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治过敏性鼻炎特效方(论文文献综述)
宁万金,梁亚平,莫育芹[1](2019)在《从肾论治变应性鼻炎的探讨及验案举偶》文中研究表明肾脏与变应性鼻炎关系密切。本文从"肾主外"理论、肺肾关系、脾肾关系、发病机理等理论角度并结合临床实践举案例,阐述肾脏与变应性鼻炎的关系,提示变应性鼻炎临床遣方用药当重视"补肾固本,益气通窍"之法。
刘莹[2](2019)在《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桂枝汤方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桂枝汤首载于《伤寒杂病论》,本方药量精简,配伍精当,疗效精到,是调和营卫、气血、阴阳之效方,临床应用极为广泛。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方法和数据挖掘技术对桂枝汤方证做深入探讨,阐释其基本理论,明晰其证治规律,发掘其运用特点。方法:全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为文献综述,主要是对桂枝汤临床运用的相关文献及现代药理研究的有关报道进行整理、归纳、总结。掌握近年来桂枝汤的研究进展。第二章为方证理论研究,共分为五个部分。其一,探究桂枝汤源流,对北宋前部分专着关于桂枝汤的记载做简要分析;其二,对《伤寒论》及《金匮要略》所记载的条文进行分析阐释;其三,结合原文和历代医家注解,对桂枝汤证的理、法、方、药作进一步分析;其四,对桂枝汤的煎服方法做相关浅释,领悟其中内涵;其五,从使用禁忌、原方运用、类方衍化等方面掌握仲景妙用桂枝汤之理,并搜集、整理后世部分医家对桂枝汤的应用情况。第三章,结合现代医案和《伤寒论》原文探讨桂枝汤的证治规律,为现代临床运用提供参考。收集CNKI、万方、VIP中1958年至2018年3月的桂枝汤医案并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第四章,对桂枝汤加减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系统评价,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时间截止到2018年7月。将纳入的文献采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并使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1)桂枝汤在现代中医临床中应用广泛,且疗效可观;药理作用方面,对于体温、血压、汗腺、免疫等方面有双向调节作用,还具有抗菌、抗病毒、抗过敏、保护心血管等作用;(2)通过方证理论研究,认为桂枝汤基本病理为正虚邪实;主要病机为营卫不和、气血不和、阴阳不和;辨证要点为汗出恶风;(3)纳入的505例医案中,常见中医疾病有汗证、感冒、痹症,西医疾病有荨麻疹、过敏性鼻炎、皮肤瘙痒症;应用指征为:汗出、恶风寒、倦怠乏力、舌淡苔薄白、脉浮缓;常用加味药为黄芪,白术,当归,防风;(4)最终纳入11篇RCT文献研究,共969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桂枝汤加减对比单纯西药治疗,能显着提高临床治疗总有效率(OR=2.70,95%CI[1.81,4.04]。Z=4.87,P<0.00001);治愈率更高(OR=2.5,95%CI[1.56,4.01]。Z=3.82,P<0.00001);能够降低复发率(OR=0.09,95%CI[0.02,0.44]。Z=2.98,P<0.001);还可以降低症状积分(SMD=2.57,95%CI[0.63,4.52]。Z=2.60,P<0.00001)。桂枝汤对改善过敏性鼻炎,减少复发率、降低症状积分有一定的疗效。结论:通过文献综述、方证理论探讨、医案统计以及循证医学四个方面的研究,对桂枝汤的方证理论和辨治规律有了深入的认识。以期在总结归纳前人经验的基础之上,更好地继承和发展其理论,掌握内在涵义,从而指导实践,拓宽临床运用。
O KYOTO(王晓东)[3](2019)在《真武汤合小青龙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评价》文中认为目的:明确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新的证型“阳虚寒饮证”的存在;验证真武汤与小青龙汤的合方对本证的疗效;探究此合方的方义、功效原理、方证、正确使用方法等。方法:在研究开始后2年间,依照西医及中医诊断标准筛选出48位患者进行了临床评价。统计治疗前后每位患者填写的本研究特制的症状评分分析表的结果,依据每位患者治疗前后各主要症状以及总体症状的得分变化来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临床痊愈率29.17%、显效68.75%、有效2.08%,总有效率达到100%。本合方对于本病证的长年持续型或者突然发作型都具有明显疗效。起效快速,最短为4天,多数为7天,2-4周时疗效最好;复发率低;心身同调;多病同治。服药期间没有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本病证病征:主症①腹泻;②腹痛。次症①食欲不振,倦怠乏力,神疲懒言;②形寒肢冷,腰膝酸软;③恶寒,清涕,喷嚏;④舌淡胖或齿痕、苔白;⑤脉濡缓或沉细弱。证候确定:主症2项加次症2项以上。本合方方证:面色黄或苍白或青灰色,无光泽,绝少见面红光亮者,或浮肿貌;咳喘,鼻鸣,口内清涎或痰液及鼻涕多而清稀,不渴,恶寒,无汗;头晕,心悸,肢体震颤,步行不稳,甚至无法站立;小便不利,浮肿,四肢冷及沉重或疼痛,腹痛,腹泻;身体困重,乏力和疲劳感,精神萎靡,反应迟钝;舌淡胖大苔白水滑,脉濡缓及沉细。证候确定:以上6组症状,每组症状中但见1、2症便可,不必悉具。结论:明确了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阳虚寒饮证的存在;真武汤与小青龙汤合方对本证具有确切良效;合方对阳虚寒饮引起的身体的其他病证也同样有效;进一步服用合方还具有改善心性的作用。探讨了合方的方义;确认其内涵有许多方剂;分析出合方对全人病证具有的功效为温阳、升阳、解表、疏风、利水、解痉、涩肠等;确立了合方与本病证之间的方证相应关系以及本合方的方证、正确使用方法。阐述了本合方因治水气而起到了多经、多脏、内外同调,异病同治,心身同治等作用。为拓展中医使用合方来治疗疑难杂病,提供了一些研究思路和实践经验。
