垂直分布格局。主要成果如下:1.通过对高黎贡山百花岭地区不同海拔段的1372份藓类植物标本进行鉴定分析,获知该区藓类植物共有41科112属204种。其中含1属的科多达21个,占全部科的50.00%及总属的18.75%;优势科有5个,分别是蔓藓科、平藓科、灰藓科、毛锦藓科、青藓科,包括43属84种,分别占总科数的11.90%,总属数的38.39%,占总种数的41.16%,组成了百花岭地区藓类植物的主要部分;有4个优势属,分别是绢藓属、凤尾藓属、鳞叶藓属、树平藓属,包含28种,分别占该区藓类植物总属数的9.52%,总种数的13.73%。2.发现3个中国受威胁物种,分别是云南刺果藓Symphyodon yuennanensis、长刺刺果藓S.echinatus、扭尖瓢叶藓Symphysodontella tortifolia;中国特有种为18个。3.结合百花岭地区复杂的地理气候,划分出了11种区系地理成分,热带亚洲分布的比例最高,包含61种,占总种数的30.96%;属于热带性质的分布类型包括101种,占总种数的51.27%;属于温带性质的分布类型包括78种,占总种数的39.59%,显示该区具有热带、温带交汇的特点,但以热带占主导部分。4.生活型分为以下5种:丛集型Turfs、交织型Weft、平铺型Mats、悬垂型Pendants、扇型Fan。平铺型的比例最高,有86种,占总种数的42.16%;悬垂型所占的比例最小,仅有9种,占总种数的4.41%。5.对百花岭地区藓类植物沿海拔梯度样地分布的多样性分析显示,随着1500m~3100m海拔梯度上升,高黎贡山百花岭山头藓类植物物种多样性在趋势上呈现单峰分布类型,藓类物种先增加后减少,在海拔为2300m的YD9中出现最高峰值,达到64种。但是相邻海拔梯度样地内的物种丰富度略有波动,呈现多个小峰的变化;根据调查情况和气候特点,将17个海拔梯度样地分为4个梯度区间的结果显示,4个区间均有分布的种类有14种,4个区间内各自独立分布的种类按海拔梯度顺序分别为39种,31种,19种,18种,随着海拔的升高,梯度区间的共有种类减少,物种由多样逐渐单一;生境多样性显示树附生种类占优势,树干上分布的藓类植物比树基要少;α多样性指数显示,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逐渐降低,该区物种的均匀度、多样性和优势度降低,而物种丰富度在2300m处达到峰值后降低;β多样性显示YD2和YD10的物种更替变化幅度最大,以Jaccard相似性指数矩阵进行非度量多维标度(NMDS)排序,显示YD15和YD16的相似性最高。

涂淑雯[2](2021)在《浙江西天目山苔藓植物多样性海拔梯度分布模式及影响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的基础,提供对当前及未来人类福祉至关重要的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全球性生物多样性破坏和生态环境恶化正在威胁生态系统的稳定及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及成因的解释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的基础,而海拔梯度由于在较短的距离内产生巨大的环境变化,因此能够为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重要的平台。但由于采样梯度所涵盖的海拔范围、采样数据的分辨率存在差异,造成了物种多样性多样化的海拔分布模式。苔藓植物对环境变化极其敏感且在海拔上分布范围更广,极有可能成为物种多样性海拔梯度分布格局及成因分析的最理想类群。但由于苔藓植物种类繁多、个体细小、野外采集成本高及分类鉴定困难,导致苔藓植物多样性格局的研究与保护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中举足轻重却又最为薄弱的一环。本文选择位于我国亚热带东部的浙江西天目山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于不同海拔设置梯度样地展开调查,采取区系生境采样法以及微样方采样法两种调查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探讨该调查方法对该地区苔藓植物多样性的贡献,分析不同取样方式对苔藓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的影响,了解苔藓植物在树干上垂直分布规律;以微气候监测数据为基础,分析该地区苔藓植物多样性海拔分布模式的成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研究共获得苔藓植物56科146属408种,其中苔类植物112种,隶属于16科32属;藓类植物296种,隶属于40科114属。苔类植物优势科有5科,分别占苔类属数及种数的46.88%和73.21%;藓类植物优势科有11科,占藓类属数及种数的53.51%和67.23%,其优势科属的区系成分与其所处的地理区域相吻合。发现濒危种苔类1种(白绿细鳞苔Lejeunea pallide-virens),濒危藓类4种(翠平藓Neckera perpinnata、平齿平藓N.laevidens、滇西高领藓Glyphomitrium minutissimum及长肋异齿藓Regmatodon longinervis);中国新纪录种1个:Spruceanthus planifolius。2.本研究获得的苔藓植物多样性对浙江西天目山苔藓植物的总多样性的贡献率达到了68.11%,高于历史上几次采集对总多样性的贡献率。通过对采集到的苔藓植物标本数及种类的采集充分性分析,不同类群及不同采集方法获得的样本覆盖率均接近1。计算物种累积曲线标本数达到90%~100%时的平均斜率值均小于0.1,表明本研究的采样充分性较高。在对37个样地中的12个样地树附生苔藓植物再次充分取样,新发现苔藓植物22种,平均每个样地新增加2种左右,表明随着采样强度的增加多样性将进一步提高。3.通过对不同采样方式及结果进行比较,发现将微样方采样法(SPS)和区系生境采样法(FHS)相结合能够获得更高的苔藓植物多样性。其中,FHS调查的苔藓植物多样性高于SPS,但SPS方法能够发现更多个体细小类群。通过对不同海拔覆盖范围、取样间隔及平行样地设置密度分析,发现取样覆盖范围不完整对苔藓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有明显影响。相对于藓类植物,苔类植物的分布格局更受海拔取样间隔的影响。平行样地维持在2~3个时即可反映出一个海拔段的苔藓植物多样性。4.通过对17个样地苔藓植物多样性与海拔之间关系分析,发现苔藓植物多样性海拔梯度分布模式整体呈非典型的“驼峰型”模式,多样性随海拔的升高而递增,并在中海拔段(约700~1000 m)出现峰值,随后又逐渐下降,而在高海拔处又出现一个上升趋势。藓类植物多样性海拔分布模式与苔藓植物整体模式相似,但苔类植物呈现典型的“驼峰型”分布模式,多样性峰值出现在1000~1300 m海拔段。树附生苔藓植物多样性海拔分布模式为“驼峰型”模式,峰值出现在1100~1300 m中高海拔段,树附生藓类植物的分布模式与苔藓植物整体分布模式相似,但树附生苔类植物的分布模式呈随海拔逐渐递增并在高海拔处呈轻微下降趋势。通过对苔藓植物物种海拔分布范围的分析,发现有78.01%物种为狭域分布,其中有37.23%的类群仅分布在海拔中值以下,29.79%的类群仅分布在海拔中值以上。苔类植物中狭域类群偏向于分布在较高的海拔段,其中有34.72%的苔类植物只分布于海拔中值以上,藓类植物中的狭域类群则偏向于分布在较低的海拔段,有40.48%的藓类植物只分布于海拔中值以下。表明藓类植物在低海拔带占优势,苔类植物在中高海拔带占优势。另外,苔藓植物的海拔分布范围区间大于1000 m的只有22种(7.80%),海拔分布范围小于100 m的苔藓植物较多,达142种(50.35%),表明西天目山地区的苔藓植物广域种较少而狭域种较多。基于存在和丰度的物种组成相异度测量显示出相似的沿海拔梯度模式,即苔藓植物总体、苔类植物和藓类植物都随着海拔距离的增加β多样性增加。但是,无论是基于存在还是丰度的物种组成,其β多样性值均大于0.5,表明即使在海拔毗邻的两个样地之间其物种组成差异也较大。5.Pearson相关性及空间线性模型结果均表明林分胸高断面积、坡度、生长期的平均气温、生长期的平均空气相对湿度、坡向及木本植物多样性等因子对苔藓植物多样性模式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反映苔藓植物多样性及分布对微生境的依赖性。但是,苔类植物和藓类植物受影响的因素有所不同,其中,生长期的平均气温、生长期的平均空气相对湿度和坡向对苔类植物物种丰富度影响显着,而林分胸高断面积、坡度和坡向对藓类植物丰富度有显着影响。Mantel检验及db RDA结果均表明苔藓植物β多样性与海拔距离显着相关,进一步说明了海拔变化是一明显的生态梯度,同时相对温度和相对湿度对苔藓植物群落组成差异的影响较大,这与苔藓植植物对温、湿度敏感的生理特征紧密相关。6.通过对树附生苔藓植物的树干分布特征的分析,发现树附生苔藓植物整体及藓类植物多样性在0.3 m的树基处最丰富,而苔类植物多样性则在1.1 m处最丰富。另外,分布于0.3 m树基处的苔藓植物盖度也最高,分布于北面的苔藓植物物种多样性及盖度均高于向阳的南面。这些均表明树附生苔藓植物偏向于阴凉、湿润的树基部与背阴面生长。

