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考阅读题精解(十一)(论文文献综述)
罗茜文[1](2013)在《汉语语病研究百年史》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语言信息量的增多,语病方面的错误越来越多,各个时期语病呈现出的特点各有不同。语病方面的研究也随着语病范围的变化而变化,并呈现出立体化、多角度的趋势。本论文以近百年来的语病研究作为研究对象,在继承前人语病研究的基础上,对百年来汉语语病研究做一个系统、全面的总结,明确以后语病研究的工作重点。其次语病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语病研究的方向也会产生变化。通过对语病研究的总结,了解语病研究的概况,明确各个时期语病研究的重心,并力图找到语病研究变化的方向。通过对百年来语病研究的分期研究,明确各个时期语病研究的重点,为人们了解语病、纠正语病和深入进行语病研究提供一些帮助。本文一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绪论、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之前的语病研究、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语病研究、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的语病研究和总结。每个时期的语病研究概况又分别从实词、虚词、结构、表达、标点符号等五个方面进行说明。本文在对这三个时期进行细致的共时研究和精细的历时比较研究的基础上,突显近百年来语病研究的变化,明确以后语病研究的工作重心。
丁亚宏[2](2005)在《中考阅读题精解(三十一)》文中认为[中考原题]阅读下面短文,回答1~5题。孩子,其实你不必这样张丽钧①距离中考只有20多天了,初三复习进入了白热化的状态。②这天,一个叫程海的初三男生来找我,嗫嚅地说:“老师,我写了一篇作文,想麻烦您给我看看。”我欣喜地接过作文。我不教他,但我一直在留意他。他长得又瘦又小,但成绩十分优异;他是“特因生”,三年的学费全免。③那是一篇写得挺不错的作文,我很喜欢,就边改边将它敲进了电脑。当我将一篇打印稿交给程海时,他喜出望外地看着我,一迭声地说了七八个“谢谢”。
关琳[3](2020)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思维品质的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2018年发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版)中,尤其重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而思维品质首次出现在英语课程标准中就被确定为学生通过英语学科教育必须发展和提升的重要核心素养,思维品质的发展有助于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跨文化的视角观察和认识世界,对事物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那么如何在课程教育教学中提升思维品质就显得尤为重要。阅读,作为最常用的,帮助人们获取信息的手段,同时也是英语教学主要的一个目标技能,阅读教学看似得到了教师的许多重视,但是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对阅读理解一般停留在表面,关注更多的是事实和细节,词汇和语法。而不是主旨大意、作者意图、文章的逻辑关系、批判性视角等需要学生进一步理解的内容,缺乏思维训练,那么在实际的英语阅读教学中思维品质培养的现状如何呢,是否存在问题,原因何在,有何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将是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通过初步的研究和调查,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本应最能反映学生思维品质素养的阅读教学存在很多问题,作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思维品质的培养既得不到重视,又发展不平衡。因此本文在林崇德、朱智贤教授等人实证研究得到思维品质可以通过培养得以提升结论的基础上,通过解读语言与思维的相互关系,以建构主义理论、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发展心理学以及《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版)为指导,调查作为英语阅读教学中重点之一的思维品质的培养现状,找出主要问题,分析产生原因,针对思维品质中培养不完善的方面,提出一些培养建议。本研究以《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版)及其解读中思维品质相关内容作为《关于思维品质培养现状调查问卷(学生版)》的编制依据;以2019年新版高中英语教科书以及近几年高考英语阅读题作为《高中英语思维品质测试题》编制依据;以相关论文中教师角度的调查问卷结合课程标准及其解读作为《关于思维品质培养现状调查问卷(教师版)》的编制依据;选取公主岭市某高二学生、该校以及其他学校的高中英语教师作为调查对象,发放调查问卷与测试题,对调查数据进行处理分析,通过访谈,了解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思维品质的现状及问题,分析成因,进而提出针对性建议。通过对研究结果的梳理,本研究最终形成五条结论:(1)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思维品质的逻辑性培养不完善,概括与建构能力有待提高。(2)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思维品质的批判性培养较为不足,判断相关信息能力以及解决问题/作出结论能力亟需加强。(3)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思维品质的创新性培养较为不足,逆向思维能力以及辩证思维能力需要加强。(4)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对于思维品质培养不到位,各能力之间培养不均衡。(5)高中英语阅读学习中学生对于思维品质学习效果不佳,思维品质发展不均衡。基于以上结论,从总体和具体需要加强能力的两个部分,分别提出四条建议。总体来讲:(1)教师需要加强思维品质的学习与培养,一方面加强自身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另一方面在阅读教学中开展与思维品质的相关教学活动、练习等。(2)学生需要加强对于阅读学习中思维品质的重视和认识,并积极思考、参与其中。具体来讲(针对培养不足的能力):(1)通过引导学生建构思维导图,开展读后整理,提高学生的概括与建构能力。(2)通过将精读与泛读相结合的阅读方式,提高学生的判断相关信息能力。(3)通过读后续写、情境创设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作出结论能力。(4)通过情境提问、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5)通过辩论、头脑风暴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
温儒敏[4](2015)在《点评并推荐北京市语文教学的改进意见》文中研究说明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发布要求于2014年11月27日开始实施的《北京市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改进意见》(以下简称《改进意见》),非常好,值得更多地区和学校借鉴学习。日前有南方某市的教育局长来访,我就向他推荐了北京市的做法,建议他们也结合本市情况起草一个《改进意见》。语文教学日益被边缘化,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中考和高考仍然是指挥棒,也是必须面对的巨大的现实。不考虑这些"现实"是不行的,
温儒敏[5](2015)在《点评并推荐北京市语文教学的改进意见》文中研究指明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发布要求于2014年11月27日开始实施的《北京市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改进意见》(以下简称《改进意见》),非常好,值得更多地区和学校借鉴学习。日前有南方某市的教育局长来访,我就向他推荐了北京市的做法,建议他们也结合本市情况起草一个《改进意见》。语文教学日益被边缘化,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中考和高考仍然是指挥棒,也是必须面对的巨大的现实。不考虑这些"现实"是不行的,
