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发性肝癌化疗栓塞严重并发症原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沈逸豪[1](2021)在《四君子汤合柴胡疏肝散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四君子汤合柴胡疏肝散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中医药联合TACE及单纯TACE治疗对患者的临床症状、实体瘤大小、生化指标、生存质量、不良反应的影响,探讨中医联合TACE治疗PLC的价值。丰富肝癌TACE术后临床治疗方案。方法:将自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于湖北省中医院肝病科住院的病人中符合观察条件的5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对照组采用单纯TACE治疗方案,术后给予护肝、护胃、抗感染等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四君子汤合柴胡疏肝散,1月后比较患者实体瘤大小、卡氏评分(KPS)、中医症候评分、不良反应、肿瘤标志物、肝功能等生化指标变化,并予以统计学分析。结果:1.在实体瘤大小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KPS评分方面,观察组评分提升优于对照组(p<0.05)。3.在中医证候评分方面,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4.在不良反应方面,两组在人数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症状持续时间上观察组均少于对照组(p<0.05)。5.在肿瘤标志物方面,两组甲胎蛋白(AFP)值均有下降(p<0.05),观察组下降更明显(p<0.05)。6.在肝功能方面,两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均有下降(p<0.05),白蛋白(ALB)均有上升,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且观察组ALT、AST下降更明显(p<0.05),两组TBIL、ALB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能降低AFP活性,联合方剂四君子汤合柴胡疏肝散治疗能加强治疗效果,且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中医临床症状、减轻不良反应,改善肝功能。但对于患者减小实体瘤大小,增加白蛋白、降低胆红素无明显临床价值。中医药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方式值得探讨及推广。
菅若含[2](2021)在《参灵方治疗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参灵方对原发性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术后综合征的作用,客观评价其临床疗效,为参灵方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2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肿瘤科住院病人,诊断为原发性肝癌,并行TACE治疗,辨证为脾肾两虚型患者6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患者33例,无脱落病例。TACE术后对照组给予西药常规治疗(退热、镇痛、止呕、护肝、护胃等),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服用参灵方水煎剂,疗程为1周。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至第7天的发热、肝区疼痛、恶心呕吐发生程度、持续时间;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和第7天的中医临床症状;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第7天的肝功能(ALT、AST、TBIL);甲胎蛋白(AFP);凝血酶原时间(PT);生存质量:KPS评分;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个月的腹部CT结果。采用SPSS2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发热、肝区疼痛、恶心呕吐发生程度、持续时间,中医症状积分,中医症状疗效,肝功能(ALT、AST、TBIL),甲胎蛋白(AFP),凝血酶原时间(PT),肿瘤大小以及KPS评分的变化。结果:1.基线资料:治疗前两组患者性别、年龄、Child-Pugh肝功能分级、疾病分期及KP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症状指标:两组患者发热、肝区疼痛、恶心呕吐程度在TACE术后第1天、第2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发热、肝区疼痛、恶心呕吐程度在TACE术后第3天至第7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发热、肝区疼痛、恶心呕吐症状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症状持续时间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7天中医症状积分均比术后第1天下降,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医症状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8.79%,对照组总有效率54.55%,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医症状疗效优于对照组。3.实验室指标:两组患者治疗前ALT、AST、TBI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ALT、AST、TBIL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ALT、AST、TBI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ALT、AST、TBIL指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前PT、AF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PT、AF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T、AFP水平无显着差异。4.肿瘤疗效:两组患者实体瘤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生存质量:两组患者治疗前KP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KP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参灵方可以减轻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综合征,改善患者中医临床症状,促进肝功能修复,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银艳桃[3](2021)在《参灵方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参灵方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为改善原发性肝癌患者免疫功能提供临床参考。方法:将6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随机分组,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每组人数各30例。对照组行TACE术治疗,术后予常规西医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服用参灵方。