李飞[3](2021)在《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区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针对树形孢子植物—桫椤进行保护的国家级保护区,位于贵州省以北的赤水市的葫市镇,同时作为赤水市主要的风景名胜区之一,该区空气氧含量高、高温高湿,由于强大的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原始生态保存十分完整。通过对该区进行苔藓植物实地采样和标本收集,共得到近3000份苔藓植物标本。鉴定结果显示该区采集到的标本涵盖66科168属565种(含种及种以下的分类单位,下同)苔藓植物,其中藓类植物38科123属398种;苔类植物门27科44属166种;角苔植物门1科1属1种;对该区苔藓植物物种组成分析得出,本区有12个优势科,藓类植物9科以及苔类植物3科;有13个优势属,包括藓类植物10属及苔类植物3属。同时,本区还存在较多仅采集到单种苔藓植物标本的科属,其中单种属含72个,占总属数的43.45%;将该区苔藓植物物种名录与中国高等植物受威胁物种名录比对,发现该区存在3种濒危(EN)及3种易危(VU)苔藓植物。根据对该区苔藓植物生境数据分析得出:该区苔藓植物分布广泛,生境类型多样。按生境的基质特点整理为五个大生境类型,包含15种小生境,对五类大生境进行数据交叉比对并利用R语言软件中的Venn Diagram包绘制各生境物种分布的韦恩图,得出有5种苔藓植物在各大类型的生境中均有分布,对该区适应力极强;该区石生生境种类众多,涵盖总种类的79.29%,符合该区内岩石纵生的环境特点;该区作为贵州典型的丹霞地貌区,将该区苔藓植物物种分布与喀斯特地貌区比较得出,两种地貌区的苔藓植物均以石生生境为主,但石生生境分布的种类存在差异。就该区苔藓植物区系成分分析得出,该区区系可划分为13种类型,其中东亚成分占比最大,热带成分是该区的第二大成分;热带成分中热带亚洲成分物种分布较多,占热带成分的42.18%;温带成分与热带成分相差不大,其中北温带成分含种数最多,具明显优势;该区中国特有成分分布54种苔藓植物,占有一定比例;将本区区系成分与按纬度从高至低筛选出的其他15个地区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本区与重庆大巴山区系地理成分相关性最为紧密,与乌拉山关系最疏远。

张永昌[4](2021)在《贵州茂兰主要生态系统藓类植物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及其环境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苔藓植物具有特殊的生活史策略,配子体占优势,没有维管组织,营养主要来自于茎叶吸收,对基质专一性强,世代时间短,种群定居和消亡快速,能用孢子远距离传播。因此,苔藓植物往往有与维管植物不同的生态学现象和形成机制。茂兰国家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省南部荔波县境内,具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功能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方面,近年来有关植物功能多样性的特点、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与物种多样性的关系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这方面的研究大多局限于种子植物。因此,在茂兰这类典型的喀斯特地质地貌的生态系统中开展苔藓植物物种多样性、功能多样性及二者间相互关系等方面的研究,一方面将阐明藓类植物在喀斯特这类特殊生态环境中的功能多样性特点,也将为苔藓植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理论指导。在茂兰自然保护区的石上森林、尧兰、尧所、加别、古梅林、青龙潭、黄杨沟、螃蟹沟、漏斗森林和田洞天坑共10个不同生态景观的区域,系统采集了藓类植物标本1668份,并设置342个样地、1668个样方,调查了样方内藓类植物的盖度和频度数据。在此基础上,定量分析了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藓类植物物种组成、区系和地理成分现状,并探讨物种多样性、功能多样性、二者间相互关系及其影响因素。主要结果如下:1.研究区域共鉴定出藓类植物36科106属319种;发现了一个藓类植物新种—茂兰树平藓(Homaliodendron maolanense Y.C.Zhang,D.D.Li,L.He&S.L.Guo,sp.nov.)和一个藓类植物贵州新记录种—无肋树平藓(Homaliodendron pulchrum L.Y.Pei&Y.Jia)。2.该地区藓类植物的主要地理成分分别是东亚、热带、北温带和中国特有成分,各有102、77、62和40种,分别占总种数的33.89%、25.28%、16.96%和13.29%。3.按不同基质,茂兰地区石生藓类Shannon指数最高(4.79),其次是树生藓类(4.33),再次是水泥生(3.46),土生种类较少(3.12);在保护区的不同地段,青龙潭区域藓类植物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最高(4.67),且与其它区域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其次是古梅林(3.98),再是漏斗森林(3.92),石上森林和尧兰最低,均为3.6。初步分析表明,物种多样性主要受土壤厚度、草本植物盖度、郁闭度的影响。水泥基质藓类植物的Pielou均匀度指数最高;Pielou均匀度主要受林冠郁闭度的影响。石生藓类植物Shannon多样性随着海拔的升高显着增加,树附生藓类植物Shannon多样性随着海拔升高显着降低。4.就保护区的不同区域来讲,青龙潭和古梅林区域藓类植物功能均匀度(FEve)指数和功能离散度(FDiv)指数较高,古梅林区域的功能丰富度(FRic)指数最高。就不同生长基质来讲,树生藓类植物的功能均匀度最高,石生的次之,土生和水泥生的最低;石生藓类植物的功能离散度最高,树生的次之,水泥基质下的最低;石生藓类植物的功能丰富度最高。功能多样性指数受土壤厚度、湿度、盖度、郁闭度的影响。随着海拔的升高,树附生藓类植物功能多样性呈现极显着降低的趋势,石生和水泥基质的藓类植物功能多样性显着增加,土生环境下藓类植物的功能多样性指数变化不显着。5.茂兰藓类植物物种多样性与功能多样性在一定范围内呈现出显着地正向相关关系,在不同生态系统二者的线性拟合函数斜率不同,其原因可能是藓类植物群落所处的演替阶段不同。本文认为物种多样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来表征功能多样性的趋势,但不能直接代替功能多样性。

