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启动“婚育新风直通车” 创办“婚育新风快报”(论文文献综述)
郜清攀[1](2019)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农村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推动农民群体的公共服务需求不断升级。而当前中国农村地区相对落后的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却愈益无法满足农民群体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要。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作为农业农村进一步发展的战略目标的同时,也为当前农村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事业提出了一系列新目标、新要求,使人们对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认识水平上升至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乡镇政府处于国家与农村社会交互作用的关键节点,是连接政府与农民的中枢和纽带。乡镇政府作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组织者、协调者和践行者,不仅负责各项具体农村公共服务政策的贯彻落实,而且决定着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发展方向和总体水平。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提升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服务型乡镇政府,对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农村基层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推进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乃至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现阶段,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不足,服务内容结构性失衡、服务供需脱节以及服务效能滞后,成为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实现农业农村全面振兴的制约因素。鉴于此,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实证研究、比较研究等研究方法,从提升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意义出发,以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要素条件与其内部结构和外显结构之间的互动机理为依据,系统分析了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现状及能力不足表现的考察,从不同视角探析了造成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不足的原因。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加强基层政府改革的实践经验,以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加强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的目标要求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为指导,为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本文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对选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等进行了阐释。第二部分为论文的主体部分,由五章内容构成。第一章,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理论成果,详细考察了政府、乡镇政府、公共服务、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等概念。基于乡村振兴的概念、内涵与基本要求,全面考察了新时代新矛盾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历史渊源、现实依据、时代背景及其意义。并从市场失灵理论和政府失灵理论、公共产品提供和生产分离理论、服务型政府理论以及治理和善治理论等多个角度阐释了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研究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从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以及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需要三个方面系统阐释了提升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第二章,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指标体系的分析。基于“要素构成—内部结构—外显结构”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从内部结构和外显结构两个维度系统考察了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结构,通过对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要素条件的检视,深入透析了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要素条件与其内部结构和外显结构之间的互动机理。在此基础上,以乡村振兴战略的相关目标和理念为指导,从静态(结果)和动态(过程)两个维度设计了一套用以测量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状况的评价指标体系。第三章,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运用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基层群众的服务需求、满意度和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三个方面对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在不同服务领域的具体表现进行系统考察。