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发展中国家围产医学大会简介

第一届发展中国家围产医学大会简介

一、首届发展中国家围产医学大会简介(论文文献综述)

阿达莱提·塔伊尔[1](2019)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的医疗卫生合作回顾与展望》文中研究指明医疗卫生是人们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的医疗卫生合作有利于促进各成员国人民的民心相通,加深各国人民间的互信和友谊。本文梳理了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医疗卫生合作的发展历程、合作形式、合作内容以及所取得的成绩,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为了加强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医疗卫生合作应进一步加强合作机制建设和公共卫生合作,大力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医疗服务中心建设,不断拓宽生物医药产业合作领域,促进传统医药方面的合作。

王春燕[2](2018)在《产前硫酸镁暴露对新生儿呼吸抑制影响的meta分析》文中指出【目的】系统分析产前使用硫酸镁对围产儿呼吸抑制的影响。【方法】1.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图书馆、EMBASE、OVID、万方、CNKI和CBM收录的关于产前硫酸镁暴露对新生儿呼吸抑制影响的研究文献,同时检索所有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补充资料,对满足条件的数据进行合并分析。2.采用Revman5.3.5和Stata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3.评价指标包括: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通气设备使用、低阿普加评分、围产儿死亡,各事件发生率采用相对危险度评价。4.采用倒漏斗图形显示发表性偏倚情况,用Stata12.0软件按Egger法进行直线回归分析,判断其是否对称,评价是否具有意义。【结果】1.共14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2.硫酸镁组(10 877例)与对照组(13 246例)发生新生儿呼吸抑制风险均无增加。3.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R=0.98,95%CI:0.911.05),辅助通气设备使用(RR=0.99,95%CI:0.921.05),低阿普加评分(RR=0.97,95%CI:0.901.05),围产儿死亡风险(RR=0.97,95%CI:0.891.05)。4.采用倒漏斗图形显示发表性偏倚情况,Stata12.0按Egger法进行直线回归分析,判断倒漏斗图形呈对称分部,结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硫酸镁广泛应用于临床,对于在子痫前期、先兆早产及需要胎儿脑保护的孕妇,应合理规范使用硫酸镁,产前硫酸镁暴露不增加新生儿呼吸抑制的风险。

张艳[3](2013)在《我国护理学学科体系构建与发展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构建既适合我国国情、又顺应护理学国际化、专科化趋势的护理学学科体系,以丰富和促进护理学元理论研究,并为我国护理学科的规范化、系统化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不同类型的护理学研究生培养、专科护士培训提供方向性指导。2.比较不同成熟阶段的护理学科的发展特征,揭示影响护理学科演进历程的关键因素,为促进我国护理学学科体系发展提供策略性建议。方法:1.应用文献研究法,把握护理学科体系研究趋势,探讨护理学科体系的概念及其内涵,确定学科体系构建策略。2.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内容分析法,考察国内外护理学科体系的知识形态、组织建制现状,归纳出判断学科成熟程度的基本内容,形成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3.运用历史研究法、个案分析法,进一步论证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的合理性,经专家小组会议法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其条目内容。4.运用理论研究法,从分析护理学科概念内涵切入,确立护理学科体系的逻辑起点,逐步推演出护理实践的逻辑范畴及其涉及的学科知识群。5.运用比较研究法,揭示国内医学及部分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特点,形成构建护理学学科体系的本土化参考依据;结合逻辑起点推演结果,依据“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构建由二级学科群、二级学科、三级学科或研究方向组成的护理学学科体系。6.运用专家小组会议法,讨论、修订所构建的护理学学科体系,进一步辨析各层级学科的内涵差异,澄清模糊认识。7.运用理论研究法,通过与生态学概念交叉移植,结合“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内容,提出生态学视域中的护理学学科体系发展框架及策略。结果:1.界定了护理学“学科”、学科层级划分、护理学科体系概念及其内涵,提出学科的四种形态特征(知识、组织、历史、文化信念形态),逐步确立护理学学科体系的逻辑起点为“人的健康反应”。由此推演护理实践过程的逻辑中介、核心、结果范畴及逻辑终点,提炼出人和环境这两个影响健康反应的关键因素,并沿着人、环境、照护主轴,以健康反应为结局变量,绘制出多维的、立体状的护理学科知识体系简图。2.从宏观角度描述了国内外护理学科知识创新、知识传播及组织建制状况,归纳整理出判断护理学科成熟度的基本维度:理论内涵、知识创新、知识传播、人才培养、社会需求,并通过分析中外护理学科发展现状的差距,提炼出各维度应涵盖的基本内容,初步形成“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3.纵向梳理了中美两国护理学科体系演进历程中的重要事件及文献内容,从中发现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知识传播、社会需求是影响学科体系演进的关键因素,并通过社区护理学的个案演进历程分析得到进一步确证,由此验证了所提出的“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的合理性,并经35位专家讨论,逐条修订并完善了条目内容。4.揭示国内学科体系设置具有内在逻辑主线多维性特点。从护理学学科体系的逻辑起点推演,沿着人、环境、照护三条逻辑主线,将护理学科知识划分为“人文护理知识体系”、“科学护理知识体系”。前者继续分为“护理学原理”、“跨学科护理知识”,后者分为“人的生命阶段的护理知识”、“护理诊疗知识”、“生存环境的护理知识”三个知识群,分别涵盖不同类属的护理学次级学科。按照“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结合前期的文献计量学研究及历史研究资料,筛选出10门备选二级学科,提请27位专家进行小组会议讨论。最后,专家对所构建的护理学学科体系的赞同程度均较高。5.从生态学视域提出我国护理学学科体系发展框架,涵盖了护理学学科体系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发展趋势,并据此提出国内护理学学科体系建设的发展策略。结论:1.本研究通过总结国内外大量文献中对护理学科本质属性的认识,结合对护理学“学科”概念及其内涵的界定,确定“人的健康反应”是护理学科体系的逻辑起点。可按照人、环境、照护三条逻辑主线,通过科学性与人文性护理过程,描绘出复杂的、立体型的护理学科知识体系,为护理学理论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2.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考察国内外护理学科发展现状,揭示了护理学科重点研究领域及各学科发展前沿,提炼出影响学科发展的关键因素,归结出中外护理学科发展的异同点。研究中所收集到的中美护理学发展史料将对国内护理学历史研究提供一定参考。3.本研究确立的“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将为今后的二级学科自主申报设立一定的指引方向,所构建的护理学科体系具有整体性、科学性、兼容性、现实性、扩延性特点,符合我国国情,具有现实可操作性。4.依据本研究提出的护理学学科体系生态发展框架,提出今后护理学科体系建设的策略:①巩固学科基本要素,奠定学科发展的深厚根基;②拓宽生态资源,加速护理国际化、制度化进程;③汲取跨学科知识营养,促进护理学科丛林繁荣发展。