郭嘉兴[5](2019)在《天目山脉苔藓植物多样性研究》文中指出天目山脉位于我国浙皖两省的交界处(118°36′-120°06′E、29°52′-30°55′N),山脉走向呈东北-西南方向,地势由南向北逐渐降低,最高峰清凉峰的海拔为1787m。该地区为浙江省内苔藓植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但该山脉局部地区苔藓植物的研究较为薄弱或空白。本文以天目山脉为研究区域,从苔藓植物区系成分分析、物种多样性以及树附生苔藓植物生态学三个角度对天目山脉的苔藓植物多样性进行研究,旨在了解天目山脉苔藓植物的物种资源状况、区系以及树附生苔藓植物的生态学特征,为该地区苔藓植物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天目山脉苔藓植物多样性研究通过对采集的2425号苔藓植物标本进行物种名称鉴定,参考历史资料,统计得出天目山脉地区苔藓植物共81科227属681种(含种以下单位),其中藓类植物52科177属551种,苔类植物28科49属129种,角苔类植物1科1属1种。天目山脉苔藓植物区系成分可划分为13个类型,亚洲成分占主导,达51.17%,其中中国特有成分占6.61%,表明了浓厚的东亚色彩和鲜明的中国特色。另外,北温带分布、东亚分布和温带亚洲分布是该地区主要三大类型,其所占比例分别是31.80%、30.88%、7.07%。天目山脉四大山体苔藓植物物种相似性随着地势地貌气候类型的变化有差异。天目山和龙王山的样方调查结果共有树附生苔藓植物共30科58属101种,其中苔类植物10科11属20种,藓类植物20科47属81种,充分体现了天目山脉树附生苔藓植物丰富的多样性。2.树附生苔藓植物生态学研究树附生苔藓植物分布受海拔梯度的影响,物种数呈先增后减的趋势,说明中海拔物种多样性最高。受南北坡的影响,南坡(天目山)树附生苔藓植物物种多样性高于北坡(龙王山),说明南坡更适合树附生苔藓植生长繁殖。树附生苔藓植物分布受附生高度的影响,倾向于附生在树干基部,物种数随附生高度增加而减少。但α多样性在不同附生高度无显着差异,说明附生种类与附生高度无显着专一性。受附生朝向的影响,物种数东面最多,西面最少,但α多样性指数分析显示无显着的差异,这可能与树附生苔藓植物较大的生态位宽度有关。受附生树种的影响,部分树附生苔藓植物种类与树种有一定的偏好性。生态位研究发现,大部分树附生苔藓植物的生态位宽度较大,空间的生态位重叠极高。说明树附生苔藓植物对资源获取和利用能力较强,种间对资源的竞争非常激烈。对18个样点的树附生苔藓植物的调查分析中,基于苔藓植物种类及盖度,运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方法(TWINSPAN)对样点进行聚类,结果显示可以划分为4个群落类型。利用除趋势对应分析(DCA)分析101种树附生苔藓植物的分布格局,结果显示可以划分为4个群落类型。应用典范对应分析(CCA)对18个样点和101种树附生苔藓植物分布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分别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群落和部分树附生苔藓植物分布均与海拔、附生朝向和高度有一定的相关性。

刘荣[6](2018)在《中国匐灯藓属(Plagiomnium)的分子系统发育与形态进化》文中研究指明苔藓植物是一类从水生过渡到陆生的高等植物,是植物界的拓荒者之一。匐灯藓属(Plagiomnium)苔藓植物隶属于提灯藓科(Mniaceae),主要分布于东亚的热带、亚热带地区,为我国常见藓类植物。匐灯藓属植物为顶蒴藓高级类群,然而部分物种营养体兼具侧蒴藓平卧的生活型,是顶朔藓向侧朔藓过渡的特殊类群。目前,针对匐灯藓属与其他同科属间的关系,以及匐灯藓属下的分组研究,仍有争议。研究该属的分子系统发育与形态进化研究,对界定提灯藓科内匐灯藓属以及其他分类群的关系,对探索藓类植物适应性进化的历程,均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研究结合形态分类学和分子学研究方法,探究了中国匐灯藓属分子系统发育以及形态特征的演化历程。形态特征研究:对17种匐灯藓属植物的叶片做水封片,放置显微镜下观察,对该属植物进行形态描述并绘图;对提灯藓科的58个性状进行形态编码,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中国匐灯藓属进行数值分类研究。分子学研究:选取atp B-rbc L、matk、ycf1三个叶绿体DNA片段和核基因片段ITS1、ITS2,采用单基因以及多基因联合分析方法构建贝叶斯分子系统发育树。并运用Mesquite软件结合形态数据对提灯藓科物种进行祖征重建,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17种中国匐灯藓藓属植物进行绘图和形态描述,根据匐灯藓属的形态特征,编制匐灯藓属物种检索表。(2)通过观察、记录、测量提灯藓科标本,结合文献资料,筛选出具有分类意义的58个形态指标。(3)提灯藓科苔藓植物的关键性状有:营养枝生长方式、茎中叶片最大的位置、叶基是否下延、叶片纵横比、叶先端夹角、叶细胞靠近中肋是否增大、假根颜色、基部细胞长度、叶细胞靠近中肋是否透明、叶片形状、中肋是否及顶、孢子体生长方式、叶片长度13个性状。匐灯藓属的关键性状有:叶密生、叶缘锯齿长短、叶片宽度、叶基是否下延、叶细胞大小、茎中叶片最大的位置、叶片纵横比、叶先端夹角、叶片形状、叶片是否有光泽、中肋是否及顶、孢子体生长方式、叶细胞形状、锯齿细胞数目、蒴柄长度15个性状。(4)结合提灯藓科形态聚类与分子系统发育树,提灯藓属(Mnium)与匐灯藓属属间关系明确,支持匐灯藓属的独立属地位,支持Koponen对匐灯藓属属间关系研究的观点。并且,在系统发育树中,所有的匐灯藓物种聚在一起,进一步了证明了匐灯藓属的单系性;而提灯藓属物种与薄边毛灯藓Rhizomnium Horikawae聚在一起,提灯藓属的单系性仍需更多的提灯藓科标本进一步证明。(5)结合形态数据和分子数据,将中国匐灯藓属17个物种进行属下分组,主要分以下四个组:(1)Sectio Plagiomnium:瘤柄匐灯藓P.venustum、尖叶匐灯藓P.acutum、匐灯藓P.cuspidatum、粗齿匐灯藓P.drummondii。(2)Sectio Undulata:皱叶匐灯藓P.arbusculum、密集匐灯藓P.confertidens。(3)Sectio Rostrata:侧枝匐灯藓P.maximoviczii、大叶匐灯藓P.succulentum、全缘匐灯藓P.integrum、日本匐灯藓P.japonicum。(4)Sectio Rosulata:圆叶匐灯藓P.rostratum、钝叶匐灯藓P.rostratum、毛齿匐灯藓P.tezukae、多蒴匐灯藓P.medium、阔边匐灯藓P.ellipticium、具喙匐灯藓P.rhynchophorum、无边匐灯藓P.elimbatum。(6)对提灯藓科植物5个性状的祖先状态重建结果显示,提灯藓科(特别是匐灯藓属)物种性状演化过程中发生变化。叶形由披针形逐步向椭圆形演化,营养枝由直立逐步向匍匐枝演化;细胞大小由小向大逐步演化,中肋演化过程中,既有中肋不及顶的现象,也有长达叶尖的现象;叶缘锯齿在提灯藓科演化过程一直发生着变化,部分物种具长尖锯齿,部分物种具钝齿或全缘。提灯藓科物种在环境的影响下,性状发生规律性演化现象,对其形态进化进程的研究,也将推进关于藓类植物形态进化和生态适应策略转变的认识。

