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RELATIONSHIP BETWEEN LYMPH NODE METASTASES IN ESOPHAGEAL CARCINOMA AND ITS PROGNOSIS(论文文献综述)
熊茂森[1](2021)在《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胸内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对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文中指出目的:研究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胸内喉返神经旁淋巴结(Intrathoracic 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 para-lymph nodes,RLNLNs)转移对颈部淋巴结(Cervical lymph node,CLN)转移的预测价值,探讨合理的淋巴结清扫范围。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1日~2014年1月1日恩施土家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心胸外科收治的174例行颈胸腹部三切口三野淋巴结清扫手术的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分析胸内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对全部数据均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应用χ2检验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单因素分析显示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与胸内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肿瘤位置、浸润深度和分化程度有相关性(p﹤0.05),与患者年龄、性别、脉管内有无癌栓、肿瘤最大径无相关性(p﹥0.05)。2.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分化程度、肿瘤位置、胸内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是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3.正交卡方检验分析显示食管鳞状细胞癌位于胸上段时颈部淋巴结转移与胸内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p=0.628),食管鳞状细胞癌位于胸中段或胸下段时颈部淋巴结转移与胸内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p=0.017,p=0.016)。4.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右侧胸内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对颈部淋巴结转移有显着正向影响(B=1.352,p=0.000)。右侧胸内喉返神经旁淋巴结阳性时颈部淋巴结阳性发生概率是右侧胸内喉返神经旁淋巴结阴性时颈部淋巴结阳性发生概率的2.378倍(OR=2.378)。左侧胸内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对颈部淋巴结没有显着影响(p=0.144)。用交叉列联表二元Logistic回归进一步分层分析显示胸上段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右侧或左侧胸内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对颈部淋巴结转移均无显着影响(p=0.998;p=0.999)。胸中段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右侧或左侧胸内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对颈部淋巴结转移均有显着正向影响(B=1.200,p=0.033;B=1.513,p=0.035)。且右侧胸内喉返神经旁淋巴结阳性时颈部淋巴结阳性发生概率是右侧胸内喉返神经旁淋巴结阴性时颈部淋巴结阳性发生概率的3.320倍(OR=3.320)。左侧胸内喉返神经旁淋巴结阳性时颈部淋巴结阳性发生概率是左侧胸内喉返神经旁淋巴结阴性时颈部淋巴结阳性发生概率的4.541倍(OR=4.541)。胸下段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右侧胸内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对颈部淋巴结转移有显着正向影响(B=1.194,p=0.010),且右侧胸内喉返神经旁淋巴结阳性时颈部淋巴结阳性发生概率是右侧胸内喉返神经旁淋巴结阴性时颈部淋巴结阳性发生概率的6.781倍(OR=6.781);而左侧胸内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对颈部淋巴结转移无显着影响(p=0.455)。结论:1.肿瘤分化程度、肿瘤位置、胸内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是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测因素。2.对于胸中段或胸下段食管鳞状细胞癌,右侧胸内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对颈部淋巴结转移有预测价值,左侧胸内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对颈部淋巴结转移无预测价值。
王丰[2](2021)在《第一部分:食管印戒细胞癌预后因素及预后预测模型的研究 第二部分:PGK1作为食管癌预后因子及其与肿瘤浸润CD8+T细胞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食管印戒细胞(Signet ring cell,SRC)癌是一种临床上少见的食管腺癌的病理学亚型,过去关于印戒细胞癌的研究多集中于胃癌、结直肠癌等肿瘤,关于食管印戒细胞癌的研究相对较少。阳性淋巴结的对数比值(Log odds of positive lymph nodes,LODDS)是近些年来提出的一个与淋巴结相关一个新颖的预后预测指标,本研究首次在食管印戒细胞癌中探索阳性淋巴结的对数比值(LODDS)作为其预后预测因子的价值,为食管印戒细胞癌的预后的判断提供新的思路。列线图,又称诺模图(Nomogram)是一种基于多因素分析模型的图形化的结果,今年来被广泛用于肿瘤的预后研究,常被用来构建肿瘤预后的预测模型。基于目前尚未有研究构建关于食管印戒细胞癌的预后预测模型。本研究首次构建食管印戒细胞癌的预后预测模型。研究目的本研究的是通过对比阳性淋巴结的对数比值(LODDS)和N分期这两个淋巴结相关的预后指标,来探讨阳性淋巴结的对数比值(LODDS)作为食管印戒细胞癌的预后指标的价值。随后探讨食管印戒细胞癌的预后因素,并构建诺模图(Nomogram)以预测食管印戒细胞癌的预后。