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温室甜椒主要病虫害发生与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陈青,梁晓,伍春玲,刘迎,刘小强,徐雪莲,陈绵才,韩志玲,伍牧峰[1](2022)在《抗蚜高产辣椒品种鉴定评价》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有效满足海南辣椒产业发展需求,系统开展了适于海南种植的抗蚜辣椒品种鉴定与评价。抗蚜性鉴定结果表明,32个参试辣椒品种中,‘猪大肠’‘石柱朝天红’‘博辣15号’‘辣丰三号’和‘小米椒’5个品种对桃蚜表现为抗蚜,‘福康8号’‘翡翠甜椒’‘翠玉甜椒’‘薄冠008’‘皇帝椒’‘新香2号’和‘干辣3号’7个品种对桃蚜表现为感蚜,‘大羊角椒’对桃蚜表现为高感,其他19个品种表现为中等抗蚜。中等抗蚜与抗蚜辣椒品种产量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除了2个朝天椒品种‘博辣天玉’和‘鸡心椒’666.7 m2的平均产量均在1000 kg以下,产量性状表现较差外,其他品种表现出较好的高产性状;氧化酶活性差异分析结果表明,虽然接蚜前抗感辣椒品种叶组织中POD、PPO、APX活性无显着差异,但接蚜后3种氧化酶活性存在显着差异。抗蚜品种较感蚜品种对蚜虫的侵害反应更灵敏,在接蚜后的POD、PPO、APX活性增加显着高于高感和感蚜品种,而且辣椒抗蚜性与蚜虫取食后叶组织内POD、PPO、APX活性的增加显着正相关,这与国内外其他作物上的研究结果相一致。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博辣15号’‘辣丰三号’‘博辣艳丽’‘辣优15号’‘旋优一号’‘二金条2号’‘黄贡椒’‘猪大肠’‘四季香’‘宁化牛角椒’‘博辣红牛’‘陇椒6号’‘薄皮泡椒王’‘先红5号’‘荷椒15’‘荷椒13号’‘甜杂1号’‘神椒一号’‘热辣2号’‘涮涮辣’‘小米椒’‘石柱朝天红’兼具抗蚜及高产性,可以作为优良品种在海南辣椒产业健康发展中属地化应用推广。
李潇雅[2](2021)在《不同蔬菜秸秆还田对黄瓜连作土壤特性及植株生长的影响》文中认为在我国,黄瓜是设施栽培的主要蔬菜之一。由于常年连作,连作障碍不断加重,已经成为制约设施黄瓜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作物秸秆还田具有良好的改良土壤和提高土壤肥力效果,设施蔬菜生产中产生大量秸秆废弃物,随意堆放往往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但能否用于设施土壤改良相关研究较少。本试验采用连作18年黄瓜的日光温室土壤,研究了分别施入体积用量10%、20%、30%的甜椒(T10、T20、T30)、番茄(F10、F20、F30)和黄瓜(H10、H20、H30)秸秆对连作土壤特性及黄瓜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以期为蔬菜秸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设施土壤可持续健康生产提供理论指导。主要结果如下:1.在黄瓜连作土壤中施入番茄、甜椒和黄瓜秸秆可以有效减少土壤酸化,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肥力。施用同种、不同量秸秆时,以30%处理效果较好;施用同量、不同种秸秆时,10%、20%和30%用量均以黄瓜秸秆效果最好。2.在黄瓜连作土壤中施入蔬菜秸秆增强了土壤酶活性,施用同种、不同量秸秆时,均以30%用量效果最明显;施用同量、不同种类蔬菜秸秆时,蔗糖酶活性以黄瓜秸秆最强,过氧化氢酶活性以甜椒秸秆最强,脲酶活性三种秸秆差异不显着。三种秸秆均降低了土壤真菌数量,丰富了真菌多样性,真菌总数随着秸秆用量的增加而减少;同量、不同种类秸秆以黄瓜秸秆处理真菌数最多。施用三种秸秆均可增加土壤细菌数量和多样性;施用同种、不同量秸秆时,细菌总数随秸秆用量的增加而增加;施用同量、不同种类蔬菜秸秆时,以黄瓜秸秆处理的细菌总数最多。3.施用同种、不同量的蔬菜秸秆时,均以20%处理的黄瓜生长最好;施入等量、不同种类秸秆时,植株高度以番茄秸秆处理的最大,根系生长在10%用量下以甜椒秸秆处理较好,在20%和30%用量下以番茄秸秆处理较好。施用同种、不同量的蔬菜秸秆时,均以30%处理的黄瓜产量最高;施入等量、不同种类秸秆时,均以甜椒秸秆处理的黄瓜产量最高。4.施用适量的番茄、甜椒秸秆可以提高黄瓜果实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维生素C含量,施用黄瓜秸秆与CK差异不显着。施入等量、不同种类秸秆时,以甜椒秸秆处理的黄瓜果实品质较优;施入同种、不同量秸秆时,均以30%用量处理最佳。
刘永强,孙向春[3](2021)在《酒泉地区网室甜椒高产优质制种技术》文中指出网室甜椒的杂交一代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和较高的增产率,且具有前期产量高,抗病性强,适栽培范围广等优点。本文作者对甜椒网室优质制种技术进行了探讨,并从播种、定植、去雄授粉、种子收获等环节进行了总结。
邢曰水[4](2021)在《日光温室冬春季甜椒育苗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对蔬菜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甜椒又名青椒、菜椒,属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是茄科辣椒属能结甜味浆果的一个亚种,同时也是人们喜爱的蔬菜之一。论述了冬春季日光温室甜椒的育苗技术,即从日光温室甜椒播种前对温室、种子、穴盘和基质的准备和消毒工作,以及种子处理;播种方法及播种后对温度、光照、肥水、补苗、炼苗、壮苗的管理;病虫害防治,以及播种后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等方面予以了总结。这样既有助于甜椒的健康生长,又能促进产量与品质的提升;不仅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还有助于实现农民增收。
