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西医结合治疗视神经脊髓炎1例(论文文献综述)
董谷一[1](2021)在《利妥昔单抗治疗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价利妥昔单抗(Rituximab,RTX)治疗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s,NMOS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帮助指导临床用药。方法:计算机全面系统检索Pub 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限为数据库建立至2020年12月,收集所有利妥昔单抗治疗NMOSDs的试验。对于纳入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应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表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对于非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质量评价采用NewcastleOttawa Scale(NOS)量表进行文献质量评估。两位研究者分别独立完成文献筛选、质量评价和数据提取。应用Review Manager 5.3、Stata15.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加权均数差(Weighted mean difference,WMD)和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对利妥昔单抗治疗NMOSD的有效性进行评估,检验水准设为0.05。对结局指标进行敏感性分析用于验证Meta分析结果的稳定性。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5项研究,包括5项随机对照试验、30项观察性研究,共计991例患者。其中有30项研究评估接受利妥昔单抗治疗NMOSD患者前后的扩展残疾状态量表(Expanded disability status scal,EDSS)评分变化,24项研究评估接受利妥昔单抗治疗NMOSD患者前后的年复发率(Annualized relapse rate,ARR)变化。4项研究评估接受利妥昔单抗与硫唑嘌呤治疗NMOSD患者前后的ARR对比,3项研究评估接受利妥昔单抗与硫唑嘌呤治疗NMOSD患者前后的EDSS对比。3项研究评估接受利妥昔单抗治疗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4,AQP-4)抗体阳性与AQP-4抗体阴性视神经脊髓炎(Neuromyelitis optica,NMO)患者的ARR对比以及EDSS评分比较。本研究所纳入的文献质量均为中等。Meta分析结果显示,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患者经过利妥昔单抗的治疗,可以显着降低患者的年复发率(WMD=1.46,95%CI:1.24~1.68,P<0.01)、降低EDSS评分(WMD=1.12,95%CI:0.97~1.28,P<0.01)。研究结果还显示利妥昔单抗治疗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疗效优于传统药硫唑嘌呤(ARR:WMD=-0.54,95%CI:-0.75~-0.33;EDSS:WMD=-0.54,95%CI为-0.76~-0.32;P均<0.0001)和利妥昔单抗治疗AQP-4抗体阳性与AQP-4抗体阴性NMO患者的ARR以及EDSS评分无统计学意义(ARR:WMD=-0.07,95%CI:-0.33~0.19,P=0.59>0.05;EDSS:WMD=-0.03,95%CI:-0.78~0.71,P=0.93>0.05)。本次研究中有681名患者记录了RTX治疗的安全性数据,23%(156人)出现不良事件(Adverse events,AEs),0.7%(5人)的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患者因严重不良反应(serious adverse events,SAEs)导致治疗中断。本次研究观察到RTX的主要AEs包括输液反应、上呼吸道感染、下尿路感染、带状疱疹感染,但病情均为轻中度,且具有自限性,很少中断治疗。此次,敏感性分析提示Meta分析结果稳定。结论: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患者经利妥昔单抗治疗后可显着降低复发率及EDSS评分、改善神经功能障碍,其疗效优于硫唑嘌呤。利妥昔单抗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但病情较轻,且具有一定的自限性,临床实践中用药需谨慎。
韩梦雨[2](2021)在《中西医协同治疗视神经脊髓炎相关性视神经炎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视神经脊髓炎相关性视神经炎患者临床特点及疗效分析目的:分析视神经脊髓炎相关性视神经炎(NMO-ON)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针药联合改善NMO所致视神经萎缩的疗效。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中日友好医院的72例以ON为首发临床表现的NMO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包括一般资料、发病特点、病程进展、合并疾病、免疫学检验、治疗反应及预后等。结果:1.一般资料:72例NMO-ON患者,发病年龄中位数33岁;女性61例(84.72%),男女比约为1:5.54;病程中位数67月,病程以“复发-缓解”为主,单相与复发比约1:5.8。2.临床特点:66例(91.67%)单独ON起病,ON累及单眼者59例(81.94%);主要症状为急性或亚急性视力下降,可伴转动痛、视野缺损及色觉异常等;14例(19.44%)伴诱因,最常见为上呼吸道感染;11例(15.28%)伴系统性免疫性病,最常伴发干燥综合征及甲状腺疾病;59眼(75.64%)首发视力小于0.1,AQP4-IgG状态(P=0.032,OR=2.55)和发病年龄(P=0.037,OR=3.93)是影响患者首发视力的独立危险因素;整个病程中,44例(61.11%)双眼先后累及,ON发病次数中位数为2次,ON二次发作时间中位数是3月;1年、3年复发率分别约0.56(40/72)和0.74(53/72);至末次随访时间,单侧致盲率约48.61%,致患者单侧致盲ON发作中位数为2次;53例(73.61%)出现其他神经系统的累及,脊髓(61.1 1%)是最常见的复发部位。3.实验室结果:80%(48/60)患者血清AQP4-IgG抗体阳性;25%(3/12)患者MOG-IgG阳性;18例(25%)伴其他系统性免疫性抗体,最常见伴ANA抗体阳性;4.影像学特点:NMO-ON多累及后视路,病变长度>1/2视神经;45例(84.91%)脊髓MRI病变≥3个锥体;47.17%(25/53)患者同时或相继发生颈髓和胸髓病变。5.针药联合改善NMO所致视神经萎缩:24眼治疗4周有8只眼视力提高≥2行,总有效率91.67%;动态视野平均缺损度(MD)及平均敏感度(MS)较前改善,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有12眼视力提高≥2行,总有效率100%;视野MD显着下降(P<0.05),MS明显提高(P<0.05)。