研究方法本研究分为两节,第一节通过对2006年至2016年间美国SEER(Surveillance,Epidemiology,and End Results,SEER)数据库中,共计259例接受手术治疗的食管印戒细胞癌的病例进行分析。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来分别评估LODDS和N分期作为食管印戒细胞癌预后预测因子的价值。赤池信息准则(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和一致性指数(Harrell’s C-index)则用于评价这两个基于淋巴结的预后指标。本研究第二节收集2004年至2016年的SEER数据库中共968例食管印戒细胞癌的病例。随机将入组病例分为训练队列和验证队列。训练队列用以构建预后预测模型,验证队列对构建的预测模型进行验证。对所有变量进行了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后,选择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绘制诺模图。随后通过计算一致性指数(C-index),校准曲线(calibration curves)和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分别对构建的预测模型进行评价。研究结果首先在第一节LODDS的研究中,纳入研究的所有259例患者的5年肿瘤特异性生存率(Cancer-specific survival,CSS)为 41.3%,5 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为27.0%。通过Kaplan-Meier法计算CSS和OS的结果提示LODDS的对数秩卡方(Log rank chi-squared)得分(OS 46.162,CSS 41.178)比 N 分期(OS 36.215,CSS 31.583)高。单因素分析表明,医疗保险,种族,T分期,M分期,TNM分期,放疗,N分期和LODDS是OS的潜在预后因素(P<0.1)。多因素分析表明,LODDS是手术切除后食管印戒细胞患者的重要独立预后因素(P<0.05),而相比之下N分期则不能作为合适的预后因素(P=0.122)。第二节食管印戒细胞癌预测模型的构建中,通过Kaplan-Meier法计算训练队列的1年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0.446和0.146,而验证队列的1年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0.459和0.138。训练队列和验证队列的一致性指数(Harrell’s c-index)值分别为0.723和0.708。在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和校准曲线中,均证实该预后预测模型具有优秀的预测效能。研究结论与N分期相比,阳性淋巴结的对数比值(LODDS)是接受手术治疗的食管印戒细胞癌患者的更好的预后因素。此外,本研究建立了可预测食管印戒细胞癌患者总体生存(OS)的预测模型。随后对该预测模型的验证充分证明了其良好的预测能力。研究背景食管癌是目前全球第9大最常见的癌症和第六大最常见的癌症死亡原因,目前有越来越多关于食管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磷酸甘油酸激酶1对应的基因PGK1具有许多癌基因的特征,所以PGK1在肿瘤领域一直是一个研究的热点基因。随着肿瘤免疫治疗的兴起,肿瘤浸润的CD8+T细胞也一直是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热点。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研究PGK1与作为食管癌预后因子的价值及其与肿瘤浸润CD8+T淋巴细胞的关系。研究方法本研究共收集了 2005年至2007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接受了食管癌切除术的肿瘤标本共100例。标本应用PGK1抗体及CD8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同时查阅了相应患者的临床病理信息。随后应用TCGA、TIMER、GEPIA等公共数据库对结论进行进一步验证,最后对TCGA数据库中PGK1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做富集分析进一步探讨PGK1在食管癌中参与的生物学过程及相关通路。研究结果在入组病历中应用Kaplan-Meier法以PGK1为单因素变量绘制生存曲线,可见PGK1高表达组的预后较低表达组差。对所有纳入研究的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N分期、TNM分期、PGK1为危险因素(P<0.1),随后进行多因素分析提示PGK1为食管癌独立危险因素(P<0.05)。对PGK1表达与CD8+淋巴细胞浸润应用费舍尔精确性检验(Fisher’s exact test)进行相关性分析,计算所得P值为0.031(P<0.05),r值(Pearson’s r)即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192,考虑PGK1表达与CD8+淋巴细胞浸润存在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负相关。随后在TIMER中对以上结论进行验证得出一致结论。经过富集分析与PGK1相关基因参与最多的KEGG通路包括细胞周期、嘌呤代谢、糖酵解/糖异生、氨基酸的生物合成等通路。GO分析中相关性较大的的的生物学过程包括:细胞器分裂、DNA构象变化、细胞核分裂、细胞周期有丝分裂的调控等。GO分析中存在较多的的细胞学组分包括:染色体区域、纺锤体、中心体等。GO分析中参与较多的分子功能包括ATP酶活化、ATP酶活化耦合、钙黏蛋白结合等。研究结论PGK1的高表达可以提示食管癌的不良预后,在食管癌中PGK1的表达与肿瘤浸润CD8+淋巴细胞存在显着负相关。
马雷[3](2021)在《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的胸段食管鳞癌预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喉返神经旁淋巴结(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 lymph node,RLN LN)转移、淋巴结转移数目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179例于2015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初治并行微创食管癌切除术的食管鳞癌患者行生存分析,分析RLN LN转移与胸段食管鳞癌术后患者的3年生存率。结果:全组179例食管鳞癌患者RLN LN转移率为26.3%(47/179),3年总生存率为56.2%,在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下的RLN LN转移阳性与阴性患者的三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6.1%vs 49.6%,x2=2.616 P=0.106);有无RLN LN转移在N1期、N2+N3期的三年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59.2%vs 55.7%x2=0.011 P=0.915;25.5%vs 25.6%x2=0.246 P=0.620)。单因素分析结果示:肿瘤位置、肿瘤长度、T分期、N分期、神经侵犯、脉管癌栓、RLN LN转移是影响食管鳞癌总生存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示:肿瘤长度、N分期是影响食管鳞癌预后较差的独立危险因素(OR=1.548 95%CI:1.096-2.188 P=0.013,OR=1.495 95%CI:1.076-2.075 P=0.016)。结论:RLN LN转移需结合着N分期对预后进行评估,随着N分期和肿瘤长度的增加,食管鳞癌三年生存率逐渐降低。