周来新[4](2012)在《转化医学科研组织模式构建的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为了解决基础和临床“两张皮”的困境,提高生物医学科技投资效益,促进向生物医学研究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原始目的回归,“转化医学”的概念被提出。但转化医学作为生物医学发展的新模式和科技管理的新理念,涉及整个医学科研管理体系的变革,目前发展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当前有关转化医学科研组织模式研究很少开展且多集中于基础到临床、临床到应用障碍的横断面研究,尚未见到基于转化医学整个发展体系的科研组织模式的系统研究。研究符合转化医学发展特征的科研组织管理模式对推动转化医学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个人深入访谈、案例研究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在充分了解转化医学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剖析影响转化医学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因素,解析转化医学的本质特征及其对科研组织创新的内在要求,比较分析现有转化医学科研组织模式,总结组织管理经验和策略,现场研究调查科研人员对转化医学科研组织模式的认识和意见,创建符合转化医学发展特征的科研组织模式和转化医学中心建设构想,为推动转化医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和管理参考。论文共分七章:第一章是导论。总结分析转化医学的提出背景、发展现状、面临的挑战、科研组织管理现状,提出本课题的研究意义。通过检索相关文献,归纳国内外对于转化医学、科研组织管理、管理模式、协同创新等的相关概念和理论研究的成果,并阐述研究方法,提出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制定技术路线。第二章是影响转化医学科研组织模式形成及发展的理论因素研究。提出科学管理理论、系统理论、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和现代管理理论等管理理论为转化医学科研组织模式的创新提供了理论指导和系统借鉴。总结分析当代生物医学发展影响转化医学发展的实践因素,提出了当代生物医学的发展对科研组织管理创新的新要求,为研究转化医学科研组织模式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依据。第三章是转化医学内涵本质及其对管理创新影响的研究。对转化医学概念进行了深化和拓展,认为转化医学是一个致力于克服基础研究与临床和公共卫生应用严重失衡的医学发展新模式,其核心是在“健康问题-基础研究-临床应用-人群健康-卫生政策”(T1-T2-T3-T4)之间,建立“连续、双向、开放和循环”的研究促进过程。提出要从4T模式来认识转化医学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转化医学发展对科研组织模式创新的要求,明确了转化医学科研管理模式构建应重点关注的内容。第四章是转化医学科研组织管理现状的案例研究。通过中外11个转化医学中心的案例研究,展示国内外转化医学现实运行模式的特征,指出美国已建成“新型医学研究合作的孵化中心”,中国主要是“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模式”,且尚未建立针对性的管理机制。提出建设转化医学中心是推进转化医学发展的一个有益载体,明确转化医学发展的理念引导、建设途径、政策机制、人才培养等关键问题,为转化医学科研组织模式的构建提供现实参考。第五章是转化医学科研组织管理模式构建的问卷调查研究。从转化医学的理念、组成要素、管理机制等方面对15个单位360名科技人员问卷调查,重点阐述转化医学的理念普及范围、发展体系主要内容、机制创新和改革重点,并以这三个方面要素为主体内容提出了构建转化医学科研组织模式的设想方案,为转化医学科研组织模式的构建提供基本框架和要素。第六章是模式构建。明确提出系统化、开放性、质量效益、可行性和指导性是转化医学科研组织模式构建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并依据转化医学发展内涵确定用综合法构建其组织管理模式;用“管理理念+管理体系+管理机制”来认识和理解转化医学科研组织模式的构建框架。综合分析前面几部分研究结果,构建了“全维式交叉协同”转化医学科研组织模式,并提出转化医学中心的建设构想方案,为转化医学的组织管理提供了思维范式和方法参考。并在模式构建的基础上,提出对中国转化医学科研组织模式改革的建议。第七章是全文总结。对全文进行总结和讨论,展望转化医学的发展,总结本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本课题从转化医学的基本特征和内涵本质出发,立足于转化医学提出和发展的特定需求,以整体和系统的理论和观点进行课题设计和思考,研究了基于转化医学整个发展体系的科研组织管理要素,对转化医学科研组织管理的目标进行了准确定位,创新提出转化医学科研组织管理模式和转化医学中心建设构想,为转化医学的快速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和管理参考,也为丰富和完善转化医学的发展理论作出一定贡献。