结论:1.NMO-ON患者首次发病多ON单独起病,单侧累及,女性中青年高发,AQP4-IgG阴性患者更趋年轻化,急性期对患者视功能威胁巨大,恢复期多遗留较差的视力预后;最常见诱因为上呼吸道感染,漫长的病程多见双侧视神经受累及多次复发,脊髓是除视神经外最常见的复发部位;AQP4-IgG状态和发病年龄是影响NMO患者首次发病视功能的独立危险因素;2.大多数(80%)NMO-ON患者AQP4-IgG血清阳性,部分患者伴发以干燥综合征和甲状腺疾病为代表的系统性免疫性疾病,最常见伴有的血清学免疫性抗体是抗ANA抗体;3.NMO-ON患者视神经多累及后视路,病变长度>1/2视神经,脊髓损伤多为连续长节段,约一半患者同时或相继发生颈髓和胸髓病变;4.针药联合可显着提高NMO所致视神经萎缩患者的视功能,明显提高患者视力和动态视野MS,降低患者MD。(二)视神经脊髓炎相关视神经炎(NMO-ON)大鼠模型的构建与评价目的:通过将患者AQP4-IgG强阳性血清显微注射至大鼠视神经周围蛛网膜下腔,诱导视神经NMO样病变,从活体与病理、视神经及脊髓、大脑等多维度评价该模型,为探究药物防治NMO-ON提供模型基础。方法:SD雄性大鼠30只根据血清样本类型随机分为模型组、假手术组,上结膜入路暴露视神经后选择球后2mm处分别将AQP4-IgG强阳性血清和健康人血清缓慢注射到蛛网膜下腔。术后第3天免疫荧光法检测视神经AQP4-IgG表达;术前1天(第0天)、术后第7、14天分别行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及瞳孔对光反射(PLR)检测;术后第14天分别处死两组大鼠行视网膜、视神经、大脑及脊髓等组织制片和病理学观察。结果:术后第3天模型组视神经AQP4-IgG强表达,假手术组未见表达(P<0.001);与假手术组相比,AQP4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在AQP4-IgG沉积区域表达也显着降低(P<0.001);模型组N1-P1波振幅和PLR第7天、14天均明显降低,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组织病理学观察: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视神经HE染色肿胀水肿、着色明显加深,轴突数量显着减少伴有不规则空洞化,其间见大量炎症细胞浸润等;RGCs水肿显着,数量明显减少,且大小不一,核仁不清晰;视神经LFB髓鞘染色,模型组可见到蓝色区域显着减少;模型组大鼠视神经电镜则可见到轴突数量明显减少且排列紊乱、横断面形态不规则,微管微丝大量溶解,髓鞘严重分层、结构不完整,且大多数髓鞘松解或者脱失、塌陷,甚至无髓鞘;免疫荧光染色发现,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神经丝蛋白L(NFL)表达量明显下降(P<0.001)及CD68表达显着升高(P<0.001);脊髓组织HE发现,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均未见到脊髓白质炎症浸润、轴突及髓鞘损伤等病理变化;脊髓组织LFB染色可见假手术组和模型组髓鞘染色成蓝色且均匀一致,未见到染色区域减少及白色未着色区等。大脑组织HE和LFB染色也未发现炎症浸润及脱髓鞘等病理损伤;结论:1.我们通过在大鼠视神经蛛网膜下腔显微注射人类AQP4-IgG阳性血清成功构建了NMO-ON大鼠模型,该模型显示NMO-ON的特征性病理变化,包括星形胶质细胞破坏、炎症浸润、轴突损伤及脱髓鞘等;2.大鼠视神经蛛网膜下腔显微注射人类AQP4-IgG阳性血清构建NMO-ON模型,仅能启动局部视神经周围免疫,对脊髓及大脑等其他神经系统未产生病理损伤。(三)调肝活络法防治视神经脊髓炎相关性视神经炎(NMO-ON)的疗效及机制探究目的:通过动物模型的体内研究,观察调肝活络法的干预效果,并深入挖掘方药发挥作用的分子机制,为NMO-ON的临床治疗提供中西医协同的解决方案。方法:SD雄性大鼠6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假手术组、中药组、激素组、中药+激素组,显微注射法构建NMO-ON大鼠模型,分别给予无菌蒸馏水、中药、激素及中药+激素等灌胃干预21天,术前1天(第0天)、术后7天、14天及21天分别行F-VEP、PLR检测;第21天处死所有大鼠,制备视网膜、视神经切片,进行HE染色及超微电镜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RGCs中Brn3a表达;免疫荧光染色检测GFAP、NFL、髓鞘碱性蛋白(MBP)和CD68表达;Western-blotting检测视神经IL-6、IL-10、TNF-α、p-NF-κB p65 蛋白表达。结果:1.视神经功能学评价:与同时间点模型组和激素组相比,中药组和中药+激素组在第7、14和21天均可显着提高视神经F-VEP的N1P1振幅(P<0.001);在第21天,中药组、中药+激素组与模型组和激素组相比,PLR收缩程度也显着增加(P<0.001);2.组织病理学评价:与模型组和激素组相比,中药组和中药+激素组视神经HE染色均可见轴突损伤减轻、视神经水肿消退及未见到明显炎症细胞浸润;电镜发现中药组轴突数量明显增加,神经纤维束状形态可循,可见微丝微管结构,髓鞘损伤也较之减轻;与激素组相比,中药+激素组见到更完整的神经轴突、髓鞘结构;免疫组化发现,与模型组和激素组相比,中药组和中药联合激素组RGCs的Brn3a表达量较之均显着升高(P<0.001);视神经免疫荧光提示中药组及中药+激素组GFAP、MBP和NFL表达量较模型组表达量升高(P<0.001)。CD68视神经染色也发现,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及中药+激素组可见到CD68表达显着降低(P<0.001);3.Western Blotting: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视神经内p-NF-κB p65、TNF-α和IL-6显着升高(P<0.001);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激素及中药+激素组均可见到p-NF-κB p65、TNF-α和IL-6降低(P<0.001);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视神经内IL-10显着降低(P<0.001);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激素及中药+激素组均可见到 IL-10 升高(P<0.001)。结论:1.调肝活络复方中药可以减轻NMO-ON大鼠模型视神经轴突丢失、髓鞘损伤及炎症浸润,进而提升和改善视觉诱发电位N1P1振幅及瞳孔对光反射收缩能力。2.调肝活络复方中药对NMO-ON视神经及视网膜发挥神经保护和治疗作用可能与其能抑制视神经内NF-κB蛋白磷酸化及调控相关炎症介质(IL-6、TNF-α及IL-10)的产生有关。