王惠[4](2021)在《新疆哈密哈萨克族食管癌病理特点及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文中研究表明背景食管癌为人类常见恶性肿瘤之一,而新疆哈萨克族中食管癌发生率也有较多报道,本地区多以游牧为生,文化程度低,家庭生活水平较差,日常饮食单一,营养物质摄入不足,有较高的食管癌发生风险。了解哈萨克族食管癌的病理特征,对于判断疾病发生发展至关重要,对于完善分子病理学理论进行早期诊断,预测食管癌患者的疗效和预后有重要意义。目的分析新疆哈密哈萨克族食管癌的病理特点,并采用门诊、住院复查及电话等方式跟踪调查,获得预后资料,分析治疗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7年12月哈密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患者72例,统计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分析食管癌的病理特点,同时记录其术前实验室指标、影像学资料及治疗情况。采用门诊、住院复查及通过电话和其他随访方法获得预后数据。术后3年内3月随访一次,到患者死亡日期为总的存活时间,至2020年年底。以寿命表法对术后1年、2年、3年生存率进行计算,Kaplan-Meier法分析累积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将随访截止死亡的患者记为死亡组,存活者(除外失访病例)记为生存组,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法分析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预后的相关因素,多因素Logistics回归法分析影响哈萨克族食管癌预后的独立因素。结果1.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的术前资料72例食管癌患者,术前纤维蛋白原(FIB)升高19例、血小板计数(PLT)升高15例、D-二聚体升高23例、血脂水平升高35例、预后营养指数(PNI)低26例,磁共振成像显示T1WI轴位围绕管腔不均匀增厚,腔内狭窄不规整,T2WI环状高密度黏膜线不连续,DWI影像见肿物呈高密度,表观扩散系数(ADC)上可见低密度,ADC值范围为1.12~1.86×10-3mm2/s。2.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的治疗情况行Lvor-lewis手术37例,经Mckeown手术35例,经现代二野或二野半淋巴结清扫清除胸腔内、腹腔与颈部两侧的淋巴结群。单纯接受手术治疗43例,术后予以辅助放化疗29例,适形调强放疗方案:1.8 Gy/次,1次/d,5次/周,共28次。化疗方案(均28天一周期)(1):紫杉醇+顺铂/奈达铂,放疗时2周期,同步放化疗后2周期。化疗方案(2):顺铂+氟尿嘧啶,放疗时2周期,同步放化疗后2周期。术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见ki-67、EGFR、Cyclin D1阳性表达分别46例、38例、59例。3.总生存时间分析以寿命表法评估随访所得72例食管癌术后患者的数据,在3年随访结束,共17例死亡,55例存活,其中4例未达随访终点,51例在随访结束时仍存活。食管鳞癌术后平均生存时间为30.57个月,均未达中位生存,其1年、2年、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9.42%、79.26%、62.50%。4.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的病理特点72例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患者中,男46例,女26例,年龄41~72岁,平均(57.38±7.03)岁,肿瘤直径(3.91±0.74)cm,体质指数(BMI)(23.73±2.55)kg/m2,83.33%(60/72)的患者年龄<65岁,且有吸烟饮酒史、病变集中在食管中下段、肿瘤直径≤5 cm、组织学分型多为溃疡型、病理分型为鳞癌、低中分化、神经侵犯、淋巴结转移、脉管瘤栓、TNM分期以Ⅱ~Ⅲ期为主是其主要病理特征。5.影响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治疗预后的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年龄、饮酒史、肿瘤直径>5 cm、低分化、神经侵犯、有淋巴结转移、TNM分期Ⅲ~Ⅳ期、食管憩室、术前FIB升高是影响食管癌预后独立影响因素,而PNI、术后辅助治疗为保护性因素(P<0.05)。结论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患者以鳞癌、低中分化、神经侵犯、淋巴结转移、脉管瘤栓、TNM分期以Ⅲ~Ⅳ期为主是其主要病理特征;年龄、饮酒史、肿块直径>5 cm、低分化、神经侵犯、有淋巴结转移、TNM分期、食管憩室、术前FIB为影响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患者治疗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马晓丽[5](2021)在《ILK对食管鳞癌恶性表型的影响及其功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目的是探讨整合素连接激酶(ILK)基因对食管癌细胞增殖、凋亡、侵袭和迁移的影响,研究其在食管癌中功能,为食管癌的精准诊疗奠定理论基础和临床参考。方法:1)采用meta分析评价ILK在消化系统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与消化系统肿瘤临床表型及预后间的相关性;2)筛选ILK高表达的人食管鳞癌细胞系,建立ILK慢病毒干扰序列。将ILK慢病毒干扰序列转染食管鳞癌细胞系TE-1和KYSE-150,用q RT-PCR检测干扰载体转染后ILK的表达。在细胞水平上,利用MTT增殖、克隆检测、流式细胞仪凋亡检测、Transwell小室侵袭及划痕愈合等技术,研究ILK基因消减对食管鳞癌细胞增殖、凋亡、侵袭和迁移的影响;3)建立ILK慢病毒干扰载体,转染KYSE-150细胞。在裸鼠皮下分别接种sh ILK及对照细胞株,建立KYSE-150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通过观察肿瘤生长,测量肿瘤大小和体积。在动物水平上,研究ILK基因消减对食管鳞癌细胞生长的影响。基于RNA-seq技术筛选食管癌的差异表达基因,通过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分析预测其可能的发病机制,筛选可能参与食管癌发生发展的关键调控基因及相关信号通路。结果:第一部分:meta分析结果显示ILK在消化系统肿瘤组中高表达,ILK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浸润程度及生存预后呈相关性,与年龄及性别无明显相关性。