吕爱平,刘孟宇,张弛,宇文亚,吕诚[5](2011)在《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30年回顾》文中认为中西医结合医学是在中西医交流和互补过程中产生的学科。对于其发展史来说,近30年来的研究进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科从创立时期进入了体系形成时期。回首1979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在广州召开医学辩证法讲习会,期间专家联名发起成立中西医结合研究会的倡议;1980年卫生部即召开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都要大力发展、长期并存的方针,这对我国医学科学现代化具有深远的意义;1981年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成立及《中西医结合杂志》创刊是中西医结合医学学科创立的

吕爱平,刘孟宇,张弛,宇文亚,吕诚[6](2011)在《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30年回顾》文中指出中西医结合医学是在中西医交流和互补过程中产生的学科。对于其发展史来说,近30年来的研究进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科从创立时期进入了体系形成时期。回首1979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在广州召开

马双[7](2011)在《徐铭军:手术室内的幕后英雄》文中研究指明"麻醉"一词,往往和"风险"同时出现。作为麻醉医师,除了要掌握麻醉各方面的技术,围术期还要维持患者的生理机能和纠正病理状况。麻醉和患者的生命安全息息相关,是一个高风险、高技术的学科。然而,麻醉医师并没有临床手术医生的光鲜亮丽,在一个个成功的手术背后,麻醉医师默

