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儿科学讲座(4) 新生儿败血症(论文文献综述)
罗俊[1](2020)在《恩施州某三甲医院早产儿常见并发症及住院费用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分析恩施州某三级甲等医院早产儿的出生体重以及胎龄的构成比例、常见并发症的分布、住院费用以及住院时间等情况,为临床诊疗和医保报销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设计《湖北民族大学附属医院NICU早产儿并发症调查表》,搜集2014年1月-2018年12月出生且24小时内入住我院NICU的774名活产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胎龄、出生体重、并发症、住院费用和住院时间等资料。结果:(1)早产儿男女性别比为1.2:1(男422例,女352例);按胎龄分为:<28周者16例(2.07%),28周-31+6周者119例(15.37%),32周-33+6周者182例(23.51%),34周-36+6周者457例(59.04%);按出生体重分为:<1000g者17例(2.20%),1000g-1499g者99例(12.79%),1500g-2499g者451例(58.27%),≥2500g者207例(26.74%);(2)早产儿在新生儿期排名前10位的并发症依次为:病理性黄疸381例(49.2%)、肺炎392例(37.7%)、贫血269例(34.8%)、颅内出血240例(31.0%)、NRDS 211例(27.3%)、低钙血症156例(20.2%)、低钾血症108例(14.0%)、新生儿窒息100例(12.9%)、喂养不耐受93例(12.0%)、凝血功能异常91例(11.8%);(3)高胆红素血症、肺炎、贫血、NRDS、低钙血症、颅内出血、新生儿窒息、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各胎龄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钾血症、凝血功能异常的发生率各胎龄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肺炎、贫血、NRDS、低钙血症、低钾血症、新生儿窒息、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各体重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胆红素血症、颅内出血、凝血功能异常的发生率各出生体重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平均住院的时间为(15.53±13.43)天,平均住院费用为(27522.13±25750.35)元;(6)住院费用与住院时间呈正相关,其中R值为0.781,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住院天数、住院费用与胎龄呈负相关,其R值分别为-0.543、-0.572,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住院天数、住院费用与出生体重呈负相关,其R值分别为-0.504、-0.5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与胎龄及出生体重密切相关,各并发症在不同胎龄、不同出生体重的发生率不同,提示在早产儿管理中应针对不同胎龄、不同出生体重开展早产儿并发症的防治工作;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住院费用越高,这为恩施州住院早产儿的医保报销标准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朱娟娟[2](2020)在《新生儿出生后脐带结扎现状的全国流行病学调查》文中提出目的脐带结扎(umbilical cord clamping,UCC)是胎儿娩出后的常规临床操作,其主要包括脐立即带结扎(immediate cord clampin,ICC)、脐带延迟结扎(delayed cord clamping,DCC)和脐带挤勒(umbilical cord milking,UCM)。DCC和UCM是最近提倡的能够增加胎盘输血的干预措施,可以通过增加新生儿血容量促进从胎儿循环向新生儿循环过渡。本研究主要是调查我国新生儿娩出后脐带结扎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在全国16个省的126家医院中,对助产士/师、产科医师和新生儿医师进行了一次关于脐带结扎的匿名网上问卷调查。结果本次调查最终共接收5005份问卷,其中助产士/师2253份、产科医师1541份、新生儿科医师1211份,所占比例分别为45.01%、30.79%和24.20%,总体回复率为76.16%。所有受访者中对DCC知晓率为86.41%,然而其临床实施率只有41.64%。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医院类型、医院等级、胎龄因素、分娩方式、操作是否便捷、是否有科室规范和能否预防低体温及便于窒息复苏是影响DCC实施的主要因素(P<0.05)。相对于DCC来说,受访者对UCM的知晓率较低(60.16%),但实施率较高(44.85%)。调查结果显示,临床实施UCM的主要原因是其操作便捷有利于窒息复苏抢救和预防早产儿低体温。结论通过专家讲座等途径,大多数受访者对DCC和UCM的相关知识是知晓的,但是因为没有适合我国国情的指南或专家共识,而且临床科室也没有借鉴国外指南,导致DCC和UCM在临床实施的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所以在中国建立明确的指南或专家共识以优化临床实践是非常必要的。