温儒敏[6](2015)在《点评并推荐北京市语文教学的改进意见》文中研究指明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发布要求于2014年11月27日开始实施的《北京市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改进意见》(以下简称《改进意见》),非常好,值得更多地区和学校借鉴学习。日前有南方某市的教育局长来访,我就向他推荐了北京市的做法,建议他们也结合本市情况起草一个《改进意见》。语文教学日益被边缘化,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中考和高考仍然是指挥棒,也是必须面对的巨大的现实。不考虑这些"现实"是不行的,
刘全波[7](2012)在《魏晋南北朝类书编纂研究》文中提出隋唐乃至其后的类书多有学者进行探究,而魏晋南北朝类书由于年代久远、资料散佚则少有人进行专门研究,前辈学者张涤华、胡道静、方师铎、曹之等已经注意到魏晋南北朝类书对于中国类书发展史、编纂史研究的重要性,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此时期的类书做了开创性的研究,提出魏晋南北朝是中国类书发展的源头,后世类书尤其是隋唐类书的发展、演变皆根源于魏晋南北朝,但限于资料的琐碎,魏晋南北朝类书一直没有得到全面而系统的整理研究。本文通过对传世典籍、敦煌文献、域外文献、大藏经、道藏等的搜集整理,发现魏晋南北朝时期编纂的类书不仅数量众多,卷帙浩繁,而且多有帝王将相、文人学士、高僧高道参与其中,甚至于南朝齐梁时代出现了中国类书编纂史上的第一个高潮。魏晋南北朝时期编纂的官修类书有《皇览》、《四部要略》、《寿光书苑》、《华林遍略》、《修文殿御览》等,虽几经散佚,仍有不少信息保存了下来,本文旨在考察它们的编纂背景、编纂时间、编纂者、编纂体例等基本问题,进而考察它们之间的相互承袭及其在唐宋明清时期的流传情况。官修类书之外,魏晋南北朝时期还出现了大量文学类书、佛教类书、道教类书,以往学界总是慨叹魏晋南北朝类书研究资料稀少、琐碎,那是因为忽略了文学类书、佛教类书、道教类书的缘故;本文旨在对陆机《要览》,戴安道、颜延之、梁元帝、何承天《纂要》,沈约《袖中记》,庾肩吾《采璧》,朱澹远《语对》等散佚在古籍中的珍贵文学类书进行辑佚与考释,以阐明类书编纂与文学的关系;魏晋南北朝时期编纂的佛教类书有《众经要抄》、《义林》、《法宝联璧》、《经律异相》、《内典博要》、《金藏论》等,本文旨在考察它们的编纂背景、编纂者、编纂时间、编纂体例等问题,阐明佛教类书的发展谱系,把佛教类书研究真正的融入到魏晋南北朝类书研究之中,以开拓类书研究与佛教研究的交叉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类书主要是《无上秘要》,它的编纂与北周武帝关系密切,更是南北道教融合的产物,本文尝试对它进行发掘,阐明《无上秘要》的编纂背景、编纂体例等问题。总之,本文旨在通过文献梳理构建清晰的魏晋南北朝类书发展史、编纂史。类书研究理论向来不够系统,本文在文献考证的基础上尝试着对类书研究理论做完善与升华。类书的定义、定位、流传、演变、功能、价值、源头、流弊等问题一直是学术界最为关注也最众说纷纭的几个问题,本文在综合前贤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新的探讨,并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如类书是知识性的资料汇编,类书源出于史部等。此外,为了着重展现类书的存在价值,本文还考察了类书与帝王政治、文学、科举、蒙学以及日常生活的关系,并对类书在域外的流传做了介绍,之所以这样不厌其烦的介绍类书的流传、演变、功能、价值,主要是为了纠正学术界不重视类书研究,视类书为"獭祭"、"饾饤"、"俗儒"之学的偏见。
刘雪莲[8](2011)在《天花藏主人及其小说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天花藏主人是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作家中的代表,也是明清通俗小说作家中的重要人物,他对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的成熟、繁荣和传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到目前为止,对才子佳人这一类小说的研究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但对天花藏主人的研究还相对薄弱。作为个案来看,学界对天花藏主人及其小说的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也还远远不够。由于对天花藏主人的研究还存在着作者真实身份等方面的不确定因素,因此,本文首先从天花藏主人的考证入手,在此基础上,对天花藏主人小说的编撰、刊刻、出版等问题作全面的考察。在文本的具体研究过程中,将天花藏主人的小说放置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下,力求在把握天花藏主人小说整体创作风貌的前提下,评述文本中呈现出来的与科举相关的种种现象、叙事模式上的变化、文体上的特征、对前代文学作品的接受等问题。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方面对以往研究中因文献不足而对刊刻、版本、流行等方面论述缺失的现象加以补充和论述;另一方面在对文本的研究中,笔者力求将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文艺思潮变迁与文学文本结合起来,并在对编创意识、科举文化、叙事形态、故事模式、文体变化以及隐喻的内涵与历史语境的互动等问题都有所阐释和关涉情况下,寻找到天花藏主人小说所表现出的崭新特质与对小说史的贡献。笔者具体所做的工作如下:第一章:在前代学者考证的基础上,针对学界对天花藏主人的身份还存在疑问的情况,根据不同年代的嘉兴地方府志、地方文献、诗文集及其他资料所提供的信息,判断天花藏主人应为嘉兴秀水张匀。同时对以往学者提出的不同观点加以甄别,评述天花藏主人并非女性作者,也非烟水散人、冯焴、侯慧卿等人。在比较各种说法之后,进一步确认考证的结果。第二章:主要针对天花藏主人小说的编创过程进行考察,因编创的方式涉及到编创者的文学修养及道德观念、时代文化背景、商业竞争机制、刊刻者趣味、阅读者口味等文学内外因素,所以笔者从天花藏主人小说的题名、序言、插图、点评等方面具体考察编创的方式与编创中体现出的商业意识,从而了解编创对于小说销售的推动作用和由此带来的商业效应。第三章: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对天花藏主人小说中版本系统较为复杂的《玉娇梨》、《平山冷燕》归纳比较,对其版本的流变作出说明,从而进一步考察二书的成书时间。对于天花藏主人其他小说版本中的重要变化,尤其是被篡改和重编的情况进行客观的评述。然后在编创、成书、版本都已经较为清晰的前提下,考察天花藏主人小说流行的地域和时段,从而探知天花藏主人小说的刊刻热度和流行广度,以揭示作者与书坊、市场、读者之间的互动关系。第四章:主要从明末清初的历史文化背景入手,对作者的科举理想、小说中的秀才群像、科场弊端、官场黑暗、科举与婚姻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和评述,把文化背景、江南地域因素、科举文化发展的概况、小说文本与才子佳人小说创作之动因放在一起进行考察,并适当与《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等作品进行比较,从而进一步归结小说中的科举生态对文本生成的重要影响。第五章:由于以往学者仅是用“一见钟情”——“小人拨乱”——“大团圆”来评定才子佳人小说的叙事模式,本章首先论述了天花藏主人小说具体的叙事结构及其变化。补足以往学者没有论述过的聚焦叙事艺术、地域空间叙事特色、园林与寺庙叙事范式,对于诗歌在叙事结构中的作用则从新的角度入手论述。在不拘泥结构主义和形式主义叙事理论的前提下,根据古代小说文本呈现出来的特点,来论述天花藏主人小说叙事上的创新之处,并与同时期的其他才子佳人小说形成比较,希望找到天花藏主人小说的相似点与共通点,探讨天花藏主人小说所形成的固定范式,并总结其无法走出自身套路的原因。第六章:本章主要分析天花藏主人及其作品对才子佳人小说的推动和影响。天花藏主人小说承袭和发展了明代中篇文言传奇,同时也对明代后期的才子佳人戏曲有所借鉴,是文人独立创作中篇白话通俗小说的开始。在天花藏主人的《玉娇梨》、《平山冷燕》出现之后,很多作品对其进行直接模仿,天花藏主人的引领促使才子佳人小说进一步流行起来。但相互模仿、陈陈相因也为其后来走向衰落埋下了隐患。最后总结天花藏主人及其小说对才子佳人小说及后来经典文学作品所做出的历史贡献。本篇论文在完成以上六个方面工作的基础上,归结天花藏主人及其小说在明清小说发展过程中承前启后的影响,认为清初以天花藏主人为首的才子佳人小说发展了前代的才子佳人故事题材,引领和推动了才子佳人小说流派的发展,是清初通俗小说发展与流变过程的重要标志,也会是维系文学史叙述秩序的基本环节。