黎健[8](2008)在《广西母亲安全政策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一、研究背景尽管1987年发起了全球性母亲安全行动,但至今仍有一些国家的孕产妇死亡率没有显着下降,目前全球每年约有52.9万孕产妇死亡,几乎99%的孕产妇死亡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孕产保健政策的发展和可持续性取决于政策过程是否科学,这个过程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都比较缺乏。为了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广西自1998年开始实施以促进住院分娩为核心的母亲安全政策。科学依据对于决定政策不同阶段的干预重点以及确定政策的未来走向非常重要。政策的利益相关者希望了解政策的发展过程及实施效果,这些信息需要凭借科学的理论方法来获取与分析。目前对于广西母亲安全政策的政策过程及实施效果缺乏系统、全面、深入的评价,未能对政策的利益相关者所关心的问题给予满意的回答,未能提出令人信服的信息为政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循证依据。本次研究正是致力于填补这一空白,以促进政策的顺利发展,提高广西的孕产保健水平。二、研究目的本研究从政策学的角度,对广西母亲安全政策的发展过程进行形成性评价,探讨政策的主要决定因素在政策过程中的作用与影响:从孕产保健服务利用方在获取孕产保健服务的改善方面与从孕产妇死亡的特征变化方面来评价政策的实施效果,并评价政策的发展方向;为政策决策者及实施者发现新的需求,促进政策进一步发展提供循证的决策依据和政策建议。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1.采用方便样本法在广西南丹县、融水县与三江县选择母亲8人、婆婆2人、村妇女主任2人、村妇幼保健员2人及前家庭接生员5人进行个人叙述性访谈;选择政府官员、政策制定者、卫生管理者、医生、市民社会成员、国际组织官员共13人进行关键知情人半结构深入访谈,结合使用文献分析法,采用政策形成性评价模型从政策环境、政策过程、政策内容和政策参与者等影响政策的主要方面对广西母亲安全政策的发展过程进行形成性评价,重点研究卫生系统、人力资源、服务提供与市民社会等政策的主要决定因素对政策的影响。2.以2003年全国第三次卫生服务调查广西数据库为基线资料,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法于2007年在广西邕宁县、阳朔县、融水县、平果县、南丹县、容县等6县各调查最近3年有过活产史的母亲99人共594人,作为政策干预后的结果资料,应用安德森卫生服务利用行为模型,评价广西农村孕产妇对于住院分娩服务利用的改善情况并分析影响因素。3.利用1998年至2006年的广西孕产妇死亡监测点的孕产妇死亡监测资料评价广西孕产妇死亡的特征变化情况,分析影响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及影响孕产妇死亡地点的因素。4.利用1998年至2006年的广西妇幼卫生工作年报表,采用系统决策分析方法评价广西母亲安全政策的综合实施效果,利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拟合广西孕产妇死亡率的预测模型并进行近期的外部预测,以评价广西母亲安全政策的发展方向,提出促进政策进一步有效实施的循证政策建议。四、主要研究结果1.广西母亲安全政策自实施以来,在政府重视与社会支持下,在全体政策参与者的共同努力下,通过采取转变家庭接生员职能、建立健全乡镇基本产科服务中心和县级产科急救中心、新农合与降消项目有效结合补助住院分娩、免费接送孕产妇与免费住院待产、母婴安全担架行动、市民社会组织积极促进等富有特色与成效的措施,卫生系统管理、卫生人力资源、服务提供与市民社会等政策主要决定因素积极地相互影响,促进了政策顺利地发展,全区住院分娩率从1998年的45.67%上升到2007年的93.75%,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分别从1998年的86/10万和23‰降低到2007年的24.06/10万和12.64‰,并且提前4年达到广西两个《规划》2010年的目标要求。2.分娩地点在基线调查时以在家分娩为主,占58.72%,住院分娩率仅为39.80%:干预后住院分娩率为92.09%,在乡镇卫生院分娩的比例为66.67%。在家分娩的比例逐年下降,在乡镇与县级医院分娩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P<0.001),其中尤以在乡镇卫生院分娩的比例上升显着。基线调查时在家分娩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困难(46.03%)、观念落后(21.34%)、急产(17.57%)和交通困难(9.62%),而干预后调查在家分娩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困难(37.78%)、急产(35.75%)、交通困难(17.78%)与观念落后(6.67%)。政策干预对于提高少数民族、高龄、农民、非高危、本人及丈夫文化程度低、家庭经济状况较差、居住地离医院远、产前检查次数少和首次产前检查时间晚的孕产妇和经产妇的住院分娩率效果更好。3.经多因素分析调整可能的影响因素后,基线调查时影响住院分娩服务利用的因素有分娩史、民族、孕产妇教育状况,家庭的饮水类型、以最快方式去最近医院的时间、是否被动员过住院分娩与产前检查情况等,按照对于住院分娩的促进作用大小排列,其OR值分别为:5次以上产前检查者25.579、被动员过住院分娩者7.865、高中文化者4.479、家庭饮用自来水者2.735、去医院时间少于10min者1.856、初产好1.71、汉族1.508。干预后调查影响住院分娩服务利用的因素有民族、知道有住院分娩补助、知道产科急救电话、上过孕妇学校、能得到降消或新农合补助、丈夫教育状况、建立广西孕产妇保健手册、产前检查情况与是否认为应主动获取保健服务等,按照对于住院分娩的促进作用大小排列,其OR值分别为:能得到新农合补助者482.758、能得到降消补助者137.912、5次以上产前检查者18.673、知道急救电话者17.880、丈夫高中文化者12.672、知道有住院补助者10.554、汉族7.769、认为应主动获取服务者7.431、建立孕产妇保健手册者4.555、上过孕妇学校者4.049。说明通过政策干预,基本消除了分娩史、经济可及性与交通可及性对于住院分娩服务利用的影响,但民族、文化程度、产前保健服务质量、孕产保健意识与社会动员情况等仍是影响住院分娩的重要因素。4.政策干预提高了产前检查覆盖率(P<0.05)、平均产前检查次数(P<0.05)与平均产后访视次数(P<0.05),并提早了平均首次产前检查时间(P<0.05)。干预后孕妇学校的入学率为48.31%,应加强产前筛查和新生儿疾病筛查的教育。产前检查质量较高,平均产前检查项目数为8.27项,有72.14%的对象做了全部9项产前检查:平均产后访视项目数为5.65项,接受8项以上产后访视项目者占接受过产后访视者的20.85%,产后访视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政策干预后孕产妇对医院服务的满意度总体水平高,对医院服务无不满意的人由基线时的50%上升到干预后的78.98%。孕产保健意识总体水平较高,获取孕产保健知识的最主要来源是医务人员,占75.87%,其次是宣传标语与孕妇学校,分别占22.30%与22.12%。5.干预后扣除降消项目与新农合的补助,在乡镇卫生院顺产的实际费用中位数比基线调查时低60元,在县级医院顺产的实际费用中位数比基线调查时低150元,在乡镇卫生院和县级医院顺产实际支付的费用大为降低,提高了孕产妇获取住院分娩服务的经济可及性。6.死亡孕产妇中居住在山区、文盲、家庭人均年收入最低、没做过产前检查的孕产妇所占的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P<0.05):孕产妇死在家中的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而死在县级以上医院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P<0.001)。7.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为产科出血(44.25%)、羊水栓塞(9.95%)、妊娠合并心脏病(9.51%)与妊高征(9.29%)。产科出血的死因构成比呈逐年下降趋势,羊水栓塞的死因构成比呈逐年上升趋势(P<0.05);胎盘滞留(31.75%)和宫缩乏力(27.50%)是产后出血死亡的前两位原因,并且胎盘滞留的死因构成比呈逐年下降趋势(P<0.001)。8.死亡孕产妇中可避免与创造条件可避免死亡的构成比呈逐年下降趋势,不可避免死亡的构成比呈逐年上升趋势(P<0.001);可避免和创造条件可避免的死亡以个人家庭与医疗保健系统的知识技能方面的问题为主,个人家庭的知识方面的问题占68.03%,医疗保健系统的知识技能方面的问题占21.58%。9.经多因素分析调整了可能的影响因素后,民族、教育状况、分娩史、计划生育情况、居住地、家庭年人均收入与产前检查情况是影响孕产妇死亡地点的因素。与在家里死亡的孕产妇相比,高中文化者(OR=11.78)、居住在平原者(OR=2.726)、初产妇(OR=2.036)、人均年收入4000-8000元者(OR=1.917)、汉族孕产妇(OR=1.904)在县区级以上医院死亡的可能性更大:与在家里死亡的孕产妇相比,高中文化者(OR=3.594)、产前检查多于5次者(OR=2.879)、汉族孕产妇(OR=2.383)、计划内生育者(OR=1.647)、初产妇(OR=1.396)在乡镇卫生院死亡的可能性大,研究结果说明上述孕产妇获取住院分娩服务或医疗急救服务的可及性较好,也提示了少数民族、计划外生育、文化程度低、家庭经济状况差、居住在山区、产前检查次数较少的孕产妇和经产妇获取住院分娩服务或者在发生致命产科风险时获取医疗急救服务的可及性差,在家中死亡的风险大,应是下一步政策干预的重点人群。10.经TOPSIS法评价,广西母亲安全政策实施9年来综合效果呈逐年上升趋势:采用ARIMA时间序列模型预测2008年广西孕产妇死亡率为17.695/10万。五、政策建议1.维护良好的卫生系统外部环境,强化政府在广西母亲安全政策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和公共责任;2.进一步加强与市民社会的合作,建立广西母亲安全政策与其他社会政策有效的协调与配套机制:3.继续增加孕产保健事业的经费投入,建立制度化的孕产保健经费保障机制和投入增长机制;4.建立起覆盖全人群、功能完善、分工合理的孕产保健服务体系:(1).加强农村基层产科建设,提升服务能力与服务质量,建立并完善各个层级服务网络之间相互转诊的良性循环机制:(2).加强产科人力资源队伍建设,制定广西孕产保健人力资源的长期发展战略:(3).建立妇幼卫生系统与计划生育系统的协调机制,将计划外妊娠的孕产妇全面纳入孕产保健系统管理;5.设立孕产妇待产所进一步提高偏远农村孕产妇对住院分娩服务的地理可及性;6.因地因人制宜采取健康促进策略,重点关注少数民族和低文化妇女,将孕产保健知识纳入义务教育,提高住院分娩的可持续性。