战晓玲[4](2018)在《基于方证相应原理 ——以不同配比的Poly(I:C)-LPS组合尝试建立桂枝汤汤证模型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实验目的:方证相应,是现代中医药临床遣药用方和基础理论研究的基本思维和基本原则。中医证候模型是中医药基础研究的重要工具,也是连接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的重要纽带。目前,中医证候模型研究进展十分缓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该方面的不足是限制方剂、证候等基础研究进一步发展的桎梏和瓶颈之一。桂枝汤,被誉为“群方之冠、万方之祖”,主治太阳中风表虚证,是我们课题组近30年来致力研究的经方。基于方证相应原则和课题组前期探索,借鉴现代医学的内环境和微环境学说,吸收近年来免疫学发展成果,以病毒模拟物{聚肌胞[Polyinosinic polycytidylic Acid,Poly(I:C)]}-细菌模拟物[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LPS)]不同配比组合刺激大鼠肺巨噬细胞NR8383,以桂枝汤含药血清干预,观察其下游通路元件和效应分子——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和细胞因子的表达和分泌,旨在探索一种针对桂枝汤的体外细胞汤证模型,并为进一步建立桂枝汤汤证动物模型积累数据。将体外细胞汤证模型所得的Poly(I:C)-LPS配比,对SD大鼠进行体内实验验证,同时用桂枝汤、麻黄汤、桑菊饮、银翘散进行干预,利用肛温、脑和肺的系数、肺组织中的蛋白表达及其Toll样受体mRNA的表达等指标进行评价,旨在探索尝试建立桂枝汤汤证的动物模型,为进一步更好的揭示经方桂枝汤功效以及其对应证——太阳中风表虚证的现代科学内涵服务,同时也为其他汤证研究提供可资参考的方法和思路。实验内容1.桂枝汤含药血清对不同配比的Poly(I:C)-LPS组合刺激大鼠肺巨噬细胞(NR8383)的干预效应采用大鼠肺的巨噬细胞(NR8383)进行体外实验,通过CCK-8法(Cell Counting Kit-8,CCK-8法)检测桂枝汤含药血清对NR8383细胞活性的影响,确定适宜的体外干预浓度。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分别测定 Poly(I:C)、LPS 对 NR8383 细胞刺激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 β,IL-1 β)的时效、量效关系,依此确定的适宜的刺激时间以及合适的浓度区间[为进行后面的体内实验,采用国产注射剂Poly(I:C)与美国InvivoGen公司、美国Sigma公司的Poly(I:C)进行比较]。通过 Elisa 法和实时荧光定量 PCR 法(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RT-PCR)分别测定 Poly(I:C)-LPS(50:1、40:1、30:1、20:1、10:1)五个比例组合刺激NR8383细胞的TNF-α、IL-1β的蛋白表达以及TLR-2、3、4、6 mRNA的表达,以及桂枝汤含药血清干预后的表达情况。通过主成分分析法、系统聚类法分析上述数据,得出刺激效果最好或者桂枝汤含药血清干预最好的 Poly(I:C)-LPS 比例。2.解表四方对不同配比Poly(I:C)-LPS组合的造模大鼠干预作用的研究采用SD大鼠作为体内实验对象,分别利用50:1、30:1、10:1三个配比组合(这三个比例组合也是体外实验刺激反应较优的组合,10:1是桂枝汤含药血清干预最好的组合,50:1是刺激效应最显着的组合,30:1的刺激效应和干预效应次于前两者)进行体内实验,同时进行桂枝汤、麻黄汤、桑菊饮、银翘散等四方的干预,通过对体温、肺和脑组织系数、肺组织中的IL-1 β、TNF-α蛋白表达的含量,Toll-3、4 mRNA的表达等指标进行评价,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分析,旨在尝试得到桂枝汤汤证模型的Poly(I:C)与LPS的造模比例(或区间),或者是麻黄汤汤证模型、桑菊饮汤证模型、银翘撒汤证模型的造模比例。实验结果1.通过CCK-8法确定桂枝汤含药血清的无毒剂量是9.4g · kg 1 · U-(即细胞总体积的20%)。2.Elisa法确定的造模时间为6h,三个公司的Poly(I:C)刺激浓度为50μg·mL-1以下,LPS刺激浓度为1μg·mL-1。3.采用 Poly(I:C)-LPS 浓度比为 50:1、40:1、30:1、20:1、10:1 刺激 NR8383细胞,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和系统聚类法得出,50:1为刺激效应最为显着的浓度比,10:1为桂枝汤干预效应最好的浓度比。4.用Poly(I:C)与LPS比例组合为50:1、30:1、10:1,进行大鼠体内模型复制,采用肛温、肺和脑指数、肺上清中IL-1 β和TNF-α蛋白表达情况、肺组织中TLR-3、4 mRNA表达等七个指标评价,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银翘散对于50:1的组合有较好的干预性,麻黄汤对30:1的组合干预性显着,桂枝汤对10:1的组合具有显着的干预性。实验结论:体内实验与体外实验结果基本一致,初步可以得出,Poly(I:C)与LPS比例为10:1时,可能是桂枝汤汤证模型的较合适造模比例,这尚待进一步深入验证;同时提示,比例为30:1左右时,可能较为适合麻黄汤汤证模型的探索剂量;而比例为50:1左右时,可能更适合银翘散汤证模型造模。上述结果为进一步建立并验证桂枝汤汤证模型以及其他解表方剂汤证模型提供了实验依据。注:汤证模型,即针对某一具体方剂的证候模型。