马唯唯[3](2020)在《2016-2018年单中心小儿内科住院患儿疾病谱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背景由于国民经济水平提高、医疗服务事业飞跃发展、人们健康意识提高、生活方式改变以及环境变迁,我国疾病谱正从急性传染性疾病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转变。儿童作为重要群体,其疾病谱也发生了改变。疾病谱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当地居民的健康状况、医疗水平及医疗资源需求。通过对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近3年小儿内科住院儿童的基本资料回顾分析,总结小儿内科住院患儿的疾病构成、变化趋势、转归及专科影响力,为豫北地区小儿内科疾病的防治及保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目的为了解该院2016-2018年小儿内科住院患儿疾病谱的变化规律,探讨小儿内科疾病的变化趋势、分布特征、转归及专科影响力,在此基础上为豫北地区儿童的医疗和预防保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该院信息科统计室出院患者的住院病案首页管理系统中导出0-18岁内科住院患者的基本资料,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由Excel 2017录入数据,SPSS 22.0进行统计分析。计算不同疾病系统及单病种的构成比,观察动态变化;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1.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该院小儿内科住院人数呈上升趋势(χ2=75.897,P<0.001);2.性别比例存在差异:3年间住院患儿男童均多于女童,男童21853例,女童13474例,男:女=1.62:1(χ2=9.513,P=0.009),但男女比例逐年下降;大多数系统疾病男童人数多于女童,其中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男女比例最高,达2.00:1;3.住院月份、季节存在差异:冬春季出院人数多于夏秋季,以冬季人数最多,共10218例,占28.92%(χ2=417.253,P<0.001);不同年份逐月出院病人数变化趋势相似,以1月和12月份病人最多,共7936例。占22.47%(χ2=460.8,P<0.001)。4.住院患儿年龄存在差异:以1月-6岁儿童为主,共23105例,占65.40%,6-18岁年龄跨度大,但病人数较少;5.地区分布存在差异:住院患儿多在新乡及周边地区分布,如鹤壁、安阳,其他地区病人较少,共456例,占1.29%(χ2=253.184,P<0.001);6.呼吸系统疾病一直在系统疾病中占首位,其次为传染性疾病和寄生虫病,第3位为感染性疾病,发病率及构成比呈上升趋势。近3年脓毒症和早产儿患病人数增多,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和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病人数减少。7.该院住院儿童总体转归情况较好,每年治愈率和好转率均超过90%,3年病死率为0.20%,呈下降趋势(χ2=55.552,P<0.001)。婴儿组转归最好,新生儿组和青春期组转归较差。结论近3年该院小儿内科住院人数逐年递增,男童、1月-6岁儿童是高危人群,冬春季是高危季节,需重点防控。呼吸系统疾病和感染性疾病患病人数相对较多,应加强其专科建设。该院儿科其他专科疾病较少,应进一步提升该院儿科其他专科服务能力,扩大学科影响力,更好地服务广大儿童。
王剑锋[4](2019)在《中医儿科外感热病的防治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小儿外感热病是中医儿科临床最为常见的一类疾病,在历史上积累了极为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庞大的理论体系。然而,在其漫长的发展进程中,其理论体系产生了不同的学术观点和分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医家,对小儿外感热病的治疗也有着不同看法,演变出不同的学术流派。由此造成外感热病的认知和治疗上的学术分歧。为了探寻这些流派的学术发展路线,以及历代中医着作所产生的影响,探寻这些医家以及着作的发现、发展和贡献,和对儿科外感热病防治产生过的积极的影响,特开展本课题的研究。方法:遴选了从先秦两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42部经典儿科及综合性中医着作的文字文献和数字文献,对其中涉及小儿外感热病的内容,包括疾病认知、辨证方法、治法治则、临床用药等进行梳理、分析,以顺查法、逆查法、引文查找法等方法,找出其学术发展的规律,探寻其学术源流,整理其学术贡献。结果:小儿外感热病治疗理论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第一阶段从先秦两汉开始,对小儿外感热病的记载只有若干疾病的证候,方药亦很古朴,显示出儿科学理论还未出现。第二阶段从《伤寒论》出现开始,以伤寒理论论治小儿外感热病成为学术主流。第三阶段从隋唐时期开始出现以寒凉药治疗小儿外感热病,与伤寒理论并存的局面。第四阶段为“寒凉派”学说的兴起,其开创的“玄府气液说”和“火热论”不仅直接影响了中医儿科理论,还成为了后世温病学的源头。第五阶段为温病学理论的发展和成熟,并且与小儿外感热病治疗理论相融合,并且促进了中医儿科学基础理论的发展。结论:中医儿科学对小儿外感热病的治疗,是随着中医学理论的发展而发展的。它肇始于《黄帝内经》,成形于《伤寒论》。随着中医学理论的发展而不断衍生出新的思想和方法。在《伤寒论》出现后,伤寒理论一直处于小儿外感热病治疗的统治地位,并在“寒凉派”理论逐渐成熟后数百年间一直保持与其并存的状态。直至清代温病学的兴起,与小儿外感热病治疗理论相融合后,伤寒理论才基本退出这一学术领域。
