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时代教师角色的重塑

论网络时代教师角色的重塑

一、论网络时代教师角色的重塑(论文文献综述)

王曼,吕建强[1](2021)在《数字时代的教师:身份转换与价值重塑》文中研究指明数字时代学校教育生态变革主要呈现出知识生产模式转型、教育主体关系变化和教育内外环境迭代三个重要趋势。引发了教师身份从知识生产者转向知识建构者,从教学管理者转向学习引领者,从课程讲授者转向课程开发者。建议从培养多元复合的素养结构、确立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建构和谐共生的教师共同体三种路径实现数字时代教师价值重塑。

张玲峰,谢丹[2](2021)在《“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角色重塑路径探究》文中研究表明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者、推动者。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不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播者、专业技能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根据新时代对教师的要求,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应基于"课程思政"不断审思自身的角色定位,从培养角色意识、更新培养目标、创新教学方法等方面实现角色重塑,提升专业课"课程思政"育人效果。

余云露[3](2020)在《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叙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代教育变革越来越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小学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启蒙者和促进者,其使命高远,责任重大。越是渴求学生成长的教师越会看到职业生活中的困扰、迷惑与不足,只有勇敢地走出职业困惑才能获得新的专业成长。因此关注小学教师,关注他们的职业困惑,显得尤为迫切。采用叙事研究的方法,倾听教师个人的声音,真正走近教师的职业困惑故事,更能反映教育真实的情境和体现实践视野中教师发展的真切意义与价值,同时也可以为读者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本研究运用叙事研究的方法,讲述了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故事,并探讨了这些职业困惑故事所带给我们的启示。研究主要采用访谈法、观察法、实物收集法和文献分析法等具体的研究方法获取大量的一手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编码。本文选择了一位有16年教龄且经验较为丰富的小学语文优秀教师——L老师作为研究对象,用“叙事”的方式呈现了L老师在其十余年教师生涯中所遇到的职业困惑及其如何解决职业困惑的46个系列故事,并对故事进行了更细致的梳理、归类。在此基础上,对L老师职业困惑的内容、职业困惑的解决方式及其职业困惑产生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客观的分析。研究发现,不同阶段的L老师有着不同的职业困惑,而这些职业困惑大多与教师自身有关、与学生有关、与家长有关以及与学校有关。导致L老师产生职业困惑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内部影响因素包括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薄弱、自我认知存在局限、初期的教学实践经验不足、心理承受能力较低以及专业发展水平不高。外部影响因素则与社会环境、学校因素以及家庭因素密切相关。通过研究得到的启示:教师的“自身力量”和外部“重要力量”是L老师走出职业困惑的两个主要“力”。教师在“自身力量”上,借助自身的努力,需要拥有内驱力、成为反思者、完善学习力、学做行动者和提高沟通力以及生成研究力。同时也应该在心理上和实践中通过自身的修炼走出职业困惑。在外部“重要力量”中,重要人物和关键事件以及重点读物也会帮助教师走出职业困惑。

李丹[4](2020)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思政课教师要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决定了国家的未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引路人和指导者。而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意识不强、角色冲突、角色素质不高等问题,导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不强。因此,本文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为研究对象,以期从理论和实践上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有一个科学合理的定位,从而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理论提供指导。主动使教师成功的实现自身的角色,增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本论文正文共分成五章,具体如下:第一章绪论主要包括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研究的难点及创新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二章是论文写作的基础部分,主要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的理论渊源进行了具体梳理和分析。首先对新时代、教师角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的概念界定展开理论分析。之后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的理论基础进行阐述,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指导、儒家传统教育思想的借鉴、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参考等四个方面去分析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的研究基础。第三章主要是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的全面梳理,详细探析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现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现状与定位的原因。通过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的现状调查问卷分析,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梳理与分析后得出角色弱化的主要原因。第四章基于上一部分的角色分析,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理论构建的研究,这也是本文的创新之处。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的原则、目标、内容、方法、途径五个方面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理论构建进行归纳与总结。第五章重点分析与研究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的实践策略。本章节的主要内容从五个方面去论述实践策略的定位,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做创新意识的激发者、铸魂育人的训教者、传统文化的继承者、科学理论的普及者、勇于创新的助力者,希望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动地进入角色并实现角色。这也是本文的重点部分。

洪振慧[5](2019)在《网络时代下小学语文教师的角色转换》文中提出本文将站在小学语文教师的角度,结合个人教学实践经历,浅谈网络时代下教师的角色转换的几点见解。