包蕾[5](2017)在《过敏体质嗜酸性粒细胞相关因子表达及过敏康调体干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寻找过敏体质与平和体质之间的差异性因子,确立过敏体质的特异性分子标记;观察中药"过敏康"通过调理过敏体质治疗过敏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探索中药"过敏康"通过调理过敏体质治疗过敏性疾病的作用机制与嗜酸性粒细胞功能调控的相关性,并寻找该机制的作用靶点,以期明确过敏体质的微观作用机制,为过敏体质理念更好的应用于临床提供指导。方法:本研究通过收集门诊患者及张贴招募海报的方式获取受试者,并依据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和过敏性鼻炎诊断标准对受试者进行筛选,最终纳入受试者52人,男女比例为1:1,年龄在18到40岁之间。其中过敏体质32例,平和体质20例,分别命名为过敏体质组、平和体质组。对过敏体质组受试者给予中药"过敏康"干预三个月,平和体质组作为对照,不采取干预措施。为实验描述方便,将治疗后的过敏体质组命名为干预后过敏体质组,并在后续实验中对每组受试者的血液样本分别进行蛋白芯片检测、ELISA检测、QGP检测。三组受试者均在清晨空腹采集血样,用普通采血管抽取受试者静脉血20ml,离心后得到血清,运用蛋白芯片技术检测受试者外周血血清样本中IL-5、GM-CSF、IL-3、eotaxin、RANTES、IL-4、IL-13、IL-9 蛋白水平,运用 ELISA 试剂盒检测受试者外周血血清样本中IL-25、IL-33、TLSP、ECP蛋白水平;用乙二胺四乙酸抗凝管(EDTA抗凝管)抽取受试者静脉血5ml,取36ul全血按照QuantiGene Sample Processing Kit说明书预处理,以QuantiGene Plex法检测受试者外周血中IL-5、eotaxin、CCR3mRNA表达水平。数据处理:采用spss22.0软件处理,平和体质者与过敏体质者的指标差异选用独立t检验方法,过敏体质干预前后的指标变化选用配对t检验方法,数据均以X±s表示,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中药"过敏康"通过调理过敏体质的方式治疗过敏性鼻炎受试者,经3个月的干预周期后,患者的TNSS、TNNSS、RQLQ评分表的各项分值均有下降,其主要评价指标即TNSS评分表中的鼻塞、鼻痒、流涕、喷嚏这四个鼻部症状在治疗第4至8周改善最为明显,并在之后的4周疗程中持续下降。在试验结束一年后的回访中,可发现患者在服药后的第二个过敏季节,过敏症状和生活状态较试验结束时均有显着改善,且部分患者没有复发。2.过敏体质受试者在治疗后血清总IgE及相应过敏原的特异性IgE均有下降,但不显着。3.过敏体质与平和体质的差异性因子:两组相比,过敏体质组受试者外周血中 IL-5、GM-CSF、eotaxin、RANTES、IL-4、IL-13、IL-9、IL-25、IL-33、TLSP、ECP蛋白水平及IL-5、eotaxin、CCR3mRNA水平高于平和体质组受试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过敏体质组受试者外周血中IL-3蛋白水平高于平和体质组受试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给予"过敏康"干预3个月后,过敏体质组受试者外周血中 IL-5、eotaxin、RANTES、IL-4、IL-13、IL-25、TLSP、ECP 蛋白水平及IL-5、eotaxin、CCR3mRNA水平较干预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过敏体质组受试者外周血中GM-CSF、IL-9、IL-33蛋白水平较干预前有降低,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中药"过敏康"通过调理过敏体质可有效改善过敏性鼻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且这种改善具有持续性。2.IL-5、GM-CSF、eotaxin、RANTES、IL-4、IL-13、IL-9、IL-25、IL-33、TLSP、ECP、CCR3是平和体质与过敏体质之间的差异性因子。3.中药"过敏康"调理过敏体质的作用机制涉及对嗜酸性粒细胞相关功能的调控,IL-5、eotaxin、RANTES、IL-4、IL-13、IL-25、TLSP、ECP、CCR3 可能为"过敏康"调理过敏体质的作用靶点。
李赛美,方剑锋,邓烨,徐笋晶[6](2017)在《经方明星亮奇招 经典理论更弘扬——第五届国际经方班暨第十五期全国经方高研班述要》文中指出本文对第五届广州国际经方班暨第十五期全国经方临床运用高级研修班的专家授课内容进行提炼和精缩,呈现各中医大家思想之精妙,系统总结了研修班专家们所传授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
刘瑞清[7](2016)在《鼻三针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客观指标全面量化评估鼻三针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疗效,并分析其作用机理,为今后临床进一步推广作出贡献。方法将符合各项标准的64例过敏性鼻炎患者随机分配入针刺组和西药组,每组各32例。其中针刺组采用鼻三针治疗方案进行治疗,西药组口服氯雷他定片治疗方案。治疗后通过症状积分量表、血清特异性IgE抗体及鼻腔分泌物涂片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等多项疗效指标进行治疗前后的对照观察和量化评估,相关数据输入Excel建立数据库后,通过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及描述。结果1、两组性别、年龄及病程均无统计学上差异,故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比较,症状积分量表、血清特异性IgE抗体及鼻腔分泌物涂片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均有显着差异(P<0.05),表明两种治疗方案都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积分、血清特异性IgE抗体及鼻腔分泌物涂片嗜酸性粒细胞计数。3、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积分组间比较P>0.01,针刺组优于西药组,表明鼻三针治疗过敏性鼻炎相比于口服氯雷他定片抗过敏更能有效缓解过敏性鼻炎患者喷嚏、流涕、鼻塞、鼻痒等症状。结论鼻三针治疗过敏性鼻炎是一种2疗程内即快速起效、疗效持久、安全清洁、操作性强、易于标准化并广泛推广应用的治疗过敏性鼻炎的针灸疗法,能为制定过敏性鼻炎规范化外治方案提供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