沈静[9](2006)在《长沙市某区2004-2005年围产儿死亡水平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分析和研究长沙市某区围产儿死亡的影响因素,为围产儿死亡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线索和依据;并分析评价围产期保健在围产儿死亡的干预项目中所产生的效果。方法:因围产期保健手册的登记率为100%,所以本课题对该区两年的所有围产期保健手册都进行监测登记,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收集、分析。对围产儿及孕产妇的基本情况及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对影响围产儿死亡的因素使用单因素水平的X2检验,描述性分析及多因素多水平Logistic回归及相对危险度及人群特异危险的百分比。结果:农村的围产儿死亡率与城市围产儿死亡率有统计学差异(P=0.000);孕产妇产检次数<8次的围产儿死亡率与孕产妇产检次数≥8次的围产儿死亡率有统计学差异(P=0.04);流动人口的围产儿死亡率与常住人口的围产儿死亡率有统计学差异(P=0.017);高危孕产妇的围产儿死亡率与低危孕产妇的围产儿死亡率有统计学差异(P=0.005);早产儿中围产儿死亡率与足月儿的围产儿死亡率有统计学差异(P=0.000);低体重儿的围产儿死亡率与≥2500g的围产儿死亡率有统计学差异(P=0.000);有出生缺陷的围产儿死亡率与无出生缺陷的围产儿死亡率有统计学差异(P=0.000)。结论:长沙市某区2004~2005年围产儿死亡率为6.53‰,2004年围产儿死亡率为4.82‰,2005年围产儿死亡率为8.10‰。影响围产儿死亡的因素有:孕产妇的户籍因素、高危因素、流动因素,出生缺陷、早产、产检次数、低体重,其中:从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出生缺陷、早产、产检次数、低体重是导致围产儿死亡的重要因素。从相对危险度及人群特异危险的百分比分析影响围产儿死亡的因素中,孕产妇高危情况危险度最高,其次是出生缺陷,次之是孕产妇产检次数。