邹悦[5](2020)在《辣椒专用防病栽培基质制备及应用效果研究》文中指出辣椒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蔬菜作物,也是全民比较喜爱的蔬菜之一,但在实际生产中存在诸如连作障碍、病虫害危害等问题,其中辣椒疫病(phytophthora capsici)是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在辣椒整个生长发育期均有可能发生,减产达30%~100%,因此亟需解决辣椒种植过程中连作障碍、病害等。结合我国近年来畜禽粪污等农业废弃物资源材料广泛,但利用率低的现状,针对辣椒主要病害防治,研发兼具促生及生防功能的生物栽培基质,实现对畜禽粪污等农业有机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对提高辣椒生产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项试验以腐熟的草原羊粪、草炭为原料,采用盆栽试验筛选出辣椒生长的适宜配比栽培基质;同时,以筛选出的适宜配比基质为基础,将对辣椒疫病病原菌具有拮抗作用的生防多粘类芽孢杆菌K4为材料扩大培养后接种于其中制成防病栽培基质,研究其对辣椒生长的促生作用及对辣椒疫病的生防效果。主要得到了以下结果:1.以腐熟草原羊粪和草炭为原料进行不同配比栽培辣椒,筛选出了辣椒栽培的适宜配比基质,为M7(羊粪:草炭=4:6,体积比),该配方下的辣椒植株长势最好,其株高、茎粗、叶面积均高于其他各处理;地上干质量、地下干质量、根系活力、根际基质微生物数量分别较商品基质提高4.73%、12.24%、5.28%、9.73%;其容重为0.249 g·cm-1,总孔隙度为63.698%,通气孔隙度为2.440%,持水孔隙度为61.258%,p H值7.00,EC值3.49 m S·cm-1,有机质含量为598.20 g·kg-1,全磷含量为8.61 g·kg-1,全钾为7.72 g·kg-1,全氮为13.93 g·kg-1;同时根据主成分分析法对辣椒各种指标进行综合评价,M7的综合得分为3.773,高于商品基质及其他各处理,是辣椒基质栽培较理想的基质配比。2.研制的防病栽培基质(LMK47)对辣椒促生效果显着。LMK47处理在株高、叶面积、地上干物质、地下干物质、根系活力、根系总长、根系总表面积、根系总体积、根系平均直径和根尖数方面均显着高于适宜配比基质(M7)处理,分别提高19.93%、53.23%、39.12%、14.89%、17.35%、44.18%、56.27%、34.65%、27.5%和27.16%。3.研制的防病栽培基质(LMK47)对辣椒疫病防病效果显着。LMK47+LZWS1805(防病栽培基质中接种辣椒疫霉菌)处理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较M7+LZWS1805(最适配比基质中接种辣椒疫霉菌)处理低,并且LMK47+LZWS1805处理对辣椒疫病的防病率为32.62%。4.初步探明了LMK47的生防机理。LMK47中添加的靶向中心菌株多粘类芽孢杆菌菌株(K4)对辣椒疫病病原菌有直接抑制作用,抑制率达到59.54%;LMK47基质栽培辣椒能显着激活辣椒叶片中的防御酶体系,LMK47处理较M7处理相比,使辣椒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增加624.77%,使辣椒叶片中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分别降低了34.27%和70.63%,提高了辣椒自身的抗病性。综上所述,以草原羊粪和草炭为原料,筛选出辣椒适宜配比栽培基质(羊粪:草炭=4:6,体积比),然后将扩繁后的多粘类芽孢杆菌K4添加至其中制备出防病栽培基质,通过盆栽应用效果探索发现,防病栽培基质对辣椒疫病的生防效果良好,同时可以显着促进辣椒生长,该研究结果为辣椒专用防病栽培基质的研制和开发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吴红渠[6](2020)在《粉红粘帚菌发酵产物抑菌生化机制、分离鉴定及剂型制备》文中提出化学农药长期、过量使用,不但导致生态环境污染,而且引起病虫害产生严重的抗药性。利用生物农药进行病虫害防治,既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又能延缓病虫害的抗药性。但是,目前生物农药品种少、杀菌(虫)谱窄、防效慢、效果差、成本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生物农药的推广和应用。随着国民对生态环境、生活质量以及人居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在农林病虫害防治中对于生物农药的需求将会逐年增加。粉红粘帚菌(Clonostachys rosea)具有产孢能力强、作用机制多样、寄生普广、环境友好等特性,是一株极具开发价值和应用前景的生防真菌。在国外粉红粘帚菌已应用于多种作物病害的防治,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然而国内主要围绕粘帚菌分类、对植物病原真菌的重寄生和拮抗作用等方面进行研究,有关粉红粘帚菌的代谢产物鉴定、抑菌机制和农药剂型的研究报道很少。