齐伟钧[9](2010)在《终身教育框架下成人外语教学研究 ——兼论综合翻译教学法》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的目的是试图将成人外语教育作为成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融入终身学习的框架与理论,讨论适合国内成人学员的外语教学途径与方法,重点分析并探讨特别是那些同翻译(笔译和口译)技能培训相关的学习策略和教学方法。根据2009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西召开的第六届国际成人教育大会上通过的《贝伦行动框架》宣言:“从生到死”的终身学习是一门哲学,一种概念框架和所有形式教育的组织原则。它包容一切,是一个知识社会前景的必要组成部分。成人教育是终身教育全面与综合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和关键组成部分,包括学历、非学历和非正式的学习,并且直接或间接地涉及青年与成人学习者。同时,成人教育在应对现代文化、经济、政治和社会挑战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今的全球化带来了许多机遇,也包括在跨地域的丰富多彩的文化之间进行互相学习与交流的可能。在新的世纪里,当社会在迅速改变、经济在飞速发展时,当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化与后现代的时代,就有必要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如此,除非是因为身体上或精神上的原因,没有人会因为无法接受教育而被时代所淘汰。正如保罗·弗莱雷所告诉我们的:终身学习帮助我们--以个人或集体的力量--了解世界、改变世界。用他的话说,“没有人是完全无知的。没有人无所不知。我们所有人都缺乏某些知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继续学习。”成人教育可以为我们所有人确保一个美好的未来。在人生的所有阶段,教育具备改变能力。它赋予我们知识和技巧以改善我们的生活。有证据表明,教育对经济增长和人均收益产生影响。这就是为什么在人的一生中提供优质学习机会是最聪明的减少不平等和促进更和谐与公正社会的策略之一。显然,在全球化的时代,成人学习与教育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为重要。1960年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的第二届国际成人教育大会上,一些代表团提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应牵头,说服其成员国就一种统一的“第二语言”达成共识,并在这些国家的所有学校教授这一语言,从而提供一种全世界流通的交际语言。半个世纪后,在巴西贝伦举行的第六届国际成人教育大会上,大会通过的《贝伦行动框架》宣言敦促我们: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里,为了“参与,融入和公平”,我们要致力于“支持各种本土语言读写的发展……,同时充分发展为扩大交际的第二语言教学。”这说明,成人二(外)语教学始终是并且日益成为全世界成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今天,在这个信息时代和“全球化”的世界中,掌握二语或外语能更好的支持成人的职业生涯;并且,从长远计,成为他或她的优势。职业教育与培训,包括外语或第二语言培训,是成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职业教育与培训所下的定义,它包括:“在经济和社会生活各部门里所有形式和层次的教育过程,除了一般的知识外,还涉及学习技术,相关的科学,获取实用技能,专门知识,对相关职业的态度和熟悉度。”在英国,职业教育与培训包括商业、技术和专业的发展。这些发展需要我们称之为能力的知识、认识和技巧。在竞争激烈的全球经济中,能力,也包括个人的外语或第二语言能力,是经济成功的关键。这一点已得到现代社会越来越广泛的认同。Grow (1993)在其文章《为自我导向学习模式辩护》中给自我导向学习模式作了简要的定义和概括:(1)学员可以进一步发展其学习控能(learner control),而只是作为一个成年人并不能确保其已具备高度的学习控能。(2)教师可以协助学员的这一进展,不仅是通过培养学员的基本知识,还可以通过整合其元技能,进一步提高其学习控能。(成人学习)课程的设计在让学员掌握基本技能的同时,还须逐步提高其学习控能。教师可以富有成效地转变教学风格,以刺激或适应学习者的需要。自我导向学习模式为这种转变提供了可行性。(3)教学没有唯一的途径。不同的学习者在不同的情况下需要不同风格的教学。好的教师会根据学员的现状,帮助其实现更大程度的自我导向学习。(4)学习控能的程度高低,部分取决于(学员的)现状,部分取决于学员将技能和元技能向新方向转移的能力。Grow提到的元技能是成人学习者所特具备的,如果能得到充分和准确的应用,将有利于成人完成其学习任务。因此,在任务型教学中,成人的认知能力和元认知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成人需要认知能力和认会能力去执行学习的任务,同时,需要元认知能力去了解如何并确保该任务的圆满完成。元认知能力一般分为两种类型:自我评估,即评估自己认知的能力,和自我管理,即管理自己认知进一步发展的能力。成功的成人学习者会应用其一系列的认知技能;效率高的教师也会充分考虑成人学员这些技能的发展。根据针对自我评估的研究:能熟练地进行认知自我评估的学员,因此了解自己的能力,他们在任务型教学中比不了解自己能力的学员会有更好的策略、可以更好地完成其任务。众所周知,在中国,掌握一门外语是新世纪所需要的合格人才的两个基本能力之一(另一基本能力为计算机技能)。中国有如此多的外语学习者,几十年来外语培训一直蓬勃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各种不同级别的外语水平证书。我们知道,语言使用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外语习得也是如此。我们必须认识到生活在“全球化的”社会中成人学习外语的重要意义。但是,我们如何可以学好一门外语,以及我们如何能最好地利用一门外语呢?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在提出并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人们提出、倡导并不同程度地实施了各种学习方法。我们已知的不仅有传统的语法翻译教学法,还有七十年代的认知法与交际法,八十年代的新浸泡法和基于内容教学法,以及新世纪开始流行的多元智能法。不过,在中国,我们学习的外国语言,如英语,是既非官方语言,也不是常用的语言,以上的教学方法没有一个被证明能满足我们的需求,更不用说取得好的和卓越的成效了。本文因篇幅有限,不可能详尽阐述和一一说明上述所有的外语教学途径和方法,同时,本文重点探讨综合翻译教学(Comprehensive Translation Approach简称CTA),因为笔者以为,这是最适合国内成人外语学习者的教学方法之一。关于哪一种教学方法或学习策略更适合中国学员,这样的争论自我们开始学习外语就已存在,而且日益激烈。Ferguson (1964 1971 1975 1981)提出二/外语学习者的简化语言,如:像婴儿那样说话、同老师和外国人交谈那样的语言等。在二语习得研究中,Selinker (1969 1972 )提出的中介语的概念及其意义,尽管有人认为中介语会导致是语言上的僵化,仍然得到了很详细的探讨。还有Nemser的近似体系(1971)、Corder的特有方言(1971)和学习者语言(1978)等。无论用什么术语和概念,有一点是共同的:我们的语言学习者,特别是成人学习者,将不得不通过同他们获得母语时所不同的方式去学习二(外)语。当我们谈到中国成人英语学习者时,我们不能忽视这样的事实:他们在学习的不只是一门同其母语截然不同的外语,而且还是在不利的语言环境中,他们的外语学习努力会不断、反复地受到其他语言和非语言因素的干扰,甚至被抵消。在这样的条件下,大多数成人学习者无法以他们获得母语的方式去学习一门外语。