刘乃榕[3](2021)在《低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优化方案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对比三种低剂量利妥昔单抗(RTX)治疗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用药方案有效性及安全性差异,观察三组治疗方案对B细胞的影响及抗利妥昔单抗抗体(ARA)的产生情况,优化低剂量RTX治疗NMOSD方案。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诊断为NMOSD患者,分为三组,诱导治疗方案为A组100mg/次,每周1次,连续3周,B组100mg/次,每天1次,连续3天,C组300mg/次,使用1天;每69月监测外周血中CD19+B细胞占PBMC比例,低于1%给予同诱导剂量的RTX治疗,观察ARR、EDSS评分、MRI T2病灶数变化评估治疗有效性,观察三组用药的不良反应评估其安全性;监测CD19+B细胞及CD27+记忆B细胞占PBMC比例,评估B细胞耗竭情况;检测三组患者ARA产生情况并分析差异。结果:三组共纳入53例患者,A组17例患者,B组21例患者,C组15例患者,三组治疗对降低ARR、EDSS评分、MRI T2病灶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B组及C组均1例患者出现较重输注反应表现为全身过敏停用RTX治疗。三组组间CD19+B细胞及CD27+记忆B细胞增殖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D27+记忆B细胞增殖时间普遍较CD19+B细胞增殖时间短。本研究对3组共23例患者进行ARA检验,其中7例(30.4%)阳性,C组ARA阳性率最低(12.5%),ARA的产生对低剂量RTX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无显着影响,三组之间ARA浓度无显着差异。结论:低剂量RTX治疗NMOSD对患者控制复发、改善患者残疾症状有效,三组用药方案降低患者ARR、EDSS评分、MRI T2病灶数无明显差异,三组应用方案安全性均较高,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选择B组或C组治疗方案有利于提高患者依从性并经济学及社会学效益。用药监测方面,在监测CD19+B细胞同时应注意CD27+记忆B细胞的监测,避免因监测不足出现复发。
王雪[4](2020)在《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疗效、安全性及相关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提出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新方案,评估其疗效与安全性,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前瞻性收入符合入组标准的NMOSD缓解期患者48例,成功随访45例,应用RTX(100mg/次,1次/2周,连续4次)序贯治疗,并于用药前后监测CD20+B细胞水平、血常规、肝功能、病灶部位核磁及视觉功能相关检查,随访时间至少6个月,于用药的第0、6、12个月评价以下内容:治疗前后扩展残疾状况量表(ED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ADL评分、修订的疲劳影响量表(MFIS)评分、抑郁症筛查量表(PHQ-9)评分、广泛性焦虑自评量表(GAD-7)评分;同时记录治疗后的复发事件及复发时间;随访期间不良事件。结果:1.48例NMOSD患者,男女比例为6:42,平均年龄34.763±13.437岁。3例患者于治疗初期因副作用退组,成功随访45例,初发组12例,复发组患者33例,随访中位时间1.0(0.8)年,EDSS评分由4.5(3.25)分下降至2.5(2.50)分(P<0.001),并且5项子评分亦较前下降(P<0.01);2.治疗后ADL、MFIS、GAD-7、PHQ-9评分,较前均下降(P<0.05);3.31例患者同时比较治疗前与治疗后第6个月、第12个月,治疗后第6个月与第12个月EDSS评分,结果均有意义(P<0.001);4.初发组与复发组比较治疗前后EDSS差值,存在差异(P<0.01);5.初发组与复发组比较治疗后复发频率未见明显差异(P>0.05)。6.33例复发组患者治疗前后年复发率(ARR)由1.71(3.53)下降至0(0),(P<0.001);7.应用RTX前急性发作期症状与EDSS是否改善呈中度正相关(P<0.05,r=0.509),表现为脊髓炎患者较视神经炎患者改善更明显(P<0.01);既往病程和发作次数均与治疗前EDSS评分成正的线性相关,均与治疗前后EDSS差值成负的线性相关(P<0.001,r=-0.581和P<0.01,r=-0.501);8.48例患者共观察到不良事件33起,以发生率依从大到小排序为:感染、输液反应、贫血、睡眠障碍、脱发、白细胞下降、锥体外系症状。结论:1.应用本方案RTX(100mg/次,1次/2周,连续4次)治疗NMOS D患者,残疾功能缺失程度得到改善,在视觉、脑干、锥体系、膀胱及运动5项功能评分中亦显示好转;2.治疗后生活自理能力、疲劳程度、焦虑及抑郁程度较前好转;3.治疗后患者的功能残疾程度在用药后第6个月和12个月均得到改善,并且第12个月较第6个月得到进一步提高;4.初发组患者较复发组患者功能残疾程度改善明显;5.小剂量RTX治疗后患者年复发率(ARR)较前下降;6.用药前急性发作期症状与残疾程度是否改善呈正相关,表现为脊髓炎患者改善程度更大;既往病程和发作次数与治疗前累积功能残疾程度成正相关,与治疗后残疾程度变化呈负相关;7.不良事件多以感染事件为主,但无患者因此接受住院治疗;输液反应因提前预防性用药而仅观察到5起,2人因此终止治疗;另1例患者因少见报道的出现锥体外系症状而终止治疗;因此应用RTX患者仍建议密切关注其不良事件的发生。
董秀雨[5](2020)在《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患者的生存现况调研》文中提出目的:详细报告患者的诊疗经过、症状、情绪、人际、社交、就业、经济等情况,以提高临床医师对患者生存现状的认识,促进患者治疗和护理的改进与完善,为进一步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电话访问、面对面交流及简易问卷发放的调查方式,遵循知情同意的原则,对就诊于我院的123例符合2015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诊断标准的患者展开深入访谈,调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患病就诊经过、情绪、人际、社交、就业、经济、运动习惯、疾病知识掌握情况、治疗情况及期望、饮食习惯、随访记录扩展残疾状况量表(EDSS)等,通过SPSS23.0软件对收集的数据信息进行描述性及差异性分析。结果:1.本研究纳入123例NMOSD患者,男女比例为1:5.2,中位EDSS评分为2分,患者中位首发年龄为38岁,入组患者中位病程为3年,在病程≥1年的108例患者中,单相型病程占27.8%,复发-缓解型病程占72.2%。81例复发-缓解型病程患者中,其年复发率ARR>1的有26例,ARR=1有13例,ARR<1的有42人,其中位ARR为0.86。第一次出现症状后81例(65.9%)选择了立即就诊,没有立即就诊患者的中位延迟天数为30天,首次就诊时78例(63.4%)未予确诊,确诊中位延误时间为6个月,每次复发均选择住院治疗的有113例(91.9%),采取疾病序贯治疗的有94例(76.42%),面对该病有负面情绪的有94例(76.42%),59.56%的病例因为该病未能上班,有运动习惯的患者有30例(24.39%);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在水通道蛋白4(AQP4)阳性组与阴性组之间存在差异,OR=4.995,95%CI(1.180,21.153),P<0.05。卡方检验分析显示在2015年前后起病组之间首次就诊即确诊情况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X2=17.750,P<0.05,经Mann-Whitney秩和检验分析显示在2015年前后起病组之间未予立即确诊患者中位确诊延误时间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教育程度在有无运动习惯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OR=0.177,95%CI(0.067,0.467),P<0.05。在有无负面情绪组之间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年龄有统计学差异,OR=1.130,95%CI(1.024,1.246),P<0.05,两组间因疾病影响未能上班的人数有统计学差异,OR=7.761,95%CI(1.187,50.737),P<0.05,两组间日常社交缺失情况有统计学差异,OR=13.511,95%CI(1.041,175.393),P<0.05。结论:1.女性在NMOSD中占主导地位,而且AQP4抗体阳性患者中女性占优势,很多患者日常会经历麻木、疼痛、疲劳和僵硬/痉挛等症状,而且疾病所带来的负面情绪、经济压力、社交恐惧、工作受限等困难,也给患者及家庭造成了沉重的负担。2.相比2015年之前,2015年之后起病的患者首次就诊时确诊率显着提高,未予确诊患者确诊延迟时间明显缩短。3.有无运动习惯与学历相关,运动习惯更倾向于具有较高学历的患者。4.负面情绪更多见于年轻,因病不能工作、影响参加社交活动的患者。