第二部分:在体外ESCC细胞水平,沉默ILK基因后,可显着抑制TE-1、KYSE-150细胞增殖和集落形成,促进TE-1、KYSE-150细胞凋亡。ILK基因消减后,TE-1、KYSE-150细胞侵袭及迁移能力明显减弱。第三部分:裸鼠移植瘤动物模型结果发现,ILK干扰组裸鼠肿瘤生长缓慢,相比较于对照组,肿瘤的重量及体积均偏小,ILK基因消减后影响了裸鼠成瘤的能力。基于RNA-seq技术,ILK基因干扰后挖掘到5540个食管癌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为2839个,下调基因为2601个。上调的基因有SOD2、IRF6、PER1、PHLDB2、TNFAIP3等,下调的基因有RPL21、HYOU1、WARS、SUPT16H、DHCR24等。可能参与TNF信号通路、AMPK信号通路、Fox O信号通路、P53信号通路、NF-k B信号通路等。结论:ILK在消化系统肿瘤中高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浸润程度及生存预后呈相关性,与年龄及性别无明显相关性。ILK基因消减抑制ESCC细胞增殖、克隆形成、侵袭及转移,促进细胞凋亡。体内致瘤研究证实,ILK基因消减会阻碍KYSE-150移植瘤的生长。基于RNA-seq技术筛选出食管癌的差异表达基因,通过GO功能富集和KEGG通路分析预测差异表达基因,可能相关的信号传导通路。
古丽努尔·艾尼[6](2021)在《食管癌术后治疗模式及临床特点对食管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食管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术后治疗模式及临床病理特点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对比单纯手术与术后不同辅助治疗模式的预后差异。方法:采集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首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分成单纯手术组和术后辅助治疗组,术后辅助治疗组包括术后化疗组和术后放疗组,预后影响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和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对比单纯手术与术后不同辅助治疗的疗效。结果:本研究共收集232例患者,单纯手术组140例,术后化疗组70例,术后放疗组22例。p N0共156例,p N1-3共76例,N阳性中45例行单纯手术,术后辅助治疗31例。单纯手术组、术后化疗及术后放疗组3年生存率分别为58.90%、72.85%、77.30%。N阳性患者单纯手术组、术后化疗组和术后放疗组3年生存率分别为16.0%,42.1%,75.0%。单因素分析得出,术后辅助治疗、肿瘤直径、脉管癌栓、神经侵犯、T分期、N分期、TNM分期、肿瘤分化程度均与患者的预后相关。多因素分析表明,术后未辅助治疗、脉管癌栓是食管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ESCC患者能从术后辅治疗中生存获益,尤其淋巴结阳性患者放疗中获益更显着。对经手术治疗的食管鳞癌患者而言,脉管癌栓、术后辅助治疗是影响其3年总体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
崔健[7](2020)在《407例胸段食管鳞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特点》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是我国常见的食管肿瘤类型。通过回顾性研究胸段食管鳞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特点,探讨食管癌淋巴结清扫范围和手术方式,对指导外科治疗食管鳞癌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研究方法收集2012年12月-2018年10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胸外科接受颈胸腹三切口食管癌手术治疗407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主要包括性别、年龄、手术方式及肿瘤部位、肿瘤大小、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情况等组织病理学检查及诊断等资料。所有临床病理资料均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his系统中获取,探讨淋巴结转移特点及危险因素。结果407例患者中,食管病变位于胸上段26例,胸中段190例,胸下段191例。病理分期:Ⅰ期32例,Ⅱ期167例,Ⅲ期206例,Ⅳ期2例。232例(57.0%)发生颈部、胸部和/或腹腔淋巴结转移。颈部、上、中、下纵隔及腹腔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0.7%、8.8%、21.4%、16.7%及37.1%。单纯邻近淋巴结转移占50.0%,多级或跳跃性淋巴结转移分别占29.3%和20.7%。胸段食管鳞癌单纯邻近淋巴结总转移率为50.0%,其中胸上、中、下段鳞癌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41.7%、29.5%和69.6%。多级淋巴结总转移率为29.3%,其中胸上、中、下段鳞癌多级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25.0%、38.1%和21.7%。跳跃性淋巴结总转移率为20.7%,其中胸上、中、下段鳞癌跳跃性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3.3%、32.4%和8.7%。胸上、中、下段食管鳞癌的淋巴结转移率相似(p=0.319),分别为46.2%、55.3%和60.2%,但转移方式略有不同。胸上段食管鳞癌最常见的淋巴结转移部位是上纵隔淋巴结(26.9%),其次是中纵隔淋巴结(15.4%)、腹腔淋巴结(11.5%)、颈部淋巴结(3.8%)和下纵隔(0%)。胸中段食管鳞癌的淋巴结转移频率最高的部位是腹腔淋巴结(32.6%),其次是中纵隔淋巴结(30.0%)、上纵隔淋巴结(10.0%)、下纵隔(8.9%)和颈部淋巴结(0.5%)。胸下段食管鳞癌中腹腔淋巴结转移率最高(45.0%),其次为下纵隔淋巴结(26.7%)、中纵隔淋巴结(13.6%)、上纵隔淋巴结(5.2%)和颈部淋巴结(0.5%)。食管病变范围大(p<0.000)、T分期晚(p<0.000)、肿瘤细胞分化差(p<0.001)、脉管癌栓(p<0.000)和神经侵犯(p<0.000)是淋巴结转移的不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食管病变长度、T分期、肿瘤细胞分化程度、脉管癌栓和神经侵犯也均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胸上、中、下段食管鳞癌的淋巴结转移率相似,主要发生单纯邻近淋巴结转移,其次是多级性和跳跃性淋巴结转移。食管病变范围大、T分期晚、肿瘤细胞分化差、脉管癌栓和神经侵犯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应进行广泛的淋巴结清扫。