本文以粉红粘帚菌为目标菌株,研究其发酵产物的稳定性和对植物病原菌酶及非酶类的影响,同时采用代谢组学方法对粉红粘帚菌发酵产物进行了分析,利用生物和化学相结合的方法探究粉红粘帚菌的生防机制。我们在筛选出适合粉红粘帚菌杀菌剂的助剂基础上,开发了粉红粘帚菌可湿性粉剂和干悬浮剂两种剂型。因此,本研究不仅为粉红粘帚菌的工业化生产和商品化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为植物病害的绿色防控提供了新的生物防治药剂。以培养11d的粉红粘帚菌发酵产物为材料,对苹果轮纹病菌(Physalospora piricola)、番茄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的生物活性进行了测定,对3种病原菌的抑菌率分别为50.68%、40.48%和37.74%。粉红粘帚菌发酵产物活性对温度和酸碱度比较敏感。超声波对粉红粘帚菌发酵产物的稳定性影响甚微,紫外线对发酵产物活性有一定影响,而氧化剂双氧水对发酵产物活性影响较大,金属离子Mg2+、Fe3+、K+、Na+对发酵产物生物活性影响不显着。以粉红粘帚菌发酵产物为材料,测定了对苹果轮纹病原菌5种生化酶的活性及脂质过氧化作用的变化规律。在测定时段(6~30 h)内,发酵产物处理组和对照组的苹果轮纹病菌丙二醛(MDA)含量均呈上升趋势,且处理组始终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苹果轮纹病菌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酸性磷酸酶(ACP)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活力(或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过氧化物酶(POD)和碱性磷酸酶(AKP)有一定程度的上升;同时,经发酵产物处理苹果轮纹病菌体电导率随时间延长而升高。总之,粉红粘帚菌发酵产物抑制了苹果轮纹病菌多数酶的活力,加快了脂质过氧化作用,降低了解毒酶活性,从而抑制该菌的生长发育。经粉红粘帚菌发酵产物处理的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其POD及SOD活性均低于对照组,因此粉红粘帚菌发酵产物对以上2种酶的活性总体呈抑制趋势,但抑制程度存在差异;而粉红粘帚菌发酵产物对核盘菌CAT活性具有激活作用。经粉红粘帚菌发酵产物处理核盘菌,菌体的GSH含量随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而对照组则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经发酵产物处理后,核盘菌菌体的MDA的含量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并且显着高于对照组。粉红粘帚菌发酵产物在各处理时间点均对番茄早疫病菌体内的CAT的活性具有抑制作用,30 h对番茄早疫病菌体内CAT活性抑制最为显着。粉红粘帚菌发酵产物对番茄早疫病菌体内SOD活性的影响表现为初期抑制,后期略有激活作用。除6h外粉红粘帚菌发酵产物处理组番茄早疫病菌菌体POD活性均显着高于对照,且呈逐渐上升趋势,对番茄早疫病菌POD活性具有明显的激活作用。测试时段内粉红粘帚菌发酵产物处理组番茄早疫病菌体内GSH和MDA的含量均高于的对照组。室内生测结果表明,粉红粘帚菌发酵产物对4个靶标植物病原菌均有抑制作用,其中对核盘菌和苹果轮纹病菌具有较高的杀菌活性。非靶标代谢组学数据分析显示,粉红粘帚菌代谢产物在pos模式下共鉴定出粉红粘帚菌代谢产物42128种,在neg模式下共鉴定出粉红粘帚菌代谢产物27917种。通过10L发酵罐对粉红粘帚菌进行放大发酵,并对发酵产物进行提取分离,共得到7个纯度较高的化合物。经波谱学分析鉴定了这7个化合物,其中2个为新结构化合物和另外5个已知化合物;它们分别为对羟基苯甲酸(化合物 1),咖啡酸(化合物 2),Bisorbicillinolide(化合物 5),Bisvertinoquinol(化合物6)和Sorbicillin(化合物7)。通过对助剂的筛选和优化,研制了以粉红粘帚菌分生孢子粉为主要成分的可湿性粉剂和以粉红粘帚菌孢子粉和发酵产物为主要成分的粉红粘帚菌干悬浮剂。其中,本研究采用喷雾干燥加工工艺开发粉红粘帚菌干悬浮剂。通过系列药效实验对研制出的两个粉红粘帚菌制剂进行药效评估,结果表明,两个制剂均对油菜菌核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其中粉红粘帚菌可湿性粉剂3个不同剂量的平均防效在60.52%~85.74%之间;而粉红粘帚菌干悬浮剂对油菜菌核病的防治率大于80%,粉红粘帚菌分生孢子粉和发酵产物具有明显的协同防治作用。
张晓梅,王秀芝,崔聪聪,孟令强,李杰,曲宝茹[7](2019)在《2018年赤峰地区设施辣椒生产与市场情况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内蒙古赤峰地区辣椒生产主要包括日光温室越冬一大茬辣椒和塑料大棚越夏茬甜椒,2018年日光温室辣椒的经济效益介于2016年和2017年之间,平均每667 m2纯收入18 273.31元;大棚甜椒平均每667 m2纯收入12 417.77元,分别比2016年和2017年增加100.3%和76.7%。通过对2种栽培模式的品种选择、栽培管理措施、生产成本投入、产值及价格的跟踪调研,总结分析了赤峰地区设施辣椒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生产建议。