两组疗程均为1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记录患者T淋巴细胞、NK细胞、体液免疫、细胞因子、肝功能、血清甲胎蛋白(AFP)等观察指标的水平以及中医证候积分、中医总疗效、实体瘤疗效结果,并将所有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细胞免疫水平比较:两组治疗后CD3+、CD4+、CD4+/CD8+及NK细胞水平均较治疗前上升(P<0.05);两组治疗后CD8+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CD3+、CD4+、CD4+/CD8+及NK细胞水平显着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CD8+水平显着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2.体液免疫水平比较:两组治疗后Ig A、Ig G、Ig M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Ig A、Ig G、Ig M水平显着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3.细胞因子水平比较:两组治疗后IL-2、IFN-γ水平均较治疗前上升(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IL-2、IFN-γ水平显着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IL-4、IL-6、l L-10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IL-4、IL-6、l L-10水平显着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4.肝功能水平比较:两组治疗后血清TBIL、AST、ALT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血清TBIL、AST、ALT水平显着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5.AFP水平比较:两组治疗后血清AFP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血清AFP水平显着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6.实体瘤疗效:两组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76.67%,治疗组总有效率83.33%,两组比较,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7.中医证候积分及总疗效:两组患者治疗后胁痛、乏力、纳呆、腰膝酸软、恶心、畏寒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各证候积分显着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比较,对照组中医疗效总有效率为66.67%;治疗组中医疗效总有效率为90%,治疗组总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1.参灵方能显着提升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术后细胞免疫水平,改善患者细胞免疫功能;2.参灵方能显着提升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术后体液免疫水平,改善患者体液免疫功能;3.参灵方能显着改善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术后肝功能、抑制AFP表达,减轻肝脏损害,抑制肿瘤生长;4.参灵方能显着改善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术后中医证候积分及总疗效,提临床效果。
赵亮[4](2021)在《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一期切除与TACE后二期切除的疗效评估》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急诊一期切除与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后二期切除的疗效进行评估,探究其最佳的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20年12月因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在武汉市中心医院治疗的60例病人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急诊肝癌切除组和TACE后行二期切除组,其中急诊肝癌切除组36例,介入治疗TACE后行二期切除组24例。比较两组的一般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止血效果、再次破裂出血情况、肿瘤复发率、术后生存率、住院30d死亡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并绘制两组病人的生存曲线。【结果】所有病人均止血成功,两组病人术后并发腹腔出血、急性肝衰竭、胸腔积液、腹水、胆漏、腹腔感染等情况概率均较低,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的住院30d死亡率及5年内肿瘤复发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病人的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病人的4年和5年生存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原发性肝癌急诊一期切除组住院费用明显少于TACE后联合二期切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住院时间相当,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急诊肝癌一期切除与TACE后联合二期切除相比,可以明显节省病人的住院费用,且能改善病人的远期生存情况。急诊肝癌一期切除与TACE后联合二期切除的止血效果、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住院时间、5年内肿瘤复发情况及住院死亡率相当。
张明伟[5](2021)在《原发性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预防性TACE疗效的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原发性肝癌(以下简称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行预防性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r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TACE)的近期及远期疗效,探讨预防性TACE的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外文数据库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CNKI以及万方等中文数据库,收集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预防性TACE的相关原始研究,共得到自建库至2019年11月国内外发表的文献2394篇,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meta分析软件Rev Man5.3对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单纯肝癌根治性切除术与肝癌根治性切除术+预防性TACE两组间相关指标的差异。采用NOS量表对回顾性研究进行质量评价,随机对照试验的质量评价采用Cochrane手册进行。用卡方检验对各研究间的异质性大小进行检验,若P<0.1,I2>50%,表明各研究间的异质性较大,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若P>0.1,I2<50%,表明各研究间的异质性较小,则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使用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对各相关指标进行数据分析,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s,CI)为95%,当P值<0.05时,认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通过筛选,最终纳入文献11篇,其中回顾性研究6篇,随机对照试验5篇,共1831例患者;其中单纯手术组944例,手术+TACE组887例。