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世纪怎样把住教师“入口关”(论文文献综述)
王浩业[1](2019)在《人生价值实现视阈下的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阶段性奋斗目标,以形象化、大众化的口吻描绘了是中华民族的百年夙愿,成为响亮的奋进口号,得到了中华儿女的热烈响应和拥护。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阶段,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全体全国人民,尤其是一代代青年人的不懈努力。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奋斗历程和中国梦的实现过程高度切合。从人生价值实现的视角出发,中国梦是大学生人生价值实现的引领和支撑,为大学生人生价值实现提供平台和环境,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唯有在中国梦的建设中充分实现。也正是在大学生人生价值的实现过程中汇集起实现中国梦的推动力量。关注大学生人生价值实现,就能将中国梦和大学生的奋斗、成长密切结合在一起,找到中国梦教育的切入点和发力点。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中国梦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是实现党的奋斗目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能够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助力大学生人生价值实现。通过问卷调查、专家访谈,以及文献分析的方法得出,目前大学生中国梦教育作为理想信念教育的组成部分,得到一定的重视,较为普遍的开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还存在教育内容不系统、教育方法相对简单、教育形式偏于传统的问题,导致教育对象的理解和认识不到位,教育效果有待深化。究其原因,主要是对中国梦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充分,对教育内容的把握不很到位,对教育对象的关切不够深入,教育的合力和氛围还未充分形成。从切合教育对象的需求出发,把中国梦教育放到大学生人生价值实现的视阈下,为大学生中国梦教育找寻新途径,提供新方法,追求最佳效果。为此,在大学生中国梦教育中,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遵循方向性、主体性、层次性、渗透性、一致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基本教育原则,做到互相呼应、并行发力、共同作用;创新教育理念,紧扣中国梦的梦想特性和理想信念本质,落实大学生人生价值关切;优化基本方法,提高教育方法的实效性和创新性;强化教育过程,做到贯穿始终,贴切入微;转变教育方式,突出时代特性和针对性;完善工作机制,实现全覆盖,做到坚强有力;使中国梦的概念、由来、意义、内涵、指引和实现途径等内容入脑入心,激发大学生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热情和信心,作为人生价值实现的必然,深化为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发进取、开拓创新的不竭动力。
张志斌[2](2019)在《军校生长干部学员领导力培养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领导力对于军校生长干部学员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但我军院校在领导力培养方面起步较晚,发展还不完善,相比之下,西点军校等外军军校领导力的培养更为系统和科学。为了培养出新形势下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我军应在借鉴以西点军校为代表的外军院校培养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具有我军特色的领导力培养体系。本研究首先从领导力概述出发,对领导力这一概念做出具体的阐释:从领导力的概念、领导力的影响因素、领导力的演变过程、“软”领导力与“硬”领导力以及领导力的构成与开发五个方面来解释和丰富领导力的内涵。之后梳理我军院校在培养学员领导力的现状和突出矛盾,介绍了我军培养学员领导力的主要做法,分析其特色,再指出突出的矛盾问题。而后对西点军校学员领导力模式培养状况进行分析和叙述,主要介绍西点军校学员领导力培养制度、西点军校学员领导力培养的主要特点和实践层次三个方面。最后,在分析前文所提出的中外军校领导力培养的情况和对比之后,提出我军院校在生长干部学员领导力培养方面的思考和措施,从道德素养、课程设置、实践锻炼、评价机制四个方面提出改进的构想和举措。
张金强[3](2017)在《区县纪检监察反腐困境与对策研究 ——以益阳市资阳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共产党执政67年以来,带领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历经各种艰难和曲折,战胜了各种风险和挑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在不断深刻变化的世界形势、国家形势和党的形势面前,中国共产党在执政能力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必须高度重视并抓紧解决的问题,这其中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腐败现象还存在滋生蔓延的趋势。任凭腐败蔓延,就会有亡党亡国的危险,真正的反腐败才能兴党兴国。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正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本文梳理了我国反腐败工作的实践沿革,介绍了区县纪检监察反腐职能的构成、机构概况以及基本原则与基本方针,以益阳市资阳区为例,立足区县纪检监察反腐工作的现状,从反腐教育、反腐体制、反腐惩处、反腐队伍四个方面系统分析了区县纪检监察在反腐工作中所面临的困境,并从中归纳出造成困境的各种原因,为提出区县纪检监察反腐工作对策与建议奠定了基础。作为反腐主力军的区县纪检监察机关如何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是当前党和政府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之一。论文针对当前区县纪检监察反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运用公共管理的相关理论,借鉴国际上一些行之有效的反腐模式的典型做法和经验,从合理规划形成区县反腐教育科学格局、改革创新形成区县纪检反腐倡廉新路径、“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全面提高素质打造区县反腐“纪律铁军”四个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完善区县纪检监察反腐工作的有效方法和对策建议。