李蔚,杨坤,杨夕同,杨琳,李新旭,雷喜红,王艳芳,牛曼丽,冯颖[8](2018)在《连栋温室甜椒工厂化生产技术》文中认为连栋温室甜椒工厂化生产技术包括岩棉塞+岩棉块育苗、椰糠条定植、甜椒不同生长阶段适宜的温室环境调控和水肥灌溉策略等,采用该技术实现了甜椒周年生产,每平方米甜椒产量达13.2 kg。甜椒营养价值高,富含抗氧化的VC,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尤其北美、欧洲地区的甜椒栽培技术较为先进,产业化程度高,多采用玻璃连栋温室无土栽培技术,茬口为一年一茬,采收期可达
束胜,康云艳,王玉,袁凌云,钟珉,孙锦,郭世荣[9](2018)在《世界设施园艺发展概况、特点及趋势分析》文中提出随着温室工程建造技术、现代分子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大数据的迅速发展,设施园艺的内涵越来越丰富,科技含量越来越高,集约化生产越来越高效,已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本文在综述亚洲、地中海沿岸、欧洲、美洲、大洋洲和非洲等主要国家设施园艺发展概况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发达国家设施园艺发展的特点及经验,并从温室自动化、智能化、环境资源友好型等方面,展望了未来设施园艺发展趋势,以期为我国未来设施园艺提质增效、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穆大伟[10](2017)在《城市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与相关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我国耕地紧张局势越加严重,城市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开展具备农业生产功能的城市建筑环境适应性与种植技术研究,能够有效补偿耕地面积,减少资源消耗,改善城市生态,使城市产生从单纯的资源消耗型向生产型的革新性转变,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生态和学术意义。课题以居住建筑和办公建筑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实地调研、理论整合、种植试验、计算机模型建构等方法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方面:系统梳理有农建筑理论,农业城市环境适应性、建筑环境适应性研究,建筑农业种植技术、品种选择技术研究、屋顶温室有农建筑范式研究。研究内容:(1)在生产性城市理论指导下,系统梳理有农建筑理论。有农建筑是在传统民用建筑基础上,采用现代农业技术和环境调控手段,系统耦合人居生活与农业生产活动,构筑“建筑—农业—人”一体化生态系统,具备农业生产功能的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2)城市环境与传统农田环境差异较大,论文以城市雨水和城市空气条件下蔬菜适应性为切入点进行种植试验研究,测量蔬菜光合速率、根系活力、维生素含量和重金属含量等蔬菜品质指标和生理指标,探讨农业在城市环境中的适应性。(3)对比分析蔬菜和人体对环境的要求,提出人菜共生空间光照、温度、湿度、气流等环境指标。测量客厅、办公室、阳台、屋顶的光照强度、温度、湿度、CO2浓度,分析蔬菜在建筑环境中的适应性。进行建筑蔬菜种植试验,测量生理指标与产量,计算蔬菜绿量和固碳吸氧量,探讨蔬菜生产建筑环境适应性和生态效益。(4)结合设施农业技术和立体绿化技术,筛选建筑农业种植技术:覆土种植、栽培槽种植、栽培块种植、水培种植。提出建筑农业新技术:透气型砂栽培技术。该技术可实现不更换栽培基质持续生产,是更加适宜建筑环境的农业种植技术。进行透气型砂栽培生菜种植试验研究,论证透气型砂栽培技术可行性。(5)提出建筑农业品种选择基本原则,系统整理120种蔬菜环境要求数据,建立建筑蔬菜品种选择专家系统。以建筑农业微空间和中国农业气候区划为基础,进行建筑农业气候区划。(6)进行屋顶温室有农建筑专题研究,探索日光温室、现代温室和建筑屋顶结合的具体模式,并将光伏与屋顶温室进行结合,使建筑具备能源生产和农业生产的功能。利用Design Builder模拟屋顶温室、屋顶农业和普通建筑的能耗,探讨屋顶温室的节能性。论文阐述了有农建筑的内涵,通过调查研究、理论研究、试验研究、模拟研究对农业城市适应性、建筑适应性、建筑农业种植技术、建筑蔬菜品种选择技术、屋顶温室有农建筑模型与能耗进行了研究。结论如下:(1)城市雨水和城市空气环境下的蔬菜生长势弱,商品产量低,营养品质较好,重金属As、Cd、Pb含量满足国家标准食品安全要求,城市雨水可作为农业灌溉用水,交通路口不宜进行蔬菜商品生产;在人菜共生建筑空间中,蔬菜要求光照强度3000lux以上,远高于人居环境要求,需要解决补光而不产生眩光的问题,人菜温度、湿度、通风环境要求范围较为接近,人菜CO2和O2具有互补作用;通过办公建筑和居住建筑环境测量试验和种植试验研究证明人菜共生是可行的,种植试验表明,南向窗台、南向阳台和西向阳台单株生物量分别为163.15g、138.08g、132.42g,显着高于北向窗台19.01g和屋顶31.67g,不同空间蔬菜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固碳吸氧量和绿量差异明显。(2)提出建筑农业三原则:对人工作和生活影响小、对建筑环境影响小、种植管理简单,筛选出建筑农业适宜技术:覆土栽培技术、栽培槽技术、栽培块种植技术、栽培箱种植技术、水培技术;提供新的建筑农业种植技术:透气型砂栽培技术,试验证明透气型砂栽培技术是可行的;建立120种蔬菜环境指标数据库,建立品种选择专家系统,进行建筑农业气候区划,解决了建筑蔬菜品种选择问题。(3)探索通过屋顶温室进行农业、能源复合式生产的有农建筑范式;Design Builder软件模拟表明屋顶现代温室和相连建筑顶层的全年能耗为80802 Kwh,露地现代温室+没有屋顶温室的建筑顶层全年能耗为90429 Kwh,全年节能9627 Kwh,露地日光温室+普通建筑顶层全年能耗为48806 Kwh,屋顶日光温室和建筑顶层全年能耗为46924 Kwh,全年节能1882 Kwh,证明屋顶温室是节能的。论文为有农建筑和生产型建筑系统构筑做了部分工作,属于生产性城市理论体系研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垂直农业的生产型民用建筑系统构筑》(项目批准号:51568017)的部分研究成果,为生态建筑设计探索新方法,为可持续城镇建设提供新思路。
