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先天性腭穿孔1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鲁勇,石冰,郑谦,蒙田,肖文林,李杨[1](2006)在《腭黏膜下裂伴先天性硬腭瘘1例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腭黏膜下裂伴先天性硬腭瘘临床罕见,迄今国内外文献报道仅10余例。作者报告1例病例,并结合相关文献,对该病的临床特点、诊断、发生率、发病机制及手术治疗进行讨论。本病发病机制不清,临床症状与腭黏膜下裂相似。手术除完整封闭瘘孔外,还应后退异常附丽的软腭肌,重建提肌吊带。术后随访1a,无复裂,腭咽功能改善良好。
费继敏,漆雪梅,刘流,王宁,李健,周新[2](2001)在《先天性腭穿孔1例报告》文中研究表明
储可仁,葛建立,张宗仁,宋振广,赴国芳,马骧,邓之光,马天宝,徐芝芳[3](1994)在《新生儿消化道穿孔的X线诊断(附22例分析)》文中指出新生儿消化道穿孔的X线诊断(附22例分析)储可仁,葛建立,张宗仁,宋振广,赴国芳马骧,邓之光,马天宝,徐芝芳新生儿消化道穿孔较少见[1 ̄9]。现将我们遇到的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22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男21例,女1例.发病日龄:自出生后24h~30...
郭静[4](2019)在《肠腔减压引流对小肠吻合术病儿病情转归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肠腔减压引流对小肠吻合术病儿病情转归的影响。方法收集来自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小儿外科病房收治的先天性肠闭锁、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回肠造口关瘘病儿共47例,手术50例次。本文回顾性分析了47例病儿(50例次手术)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行相应肠管处理+肠腔置管外引流术病儿设为观察组;仅行病变肠管肠切除肠吻合术病儿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病儿手术时间及术后首次排便时间、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探讨经升结肠向回肠置管对保留回盲部的应用可行性及小肠置管减压在解决小肠吻合术后因急腹症行二次手术中的应用。结果1.分析47例病儿(50例次手术)的临床资料,分组如下:观察组(行肠腔减压引流)21例次,其中男15例,女6例;年龄1 d6月,平均年龄62d;吻合口位于空肠2例,回肠19例;肠闭锁12例,NEC回肠造口还纳9例;一期手术18例,二次手术3例(均来自对照组发生肠梗阻病儿)。对照组(行常规肠切除肠吻合术)29例次,男21例,女8例,年龄1 d6月,平均年龄65d;吻合口位于空肠3例,回肠26例;肠闭锁17例,NEC造瘘还纳12例。两组病儿性别、手术吻合口部位及手术原因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2.观察组6例吻合口近回盲部病儿,应用回肠病损切除、端端肠吻合术,联合经升结肠向回肠吻合口近端置管引流,均成功保留回盲部,无吻合口漏等并发症发生。3.所有病儿手术过程顺利,均于排便且无腹胀后第2天拔除胃管。观察组21例病儿均于术后13天经肠引流管引流出粪便,除1例高位空肠闭锁病儿术后2周拔除肠引流管,其他置管病儿均术后710天拔除引流管,观察13天造瘘口处皮肤无红肿渗液,进食、排便通畅,且腹不胀可出院。对照组与观察组病儿手术时间比较(97.95±26.84 vs 105.56±30.53 min),差异无显着性(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病儿术后首次排便时间(5.95±1.96 vs 3.56±1.58天)、进食时间(6.95±1.96 vs 4.61±1.50天)、平均住院时间(15.32±5.60 vs 11±1.97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60、4.58,t′=3.84,P<0.05)。观察组病儿术后1例肠梗阻、1例造口渗液、1例切口感染;对照组病儿术后9例肠梗阻、2例切口感染、1例肠炎,观察组与对照组病儿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3(14.29%)vs 12(41.37%)例],差异具有显着性(χ2=4.258,P<0.05)。4.观察组无二次手术病儿,对照组因肠梗阻接受二次手术病儿3例,术中探查明确引起肠梗阻原因均为吻合口周围粘连折叠,其中并近端穿孔1例、并横结肠狭窄1例,处理相关病变后,均采用小肠置管引流,吻合口近端穿孔者经穿孔处原位置管,其余两例于回肠吻合口近端510cm处向近端肠腔置管,肠功能恢复后即术后79天拔除引流管,3名病儿均恢复顺利。所有病儿随访4个月5年,均无吻合口狭窄、吻合口瘘及肠扭转等并发症发生。结论1.小肠吻合术病儿应用肠腔减压引流安全有效,有助于降低术后首次排便时间、进食时间及住院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借鉴。2.对于吻合口靠近回盲部病儿,可在病变肠管切除术后行肠管端端吻合,近端置管引流减压,既减少肠段切除,又保留回盲部,对病儿正常肠管结构的保留及营养物质的充分吸收有重要意义。3.对于一期肠切除肠吻合术后出现肠梗阻、肠穿孔或合并结肠病变时,小肠吻合口近端置引流管为二次手术提供一种治疗思路。
黄雪霏[5](2019)在《新生儿阑尾炎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新生儿阑尾炎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诊治率和改善预后。方法:总结分析我院2例新生儿阑尾炎,并结合全国1980-2018.09期间主要中文数据库中收录的新生儿阑尾炎321例进行文献复习。结果:包括本文报道的2例,国内共报道323例新生儿阑尾炎,早产儿43例(23.0%),男女比为2.3:1,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腹胀、呕吐、拒乳及反应差,查体以腹部压痛、腹胀、肠鸣音改变为主,初始诊断新生儿阑尾炎仅61例(18.9%),腹部彩超中可见阑尾及其周围病变、右下腹包块、腹腔积液,分别占26.9%、25.6%、19.9%;304例(94.1%)行手术治疗,89.9%治愈,3.3%好转,6.8%死亡。结论:新生儿阑尾炎缺乏特异的症状和体征,早期诊断困难,腹部彩超改变较为特异。因此,我们需通过对临床症状及影像学的综合分析,从而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治疗,降低新生儿阑尾炎的病死率。