王炳霖[8](2015)在《氦氖激光配合鼻三针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客观指标全面量化评估氦氖激光配合鼻三针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疗效和安全性,并分析其作用机理。方法将符合各项标准的64例过敏性鼻炎患者随机分配入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其中治疗组采用氦氖激光配合鼻三针综合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对照组单独采用鼻三针治疗方案。治疗后通过症状积分量表、血清特异性IgE抗体及鼻腔分泌物涂片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等多项疗效指标进行治疗前后的对照观察和量化评估,相关数据输入Excel建立数据库后,通过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及描述。结果1、两组性别、年龄及病程均无统计学上差异,故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比较,症状积分量表、血清特异性IgE抗体及鼻腔分泌物涂片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均有显着差异(P<0.05),表明两种治疗方案都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积分、血清特异性IgE抗体及鼻腔分泌物涂片嗜酸性粒细胞计数。3、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积分组间比较P>0.01,治疗组高于对照组,表明氦氖激光配合鼻三针相比单纯鼻三针更能有效缓解过敏性鼻炎患者喷嚏、流涕、鼻塞、鼻痒等症状。4、两组都没发生任何副作用,表明两种治疗方案治疗过敏性鼻炎都非常安全。结论氦氖激光配合鼻三针治疗过敏性鼻炎是一种2疗程内即快速起效、疗效持久、安全清洁、操作性强、易于标准化并广泛推广应用的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新综合疗法,能为制定过敏性鼻炎规范化外治方案提供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
黄帅[9](2014)在《从脾论治过敏性鼻炎》文中提出"肺开窍于鼻"的中医理论提示鼻炎应从中医肺脏进行调理,"培土生金"进一步提示从调理脾胃的方法治疗鼻炎可达到增强肺卫的作用,实现治病求本的目的。
黄波[10](2008)在《黄煌经方医学思想整理研究暨2004-2007临证病案分析》文中提出1目的对黄煌教授经方医学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进行全面而系统的阶段性总结。2方法与结果2.1黄煌教授经方医学学术思想概述根据随师期间的学习与领悟,结合黄教授着作、演讲等内容,对黄煌教授的学术思想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系统的整理。首先回顾了黄煌教授经方学术思想的演变过程,黄煌教授经方学术思想经历了启蒙时期、摸索时期和成就期。其间受早年师承的影响、史学研究的启迪,并在日本留学的过程中接受了日本汉方医学的影响,最终选定了以经方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从医以来,黄煌教授一直秉承着务真求实,注重疗效,择善而从,与时俱进的治学态度。在经方的研究思路上,他重视史学的研究,认为只有在历史的大背景下才能对古代遗留下来的学术经验作出正确的选择;他倡导方证相应,提出方证相应是仲景学说的精华,从方证药证入手是中医入门的捷径;他认为目前中医发展的困境在于缺少规范,他提倡中医学要从相对规范的部分也就是经方入手进行深入研究,主张医学术语的规范化,呼吁国家尽快对中医的临床诊疗技术进行必要的梳理,同时,能够提出一批让老百姓能够正确选择中医医疗服务的标准或参照指标;在临床工作中,他以“看人的病”与“看病的人”作为中医和西医的区别,指出必须将目光关注在“病的人”才能保持并发扬中医学的特色。黄煌教授的主要学术思想体现在“方证相应学说”和“经方体质学说”两方面。黄教授认为方证相应是辨证论治的核心。“方证”是指用方的证据。方证相应,就是方与证互相呼应。即有是证,用是方,无是证则不用是方。黄教授认为古代的方证的表述是不完全性的表述,一般使用自然语言,包括古代的方言等,并带有医家主观性的。我们必须立足临床,强调经方的现代应用,破译出经方的现代应用指征,要力求用完整的、用规范的语言,尽量要客观而有证据的表述。黄教授的方证相应学说以“方-病-人”三要素为主体,方主要是指《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经典方,病是指现代医学诊断明确的疾病,而人则是具备某种心理特征、生活背景、体质特征的个体。在经方体质学说中,黄教授创造性地提出了“方人”、“药人”的概念,即直接以某方或某药冠名于体质,诊断即治疗,大大提高了临证用方的准确性,增强了用药处方的安全性。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黄煌教授还形成了一套极具特色的经方诊断方法。他结合各类体质患者的体型体貌特征,重视整体望诊对用药的指导作用,继承并发扬了朱莘农先生的喉诊,实事求是看待传统“脉诊”和“舌诊”在临床中的价值,继承了张仲景并选择性地吸收了日本腹诊精华,他还结合门诊的实际情况独创了腿诊诊法,总结出腿部的不同表现对具体方证的指导意义。2.2黄煌教授临证病案分析下篇运用统计归纳的方法对黄煌教授2004.11-2007.10三年间临床病案进行了整理,总结了其常用经方的用药经验,分析了经方治疗常见病的思路,附篇展示了黄教授用经方治疗疑难病的技艺并通过按语对其思路进行了剖析,以体现其学说极大的临床应用价值。在常用经方的整理方面,首先统计了每张方适用的基本情况,如年龄、性别分布规律等;其次通过统计临床应用中该方的患者的现代医学诊断,分析该方与现代疾病之间的关系,研究该方的疾病谱分布;通过对使用该方的患者所表现的常见症状的频次统计,归纳该方临床应用的主要指征及不同指征与不同疾病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临床鉴别诊断提供参考;通过统计实际应用中合方情况及相关疾病谱,寻找不同方剂之间的联系;通过统计实际应用中药物的加减情况,体现了黄煌教授注重经方加减、讲究结构、进退有度的特色,力求达到丝丝入扣、精细绵密,达到方证相应的思想;通过统计在治疗不同疾病的过程中药物剂量的变化,寻找剂量与疾病、体质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在以上统计的基础上,提出每方比较规范的方证假说并对每方的体质要求和假说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力求清晰、客观、实用。同时对类似方剂进行了鉴别分析,最后结合临床疗效反馈,对每方的疗效进行了初步评估。