臧程[7](2018)在《浙江舟山岛及附近岛屿苔藓植物多样性和生物地理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舟山群岛的定海海域具有众多的岛屿,是整个舟山群岛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关于该地区岛屿的植物学研究多局限于种子植物,而苔藓植物在这些岛上的分布情况和相关研究并没有较系统的数据和资料支持。课题组成员在2016年的12月、2017年的2月-4月之间多次赴该地区对其中的舟山岛、长白岛、金塘岛、册子岛、富翅岛、盘峙岛、长峙岛、岙山岛、大猫岛、朱家尖岛、普陀山岛、洛迦山岛这12个岛进行苔藓植物的野外生态考察及采集工作。对采集到的5500余份苔藓植物标本进行系统的鉴定观察,并结合生态学及分子生物学手段进行研究,获得了以下结果:1.根据5500余份标本鉴定结果,共统计得到苔藓物种61科,120属,282种5变种;其中苔类21科,29属,50种;藓类37科,88属,229种5变种;角苔类3科,3属,3种。2.青藓科(Brachytheciaceae)、丛藓科(Pottiaceae)、真藓科(Bryaceae)、灯藓科(Mniaceae)、灰藓科(Hypnaceae)等为主要优势科,真藓属(Bryum)、凤尾藓(Fissidens)、青藓属(Brachythecium)、灰藓属(Hypnum)、绢藓属(Entodon)为主要优势属。疣灯藓Trachycystis microphylla(Dozy&Molk.)Lindb.、细叶小羽藓Haplocladium microphyllum(Hedw.)Broth.、狭叶小羽藓Haplocladium angustifolium(Hampe&Müll.Hal.)Broth.、密叶美喙藓Eurhynchium savatieri Schimp.ex Besch.、鳞叶藓Taxiphyllum taxirameum(Mitt.)M.Fleisch.、东亚小金发藓Pogonatum inflexum(Lindb.)Sande Lac.等是研究区域内常见苔藓植物。3.研究区域内苔藓植物生境条件复杂,287种苔藓植物中,土生苔藓(217种,75.61%)、石生苔藓(194种,67.60%),是研究区域内主要的苔藓类群。树生苔藓也具有一定的比例(72种,25.09%),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该地区植被保护较好。287种苔藓中有39种苔藓能使适应4种及以上不同的生境条件,105种对生境的选择性较高。其中土生苔藓常见种是密叶美喙藓Eurhynchium hians(Hedw.)Sande Lac.、小仙鹤藓Atrichum crispulum Schimp.ex Besch.、细叶小羽藓Haplocladium microphyllum(Hedw.)Broth.等;石生苔藓常见种是大灰藓Hypnum plumaeforme Wilson、虎尾藓Hedwigia ciliata(Hedw.)P.Beauv.、毛尖紫萼藓Grimmia pilifera P.Beauv.;树生苔藓常见种是金灰藓Pylaisiella polyantha(Hedw.)Grout、暗绿多枝藓Haplohymenium triste(Ces.)Kindb.、南亚瓦鳞苔Trocholejeunea sandvicensis(Gottsche)Mizut.;水生苔藓为延叶凤尾藓Fissidens perdecurrens Besch.、水生长喙藓Rhynchostegium riparioides(Hedw.)Cardot。4.东亚(35.16%)及北温带(25.10%)是该地区主要的植物区系成分,与嵊泗列岛的苔藓植物区系具有一定的相似性。5.基质、郁闭度、人为干扰在苔藓的组成上起到重要作用。岛屿的面积大小、海拔、海岸线长度对岛屿苔藓植物的分布起到重要作用,且分别符合以下函数关系,面积与物种(Y=37.6210X0.2859(S=36.504,r=0.828)),海拔与物种(Y=29.7387e0.0036X(S=43.580,r=0.743)),海岸线与物种(Y=14.3009X0.5406(S=31.884,r=0.872))。6.对113份泛生墙藓标本进行分子亲缘地理学研究的结果,表明该物种在岛与岛、岛与沿海陆地间存在明显的基因交流现象,海洋水体对该物种的影响较微弱。对于沿海岛屿上的苔藓植物来说,海洋的隔离作用并不明显。