王雷[8](2020)在《胸段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的回顾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原发性胸段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建立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模型,并在此模型的基础上尝试预测食管癌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为患者在术前制定合理的手术方式和淋巴结清扫方案提供参考,并为指导术后治疗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93例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接受原发性胸段食管鳞癌手术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根治性食管肿瘤切除术(开放性Ivor-Lewis、Mc Keown手术或MIE食管癌切除术),均行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后病理明确诊断为食管鳞状细胞癌,且肿瘤位置均位于胸段食管。对食管癌各段的淋巴结转移情况和可能影响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因素使用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93例患者中,有36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38.7%),胸上段、胸中段、胸下段的纵隔和腹腔淋巴结转移率没有显着差别(P>0.05)。通过单因素分析各影响因素,发现吸烟、肿瘤位置、肿瘤长度、分化程度和脉管侵犯在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方面存在明显差异(P<0.05)。通过Logistics多因素分析显示:分化程度(P=0.014)、肿瘤长度(P=0.009)和是否发生脉管侵犯(P<0.01)是影响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二元Logistics回归系数及常量构建淋巴结转移预测模型P=ez/(1+ez),Z=-1.952-1.519×分化程度+2.979×脉管侵犯+1.614×肿瘤长度(cm)。结论:胸上段、中段、下段食管鳞癌在纵隔和腹部淋巴结转移率方面没有差别。食管肿瘤分化程度、肿瘤长度、和是否发生脉管侵犯是影响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研究所构建的淋巴结转移预测模型,拟合度较好,可以考虑在临床实践中进行参考,以便进一步指导患者预后的评估和相关治疗的选择。
王从高[9](2020)在《贲门腺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对生存影响及与CDH1蛋白表达的关系》文中研究表明1 研究背景和目的贲门腺癌是世界范围常见的上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西方国家贲门腺癌发病率呈现上升态势,中国在内的诸多亚洲国家的贲门腺癌患者发病率逐渐升高。贲门腺癌的预后较差,5年生存期在20%-54%范围内,远期生存结果也不甚理想,其早期确诊比例较低。淋巴结转移是贲门腺癌进展重要的标志,淋巴结转移被认为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之一。发生淋巴结转移患者预后生存明显下降。明确贲门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特点不仅能更精确评估患者状况,也有利于临床医师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和有效的评估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肿瘤的演进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多种基因与蛋白改变涉及其中,了解这些因素不仅可能提供新的个体化精准治疗方案,而且能改善患者整体预后生存。钙黏蛋白对维持机体组织结构和和功能有重要作用。钙黏蛋白(CDH1蛋白)的缺失或低表达会导致肿瘤的侵袭与转移,使肿瘤患者预后变差。在本研究中,笔者通过大样本数据探讨贲门腺癌淋巴结转移特点及预后方面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CDH1蛋白表达在贲门腺癌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期望为贲门腺癌早期发现、临床个体化治疗方案及预后提供指导依据。2 材料与方法2.1 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来自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省部共建食管癌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50万例食管癌和贲门癌临床信息数据库(1973-2019年),选取病理确诊的贲门腺癌手术患者,同时未合并其他恶性肿瘤,且非双灶或多灶贲门腺癌患者,有明确淋巴结分级记录,肿瘤分期明确,基本临床信息完整。2.2 研究方法①回顾性分析38533例贲门腺癌手术患者临床诊疗资料,主要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家庭住址、吸烟史、饮酒史、家族史、临床诊断、病理诊断、确诊时间、病理诊断详情、肿瘤长径、分化程度、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有无远处转移、治疗方式等。分析淋巴结转移与其他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并对患者进行生存分析。②选取5288例贲门腺癌患者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CDH1蛋白表达情况,并分析CDH1蛋白表达与贲门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2.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5.0进行统计学分析,淋巴结转移及CDH1蛋白表达分布特征采用卡方检验。单因素生存分析根据Kaplan-Meier法,并用Log-rank检验分析组间生存率的差异;采用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影响贲门腺癌患者预后的多因素进行分析。检验水准:a=0.05。3 结果3.1 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对生存的影响在本研究纳入的38533例贲门腺癌患者中,男性30152例,平均年龄为60.93±8.69岁;女性8381例,平均年龄为60.24±8.96岁。淋巴结转移在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家族史上没有分布差异。在高/低发区、肿瘤长径,分化程度,T分期,M分期均与淋巴结转移有显着的差异。贲门腺癌早期占比3.6%,中晚期占比96.4%。