冯加根[4](2016)在《我国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制度改革发展历史分析》文中认为我国1993年颁布《教师法》并决定实行教师资格制度以来,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逐步从法规层面走向实践,先后经历了立法建规、双轨制、改革试点三个主要发展阶段。在考试目的、对象、条件、内容、方法、作用、组织管理等方面,这三个阶段各具特点。
柯友平[5](2015)在《新形势下中国高校国防生教育发展研究》文中提出人才强则事业强,人才兴则军队兴。要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没有大批高素质的建军治军骨干是不可能的。时下把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我们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重大成果,是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题中应有之义,这也为依托国民教育培养新型军事人才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无疑为普通高等学校国防生培养搭建了军地携手共育英才的战略平台。我国国防生教育工作虽然经历了十余年的探索和实践,但是当下还是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通过阐述中国国防生是我军人才培养的历史必然选择及其理论依据,回顾我国国防生教育工作的历史发展以及所取得的成就与经验,诠释当前我国高校国防生教育体系及其实现路径,深入分析我国国防生教育现存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我国高校国防生教育的对策建议。本文具体分为六个部分,每部分主要内容如下:导论部分主要陈述了本次研究的起因以及研究价值,分析总结了本次研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阐述了本次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揭示了本次研究的重难点、创新点、研究思路与方法等;第一章通过阐述我国开展高校国防生教育的历史背景与发展,揭示了我国国防生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通过对我国国防生管理和教学模式的初步探索,深入剖析了我国国防生教育工作的发展情况与调整措施;第二章通过剖析我国高校国防生教育取得的成就,归纳出能够对我国国防生教育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的经验启示。首先论述国防生教育取得的主要成就,从为实现强军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推动了我军干部培训体制的改革完善、为实施军民融合发展国家战略提供了抓手、为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摸索了规律、推动了军事人才培养质量效益的整体提高五个方面分析;其次,总结了国防生教育取得的经验启示,论证国防生教育必须紧紧围绕践行强国梦和强军梦目标展开、必须着眼我军干部队伍素质结构的优化升级、必须发挥其在全民国防教育中辐射示范效应以及必须注重新型军事人才培养质量效益的跃升等四个方面的经验。第三章分析了当前中国高校国防教育体系和实现路径;首先,归纳概括了我军国防生教育的总体目标,并从制定依据、制定策略以及最终目标等三方面进行说明分析。其次阐述了我国高校国防生教育的内容和原则;再次,分析和总结了我军国防生教育的主要方法,如理论教育法与实践教育法、制度管理法与心理疏导法、比较教育法与典型教育法等;最后,分析研究了我军国防生教育的主要途径,如思想政治教育、科文知识学习、军政理论教育、法纪条令教育、军政实践锻炼、文化环境教育等方面的问题。第四章通过阐述当前我国高校国防生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当前国防生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制约高校国防生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等三个方面内容,深入揭示当前我国高校国防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第五章结合我国高校国防生教育的基本现状及目标,提出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中国高校国防生教育的对策建议,具体包括突出中国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地位、探索中国国防生军人情感和战斗精神培育路径、构建中国特色国防生教育管理模式、完善中国国防生教育考核评价体系、重视中国国防生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等方面内容。
曹慧英[6](2014)在《我国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战略与路径选择》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小学教师专业化的进程总体平稳,创新不断,成绩斐然,但在体系构建、资格准入、经费投入等制度安排与政策选择上,还存在一些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应从国家利益和民族未来的战略高度,进一步确立小学教师教育的独特地位,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使小学教师专业化的推进步伐更加稳健、更加科学、可持续。
李萍[7](2013)在《美国大学教育学院的历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美国教师教育经历了两百多年的风雨,一直处于持续的探索、变革之中。它一开始与大学、甚至是高等教育学府,并没有什么紧要的的联系。随着外部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以及教育内部发展变革的需求,美国的教师教育开始扎根大学,并通过教育学院这一机构来实施教师教育,由此,教师教育逐渐演变成为美国大学教育学院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大学教育学院凭借其在教师教育方面具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教师教育发展过程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使得美国教师的学术性地位以及社会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教育学院成为美国教师教育的主要阵地发生在20世纪50、60年代。