崔有波[6](2019)在《互联网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每一轮科技革命都可能会引发一轮教育革命,教育和学习作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性社会活动,始终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革新。文字和学校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教育革命的到来,教育成为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教育史上的第二次革命的到来,知识传播更为便利;第三次教育革命发生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期,班级授课制的出现推动了规模化教学的发展,教育普及才真正得以推进。人类历史上第四次教育革命发生在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过渡期,网络信息技术正引发教育系统的全面变革,教育方式、教育手段、教学内容、教育体制与教育目标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深刻地改变了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整个教育生态被重塑,信息和知识瞬息万变,不断学习成为社会成员的基础性需求。再加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人口素质需要提高,教育公平问题需要解决,社会创新活力需要激活,而互联网的独特优势将有助于上述问题的解决。因此,建设全民、终身、全面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既是促进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又是互联网时代的必然选择。基于以上研判,本研究将学习型社会建设置于中国社会转型的宏观背景下,运用社会转型理论、网络社会理论、教育冲突理论等理念工具,从社会学视角出发,界定学习型社会的基本内涵,理清学习型社会建设理念的思想来源和历史演变,探究西方国家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主要进展,分析在我国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比较传统教学模式和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的主要区别,辩证分析互联网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探寻互联网时代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有效路径。导论部分首先解释了本研究的社会背景和现实意义,概括了人类历史上的四次教育革命,并从当代中国发展的实际出发分析了互联网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影响研究这一话题所具有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然后,从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多个视角总结了学习型社会研究的主要进展,对网络教育、网络学习、虚拟学习社区等概念做了区分,在此基础之上界定了互联网和学习型社会的主要内涵。通过分析已有研究的不足,并基于社会转型理论、网络社会理论和教育冲突理论,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可能的创新之处。中西方的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都经历了若干不同的发展过程。古代中国的“有教无类”教育思想和古希腊的“博雅教育”理念都可以看作是中西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思想萌芽,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学习型社会建设在古代中西方都未能实现。现代中西方的学习型社会建设都经历了起步、探索、发展等多个时期,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求知欲望大增,社会发展速度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成为必然之举。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学习的兴起和国家的鼓励支持为学习型社会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重塑了教育生态。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教学主体经历了从单主体论到双主体论、从小众化到大众化的转变;教学内容经历了从有限性到无限性、从同质化到异质性的转变;教学从同时空性转变为超时空性,从年级年限制转变为无年级年限制;教学理念也经历了从师传生受到主动自学、从重视传授知识到重视培养信息素养的转变;教学目的也从培养人才转变为实现人的自我完善。互联网的内在特性与功能对学习型社会建设产生了积极影响。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增加了人们的闲暇时间,打破了教学的时空限制,助推了教育公平的实现,为全民终身全面学习创造了条件;提高了社会成员的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学习效率和学习转化力;助推实现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促进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有助于构建学习型组织;能够满足学习者的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能够促进科研和学术的交流合作,促进创新型人才和创新型思维的培养,推动社会创新。同时,互联网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消极影响也不容忽视。首先,“数字鸿沟”的存在会加剧地域之间、阶层之间和代际之间的教育不平等。其次,“信息超载”现象会分散学习注意力,浪费学习时间,增加信息辨识难度,降低学习质量,导致信息迷航,迷失学习目标。再次,“碎片化学习”方式的盛行会降低学习者的辨识能力和深度学习能力,并助长不良学习习惯的养成,最终降低学习的实际效果。另外,“网络依赖”会助长学习者的学习惰性,抑制社会成员的原创能力,并加剧网络安全威胁。最后,“网络失范”现象的频发可能会加剧网络不良信息和消极网络文化对社会成员的误导。因此,中国的学习型社会建设要用好互联网这柄双刃剑。网络时代的学习型社会建设首先要营造公平、绿色、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这就需要打破网络壁垒、净化网络空间、完善网络法规和发展最新的网络信息技术。其次还要提高网络学习的质量,打造高水平的网络教学平台和高质量的网络学习资源,提高网络教学的效率,不断革新网络教学的方式。另外,还要加强对网络教学的审核与监管,防范资本对网络教学的过多干预,提高网络教学的规范性。结语部分回顾了本文的主要结论,并指出可能的拓展研究方向。

李艳静[7](2019)在《网络时代高校教学方法创新研究》文中提出教学方法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的纽带与桥梁,高校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有直接关系到高校教学的成功与否。所以,无论是从理论层面,还是从实践层面,教学方法都应被给予积极的关注和探索。然而处于网络时代,随着网络的普及、技术的发展,给高等教育领域带来了一系列新变化、新特征为教学方法创新提供了契机,高校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也随之有了新的时代背景和时代寓意。本研究以网络时代的背景作为文章的切入点,为实现研究目标对教学方法的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査,得出网络时代教师进行教学方法创新的根本在于构建网络时代与实施方法之间的联系,实现二者的互融共振,以保证高校教学在网络时代健康发展。全文包括教学方法创新的基础与前提阐述、教学方法的现状浅析、教学方法创新的探索三个部分。