此部分主要探讨了9张仲景方及1张黄教授自创方(四味健步汤)。在常见病的整理方面,以病为纲,从疾病简述、常用处方频次及加减法、用方经验、典型病案四个部分进行阐述。疾病简述部分从现代医学角度对该病的特点、临床表现及经方治疗本病的特色和优势;常用处方频次及加减法部分对黄煌教授治疗该病最常用的经方进行了频次统计,并对其常用合方及加味药物进行了阐述;用方经验部分总结了黄教授治疗该疾病的常用处方以及用药指征;典型病例部分选取代表性的临床病案以印证用药思路,反映学术特色。本章所讨论的疾病涉及到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病、心脏瓣膜病、慢性胃炎、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肠道易激综合症、尿路感染、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症、失眠、恶性肿瘤、痛经、痤疮等13种。黄教授擅长用经方治疗那些现代医学缺乏有效治疗手段或明显治疗效果的疑难病。本文另外选取了临床疗效显着并能体现经方特色的35个疑难病例作为附篇,并以按语的形式进行剖析,以从个案的角度展现黄教授注重体质、强调方证相应的学术思想及其特色诊断方法的在临床中的具体应用。3结论黄煌教授是一位有创新精神的现代经方临床家,他秉师承、研仲学、融中日、贯中西、汇古今,他继承了中医学中最具临床价值的部分——经方,吸收了日本汉方医学的研究成果,用现代医学的语言对经方的传统方证进行破译,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开创性地提出了以“方-病-人”为中心的“方证相应”学说和“方人药人”学说,并在方证的规范化、客观化上作出了初步的尝试。他注重临床,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对常见病及疑难病的治疗都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值得我们进一步继承和研究。
二、治过敏性鼻炎特效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治过敏性鼻炎特效方(论文提纲范文)
(1)从肾论治变应性鼻炎的探讨及验案举偶(论文提纲范文)
1 理论探讨 |
1.1“肾主外”理论 |
1.2 从肺肾关系来看 |
1.3 从脾肾关系来看 |
1.4 从发病机理来看 |
2 临床探讨 |
3 附病例报告 |
(2)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桂枝汤方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桂枝汤现代临床运用 |
1.1 内科疾病 |
1.2 外科疾病 |
1.3 妇科疾病 |
1.4 儿科疾病 |
1.5 其他疾病 |
1.6 小结 |
2 桂枝汤的现代实验研究 |
2.1 双向调节作用 |
2.2 抗菌、抗病毒作用 |
2.3 降糖作用 |
2.4 保护心血管和心脏自主神经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桂枝汤方证理论研究 |
1 桂枝汤的源流考 |
1.1 《脉经》引桂枝汤条文 |
1.2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疑似桂枝汤条文 |
1.3 《外台秘要》引桂枝汤条文 |
1.4 《千金翼方》引桂枝汤条文 |
2 桂枝汤相关条文辨析 |
2.1 《伤寒论》中桂枝汤相关条文分析 |
2.2 《金匮要略》中桂枝汤相关条文分析 |
3 方证理论探讨 |
3.1 桂枝汤证机理分析 |
3.2 桂枝汤证症状分析 |
3.3 桂枝汤方药分析 |
4 桂枝汤“方后注” |
4.1 煎法 |
4.2 服法 |
4.3 服药忌口 |
5 桂枝汤的古代应用 |
5.1 桂枝汤禁忌症 |
5.2 仲景对桂枝汤原方的应用 |
5.3 仲景对桂枝汤类方的应用 |
5.4 后世医家对桂枝汤的应用 |
第三章 基于现代医案探讨桂枝汤证治规律 |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资料收集标准 |
1.3 资料提取 |
1.4 资料规范 |
1.5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病名统计 |
2.3 症状统计 |
2.4 舌象统计 |
2.5 脉象统计 |
2.6 桂枝汤医案用药统计 |
3 讨论 |
3.1 桂枝汤临床应用范围 |
3.2 桂枝汤之应用指征 |
3.3 桂枝汤之化裁用药规律 |
4 小结 |
第四章 桂枝汤加减治疗过敏性鼻炎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检索策略 |
1.4 资料提取与质量评价 |
1.5 研究方案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及基本特征 |
2.2 方法学质量评价 |
2.3 桂枝汤的疗效评价 |
2.4 异质性分析 |
2.5 安全性分析 |
3 讨论 |
3.1 桂枝汤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理论分析 |
3.2 Meta分析的研究结果 |
3.3 本研究的局限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真武汤合小青龙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认识 |
1.1 病名源流 |
1.2 古代医家的认识 |
1.3 《伤寒论》的认识 |
1.4 现代中医的认识 |
1.5 现代日本汉方医学的认识 |
1.6 中医治疗中存在的不足 |
2 真武汤辨析 |
2.1 方名探源 |
2.2 原文解析 |
2.3 方药功效 |
2.4 方药现代药理 |
2.5 方剂药理研究 |
2.6 临床应用 |
3 小青龙汤辨析 |
3.1 方名探源 |
3.2 原文解析 |
3.3 方药功效 |
3.4 方药现代药理 |
3.5 方剂药理研究 |
3.6 临床应用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2.1 临床资料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中止试验 |
2.6 安全性观察 |
3 研究方法 |
3.1 流程 |
3.2 治疗方法 |
3.3 疗效评估方法 |
4 研究结果 |
4.1 一般资料 |
4.2 疗效评估 |
4.3 患者生活质量改善度评估 |