龙彩[5](2019)在《《新生儿和儿童呼吸护理:病例研究法》(节选)汉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儿童的健康成长关乎人类社会的未来。为全面改善下一代的身心健康发展状况,人们在儿科学等领域做出了不懈努力。不可否认,目前西方国家在儿科医学领域的理论与实践方面总体上处于领先地位,但中国也一直不断地翻译引进国外优秀医学作品,学习借鉴儿科学方面取得的成果,同时,不断创新,努力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译者所翻译的《新生儿和儿童呼吸护理:病例研究法》节选为儿科医学文本,属于科学信息型文本,主要是传递信息、知识和观点等。本翻译报告立足交际翻译理论,通过具体的案例探讨医学词语的翻译、语句的翻译和语篇的翻译。医学的词汇量大且一词多义现象较多,是医学文本翻译过程中的重难点。译者参考平行文本,运用上下文语境和习惯搭配对医学一般词汇和专业词汇的含义进行适当选择和延伸。同时,考虑到医学语句逻辑严谨、忠实通顺,译者采用增译法、省译法、分译法以及合译法等翻译方法对医学语句进行分析。此外,译者从照应和连接的角度对语篇的翻译进行了探讨。该翻译报告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从介绍翻译项目背景和意义对翻译项目进行整体描述;第二章简单阐述文本和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内容;第三章具体描述翻译过程,包括译前准备、翻译过程和译后审校;第四章是本报告的重点,译者首先从词汇、语句和篇章角度探讨交际翻译理论对此次翻译项目的指导意义,然后讨论其具体的翻译方法和技巧。最后一章则总结了本次翻译活动中的收获与存在的不足。
卓素艳,廖莉[6](2019)在《高迁移率族蛋白1在新生儿败血症中的表达与机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在新生儿败血症中的表达与机制。方法选取62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为败血症组,66例局部感染新生儿为局部感染组,70例健康新生儿为健康对照组。检测三组新生儿血清中IL-6、IL-8、IL-17、IL-23、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的含量,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HMGB1、Toll样受体4(TLR4)、核转录因子κB(NF-κB)mRNA及TLR4、NF-κB蛋白的表达。将健康新生儿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为对照组、HMGB1处理组、HMGB1+TAK-242(TLR4抑制剂)组、HMGB1+PDTC(NF-κB抑制剂)组,检测各组TLR4、NF-κB、IL-8 mRNA及TLR4、NF-κB蛋白的表达。将健康新生儿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为对照组、LPS处理组、LPS+甘草甜素(HMGB1抑制剂)组,检测HMGB1、TLR4、NF-κB、IL-8 mRNA及TLR4、NF-κB蛋白的表达。结果败血症组患儿血清中IL-6、IL-8、IL-17、IL-23、CRP、PCT含量均显着高于局部感染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败血症组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HMGB1、TLR4、NF-κB mRNA及TLR4、NF-κB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显着高于局部感染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HMGB1可以显着诱导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高表达TLR4、NF-κB mRNA及其蛋白(P<0.05);使用TAK-242可抑制TLR4、NF-κB m RNA及其蛋白的高表达,并进而抑制IL-8 mRNA的表达(P<0.05);使用PDTC可抑制NF-κB mRNA及其蛋白的高表达,并进而抑制IL-8 mRNA的表达(P<0.05)。LPS可显着诱导HMGB1 mRNA,以及TLR4、NF-κB mRNA及其蛋白的高表达,进而刺激IL-8 mRNA的表达(P<0.05);使用甘草甜素可抑制HMGB1 mRNA的高表达,抑制TLR4、NF-κB mRNA及其蛋白的高表达,进而降低IL-8 mRNA的高表达(P<0.05)。结论 HMGB1可能通过激活TLR4/NF-κB信号通路诱导IL-8等炎症因子的高分泌在新生儿败血症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HMGB1阻断剂甘草甜素可抑制TLR4/NF-κB信号通路的活化及炎症因子的分泌。