杨晶[8](2019)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与角色实现》文中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时代重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及其实现关系到师资队伍稳定发展的关键问题,也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讲话的现实要求。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不同时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不同的角色定位。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创新中发展,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也更加明晰科学。因此,以新中国成立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的演变历程为切入点,聚焦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的新定位、新要求,为新时代稳定师资力量、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提升教师职业荣誉感,培养高素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提供理论参考和方法支撑。首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分析国内外有关角色、教师角色以及国外公民教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总结出其相关概念,并分析出其鲜明的政治特殊性;其次,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的演变历程进行分析,对各个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进行研究,总结历史经验,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的新定位奠定基础;再次,通过对历史上其经验教训的总结分析,从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和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出发,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做出定位,并分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的新要求;最后,借鉴历史经验,结合我国新时代实际国情,从五个方面给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实现角色的途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明确角色意识,强化角色认同,提升角色素质,缓解角色冲突和加强角色修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与实现,旨在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注入动力,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开拓视野,创新和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事业,促进教师队伍建设。

张鸣晓[9](2019)在《走向“关心者” ——关心伦理视域下教师角色的重塑》文中研究指明教师角色的工具性表现折射出,教育环境中存在着部分工具性倾向偏重的问题。其问题特征就是缺少关心和人情味。这种教育环境中,师生很多时候是在不断被动地执行外在提出的抽象要求。从实施意愿来看,他们是被动且无奈的,而非主动且快乐的。久而久之,师生的教育热情和理想都被无情地降低了。不同关系中,教师所扮演的各种角色或多或少产生了工具性表现。不止如此,身处缺少关心的学校、教师等环境中,学生的发展、尤其是情感发展也受到了很大的障碍。因此,研究通过让教师成为关心者,使学校、教师能够成为关心的环境,最终实现学生在关心的教育环境中成长的目的。研究关注到,在工具性倾向偏重的情况下,教师无法热情投入教育、关心学生。相对,调和互不理解的教师关系、减轻教育环境中各种对教师的抽象要求,才能在根本上提升教师的情感,并催动其去关心。因此,研究深入探讨了教师工具性表现形成以及教育中各种影响关系和谐的不良因素,以寻求具体重塑关心者的策略。首先,研究在关心伦理视域下探究教师角色的工具性表现。因为研究主要从历史、现实和理论三个维度探究出,教师“关心者”角色与关心伦理具有许多契合点,存在紧密关系。历史维度分别梳理了教师角色品质与关心伦理历史渊源,结论是教师的责任品质内含于关心伦理的历史渊源。现实维度对比详述了关心伦理与传统伦理在教师培养、管理及教师的教育实践中的差异,结论是关心伦理更能调和教师现有的被动与无奈。理论维度则指明,关心伦理较为适合教师“关心者”角色的内在需要和生成。其次,研究探讨了教师角色的各种工具性表现。为了突出教师理想表现与工具性的差异,研究中专门探讨了教师各角色的一般定位。分别是:普通人与模范者、专职者与职能泛化工作者、合作者与竞争者、参与者与执行者、民主型管理者与强势型管理者、启发型引导者与灌输型引导者、合理型使用者与随性型使用者、创造者与重复劳动者。研究中发现,教师角色工具性表现透露出无奈和被动,是缺失道德情感的角色表现。再次,在关心伦理视域下,研究探讨了教师角色工具性表现的成因。研究认为,使教师的道德情感逐渐消失、或教师本身缺失道德情感,是其角色表现退化为工具性表现过程中共同的一个典型特征。而造成教师道德情感缺失的重要原因是,关系中关心者(他者、领导和教师)的内在动力出现了问题,即关心指向发生偏离;关心状态从主观退向形式;关心的转折点不适当出现;关心的消极回应。在此基础上,研究具体分析了引起它们出现问题的一些因素。其中三个因素较为突出,即忠实原则;缺乏时间和精力;以关心为负担。最后,在关心伦理视域下,研究对成因制定了重塑策略。研究以上述三个因素为重要切入点,并针对性地提出了重塑的三个步骤。步骤一是提升关心者(他者、领导和教师)的伦理理想,具体策略是鼓励他者、领导、同事、教师和学生参与,并积极开展有效的对话、实践和认可活动,以强化他们的伦理敏感性。步骤二是健全关心支持,具体策略是维持学校教育中目的、环境、人和课程的连续,以催生更多适合发展关心的自然且真实的教育情境,以促进和保障主体间的相熟。步骤二能促进步骤一的实现。步骤三是提升自然关心,具体策略是帮助与指导父母正确地关心,从源头抓起以帮助建立曾经的、特定的关心记忆。重塑有两层期望:一是各教师角色关系成为关心关系;二是在关心关系中,教师体验到关心,同时学会关心。如此教师成为一个有温度的人,能理想地扮演各种角色。