20世纪80年代之后,由于美国教师教育一直以来存在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良好的解决,美国大学教育学院出现了一种新的改革形式——专业发展学校,以这种形式为代表的新改革取得了富有成效的结果。美国大学教育学院的发展,对美国甚至是对世界各国的教师教育来说,都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当然,对我国也不例外。美国大学教育学院的发展对我国目前进行的教师教育改革同样也颇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本文共有四章组成。导言介绍了选题的缘由、研究的现状和基本概念的界定。第一章至第四章介绍了美国大学教育学院的发展进程。论述了19世纪末的萌芽期、20世纪上叶的形成期、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成熟期这几个阶段教育学院发展的影响因素、发展特点、其进程以及美国大学教育学院在20世纪80年代后的新发展与新变革。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美国大学出现了一种新的改革形式——专业发展学校,这一部分对专业发展学校(PDS)的特征及其所取得的成效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结语部分对美国大学教育学院这一发展模式进行了重点的归纳与总结。论述了对教育学院发展过程中呈现的特点,旨在探寻其发展规律、总结其经验教训并为我国大学教育学院的发展提供借鉴。
葛吉雪[8](2013)在《试点前后初中教师资格考试笔试的对比研究 ——以湖北省2010年和2011年初中教师资格考试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教师资格考试是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的发展,人们对教师所必需具备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提高教师入职门槛,改革过时的教师资格考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初中生处于自主性与依赖性的共存期,初中教师在教师队伍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群体,对比研究初中教师资格考试的笔试,可以进一步总结教师资格考试笔试的经验和教训,对其它学段的教师资格考试笔试也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湖北省是2011年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改革试点省之一,选取湖北省的初中教师资格考试为研究对象,对2010年和2011年教师资格考试的笔试进行对比研究,其目的在于为进一步丰富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提供实证,为切实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把好教师入口关、完善教师资格考试制度提供参考。本研究以教师专业化理论、教师教育理论和考试学等相关理论为依据,运用对比法、文献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2010年为代表的旧的初中教师资格考试笔试和2011年为代表的新的初中教师资格考试笔试进行分析和探讨。第一部分阐明了选题的依据以及对初中教师资格考试笔试进行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第二部分主要对国内外关于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资格考试和教师资格标准的相关研究进展和成果进行了综述。在进行文献检索、资料搜集和对从事初中教师资格考试研究专家进行访谈的基础上,第三部分对比分析了新、旧两种初中教师资格考试笔试在目标上的异同,发现2011年新的初中教师资格考试的笔试目标更加注重知识的广博性,更加强调能力的专业性,并对产生异同的背景进行了分析。之所以有不同是因为2010年以前是以解决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来制定教师资格考试目标的,而2011年是以解决教师质量不高的问题来制定教师资格考试目标的。第四部分对比分析了新、旧两种初中教师资格考试在内容上发生的变化以及发生变化的原因。发现2011年的初中教师资格考试笔试内容涉及的课程相对于2010年更科学、更全面,对初中教师资格申请者的素质测试更综合,笔试的题型更灵活,笔试内容之间的比例更合理。第五部分基于对湖北省2010年和2011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的对比分析,提出了以下建议:第一,初中教师资格申请者的素质提升要从实践中去学习和提高,要把修完教师教育课程,参加教育实践作为报考教师资格的前提条件。第二,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要体现能力导向,包括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培养,要注意防止片面理解教师资格考试标准,不能让教师教育课程的学习成为师范生的应试教育。第三,初中教师资格考试笔试的科目、题型和内容要进行调整,使笔试科目更合理,笔试题型更丰富,笔试内容更新颖。初中教师资格考试的方式也要改革,变纸质考试为机考。
张玲[9](2013)在《师范生从教能力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基于对教师资格考试标准能力导向的分析》文中提出本研究基于对教师资格考试标准能力导向的分析,运用文献分析、访谈等研究方法,考察分析了当代师范生从教能力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并就师范生从教能力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促进师范生从教能力发展的若干对策建议。全文除绪论外,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分析我国教师资格考试标准的能力导向。首先是分析考试标准能力导向产生的背景;其次从“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教师评价理论”、“教师反思理论”等理论视角解读考试标准的能力导向;最后对考试标准能力导向的内容进行分析,划分出考核教师从教能力的四个维度——基础能力、育人能力、教学能力、专业自主发展能力,每个维度包含多项具体的能力考核目标。第二部分,师范生从教能力发展现状的考察与分析。在对访谈结果的分析发现,师范生在基础能力方面,与所学专业相关度较高的基础能力部分发展较好,但语言表达能力明显不足。在教育能力方面,能有意识地去理解学生,但实际指导能力不足;班级管理具有责任心,但缺乏有效的管理方法与策略;沟通合作主动和谐,但沟通合作能力整体水平不高。在教学能力方面,教学设计重在研究教材,但忽视对学生学习现状的分析;教学方法多样化,但缺乏教学监控能力;具有科学的评价观念,但没有掌握有效的评价方法。在专业自主发展能力方面,反思途径单一、实践行为不够,导致反思能力水平不高;教育研究能力培养和训练严重不足,导致科研素养较差。究其原因,师范生的职业志趣和信念影响其寻求能力发展的积极性,专业发展自主性影响从教能力的发展程度;以及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师的教学示范不力,教学实践环节薄弱等问题导致师范生从教能力发展受限。第三部分,针对师范生从教能力发展出现的问题,提出师范生从教能力培养的对策与建议。从师范生自身角度出发,师范生应该坚定信念,激发从教能力发展的动力;勤于实践,提高各项基本技能;善于反思,正确评价和改进从教能力。而师范院校则应该突出教师教育的办学特色;从环境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四个方面着手,创设重教、乐教、善教的校园文化;通过适当调整课程结构,整合课程内容,灵活设置课程类型,构建能力导向的职前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加强教师的教学示范;强化教育教学实践。