杜晓蒙[8](2013)在《尖叶拟船叶藓(Dolichomitriopsis diversiformis)耐脱水生理生态适应性的研究》文中提出藓类植物(Bryophyta)具有极强的脱水耐性,是一类“干而不死”(dryingwithout dying)的复苏植物。近年来,对其脱水耐性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很多均已进入分子机制的层次。然而,不能忽视的是不同藓类植物对干旱胁迫的生理生态适应特性是有明显差异的,而这种差异完全有可能用来解释藓类植物的分布规律和濒危机制。尖叶拟船叶藓(Dolichomitriopsis diversiformis(Mitt.)Nog.)为东亚特有藓种,在我国西南地区仅在梵净山的狭小区域有少量分布。由于其适生生境的破坏,尖叶拟船叶藓已经成为中国藓类植物濒临灭绝的类群之一。前期研究发现尖叶拟船叶藓作为湿生藓类,对水分因子具有较强依赖性。因此,我们从耐脱水生理机制出发,探讨尖叶拟船叶藓的生理生态适应性,可能揭示其分布狭窄趋于濒危的原因。本论文以含水量为水分胁迫依据,从脱水与复水过程中渗调保护能力、叶绿素荧光参数、CO2交换参数和活性氧代谢及其影响因素为主要指标,系统地研究了不同脱水与复水条件对梵净山地区尖叶拟船叶藓生理特征的影响,并以同为湿生藓类但分布范围广的湿地匍灯藓(Plagiomnium acutum)为比较材料,探讨尖叶拟船叶藓的濒危原因。主要结果与结论如下:(1)不同脱水方式下,硅胶快速脱水方式更接近阳光直射条件下尖叶拟船叶藓和湿地匐灯藓的水分丧失情况;根据两种藓类在同一脱水和复水时间下含水量的变化,将处理时间最终设为0(CK)、30min (D30)、60min (D60)和脱水60min后复水30min (R30)、60min (R60)、120min (R120);二者都在D60和R120含水量达到稳定,而脱水过程中,尖叶拟船叶藓失水幅度明显大于湿地匐灯藓,D60时最高下降了89%,说明尖叶拟船叶藓虽然具备一定的耐脱水能力,然而与湿地匐灯藓相比较差,这直接体现在尖叶拟船叶藓拟叶体细胞结构特化较湿地匐灯藓简单,使得其更容易与外界环境建立水势梯度。(2)随着含水量的变化,湿地匐灯藓可以维持较低的膜透性;脂质过氧化物(MDA)含量的变化呈现先升后降趋势,而尖叶拟船叶藓MDA含量则明显高于湿地匐灯藓;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产生速率和过氧化氢含量(H2O2)的变化与MDA含量变化相似,呈先升后降趋势;尖叶拟船叶藓活性氧水平明显高于湿地匐灯藓;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与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等酶活性受活性氧诱导亦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其中尖叶拟船叶藓抗氧化酶对活性氧迸发的应答更快,活性更强;抗坏血酸(AsA)含量呈先降后升态势,而尖叶拟船叶藓AsA含量始终低于湿地匐灯藓。所以整体来说,干旱胁迫对尖叶拟船叶藓造成较强的氧化胁迫和脂质过氧化作用,尽管可以通过大量氧迸发诱导更强大的抗氧化系统来减少膜脂过氧化,然而活性氧清除水平的下降幅度仍然高于湿地匐灯藓。(3)含水量的高低造成两种藓类植物脯氨酸(Proline)和可溶性还原糖Soluble reducing sugar)的含量均呈现先升后降趋势。脱水和复水过程中,尖叶拟船叶藓脯氨酸的积累明显高于湿地匐灯藓,D60时甚至达到湿地匐灯藓的1.5倍左右;而可溶性还原糖含量则相反。说明湿地匐灯藓可以依靠其较强的降解可溶性还原糖大分子能力,提高细胞膜的修复水平,而同等伤害下尖叶拟船叶藓的膜系统则更容易受到脯氨酸积累的负面影响。(4)脱水过程中,湿地匐灯藓的抑制光强(ETR)可低至400μmol/(m2s)左右;其中D60时,湿地匐灯藓ETR值可从10降至0,而尖叶拟船叶藓始终维持在0;两种藓类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光化学量子效率Y(II)、光化学猝灭(qP)、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Cond)、胞间CO2浓度(Ci)等均下降,但湿地匐灯藓Fv/Fm、Y(II)较尖叶拟船叶藓高;非光化学猝灭(NPQ)均先升后降,幅度变化一致,而湿地匐灯藓的峰值远高于尖叶拟船叶藓,且尖叶拟船叶藓Pn和Cond下降幅度明显,而Ci始终低于湿地匐灯藓。复水过程中,两种藓类抑制光强和ETR均迅速恢复后又略有下降,尖叶拟船叶藓的恢复速度比湿地匐灯藓较慢,且变化小;qP、NPQ均能恢复到正常水平;而Fv/Fm、Y(II)始终都低于对照;相对的Pn、Cond、Ci也能逐渐恢复。说明尖叶拟船叶藓的PSⅡ的反应中心色素(P680)对脱水较为敏感,干旱胁迫下尖叶拟船叶藓光合呼吸“休眠”时间要早于湿地匐灯藓,结合活性氧代谢变化看,这与脱水胁迫和复水修复过程中保护酶系统尤其SOD活性出现紊乱有直接关系。

龚双姣[9](2008)在《Pb、Cd污染胁迫对三种藓类植物的毒理学效应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重金属污染日益加剧,过量的重金属在植物的根、茎、叶及果实中大量累积,不仅严重影响了植物的生长发育,并可通过食物链直接危害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因此,重金属污染对植物体的伤害机理及抗性机理的研究非常重要。苔藓植物以其特有的生物学特性,已经被全世界公认为环境污染指示植物,特别是大气重金属污染指示植物。除此以外,苔藓植物的发育过程和构造相对简单,更适合于研究重金属污染对植物体生长发育、生理生化、超微结构和基因水平的毒害机理。本文采用室内模拟培养、生理生化测定、显微观察等实验手段,对三种藓(尖叶拟船叶藓Dolichomitriopsis diversiformis、湿地葡灯藓Plagiomniumacutum和匍枝青藓Brachythecium procumbens)在Pb、Cd污染胁迫下体内Pb、Cd的累积量、光合色素含量、细胞伤害率、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1.在遭受Pb、Cd胁迫后,藓类植物最直观的受害症状就是植株体自上而下逐渐失绿变黄,且随着重金属胁迫浓度的提高和胁迫时间的延长,其受害程度加重。对其外部伤害症状的观察结果显示,尖叶拟船叶藓伤害症状最轻,湿地葡灯藓次之,匍枝青藓的伤害症状最为严重。叶细胞伤害率的统计结果显示出与外部伤害症状的一致性。2.三种藓类植物在不同浓度的Pb、Cd溶液胁迫处理下,其总叶绿素含量表现出比较一致的变化趋势,即低浓度Pb、Cd胁迫对总叶绿素含量的影响不大,而高浓度Pb、Cd胁迫显着降低总叶绿素含量。3种受试藓中以匍枝青藓的总叶绿素含量降低最为明显。在低浓度Pb、Cd胁迫下,3种藓类植物的叶绿素a/b值无显着变化,在高浓度Pb、Cd胁迫下,叶绿素a/b值除了尖叶拟船叶藓在Pb胁迫下急剧升高之外,其余均表现为急剧的下降,下降的幅度以匍枝青藓最大。3种受试植物的类胡萝卜素含量均随Pb、Cd胁迫浓度的上升而下降,Pb胁迫下,其下降的幅度变化情况为:湿地葡灯藓>匍枝青藓>尖叶拟船叶藓;Cd胁迫下,下降的幅度变化情况为:匍枝青藓>湿地葡灯藓>尖叶拟船叶藓。3.在不同浓度的Pb、Cd溶液胁迫处理下,SOD、POD、CAT对活性氧的清除均发挥了作用,其中,SOD对Pb、Cd胁迫的反应比POD和CAT相对要敏感,其应急性上升的幅度大于POD和CAT。3种受试藓类植物中,以尖叶拟船叶藓的SOD应急性上升的幅度最大,活性最强,湿地葡灯藓次之,匍枝青藓的SOD变化幅度最小。4.3种藓类植物对Pb和Cd都表现出很强的富集能力,3种藓类植物对Pb的富集量要显着高于Cd;另外,3种藓类植物对Pb和Cd的累积量表现出很明显的种间差异,尖叶拟船叶藓对Pb和Cd的富集能力最强,湿地葡灯藓次之,匍枝青藓对Pb和Cd的富集能力最弱。5.结合3种藓类植物在Pb、Cd污染胁迫下其外部伤害症状、细胞伤害率、光合色素含量、SOD酶活性等的研究结果,可以说明3种藓类植物对Pb、Cd污染的抗性大小顺序为:尖叶拟船叶藓>湿地匍灯藓>匍枝青藓。同时,联系Pb、Cd在3种藓类植物体内的积累情况得知三种藓类植物的抗性强弱与其体内重金属的积累量成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魏华,王亚琴,李菁,陈军[10](2008)在《尖叶拟船叶藓种群能量生殖配置的研究》文中认为首次报道了苔藓类植物的能量生殖配置情况。在尖叶拟船藓(Dolichomitriopsis diversiformis)种群整个生长周期中,各器官热值由大到小顺序为:雌器苞(9305.1J/g)>成熟孢子体(9196.1J/g)>配子体(4075.66558.6J/g)。能量配置比例的顺序为:配子体>孢子体>雌器苞。配子体生长所分配的能量占绝对优势,成熟孢子体的能量配置仅为3.2%。实验结果表明:尖叶拟船叶藓生殖器官(雌器苞和孢子体)的能量配置较低,但具有较高的热值,生殖期需要消耗较多的能量。