肖加琳[10](2019)在《三喻文化视域下初中师生关系的困境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有关初中师生关系负面事件的新闻报道引起了家长、教师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以及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教育具有文化传承的功能,美国学者玛格丽特·米德提出了“三喻文化”的概念,认为文化传播有三种形式,就此形成老一辈与年轻一代之间三种不同的沟通方式,并与教育相互影响。基于高度发达的互联网的新媒体时代,信息知识所蕴含价值观得以广泛传播,初中生接受知识的渠道多种多样,初中教师对新媒体传播的碎片化知识有不同的看法。因此,初中师生文化观念存在明显差异,导致师生关系不可避免地出现“新瓶旧酒”、“代际冲突”、“文化反哺”等困境。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去研究初中师生关系,不仅为研究初中师生关系提供了相当有效的切入点,而且凸显了文化在教育中的传承价值,切中我国倡导“文化自信”的理念。“三喻文化”在20世纪70年代的欧美曾经一度相当盛行。基于“三喻文化”这一较为独特的视角,根据初中师生关系的实际状况的考察,全面认识初中师生关系的困境,深入分析初中师生冲突的根源,并寻求改善初中师生关系的策略,这对优化我国当前相当紧张的初中师生关系具有积极的意义。调查表明,初中师生关系总体上保持友好、积极的支持态度,并非达到不可调和的程度;面对同一情况,师生持有不同意见;师生对师生关系的态度会影响教育教学其它方面。研究发现,目前初中师生关系困境主要表现在社会关系明显不公、教育关系相当模糊、心理关系趋于表面。分析认为,造成初中师生关系困境的根源,既有主观的师生角色的特殊性所导致的紧张,一方面,教师的主体意识起着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初中生的矛盾多变冲击着师生关系。从客观因素看,现代教育观淡漠了师生交往的文化传播价值,既有片面否定后象征文化观念导致传统师生观的不当消解,也有轻视互象征文化的作用对师生关系全面化与多元性的阻碍,还包括曲解前象征文化的内容造成了“代际冲突”与“文化反哺”的行为失范。为缓解初中师生关系的矛盾和困境,需要构建多元、稳定、和谐的新型初中师生关系,为此,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共同支持,彼此协作。同时,确立辩证的“三喻文化”观,为优化初中师生关系提供有效的策略:第一,注重文化交流环境,建立师生价值观的包容关系;第二,正视“代际冲突”困境,构建师生“我—你”对话关系;第三,强化“文化反哺”优势,形成师生共同成长的陪伴关系。

二、论网络时代教师角色的重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网络时代教师角色的重塑(论文提纲范文)

(1)数字时代的教师:身份转换与价值重塑(论文提纲范文)

一、数字时代学校教育生态变革的趋势
    (一)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型
    (二)教育主体关系的变化
    (三)教育内外环境的迭代
二、数字时代教师身份转换的向度
    (一)从知识生产者转向知识建构者
    (二)从教学管理者转向学习引领者
    (三)从课程讲授者转向课程开发者
三、数字时代教师价值重塑的路径
    (一)培养多元复合的素养结构
    (二)确立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
    (三)建构和谐共生的教师共同体
四、余论

(2)“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角色重塑路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内外教师角色研究综述
    (一)国外教师角色研究综述
    (二)国内教师角色研究综述
二、“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角色重塑的必要性
三、“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角色重塑的路径
    (一)培养角色意识
    (二)更新培养目标
    (三)创新教学方法
结语