立足于实证分析的成果,对乡镇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总量和质量不足、供给结构失衡等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基于当前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的困境,从政府职能定位、财权与事权关系、考评机制、供给方式、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系统阐释了造成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不足的深层次原因。第四章,对国内外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改革实践与经验启示的分析。基于比较研究的视角,结合国内外不同地区的实践,详细探讨了国内一些乡镇政府在公共服务集约化、市场化、民主化、信息化等多个方面的改革实践,以部分西方发达国家为例,从政府向市场放权、政府之间放权、政府向社会放权三个维度,系统考察了西方发达国家在公共服务市场化、分权化、社会化改革等领域的实践创新。在此基础上,系统梳理了上述实践在政府组织机构改革、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政府间权责划分以及社会组织培养等方面对现阶段提升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启示。第五章,以乡村振兴战略的若干发展理念为指导,明确加强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目标要求和基本原则,进而从乡镇政府的行政体制改革、财政管理体制、人才队伍建设、服务供给机制、服务供给模式等多个层面为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提出针对性措施。第三部分是结论部分,从整体上对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进行了概况、总结及展望。本文的主要结论有:第一,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可分为内部结构和外显结构。内部结构是指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本身所凭借的权力资源、财力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等要素。外显结构表现为两个方面:从服务结果来看,包括乡镇政府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社会保障服务能力、文化教育服务能力、生态环境服务能力、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和公共安全服务能力。从服务过程来看,包括乡镇政府的民意聚合与甄别能力、资源获取与配置能力、公共决策和执行能力、监督问责与评估能力、民意诉求回应能力。第二,影响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要素条件包括体制性要素、制度性要素、主体性要素、策略性要素四个方面。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形成就是通过乡镇政府的体制性要素、制度性要素、主体性要素以及策略性要素的有机结合和共同作用,将政府潜在的权力资源、财力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等各种资源转化为政府各种外显公共服务能力的过程。第三,通过对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现状的分析可知:从服务内容来看,首先,医疗卫生条件、养老保障服务、公共卫生安全以及污水治理属于基层群众最关心同时也是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表现较差的领域;其次,道路交通、基础教育、合作医疗保险属于基层群众比较关心,同时也是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表现较强的领域;再次,在水电气供给、社会治安、生产安全、贫困救助、农田水利、垃圾处理、自然灾害防治等领域,基层群众的需求不显着,但乡镇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表现良好;最后,在法律援助、失业救济、公共文化、环境绿化等领域,基层群众的需求不显着,同时乡镇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表现较差。从服务过程来看,乡镇政府在民意聚合与甄别、公共决策与执行、监督问责与评估、对民意诉求的回应等方面的能力表现尽管较为平衡,但普遍偏低,在资源获取与配置方面的能力存在明显不足。第四,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不足具体表现在:一是公共服务供给总量和规模不足,二是服务内容存在着结构性失衡,三是乡镇政府对公共服务职能的认识模糊清晰,四是服务供给脱离农村基层社会的实际需要,五是乡镇政府应对基层群众服务需求升级的能力不足。究其原因,制约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体制性因素包括乡镇政府发展定位不明确、财权与事权不匹配;制度性因素主要表现为绩效考核与评估机制不健全;主体性因素主要是指乡镇政府服务人员的结构不合理以及整体素质和能力的欠缺;策略性因素主要表现为乡镇政府垄断公共服务供给,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单一。第五,针对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路径,应当以建设服务型乡镇政府、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为目标要求,以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促进城乡统筹融合发展为基本原则,逐步提升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具体而言,一是推进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二是完善以服务为导向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三是加强乡镇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四是建立群众广泛参与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五是探索多元主体协同的服务供给模式。
刘奂[2](2017)在《立足保基本 突出普惠性 着眼可持续 健康扶贫工作见实效》文中研究指明吉林省辽源市把健康扶贫作为推进脱贫攻坚的重要突破口,把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作为拔穷根、奔小康的一项治本之策,突出普惠性、保基本、可持续的基本方向,加大推进力度,相较2016年全市有病户减少4032户,减少率48.93%;有病人口减少7730人,减少率35.59%,健康扶贫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一、坚持高位统筹,构建大健康扶贫格局