杨珣,周艳霞,杜少辉,章林,杨嘉敏,骆沁文[6](2019)在《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49例临床特点及中西医治疗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患者的临床特点、中西医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对临床收集的49例NMOSD患者一般资料、临床症状、辅助检查、中西医治疗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及总结。结果:49例NMOSD患者中男女性别比为1∶7.16,平均发病年龄(44.59±12.48)岁,65.31%患者为急性起病;累及视神经、脊髓者分别为29例(59.18%)、36例(73.47%);中医证型主要以肝肾阴虚型居多;对照组及治疗组中医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67%,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NMOSD临床可行脑脊液及影像学等检查辅助诊断,除西医常规治疗外,中药及针灸治疗可为临床提供更多的思路。
王静文[7](2019)在《补肾化痰活血法对缓解期NMOSD临床疗效及相关促炎T细胞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观察缓解期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s,NMOSD)疾病特点及免疫状态,并比较其与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的差异,观察补肾化痰活血法对缓解期NMOSD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是否通过干预相关促炎T细胞调节NMOSD炎性环境。方法:1.纳入2017年5月-2018年4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中医科的缓解期NMOSD患者25例,MS患者20例,招募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HC)20例。收集受试者基本信息及患病情况,包括发病年龄、病程、首发症状、病灶部位、相关抗体结果、合并症及复发情况等,并进行扩展残疾状态量表(expanded disability status scale,EDSS)评分、中医症状评分,应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检测受试者CD4+IL17A+IL6+T细胞比例、CD4+IL17A+T细胞比例、CD4+IFNγ+T细胞比例,比较各组间的差异以及与神经功能评分的相关性分析。2.纳入肝肾阴虚兼或不兼痰瘀的NMOSD患者25例(脱落3例,完成22例),入组时采集患者基本及临床信息,如性别、年龄、首发年龄、病程、复发次数、距最后一次发病时间。患者入组时及治疗6个月后对入组患者进行EDSS评分、中医症状评分及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流式细胞术检测CD4+IL17A+IL6+T细胞、CD4+IL17A+T细胞、CD4+IFNγ+T细胞分布情况。结果:1.缓解期NMOSD患者:(1)NMOSD患者女男比例3.17:1,NMOSD组首发年龄显着高于MS组(P=0.001);(2)NMOSD组中医症状评分较MS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3)外周血CD4+IL17A+/CD4+比例在NMOSD组、MS组及HC组间表达水平具有统计学差异(P=0.046),两两比较可见NMOSD组高于H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但NMOSD组与MS组,MS组及H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9;P=0.214)。(4)三组间外周血CD4+IL17A+IL6/CD4+IL17A+比例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0),其中NMOSD组与MS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08),但两组均显着高于HC组(P=0.000;P=0.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三组间外周血CD4+IFNγ+/CD4+比例具有显着差异(P=0.000),其中NMOSD组及MS组间无明显差异(P=0.691),两者均显着低于HC组(P=0.000;P=0.002);(6)相关性分析中,外周血CD4+IL17A+IL6+/CD4+IL17A+比例及CD4+IL17A+/CD4+比例与EDSS评分、中医症状评分均无相关性(P=0.283;P=0.536);(7)相关性分析中,外周血CD4+IFNγ+/CD4+比例与EDSS评分及中医症状评分呈正相关(P=0.034;P=0.030),外周血CD4+IFNγ+/CD4+比例越大,EDSS评分及中医症状评分越高。2.补肾化痰活血法治疗缓解期NMOSD患者:(1)22例患者年龄21-54岁,平均年龄34.41±9.13岁;(2)22例患者首发症状统计分析中,以麻木、肢体疼痛及束带感最为多见,分别占91%、68%、50%;(3)治疗后EDS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31),中医症状评分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01);VAS评分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00)。(4)治疗后外周血CD4+IL17A+IL6+/CD4+IL17A+比例较治疗前降低(P=0.011);(5)治疗前后CD4+IL17A+/CD4+比例无显着差异(P=0.310);(6)治疗后周血CD4+IFNγ+/CD4+比例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结论:1.缓解期NMOSD患者的促炎T细胞并非完全恢复至正常状态,外周血Th17、Th1细胞明显升高,促炎因子IL-6分泌型Th17细胞也处于较高表达水平,并且Th1细胞比例与EDSS评分及中医症状评分呈正相关,提示其可以作为缓解期NMOSD临床疾病严重程度的参考指标之一。2.补肾化痰活血法治疗可以缓解NMOSD患者临床症状,降低其神经功能评分及年复发率,对Th17细胞比例无明显影响,但是可以抑制IL-6分泌型Th17细胞及Th1细胞的比例,调节外周循环的炎性环境,从而对NMOSD患者起到治疗作用。