(3)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1.1 小学教师肩负着时代的重任
        1.1.2 小学教师职业困惑的状况亟待关注
        1.1.3 个人兴趣指向
    1.2 研究意义与研究目的
        1.2.1 研究意义
        1.2.1.1 理论意义
        1.2.1.2 实践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教师职业困惑的相关研究综述
        1.3.2 国内教师职业困惑的相关研究综述
        1.3.3 已有研究的局限性及本研究的不同之处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小学教师
        1.4.2 教师职业困惑
        1.4.3 叙事研究
第2章 研究设计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思路
    2.3 研究方法的选择
    2.4 获取资料的方式
        2.4.1 访谈法
        2.4.2 观察法
        2.4.3 实物收集法
        2.4.4 文献分析法
    2.5 研究的伦理、效度和推广度
        2.5.1 研究的伦理
        2.5.2 研究的效度
        2.5.3 研究的推广度
第3章 L老师职业困惑的系列故事
    3.1 素描:关于L老师与N小学
    3.2 起点:初任的我困惑重重
        3.2.1 第一年,困惑接踵而至
        3.2.1.1 教学成了第一道难关
        3.2.1.2 如何找寻教师尊严?
        3.2.1.3 师生关系的“远”与“近”
        3.2.1.4 怎样面对不听话的你?
        3.2.1.5 家长这道坎儿,能否迈过去?
        3.2.2 第三年,那些深刻记忆
        3.2.2.1 如何上好公开课?
        3.2.2.2 怎样提升教科研能力?
        3.2.2.3 教师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
        3.2.2.4 怎样打造优质高效课堂?
        3.2.2.5 遭遇学校不公平,怎么办?
    3.3 行走:成长的我面对迷茫
        3.3.1 第六年,问题是生长的希望
        3.3.1.1 谁来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
        3.3.1.2 如何处理好同事关系?
        3.3.1.3 关于学校文化的迷思
        3.3.2 第十年,追寻困惑的轨迹
        3.3.2.1 怎样跟上网络时代的发展?
        3.3.2.2 小学教师如何摆脱“小学教师”?
        3.3.2.3 变味的班级群,怎样回到正轨?
        3.3.2.4 小学教师就要被人瞧不起吗?
    3.4 沉淀:现在的我依旧困惑
        3.4.1 这几年,又生新的困惑
        3.4.1.1 发现学生早恋,怎么办?
        3.4.1.2 家长的焦虑,有解吗?
        3.4.1.3 如何转化班级后进生?
        3.4.2 如今,在困惑中不断起航
        3.4.2.1 教材更换带来的挑战
        3.4.2.2 一天能有四十八小时吗?
        3.4.2.3 作业需要改革吗?
第4章 L老师职业困惑故事的分析
    4.1 对L老师职业困惑内容的分析
        4.1.1 与自身有关的职业困惑
        4.1.2 与学生有关的职业困惑
        4.1.3 与家长有关的职业困惑
        4.1.4 与学校有关的职业困惑
    4.2 对L老师职业困惑解决方式的分析
第5章 L老师产生职业困惑的影响因素
    5.1 内部影响因素
        5.1.1 专业理论知识薄弱
        5.1.2 自我认知存在局限
        5.1.3 教学实践经验不足
        5.1.4 心理承受能力较低
        5.1.5 专业发展水平不高
    5.2 外部影响因素
        5.2.1 社会环境
        5.2.2 学校因素
        5.2.3 家庭因素
第6章 叙事背后的思考:教师如何走出职业困惑
    6.1 对教师自身力量的思考
        6.1.1 自我努力的方向
        6.1.1.1 内心的主动觉醒——拥有内驱力
        6.1.1.2 成长的有力抓手——成为反思者
        6.1.1.3 知识的有效储备——完善学习力
        6.1.1.4 发展的快乐源泉——学做行动者
        6.1.1.5 交流的美好艺术——提高沟通力
        6.1.1.6 教育的不断创新——生成研究力
        6.1.2 自我修炼中成长
        6.1.2.1 心理上走出职业困惑
        6.1.2.2 实践中走出职业困惑
    6.2 对外部重要力量的思考
        6.2.1 给予充分帮助——重要他人发挥积极作用
        6.2.2 创造无限可能——关键事件促我不断前进
        6.2.3 传递更多光亮——对我影响深远的重点读物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与合作教师的访谈提纲
    附录2:与合作教师所任教班级学生的访谈提纲
    附录3:与合作教师所任教班级家长的访谈提纲
    附录4:学生的自由作文
    附录5:给同学们的感谢信
    附录6:我的田野日记选
    附录7:图片汇集
    附录8:致L老师的信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4)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一)选题的目的
        (二)选题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方法及主要内容
        (一)研究方法
        (二)主要内容
    四、研究的难点与创新
        (一)研究的难点
        (二)研究的创新
    注释
第二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的概念及基础理论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新时代
        (二)角色
        (三)教师角色
        (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
    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的“灌输”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分工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指导
        (一)毛泽东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观
        (二)邓小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观
        (三)江泽民、胡锦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观
        (四)习近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观
    四、儒家传统教育思想的借鉴
        (一)教育为治国治民之首
        (二)教育为人生之基
        (三)教育的目的“礼贤下,举贤才”
        (四)教育的首要为品德和伦理教育
        (五)教师在教育中的地位
    五、其他学科相关的理论参考
        (一)教育学中“教育哲学”理论
        (二)心理学中“认知方式”理论
        (三)社会学中“角色定位”理论
        (四)管理学中“管理教育”理论
    注释
第三章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分析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现状解析
        (一)地位崇高、使命光荣与环境氛围的矛盾
        (二)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与自身素质的矛盾
        (三)自身发展的强烈诉求与客观条件的矛盾
        (四)队伍迅速扩大与成长发展瓶颈的矛盾
        (五)部分教师思想迷茫与职业定位的矛盾
    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的定位探析
        (一)政治方向的引领者
        (二)理论知识的传授者
        (三)学习方法的辅导者
        (四)高尚品行的塑造者
        (五)人生价值的打造者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现状与定位的原因探析
        (一)社会转型利益多元化冲击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二)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三)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负面影响削弱了高校党团教育的效果
        (四)传统教育理念塑造了单向度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注释
第四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的理论构建
    一、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的原则
        (一)坚持发展性原则
        (二)坚持整体性原则
        (三)坚持有效性原则
    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的目标
        (一)由个体推进向整体突破的变化
        (二)由知识培育向价值培育的变化
        (三)由学生发展向社会需要的变化
    三、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的内容
        (一)政治要强
        (二)情怀要深
        (三)思维要新
        (四)视野要广
        (五)自律要严
        (六)人格要正
    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的方法
        (一)由诠释性向启发式的变化
        (二)由解释性向探究式的变化
        (三)由讲授性向引导式的变化
    五、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的途径
        (一)思政课教学与整体教学相结合
        (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三)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
    注释
第五章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的实践策略
    一、增加理论学习、做创新意识的激发者
        (一)增强专业能力,扎实专业功底
        (二)突破专业限制,完善知识结构
        (三)接受创新理论,勇于创新教学
    二、加强责任担当、做铸魂育人的训教者
        (一)增强文化自觉,提高文化素养水平
        (二)交融学科研究,提高科研水平能力
        (三)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艺术氛围
    三、提高自身修养,做传统文化的继承者
        (一)无私精神,继承优秀传统文化
        (二)无畏精神,弘扬革命红色文化
        (三)奉献精神,发扬社会先进文化
    四、启发逻辑思维、做科学理论的普及者
        (一)思维逻辑严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思维方法辩证,培养学生深入分析的能力
        (三)思维导向开阔,培养学生全面学习的能力
    五、树立问题意识、做勇于创新的助力者
        (一)正视学生问题,做学生发展的引导者
        (二)教师以身示教,做学生发展的示范者
        (三)以问题为导向,做四个自信的助力者
    注释
结束语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网络时代下小学语文教师的角色转换(论文提纲范文)