王铁梅[3](2017)在《企业主导下的村庄再造 ——以山西ZX村为例》文中认为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建设新农村的实质是推进农村新发展,但推进中国农村社会的发展,必须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根据社会发展规律和城镇化发展规律,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要路径,农村发展道路的选择不能局限于农村,而要在城镇化的视野中探索农村建设的模式和道路。就资源型地区而言,企业主导新农村建设促进了农村生产要素的回流,推动了资源型地区农业现代化、农民市民化的进程。然而,在城镇化背景下,由于政府、企业与农民之间的权责不清,导致企业单一主体主导新农村建设面临着众多困境,尤其忽视城镇化发展规律的建设模式造成了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的问题。因此,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研究新农村建设中企业主导村庄再造模式的困境及出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论文将研究个案——“企业主导村庄再造”置于资源型地区农村城镇化的背景下,采用结构——功能以及过程——结果的分析框架,综合运用实地研究、文献研究和个案研究的研究方法,从企业再造村庄的背景、过程及结果三个层面论述和分析了企业再造村庄的机制,展现了资源型地区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内部力量的自我改造过程,揭示了农村城镇化建设中政府、企业与农民等行为主体的互动逻辑。本文由导论、正文和结论三大部分构成。导论主要阐述了本文的研究缘起和意义,重点介绍了与本项研究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成果、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样本概况等。正文包括五个章节的内容,围绕着“企业主导村庄再造”的发生逻辑,论述了企业主导村庄再造的过程、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路径。第一章主要从村庄、新区和企业三个方面介绍了企业再造村庄的背景,认为企业再造村庄不是偶然现象也不是利益驱动,而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一种共生关系,这种关系成为了企业再造村庄的主要动力。第二章从企业主导村庄再造的理念、产业发展路径、村庄管理体制改革、基础设施建设、乡风文明重塑以及农民社会保障重建六个方面介绍了企业主导村庄再造的目标、过程和机制,认为企业主导村庄再造首先是具有“村干部”身份的企业家希望带动农民共同富裕的愿景,而对村庄产业、管理体制、基础设施、乡风文明和社会保障的重建是实现企业家愿景的重要措施。第三章主要是从农业、农村和农民三个层面对企业主导村庄再造的效果进行了总结和分析,认为来自农村内部力量驱动的农村城镇化建设模式更多地维护了农民的权益,因此农村城镇化过程中要注重农村内生力量的挖掘。第四章主要介绍了村庄再造的困境以及企业、政府和农民三个主体的权责关系。认为企业主导村庄再造陷入困境与政府、企业和农民主体的权责不匹配有很大的关联。第五章主要是在分析企业主导村庄再造模式的基础上,从政府、农民和企业三个主体层面分析了各自的作用和职责,提出了资源型地区农村城镇化的路径选择。在对企业主导村庄再造个案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最后本文提出了几点结论:一是城镇化是村庄再造的目标和方向。小城镇繁荣是以新农村发展为基础的,两者目标具有一致性,但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新农村建设有可能偏离城镇化建设的目标,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村庄再造必须以城镇化为方向。二是村企共生关系是企业再造村庄的内在机理。ZX新区的企业主导村庄再造实质上是集体经济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企业与村庄之间的互动逻辑并不是建立在利益交换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长时期互动形成的共生关系基础上的,这种共生关系是促使企业再造村庄的内在机理。三是企业单向度的村庄再造缺乏可持续性。无论主导村庄再造的企业性质如何,任何村庄的发展和小城镇的建设都离不开政府、农民和其他社会力量的作用,忽视其他主体作用的单一主体的单向度建设不具有可持续性。四是村治精英是实现农村发展的关键少数。无论什么时候,少数精英都是一个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同样企业主导村庄再造的启动和部分成就的取得也与村治精英的个人魅力和能力有必然的关联。在农村改造和小城镇建设中,要充分挖掘和调动农村内部关键少数的作用。
郑星霞,徐加宏[4](2015)在《杨浦区着力创建上海市文明城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按照党的十八大对思想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总要求,结合《上海市文明城区创建管理规定(2013版)》,杨浦区委、区政府以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为契机,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检验平台,举全区之力创建上海市文明城区。两年多来,文明城区创建工作呼应要求,抢抓机遇;以人为本,惠民利民;三区联动,同创共建,形成了"五个始终坚持",积累了创建经验成果。
付延路[5](2012)在《“京西人口文化节”助推人口计生工作》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北京市门头沟区人口计生委与区委宣传部、区文明办等多个部门联合,创建了京西人口文化节这一宣传服务新形式,从2006~2012年,每年一个宣传主题,每届若干宣传服务活动,迄今已连续举办了7年。京西人口文化节的举办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精神的具体实践,大力弘扬了新型人口文化,促进了家庭和谐幸福,提高了家庭发展能力,已成为门头沟区人口计生宣传服务品牌工程。一、京西人口文化节主题及特点
黄文辉[6](2004)在《启动“婚育新风直通车” 创办“婚育新风快报”》文中提出 在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中,山东省青岛市四方区不断创新宣传载体,“婚育新风直通车”、“婚育新风快报”便应运而生。四方区政府投入了十一万元购置了“婚育新风直通车”,崭新的“直通车”开辟了联系基层、联系群众的新渠道,它走到哪里,就把
二、启动“婚育新风直通车” 创办“婚育新风快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启动“婚育新风直通车” 创办“婚育新风快报”(论文提纲范文)
(1)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