王静[10](2012)在《当前高校党务管理创新问题研究 ——基于社会管理创新的角度》文中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我国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社会管理创新需要党的坚强领导,需要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党的领导地位的巩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作用的发挥离不开党的自身建设,而党务管理创新是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强和创新党务管理完全可以借鉴社会管理创新的有益成分。因此,社会管理创新与党务管理创新有着密切关系。高校是社会管理的重要活动领域,在高校中,党员是佼佼者,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代表。高校能否实现科学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高校党员队伍素质的整体提高离不开对其进行的科学管理。当前,高校的党务管理在总体上是适应高等教育发展要求的,这也确保了高校党组织战斗堡垒地位的巩固和高校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当前高校的党务管理,在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管理手段、管理模式上存在着一些倾向性的问题,影响到党务管理的有效性。这要求我们运用社会管理创新理论,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的党务管理工作,为高校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本文第一章首先对社会、社会管理、社会管理创新、高校社会管理创新的科学内涵进行了分析,并揭示了社会管理创新与高校党务管理创新的关系,即党务管理创新是高校践行社会管理创新思想的重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高校党务管理创新的基本概念、主要特征和基本原则。最后重点阐述了高校党务管理创新的重要作用,即有利于加强高校党组织的领导,有利于提高党委决策的科学化,有利于发挥党组织的协调作用,有利于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有利于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本文第二章认为当前高校党务管理取得了巨大成就,管理载体不断增多,管理对象不断拓宽,管理内容不断丰富,管理手段不断更新。但是,高校党务管理仍然在管理理念、管理目标、管理内容、管理方法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在管理理念方面,存在管理理念片面化、管理理念行政化和管理理念教条化的倾向;在管理制度方面,基层组织管理有待提高,党员发展制度有待健全,教育培训制度有待强化,考核监督制度有待完善;在管理手段方面,存在管理手段缺乏规范性、技术手段落后、管理手段刻板单一等问题;在管理模式方面,“自上而下”的控制式管理模式忽视了党员的参与互动,“单位化”的封闭式管理模式导致高校党务管理条块分割、相互封闭、各自管理,难以实现党务管理的全覆盖。本文第三章在社会管理创新理论的指导下,围绕高校党委的中心工作,立足高校党员的现实需要,试图构建集理念创新、制度创新、手段创新和模式创新为一体的高校党务高校创新体系。在理念创新方面,主要是树立服务为主的理念和育人为本的理念;在制度创新方面,主要是组织管理制度、党员发展制度、教育培训制度、考核监督制度等方面的创新;在手段创新方面,主要是实现高校党务管理手段的规范化、信息化与多样化。在管理模式创新方面,主要是实现“单位化”管理模式向“网格化”管理模式的转型。
二、新世纪怎样把住教师“入口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世纪怎样把住教师“入口关”(论文提纲范文)
(1)人生价值实现视阈下的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选题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创新点及重点难点 |
2 人生价值实现基本理论 |
2.1 人生价值的基本内涵 |
2.1.1 价值 |
2.1.2 人生价值 |
2.1.3 人生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 |
2.2 人生价值的实现 |
2.2.1 人生价值实现的内涵 |
2.2.2 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 |
2.2.3 人生价值实现的途径 |
2.2.4 人生价值实现的评价 |
2.3 人生价值理论 |
2.3.1 马克思人生价值理论 |
2.3.2 毛泽东人生价值观 |
2.3.3 邓小平关于人生价值论述 |
2.3.4 江泽民关于人生价值论述 |
2.3.5 胡锦涛关于人生价值论述 |
2.3.6 习近平关于人生价值论述 |
2.4 大学生人生价值 |
2.4.1 大学生人生价值观 |
2.4.2 大学生人生价值追求 |
2.4.3 大学生人生价值追求的影响因素 |
3 中国梦的缘起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 |
3.1 中国梦理论概述 |
3.1.1 中国梦的源起 |
3.1.2 中国梦的内涵 |
3.1.3 中国梦的意义 |
3.1.4 中国梦的实现 |
3.2 中国梦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 |
3.2.1 中国梦创造大学生成长新环境 |
3.2.2 中国梦提供大学生成长新动力 |
3.2.3 中国梦开辟大学生理想信念新境界 |
3.3 中国梦与大学生人生价值实现的关系 |
3.3.1 中国梦当然也是大学生的梦 |
3.3.2 中国梦引领大学生人生价值实现 |
3.3.3 大学生人生价值在实现中国梦过程中实现 |
3.3.4 大学生人生价值实现过程中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推动力量 |