二、贵州梵净山尖叶拟船叶藓Dolichomitriopsis diversiformis (Mitt.) Nog.群落生态环境特征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贵州梵净山尖叶拟船叶藓Dolichomitriopsis diversiformis (Mitt.) Nog.群落生态环境特征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高黎贡山百花岭地区藓类植物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苔藓植物及保护
    1.2 树附生苔藓植物沿海拔梯度垂直分布格局概述
    1.3 高黎贡山苔藓植物研究概况
    1.4 研究内容、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高黎贡山百花岭地区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形及地貌
    2.3 气候特征
    2.4 植被特征
第三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
    3.1 资料收集
    3.2 调查方法
    3.3 野外采集
    3.4 标本鉴定
    3.5 数据统计
第四章 高黎贡山百花岭地区藓类植物结果分析
    4.1 高黎贡山百花岭地区藓类植物物种多样性
        4.1.1 科、属、种的组成
        4.1.2 优势科统计
        4.1.3 优势属统计
        4.1.4 受威胁物种分布
    4.2 高黎贡山百花岭地区藓类植物区系地理多样性
        4.2.1 藓类植物区系地理组成
        4.2.2 藓类植物区系地理组成特点
    4.3 高黎贡山百花岭地区藓类植物生活型多样性
    4.4 高黎贡山百花岭地区藓类植物沿海拔梯度分布多样性
        4.4.1 藓类植物沿海拔梯度的物种多样性
        4.4.2 藓类植物沿海拔梯度的共有种及比例
        4.4.3 树附生藓类植物沿海拔梯度的生境多样性
        4.4.4 藓类植物沿海拔梯度的α多样性指数
        4.4.5 藓类植物沿海拔梯度的β多样性指数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Ⅰ 高黎贡山百花岭地区藓类植物名录
    Ⅱ 17个海拔梯度样地藓类频度表
    Ⅲ 高黎贡山百花岭地区标本采集样地信息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浙江西天目山苔藓植物多样性海拔梯度分布模式及影响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现状
        1.1.1 海拔梯度分布格局研究现状
        1.1.2 苔藓植物海拔梯度分布格局研究现状
        1.1.3 海拔梯度分布格局成因研究现状
        1.1.4 物种多样性的海拔梯度研究存在问题
        1.1.5 海拔梯度格局成因研究存在问题
        1.1.6 天目山苔藓植物调查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主要研究内容
    1.3 研究创新点
        1.3.1 长期的多样性动态监测
        1.3.2 长期的微气候监测
        1.3.3 苔藓植物海拔梯度格局调查方法的探究
2 研究区域概况
3 研究方法
    3.1 样地设置
    3.2 苔藓植物调查
    3.3 树附生苔藓植物海拔梯度微样方调查
    3.4 苔藓植物物种多样性沿海拔梯度区系生境采样
    3.5 生态因子调查
    3.6 树附生苔藓植物分布特点调查
    3.7 标本的分类鉴定
        3.7.1 文献的收集与整理
        3.7.2 标本的形态鉴定
    3.8 物种多样性计算方法
    3.9 物种多样性分布模式成因分析
    3.10 采集充分性分析
4 浙江西天目山苔藓植物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特点
    4.1 科、属、种组成
    4.2 优势科、属及区系成分分析
    4.3 单种科、属
    4.4 浙江西天目山苔藓植物的新发现
        4.4.1 中国新纪录种
    4.5 濒危种
5 西天目山苔藓植物采集充分性分析
    5.1 采集充分度分析
        5.1.1 样本覆盖率
        5.1.2 物种累积曲线
        5.1.3 讨论
    5.2 不同时期采集多样性比较
        5.2.1 本次调查多样性与历史采集对比
        5.2.2 本研究两次调查对比分析
        5.2.3 讨论
6 苔藓植物多样性海拔梯度调查方法的探究
    6.1 不同采样方法的比较
        6.1.1 与历史采集比较
        6.1.2 微样方采集和区系生境采样的比较
        6.1.3 个别类群采集多样性的比较
        6.1.4 讨论
    6.2 不同海拔取样范围对分布格局的影响
    6.3 不同海拔间隔取样对分布格局的影响
    6.4 不同样地设置密度对分布格局的影响
        6.4.1 增加平行样地对海拔格局的影响
        6.4.2 平行样地多样性比较
7 苔藓植物海拔梯度分布格局及成因
    7.1 多样性海拔梯度分布模式
        7.1.1 所有生境苔藓植物多样性海拔梯度分布模式
        7.1.2 树附生苔藓植物多样性海拔分布模式
    7.2 树附生苔藓植物多样性海拔梯度分布格局成因分析
        7.2.1 α多样性与生态因子的相关性
        7.2.2 β多样性与环境变量的相关性
8 树附生苔藓植物的树干分布特征
    8.1 树附生苔藓植物的树干多样性分布特征
        8.1.1 不同高度树附生苔藓植物多样性分布特点
        8.1.2 不同朝向树附生苔藓植物多样性分布特点
        8.1.3 讨论
    8.2 树附生苔藓植物的树干盖度分布
        8.2.1 树附生苔藓植物盖度不同朝向及高度分布模式
        8.2.2 讨论
9 全文总结与展望
    9.1 全文总结
    9.2 全文展望
        9.2.1 西天目山苔藓植物多样性及海拔模式深入研究
        9.2.2 区域尺度的平行比较和整合
参考文献
附录Ⅰ 浙江西天目山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名录
    苔类植物Liverworts
    藓类植物Mosses
附录Ⅱ 附表
附录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致谢

(3)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区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苔藓植物区系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贵州研究现状
    1.3 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研究近况
    1.4 研究内容、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研究概况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植被类型
        2.1.3 气候条件
        2.1.4 地貌特点
    2.2 研究方法
        2.2.1 野外采集
        2.2.2 物种鉴定
        2.2.3 数据统计与分析处理
第三章 物种调查
    3.1 物种组成及讨论
        3.1.1 藓类植物物种组成及讨论
        3.1.2 苔类及角苔类植物物种组成及讨论
    3.2 优势科属组成及讨论
        3.2.1 优势科组成及讨论
        3.2.2 优势属组成及讨论
    3.3 单种科组成
    3.4 单种属组成
    3.5 受威胁物种
第四章 生境调查
    4.1 生境调查结果及讨论
        4.1.1 生境组成情况
        4.1.2 五大类型生境物种交叉比对结果
    4.2 讨论
    4.3 与贵州2 个喀斯特地貌区苔藓植物物种生境比较分析
第五章 区系成分调查
    5.1 区系成分调查结果
        5.1.1 区系成分组成
        5.1.2 讨论
        5.1.3 区系成分物种分布
    5.2 与其他地区区系成分相关性调查
        5.2.1 相关性调查结果
        5.2.2 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物种调查
        6.1.2 生境调查
        6.1.3 区系成分调查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Ⅰ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名录
    Ⅱ攻读硕士期间主要成果
致谢