黄昊[8](2018)在《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临床特征及神经影像学表现异质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异质性,比较观察血清水通道蛋白抗体(AQP4-Ab)阳性与阴性或未测组NMOSD患者影像学表现差异。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12月至2017年12月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及多发性硬化(MS)患者病历资料,纳入NMOSD患者40例,MS患者30例,所有病例均在住院期间行头颅及脊髓MRI检查。15例NMOSD患者及11例MS患者行甲状腺相关抗体(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抗SSA、SSB、SM、ANA抗体检查,23位NMOSD患者及13位MS患者行视觉诱发电位(VEP)、体感诱发电位(SEP)、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查。共41例患者于我院行血清AQP4-Ab检测(fixed-CBA法)。比较分析NMOSD及MS患者临床表现、头颅及脊髓MRI特征、合并抗体情况及诱发电位差异;比较血清AQP4-Ab阳性及阴性或未测组NMOSD患者头颅及脊髓MRI病灶差异。结果:1.NMOSD与MS组患者平均起病年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NMOSD组患者女性较MS组患者多发(P<0.05);2.NMOSD组及MS组患者首发症状及临床表现均以视力下降、肢体麻木及肢体力弱为主,两组患者表现有较多重叠;3.15例行自身抗体(TPO-Ab、Tg-Ab、SSA抗体、SSB抗体、抗SM抗体、ANA抗体)检查的NMOSD患者及11例行上诉抗体检测的MS患者中,NMOSD组患者更易合并甲状腺相关抗体(TPO-Ab、Tg-Ab)及ANA抗体阳性(P<0.05),两组患者SSA/SSB抗体、抗SM抗体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23例NMOSD患者及13例MS患者行诱发电位检查(SEP、VEP、BAEP),两组病例诱发电位异常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5.在头颅MRI病灶出现率以及侧脑室旁、丘脑、脑干、胼胝体、各脑叶深部白质、基底节区病灶出现率上,NMOSD及MS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皮质、皮质下及小脑病灶出现率上,MS组患者均较NMOSD组高(P<0.05)。MS组较NMOSD组患者更易出现垂直于侧脑室的卵圆形病灶及大面积融合病灶(P<0.05),NMOSD组较MS组患者更易出现轴位上延髓背侧亮斑样病灶以及沿室管膜旁分布的线样病灶(P<0.05)。NMOSD患者中,血清AQP4-Ab阳性组及阴性或未测组患者在上诉颅脑病灶出现率、病灶部位及特征性病灶出现率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在脊髓MRI表现上,NMOSD较MS组患者更易出现脊髓受累(P<0.05),且受累节段数较MS组长(P<0.05)。在受累部位上,NMOSD组患者更易出现颈椎相应脊髓节段受累及颈椎连及胸椎相应脊髓节段受累(P<0.05),余脊髓部位两组患者受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脊髓病灶特征性上,NMOSD组患者更易出现线样征、中心性损害、纵向延展的脊髓损害(Longitudinally extensive spinal cord lesion,LESCL)(P<0.05)。余特征性脊髓病灶如:亮斑样损害(Bright spotty lesions,BSLs)、横贯性损害,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MOSD患者中,血清AQP4-Ab阴性或未测组出现更多胸椎相应脊髓节段受累,余脊髓病灶特征血清AQP4-Ab阳性及阴性或未测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NMOSD患者更易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抗体阳性(ANA抗体、TPO-Ab、Tg-Ab),临床需注意NMOSD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共病情况;2.NMOSD的中枢神经系统MRI表现具有相对特异性。在颅脑MRI表现上,皮质、皮质下及小脑病灶可能是MS区别于NMOSD的特征性部位;NMOSD患者较少出现垂直侧脑室旁的卵圆形病灶,但沿室管膜旁分布的线样病灶及轴位上延髓背侧亮斑样病灶可能是其特征性颅脑MRI表现。脊髓MRI表现上,NMOSD患者脊髓受累节段长,相较于MS更易出现颈椎相应脊髓节段及颈椎相应脊髓节段连及胸椎相应脊髓节段脊髓受累;线样征、LESCL及中心性损害可能是NMOSD患者脊髓MRI的特征性表现。
王春琛[9](2018)在《缓解期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患者分布特点、中医证素及针刺治疗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布特征和证素分析部分:其一,探讨缓解期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s,NMOSD)的患者分布特点,包括 NMOSD的发病率、社会人口学特点、诊断分型、合并疾病、家族史、发病情况、临床表现、前驱病史、处理情况、实验室检查等进行临床资料记录,为进一步阐明该疾病的西医病因病机提供依据;其二,收集缓解期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患者的四诊资料,探讨中医证素特征,包括病位证素和病性证素的特点,为阐明该疾病的中医诊断分型和证候类型间关系提供客观依据。临床研究部分:探讨针药联合治疗缓解期NMOS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通过随机对照平行研究,评价治疗前后不同组别的患者EDSS(expanded disability status scale,EDSS)评分、疲劳量表评分、疾病年复发率、血清免疫抗体阳性率、神经电生理学指标、安全性指标变化的分析得出结论。方法:分布特征和证素分析部分:通过院内病例回顾和招募患者收集缓解期NMOSD患者54例,研究对象严格按入选排除标准予以纳入,签署知情同意书,通过问卷调查和病例摘抄相结合方式收集病例资料,收集内容包括NMOSD的一般情况、发病病史、既往史、家族史、合并疾病、前驱病史、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灶部位、处理结果、合并症、中医四诊信息等。所得数据以相关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算数据并进行描述性分析。对于收集的54例缓解期NMOSD患者,根据《证素辨证学》中病位证素和病性证素诊断标准,对四诊资料证素单元予以整理分类统计,明确缓解期患者的病位病性证素特点,分析其分布特征。临床研究部分:采用随机、平行、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纳入缓解期NMOSD患者45例,剔除5例,失访1例,完成39例。按纳入排除标准按1:1进行随机分组,治疗组以夹脊穴配合手足十二针并随症加减取穴,联合硫唑嘌呤2mg/(Kg.d)口服药物治疗3个月,进针约25mm,再行得气,留针30分钟,入组后每日针刺一次,每次2组穴位交替,每周治疗5天,连续2周,每月治疗2周休息2周,共治疗3个月。对照组单用硫唑嘌呤2mg/(Kg·d)口服3个月治疗。评价指标:治疗前后的EDSS评分、疲劳程度(FS-14量表)、年复发率、周围血清AQP4抗体水平、视诱发电位、体感诱发电位、血尿便常规、肝肾功和血凝、心电图;随访6个月、12个月时EDSS评分、疲劳程度(FS-14量表)、年复发率变化情况。