二、现代温室甜椒主要病虫害发生与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现代温室甜椒主要病虫害发生与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抗蚜高产辣椒品种鉴定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抗蚜性鉴定 |
1.2.2 辣椒品种产量测定 |
1.2.3 保护酶活性测定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温室苗期鉴定 |
2.2 田间鉴定 |
2.3 中等抗性与抗性辣椒品种产量测定分析 |
2.4 接蚜前后抗感辣椒品种叶组织中氧化酶活性差异分析 |
2.4.1 接蚜前后抗感辣椒品种叶组织中POD活性差异分析 |
2.4.2 接蚜前后抗感辣椒品种叶组织中PPO活性差异分析 |
2.4.3 接蚜前后抗感辣椒品种叶组织中APX活性差异分析 |
3 讨论 |
(2)不同蔬菜秸秆还田对黄瓜连作土壤特性及植株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设施蔬菜连作障碍成因 |
1.1.1 土壤物理性状改变,养分失衡 |
1.1.2 土壤酸化及次生盐渍化 |
1.1.3 土壤微生物坏境变化 |
1.1.4 自毒作用 |
1.2 设施土壤连作障碍防控技术 |
1.2.1 应用抗性品种 |
1.2.2 科学施肥 |
1.2.3 土壤消毒 |
1.2.4 施用作物秸秆 |
1.2.5 采取生物防治 |
1.3 秸秆还田对土壤的改良效果 |
1.3.1 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
1.3.2 对土壤酶活的影响 |
1.3.3 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
1.4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与处理 |
2.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2.1 土壤性状测定 |
2.2.2 黄瓜生长与产量品质测定 |
2.3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蔬菜秸秆还田对黄瓜连作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3.1.1 容重 |
3.1.2 pH |
3.1.3 土壤养分 |
3.2 不同蔬菜秸秆还田对黄瓜连作土壤生物学性质影响 |
3.2.1 土壤酶 |
3.2.2 土壤微生物 |
3.3 不同蔬菜秸秆还田对连作黄瓜生长发育的影响 |
3.3.1 生长发育 |
3.3.2 产量品质 |
4 讨论 |
4.1 不同蔬菜秸秆还田对黄瓜连作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4.2 不同蔬菜秸秆还田对黄瓜连作土壤生物学性质的影响 |
4.3 不同蔬菜秸秆还田对黄瓜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3)酒泉地区网室甜椒高产优质制种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
2 播种 |
2.1 催芽和浸种 |
2.2 父本育苗 |
2.3 母本育苗 |
2.4 温室管理 |
2.4.1 温、湿度管理 |
2.4.2 光照管理 |
2.4.3 病虫害防治 |
2.5 土地准备 |
2.6 网棚准备 |
3 定植 |
3.1 定植时间 |
3.2 中耕除草 |
3.3 田间管理 |
3.4 病虫害防治 |
3.4.1 主要病害防治 |
3.4.2 主要虫害防治 |
3.5 双亲检验 |
4 去雄授粉 |
4.1 去杂 |
4.2 授粉器械及劳动力准备 |
4.3 去雄 |
4.4 制粉 |
4.5 授粉 |
4.6 授粉后的管理 |
5 采收与种子处理 |
5.1 严格注意杂交标记 |
5.2 清除母本田杂株 |
5.3 果实采收 |
(4)日光温室冬春季甜椒育苗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播种前准备 |
1.1 温室准备 |
1.2 育苗用具处理 |
1.3 种子处理 |
1.4 穴盘和基质准备 |
2 播种 |
3 播种后的管理 |
3.1 温度调控 |
3.2 光照调控 |
3.3 肥水调控 |
3.4 补苗 |
3.5 炼苗 |
3.6 壮苗标准 |
4 病虫害的防治 |
4.1 病害防治 |
4.1.1 生理性病害 |
4.1.2 侵染性病害 |
4.2 虫害防治 |
5 常见问题与对策 |
6 结语 |
(5)辣椒专用防病栽培基质制备及应用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农业有机废弃物研究现状 |
1.1.1 农业有机废弃物主要物料 |
1.1.2 农业有机废弃物基质化 |
1.1.3 农业有机废弃物基质化的意义 |
1.2 无土栽培 |
1.2.1 无土栽培的特点 |