沈汝■,杨惠娟,李禾,何芳,丁辉,邓小虹,肖珣,刘钢[10](2006)在《北京市孕产妇与流动人口孕产妇1995-2004年死亡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北京市孕产妇与流动人口孕产妇死亡资料,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北京市1995-2004年孕产妇死亡病例及评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该期间北京市户籍孕产妇死亡率为17.9/10万,流动人口死亡率为51.3/10万。北京市孕产妇死因依次为栓塞(21.2%)、妊高征(18.3%)、产科出血(14.4%)和心脏病/异位妊娠(9.6%)。流动人口孕产妇死因依次为产科出血(25.2%)、栓塞(19.7%)、妊高征(17.3%)和肝病(9.5%)。孕产妇可避免死亡占18.9%,创造条件可避免死亡占37.7%,不可避免死亡占43.4%。结论北京市户籍孕产妇死亡率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流动人口孕产妇保健管理亟待加强。取缔非法接生、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及人才培养、提高医疗机构处理妊娠合并症及异位妊娠的急救抢救能力,是今后干预的重点。

二、首届发展中国家围产医学大会简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首届发展中国家围产医学大会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1)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的医疗卫生合作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 上合组织成员国间医疗卫生合作历程
    (一) 初始阶段 (2004~2009年)
    (二) 发展阶段 (2010~2014年)
    (三) 全面发展阶段 (2015年至今)
二 上合组织成员国医疗卫生合作形式及内容
    (一) 举办国际论坛和研讨会
    (二) 开创友好医院, 成立研究中心和医院联盟
    (三) 进行各类人才培训
    (四) 进行灾害医学合作
三 上合组织成员国医疗卫生合作的成效
    (一) 进一步加强与世界卫生组织的合作
    (二) 提供线上线下医疗服务
    (三) 启动人才培养项目
    (四) 生物医药产业合作逐步加深
    (五) 进行中医药合作
四 上合组织成员国医疗卫生合作展望
    (一) 进一步加强合作机制建设
    (二) 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合作
    (三) 进一步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医疗服务中心建设
    (四) 不断拓宽生物医药产业合作领域
    (五) 促进传统医药方面的合作

(2)产前硫酸镁暴露对新生儿呼吸抑制影响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第三章 结果
第四章 讨论
本课题得到以下资金资助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荣誉
学术会议
致谢

(3)我国护理学学科体系构建与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概述
    一、研究动因与背景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四、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 护理学学科体系的逻辑起点研究
    一、本部分研究的理论基础——学科学理论
    二、学科的相关概念
    三、护理学科的相关概念
    四、护理学学科体系逻辑起点的确立
    六、研究小结
第三部分 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的构建
    一、护理学科知识创新现状考察
    二、护理学科知识传播载体(教材、专着)现状考察——基于内容分析研究
    三、护理学科体系的组织建制状况考察——基于网络内容分析的研究
    四、对国际成熟学科特点的总结与分析
    五、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的构建
    六、研究小结
第四部分 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的论证
    一、研究的理论基础——复杂性科学理论
    二、基于史料的论证一——美国护理学科体系演进历程的影响因素与启示
    三、基于史料的论证二——中国护理学科体系演进历程的影响因素与启示
    四、基于史料的论证三——我国《社区护理学》发展历程的影响因素与启示
    五、基于复杂性科学视域的中美护理学科发展历程分析
    五、基于专家工作会议的论证——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的专家会议
    七、研究小结
第五部分 我国护理学学科体系的构建
    一、我国部分学科体系设置现状及启示
    二、我国护理学学科体系框架初步构建
        (一)构建护理学学科体系的原则
        (二)护理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
        (三)构建基于“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的学科体系
    三、研究小结
第六部分 护理学科体系发展框架及策略研究
    一、研究的理论基础——生态位理论
    二、我国护理学学科体系发展框架研究
        (一)护理学学科生态发展核心概念的提炼
        (二)护理学科体系发展框架的前期研究结论
        (三)护理学科体系发展框架的形成
    三、护理学科体系发展策略——基于学科体系发展框架的应用研究
    四、研究小结
结语
    一、本研究主要完成的工作
    二、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三、本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附录一、“护理学二级学科准入标准”专家小组会议提纲
附录二、专家小组会议意见征集表
附录三、“护理学学科体系”专家小组会议提纲
附录四、“护理学学科体系”专家小组会议意见征集表
附录五、美国护理学学科体系演进历程译文节录
附录六、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致谢