结果:患者分布特征部分:1、社会人口学:本研究统计显示54例缓解期NMOSD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6.7,平均发病年龄40.13±12.14岁;汉族占比重最大,为90.7%;专业技术人员发病率最高占22.2%;文化程度分布方面最多为大专及本科占37%;地域分布方面最多自北方地区占83.3%,自于南方占16.7%。2、诊断学资料:AQP4-IgG阳性患者为49例(占90.7%);曾检测出合并自身免疫疾抗体阳性的患者19例(占35.2%),明确诊断自身免疫疾病的患者占20.4%,1例患者合并肿瘤;家族史分布情况除内科病肿瘤家族史占9.3%,自身免疫病家族占5.6%。3、病程:病程最长为21年,最短为5个月,平均发病病程为3.91±4.60年;发病次数最少为2次,最多发作次数为24次,平均发作次数为5.91±4.56次;神经系统受损部位,最常见受累部位为视神经、视交叉和颈髓、胸髓;明确伴有前驱病史患者32例(59.3%),以感染类疾病、疲劳休息差、情绪应激所占比例较高。4、检查:血AQP4-IgG检测阳性的或曾经阳性的患者49例;MOG抗体检测患者5例,阳性1例;神经影像检查视神经受累12例,颈胸髓受累23例,颅内可见病灶16例;神经电生理检查视诱发电位异常的18例,体感诱发电位异常8例,以不能引出波形、潜伏期延长及波幅降低为主,或潜伏期及波幅降低合并存在。证素分析部分:1、研究统计显示缓解期NMOSD常见病位证素分布依次为:脾>肝>肾>三焦>胃。2、研究统计显示缓解期NMOSD常见病性分析中,常见实证分布依次为:湿>痰>血瘀>气滞>寒,其中以湿、痰、血瘀较多;常见虚性证素分布依次为:气虚>阴虚>阳虚>血虚>阳亢,其中以气虚、阴虚多见。3、缓解期NMOSD常见的主要证候分型为脾胃气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气血两虚及肾气不足为主,兼证以痰湿、血瘀、气滞、寒、风等多见。临床研究部分:缓解期NMOSD患者经针刺联合药物治疗3个月后组间比较,治疗组EDSS评分(P<0.01)及FS评分(P<0.05)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效果持续至随访12个月时;治疗组治疗3个月后、6个月、12个月时的年复发率下降(P<0.01),周围血清AQP4抗体阳性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视诱发电位检查P100比潜伏期均降低(P<0.05)、波幅升高(P<0.05),体感诱发电位中波幅引出率增加,N13、N13-N20间期、N18、N18-P40间期潜伏期下降(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针刺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3%,均为一过性。结论:1、本研究对缓解期NMOSD患者分布特征分析显示:发病以青中年女性为主,汉族所占比重大,脑力劳动者发病高于体力劳动者,平均文化水平较高,可合并自身免疫疾病,可溯源到肿瘤和自身免疫病家族史,多数伴有前驱病史,神经系统受累以视神经、视交叉和颈髓、胸髓最常见,周围血AQP4-IgG检测阳性率高,神经影像检查以视神经、颈胸髓、颅内病灶为多见,神经电生理诱发电位多以潜伏期延长及波幅降低为主或二者皆有,重者不能引出波形。2、本研究对NMOSD缓解期的中医证素分析提示本病的病位证素在脾、肝、肾,本病的虚性证素前三位为气虚、阴虚、阳虚,实性证素前三位为湿、痰、瘀;病性属于本虚标实,本虚归纳为中焦气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等为本病发病基础,其实性证素多有痰湿、血瘀、气滞等兼证。3、针刺组方联合硫唑嘌呤治疗缓解期NMOSD患者与对照组比较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临床症状,降低疾病年复发率,改善患者的疲劳状态,且效果持续。可降低视诱发电位P100的潜伏期,提高P100波幅,增加体感诱发电位的引出率,减低体感诱发N13、N18、N13-N20、N8-P40的潜伏期,短期内并不改善周围血清的抗体阳性率,客观证实针刺治疗NMOSD的有效性。且针刺安全,不增加不良反应风险。
黄昊,王训[10](2018)在《视神经脊髓炎中医治疗研究简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视神经脊髓炎作为一种免疫性脱髓鞘疾病,治疗时临床上多以激素冲击及免疫抑制剂为主,而疾病本身的波动性及药物副作用给治疗带来困难,在此基础上结合中药、针灸等传统医学辨证论治的方法,常可拓展治疗思路,带来有益后果。而中医药治疗视神经脊髓炎的报道不多,但治法多样,疗效显着,本文就中医治疗该病的文献进行综述。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视神经脊髓炎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视神经脊髓炎1例(论文提纲范文)
(1)利妥昔单抗治疗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利妥昔单抗治疗视神经脊髓炎谱系障碍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中西医协同治疗视神经脊髓炎相关性视神经炎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视神经脊髓炎相关性视神经炎实验模型的建立及应用研究进展 |
1 前言 |
2 动物实验模型 |
3 离体组织实验模型 |
4 细胞实验模型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发病相关抗体的研究进展 |
1 NMO概述 |
2 AQP4-IgG |
3 MOG-IgG |
4 GFAP抗体 |
5 AQP1-IgG |
6 其他相关性抗体 |
7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细胞因子与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 |
1 前言 |
2 Th17细胞相关的细胞因子 |
3 Th2细胞相关细胞因子 |
4 Treg细胞相关细胞因子 |
5 其他细胞因子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四 非侵入性电刺激在眼科应用的研究进展 |
1 前言 |
2 经角膜电刺激 |
3 经眼眶电刺激 |
4 经眼睑电刺激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视神经脊髓炎相关性视神经炎患者临床特点及疗效分析 |
研究背景 |
(一) 视神经脊髓炎相关性视神经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
1 研究方案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临床评估 |
1.6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临床特点 |
2.3 实验室检查 |
2.4 影像学特点 |
(二) 针刺联合中药治疗NMO所致视神经萎缩的临床疗效 |
1 临床资料 |
1.1 视神经萎缩诊断标准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2 治疗方案 |
3 疗效指标 |
3.1 最佳矫正视力 |
3.2 动态视野 |
3.3 统计学分析 |
4 结果 |
4.1 NMO视神经萎缩患者一般资料 |
4.2 临床表现 |
4.3 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比较 |