在另一方面,成人语言学习者也有优势:他们不断完善的元认知技能会为他们的外语学习提供便利,因此,他们更容易获取那种能开展相对顺利和有效交际的能力,即,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和策略能力。(M. Canale & M.Swain 1980 )很明显,我们需要构建一种专门为成人设计的外语学习方法,适合他们的学习目的和需要,考虑他们不同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方式,以及更好地利用他们的元认知和母语能力,并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产生切实、有益的结果。本文中提出的新综合翻译教学方法同传统的语法翻译教学法之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强调将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中的手段。传统的语法翻译法在教学中的重点是放在语法因素,如:词汇、句子结构等。而翻译,主要是笔译,是用来确认和巩固学员的语法能力的。而在综合翻译教学中,学习者的语法能力是一个前提条件,翻译,特别是口译和视译,有多种用途:它体现了学习者的综合语言技能;在语言实践中,它又增强了这些语言技能;它可确保学习者充分利用这些语言技能。二语习得理论与实践研究表明,语言学习的成功,首先须满足以下的四个条件: (1)不同来源的大量输入和富有意义变化的详尽输入;(2)足够机会在真实场景中的真正使用语言; (3)重点在形式上的即时有效的纠错反馈; (4)遵循学习者规划和发展潜能的个性化内容(Egbert,Chao & Hanson-Smith,1999; Gee,2003; Pennington 1996;Zhao,2003)。但是,对国内的成人外语学习者来说,他们缺乏可以理解的、深入和全面的语言输入;他们没有尽可能多地使用目标语的机会;他们通过目标语展开的社会交流是事先设计好的;学习者很难发展并维持相应的学习环境。本文中讨论的上海外语口译证书项目(Shanghai Interpreting Accreditation简称SIA)首先要求考生接受深入和全面的语言训练,如:听、说、读、笔译和口译技能的训练。在编写项目培训教材时也以此为宗旨。SIA培训与考试鼓励成人学习者尽可能使用目标语(母语和外语)去双向翻译或口译,这样的翻译或口译是有意识的但不是事先设计好的。通过翻译或口译等培训,成人学习者可以建立及维持自己的一个“学习环境”,并且可以巩固和提高他们的语言技能,取得满意的效果。因此,SIA课程并不只是针对未来的译员,也适合大多数想要改善和提高语言能力的成人外语学习者,即便他们离开了学校,在各自的岗位上从事自己的专业工作。Cooper和Greenbaum (1987)为外语学习者描绘了一个不同于Giles的容纳模式,正如他们所说,是范围更广的模式。根据他们的定义,容纳是指“讲话者根据所认识到自己和听众之间的互动而进行的讲话调整。”他们提出了四种互动类型:口语表达、背景知识、群体或亲密关系、能力。口语表达和背景知识是属于知识的范畴,团结或亲密关系则属于感觉的领域,而能力就是指行动。关于语域的定义,他们的建议是简化(simplification)和规范(wellformedness)。简化的意思是指更少的句法、更短的话语、更高频率的词汇和更慢的语速。规范的意思是指话语在表面结构上符合语法要求。如何才能同时做到简化和规范?两者平衡的位置在哪里?笔者认为,可以在口译技能的训练中找到答案;因为口译训练中可以满足“外国人说话”的典型条件,那就是:简化、匹配、群体和失真。(Bernard Spolsky 1989)在我们对口译理论与实践的探讨中,这些因素是显而易见的,这也再次证实了本文针对成人英语学员讨论上海外语口译项目的必要性。本文的正文从第二章开始,将现代成人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关键和重要组成部分作一简要地整体介绍。随后,文章就国内成人外语教育的相关领域展开讨论,如:社区教育,职业教育,学历教育以及开放和远程教育等。鉴于国内大多数成人外语学员学习外语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外语测试,因此,有必要对这些语言测试以及相关的应试培训进行探讨。同样,也有必要介绍一下并且分析专门为国内成人外语学员而编写的相关外语教材,如:英语教材。本文第三章阐述成人外语教育理论和外语教学模式,成人外语教育的重要性及其与终身教育的密切关系,探讨成人外语学员的特点及发展趋势,包括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潮的影响,经验性教学,自我导向学习模式以及在成人教育中认知与认会的关系等。本文第四章强调综合语言技能对成人外语学员的重要性,概括了不同的外语教学途径和方法的要点及其发展,特别是那些比较适合国内成人外语学员的教学模式,例如:(语法)翻译法,交际法,任务型教学等,还有值得一提的是:口译教学与技能培训。第五章阐述针对国内成人学员的口译技能测试,其理论与实践,当然,也包括针对性的外语培训。因此,最后在第六章,本文作者的观点是:考虑到国内的二(外)语习得条件,针对国内的成人外语学员,我们要积极提倡综合翻译/口译教学与培训,以提高其外语学习的效果。总而言之,“成人教育是终身教育的‘火车头’和‘正常顶点’,是终身教育的实践基础和重要标志。没有发达、成熟的成人教育,不可能构建起真正意义上的终身教育体系。”(顾晓波2010)在成人教育日益全球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必须认识到成人外语教育的重要性。本文所提倡和探讨的综合翻译教学与培训,特别是其中的口译培训,其时效性、交际性、实践性、经验性、双语性和综合性等要素符合国内成人外语教学的特征,应该引起成人外语教育界的重视,得到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胡虹丽[10](2010)在《坚守与创新:百年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研究》文中提出文言诗文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文言诗文教学是中小学语文教育中一个特殊的领域。自1904年语文独立设科以来,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已走过了百年历史,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百年来,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思想、理念、实施究竟有着怎样的演变过程?究竟留下了怎样的经验与教训?为了全面总结百年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所走过的路程,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未来发展,本论文运用文献分析、历史比较、案例研究、实地调查等方法,沿着由历史追溯到现实观照到未来构想的基本思路,坚持史论结合、古今结合、中外结合的研究原则,对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百年演变作了全景式展示,对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现实作了掘进式揭示,对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未来作了前瞻式构想。文章前有导论,后有结语,正文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为“历史回顾与反思”。本篇全面梳理了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发展的百年演变历程,从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目的要求、教材编选、教学方法等方面对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绎过程作了比较具体的历史描述和特征归纳。并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社会、思想、文化的背景以及不同阶段汉语言文字的发展特点,对不同时期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特点形成的原因作了较深入地分析,力求探寻百年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在价值取向、目的要求、内容变迁、方法沿革等方面的一般规律。文章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界,把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发展的百年历程分为“现代转型”和“当代发展”两大阶段。