4 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基本要求 |
4.1 开展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重要意义 |
4.1.1 实现党的奋斗目标的需要 |
4.1.2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
4.1.3 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
4.1.4 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需要 |
4.2 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目标 |
4.2.1 树立实现中国梦的信心 |
4.2.2 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
4.2.3 确立共产主义理想 |
4.2.4 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 |
4.3 开展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基本原则 |
4.3.1 方向性原则 |
4.3.2 主体性原则 |
4.3.3 层次性原则 |
4.3.4 渗透性原则 |
4.3.5 一致性原则 |
4.3.6 开放性原则 |
4.3.7 实践性原则 |
4.4 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主要内容 |
4.4.1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
4.4.2 实现中国梦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
4.4.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实现中国梦的总指引 |
4.4.4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 |
4.4.5 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大学生的时代责任 |
5 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
5.1 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现状 |
5.1.1 教育基本实现全覆盖 |
5.1.2 教育体系比较完备 |
5.1.3 教育效果初步显现 |
5.2 大学生中国梦教育存在的问题 |
5.2.1 教育内容不够系统 |
5.2.2 教育方法相对简单 |
5.2.3 教育形式偏于传统 |
5.2.4 教育效果有待深化 |
5.3 大学生中国梦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
5.3.1 对开展中国梦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
5.3.2 对中国梦教育的内容认识不深刻 |
5.3.3 对大学生自身关注不够 |
5.3.4 开展大学生中国梦教育没有形成合力 |
5.3.5 大学生中国梦教育校园氛围不浓厚 |
6 基于人生价值实现视阈的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方法、路径和机制 |
6.1 创新教育理念 |
6.1.1 紧扣梦想特性 |
6.1.2 紧扣大学生人生价值实现关切 |
6.1.3 紧扣远大理想信念 |
6.2 优化基本方法 |
6.2.1 理论教育法 |
6.2.2 实践锻炼法 |
6.2.3 榜样示范法 |
6.2.4 比较鉴别法 |
6.2.5 自我教育法 |
6.3 强化教育过程 |
6.3.1 贯穿大学生在校期间 |
6.3.2 制定不同阶段教育目标 |
6.3.3 激发大学生主体意识 |
6.3.4 深入细致综合施教 |
6.3.5 及时排除负面干扰 |
6.4 转变教育方式 |
6.4.1 突出课堂主阵地 |
6.4.2 开展社会实践 |
6.4.3 利用网络平台 |
6.4.4 抓住关键时点 |
6.4.5 发挥社团作用 |
6.4.6 结合职业规划 |
6.4.7 做好深度辅导 |
6.4.8 融入养成教育 |
6.5 完善工作机制 |
6.5.1 强化组织领导 |
6.5.2 纳入重要议程 |
6.5.3 建强工作队伍 |
6.5.4 完善规章制度 |
6.5.5 营造良好氛围 |
6.5.6 实施过程监控 |
6.5.7 做好服务保障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军校生长干部学员领导力培养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框架结构 |
1.4 本文创新点 |
第二章 领导力概述 |
2.1 领导力的概念 |
2.2 领导力的影响因素 |
2.3 领导力的演变过程 |
2.3.1 领导力要求领导者、被领导者缺一不可 |
2.3.2 领导力是多个分力形成的合力 |
2.3.3 领导力是相互作用产生的爆发力 |
2.3.4 事情、事件产生领导力 |
2.3.5 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中提高领导力 |
2.4 “软”领导力与“硬”领导力 |
2.4.1 “软”领导力 |
2.4.2 “硬”领导力 |
2.5 领导力的构成与开发 |
2.5.1 领导力的构成 |
2.5.2 领导力的开发 |
第三章 我军院校领导力培养的现状梳理和突出矛盾 |
3.1 我军院校生长干部学员领导力培养的主要做法 |
3.1.1 入学把关 |
3.1.2 课程培养 |
3.1.3 制度管理 |
3.1.4 实践环节 |
3.2 我军院校生长干部学员领导力培养的特色 |
3.2.1 以鲜明的政治性为引领 |
3.2.2 以多种培养途径为抓手 |
3.2.3 以开放教育理念为保障 |
3.3 我军院校生长干部学员领导力培养的矛盾问题 |
3.3.1 我军院校领导力培养的调研现状 |
3.3.2 我军院校领导力培养的调研分析 |
3.3.3 当前我军院校领导力培养存在的主要矛盾 |
第四章 西点军校学员领导力培养模式 |
4.1 西点军校学员领导力培养制度综述 |
4.1.1 培养概述 |
4.1.2 培养目的 |
4.1.3 培养过程 |
4.1.4 领导能力评估和培养等级设计 |
4.1.5 学员领导能力的具体内容 |
4.2 西点军校学员领导力培养的主要特点 |
4.2.1 以优秀的生源质量为基础 |
4.2.2 以清晰的领导能力培养目标为指导 |
4.2.3 以领导力培养的良好环境为依托 |
4.2.4 以完善的评估反馈体系为指导 |
4.3 西点军校学员领导力培养的实践层次 |
4.3.1 管理体制 |
4.3.2 院校教育 |
4.3.3 任职经历 |
第五章 我军院校生长干部学员学员领导力培养对策和改进措施 |
5.1 强化道德素养,打牢学员领导力培养的根本基石 |
5.2 优化课程设置,改善学员领导力培养的方法手段 |
5.3 突出实践锻炼,明确学员领导力培养的检验方式 |
5.4 建立评价机制,提供学员领导力培养的有效保障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附录A 关于军校学员领导力的调查问卷 |