一、传统小学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及其弊端
二、网络时代下教师角色的定位
三、在网络时代里发挥教师价值的对策与方法
    (一)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
    (二)提升自我能力与素质
    (三)坚持以德育人,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四、结束语

(6)互联网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相关研究回顾
        (一)既有研究的主要视角
        (二)既有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既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三、主要概念的界定
        (一)互联网
        (二)学习型社会
    四、主要理论工具
        (一)社会转型理论
        (二)网络社会理论
        (三)教育冲突理论
    五、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互联网时代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内在逻辑
    第一节 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历史脉络
        一、古代中西方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思想渊源
        二、现代中国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进展
        三、西方国家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进展
    第二节 互联网时代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必要性
        一、信息时代人民的求知欲望大增
        二、传统的教学体系存在缺陷
        三、应对未来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
    第三节 互联网时代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可能性
        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二、网络教学的兴起
        三、国家鼓励开展网络教学
第二章 互联网时代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
    第一节 教学主体的不同
        一、从“单主体论”到“双主体论”
        二、从“小众化”到“大众化”
    第二节 教学内容的不同
        一、教学内容从“有限性”到“无限性”
        二、教学内容从“同质性”到“异质性”
    第三节 教学时空的不同
        一、教学从“同时空性”到“超时空性”
        二、教学从“年级年限制”到“无年级年限制”
    第四节 教学理念的不同
        一、从“师传生受”到“主动自学”
        二、从重视“传授知识”到重视培养“信息素养”
        三、教学目的从“培养人才”到“自我完善”
第三章 互联网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积极影响
    第一节 为全民终身全面学习创造条件
        一、增加闲暇时间
        二、打破教学的时空限制
        三、助推教育公平的实现
    第二节 提高了社会成员的学习力
        一、激发社会成员的学习动力
        二、提高社会成员的学习能力
        三、有助于培养学习毅力
        四、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五、有助于提高学习转化力
    第三节 有助于构建学习型组织
        一、有助于组织成员实现自我超越
        二、有助于改善组织成员心智模式
        三、有助于凝聚共同愿景
        四、促进开展团队学习
        五、有利于进行系统思考
    第四节 满足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一、互联网有助于促进多元化学习
        二、互联网有助于促进个性化学习
        三、互联网时代个性化与多元化学习的技术与实践
    第五节 促进创新性学习
        一、互联网促进科研和学术的交流合作
        二、互联网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三、互联网促进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第四章 互联网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消极影响
    第一节 “数字鸿沟”挑战教育公平
        一、“数字鸿沟”的影响因素与具体表现
        二、“数字鸿沟”可能扩大“教育鸿沟”
    第二节 “信息超载”模糊学习焦点
        一、分散学习注意力,浪费学习时间
        二、增加信息辨识难度,降低学习质量
        三、导致信息迷航,迷失学习目标
    第三节 “碎片化学习”降低学习效果
        一、“碎片化学习”的成因与特征
        二、“碎片化学习”降低学习效果
    第四节 “网络依赖”降低学习动力
        一、“网络依赖”的成因与表现
        二、“网络依赖”降低学习动力
    第五节 “网络失范”误导学习方向
        一、“网络失范”的原因与表现
        二、“网络失范”误导学习方向
第五章 互联网时代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路径选择
    第一节 营造良好的网络教学环境
        一、实现网络教学资源的共享
        二、营造健康的网络教学环境
        三、为网络教学提供安全保障
    第二节 提高网络学习的质量
        一、建设高水平的网络教学平台
        二、提高网络学习的效率
        三、利用最新信息技术革新教学方式
    第三节 提升网络教学的规范性
        一、加强网络教学的审核与管理
        二、防范资本对网络教学的过多干预
结语
    一、本研究的基本结论
        (一)互联网的内在特征顺应了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需要
        (二)互联网只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一种辅助性手段
        (三)互联网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存
        (四)互联网促进了“泛教育”和“泛学习”时代的到来
        (五)互联网时代学会“学习”比学习知识更重要
    二、可能的拓展研究
        (一)教学活动在互联网的不同发展阶段呈现的规律与趋势
        (二)教育事业的进步对互联网发展的影响
        (三)网络时代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必要警惕
参考文献
致谢