王悦宁[7](2018)在《评价足月儿和早产儿化脓性脑膜炎的高危风险》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诊断一直是临床工作中的难点,且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早产儿临床表现更不典型,故探讨足月儿和早产儿化脓性脑膜炎围生期相关因素、发病时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和治疗,为足月儿和早产儿化脓性脑膜炎的早期诊疗提供思路及理论依据。方法:收集了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西安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出院诊断含有“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或“化脓性脑膜炎”的病历,整理出病历记录完整、治疗经过完整、随访登记信息完整的临床病历资料,共184份。研究内容包括:(1)围生期相关高危因素;(2)患儿发病及入院时的首发临床表现;(3)辅助检查;(4)入院时经验性抗生素的选择。184份病历资料按照胎龄分组为足月儿组和早产儿组,两组之间进行比较和统计分析。临床资料结果中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若理论频数小于1,则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结果均以ɑ=0.05为检验水准,P<0.05作为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结果:1.围生期相关高危因素:(1)产前因素常见有:母孕期感染(阴道炎、母孕期其他感染);(2)产时因素有:羊水污染、胎膜早破;(3)新生儿因素(合并症):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肺炎、新生儿腹泻病、皮肤感染、泌尿系感染。阴道炎(产妇)、胎膜早破、新生儿败血症在早产儿组中发生率更高,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临床表现发生率依次:发热151例(82.1%)、反应差128例(69.6%)、吃奶差62例(33.7%)多见;其他有病理性黄疸60例(32.6%)、原始反射减弱51例(27.7%)、肌张力减弱41例(22.3%)、易激惹22例(12.0%)、抽搐19例(10.3%)、囟门张力增高18例(9.8%)、发绀和呻吟各9例(各4.9%)、呼吸暂停6例(3.3%)和腹胀2例(1.1%)等。足月儿组和早产儿组比较,早产儿临床表现以呼吸暂停、病理性黄疸、原始反射减弱、肌张力减弱较为多见,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3.辅助检查:(1)外周血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比率升高、血小板减少、HsCRP升高、PCT升高在足月儿组和早产儿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血培养阳性39例,足月儿组33例(84.6%)、早产儿组6例(15.4%),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脑脊液蛋白升高在早产儿组发生率更高,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脊液白细胞数明显升高、糖明显降低在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脑脊液培养阳性8例(均为足月儿);(4)入院后早产儿组首次查脑脊液示白细胞数、蛋白低于诊断标准7例,48小时复查脑脊液达到诊断标准7例;(5)脑脊液培养和血培养均以大肠埃希菌为主。革兰氏阴性菌药敏实验示: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曲松普遍敏感,对氨苄西林普遍耐药;革兰氏阳性菌药敏实验示: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考拉宁普遍敏感,对青霉素、苯唑西林、红霉素普遍耐药;(6)足月儿组和早产儿组头颅磁共振结果以脑室增宽35例(19.0%)、脑白质异常信号33例(17.9%)、颅内出血27例(14.7%)多见,其中脑室增宽、颅内出血在早产儿组发生率更高,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足月儿组和早产儿组选择最多的均是三代头孢菌素,分别是头孢哌酮舒巴坦35例(19.0%)、头孢曲松24例(13.0%)等;疗程最长40天,最短14天。结论:1.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早期诊断以综合评估为主,分三个层次进行:(1)第一层-疑似诊断:早产儿有阴道炎(孕母)、胎膜早破,足月儿有羊水污染是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高危因素。有上述高危因素,一旦临床出现难以解释的发热、反应差、吃奶差,合并败血症时,早产儿和足月儿均需警惕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发生;尤其是早产儿同时出现反复呼吸暂停、病理性黄疸、原始反射减弱、肌张力减弱时,更需高度警惕,应尽早完善脑脊液检查;(2)第二层-临床诊断:疑似诊断的患儿脑脊液检查提示白细胞增多,以多核细胞增多为主,蛋白明显升高、葡萄糖降低,达诊断标准,可临床诊断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尽早予以经验性抗生素治疗;(3)第三层-病原学确诊: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的患儿脑脊液细菌培养阳性,即为病原学确诊。