1.2.2 无土栽培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我国无土栽培的发展趋势 |
1.3 辣椒生产及辣椒疫病的发生 |
1.4 辣椒疫病防控研究进展 |
1.4.1 农业防治 |
1.4.2 化学防治 |
1.4.3 生物防治 |
1.5 生防细菌的防控机理研究 |
1.5.1 竞争作用 |
1.5.2 拮抗作用 |
1.5.3 诱导植株抗性 |
1.5.4 促生作用 |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辣椒栽培适宜配比基质筛选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设计 |
2.1.3 试验方法 |
2.1.4 测定指标与测定方法 |
2.1.5 数据处理 |
2.2 K4 菌剂对辣椒疫霉菌的抑制作用及防病栽培基质制备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方法 |
2.2.3 菌株K4 对辣椒疫霉菌菌丝的抑制作用 |
2.2.4 防病栽培基质制备 |
2.3 辣椒防病栽培基质LMK47 的促生效果研究 |
2.3.1 试验材料 |
2.3.2 试验设计 |
2.3.3 测定指标与测定方法 |
2.4 辣椒防病栽培基质LMK47 的生防效果研究 |
2.4.1 试验材料 |
2.4.2 试验方法 |
2.4.3 测定指标与测定方法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辣椒栽培适宜配比基质筛选 |
3.1.1 不同配比基质的物理性质对比 |
3.1.2 不同配比基质的化学性质对比 |
3.1.3 不同配比基质对辣椒植株形态指标的影响 |
3.1.4 不同配比基质对辣椒植株生理指标的影响 |
3.1.5 不同配比基质对辣椒植株根际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
3.1.6 不同配比基质对辣椒植株生长的综合评价 |
3.2 K4 菌剂对辣椒疫霉菌的抑制作用及防病栽培基质制备 |
3.2.1 菌株K4 对辣椒疫霉菌菌丝的抑制作用 |
3.3 辣椒防病栽培基质LMK47 的促生效果研究 |
3.3.1 防病栽培基质LMK47 对辣椒植株形态指标的影响 |
3.3.2 防病栽培基质LMK47 对辣椒植株干物质的影响 |
3.3.3 防病栽培基质LMK47 对辣椒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的影响 |
3.3.4 防病栽培基质LMK47 对辣椒根系活力及根系形态指标的影响 |
3.4 辣椒防病栽培基质LMK47 的生防效果研究 |
3.4.1 LMK47 对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 |
3.4.2 LMK47 对辣椒植株形态指标的影响 |
3.4.3 LMK47 对辣椒植株干物质的影响 |
3.4.4 LMK47 对辣椒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的影响 |
3.4.5 LMK47 对辣椒植株根系活力及根系形态指标的影响 |
3.4.6 LMK47 对辣椒植株叶片防御酶的影响 |
第四章 讨论 |
4.1 辣椒栽培适宜配比基质筛选 |
4.2 K4 菌剂对辣椒疫霉菌的抑制作用 |
4.3 辣椒防病栽培基质LMK47 的促生效果研究 |
4.4 辣椒防病栽培基质LMK47 的生防效果研究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6)粉红粘帚菌发酵产物抑菌生化机制、分离鉴定及剂型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粉红粘帚菌的研究现状 |
1.1.1 粉红粘帚菌对植物病原菌的作用机制 |
1.1.2 粉红粘帚菌的制剂及应用 |
1.2 真菌代谢产物分离鉴定研究进展 |
1.2.1 色谱-质谱分离鉴定研究进展 |
1.2.2 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
1.3 本文研究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
1.3.1 本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2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
2 粉红粘帚菌发酵产物生物活性及抑菌生化机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供试菌株 |
2.1.2 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粉红粘帚菌对苹果轮纹病菌的影响 |
2.2.2 粉红粘帚菌对核盘菌的影响 |
2.2.3 粉红粘帚菌发酵产物的稳定性 |
2.2.4 对苹果轮纹病菌3种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
2.2.5 对苹果轮纹病菌GSH、MDA含量、PAL活性及菌体电导率的影响 |
2.2.6 对苹果轮纹病菌解毒酶ACP和AKP活性的影响 |
2.2.7 对核盘菌3种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
2.2.8 对核盘菌GSH含量的影响 |
2.2.9 对核盘菌MDA含量及菌体电导率的影响 |
2.2.10 对番茄早疫病菌部分酶及非酶类的影响 |
2.3 本章小结 |
2.3.1 粉红粘帚菌发酵产物的稳定性 |
2.3.2 粉红粘帚菌发酵产物对植物病原菌酶和非酶物质的影响 |
3 粉红粘帚菌发酵产物代谢组学分析及分离纯化 |