4.4 服药安全性观察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真武汤合小青龙汤治疗IBS-D阳虚寒饮证的临床疗效评价 |
1.1 应用指征 |
1.2 治疗效果 |
1.3 复发机率 |
1.4 生活质量改善度 |
1.5 相关性研究结果和特点 |
2 真武汤与小青龙汤合方的药物组成与涵括方剂以及方解 |
2.1 药物组成与剂量 |
2.2 涵括24个经方 |
2.3 方义解读 |
3 真武汤与小青龙汤合方的方证 |
3.1 原文寻根 |
3.2 合方机制探讨 |
3.3 日本汉方药合用动机 |
3.4 本合方方证分析及确立 |
4 真武汤与小青龙汤合方的功效分析 |
4.1 对IBS-D阳虚寒饮证的功效分析 |
4.2 对本病证兼见的心身病症状的功效分析 |
4.3 对全身各脏器及系统中阳虚寒饮病证的有效性 |
4.4 本病证与西医“过敏”及中医“风邪”的相关性 |
5 中医水气病与IBS-D的关系 |
5.1 中医水气病简述 |
5.2 中医对水气病的认识与治药同样适用于IBS-D |
6 典型病案举例 |
例1.男26岁无职业 |
例2.女42岁钢琴教师 |
例3.男67岁退休公路建设工人 |
例4.男44岁养老设施经营者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基于方证相应原理 ——以不同配比的Poly(I:C)-LPS组合尝试建立桂枝汤汤证模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表证动物模型研究概况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桂枝汤的实验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桂枝汤含药血清对不同配比Poly(I:C)-LPS组合刺激大鼠肺巨噬细胞的干预效应 |
前言 |
第一章 桂枝汤含药血清对NR8383细胞活性的影响 |
1. 仪器与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第二章 Poly(I:C)、LPS分别刺激NR8383细胞分泌TNF-α、IL-1 β的时效、量效变化关系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第三章 不同Poly(I:C)-LPS组合比例刺激NR8383细胞分泌TNF-α、IL-1 β和TLR-2、3、4、6表达以及桂枝汤含药血清干预的量效关系 |
1. 仪器与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解表四方对不同配比的Poly(I:C)-LPS组合的造模大鼠的干预作用 |
前言 |
第四章 解表四方对Poly (I: C)-LPS (50:1)的造模大鼠的干预作用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第五章 解表四方对Poly(I:C)-LPS (30:1)的造模大鼠的干预作用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第六章 解表四方对Poly(I:C)-LPS (10:1)的造模大鼠的干预作用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结论 |
5.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过敏体质嗜酸性粒细胞相关因子表达及过敏康调体干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过敏体质的研究进展 |
1 过敏体质概述 |
2 文献计量分析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嗜酸性粒细胞在过敏反应中的作用 |
1 嗜酸性粒细胞概述 |
2 嗜酸性粒细胞及其相关因子在过敏反应中的作用 |
3 中医药干预对过敏性疾病中嗜酸性粒细胞及其相关因子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中医药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研究进展 |
1 文献计量分析 |
2 古代中医对过敏性鼻炎的认识 |
3 现代中医对过敏性鼻炎的认识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中药"过敏康"调节过敏体质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疗效观察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5 讨论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过敏体质干预前后及平和体质嗜酸性粒细胞相关因子蛋白芯片检测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5 讨论 |
实验二 过敏体质干预前后及平和体质嗜酸性粒细胞相关因子ELISA检测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5 讨论 |
实验三 过敏体质干预前后及平和体质嗜酸性粒细胞相关因子QGP检测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5 讨论 |
结语 |
1 主要结论 |
2 创新点 |
3 存在问题与不足 |
4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中医体质判定量表 |
附录2: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 |
附录3: 过敏性鼻炎症状评分表 |
附录4: 知情同意书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7)鼻三针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过敏性鼻炎的中西医基础研究进展 |
一、西医的定义和分类 |
二、西医病因病机 |
三、中医学病因病机 |
四、临床表现 |
五、实验室检查 |
六、诊断标准 |
第二节 过敏性鼻炎的相关治疗进展 |
一、现代医学治疗 |
二、中医治疗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一、临床资料 |
(一) 病例来源 |
(二) 诊断标准 |
(三) 纳入标准 |