根据药敏实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2.疑似诊断中早产儿若首次脑脊液检查为阴性,脑脊液白细胞数低于诊断标准,但临床仍考虑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距首次脑脊液检查48小时后应再次复查脑脊液。3.足月儿和早产儿化脓性脑膜炎临床经验性抗生素选择建议: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曲松,早期、足量。
葛丽园[8](2018)在《中国大陆新生儿早发败血症病原的文献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分析中国大陆新生儿早发败血症的病原以及耐药情况。方法:检索1998.012018.01期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以及PubMed中关于新生儿早发败血症病原菌和耐药情况的文献。使用SPSS23.0中?2检验及Excel 2016表格中的公式和图表进行数据汇总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42篇,根据早发败血症诊断时间分为A、B两组。A组:诊断时间为生后72小时内,纳入16篇。B组:诊断时间为生后7天内,纳入42篇。A组纳入菌株986株,其中革兰氏阳性菌437株,革兰氏阴性菌532株,真菌15株。B组纳入菌株2900株,其中革兰氏阳性菌1608株,革兰氏阴性菌1249株,真菌43株。A、B两组G+菌的前3位均为CNS、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G-菌的前3位均为大肠埃希菌、克雷伯杆菌和其他肠杆菌,A、B两组真菌感染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CNS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CNS构成比较A组高。结论:我国新生儿早发败血症病原菌G+和G-菌的前3位和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一样,且无明显自身常见细菌谱特异性和特殊耐药性。故国内是否需要区分EOS和LOS需进一步完善大数据统计研究。
赵小朋,吕回,李旭芳,宋燕燕,周伟[9](2018)在《极低出生体质量儿迟发型败血症临床特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极低出生体质量儿迟发型败血症的发生率、临床表现、病原菌分布等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出生并收入NICU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的临床资料,其中诊断为迟发型败血症者根据血培养结果分为确诊迟发型败血症组和临床迟发型败血症组,回顾分析迟发型败血症发生率、临床表现、常见病原菌及其药敏特点。结果共226例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发生迟发型败血症117例,发生率为51.8%。其中45例为确诊迟发型败血症,占19.9%(45/226);72例为临床诊断迟发型败血症,占31.9%(72/226)。确诊败血症组患儿心率增快、体温异常的比例高于临床败血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培养出51株病原菌,革兰阴性菌32株(62.7%),革兰阳性菌16株(31.4%),真菌3株(5.9%);常见病原菌为肺炎克雷伯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这两种致病菌绝大多数为多重耐药菌。结论极低出生体质量儿迟发型败血症发病率高,临床主要表现为呼吸、心率、精神状态及肤色等的突然变化,虽然无特异性,但有预警作用;常见病原菌为肺炎克雷伯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均存在多重耐药。
刘卫华,姜毅[10](2017)在《2017全国新生儿学术研讨会暨《中华新生儿科杂志》第十一届编辑委员会第一次工作会议简介》文中指出由《中华新生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编委会)主办的2017全国新生儿学术研讨会暨《中华新生儿科杂志》第十一届编委会第一次工作会议于2017年6月13日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376名代表、包括74位本刊编委及通讯编委参加了会议。为期2天的学术研讨会上,各位专家的报告精彩纷呈,与在场的参会代表紧密互动,每一位参会代表均受益匪浅;编委会上,各位编委积极发言,为杂志的发展献计献策,共同为杂志未来的发展进行
二、儿科学讲座(4) 新生儿败血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儿科学讲座(4) 新生儿败血症(论文提纲范文)
(1)恩施州某三甲医院早产儿常见并发症及住院费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研究对象及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