(4)贵州茂兰主要生态系统藓类植物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及其环境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前言
第二章 研究意义、目的和内容
    2.1 研究意义
    2.2 研究目的
    2.3 研究内容
第三章 研究区域与方法
    3.1 研究区概况
    3.2 材料的收集与鉴定
        3.2.1 样方的设置
        3.2.2 藓类植物标本采集方法
        3.2.3 环境因子的测定方法
        3.2.4 标本鉴定和显微拍摄方法
    3.3 数据处理方法
        3.3.1 植物区系和地理成分分析
        3.3.2 物种多样性分析
        3.3.3 功能多样性分析
第四章 藓类植物区系与地理成分分析
    4.1 藓类植物区系概况
        4.1.1 科、属、种组成
        4.1.2 优势科、优势属
        4.1.3 新类群和新记录
    4.2 茂兰国家自然保护区藓类植物区系和地理成分分析
    4.3 讨论
第五章 藓类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
    5.1 物种多样性
    5.2 物种多样性与环境因子间关系
        5.2.1 Shannon多样性指数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5.2.2 Pielou均匀度指数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5.3 讨论
第六章 藓类植物功能多样性研究
    6.1 功能多样性
    6.2 功能多样性与环境因子间关系
        6.2.1 FRic指数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6.2.2 FDiv指数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6.2.3 FEve指数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6.2.4 不同基质条件下海拔与功能多样性指数间的关系
    6.3 讨论
第七章 藓类植物物种多样性与功能多样性间关系
    7.1 物种多样性与功能多样性间关系
    7.2 讨论
第八章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天目山脉苔藓植物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基金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浙江省苔藓植物研究概况
        1.1.1 国外学者对浙江省苔藓植物研究概况
        1.1.2 国内学者对浙江省苔藓植物研究概况
    1.2 天目山脉苔藓植物研究现状
    1.3 中国苔藓植物区系多样性研究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2.1 西天目山自然地理概况
    2.2 龙王山自然地理概况
    2.3 大明山自然地理概况
第三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2.1 资料整理
        3.2.2 标本整理、采集、制作与鉴定
        3.2.3 样方设置方法
    3.3 数据处理与分析
        3.3.1 多样性分析
        3.3.2 重要值计算
        3.3.3 生态位测度方法
        3.3.4 相似性分析
第四章 天目山脉苔藓植物多样性研究
    4.1 苔藓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其特点
        4.1.1 科、属、种组成
        4.1.2 优势科、属分析
    4.2 天目山脉苔藓植物区系地理成分研究
        4.2.1 区系地理成分组成
        4.2.2 世界分布(Cosmopolitan)
        4.2.3 泛热带分布(Pantropic)
        4.2.4 热带亚洲和热带美洲间断分布(Trop.Asia&Trop.Amer.disjuncted)
        4.2.5 旧世界热带分布(Old World Tropics)
        4.2.6 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分布(Tropical Asia& Trop.Australasia)
        4.2.7 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Trop.Asia to Trop.Africa)
        4.2.8 热带亚洲分布(Trop.Asia)
        4.2.9 北温带分布(North Temperate)
        4.2.10 东亚-北美洲间断分布(E.Asia& N.Amer.disjuncted)
        4.2.11 旧世界温带分布(Old World Temperate)
        4.2.12 温带亚洲分布(Temp.Asia)
        4.2.13 东亚分布(E.Asia)
        4.2.14 中国特有分布(Endemic to China)
    4.3 区系地理成分特点分析
        4.3.1 东亚成分显着
        4.3.2 苔藓植物区系的中国特色
    4.4 天目山脉苔藓植物名录
    4.5 天目山脉四大山体苔藓植物相似性比较
第五章 树附生苔藓植物多样性研究
    5.1 天目山脉树附生苔藓植物多样性
        5.1.1 树附生苔藓植物优势科分析
        5.1.2 树附生苔藓植物优势属分析
    5.2 树附生苔藓植物与不同环境因子的关系
        5.2.1 不同海拔梯度与树附生苔藓植物多样性的关系
        5.2.2 不同树干朝向与树附生苔藓植物多样性的关系
        5.2.3 不同附生高度与树附生苔藓植物多样性的关系
        5.2.4 山脉南北坡与树附生苔藓植物多样性的关系
        5.2.5 不同树种与附生苔藓植物多样性的关系
    5.3 树附生苔藓植物生态位研究
        5.3.1 生态位宽度分析
        5.3.2 生态位重叠分析
    5.4 树附生苔藓植物分布格局及其环境关系
        5.4.1 树附生苔藓植物样点分类与排序
        5.4.2 树附生苔藓植物分布与环境因子关系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天目山脉苔藓植物多样性研究结果
    6.2 树附生苔藓植物生态学研究结果
    6.3 讨论
    6.4 展望
参考文献

(6)中国匐灯藓属(Plagiomnium)的分子系统发育与形态进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苔藓植物研究概述
        1.1.1 苔藓植物简介
        1.1.2 国际苔藓植物研究的主要方向
        1.1.3 苔藓植物分子系统发育研究背景
    1.2 匐灯藓属(Plagiomnium)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中国匐灯藓属的形态特征
    2.1 材料和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2 实验结果
        2.2.1 匐灯藓
        2.2.2 尖叶匐灯藓
        2.2.3 皱叶匐灯藓
        2.2.4 密集匐灯藓
        2.2.5 侧枝匐灯藓
        2.2.6 多蒴匐灯藓
        2.2.7 日本匐灯藓
        2.2.8 粗齿匐灯藓
        2.2.9 无边匐灯藓
        2.2.10 阔边匐灯藓
        2.2.11 全缘匐灯藓
        2.2.12 具喙匐灯藓
        2.2.13 钝叶匐灯藓
        2.2.14 大叶匐灯藓
        2.2.15 毛齿匐灯藓
        2.2.16 圆叶匐灯藓
        2.2.17 瘤柄匐灯藓
    2.3 匐灯藓属检索表
    2.4 讨论
第3章 中国匐灯藓属的数值分类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标本研究
        3.1.3 性状选取
        3.1.4 数据处理
    3.2 结果分析
        3.2.1 提灯藓科性状的主成分(PCA)分析
        3.2.2 提灯藓科性状聚类分析
        3.2.3 匐灯藓属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3.2.4 匐灯藓属物种性状的聚类分析
    3.3 讨论
        3.3.1 提灯藓科各属范畴的界定
        3.3.2 匐灯藓属(或亚属)下分组情况
        3.3.3 科水平与属水平之间的关键性状存在区别
第4章 中国匐灯藓属的分子系统发育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仪器和试剂
    4.3 实验方法
        4.3.1 DNA提取
        4.3.2 PCR扩增及测序
        4.3.3 测序及数据处理
        4.3.4 系统发育学分析方法
    4.4 结果分析
        4.4.1 PCR产物检测结果
        4.4.2 分子序列特征
        4.4.3 单基因构建系统发育树
        4.4.4 联合矩阵序列分析
    4.5 讨论
        4.5.1 实验方法
        4.5.2 提灯藓属和匐灯藓属的分类等级和位置
        4.5.3 基于形态及叶绿体多基因序列对匐灯藓属间分组的探讨
第5章 匐灯藓属植物的形态性状进化
    5.1 实验材料
    5.2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营养枝生长方式的演化方向
        5.3.2 叶缘锯齿角度的演化方向
        5.3.3 中肋的演化方向
        5.3.4 细胞大小的演化方向
        5.3.5 叶形的演化方向
        5.3.6 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5.4 讨论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1.1 匐灯属与提灯藓属的界定问题
        6.1.2 匐灯藓属下分组问题
        6.1.3 匐灯藓属性状演化进程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项目支持