(四) 排除标准 |
(五) 终止和剔除标准 |
二、研究方法 |
(一) 治疗方案 |
(二) 一般性观测指标 |
(三) 疗效评价指标 |
(四) 资料收集方法 |
(五) 统计学方法 |
三、结果 |
(一) 一般资料 |
(二) 基线比较 |
(三) 治疗后各指标比较 |
四、分析与讨论 |
(一) 研究结果分析 |
(二) 针刺鼻三针治疗过敏性鼻炎 |
(三) 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体会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详细摘要 |
(8)氦氖激光配合鼻三针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过敏性鼻炎研究进展 |
1.1 定义和分类 |
1.2 病因病机 |
1.2.1 现代医学病因病机 |
1.2.2 中医学病因病机 |
1.3 临床表现 |
1.4 实验室检查 |
1.4.1 皮肤点刺试验 |
1.4.2 血清特异性IgE抗体检测 |
1.5 诊断标准 |
1.5.1 诊断 |
1.5.2 鉴别诊断 |
1.6 治疗进展 |
1.6.1 现代医学治疗 |
1.6.2 中医治疗 |
第二章 临床研究:激光配合鼻三针治疗过敏性鼻炎 |
2.1 临床资料 |
2.1.1 病例来源 |
2.1.2 诊断标准 |
2.1.3 纳入标准 |
2.1.4 排除标准 |
2.1.5 终止和剔除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治疗方案 |
2.2.2 一般性观测指标 |
2.2.3 疗效评价指标 |
2.2.4 资料收集方法 |
2.2.5 统计学方法 |
2.3 结果 |
2.3.1 一般资料 |
2.3.2 基线比较 |
2.3.2.1 性别 |
2.3.2.2 年龄 |
2.3.2.3 病程 |
2.3.2.4 治疗前症状积分 |
2.3.3 治疗后各指标比较 |
2.3.3.1 症状积分 |
2.3.3.2 IgE水平 |
2.3.3.3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
2.4 分析与讨论 |
2.4.1 研究结果分析 |
2.4.2 激光治疗过敏性鼻炎 |
2.4.3 针刺鼻三针治疗过敏性鼻炎 |
2.4.4 激光配合鼻三针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优势和起效机制 |
2.4.5 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体会 |
2.4.6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黄煌经方医学思想整理研究暨2004-2007临证病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前言 |
上篇 黄煌教授经方学术思想 |
第一章 黄煌教授学术思想概述 |
1.1 黄煌教授学术思想演变 |
1.1.1 启蒙期 |
1.1.2 摸索期 |
1.1.3 成熟期 |
1.2 治学态度 |
1.2.1 务实求真,注重疗效 |
1.2.2 择善而从,与时俱进 |
1.3 研究思路 |
1.3.1 重视史学研究 |
1.3.2 倡导方证相应 |
1.3.3 强调医学规范 |
1.3.4 着眼于病的人 |
第二章 黄煌教授主要学术思想内容 |
2.1 方证相应学说 |
2.1.1 方证相应学说的源流 |
2.1.2 方证相应说的基本内容 |
2.1.3 倡导方证相应学说的意义 |
2.2 经方体质学说 |
2.2.1 中医体质学说的源流 |
2.2.2 《伤寒杂病论》中的体质学思想 |
2.2.3 方人药人学说 |
2.2.4 方人药人说的意义 |
2.3 经方特色诊疗方法 |
2.3.1 关于整体望诊 |
2.3.2 关于喉诊 |
2.3.3 关于舌诊 |
2.3.4 关于脉诊 |
3.3.5 关于腹诊 |
2.3.6 关于腿诊 |
2.3.7 经方诊疗流程 |
下篇 黄煌教授临证病案分析 |
第一章 概述 |
1.1 病案概况 |
1.1.1 年龄分布特点 |
1.1.2 病案处方分布 |
1.1.3 病案疾病谱分布 |
1.2 分析目的 |
第二章 常用经方应用经验 |
2.1 桂枝汤 |
2.1.1 概况 |
2.1.2 疾病谱 |
2.1.3 症状特点分析 |
2.1.4 症状讨论 |
2.1.5 方证表述及理解 |
2.1.6 本方的体质要求 |
2.1.7 用药特点 |
2.1.8 方证转化 |
2.1.9 疗效评价 |
2.2 葛根汤 |
2.2.1 概况 |
2.2.2 疾病谱 |
2.2.3 症状特点分析 |
2.2.4 症状讨论 |
2.2.5 方证表述及理解 |
2.2.6 本方的体质要求 |
2.2.7 用药特点 |
2.2.8 方证转化 |
2.2.9 疗效评价 |
2.3 小柴胡汤 |
2.3.1 概况 |
2.3.2 疾病谱 |
2.3.3 症状特点分析 |
2.3.4 方证表述及理解 |
2.3.5 本方的体质要求 |
2.3.6 用药特点 |
2.3.7 方证转化 |
2.3.8 疗效评价 |
2.4 四逆散 |
2.4.1 概况 |
2.4.2 疾病谱 |
2.4.3 症状特点分析 |
2.4.4 方证表述及理解 |
2.4.5 本方的体质要求 |
2.4.6 用药特点 |
2.4.7 方证转化 |
2.4.8 疗效评价 |
2.5 大柴胡汤 |
2.5.1 概况 |
2.5.2 疾病谱 |
2.5.3 症状特点分析 |
2.5.4 方证表述及理解 |
2.5.5 本方的体质要求 |
2.5.6 用药特点 |
2.5.7 方证转化 |
2.5.8 疗效评价 |
2.6 半夏厚朴汤 |
2.6.1 概况 |
2.6.2 疾病谱 |
2.6.3 症状特点分析 |
2.6.4 方证表述及理解 |
2.6.5 本方的体质要求 |
2.6.6 用药特点 |
2.6.7 方证转化 |
2.6.8 疗效评价 |
2.7 炙甘草汤 |
2.7.1 概况 |
2.7.2 疾病谱 |
2.7.3 症状特点分析 |
2.7.4 方证表述及理解 |
2.7.5 本方的体质要求 |
2.7.6 用药特点 |
2.7.7 方证转化 |
2.7.8 疗效评价 |
2.8 黄芪桂枝五物汤 |
2.8.1 概况 |
2.8.2 疾病谱 |
2.8.3 方证分析 |
2.8.4 症状讨论 |
2.8.5 方证表述及理解 |
2.8.6 本方的体质要求 |
2.8.7 用药特点 |
2.8.8 方证转化 |
2.8.9 本方疗效 |
2.9 五苓散 |
2.9.1 概况 |
2.9.2 疾病谱 |
2.9.3 症状特点分析 |
2.9.4 方证表述及理解 |
2.9.5 本方的体质 |