致谢 |
(2)新生儿出生后脐带结扎现状的全国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问卷设计 |
1.3 问卷的效度与信度检验 |
1.4 问卷的实施 |
1.5 数据收集 |
1.6 质量控制 |
1.7 数据处理及分析 |
2 结果 |
2.1 一般情况 |
2.2 受访者的人口学特征 |
2.3 关于不同脐带结扎方法的知晓率和实施率 |
2.4 DCC和UCM相关知识的获取途径 |
2.5 DCC的时间 |
2.6 DCC实施相关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
2.7 实施UCM的理由 |
2.8 分娩时新生儿和胎盘的位置关系 |
2.9 UCC的临床实施情况 |
3 讨论 |
3.1 ICC和 DCC |
3.2 UCM |
3.3 胎盘输血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原始问卷文本 |
附录2 全国各地区及医院抽样结果汇总 |
附录3 综述 胎盘输血对新生儿循环稳定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3)2016-2018年单中心小儿内科住院患儿疾病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中医儿科外感热病的防治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2.方法 |
3.结果 |
3.1 先秦、两汉时期 |
3.1.1 《黄帝内经》对小儿外感热病理论的影响 |
3.1.2 《神农本草经》中有关小儿外感热病的记述 |
3.1.3 《五十二病方》中有关小儿外感热病的记述 |
3.1.4 《伤寒论》对小儿外感热病理论的影响 |
3.2 魏晋隋唐时期 |
3.2.1 《脉经》中有关小儿外感热病的记述 |
3.2.2 《针灸甲乙经》中有关小儿外感热病的记述 |
3.2.3 《小品方》中有关小儿外感热病的记述 |
3.2.4 《诸病源候论》中有关小儿外感热病的记述 |
3.2.5 《备急千金要方》中有关小儿外感热病的记述 |
3.2.6 《外台秘要》中有关小儿外感热病的记述 |
3.2.7 《颅囟经》中有关小儿外感热病的记述 |
3.3 宋金元时期 |
3.3.1 《太平圣惠方》中有关小儿外感热病的记述 |
3.3.2 《圣济总录》中有关小儿外感热病的记述 |
3.3.3 《类证活人书》中有关小儿外感热病的记述 |
3.3.4 《小儿药证直诀》中有关小儿外感热病的记述 |
3.3.5 《幼幼新书》中有关小儿外感热病的记述 |
3.3.6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中有关小儿外感热病的记述 |
3.3.7 《小儿病源方论》中有关小儿外感热病的记述 |
3.3.8 《小儿痘疹方论》中有关小儿外感热病的记述 |
3.3.9 《活幼心书》中有关小儿外感热病的记述 |
3.3.10 《活幼口议》中有关小儿外感热病的记述 |
3.3.11 《世医得效方》中有关小儿外感热病的记述 |
3.4 明清时期 |
3.4.1 《婴童百问》中有关小儿外感热病的记述 |
3.4.2 《普济方》中有关小儿外感热病的记述 |
3.4.3 《保婴撮要》中有关小儿外感热病的记述 |
3.4.4 《万密斋医学全书》中有关小儿外感热病的记述 |
3.4.5 《证治准绳》中有关小儿外感热病的记述 |
3.4.6 《景岳全书》中有关小儿外感热病的记述 |
3.4.7 《幼科金针》中有关小儿外感热病的记述 |
3.4.8 《幼科折衷》中有关小儿外感热病的记述 |
3.4.9 《幼科指南》中有关小儿外感热病的记述 |
3.4.10 《张氏医通》中有关小儿外感热病的记述 |
3.4.11 《幼科铁镜》中有关小儿外感热病的记述 |
3.4.12 《医宗金鉴·幼科心法》中有关小儿外感热病的记述 |
3.4.13 《麻科活人全书》中有关小儿外感热病的记述 |
3.4.14 《幼幼集成》中有关小儿外感热病的记述 |
3.4.15 《幼科释谜》中有关小儿外感热病的记述 |
3.4.16 《幼科要略》中有关小儿外感热病的记述 |
3.4.17 《温病条辨·解儿难》中有关小儿外感热病的记述 |
3.4.18 《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儿科学》中有关小儿外感热病的记述 |
4.讨论 |
4.1 由伤寒到温病的演变过程 |
4.1.1 寒凉派的发展轨迹及小儿外感热病证治理论的二元化特性 |
4.1.2 清热法逐渐成为治疗小儿外感热病的主流 |
4.2 小儿温补学派的发展轨迹 |
4.3 对痘疹类疾病认知的发展过程 |
5.结论 |
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文献综述 小儿外感热病理论的发展及源流初探 |
参考文献 |
(5)《新生儿和儿童呼吸护理:病例研究法》(节选)汉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翻译任务描述 |
1.1 任务背景 |
1.2 任务意义 |
第二章 翻译文本分析 |
2.1 文本来源 |
2.2 文本特征 |
2.3 翻译理论的选择 |
第三章 翻译过程描述 |
3.1 译前准备 |
3.2 译中过程 |
3.3 译后整理 |
第四章 纽马克交际翻译理论下的案例分析 |
4.1 医学词汇翻译 |
4.1.1 选择词义 |
4.1.2 引申词义 |
4.2 医学语句翻译 |
4.2.1 增译法 |
4.2.2 省译法 |
4.2.3 分译法 |
4.2.4 合译法 |
4.3 医学语篇翻译 |
4.3.1 保留原文语篇结构 |
4.3.2 调整原文语篇结构 |
第五章 翻译实践总结 |
5.1 翻译实践中的收获 |