(一)研究创新 |
(二)研究不足 |
第一章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基本理论分析 |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
(一)乡镇政府、政府能力与公共服务 |
(二)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与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 |
(三)乡村振兴战略 |
二、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市场失灵理论和政府失灵理论 |
(二)公共产品提供和生产分离理论 |
(三)服务型政府理论 |
(四)治理和善治理论 |
三、提升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 |
(一)是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 |
(二)是推动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现实需要 |
(三)是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由之路 |
第二章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
一、构建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指标体系的依据 |
(一)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内部结构 |
(二)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外显结构 |
二、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形成的要素条件 |
(一)体制性要素 |
(二)制度性要素 |
(三)主体性要素 |
(四)策略性要素 |
三、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
(一)基于结果的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指标体系构建 |
(二)基于过程的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指标体系构建 |
第三章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归因 |
一、调查数据和资料的来源 |
(一)问卷调查 |
(二)访谈调查 |
(三)实地调查 |
二、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发展现状的考察 |
(一)对农民群体公共服务需求的考察 |
(二)基于满意度的公共服务能力考察 |
(三)基于供给过程的公共服务能力考察 |
三、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不足的综合表现 |
(一)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总量不足 |
(二)服务供给内容的结构性失衡 |
(三)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认知模糊 |
(四)脱离农村基层社会实际需要 |
(五)应对服务需求升级能力不足 |
四、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不足的归因分析 |
(一)乡镇政府发展定位不明确 |
(二)政府的财权和事权不匹配 |
(三)人才管理制度机制不完善 |
(四)政府绩效考评机制不合理 |
(五)公共服务供给方式不科学 |
第四章 国内外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改革实践与经验启示 |
一、国内提升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改革实践 |
(一)“政务中心”:公共服务集约化改革 |
(二)“以钱养事”: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 |
(三)“民主恳谈”:公共服务民主化改革 |
(四)“互联网+”:公共服务信息化改革 |
二、国外提升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改革实践 |
(一)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 |
(二)地方政府分权化改革 |
(三)公共服务社会化改革 |
三、国内外提升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经验启示 |
(一)优化乡镇政府的组织结构 |
(二)促进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 |
(三)合理划分政府间权责关系 |
(四)积极培育服务类社会组织 |
第五章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提升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对策探讨 |
一、乡村振兴战略对提升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目标要求 |
(一)加快推进服务型乡镇政府建设 |
(二)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
(三)满足农民群众多元利益诉求 |
(四)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 |
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提升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
(一)以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为核心 |
(二)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前提 |
(三)以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为准则 |
(四)以城乡统筹融合发展为宗旨 |
三、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的策略 |
(一)推进乡镇行政体制改革 |
(二)完善公共财政管理体制 |
(三)加强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
(四)革新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
(五)探索多元服务供给模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2)立足保基本 突出普惠性 着眼可持续 健康扶贫工作见实效(论文提纲范文)