3.1 试剂与仪器 |
3.1.1 试剂 |
3.1.2 仪器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菌种与昆虫 |
3.2.2 粉红粘帚菌发酵液的制备 |
3.2.3 粉红粘帚菌发酵产物提取 |
3.2.4 粉红粘帚菌发酵产物杀虫活性测试 |
3.2.5 粉红粘帚菌发酵产物抗菌活性测试 |
3.2.6 粉红粘帚菌发酵提取物的分离纯化 |
3.2.7 粉红粘帚菌发酵提取物中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3.2.8 代谢物提取 |
3.2.9 代谢组学实验流程 |
3.2.10 液相参数描述 |
3.2.11 质谱参数描述 |
3.2.12 信息分析流程 |
3.2.13 峰提取及鉴定 |
3.2.14 QC-RLSC |
3.2.15 主成分分析(PCA,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
3.2.16 色谱条件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粉红粘帚菌发酵产物代谢组学 |
3.3.2 粉红粘帚菌代谢产物的分离纯化与结构鉴定 |
3.4 本章小结 |
4 粉红粘帚菌可湿性粉剂研制及应用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供试菌株与昆虫 |
4.1.2 供试材料 |
4.1.3 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载体的筛选 |
4.2.2 紫外线保护剂的筛选 |
4.2.3 润湿剂及分散剂的筛选 |
4.2.4 粉红粘帚菌可湿性粉剂配制及质量检测 |
4.2.5 粉红粘帚菌可湿性粉剂防治试验 |
4.3 本章小结 |
5 粉红粘帚菌干悬浮制剂的研制及应用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供试菌株与昆虫 |
5.1.2 供试材料 |
5.1.3 试验方法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干悬浮制剂助剂的筛选与优化 |
5.2.2 喷雾干燥参数的优化 |
5.2.3 粉红粘帚菌干悬浮剂的物理性质 |
5.2.4 粉红粘帚菌干悬浮剂防治试验 |
5.3 本章小结 |
6 结果与讨论 |
6.1 粉红粘帚菌发酵产物的稳定性 |
6.2 粉红粘帚菌发酵产物对3种植物病原菌的影响 |
6.2.1 对苹果轮纹病菌的影响 |
6.2.2 对核盘菌的影响 |
6.2.3 对番茄早疫病菌的影响 |
6.3 粉红粘帚菌发酵产物代谢组学分析及分离纯化 |
6.4 粉红粘帚菌可湿性粉剂研制及应用 |
6.5 粉红粘帚菌干悬浮剂研制及应用 |
6.6 讨论 |
创新点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2018年赤峰地区设施辣椒生产与市场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调研区域 |
2 品种选择 |
3 种植茬口及育苗方式 |
4 栽培管理措施 |
5 病虫害情况 |
6 经济效益 |
6.1 生产投入成本与经济效益分析 |
6.2 2016~2018年赤峰地区设施辣椒经济效益对比 |
7 赤峰地区设施辣椒价格变化情况 |
7.1 2018年价格变化情况 |
7.2 2016~2018年价格变化对比 |
8 赤峰地区设施辣椒生产存在问题 |
9 生产建议 |
(8)连栋温室甜椒工厂化生产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温室结构 |
2 品种选择 |
3 培育壮苗 |
4 栽培模式 |
5 定植前准备 |
6 定植 |
7 环境控制与调节 |
7.1 温度调控 |
8 水肥管理 |
8.1 营养液及排出液EC值、p H值管理 |
8.2 营养液配方管理 |
9 植株管理 |
1 0 采收 |
1 1 病虫害防治 |
(9)世界设施园艺发展概况、特点及趋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世界设施园艺发展概况 |
1.1 亚洲 |
1.1.1 日本 |
1.1.2 韩国 |
1.2 地中海沿岸 |
1.2.1 以色列 |
1.2.2 西班牙 |
1.3 欧洲 |
1.3.1 荷兰 |
1.3.2 英国 |
1.4 美洲 |
1.4.1美国 |
1.4.2 加拿大 |
1.5 大洋洲 |
1.5.1澳大利亚 |
1.5.2 新西兰 |
1.6 非洲 |
2 国外设施园艺发展的特点与经验 |
2.1 单体温室大型化, 温室结构轻简化 |
2.2 设施园艺产品生产由注重产量向功能、营养型转变 |
2.3 低碳节能、环境友好型技术贯穿设施园艺生产过程 |
2.4 无土栽培成为现代温室作物生产的主要形式 |
2.5 引入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 实现生产过程智能化管理 |
2.6 注重温室新材料、新装备及其配套技术的研发 |
2.7 植物工厂精准化、智能化程度不断提升 |
2.8 重视温室专用品种的选育及其配套技术的研发 |
3 国外设施园艺发展趋势分析 |
3.1 设施环境调控自动化与设施园艺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升 |
3.2 单体温室日趋大型化, 室内管理趋于数字化、智能化 |
3.3 设施园艺的生态社会功能更加突出, 环境友好型和资源高效利用技术成为设施园艺栽培管理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 |