年龄、饮酒史、分化程度、T分期、N分期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淋巴结转移,年龄增加,分化程度降低,浸润程度加深是贲门腺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3.2 CDH1蛋白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及对生存的影响在本研究纳入的5288例贲门腺癌患者中,男性4159例,平均年龄为61.93±8.65岁;女性1129例,平均年龄为61.47±8.87岁。CDH1蛋白阳性表达率为83.9%。CDH1蛋白表达在性别、肿瘤长径,分化程度,浸润程度上分布有显着的差异。在年龄、高/低发区、吸烟史、饮酒史、家族史、N分期、M分期、病理分期等因素上无分布差异。N分期、性别、年龄、高/低发区、肿瘤长径、分化程度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淋巴结转移、男性、年龄增加、肿瘤长径增加、分化程度降低是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单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CDH1蛋白表达阳性、肿瘤浸润程度加深、病理分期增加是患者预后危险因素。4结论4.1 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淋巴结转移数目增加,患者整体生存变差。4.2 在合理范围内,增加淋巴结清扫数目有利于阳性淋巴结的检出,影响患者治疗方案,有助于患者生存获益。4.3 肿瘤浸润程度、分化程度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是贲门腺癌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4.4 CDH1蛋白是贲门腺癌患者预后判定的分子标指标,CDH1蛋白的低表达是贲门腺癌患者预后不良的表现。4.5 CDH1蛋白与贲门腺癌肿瘤细胞侵袭与转移有关。肿瘤长径的逐渐增加,肿瘤分化变差,肿瘤浸润程度加深时,CDH1蛋白表达降低。
赵方超[10](2020)在《胸段食管鳞癌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模型构建及预测能力的初步验证》文中指出目的食管癌恶性程度高、预后差。淋巴结转移及阳性淋巴结数量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原因。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是胸段食管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之一。有研究者认为,清扫喉返神经旁淋巴结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但也有学者认为,盲目扩大淋巴结清扫范围会破坏阴性淋巴结的功能,且易引起声嘶、饮水呛咳等并发症。为了探讨胸段食管鳞癌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的特点及规律,更准确判断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性质,我们基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影像学检查参数构建一套风险预测模型,以期为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更多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唐山市人民医院2014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89例胸段食管鳞癌患者为建模集,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转移组与未转移组,分析可能影响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发生的相关因素。根据危险因素权重,构建风险模型。同时,连续性收集2017年2月2018年12月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的47例患者为验证集,外部验证该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1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位置、分化程度、浸润深度、隆突下淋巴结转移、淋巴结SUV值、CT下淋巴结转移征象是影响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发生的危险因素。2将单因素分析中有意义的指标全部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位置、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SUV值、CT下淋巴结转移征象是影响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发生的独立性危险因素。3结合独立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P预测=-0.754-1.347X1-1.361X2+1.282X3+3.380X4+1.912X5(X1:肿瘤位置、X2:分化程度、X3:浸润深度、X4:淋巴结SUV值、X5:CT下淋巴结转移征象)。4根据预测模型建立ROC曲线:ROC曲线的Youden指数最大值为0.710,截断值为0.662,敏感性为70.9%,特异性为99.1%,曲线下面积为0.918。5将验证集患者带入预测模型,检验该模型预测效能,结果发现,ROC曲线下面积为0.79,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显示,χ2=1.52,P=0.93。模型拟合效度好,预测价值高。结论影响胸段食管鳞癌发生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多,临床应进行有效评估。本研究构建的预测模型有较好的评估效能,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图3幅;表2个;参135篇。
二、RELATIONSHIP BETWEEN LYMPH NODE METASTASES IN ESOPHAGEAL CARCINOMA AND ITS PROGNOSI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RELATIONSHIP BETWEEN LYMPH NODE METASTASES IN ESOPHAGEAL CARCINOMA AND ITS PROGNOSIS(论文提纲范文)
(1)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胸内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对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1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章 统计及分析方法 |
第3章 结果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综述 食管癌前哨淋巴结预测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