(7)网络时代高校教学方法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一章 网络时代高校教学方法创新的基础与前提
    第一节 网络时代高校教学方法创新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理论
        二、关联主义理论
        三、知识可视化理论
        四、混合学习理论
    第二节 网络时代高校教学方法创新的前提
        一、拓宽知识信息的获取途径
        二、重构教与学模式
        三、突破传统教学组织形式
        四、重塑教师角色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高校教学方法的现状调查及结果分析
    第一节 高校教师教学方法现状调查与结果分析
        一、高校教师组织教学使用教学方法的现状分析
        二、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教学方法现状分析
        三、高校教师教学方法产生的教学效果现状分析
        四、高校教师课后辅导学生的方式与途径现状分析
    第二节 高校学生对教学方法反馈的调查与结果分析
        一、高校学生对当前教学方法满意度的反馈
        二、高校学生当前教学过程中使用教学方法的反馈
        三、高校学生对当前教学方法所产生教学效果的反馈
    第三节 高校教学方法凸显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固守传统
        二、学生主体地位失落
        三、教学技术与手段落后
        四、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脱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网络时代高校教学方法创新的方向和策略
    第一节 网络时代高校教学方法创新的方向
        一、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思维
        二、利用前沿的技术,汇聚创新要素
        三、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整合创新资源
        四、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具备创新素质
    第二节 网络时代高校教学方法创新的策略
        一、创建基于微课的混合式教学
        二、搭建基于智慧课堂的自主探究式教学
        三、构建基于翻转课堂的协同合作式教学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8)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与角色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与不足
        1.创新点
        2.不足之处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相关理论概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1.角色
        2.教师角色
        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及教师的特殊性
        1.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性
        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高度的政治性
        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人格的高尚性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研究的理论依据
        1.社会心理学“角色”理论
        2.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4.教师专业化理论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演变历程
    (一)初步探索阶段:政治教员(1949-1956)
        1.政治课开设课程
        2.政治课教师角色
    (二)曲折发展阶段:兴无灭资的战士(1957-1966)
        1.政治理论课开设课程
        2.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
    (三)遭遇重创阶段:接受革命改造的教学者(1966-1976)
        1.政治理论课开设课程
        2.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
    (四)恢复稳定阶段:塑造学生思想灵魂的工程师(1977-1992)
        1.马列主义理论课开设课程
        2.马列主义理论课教师角色
    (五)全面发展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专家、理论家(1992-2004)
        1.“两课”开设课程
        2.“两课”教师角色
    (六)改革完善阶段: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者(2004-2012)
        1.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设课程
        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
三、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
    (一)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的必要性
        1.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安全的现实需要
        2.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需要
        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
    (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
        1.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明道、信道”者
        2.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
        3.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
        4.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
    (三)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要求
        1.政治要强
        2.情怀要深
        3.思维要新
        4.视野要广
        5.自律要严
        6.人格要正
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实现的途径
    (一)明确角色意识,培养新时代新教师
    (二)强化角色认同,提升教师职业荣誉感
    (三)提升角色素质,打造新时代创新型队伍
    (四)缓解角色冲突,健全制度保障体系
    (五)加强角色修养,提升角色魅力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走向“关心者” ——关心伦理视域下教师角色的重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关于关心伦理的相关研究