(4)转化医学科研组织模式构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相关概念界定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转化医学科研组织模式构建的理论探讨
    2.1 影响转化医学科研组织模式形成及发展的理论因素研究
    2.2 影响转化医学科研组织模式建立的实践因素研究
    2.3 当代生物医学发展对科研组织管理改革的启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转化医学的内涵及其对科研组织管理创新的影响
    3.1 研究目的、方法和技术路线
    3.2 研究结果
    3.3 讨论
    3.4 转化医学发展对科研组织管理模式改革创新的启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国内外转化医学科研组织模式案例研究
    4.1 研究目的、方法和技术路线
    4.2 研究结果
    4.3 中美转化医学科研组织模式的对比研究
    4.4 国内外转化医学科研组织模式对比研究的启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转化医学科研组织模式调查研究
    5.1 研究目的、方法和技术路线
    5.2 问卷调查结果
    5.3 定性研究结果
    5.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转化医学科研组织模式的构建
    6.1 转化医学科研组织模式的构建原则
    6.2 转化医学科研组织模式的构建方法
    6.3 “全维式交叉协同”转化医学科研组织模式的构建
    6.4 转化医学中心的建设构想
    6.5 对中国转化医学科研组织模式改革的建议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参加科学研究情况
致谢

(6)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30年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西医结合医学基础研究
    1.1 新概念与新理论
    1.2 证候研究
        1.2.1 证候实质
        1.2.2 证候分类
        1.2.3 证候规范
    1.3 四诊方法研究
    1.4 阴阳学说研究
    1.5 针灸机制研究
        1.5.1 针刺机制
        1.5.2 经络实质
    1.6 中西医结合医学方药研究
        1.6.1 复方药效评价
        1.6.2 复方安全性评价
        1.6.3 方证对应
2 中西医结合医学临床研究
    2.1 中西医结合医学临床研究概况
        2.1.1 中西医结合医学临床研究数量
        2.1.2 探索符合中西医特色的临床研究方法
    2.2 中西医结合医学临床研究进展
        2.2.1 内科研究
        2.2.1.1 心血管系统疾病
        2.2.1.2 消化系统疾病
        2.2.1.3 糖尿病
        2.2.1.4 风湿免疫疾病
        2.2.1.5 血液系统疾病
        2.2.1.6 肿瘤
        2.2.1.7 肾脏疾病
        2.2.1.8 神经系统疾病
        2.2.2 外科研究
        2.2.2.1 急腹症
        2.2.2.2 骨伤
        2.2.3 妇产科研究
        2.2.4 儿科研究
        2.2.5 传染性疾病研究
        2.2.6 小结
    2.3 循证医学研究进展
    2.4 中西医结合医学标准化研究及临床实践指南制定
    2.5 转化医学与中西医结合医学
3 中西医结合医学学术交流
4 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存在的问题
    4.1 缺乏深刻的研究内容
    4.2 忽视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的对应关系
    4.3 脱离现代研究实际的研究设计
    4.4 忽视研究结果深入的总结和分析

(7)徐铭军:手术室内的幕后英雄(论文提纲范文)