“现代转型”包括“过渡”“激进”“平和”三个时期。从清末新政到1917年新文化运动爆发之前,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处于由传统“经学”教育向现代国文、国语教育转化的孕育和过渡时期,其主要发展趋势为“延续传统,改良文言”。这个时期的国文教学在教学宗旨上强调的仍然是“忠君”“尊孔”的圣化作用,但也明确地包含了“实用”思想,突出语文教育的工具功能;教学内容上以儒家经典为主,注重选文的经典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考虑时代要求,并注意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适切性;教学方法虽然基本上还是传统语文教育方法“读、背、讲”的延续,但不乏对传统教学法的反思和改进之举,并在延续旧法的同时,尝试引进新法。20年代“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狂飙突进凝结为强大的“批判传统,抑制文言”的势头,加速了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现代转型。在国语教育阶段,教育目的已由传授“圣贤之道”转向“练习常用的语言文字”、“使学生有自由发表思想的能力”、“启发想象力及思想力”;教育内容则由文言独霸变成文言与白话并存,并出现由文言文教学逐步过渡到白话文教学的趋势;在标举科学、民主、自由、个性的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教学方法出现了由被动向主动、由接受到发现、由封闭到开放的历史转轨。1927-1949年,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经历了现代转型的裂变,进入到“反思传统,规范文言”的平和期。在“学科本体建构”的意识和努力下,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基本完成了现代化的革命性演变,现代文言诗文教学的基本框架已经初步形成。新中国成立后,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进入到“当代发展”阶段。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当代发展包括“起伏”“探索”“融合”三个时期。1949年-1978年,在革命政治话语的统摄之下,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经历两次“大起大落”,在很大程度上迷失了自己的“本性”。主要表现在“政治性解读方式窄化文学价值”和“文学分析范式弱化语言训练”两个方面。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工具论”长期主导着中小学语文教学。在科学理性的引领下,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进入了“探索期”。一方面,在改变教学目标的模糊性、教学内容的随意性、训练方法的无序性等方面,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向着科学化的方向前进了一大步;另一方面,由于对工具理性的过分推崇,训练的异化使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陷入僵化的模式。“人文论”以矫正语文“工具训练”的姿态出现于90年代之后。在深刻的现代性反思中,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被冷落多年的“文化价值”受到重视,文言诗文教学思路由单一走向融合,“文学鉴赏”得到关注,鉴赏文学作品的过程成为审美发现、情感体验与意义建构的过程。中篇为“现实观照与剖析”。包括“坚守: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必然需求”和“异化: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实然审视”两个部分。回溯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观照现实。“坚守”,这是我们从百年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发展历程中解读出的一个“关键词”。现代意义上的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是中小学语文学科的课程内容,文章首先从课程论的视角,沿着社会、个人、学科三个层面展开了对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坚守的意义探寻。接着从理论与现实两个角度审视了当前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困境,并追溯了问题的根源,对当下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在目的、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的异化现象及成因作了较深入的剖析。文章指出,当下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主要存在“教学目的南辕北辙,教学内容游移不定,教学方法两极分化,教学评价剑走偏锋,教师发展专业缺失”五个方面的异化现象。下篇为“未来前瞻与建构”。探寻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未来出路,“如何创新”是一个关键问题。文言诗文教学需要在坚守中创新,也需要在借鉴中创新。本篇写作的基本思路是:一方面,在前面纵览历史的基础上,思考文言诗文教学在课程、教材、教法等方面要继承与创新哪些传统经验;另一方面,在比较研究的视野中思考当下台湾、香港的文言诗文教学在课程设置、教材编排、教学方法及评价测试等方面的做法给我们的启示;思考如何把当前各种先进的科学理论,教育理念及中国古代汉语文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运用到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实践中来。基于这样的思考,把文言诗文教学的过去、现在、未来整合起来,文章提出了加强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理念和策略:确立“文化本位”的核心理念,构建“整体规划”的教学体系,凸显“诵读教学”的本体地位,树立“时代融合”的课程意识。
二、中考阅读题精解(十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考阅读题精解(十一)(论文提纲范文)
(1)汉语语病研究百年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1.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方法 |
1.6 相关说明 |
1.6.1 语病的定义 |
1.6.2 病句研究的范围 |
2. 20 世纪初到 20 世纪 50 年代之前的语病研究 |
2.1 20 世纪初——20 世纪 50 年代之前的语病研究 |
2.1.1 用字方面 |
2.1.2 实词方面 |
2.1.3 虚词方面 |
2.1.4 结构方面 |
2.1.5 表达方面 |
2.1.6 标点符号方面 |
2.1.7 综合 |
2.2 本章小结 |
3. 20 世纪 50 年代到 20 世纪 80 年代之前的语病研究 |
3.1 20 世纪 50 年代——20 世纪 80 年代之前的语病研究 |
3.1.1 用字方面 |
3.1.2 实词方面 |
3.1.3 虚词方面 |
3.1.4 结构方面 |
3.1.5 表达方面 |
3.1.6 标点符号方面 |
3.1.7 综合 |
3.2 本章小结 |
4. 20 世纪 80 年代到 21 世纪初的语病研究 |
4.1 20 世纪 80 年代到 21 世纪初的语病研究 |
4.1.1 用字方面 |
4.1.2 实词方面 |
4.1.3 虚词方面 |
4.1.4 结构方面 |
4.1.5 表达方面 |
4.1.6 标点符号方面 |
4.1.7 综合 |
4.2 本章小结 |
5.总结 |
5.1 20 世纪初——50 年之前与 20 世纪 50——80 年之前语病研究的对比简析 |
5.1.1 用字方面的对比简析 |
5.1.2 实词方面的对比简析 |
5.1.3 虚词方面的对比简析 |
5.1.4 结构方面的对比简析 |
5.1.5 表达方面的对比简析 |
5.1.6 标点方面的对比简析 |
5.1.7 综合方面的对比简析 |