致谢 |
(2)第一部分:食管印戒细胞癌预后因素及预后预测模型的研究 第二部分:PGK1作为食管癌预后因子及其与肿瘤浸润CD8+T细胞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食管印戒细胞癌预后因素及预后预测模型的研究 |
中文摘要1 |
Abstract1 |
前言 |
研究方法 |
第一节 LODDS作为食管印戒细胞癌的预后因素的价值 |
一、病例收集 |
1. 纳入标准及相应编码 |
2. 排除标准 |
二、数据结果与转换 |
三、统计分析 |
第二节 食管印戒细胞癌的预后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
一、病例收集 |
1. 纳入标准 |
2. 排除标准 |
二、数据整理及变量转换 |
三、统计分析 |
研究结果 |
第一节 LODDS作为食管印戒细胞癌的预后因素的价值 |
一、基线特征 |
二、LODDS组和N分期组的生存结果对比 |
第二节 食管印戒细胞癌的预后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
一、基线特征 |
二、食管印戒细胞癌的预后因素的筛选 |
三、诺模图的构建与验证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二部分: PGK1作为食管癌预后因子及其与肿瘤浸润CD8~+T细胞关系的研究 |
中文摘要2 |
Abstract2 |
前言 |
研究方法 |
一、病例标本收集 |
二、实验方法 |
实验一: PGK1免疫组化染色 |
实验二、CD8免疫组化染色 |
三、本研究中用到的公共数据库和在线分析工具 |
四、统计方法 |
研究结果 |
一、PGK1表达、CD8~+淋巴细胞浸润与预后关系 |
二、PGK1表达与CD8~+淋巴细胞浸润关系 |
三、PGK1的差异表达及与PKG1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的富集分析 |
讨论 |
一、PGK1、CD8~+淋巴细胞与食管癌预后的关系 |
二、PGK1表达与CD8~+淋巴细胞浸润的关系 |
三、PGK1相关差异表达基因的富集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综述 经颈纵隔镜腹腔镜食管癌根治术的现状与展望 |
一、当前食管癌的主要手术方式 |
二、纵隔镜用于食管手术的发展历史 |
三、纵隔镜辅助食管癌根治术的手术方式 |
四、经颈纵隔镜食管癌根治术的可行性 |
五、经颈纵隔镜食管癌根治术适应症及禁忌症 |
六、经纵隔入路食管癌根治术与左右胸入路的对比 |
七、小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的胸段食管鳞癌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2 内容与方法 |
2.1 各因素分类情况 |
2.2 生存分析分组情况 |
2.3 手术方法及随访情况 |
3 统计学分析 |
4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胸段食管鳞癌淋巴结清扫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4)新疆哈密哈萨克族食管癌病理特点及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1 资料及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式 |
1.3 临床资料收集 |
1.4 随访 |
1.5 统计学方法 |
1.6 技术路线 |
2 研究结果 |
2.1 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基线资料及病理特点 |
2.2 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的术前资料 |
2.3 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的手术治疗相关情况 |
2.4 总生存时间分析 |
2.5 影响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治疗预后的因素分析 |
3 讨论 |
3.1 新疆哈密哈萨克族食管癌的病理特点 |
3.2 食管癌的影像学特点分析 |
3.3 食管癌的生存情况分析 |
3.4 影响食管癌患者生存预后的因素分析 |
4 结论 |
5 本研究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综述 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发病学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个人简介 |
致谢 |
(5)ILK对食管鳞癌恶性表型的影响及其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ILK表达与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临床表型及预后相关性的Meta分析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检索数据库 |
1.2 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
1.3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
1.4 研究方法学质量评价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ILK对食管鳞癌细胞恶性表型的功能影响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细胞系及来源 |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1.3 实验方法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ILK对食管鳞癌体内成瘤性的影响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来源 |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1.3 实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整合素连接激酶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新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
(6)食管癌术后治疗模式及临床特点对食管癌患者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 研究对象 |
2 内容与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2 治疗方法 |
2.3 随访情况 |
2.4 评价标准 |
3 纳入与排除标准 |
4 统计学方法 |
5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放化疗在食管癌综合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7)407例胸段食管鳞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1 患者的纳入与排除标准 |