麻醉医学:一个高风险的学科
产科麻醉, 挑战高风险
分娩镇痛, 是产妇和胎儿的权利
专家简介

(8)广西母亲安全政策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目的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方法学
    一、理论基础
    二、政策评价设计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的方法学
    五、资料处理与分析
    六、质量控制
    七、研究伦理
    八、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三章 广西母亲安全政策的形成性评价
    第一节 广西概貌
    第二节 资料来源与研究策略
    第三节 广西母亲安全政策的政策环境
        一、国际环境
        二、内部环境
        (一) 法制环境的改善
        (二) 传统观念与旧习俗对住院分娩的影响
        (三) 交通地理条件对于住院分娩的影响
        (四) 经济因素对住院分娩的制约
        (五) 家庭接生员的历史因素对于住院分娩的影响
    第四节 广西母亲安全政策的政策内容
    第五节 广西母亲安全政策的政策过程
        一、政策情势判断
        二、政策试点
        三、政策发展与实施
        (一) 卫生系统管理
        案例1
        (二) 服务提供
        案例2
        (三) 人力资源管理
        (四) 市民社会
        案例3
    第六节 广西母亲安全政策的政策参与者
    第七节 小结
第四章 广西母亲安全政策的实施效果评价
    第一节 广西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服务的利用评价
        一、资料来源与方法
        二、结果与分析
        (一) 研究对象的背景特征
        (二) 基线调查与干预后调查住院分娩率的分年度变化情况
        (三) 分娩地点构成分析
        (四) 住院分娩率按研究因素的分布
        (五) 住院分娩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六) 孕产保健服务情况评价
        (七) 分娩费用评价
        (八) 对家庭分娩人群的分析
        (九) 孕产妇对住院分娩服务的满意度评价
        (十) 干预后孕产妇对孕产保健意识的认知
        三、讨论
    第二节 广西孕产妇死亡评价
        一、资料来源与方法
        二、结果与分析
        (一) 监测地区孕产妇死亡率
        (二) 孕产妇死亡的相关背景因素
        (三) 死亡孕产妇的孕产保健情况
        (四) 死亡孕产妇的死亡评审情况
        (五) 拟合孕产妇死亡地点影响因素的多分类Logit模型
        三、讨论
    第三节 广西母亲安全政策的发展方向评价
        一、资料来源与方法
        二、结果与分析
        (一) TOPSIS法评价母婴安全工程综合实施效果
        (二) ARIMA模型预测孕产妇死亡率
        三、讨论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政策建议
    三、本研究的特色与局限性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一: 综述
附件二: 广西母亲安全政策大事记
附件三: 文献分析工具模板
附件四: 半结构化访谈提纲模板
附件五: 孕产保健服务调查问卷
附件六: 发表文章情况

(9)长沙市某区2004-2005年围产儿死亡水平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内容
    1.3 调查方法
    1.4 资料整理分类及统计方法
第二章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48例围产儿死亡情况分析
    2.3 影响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因素
    2.4 影响围产儿死亡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2.5 不同因素对围产儿死亡率的相对危险度及人群特异危险百分比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
    3.1 围产儿死亡的流行病学特征
    3.2 影响围产儿死亡的各因素分析
    3.3 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
    3.4 人群特异危险百分比结果分析
第四章 结论
第五章 建议
参考文献
综述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10)北京市孕产妇与流动人口孕产妇1995-2004年死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1.资料来源:
    2.方法:
结 果
    1.1995-2004年北京市户籍与流动人口孕产妇的MMR:
    2.孕产妇死亡原因:
    3.流动人口孕产妇死亡者的分娩地点:
    4.孕产妇死亡评审结果:
讨 论
    1. MMR比较:
    2.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 产科知识与技术问题。
        (2) 对异位妊娠诊断与抢救的问题。
        (3) 危重症患者抢救的管理问题。
        (4) 影响孕产妇死亡的社会因素。
    3.建议:

四、首届发展中国家围产医学大会简介(论文参考文献)

  • [1]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的医疗卫生合作回顾与展望[J]. 阿达莱提·塔伊尔. 欧亚经济, 2019(04)
  • [2]产前硫酸镁暴露对新生儿呼吸抑制影响的meta分析[D]. 王春燕. 广州医科大学, 2018(05)
  • [3]我国护理学学科体系构建与发展策略研究[D]. 张艳. 第二军医大学, 2013(04)
  • [4]转化医学科研组织模式构建的研究[D]. 周来新. 第三军医大学, 2012(06)
  • [5]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30年回顾[A]. 吕爱平,刘孟宇,张弛,宇文亚,吕诚. 全国中西医结合发展战略研讨会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会论文汇编, 2011
  • [6]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30年回顾[J]. 吕爱平,刘孟宇,张弛,宇文亚,吕诚.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11)
  • [7]徐铭军:手术室内的幕后英雄[J]. 马双. 中国医药导报, 2011(08)
  • [8]广西母亲安全政策评价研究[D]. 黎健. 复旦大学, 2008(11)
  • [9]长沙市某区2004-2005年围产儿死亡水平及影响因素研究[D]. 沈静. 中南大学, 2006(06)
  • [10]北京市孕产妇与流动人口孕产妇1995-2004年死亡分析[J]. 沈汝■,杨惠娟,李禾,何芳,丁辉,邓小虹,肖珣,刘钢.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6(03)

标签:;  ;  ;  ;  

第一届发展中国家围产医学大会简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