        (二)对关心伦理在学校教育中应用的相关研究
        (三)关于教师角色的相关研究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内容、重难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重难点
        (三)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关心伦理与教师角色的关系
    一、历史维度:关心伦理的发展与教师角色的改变
        (一)教师角色的责任品质内含于关心伦理的历史渊源
        (二)教师角色的感性回归外源于关心伦理的深化发展
    二、现实维度:关心伦理理念与教师教育实践的差异
        (一)教师培养模式中的差异
        (二)教师管理体制中的差异
        (三)教育实践中的差异
    三、理论维度:关心伦理与“关心者”的生成
        (一)关心伦理的核心目标与“关心者”的内在需要相吻合
        (二)关心伦理的实施策略与“关心者”的生成路径相匹配
第三章 多元关系中教师角色的一般定位及工具性表现
    一、“教师——他者”关系
        (一)普通人与模范者
        (二)专职者与职能泛化的工作者
    二、“教师——教师”关系
        (一)合作者与竞争者
        (二)参与者与执行者
    三、“教师——学生”关系
        (一)民主型管理者与强势型管理者
        (二)启发型引导者与灌输型引导者
    四、“教师——课程”关系
        (一)合理型使用者与随性型使用者
        (二)创造者与重复劳动者
第四章 关心伦理视域下教师角色工具性表现的成因
    一、关心指向的偏离
        (一)声誉风险
        (二)纠结风险
        (三)负担风险
    二、关心状态从主观退向形式
        (一)专注
        (二)动机移位
    三、关心的转折点的不适当的出现
        (一)转折点出现的时间与影响
        (二)恰当的转折点与对关心行动的合理思考
    四、被关心者对关心的消极回应
第五章 关心伦理视域下教师角色的重塑
    一、以提升伦理理想增强伦理敏感
        (一)采用影响式的对话来提升
        (二)实施开放式的实践来提升
        (三)选择认同式的认可来提升
    二、以健全关心支持保障理想提升
        (一)保证连续的关心目的
        (二)建设连续的关心环境
        (三)维持连续的关心关系
        (四)创设连续的关心课程
    三、以提升自然关心建立关心记忆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10)三喻文化视域下初中师生关系的困境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一)当前师生关系的困局亟待破解
        (二)师生间的代际冲突需要重新审视
        (三)代际“文化反哺”提供了优化师生关系的新视角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三)文献综述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中学
        (二)三喻文化
        (三)师生关系
    四、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三喻文化”视域下的初中师生关系解读
    一、“三喻文化”的理论阐释
        (一)后象征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二)互象征文化涵义及特点
        (三)前象征文化的特点及时代意义
    二、结合“三喻文化”理论解读当前初中师生关系
        (一)从后象征文化视角审视初中师生的教育观
        (二)基于互象征文化视角优化初中师生的师生观
        (三)基于前象征文化视角改善初中师生的学生观
第三章“三喻文化”视域下初中师生关系的现状考察
    一、调查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一)调查研究目的
        (二)调查设计
        (三)效度和信度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师生关系的现状分析
        (二)总体得分统计分析
        (三)各子类目及各题次数分布对比分析
        (四)学生调查问卷结果的具体分析
        (五)教师调查问卷结果的具体分析
第四章“三喻文化”视域下初中师生关系困境的表现与根源
    一、“三喻文化”视域下初中师生关系困境的表现
        (一)师生社会关系明显不公
        (二)师生教育关系相当模糊
        (三)师生心理关系趋于表面
    二、“三喻文化”视域下初中师生关系困境的根源
        (一)师生角色的特殊性引发师生关系的紧张
        (二)偏颇的“三喻文化”观加剧了师生关系的困境
第五章 辩证的“三喻文化”观下优化初中师生关系的路径
    一、创建新型校园文化环境
        (一)基于“以人为本”理念,共创校园文化环境
        (二)坚持开放包容原则,尊重师生文化圈的差异性
        (三)展示文化成果,保障师生分享文化活动的权利
    二、构建“三喻文化”视域下的和谐师生关系
        (一)形成师生正确的权利义务观
        (二)传统师生观精华与现代师生观精神的融合
        (三)以辩证的“三喻文化”观促成师生关系的优化
    三、大力加强师生关系的社会支持力度
        (一)强化家长协同以发挥家校合作优势
        (二)利用社会媒介以吸纳社会媒体能量
        (三)积极开展社会活动促进师生精神交往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科研情况

四、论网络时代教师角色的重塑(论文参考文献)

  • [1]数字时代的教师:身份转换与价值重塑[J]. 王曼,吕建强. 当代教育科学, 2021(09)
  • [2]“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角色重塑路径探究[J]. 张玲峰,谢丹. 才智, 2021(25)
  • [3]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职业困惑的叙事研究[D]. 余云露.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0)
  • [4]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研究[D]. 李丹.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12)
  • [5]网络时代下小学语文教师的角色转换[J]. 洪振慧. 散文百家, 2019(12)
  • [6]互联网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影响研究[D]. 崔有波.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2)
  • [7]网络时代高校教学方法创新研究[D]. 李艳静. 黑龙江大学, 2019(03)
  • [8]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定位与角色实现[D]. 杨晶. 长安大学, 2019(01)
  • [9]走向“关心者” ——关心伦理视域下教师角色的重塑[D]. 张鸣晓. 江苏大学, 2019(02)
  • [10]三喻文化视域下初中师生关系的困境与对策研究[D]. 肖加琳. 西华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论网络时代教师角色的重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