1.2 淋巴结图谱 |
1.3 食管病变部位的定义 |
1.4 淋巴转移的定义 |
1.5 肿瘤及淋巴结的组织病理学 |
1.6 数据统计 |
结果 |
1 研究人群 |
2 淋巴结转移率 |
3 肿瘤部位与淋巴结转移方式的关系 |
4 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致谢 |
(8)胸段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变量、缩略词等本论文专用术语注释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综述 胸段食管癌淋巴结清扫情况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9)贲门腺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对生存影响及与CDH1蛋白表达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符号对照一览表 |
第一部分: 贲门腺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对生存的影响 |
1 研究背景和目的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附图 |
第二部分: CDH1蛋白表达与贲门腺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及对生存期的影响 |
1 研究背景与目的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附图 |
综述 贲门腺癌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及机制研究 |
1 引言 |
2 贲门腺癌的定义及分型 |
3 淋巴结引流规律 |
4 临床上常用淋巴结检查方法 |
5 外科手术中淋巴结清扫范围 |
6 淋巴结转移与预后的关系 |
7 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分子学研究 |
8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10)胸段食管鳞癌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模型构建及预测能力的初步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临床研究 |
1.1 资料与方法 |
1.1.1 研究对象来源 |
1.1.2 纳入标准 |
1.1.3 排除标准 |
1.1.4 临床数据选择 |
1.1.5 临床数据收集 |
1.1.6 各因素分类方法 |
1.1.7 参数的赋值标准 |
1.1.8 手术步骤 |
1.1.9 统计分析 |
1.2 结果 |
1.2.1 入组病例的临床资料 |
1.2.2 影响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发生的单因素分析 |
1.2.3 影响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发生的多因素分析 |
1.2.4 Logistic回归方程建立 |
1.2.5 回归方程的ROC曲线 |
1.2.6 预测模型的外部验证 |
1.3 讨论 |
1.3.1 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的特点 |
1.3.2 影响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 |
1.3.2.1 肿瘤位置 |
1.3.2.2 肿瘤直径 |
1.3.2.3 分化程度 |
1.3.2.4 浸润深度 |
1.3.2.5 隆突下淋巴结转移 |
1.3.2.6 淋巴结SUV值 |
1.3.2.7 CT 下淋巴结转移征象 |
1.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2章 综述 食管鳞癌喉返神经旁淋巴结的重要性及清扫技巧新进展 |
2.1 喉返神经及神经旁淋巴结解剖特点 |
2.2 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对颈部淋巴结清扫的指导价值 |
2.3 相关三野手术指征的探讨 |
2.4 食管癌颈部淋巴结转移诊治现状 |
2.5 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清扫技巧 |
2.6 术后如何早期发现喉返神经损伤及补救措施 |
2.7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四、RELATIONSHIP BETWEEN LYMPH NODE METASTASES IN ESOPHAGEAL CARCINOMA AND ITS PROGNOSIS(论文参考文献)
- [1]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胸内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对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D]. 熊茂森. 湖北民族大学, 2021(12)
- [2]第一部分:食管印戒细胞癌预后因素及预后预测模型的研究 第二部分:PGK1作为食管癌预后因子及其与肿瘤浸润CD8+T细胞关系的研究[D]. 王丰.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3]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的胸段食管鳞癌预后分析[D]. 马雷.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4]新疆哈密哈萨克族食管癌病理特点及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D]. 王惠.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5]ILK对食管鳞癌恶性表型的影响及其功能研究[D]. 马晓丽. 新疆医科大学, 2021
- [6]食管癌术后治疗模式及临床特点对食管癌患者预后的影响[D]. 古丽努尔·艾尼.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7]407例胸段食管鳞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特点[D]. 崔健. 青岛大学, 2020(01)
- [8]胸段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的回顾性分析[D]. 王雷. 东南大学, 2020(01)
- [9]贲门腺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对生存影响及与CDH1蛋白表达的关系[D]. 王从高. 郑州大学, 2020(02)
- [10]胸段食管鳞癌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模型构建及预测能力的初步验证[D]. 赵方超.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