一、坚持高位统筹, 构建大健康扶贫格局 |
二、注重精准施策, 拓展多渠道救治路径 |
三、突出政策倾斜, 打造多维度保障体系 |
四、夯实基层基础, 提升可持续支撑能力 |
(3)企业主导下的村庄再造 ——以山西ZX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外学者关于农村建设和发展问题的研究 |
(二)国内外学者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 |
(三)国内外学者关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 |
三、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
(一)研究方法 |
(二)资料来源 |
四、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
(一)研究思路 |
(二)论文结构 |
五、关键词的界定和样本概况 |
(一)关键词的界定 |
(二)样本概况 |
六、创新之处与研究不足 |
(一)创新之处 |
(二)研究不足 |
第一章 村庄历程与企业概述 |
1.1 村庄历史沿革 |
1.1.1 传统时期人杰地灵的小山村 |
1.1.2 解放战争时期的红色革命村 |
1.1.3 人民公社时期的模范村 |
1.1.4 文革动荡时期的和谐村 |
1.1.5 改革开放后实现共同富裕的明星村 |
1.2 新区概述 |
1.2.1 新区的产生与村民的集体记忆 |
1.2.2 新区的发展与村民的支持 |
1.3 企业发展历程 |
1.3.1 前身:一个濒临破产的镇办煤矿 |
1.3.2 改制:ZX集团建立的起点 |
1.3.3 发展:企业与村庄共建 |
1.4 小结 |
第二章 企业主导与村庄再造 |
2.1“村干部”企业家的村庄再造愿景 |
2.1.1 成长历程与人格特征 |
2.1.2“公仆情怀”与村庄发展理念 |
2.2 企业主导下的村庄产业结构调整 |
2.2.1 资源产业链延伸与工业可持续发展 |
2.2.2 农业合作社建立与农业多元化发展 |
2.2.3 历史文化资源挖掘与旅游产业发展 |
2.3 企业主导下的村庄管理体制创新 |
2.3.1 建立“三建两提”领导机制 |
2.3.2 实施党建“网格化”管理 |
2.3.3 推行党员包街联户制度 |
2.3.4 无职党员设岗定职制度 |
2.3.5 建立村企共管机制 |
2.4 企业主导下的村庄基础设施建设 |
2.4.1 旧村改造与整体搬迁 |
2.4.2 土地置换与并村建区 |
2.4.3 城镇规划与文化建镇 |
2.4.4 环境绿化与生态建镇 |
2.4.5“四供三通”与现代新村 |
2.5 企业主导下的乡风文明重塑 |
2.5.1 传承优秀民俗文化 |
2.5.2 弘扬红色革命文化 |
2.5.3 以“标语文化”重塑价值观 |
2.5.4 兴办多种文体活动 |
2.6 企业主导下的农民社会保障重建 |
2.6.1 建立就地就业的就业保障机制 |
2.6.2 建立就地养老的新型养老保障体系 |
2.6.3 建立就地就医的新型卫生医疗体系 |
2.6.4 建立就地入学的新型教育保障体系 |
2.6.5 建立多元共管的社会福利救助体系 |
2.7 小结 |
第三章“山庄城市”:村庄再造效果 |
3.1 传统农业的终结与农业产业化的形成 |
3.1.1 终结土地分散经营模式 |
3.1.2 现代农业的发展 |
3.1.3 旅游产业的繁荣 |
3.2 原生态村落的消失与“山庄城市”的繁荣 |
3.2.1 原生态村落的消失 |
3.2.2“山庄城市”的繁荣 |
3.3 农民身份的剥离与市民身份的获得 |
3.3.1 农民身份的剥离 |
3.3.2 企业主导下的农民市民化 |
3.4 小结 |
第四章 动力不足与能力限度:企业再造村庄的困境 |
4.1 动力不足:企业、政府与农民参与的非均衡性 |
4.1.1 企业主导缺乏可持续性 |
4.1.2 政府缺乏积极性 |
4.1.3 农民缺乏主动性 |
4.2 能力限度:企业主导村庄再造的内生障碍 |
4.2.1 资源型民营企业主导能力不足 |
4.2.2 新区体制的困境与尴尬 |
4.2.3 理念与现实的脱节 |
4.3 小结 |
第五章 资源型地区农村城镇化的路径 |
5.1 政府主导 |
5.1.1 加强城乡统筹规划与设计 |
5.1.2 建立产业集群并加强县域范围内的合作 |
5.1.3 实现县域范围内公共服务均等化 |
5.1.4 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 |
5.1.5 以培育新型农民为基础加强乡风文明建设 |
5.1.6 建立农民参与的制度化机制 |
5.2 农民主体 |
5.2.1 培养农民主体意识 |
5.2.2 提高农民的参与能力 |
5.2.3 健全农民民主参与的制度 |
5.3 企业支持 |
5.3.1 提升农业整体发展水平 |
5.3.2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
5.3.3 推动农民市民化 |
5.4 小结 |
结论与讨论 |
一、结论 |
(一)城镇化是村庄再造的目标和方向 |
(二)村企共生是企业再造村庄的内在机理 |
(三)企业单向度的村庄再造缺乏可持续性 |
(四)村治精英是实现农村发展的关键少数 |
二、讨论 |
(一)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
(二)城镇化进程中村庄发展与村集体经济的关系问题 |
(三)城镇化进程中新型小城镇管理体制机制创新问题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联系方式 |
(4)杨浦区着力创建上海市文明城区(论文提纲范文)
一、呼应要求,抢抓机遇,文明城区创建决策凸显必然性 |
1.创建文明城区是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的必然选择 |
2.创建文明城区是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内在要求 |
3.创建文明城区是完善城市综合管理长效机制的重要机遇 |
二、三区联动,同创共建,文明城区创建过程体现个性化 |
1.以三区联动为平台,凝聚共识 |
2.以项目活动为抓手,联动互动 |
3.以长效治理为目标,建章立制 |
4.以惠民利民为出发点,共建共享 |
三、做到“五个始终坚持”,文明城区创建经验着眼长效化 |
四、启动“婚育新风直通车” 创办“婚育新风快报”(论文参考文献)
- [1]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研究[D]. 郜清攀.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2]立足保基本 突出普惠性 着眼可持续 健康扶贫工作见实效[J]. 刘奂. 人口与计划生育, 2017(11)
- [3]企业主导下的村庄再造 ——以山西ZX村为例[D]. 王铁梅. 山西大学, 2017(02)
- [4]杨浦区着力创建上海市文明城区[J]. 郑星霞,徐加宏. 党政论坛, 2015(02)
- [5]“京西人口文化节”助推人口计生工作[J]. 付延路. 人口与计划生育, 2012(08)
- [6]启动“婚育新风直通车” 创办“婚育新风快报”[J]. 黄文辉. 人口与计划生育, 2004(01)
标签: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论文; 公共服务均等化论文; 农村人口论文; 村庄规划论文; 农村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