5.2 20 世纪50——80 年之前与 20 世纪 80 年——21 世纪初语病研究的对比简析 |
5.2.1 用字方面的对比简析 |
5.2.2 实词方面的对比简析 |
5.2.3 虚词方面的对比简析 |
5.2.4 结构方面的对比简析 |
5.2.5 表达方面的对比简析 |
5.2.6 标点方面的对比简析 |
5.2.7 综合方面的对比简析 |
5.3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思维品质的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 主要概念界定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语言与思维相互论 |
2.2 布鲁姆目标分类学理论 |
2.3 建构主义理论 |
2.4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
2.5 课程标准的要求 |
2.6 朱智贤、林崇德思维品质实验研究 |
第三章 高中英语阅读课堂中思维品质培养现状调查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假设 |
3.3 调查工具的设计 |
3.4 调查工具的实施过程 |
3.5 调查结果 |
第四章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思维品质培养出现的主要问题的原因 |
4.1 思维品质总体水平一般的原因分析 |
4.2 思维品质具体能力培养出现问题的原因 |
第五章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思维品质培养的对策 |
5.1 思维品质总体水平提高的培养对策 |
5.2 思维品质具体能力的培养对策 |
第六章 结论与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高中英语思维品质测试题 |
附录B 调査问卷(学生版) |
附录C 访谈提纲 |
附录D 调査问卷(教师版) |
附录E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致谢 |
(4)点评并推荐北京市语文教学的改进意见(论文提纲范文)
一、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组织教学,加强学段间衔接 |
二、传承经典,把中华传统文化经典、革命历史题材作为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的基本素材 |
三、切实加强学科思想、经验培养,在运用中学习语文 |
四、积极拓展阅读视野,提升阅读能力 |
五、不断丰富阅读资源,加强方法指导 |
六、有效加强学生写作能力培养 |
七、扎实推进教与学方式转变,倡导开放学习 |
八、不断深化学习评价方式改革 |
(5)点评并推荐北京市语文教学的改进意见(论文提纲范文)
北京市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改进意见 |
一、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组织教学,加强学段间衔接 |
二、传承经典,把中华传统文化经典、革命历史题材作为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的基本素材 |
三、切实加强学科思想、经验培养,在运用中学习语文 |
四、积极拓展阅读视野,提升阅读能力 |
五、不断丰富阅读资源,加强方法指导 |
六、有效加强学生写作能力培养 |
七、扎实推进教与学方式转变,倡导开放学习 |
八、不断深化学习评价方式改革 |
(6)点评并推荐北京市语文教学的改进意见(论文提纲范文)
北京市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改进意见 |
一、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组织教学,加强学段间衔接 |
二、传承经典,把中华传统文化经典、革命历史题材作为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的基本素材 |
三、切实加强学科思想、经验培养,在运用中学习语文 |
四、积极拓展阅读视野,提升阅读能力 |
五、不断丰富阅读资源,加强方法指导 |
六、有效加强学生写作能力培养 |
七、扎实推进教与学方式转变,倡导开放学习 |
八、不断深化学习评价方式改革 |
(7)魏晋南北朝类书编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总论 |
第一节 类书概说 |
第二节 类书的目录学演变 |
一 《皇览》与史部的关系 |
二 从"事类"到"类书" |
三 唐宋以来对类书目录学位置的争论 |
四 刘咸炘的类书分类法 |
小结 |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类书概说 |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类书研究史回顾 |
第五节 魏晋南北朝类书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本文的研究思路 |
二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类书编纂的时代背景 |
第一节 类书的远源 |
一 类书源出"杂家"说 |
二 类书源出《尔雅》说 |
三 类书源出"赋"说 |
四 其他类书源出说 |
小结 |
第二节 抄撮、抄撰之风 |
一 汉魏时期的抄撮、抄撰之风 |
二 南北朝时期的抄撮、抄撰之风 |
三 类书与史钞 |
第三节 图书典籍之繁富 |
一 纸的普及 |
二 公私藏书的增加 |
三 校书与编目 |
第四节 文学之新气象 |
一 中古文学之嬗变 |
二 帝王之好文 |
三 文人集会与文学集团 |
四 用典之风 |
第五节 征事、策事之风 |
第六节 记诵之学与博学风尚 |
一 儒学的中衰 |
二 世家大族对知识文化的重视 |
三 记诵之学对玄风、玄谈的反拨85 |
四 博学风尚的形成及其对类书编纂的影响 |
小结 |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官修类书的编纂(上) |
第一节 《皇览》 |
一 《皇览》的编纂 |
二 《皇览》的流传 |
三 《皇览》编纂的历史背景 |
四 《皇览》的辑佚 |
五 桓范与《世要论》 |
第二节《史林》 |
第三节《四部要略》 |
第四节《寿光书苑》 |
第五节《类苑》 |
一 刘孝标的家世与学术 |
二 《类苑》的编纂 |
三 《类苑》的流传 |
第六节 《华林遍略》 |
一 《华林遍略》的编纂 |
二 《华林遍略》的流传 |
三 《要录》 |
第七节 《书图泉海》 |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官修类书的编纂(下) |
第一节 《帝王集要》 |
第二节《科录》 |
第三节 《四部要略》 |
第四节 《修文殿御览》 |
一 《修文殿御览》编纂的历史背景 |
二 《修文殿御览》的编纂 |
三 《修文殿御览》的编纂者 |
四 《修文殿御览》的流传 |
五 今人对《修文殿御览》的研究 |
六 《修文殿御览》的辑佚 |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私纂文学类书的编纂 |
第一节 《要览》 |
第二节 《纂要》 |
一 戴安道、颜延之的生平与学术 |
二 戴安道、颜延之与《纂要》 |
三 梁元帝与《纂要》 |
四 何承天与《纂要》 |
第三节 《谏林》 |
第四节 《袖中记》 |
第五节 《语对》、《语丽》 |
第六节 《采璧》 |
第七节 《学苑》 |
第八节 《鸿宝》 |
第九节 《子抄》 |
第十节 私纂文学类书的性质 |
一 其他私纂文学类书 |
二 类书与总集 |
三 私纂文学类书的性质 |
第六章 魏晋南北朝佛教、道教类书的编纂 |
第一节 《众经要抄》 |
第二节 《义林》 |
第三节 《经律异相》 |
一 《经律异相》的编纂 |
二 《经律异相》的体例 |
三 《经律异相》的研究史 |
第四节 《法宝联璧》 |
第五节 《内典博要》 |
第六节 《众经要集》 |
第七节 《真言要集》 |
第八节 《成实论类抄》 |
第九节 《金藏论》 |
第十节 佛教类书的性质 |
第十一节 《无上秘要》 |
一 历代口录中的《无上秘要》 |
二 《无上秘要》的编纂 |
三 《道要》 |
第七章 魏晋南北朝类书编纂的整体印象 |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类书编纂的特点 |
一 类书数量及编纂者众多 |
二 类书编纂体例逐渐完善 |
三 类书发展空间扩大 |
四 对后世类书编纂影响大 |
小结 |
第二节 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视野下的类书编纂 |