4.4 针刺治疗前后动态视野变化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视神经脊髓炎相关视神经炎大鼠模型的构建与评价 |
研究背景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用动物及患者血清 |
1.2 实验试剂 |
1.3 实验仪器 |
1.4 实验方案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模型诱导后视神经内AQP4-IgG的沉积 |
2.2 大鼠视神经功能学变化 |
2.3 视神经光镜观察结果 |
2.4 视神经LFB染色结果 |
2.5 脊髓光镜观察结果 |
2.6 脊髓组织形态LFB染色结果 |
2.7 大脑光镜及HE染色观察结果 |
2.8 视网膜的光镜观察结果 |
2.9 视神经电镜超微结构观察 |
2.10 视神经NFL免疫荧光结果 |
2.11 视神经内CD68免疫荧光结果 |
3 讨论 |
3.1 NMO-ON动物模型构建国内外进展 |
3.2 本研究的主要结果与未来展望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实验研究 调肝活络法治疗视神经脊髓炎相关性视神经炎的疗效及机制探究 |
研究背景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用动物及血清 |
1.2 实验试剂 |
1.3 实验仪器 |
1.4 实验方法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大鼠视神经F-VEP变化 |
2.2 大鼠视神经PLR变化 |
2.3 大鼠视网膜Brn3a变化 |
2.4 大鼠视神经形态学变化(HE染色) |
2.5 大鼠视神经超微结构变化(电镜) |
2.6 大鼠视神经组织免疫荧光染色结果 |
2.7 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视神经内目标蛋白阳性表达结果 |
3 讨论 |
3.1 NMO-ON的中西医防治现状 |
3.2 NMO-ON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
3.3 调肝活络防治NMO-ON的疗效及潜在机制 |
4 结论 |
5 本研究主要创新、局限及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低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优化方案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1.1 纳入标准 |
1.1.2 排除标准 |
1.2 研究方法 |
1.2.1 患者信息采集 |
1.2.2 B细胞测定 |
1.2.3 ARA测定 |
1.2.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低剂量RTX治疗NMOSD有效性及安全性 |
2.2 B细胞监测 |
2.3 ARA测定 |
3 讨论 |
3.1 低剂量RTX治疗NMOSD不同用药方案有效性 |
3.2 低剂量RTX治疗NMOSD不同用药方案安全性 |
3.3 低剂量RTX治疗NMOSD与 B细胞监测 |
3.4 低剂量RTX治疗NMOSD与 ARA |
4 结论 |
4.1 低剂量RTX治疗NMOSD优化方案 |
4.2 用药监测 |
参考文献 |
综述 利妥昔单抗治疗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应用方案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4)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疗效、安全性及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IL-6 靶向药物治疗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患者的生存现况调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表 |
附图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患者疼痛的特征、临床意义和治疗选择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49例临床特点及中西医治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1. 一般资料 |
2. 纳入标准 |
3.排除标准 |
4.方法 |
5.主要观察指标 |
6.临床评价标准 |
7.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一般情况 |
2. 临床表现 |
3. 辅助检查 |
3.1 脑脊液检查 |
3.2 抗体检测 |
3.3 MRI检查 |
3.4 眼科相关检查 |
4. 治疗方案及结果 |
4.1 治疗方案 |
4.2 结果分析 |
4.2.1 中医症状评分比较 |
4.2.2 临床疗效比较: |
讨论 |
(7)补肾化痰活血法对缓解期NMOSD临床疗效及相关促炎T细胞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
1 NMOSD的中医病名 |
2 NMOSD的中医病因 |
3 从脏腑探析NMOSD中医病因病机 |
4 NMOSD的中医治疗 |
5 NMOSD的中医药治疗现代研究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固有免疫及T淋巴细胞在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
1 固有免疫细胞在NMOSD中的发病机制 |
2 T淋巴细胞在NMOSD中的发病机制 |
3 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缓解期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相关促炎T细胞的研究 |
前言 |
材料方法 |
1 研究对象及病例来源 |
2 基本信息采集、EDSS评分、中医症状评分 |
3 实验试剂、实验仪器及实验耗材 |
4 标本采集 |
5 实验方法 |
6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基本临床资料 |
3 影像学资料 |
4 AQP4-Ab情况 |
5 神经功能评分情况 |
6 外周血CD4+IL17A+T细胞、CD4+IL17A+IL6+T细胞比例 |
7 外周血CD4+IFNγ+T细胞比例 |
讨论 |
1 NMOSD患者临床特点分析 |
2.Th17 细胞及IL-6 分泌型Th17 细胞参与NMOSD炎症反应 |
3 Th1 细胞参与NMOSD炎症反应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补肾化痰活血法对缓解期NMOSD临床疗效及相关促炎T细胞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方法 |
1 研究对象及病例来源 |
2 基本信息采集,EDSS评分、中医症状评分、VAS评分 |
3 实验试剂、实验仪器及实验耗材 |
4 标本采集 |
5 治疗方案 |
6 实验方法 |
7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基本资料 |
2 基本临床资料 |
3 年复发率 |
4 EDSS评分、中医症状评分及VAS评分 |
5 治疗前后外周血CD4+IL17A+T细胞、CD4+IL17A+IL6+T细胞比例 |
6 治疗前后外周血CD4+IFNγ+T细胞比例 |