(7)浙江舟山岛及附近岛屿苔藓植物多样性和生物地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二章 研究意义、目的和内容
    2.1 研究意义
    2.2 研究目的
    2.3 研究内容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3.1 研究地区概况
    3.2 资料收集
    3.3 研究方法
    3.4 数据分析
    3.5 生态样方分析
    3.6 岛屿环境因子分析
    3.7 单倍型分析
第四章 舟山及附近诸岛苔藓植物多样性
    4.1 舟山岛及附近诸岛苔藓植物物种组成
    4.2 优势科
    4.3 优势属
    4.4 舟山岛及附近岛屿的苔藓植物分布类型
第五章 舟山及附近诸岛苔藓植物区系研究
    5.1 苔藓地理区系
    5.2 小结
第六章 舟山地区苔藓植物生态调查与数据分析
    6.1 东海大峡谷苔藓植物群落调查
    6.2 普陀山苔藓植物生态研究
    6.3 小结
第七章 影响舟山地区苔藓植物多样性的环境因子分析
    7.1 各岛屿之间苔藓植物相似性分析
    7.2 影响岛屿苔藓植物分布的环境因子分析
    7.3 各环境因子与苔藓种数的关系
    7.4 小结
第八章 海岛苔藓分子亲缘地理学研究
    8.1 单倍型分布和遗传多样性
    8.2 单倍型网格分析图
第九章 总结与讨论
    9.1 主要研究结果与总结
    9.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1:舟山岛及附近岛屿苔藓植物名录
附录2:苔藓植物图谱
附录3:生态调查数据
附录4:287种苔藓在12个岛上的分布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尖叶拟船叶藓(Dolichomitriopsis diversiformis)耐脱水生理生态适应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藓类植物生理生态适应性研究进展
    1.2 藓类植物的脱水耐性研究概述
        1.2.1 含水量变化
        1.2.2 活性氧(ROS)代谢水平
        1.2.3 渗调保护能力
        1.2.4 光合作用
        1.2.5 脱落酸(ABA)合成
        1.2.6 蛋白调控
    1.3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材料
        1.3.2 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尖叶拟船叶藓含水量对脱水与复水的响应
    2.1 材料与方法
    2.2 实验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尖叶拟船叶藓活性氧代谢能力与耐脱水生理生态适应的关系
    3.1 材料与方法
    3.2 实验结果
        3.2.1 脂质过氧化
        3.2.2 细胞质膜透性
        3.2.3 活性氧自由基
        3.2.4 抗氧化酶和非酶抗氧化剂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尖叶拟船叶藓渗调保护能力与耐脱水生理生态适应的关系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2 实验结果
        4.2.1 脯氨酸积累
        4.2.2 可溶性糖变化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尖叶拟船叶藓光合作用与耐脱水生理生态适应的关系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方法
    5.2 实验结果
        5.2.1 叶绿素荧光
        5.2.2 CO2气体交换
    5.3 讨论
    5.4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

(9)Pb、Cd污染胁迫对三种藓类植物的毒理学效应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重金属对植物毒害机理的研究
        1.1.1 重金属对植物细胞分裂的影响
        1.1.2 重金属对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影响
        1.1.3 重金属对植物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1.1.4 重金属对植物细胞膜的影响
        1.1.5 重金属对植物酶活性的影响
    1.2 植物对重金属耐受机理的研究
        1.2.1 逃避
        1.2.2 解毒
        1.2.3 抗氧化系统的防御作用
        1.2.4 植物对重金属离子耐受性的基因控制
    1.3 苔藓植物作为重金属污染指示植物研究进展
        1.3.1 苔藓植物适合于作为污染指示植物的生物学特性
        1.3.2 苔藓植物对环境污染的指示作用研究
        1.3.3 影响苔藓植物对重金属污染反应的因素
    1.4 本论文主要研究目的与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2.2.1 仪器与试剂
        2.2.2 实验设计
        2.2.3 植株和细胞伤害的观察
        2.2.4 光合色素含量的测定
        2.2.5 抗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2.2.5.1 粗酶液的制备
        2.2.5.2 酶活性的测定与定量表征
        2.2.6 植物体内 Pb、Cd 累积量的测定
        2.2.6.1 样品消解
        2.2.6.2 Pb、Cd 含量的测定
        2.2.7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Pb、Cd 污染胁迫对3种藓类植物的伤害表现
        3.1.1 Pb、Cd 胁迫下3种藓类植物的外表伤害症状
        3.1.2 Pb、Cd 胁迫对3种藓类植物叶细胞的伤害
    3.2 Pb、Cd 污染胁迫对3种藓类植物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3.2.1 Pb 胁迫对3种藓类植物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3.2.2 Cd 胁迫对3种藓类植物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3.3 Pb、Cd 污染胁迫对3种藓类植物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3.3.1 Pb、Cd 胁迫对3种藓类植物 SOD 酶活性的影响
        3.3.2 Pb、Cd 胁迫对3种藓类植物 POD 酶活性的影响
        3.3.3 Pb、Cd 胁迫对3种藓类植物 CAT 酶活性的影响
    3.4 Pb、Cd 在3种藓类植物体内的累积
        3.4.1 Pb 在3种藓类植物体内累积量的变化
        3.4.2 Cd 在3种藓类植物体内累积量的变化
4 讨论
    4.1 Pb、Cd 胁迫对3种藓类植物的伤害表现
    4.2 Pb、Cd 污染对3种藓类植物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4.3 Pb、Cd 污染胁迫对3种藓类植物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4.4 Pb、Cd 在3种藓类植物体内的累积
5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版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尖叶拟船叶藓种群能量生殖配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植物材料及生境
    1.2 研究方法
        1.2.1 样品采集
        1.2.2 样品处理
        1.2.3 热值测定及计算
2 研究结果
    2.1 尖叶拟船叶藓种群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热值的比较
    2.2 尖叶拟船叶藓种群能量配置及其季节动态
3 讨论

四、贵州梵净山尖叶拟船叶藓Dolichomitriopsis diversiformis (Mitt.) Nog.群落生态环境特征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高黎贡山百花岭地区藓类植物多样性研究[D]. 唐录艳.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9)
  • [2]浙江西天目山苔藓植物多样性海拔梯度分布模式及影响机制[D]. 涂淑雯. 华东师范大学, 2021
  • [3]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区系研究[D]. 李飞.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9)
  • [4]贵州茂兰主要生态系统藓类植物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及其环境因素研究[D]. 张永昌.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5]天目山脉苔藓植物多样性研究[D]. 郭嘉兴. 杭州师范大学, 2019(01)
  • [6]中国匐灯藓属(Plagiomnium)的分子系统发育与形态进化[D]. 刘荣. 南昌大学, 2018(02)
  • [7]浙江舟山岛及附近岛屿苔藓植物多样性和生物地理学研究[D]. 臧程. 上海师范大学, 2018(11)
  • [8]尖叶拟船叶藓(Dolichomitriopsis diversiformis)耐脱水生理生态适应性的研究[D]. 杜晓蒙. 吉首大学, 2013(03)
  • [9]Pb、Cd污染胁迫对三种藓类植物的毒理学效应比较研究[D]. 龚双姣. 湖南师范大学, 2008(11)
  • [10]尖叶拟船叶藓种群能量生殖配置的研究[J]. 魏华,王亚琴,李菁,陈军. 武汉植物学研究, 2008(04)

标签:;  ;  ;  ;  ;  

Dolichomitriopsis diversiformis (Mitt.) Nog 群落生态环境特征初步研究。贵州梵净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