(3)区县纪检监察反腐困境与对策研究 ——以益阳市资阳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区县纪检监察反腐困境与对策的背景 |
1.1.2 研究区县纪检监察反腐困境与对策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本文结构与可能的创新点 |
1.3.1 本文的结构与内容 |
1.3.2 可能的创新点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二章 区县纪检监察反腐工作的概述 |
2.1 我国反腐败工作的历史沿革 |
2.2 区县纪检监察的反腐职能与机构概况 |
2.2.1 反腐职能 |
2.2.2 机构概况 |
2.3 区县纪检监察反腐的基本原则与基本方针 |
2.3.1 基本原则 |
2.3.2 基本方针 |
第三章 区县纪检监察的反腐困境分析 |
3.1 反腐教育上的困境 |
3.1.1 区县反腐教育信心不足 |
3.1.2 区县反腐教育效果不好 |
3.1.3 区县反腐教育保障不力 |
3.2 反腐体制上的困境 |
3.2.1 区县纪检领导体制不顺畅 |
3.2.2 区县纪检职能外延太广泛 |
3.2.3 区县反腐协作机制不健全 |
3.3 反腐惩处上的困境 |
3.3.1 办案重点不突出 |
3.3.2 惩处力度打折扣 |
3.3.3 治本功能不明显 |
3.4 反腐队伍上的困境 |
3.4.1 一些干部能力不强,专业水平不高 |
3.4.2 个别干部作风不硬,自我要求不严 |
第四章 国际上的反腐经验与启示 |
4.1 以瑞典为代表的北欧清廉国家反腐模式 |
4.2 以新加坡和香港为代表的亚洲新兴国家和地区反腐模式 |
4.3 国际上反腐模式的启示 |
第五章 完善区县纪检监察反腐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
5.1 合理规划形成区县反腐教育科学格局 |
5.1.1 全面性教育,深化区县党员干部思想认识 |
5.1.2 针对性教育,增强区县反腐倡廉教育实效 |
5.1.3 加强管理,健全区县反腐倡廉教育工作格局 |
5.2 改革创新形成区县纪检反腐倡廉新路径 |
5.2.1 突出“两个为主”,改善区县纪检领导体制 |
5.2.2 加速“三转”,聚焦区县纪检主责主业 |
5.2.3 创新协作机制,凝聚区县反腐合力 |
5.3 “零容忍”态度惩治基层腐败 |
5.3.1 进一步突出区县办案重点 |
5.3.2 进一步加强区县办案力度 |
5.3.3 进一步发挥办案治本功效 |
5.4 全面提高素质打造区县反腐“纪律铁军” |
5.4.1 强化干部学习 |
5.4.2 强化干部管理 |
5.4.3 强化干部监督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4)我国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制度改革发展历史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制度改革发展历史分析 |
2.1 第一阶段(1993—2000年):立法建规 |
2.2 第二阶段(2001—2009年):双轨制 |
2.3 第三阶段(2010年至今):改革试点 |
第一,考试内容:建立了教师资格考试国家标准,统一了笔试科目。 |
第二,考试对象:涵盖所有相关层级的教师资格的认定申请人员。 |
第三,考试方法与技术:笔试与面试相结合,广泛应用信息技术。 |
第四,考试频次:实行一年多次考试。 |
第五,考试组织管理:实行国家、省、地市三级管理体制。 |
第六,考试与资格认定:通过考试才能申请认定教师资格。 |
3 结语 |
(5)新形势下中国高校国防生教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及研究价值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综述 |
第一章 中国高校国防生教育的历史发展 |
第一节 开展高校国防生教育的背景 |
一、世界新军事变革推动军事人才培养调整改革 |
二、军队信息化建设牵引军事人才培养战略调整 |
三、实现强军梦赋予军事人才培养新的使命任务 |
四、高等教育大发展为军事人才培养带来新机遇 |
第二节 高校国防生教育的开展 |
一、高校国防生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
二、高校国防生管理和教学模式的初步探索 |
第三节 高校国防生教育的发展与调整 |
一、高校国防生教育的发展 |
二、高校国防生教育的调整 |
第二章 中国高校国防生教育取得的成就与经验 |
第一节 高校国防生教育取得的主要成就 |
一、国防生教育为实现强军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
二、国防生教育大力推动了我军干部培训体制的改革完善 |
三、国防生教育为实施军民融合发展国家战略提供了抓手 |
四、国防生教育为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摸索了规律 |
五、国防生教育推动了军事人才培养质量效益的整体提高 |
第二节 高校国防生教育取得的经验启示 |
一、国防生教育必须紧紧围绕践行强国梦和强军梦目标展开 |
二、国防生教育必须着眼我军干部队伍素质结构的优化升级 |
三、国防生教育必须发挥其在全民国防教育中辐射示范效应 |
四、国防生教育必须注重新型军事人才培养质量效益的跃升 |
第三章 当前中国高校国防生教育体系及实现路径 |
第一节 高校国防生教育的总体目标 |
一、制定国防生教育目标的依据 |
二、国防生教育目标的制定策略 |
三、高校国防生教育的总体目标 |
第二节 高校国防生教育的内容和原则 |
一、高校国防生教育的主要内容 |
二、高校国防生教育的基本原则 |
第三节 高校国防生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
一、高校国防生教育的主要方法 |
二、高校国防生教育的实现路径 |
第四章 当前中国高校国防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一节 高校国防生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一、高校国防生教育面临的机遇 |
二、高校国防生教育面临的挑战 |
第二节 当前国防生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
一、国防生价值取向多元,功利思想比较明显 |
二、国防生军人情感不强,战斗精神有待提高 |
三、国防生教育模式多样,培养目标结构模糊 |
四、国防生军政训练不实,考核评价手段单一 |
第三节 制约高校国防生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 |
一、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没有充分发挥 |
二、军政教育训练领导体制机制还不健全 |
三、国防生培养法规制度建设还比较滞后 |
四、国防生培养一系列相关保障还不到位 |
五、国防生考核评价体系还不完备不科学 |
第五章 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中国高校国防生教育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突出中国国防生思想政治教育基础地位 |