讨论 |
1 肝肾阴虚兼或不兼痰瘀内阻型缓解期 NMOSD 患者临床特点 |
2 补肾化痰活血法可以改善缓解期 NMOSD 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 |
3 补肾化痰活血法可以降低IL-6 分泌型Th17 细胞水平 |
4 补肾化痰活血法可以降低Th1 细胞水平 |
5 不足之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扩展残疾状态量表(EDSS) |
附录2 中医症状评分量表 |
附录3 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成果 |
个人简历 |
(8)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临床特征及神经影像学表现异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NMOSD的中医研究进展 |
1 中医病名溯源 |
2 中医病因病机的研究 |
2.1 肝肾阴虚、脾胃气血为本 |
2.2 气滞、痰热、血瘀为标 |
3 中医治疗NMOSD的研究进展 |
3.1 中药治疗NMOSD |
3.2 中西医结合治疗NMOSD |
3.3 综合疗法治疗NMOSD |
4 讨论 |
第二部分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临床特征及神经影像学表现异质性分析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伦理学要求 |
1.3 研究方法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研究结果 |
2.1 NMOSD与MS患者临床特征比较 |
2.2 NMOSD与MS患者颅脑MRI表现差异 |
2.3 血清AQP4-Ab阳性组与阴性或未测组NMOSD患者颅脑MRI表现差异 |
2.4 NMOSD与MS患者脊髓MRI表现差异 |
2.5 血清AQP4-Ab阳性组与阴性或未测组NMOSD患者脊髓MRI表现差异 |
3 讨论 |
3.1 NMOSD概念的演变 |
3.2 NMOSD与MS患者的基本资料及临床表现差异 |
3.3 NMOSD与MS患者合并自身免疫抗体情况差异 |
3.4 NMOSD与MS患者诱发电位特点及差异 |
3.5 NMOSD患者CNS病灶特征及其与AQP4-Ab的关系 |
4 结论 |
5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致谢 |
(9)缓解期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患者分布特点、中医证素及针刺治疗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研究现状 |
一、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简介 |
二、流行病学 |
三、病理生理基础 |
四、临床表现 |
五、诊断性评价 |
六、诊断标准 |
七、鉴别诊断 |
八、前驱与感染的关系 |
九、急性期治疗 |
十、预防发作的治疗 |
十一、新兴疗法 |
十二、预后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中医病因病机理论探讨 |
一、关于视神经脊髓炎的中医病名 |
二、历代医家对视神经脊髓炎的认识 |
三、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病中医病机及辩证治则 |
四、总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缓解期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临床研究 |
前言 |
研究一 缓解期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证素证候研究 |
1. 研究设计 |
2. 研究方案 |
3. 数据管理 |
4. 统计方法 |
5. 结果与统计 |
6. 分析与讨论 |
研究二 针刺治疗缓解期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临床研究 |
1. 研究设计 |
2. 研究方案 |
3. 研究方法 |
4. 统计方法 |
5. 结果与统计 |
6. 分析与讨论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1 |
附表2 |
附件3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
致谢 |
个人简介 |
(10)视神经脊髓炎中医治疗研究简况(论文提纲范文)
中药 |
1分期辨证 |
2健脾祛湿 |
3补肾活血 |
4行气活血 |
针灸 |
1调神导气 |
2调和气血 |
针药结合 |
1醒脑开窍, 培补肝肾 |
2分经论治与分期论治 |
讨论 |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视神经脊髓炎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利妥昔单抗治疗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D]. 董谷一. 河北北方学院, 2021(01)
- [2]中西医协同治疗视神经脊髓炎相关性视神经炎的应用研究[D]. 韩梦雨.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低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优化方案临床研究[D]. 刘乃榕.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4]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疗效、安全性及相关因素分析[D]. 王雪.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5]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患者的生存现况调研[D]. 董秀雨.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6]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49例临床特点及中西医治疗分析[J]. 杨珣,周艳霞,杜少辉,章林,杨嘉敏,骆沁文.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9(08)
- [7]补肾化痰活血法对缓解期NMOSD临床疗效及相关促炎T细胞的影响[D]. 王静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8]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临床特征及神经影像学表现异质性分析[D]. 黄昊.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8(02)
- [9]缓解期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患者分布特点、中医证素及针刺治疗临床研究[D]. 王春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6)
- [10]视神经脊髓炎中医治疗研究简况[J]. 黄昊,王训.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