5.2 翻译实践中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翻译任务原文及译文文本 |
附录B 术语表 |
附录C 翻译辅助工具及平行文本列表 |
个人简历与翻译实践 |
致谢词 |
(6)高迁移率族蛋白1在新生儿败血症中的表达与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1.3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1.4 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分离 |
1.5 细胞培养与分组 |
1.6 qRT-PCR法检测HMGB1、TLR4、NF-κB及IL-8?mRNA的表达 |
1.7 Western?blot法检测TLR4及NF-κB蛋白的表达 |
1.8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各组新生儿的一般临床资料 |
2.2 各组新生儿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变化 |
2.3 各组新生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HMGB1、TLR4、NF-κB?mR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变化 |
2.4 HMGB1对TLR4/NF-κB信号通路及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 |
2.5 甘草甜素对LPS诱导HMGB1/TLR4/NF-κB信号通路及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 |
3 讨论 |
(7)评价足月儿和早产儿化脓性脑膜炎的高危风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中英文缩略词语表 |
1.前言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研究对象、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资料来源 |
2.1.2 诊断标准 |
2.1.3 纳入标准及剔除标准 |
2.1.4 研究内容 |
2.2 统计学方法 |
3.结果 |
3.1 一般资料统计 |
3.2 围生期高危风险因素 |
3.3 临床表现 |
3.4 辅助检查 |
3.5 治疗 |
4.讨论 |
4.1 围生期相关因素 |
4.2 临床表现 |
4.3 辅助检查 |
4.4 治疗 |
5.结论 |
6.研究存在的局限性及展望 |
7.致谢 |
8.参考文献 |
9.综述 |
参考文献 |
10.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8)中国大陆新生儿早发败血症病原的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
研究方法 1.1 |
新生儿早发败血症诊断标准 1.2 |
文献筛选 1.3 |
检索方法 1.4 |
信息统计分析 2 |
结果 2.1 |
纳入文献情况 2.2 |
纳入菌株情况 2.3 |
菌株耐药情况 3 |
讨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9)极低出生体质量儿迟发型败血症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2.1 LOS界定及诊断标准 |
1.2.2 数据采集 |
1.2.3 实验室检查要求及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 |
2.2 LOS患病情况 |
2.3 LOS早期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
2.4 LOS病原菌分布及药敏试验结果 |
3 讨论 |
四、儿科学讲座(4) 新生儿败血症(论文参考文献)
- [1]恩施州某三甲医院早产儿常见并发症及住院费用的研究[D]. 罗俊. 湖北民族大学, 2020(12)
- [2]新生儿出生后脐带结扎现状的全国流行病学调查[D]. 朱娟娟.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3]2016-2018年单中心小儿内科住院患儿疾病谱分析[D]. 马唯唯. 新乡医学院, 2020(12)
- [4]中医儿科外感热病的防治理论研究[D]. 王剑锋.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5]《新生儿和儿童呼吸护理:病例研究法》(节选)汉译实践报告[D]. 龙彩. 湘潭大学, 2019(02)
- [6]高迁移率族蛋白1在新生儿败血症中的表达与机制[J]. 卓素艳,廖莉.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19(02)
- [7]评价足月儿和早产儿化脓性脑膜炎的高危风险[D]. 王悦宁. 西安医学院, 2018(01)
- [8]中国大陆新生儿早发败血症病原的文献研究[D]. 葛丽园. 重庆医科大学, 2018(12)
- [9]极低出生体质量儿迟发型败血症临床特征分析[J]. 赵小朋,吕回,李旭芳,宋燕燕,周伟. 临床儿科杂志, 2018(03)
- [10]2017全国新生儿学术研讨会暨《中华新生儿科杂志》第十一届编辑委员会第一次工作会议简介[J]. 刘卫华,姜毅. 中华新生儿科杂志, 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