一、铸牢军魂意识,坚定理想信念 |
二、强化“三观”教育,夯实思想根基 |
三、锻造品行操守,提升道德修养 |
第二节 探索中国国防生军人情感和战斗精神培育路径 |
一、尊重主体地位,发挥能动作用 |
二、坚持价值引领,助推成长成才 |
三、注重多措并举,突出实践磨砺 |
第三节 探索中国特色国防生教育管理模式 |
一、中国特色国防生教育领导体制的优化 |
二、构建中国特色国防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总体思路 |
三、构建中国特色国防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实施策略 |
第四节 完善中国国防生教育考核评价体系 |
一、国防生综合素质考评的意义和作用 |
二、国防生综合素质考评的原则和种类 |
三、国防生综合素质考评模式构想及任职建议 |
第五节 重视中国国防生教育管理队伍建设 |
一、选培业务干部队伍建设 |
二、国防生军政教员队伍建设 |
三、国防生辅导员队伍建设 |
结束语 构建中国特色的国防生培养模式 |
后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论文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等科研成果 |
致谢 |
(6)我国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战略与路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一、“十五”以来我国小学教师专业化所取得的主要成绩 |
(一)数量与生师比稳中有降,学历及职 称则大幅提高 |
(二)工资地位待遇明显改善,教师职业 的吸引力得到加强 |
(三)培养体系走向开放,层次结构重心 有所提升 |
(四)资格准入不断完善,教师培训走向 多元 |
(五)“特岗计划”和师范生免费教育政 策相继出台,农村教师补充机制得以创新,师 范院校生源质量得到改善 |
(六)颁发《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和《教师 专业标准》,教师教育制度创新迈上新台阶 |
二、当前小学教师专业化进程中所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 |
(一)体系构建有待完善 |
(二)培养培训一体化顶层设计欠缺 |
(三)师范生生源素质急需提高 |
(四)教师教育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
三、几点政策建议 |
(7)美国大学教育学院的历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美国大学教育学院的萌芽阶段(1870年-1899年) |
第一节 美国大学教育学院出现的原因 |
第二节 美国大学教育学院的初步建立 |
一、教育学讲座制的设立 |
二、教育学院和教育系的兴起 |
第三节 大学教师教育职能晚现的原因 |
第二章 美国大学教育学院的形成阶段(1900年-1957年) |
第一节 美国大学教育学院形成的背景 |
第二节 美国大学教育学院的蓬勃发展 |
一、师范学院的升格 |
二、教育学院和教育系大发展 |
三、教育研究生院的兴办 |
第三节 美国大学教育学院形成时期的成效 |
一、培养使命的变化 |
二、入学标准的提高 |
三、对其专业地位的质疑 |
第三章 美国综合大学教育学院的成熟阶段(1957年-1979年) |
第一节 美国大学教育学院成熟的背景 |
第二节 美国大学教育学院教师培养格局的最终确立 |
一、师范学院的全面升格 |
二、教育研究生院的繁荣发展 |
三、培养使命的拓展与丰富 |
四、教育学院的内部变化 |
第三节 美国大学教育学院发展中面临的冲突 |
第四章 美国大学教育学院的深入发展阶段(1980年至今) |
第一节 美国大学教育学院深入发展的背景 |
第二节 教师专业化运动 |
第三节 美国大学教育学院的出路:专业发展学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试点前后初中教师资格考试笔试的对比研究 ——以湖北省2010年和2011年初中教师资格考试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 有利于丰富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
2. 有利于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
(二) 基本概念界定 |
1. 初中教师资格 |
2. 教师资格考试 |
3. 笔试 |
(三) 研究内容、方法与路线 |
1. 研究内容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路线 |
二、知往鉴今——教师资格研究进展综述 |
(一) 国内对教师资格的研究 |
1. 教师资格制度的研究 |
2. 教师资格标准的研究 |
3. 教师资格考试的研究 |
4. 教师资格的国际比较研究 |
(二) 国外对教师资格的研究 |
1. 教师资格制度的研究 |
2. 教师资格标准的研究 |
3. 教师资格考试的研究 |
三、改辙易途——笔试目标的对比分析 |
(一) 总体目标的对比分析 |
1. 相同点分析 |
2. 不同点分析 |
(二) 具体目标的对比分析 |
1. 注重知识的广而博 |
2. 强调能力的专与实 |
(三) 目标制定的背景分析 |
1. 2000年初中教师资格考试主要解决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 |
2. 2011年初中教师资格考试主要解决教师质量不高的问题 |
四、宫移羽换——笔试内容的对比分析 |
(一) 课程从片面走向全面 |
(二) 素质从单一走向综合 |
(三) 题型从死板走向灵活 |
1. 考查记忆性知识的题型减少 |
2. 测试教育教学能力的题型增多 |
3. 题型功能发生变化 |
4. 题型分值更加合理 |
(四) 内容比例从偏颇走向合理 |
1. 加深对教育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测试 |
2. 突出对学科教学能力的测试 |
3. 凸显对基本能力的测试 |
4. 增加对文化素养的检测 |
5. 加重对管理知识的检测 |
6. 增添对学科教学知识的检测 |
7. 强化对教师职业理念的考查 |
8. 加强对国家教育法律法规的考查 |
9. 增强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考查 |
五、行成于思——思考与启示 |
(一) 考生素质的提升要体现实践导向 |
(二) 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要体现能力导向 |
(三) 初中教师资格考试笔试内容要体现改革导向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9)师范生从教能力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基于对教师资格考试标准能力导向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缘起与意义 |
1. 研究缘起 |
2. 研究意义 |