王继涛,朱震宇,张绍庚,孙佳轶,孙百军[6](2014)在《近25年我国胆管支气管瘘文献分析:附213例报告》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我国胆管支气管瘘(BBF)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检索1989—2013年发表有关BBF的中文文献,提取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汇总分析。结果:最终纳入51篇文献,共213例BBF患者。BBF患者男女比例为1.22:1,平均年龄为(50.4±11.1)岁,70.1%有既往手术史。BBF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有咳胆色素痰(96.5%)、咳嗽(94.5%)、发热(83.8%)、腹痛(79.3%)、胸闷/胸痛(76.2%)、黄疸(59.2%)、呼吸困难(13.5%);原发病因中包括胆管结石(41.8%)、肝包虫(31.0%)、胆道蛔虫(5.6%)、原发性或转移性肝脏肿瘤(5.2%)、外伤(4.7%)、肝脓肿(4.2%)、先天性病因(2.3%)、多种因素(1.9%)、其他单因素(1.9%)及胆囊结石伴胆囊穿孔(1.4%)。90.6%患者接受了外科手术治疗,总体治愈率为89.5%,好转率为3.3%,病死率为6.2%。结论:BBF较为罕见,原发病因较复杂;痰液胆色素检验及ERCP等可快速明确诊断;患者及时接受外科手术等治疗可取得良好的治愈效果。
裴薇[7](2013)在《小儿自发性胆道穿孔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提高年轻临床医师对自发性胆道穿孔的认识及明确其诊治方法。方法:报告一例小儿自发性胆道穿孔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治方法及相关文献复习。设计:病例报告。病例:一例2岁女性患儿,病程中表现为腹痛、发热、恶心、呕吐、腹胀、腹肌紧张、肠鸣音减弱、白细胞计数升高,肝功能受损,经术中证实胆道穿孔。干预:入院后在插管全麻下行胆囊切除、胆总管囊肿切除、肝管空肠Roux-Y式吻合术,术后予抗感染、止血、抑酸、营养支持等治疗。结果:患儿术后恢复良好,出院3月后回访无特殊不适。结论:小儿白发性胆道穿孔为一少见疾病,是除胆道闭锁外引起婴幼儿黄疸的第二大外科因素。由于发病率较低,且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因此本病易漏诊、误诊,多因就诊晚,营养状况较差,全身中毒症状重。因此,早期确诊,积极手术治疗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二、先天性腭穿孔1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先天性腭穿孔1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2)先天性腭穿孔1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讨论 |
(4)肠腔减压引流对小肠吻合术病儿病情转归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病例来源 |
2.病例选择 |
3.实验分组 |
4.手术方法 |
5.观察指标 |
6.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病儿分组及一般资料比较 |
2.吻合口近回盲部病儿愈合情况 |
3.两组手术时间 |
4.术后肛门排便时间与术后首次进食时间 |
5.平均住院时间 |
6.术后并发症 |
7.二次手术方案 |
典型病例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肠置管造瘘在肠道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或缩略词表 |
致谢 |
(5)新生儿阑尾炎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资料 |
1.2 研究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流行病学 |
3.2 构成比 |
3.3 临床表现及诊断 |
3.4 辅助检查 |
3.5 治疗及预后 |
4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6)近25年我国胆管支气管瘘文献分析:附213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
1.1资料来源 |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
1.3统计学处理 |
2结果 |
2.1一般情况 |
2.2原发病因 |
2.3临床表现 |
2.4治疗方法 |
2.5随访与临床疗效 |
3讨论 |
(7)小儿自发性胆道穿孔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前言 |
病例报告 |
1. 一般资料 |
2. 主诉 |
3. 现病史 |
4. 既往史 |
5. 个人史 |
6. 家族史 |
7. 体格检查 |
8. 辅助检查 |
9. 初步诊断 |
10.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治疗经过 |
11. 术后病理诊断 |
12. 最后诊断 |
13. 随访结果 |
病例讨论及分析 |
文献复习 |
讨论 |
一、小儿自发性胆道穿孔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二、小儿自发性胆道穿孔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
1. 临床表现 |
2. 主要诊断方法 |
三、小儿自发性胆道穿孔的治疗 |
总结经验与教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实验室检验参考值 |
附录2 缩略词表 |
四、先天性腭穿孔1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腭黏膜下裂伴先天性硬腭瘘1例报告[J]. 鲁勇,石冰,郑谦,蒙田,肖文林,李杨.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06(02)
- [2]先天性腭穿孔1例报告[J]. 费继敏,漆雪梅,刘流,王宁,李健,周新. 昆明医学院学报, 2001(04)
- [3]新生儿消化道穿孔的X线诊断(附22例分析)[J]. 储可仁,葛建立,张宗仁,宋振广,赴国芳,马骧,邓之光,马天宝,徐芝芳. 实用放射学杂志, 1994(04)
- [4]肠腔减压引流对小肠吻合术病儿病情转归的影响[D]. 郭静. 青岛大学, 2019(02)
- [5]新生儿阑尾炎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D]. 黄雪霏. 重庆医科大学, 2019(01)
- [6]近25年我国胆管支气管瘘文献分析:附213例报告[J]. 王继涛,朱震宇,张绍庚,孙佳轶,孙百军.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4(02)
- [7]小儿自发性胆道穿孔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D]. 裴薇. 兰州大学, 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