一 类书编纂的过程 |
二 类书编纂的意义 |
第八章 类书的价值与流传 |
第一节 类书与中国文化 |
一 类书与帝王政治 |
二 类书与文学 |
三 类书与科举 |
四 类书与教育 |
五 类书与日常生活 |
小结 |
第二节 类书在东亚汉字文化圈的流传 |
一 类书在日本的流传 |
二 类书在朝鲜半岛的流传 |
三 类书在越南的流传 |
四 交错的文化史 |
第三节 类书的流弊 |
一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
二 "獭祭""饾饤"之学 |
三 科举严禁之书 |
四 类书的僵化 |
五 类书的生命力 |
小结 |
余论 |
附表:魏晋南北朝学术编年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8)天花藏主人及其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论 |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
二、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三、对研究作品范围的框定 |
四、研究过程中的主要问题与解决方法 |
附录:天花藏主人相关作品简介 |
第一章 天花藏主人身份考辨 |
第一节 张匀为《平山冷燕》作者 |
一、张劭非《平山冷燕》作者 |
二、对张匀生卒年再判断 |
三、张匀“早逝”之说 |
第二节 张匀、天花藏主人同为戏曲家之补证 |
一、张匀与戏曲之关系 |
二、天花藏主人与戏曲之关系 |
第三节 天花藏主人其他说法之甄别 |
一、“烟水散人说” |
二、“女性说” |
三、“冯焴说” |
四、“山水邻说” |
五、“侯慧卿说”及其他 |
小结 |
附录:天花藏主人“合刻序”与《玉娇梨》、《平山冷燕》文本关系之说明 |
第二章 天花藏主人小说的编创方式 |
第一节 “署名”、“本衙藏板”及小说“题名” |
一、天花藏主人之“署名” |
二、“本衙藏板”之标识 |
三、小说“题名”之特色 |
第二节 天花藏主人序言的宣传作用 |
一、天花藏主人之序言 |
二、“他序”、“代序”与“冒名之序” |
第三节 天花藏主人小说点评的编创意义 |
一、《玉娇梨》与《平山冷燕》相关点评 |
二、天花藏主人其他小说相关点评 |
第四节 天花藏主人小说插图的作用 |
一、天花藏主人相关小说之插图 |
二、插图之于文本与版本的意义 |
小结 |
第三章 天花藏主人小说的版本与流行概况 |
第一节 《玉娇梨》与《平山冷燕》版本概况 |
一、《玉娇梨》与《平山冷燕》版本变化考查 |
二、《玉娇梨》、《平山冷燕》成书时间补证 |
第二节 天花藏主人小说版本之篡改与重编 |
一、《玉娇梨》、《平山冷燕》版本之“假托” |
二、《人间乐》版本之“整编” |
三、《两交婚》版本作者之“篡改” |
四、《麟儿报》“编次者”之新证 |
五、《玉支玑》、《画图缘》版本之变更 |
第三节 天花藏主人相关小说流行地域考察 |
一、苏州地域 |
二、北京地域 |
三、广东地域 |
四、福建地域 |
五、其他地域 |
第四节 天花藏主人相关小说流行时段考察 |
一、顺、康年间 |
二、雍、乾年间 |
三、嘉庆年间 |
四、道、咸年间 |
五、同治年间 |
六、光绪—民国年间 |
小结 |
附录:天花藏主人小说不明年代或地域的书坊 |
第四章 天花藏主人小说中的科举生态 |
第一节 明清鼎革之际与天花藏主人的科举理想 |
一、鼎革之际的江南对天花藏主人的影响 |
二、科举理想与诗赋之才 |
三、举荐与科考并行的愿望 |
第二节 笼罩在科举阴影下的“秀才”群像 |
一、现实中的落魄秀才 |
二、混迹于科场的“假山人”、“假名士”、“假才子” |
第三节 对“官场”与“科场”人际关系的揭示 |
一、官员对科举考试的干预 |
二、科举中的师生、同年与朋党 |
三、入京举子与地方官员 |
四、考场上的直接舞弊 |
第四节 科举与才子佳人婚姻关系重探 |
一、“文化门第”对婚姻的决定作用 |
二、笼罩在“科举功名”下的婚姻态度 |
小结 |
附录:天花藏主人小说中“才子”的科考概况 |
第五章 天花藏主人小说的叙事特色 |
第一节 叙事结构之重探 |
一、“角色”引领与“复线类型” |
二、“推动者”对叙事结构之“缝合” |
第二节 “聚焦”之叙事艺术 |
一、“聚焦”类型与具体应用 |
二、“聚焦者”与“聚焦对象”之动态关系 |
第三节 江南地域之叙事特色 |
一、江南地域特色与空间叙事 |
二、江南民俗之叙事特色 |
三、园林与寺庙之叙事范式 |
第四节 诗词在叙事结构中之功用 |
一、“假诗”衔接之功用 |
二、“考诗择婿”与“角色换置”之功用 |
三、“假祸”与“解祸”之功用 |
小结 |
第六章 天花藏主人小说的承袭与影响 |
第一节 对前代“才子佳人故事”之接受与新变 |
一、对“才子佳人故事”中“才”“情”观之接受与新变 |
二、对明代“中篇传奇”体制之发展 |
三、对才子佳人戏曲情节之模仿与新编 |
第二节 “续书”“仿书”等对天花藏主人小说之接受 |
一、《玉娇梨》、《平山冷燕》之“续书”:《巧联珠》和《凤凰池》 |
二、《玉娇梨》之仿作《飞花艳想》 |
三、其他相关之作:《宛如约》和《好逑传》 |
第三节 对其他才子佳人小说之带动与影响 |
一、对其他作品及序言之涉入 |
二、对其他“纯情类”才子佳人小说之引领 |
三、与烟水散人才子佳人小说之互动 |
第四节 从后世批评看才子佳人小说之衰落 |
一、后世读者、作者之批评 |
二、才子佳人小说之衰落原因 |
附录:清初至康熙年间才子佳人小说作品一览表 |
结语 |
一、在明清文艺思潮的历史语境下 |
二、承前启后的创作表现 |
三、在小说史发展中的定位 |
附录 论文之一:天花藏主人创作思想之矛盾论析 |
一、“名教”思想之矛盾 |
二、“天命思想”之矛盾 |
附录 论文之二:天花藏主人与曹雪芹创作思想之比较 |
一、对文化思潮的推动与反拨 |
二、创作心理与创作目之差异 |
附录:天花藏主人及其相关小说研究成果目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后记 |
(9)终身教育框架下成人外语教学研究 ——兼论综合翻译教学法(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ABSTRACT |
摘要 |
LIST OF ABBERIVATIONS (略语表) |
第一章 引论 |
1.1 本研究的社会与教育背景 |
1.2 本研究的意义及目的 |
1.3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 |
第二章 发展中的中国成人外语教育 |
2.1 引言 |
2.1.1 关于终身教育与学习型社会 |
2.1.2 关于成人教育 |
2.1.3 关于成人教育的特征 |
2.1.3.1 成人教育知识的经验性和应用性 |
2.1.3.2 成人学员的自我导向学习 |
2.1.3.3 成人学员的自我导向学习之方法 |
2.1.4 关于成人学习外语 |
2.2 外语教育与学习型社会 |
2.2.1 引言 |
2.2.2 社区教育 |
2.2.3 社区外语教育与教材 |
2.2.4 职业教育 |
2.2.5 职业外语教育与教材 |
2.2.6 成人高等学历教育 |
2.2.7 成人外语高等学历教育与教材 |
2.2.7.1 以外语为专业的学历教育 |
2.2.7.2 以外语为课程的学历教育 |
2.2.7.3 证书与学分/ 课程转换制度 |
2.2.7.4 关于成人学历外语教学的几点看法与建议 |
2.2.8 开放式教育 |
2.2.8.1 自学考试与成人外语教育 |
2.2.8.2 广播电视大学与成人外语教学 |
2.2.8.3 “学分银行”与成人外语习得 |
2.3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成人外语习得研究 |
2.3.1 现代网络资源的发展与普及 |
2.3.2 网络学习的社会性存在和认知性存在 |
2.3.3 网络学习的教学性存在 |
2.3.4 关于网络和网络外语教学 |
2.3.5 在网络平台上开展成人外语教学的优势 |
2.3.6 网络与外语习得环境 |
2.4 非学历成人外语考试与培训 |
2.4.1 托福、雅思考试与出国留学 |
2.4.2 其他相关非学历成人外语考试 |
2.4.3 非学历成人外语培训 |
2.4.4 非学历成人外语培训机构 |
2.4.5 问题与对策 |
2.5 成人外语教材研究 |
2.5.1 本土教材:许国璋英语 |
2.5.2 引进教材:新概念英语 |
2.5.3 “百家争鸣”的“战国”时代 |
2.5.4 口语口译教材:解决“聋子或哑巴外语”的关键 |
2.6 小结 |
2.6.1 成人外语教育的重要性 |
2.6.2 成人外语教育的贡献 |
第三章 成人外语教育理论与实践探讨 |
3.1 引言 |
3.2 成人外语教育的意义与价值 |
3.2.1 外语的实践性 |
3.2.2 外语的社会性 |
3.2.3 外语的交际功能 |
3.2.4 外语与终身教育的密切关系 |
3.2.5 国内外对外语教育的重视 |
3.2.5.1 英国外语教育发展规划 |