2.9.6 用药特点 |
2.9.7 方证转化 |
2.9.8 本方疗效 |
2.10 四味健步汤 |
2.10.1 概况 |
2.10.2 疾病谱 |
2.10.3 症状特点分析 |
2.10.4 方证归纳 |
2.10.5 用药特点 |
2.10.6 疗效评价 |
第三章 常见病经验整理 |
3.1 慢性支气管炎 |
3.1.1 简述 |
3.1.2 常用处方频次及加减法 |
3.1.3 用方经验 |
3.1.4 典型病案 |
3.2 高血压病 |
3.2.1 简述 |
3.2.2 常用处方频次及加减法 |
3.2.3 用方经验 |
3.2.4 典型病案 |
3.3 心脏瓣膜病 |
3.3.1 简述 |
3.3.2 常用处方频次及加减法 |
3.3.3 用方经验 |
3.3.4 典型病案 |
3.4 慢性胃炎 |
3.4.1 简述: |
3.4.2 常用处方频次及加减法 |
3.4.3 用方经验 |
3.4.4 典型病案 |
3.5 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 |
3.5.1 简述 |
3.5.2 常用处方频次及加减法 |
3.5.3 用方经验 |
3.5.4 典型病案 |
3.6 肠道易激综合征 |
3.6.1 简述: |
3.6.2 常用处方频次及加减法 |
3.6.3 用方经验 |
3.6.4 典型病案 |
3.7 尿路感染 |
3.7.1 简述 |
3.7.2 常用处方频次及加减法 |
3.7.3 用方经验 |
3.7.4 典型病案 |
3.8 糖尿病 |
3.8.1 简述 |
2.8.2 常用处方频次及加减法 |
3.8.3 用方经验 |
3.8.4 典型病案 |
3.9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 |
3.9.1 简述 |
3.9.2 常用处方频次及加减法 |
3.9.3 用方经验 |
3.9.4 典型病案 |
3.10 失眠 |
3.10.1 简述: |
3.10.2 常用处方频次及加减法 |
3.10.3 用方经验 |
3.10.4 典型病案 |
3.11 恶性肿瘤 |
3.11.1 简述 |
3.11.2 常用处方频次及加减法 |
3.11.3 用方经验 |
3.11.4 典型病案 |
3.12 痛经 |
3.12.1 简述: |
3.12.2 常用处方频次及加减法 |
3.12.3 用方经验 |
3.12.4 典型病案 |
3.13 痤疮 |
3.13.1 简述 |
3.13.2 常用处方频次及加减法 |
3.13.3 用方经验 |
3.13.4 典型病案 |
第四章 讨论 |
4.1 用现代语言来解释方药的功效和主治 |
4.2 重视药物的剂量和配伍 |
4.3 注重经方的加减法 |
4.4 探索经方的剂型 |
4.5 善于拓展经方的应用范围 |
4.6 注重经方的疗效评价 |
展望 |
参考书目 |
附录 黄煌教授临证疑难病案解析 |
5.1 支气管哮喘案 |
5.2 支气管扩张案 |
5.3 顽固性胸痛案 |
5.4 慢性心功能不全案 |
5.5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案 |
5.6 下肢深静脉血栓案 |
5.7 不明原因腹部胀痛案 |
5.8 结肠息肉术后大便乏力案 |
5.9 输尿管结石案 |
5.10 肾癌术后调理案 |
5.11 高脂血症案 |
5.12 急性痛风疼痛案 |
5.13 干燥综合征案 |
5.14 带状疱疹后系统性红斑狼疮案 |
5.15 糖尿病肾病案 |
5.16 神情恍惚嗜睡案 |
5.17 创伤后应激障碍案 |
5.18 老年脑梗后失眠案 |
5.19 双相情感障碍案 |
5.20 干燥综合征引起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案 |
5.21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案 |
5.22 溶血性贫血案 |
5.23 口腔扁平苔藓案 |
5.24 口腔粘膜白斑案 |
5.25 慢性唇炎疼痛开裂案 |
5.26 老外闭经案 |
5.27 多囊卵巢综合征案 |
5.28 慢性前列腺炎案 |
5.29 疝气手术后下腹坠胀案 |
5.30 混合痔术后盗汗尿频案 |
5.31 肺淋巴管肌瘤病 |
5.32 小儿过敏性紫癜案 |
5.33 小儿多动综合征案 |
5.34 小儿过敏性鼻炎案 |
5.35 小儿视网膜母细胞瘤案 |
作者简介 |
致谢 |
四、治过敏性鼻炎特效方(论文参考文献)
- [1]从肾论治变应性鼻炎的探讨及验案举偶[J]. 宁万金,梁亚平,莫育芹. 中国实用医药, 2019(21)
- [2]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桂枝汤方证研究[D]. 刘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3]真武汤合小青龙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评价[D]. O KYOTO(王晓东).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8)
- [4]基于方证相应原理 ——以不同配比的Poly(I:C)-LPS组合尝试建立桂枝汤汤证模型的研究[D]. 战晓玲.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8(01)
- [5]过敏体质嗜酸性粒细胞相关因子表达及过敏康调体干预机制研究[D]. 包蕾.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
- [6]经方明星亮奇招 经典理论更弘扬——第五届国际经方班暨第十五期全国经方高研班述要[J]. 李赛美,方剑锋,邓烨,徐笋晶. 中医药通报, 2017(02)
- [7]鼻三针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研究[D]. 刘瑞清.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11)
- [8]氦氖激光配合鼻三针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炳霖.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5(10)
- [9]从脾论治过敏性鼻炎[J]. 黄帅. 河南中医, 2014(08)
- [10]黄煌经方医学思想整理研究暨2004-2007临证病案分析[D]. 黄波.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