3.4 设施园艺栽培品种不断升级优化、品种配置更加合理, 市场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
3.5 无土栽培将广泛应用于设施园艺各个领域 |
(10)城市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与相关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都市农业 |
1.2.2 设施农业 |
1.2.3 立体绿化 |
1.3 研究范围的界定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 |
1.6 创新点 |
第2章 有农建筑与产能建筑 |
2.1 有农建筑 |
2.1.1 垂直农场 |
2.1.2 有农建筑 |
2.2 产能建筑 |
2.2.1 被动房 |
2.2.2 产能房 |
2.3 生产型建筑 |
第3章 农业的城市环境适应性研究 |
3.1 城市雨水种菜可行性试验研究 |
3.1.1 国内外研究进展 |
3.1.2 材料与方法 |
3.1.3 结果与分析 |
3.1.4 结论 |
3.2 城市道路环境生菜环境适应性研究 |
3.2.1 材料与方法 |
3.2.2 结果与分析 |
3.2.3 讨论 |
3.2.4 结论 |
第4章 农业的建筑环境适应性研究 |
4.1 建筑农业环境理论分析 |
4.1.1 蔬菜对环境的要求 |
4.1.2 人菜共生环境研究 |
4.2 建筑农业环境试验研究 |
4.2.1 材料与方法 |
4.2.2 结果与分析 |
4.3 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和生态效益研究 |
4.3.1 材料与方法 |
4.3.2 结果与分析 |
4.3.3 讨论 |
4.3.4 结论 |
第5章 建筑农业种植技术研究 |
5.1 建筑农业蔬菜种植技术 |
5.1.1 覆土种植 |
5.1.2 栽培槽 |
5.1.3 栽培块 |
5.1.4 栽培箱 |
5.1.5 水培 |
5.1.6 栽培基质 |
5.2 建筑农业新技术:透气型砂栽培技术 |
5.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5.2.2 透气型砂栽培床 |
5.2.3 砂的理化指标研究 |
5.2.4 水肥控制技术研究 |
5.2.5 砂栽培的特点 |
5.3 透气型砂栽培技术试验研究 |
5.3.1 研究现状 |
5.3.2 材料与方法 |
5.3.3 结果与分析 |
5.3.4 讨论与结论 |
第6章 建筑农业品种选择技术研究 |
6.1 品种选择原则 |
6.1.1 研究现状 |
6.1.2 品种选择原则 |
6.2 品种选择专家系统 |
6.2.1 蔬菜品种数据库 |
6.2.2 品种选择专家系统 |
6.3 建筑农业气候区划 |
6.3.1 建筑农业空间微气候类型 |
6.3.2 建筑农业气候区划 |
6.3.3 建筑农业气候区评述 |
第7章 温室与屋顶温室 |
7.1 温室 |
7.1.1 日光温室 |
7.1.2 现代温室 |
7.1.3 温室环境调控系统 |
7.2 光伏温室:农业与能源复合式生产 |
7.2.1 研究现状 |
7.2.2 农业光伏电池 |
7.2.3 光伏温室的光环境 |
7.2.4 光伏温室设计 |
7.2.5 实践案例 |
7.3 温室环境试验研究 |
7.3.1 材料与方法 |
7.3.2 结果与分析 |
7.3.3 结论 |
7.4 屋顶温室 |
7.4.1 研究现状 |
7.4.2 实践案例 |
7.4.3 屋顶温室类型 |
7.5 屋顶温室模型构建 |
7.5.1 生产性设计理念 |
7.5.2 屋顶日光温室 |
7.5.3 屋顶现代温室 |
7.5.4 屋顶温室透明覆盖材料 |
7.6 屋顶温室生产潜力研究 |
7.6.1 评估模型的建立 |
7.6.2 天津市屋顶温室面积 |
7.6.3 屋顶温室的生产潜力 |
7.6.4 自给率分析 |
7.6.5 结果与讨论 |
7.7 屋顶温室能耗模拟研究 |
7.7.1 能耗模拟分析软件 |
7.7.2 建筑能耗模型 |
7.7.3 能耗模拟参数设置 |
7.7.4 能耗模拟结果与分析 |
7.7.5 能耗模拟结论 |
总结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四、现代温室甜椒主要病虫害发生与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抗蚜高产辣椒品种鉴定评价[J]. 陈青,梁晓,伍春玲,刘迎,刘小强,徐雪莲,陈绵才,韩志玲,伍牧峰. 热带作物学报, 2022
- [2]不同蔬菜秸秆还田对黄瓜连作土壤特性及植株生长的影响[D]. 李潇雅.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3]酒泉地区网室甜椒高产优质制种技术[J]. 刘永强,孙向春. 农业科技通讯, 2021(03)
- [4]日光温室冬春季甜椒育苗技术[J]. 邢曰水. 种子科技, 2021(02)
- [5]辣椒专用防病栽培基质制备及应用效果研究[D]. 邹悦. 甘肃农业大学, 2020(09)
- [6]粉红粘帚菌发酵产物抑菌生化机制、分离鉴定及剂型制备[D]. 吴红渠. 东北林业大学, 2020
- [7]2018年赤峰地区设施辣椒生产与市场情况分析[J]. 张晓梅,王秀芝,崔聪聪,孟令强,李杰,曲宝茹. 中国蔬菜, 2019(03)
- [8]连栋温室甜椒工厂化生产技术[J]. 李蔚,杨坤,杨夕同,杨琳,李新旭,雷喜红,王艳芳,牛曼丽,冯颖. 中国蔬菜, 2018(11)
- [9]世界设施园艺发展概况、特点及趋势分析[J]. 束胜,康云艳,王玉,袁凌云,钟珉,孙锦,郭世荣. 中国蔬菜, 2018(07)
- [10]城市建筑农业环境适应性与相关技术研究[D]. 穆大伟. 天津大学,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