3.2.5.2 美国外语教育政策 |
3.2.5.3 中国的外语教育“热” |
3.3 成人外语教育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
3.3.1 问题一:成人外语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性较差 |
3.3.2 问题二:成人外语教育在教学手段上相对落后 |
3.3.3 问题三:成人外语教育的时间与效率 |
3.3.4 成人外语教育的主要特点 |
3.3.5 后现代主义与成人外语教育 |
3.4 成人外语培训模式研究 |
3.4.1 经验性教学 |
3.4.2 自我导向学习理论与实践 |
3.4.3 基于交际需要的成人外语培训 |
3.4.3.1 成年人外语交际有效的基本条件 |
3.4.3.2 符合成年人交流的外语习惯用法 |
3.4.3.3 符合成年人交流的得体外语话语 |
3.4.3.4 成年人用外语进行交际的立体结构性 |
3.5 从认知到认会的外语习得过程 |
3.5.1 成人外语习得的认知领先 |
3.5.2 母语和外语习得之不同 |
3.6 小结 |
第四章 综合技能、翻译与二(外)语习得 |
4.1 引言 |
4.2 综合英语技能在成人外语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
4.2.1 掌握英语语音语调的必要性 |
4.2.2 掌握英语词汇和句法的必要性 |
4.2.3 掌握英语翻译技能的重要性 |
4.3 外语教学法与成人外语习得探讨 |
4.3.1 什么是二语或外语 |
4.3.2 翻译教学法及其沿革 |
4.3.3 交际/ 功能教学法的兴起 |
4.3.4 “多元智能教学法” |
4.3.5 任务型教学与成人外语习得 |
4.3.6 口译技能与成人外语教学 |
4.3.7 口译教学 |
4.3.7.1 口译教学的必要性和综合性 |
4.3.7.2 口语与口译教学的基本原则及语言技能 |
4.3.7.3 口语与口译教材的编写 |
4.3.7.4 口译教学的实施要点 |
4.4 小结 |
第五章 口译测试理论与实践探讨 |
5.1 引言 |
5.2 口译测试的理论依据 |
5.3 口译考试分析 |
5.4 口译测试的评分标准 |
5.5 小结 |
5.5.1 以翻译为重点的考试与培训 |
5.5.2 考试与培训的综合技能及应用性特征 |
第六章 结论: 启示与思考 |
6.1 关于成人学习外语 |
6.2 关于成人外语教学 |
6.3 关于综合翻译教学法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社区教育基本情况调查表 |
附录二:二(外)语习得方法调查表(1) |
附录三:二(外)语习得方法调查表(2) |
附录四:二(外)语习得方法调查表(3) |
附录五 相关成人外语考试简介 |
(10)坚守与创新:百年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切入点的选择及研究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四、已有研究述评 |
五、论文主要内容及写作思路 |
上篇:历史回顾与反思 |
第一章 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现代转型 |
第一节 延续传统,改良文言:过渡期(1902年-1917年) |
一、清末民初教育的形势 |
二、五四前期语文的进步 |
三、文言诗文教学的改良 |
第二节 批判传统,抑制文言:激进期(1917年-1927年) |
一、激进转型的发生 |
二、激进转型的表现 |
三、激进转型的意义 |
第三节 反思传统,规范文言:平和期(1927年-1949年) |
一、"国文程度低落"引发"复古"争议 |
二、"课程标准演进"凸显传统文化价值 |
三、"学科本体建构"规范文言诗文教学 |
第二章 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当代发展 |
第一节 政治话语,放逐文言:起伏期(1949年-1978年) |
一、政治风云中文言诗文教学的命运起伏 |
二、政治语境中文言诗文教学的本性迷失 |
三、政治夹缝中文言诗文教学的曲折发展 |
第二节 工具理性,规划文言:探索期(1978年-1997年) |
一、工具论的深化与文言诗文教学的定型 |
二、理性的引领与文言诗文教学的规律性探索 |
三、训练的异化与文言诗文教学模式的僵化 |
第三节 人文复兴,正视文言:融合期(1997年-现在) |
一、文化价值:人文语境下文言诗文教学的价值重估 |
二、文学鉴赏:人文视野下文言诗文教学的思路转向 |
三、主体彰显:人文视域下文言诗文教学的理念更新 |
中篇:现实观照与剖析 |
第三章 坚守——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必然需求 |
第一节 社会的发展需要文言诗文教学的坚守 |
一、推进民族化需要文言诗文教学的坚守 |
二、走向全人类需要文言诗文教学的坚守 |
第二节 学生的成长需要文言诗文教学的坚守 |
一、语言纯化与心灵净化 |
二、经典阅读与语文素养 |
第三节 语文学科的发展需要文言诗文教学的坚守 |
一、语文学科民族化的建设需要文言诗文教学的坚守 |
二、文言诗文教学有助于现代汉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
第四章 异化——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实然审视 |
第一节 教学目的的南辕北辙 |
一、历年教学目的的简要回顾 |
二、现行课标表述的模糊不清 |
三、实际教学运作的理解错位 |
第二节 教学内容的游移不定 |
一、摇摆不定的选文数量 |
二、莫衷一是的编排序列 |
三、抽象狭隘的选文标准 |
四、虚虚实实的知识内容 |
第三节 教学方法的两极分化 |
一、传统套路的拘泥不化 |
二、现代手段的哗众取宠 |
第四节 教学评价的剑走偏锋 |
一、文化内涵重道义轻人性 |
二、试题题型重客观轻主观 |
第五节 教师发展的专业缺失 |
一、职前教育——古代汉语教学的失落 |
二、职后发展——传统文化底蕴的缺失 |
下篇:未来前瞻与建构 |
第五章 创新——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应然建构 |
第一节 确立"文化本位"的核心理念 |
一、文化本位——汉语文化视野下的文言本色 |
二、素养取向——文化本位理念下的目的定位 |
三、文言定篇——文化本位观照下的选文类型 |
第二节 构建"整体规划"的教学体系 |
一、战略转移:提前起步,重心前移 |
二、战略规划:相对独立,整体部署 |
第三节 凸显"诵读教学"的本体地位 |
一、为何要以"诵读为主" |
二、当下文言诗文诵读教学的偏误 |
三、如何凸显"诵读教学"的本体地位 |
第四节 树立与"时代融合"的课程意识 |
一、选文主题关注人性之美 |
二、文本解读融入时代因素 |
三、资源开发接通时代活水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四、中考阅读题精解(十一)(论文参考文献)
- [1]汉语语病研究百年史[D]. 罗茜文.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3(10)
- [2]中考阅读题精解(三十一)[J]. 丁亚宏. 中学生阅读(初中版), 2005(09)
- [3]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思维品质的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D]. 关琳. 延边大学, 2020(05)
- [4]点评并推荐北京市语文教学的改进意见[J]. 温儒敏. 语文教学通讯, 2015(12)
- [5]点评并推荐北京市语文教学的改进意见[J]. 温儒敏. 语文教学通讯, 2015(11)
- [6]点评并推荐北京市语文教学的改进意见[J]. 温儒敏. 语文教学通讯, 2015(10)
- [7]魏晋南北朝类书编纂研究[D]. 刘全波. 兰州大学, 2012(06)
- [8]天花藏主人及其小说研究[D]. 刘雪莲. 黑龙江大学, 2011(06)
- [9]终身教育框架下成人外语教学研究 ——兼论综合翻译教学法[D]. 齐伟钧.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0(05)
- [10]坚守与创新:百年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研究[D]. 胡虹丽. 湖南师范大学, 2010(10)
标签: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论文; 文学历史论文; 翻译文学论文; 语言翻译论文; 读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