(二) 相关研究综述 |
1. 有关教师资格标准方面的研究 |
2. 有关师范生从教能力方面的研究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 研究思路 |
2. 研究方法 |
(四) 相关概念界定与比较 |
1. 教师资格考试标准 |
2. 从教能力 |
3. 能力导向 |
一、我国教师资格考试标准的能力导向分析 |
(一) 教师资格考试标准能力导向产生的背景分析 |
1. 时代发展对教师素质的呼唤 |
2.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能力的诉求与挑战 |
3. 世界“教师专业化运动”的推动 |
(二) 教师资格考试标准能力导向的理论基础 |
1. 教师专业发展论 |
2. 教师评价理论 |
3. 教师反思理论 |
(三) 教师资格考试标准能力导向的内容分析 |
1. 基础能力是教师成为专业人员的前提 |
2. 育人能力是教师履行育人职责的重要体现 |
3. 教学能力是合格教师的核心专业能力 |
4. 自我发展的能力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保障 |
二、师范生从教能力发展的现状考察与分析—以某师范大学为例 |
(一) 对师范生从教能力发展的现状考察与分析 |
1. 基础能力方面 |
2. 育人能力方面 |
3. 教学能力方面 |
4. 专业自主发展能力方面 |
(二) 师范生从教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1. 职业志趣和信念影响师范生寻求能力发展的积极性 |
2. 专业发展自主性影响从教能力的发展程度 |
3. 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不合理 |
4. 教师的教学示范不力 |
5. 教学实践环节薄弱 |
三、促进师范生从教能力发展的对策 |
(一) 师范生学会自我培养从教能力 |
1. 坚定信念,激发从教能力发展的动力 |
2. 勤于实践,提高各项基本技能 |
3. 善于反思,正确评价和改进从教能力 |
(二) 师范院校加强对师范生从教能力的培养 |
1. 突出教师教育的办学特色 |
2. 创设重教、乐教、善教的校园文化 |
3. 构建能力导向的职前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
4. 加强教师的教学示范 |
5. 强化教育教学实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当前高校党务管理创新问题研究 ——基于社会管理创新的角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课题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三)主要研究方法 |
(四)课题创新与不足 |
一、高校党务管理创新的一般分析 |
(一) 社会管理创新与高校党务管理创新 |
1. 社会管理创新与高校社会管理创新 |
2. 高校社会管理创新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
3. 高校党组织领导地位的巩固需要党建 |
4. 高校党的建设要求切实创新党务管理 |
5. 高校党务管理创新应借鉴社会管理创新的有益成分 |
(二) 高校党务管理创新的基本论述 |
1. 高校党务管理创新的科学内涵 |
2. 高校党务管理创新的主要特征 |
3. 高校党务管理创新的基本原则 |
(三) 高校党务管理创新的意义与作用 |
1. 有利于加强高校党组织的领导 |
2. 有利于提高党委决策的科学化 |
3. 有利于发挥党组织的协调作用 |
4. 有利于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 |
5. 有利于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 |
二、当前高校党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高校党务管理理念存在的问题 |
1. 管理理念片面化 |
2. 管理理念行政化 |
3. 管理理念教条化 |
(二)高校党务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
1. 基层组织管理有待提高 |
2. 党员发展制度有待健全 |
3. 教育培训制度有待强化 |
4. 考核监督制度有待完善 |
(三)高校党务管理手段存在的问题 |
1. 高校党务管理手段缺乏规范性 |
2. 高校党务管理技术手段落后 |
3. 高校党务管理手段刻板单一 |
(四)高校党务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
1. “自上而下”的控制式管理忽视了党员的参与互动 |
2. “单位化”的封闭式管理难以实现党务管理全覆盖 |
三、高校党务管理创新的实施策略 |
(一)高校党务管理的理念创新 |
1. 树立服务为主的理念 |
2. 树立育人为本的理念 |
(二)高校党务管理的制度创新 |
1. 创新基层组织管理制度 |
2. 健全党员发展制度 |
3. 优化教育培训制度 |
4. 完善考核监督制度 |
(三)高校党务管理的手段创新 |
1. 实现党务管理手段制度化 |
2. 实现党务管理手段信息化 |
3. 实现党务管理手段多样化 |
(四)高校党务管理的模式创新 |
1. 高校党务“网格化”管理模式的提出 |
2. 高校党务“网格化”管理模式的实施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四、新世纪怎样把住教师“入口关”(论文参考文献)
- [1]人生价值实现视阈下的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研究[D]. 王浩业.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3)
- [2]军校生长干部学员领导力培养对策研究[D]. 张志斌. 国防科技大学, 2019(02)
- [3]区县纪检监察反腐困境与对策研究 ——以益阳市资阳区为例[D]. 张金强. 国防科技大学, 2017(02)
- [4]我国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制度改革发展历史分析[J]. 冯加根. 中国考试, 2016(11)
- [5]新形势下中国高校国防生教育发展研究[D]. 柯友平. 武汉大学, 2015(07)
- [6]我国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战略与路径选择[J]. 曹慧英. 教育研究, 2014(03)
- [7]美国大学教育学院的历史研究[D]. 李萍. 首都师范大学, 2013(12)
- [8]试点前后初中教师资格考试笔试的对比研究 ——以湖北省2010年和2011年初中教师资格考试为例[D]. 葛吉雪. 华中师范大学, 2013(S2)
- [9]师范生从教能力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基于对教师资格考试标准能力导向的分析[D]. 张玲. 华中师范大学, 2013(S2)
- [10]当前高校党务管理创新问题研究 ——基于社会管理创新的角度[D]. 王静. 河北师范大学, 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