各研究的手术组与手术+TACE组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森林图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术后1年无复发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但手术+TACE组术后2、3、5年无复发生存率显着高于单纯手术组,有统计学差异(2年RR=1.51,95%CI(1.29-1.76),P<0.00001;3年RR=1.52,95%CI(1.17-1.98),P=0.002;5年RR=1.30,95%CI(1.04-1.62),P=0.02);预防性TACE可以提高术后1、3、5年总生存率,有统计学差异(1年RR=1.23,95%CI(1.16-1.31),P<0.00001;3年RR=1.51,95%CI(1.23-1.86),P<0.0001;5年RR=1.41,95%CI(1.19-1.67),P<0.0001)。结论: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行预防性TACE,可提高患者术后2、3、5年无复发生存率和1、3、5年总生存率,术后4~6周选择预防性TACE最为有效,一般认为1~3次的治疗效果较好,常见的并发症为恶心、呕吐、发热、肝区疼痛、肝功能损害,严重并发症较少,安全性较好。由于缺乏肿瘤大小、是否有微血管浸润等相关数据,所以预防性TACE对小肝癌、无微血管浸润患者是否有效尚需多中心、大样本、长期临床随机对照实验进一步证实。
姚远方[6](2021)在《载药微球加载贝伐珠单抗在肝脏恶性肿瘤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文中认为目的:肝脏恶性肿瘤是全球发生率及死亡率较高的恶性肿瘤,包括原发性肝癌和继发性肝癌。但由于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是中晚期,无法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经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TACE)是肝脏恶性肿瘤非手术治疗的最常用治疗方式之一。传统的经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c TACE)是以碘化油为栓塞剂进行治疗,由于碘化油不具备真正的载药性,且会随着血流的冲刷而消散,从而使肿瘤局部有效的药物浓度降低。载药微球作为新型栓塞材料,具有缓慢释放化疗药物、延长药物在肿瘤内部作用时间及栓塞肿瘤供血动脉的作用,相较于碘化油栓塞,可达到更好的抗肿瘤疗效的同时降低全身不良反应的发生。然而,TACE治疗后肿瘤组织缺血缺氧可致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升高,进而促进新生血管形成,导致肿瘤出现复发、转移。贝伐珠单抗是重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通过抑制VEGF的生物学作用,抑制新生血管形成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转移。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本中心载药微球加载贝伐珠单抗经动脉灌注化疗在肝脏恶性肿瘤的应用,探讨载药微球加载贝伐珠单抗经动脉灌注化疗在肝脏恶性肿瘤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至2020年3月就诊于我院行载药微球加载贝伐珠单抗经导管灌注化疗治疗的40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资料;对所有患者治疗前后的实验室检验结果、治疗记录、影像学资料、术后不良反应和随访资料进行记录、统计和分析。按照改良的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m RECIST)对所有患者术后4周进行疗效评估: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疾病进展(PD),疾病控制率(DCR)。记录患者治疗期间及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并按照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通用毒性标准(CTCAE 5.0)进行评价,疼痛的严重程度采用疼痛数字分级法(NRS)进行评分,观察并记录患者的总生存期。采用SPSS 25.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对治疗前后实验室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结果:1)术后4周,40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进行疗效评价,部分缓解14例、稳定20例、疾病进展6例,客观有效率ORR和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35%和85%。其中原发性肝癌14例,部分缓解8例、稳定6例。继发性肝癌26例,部分缓解6例,稳定14例、疾病进展6例。2)原发性肝癌的术后1天VEGF浓度较术前1天略升高,与术前1天VEGF浓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天、术后5天VEGF浓度逐渐下降。继发性肝癌的术后1天VEGF浓度较术前1天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疗效评价为DCR的患者术后1天、3天、5天的VEGF水平逐渐降低。疗效评价为PD的患者术后1天的VEGF水平上升并维持在较高的水平。术后3天、术后5天,PD患者VEGF水平高于DCR患者VEGF水平,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原发性肝癌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m PFS)为8.1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m OS)为34个月,1年生存率为85.7%;继发性肝癌组的m PFS为3.7个月,m OS为13.7个月,1年生存率为76.9%。5)治疗后肝功能实验室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较术前略升高,但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血小板(PLT)较术前略下降,但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相关实验室指标肌酐(Cr)、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白细胞(WBC)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6)术后4周进行不良反应评价,其中出现轻度疼痛有14例,中度疼痛有3例,发热6例,恶心、呕吐8例,乏力17例,骨髓抑制有3例,轻度肝功能损伤13例,上述不良反应予以对症支持治疗后好转。所有患者未出现过敏反应、消化道出血、高血压等不良反应,无严重不良反应及治疗相关死亡发生。结论:载药微球加载贝伐珠单抗在肝脏恶性肿瘤介入治疗中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术后VEGF水平,可能是一种疗效及安全性较好的治疗方式。
王锦程[7](2021)在《榄香烯改善经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后患者介入栓塞综合征的疗效评估及机制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原发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经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术后发热、恶心呕吐、肝区疼痛等症状的发生情况,研究榄香烯(Elemene,E)对TACE术后介入栓塞综合征(Postembolization syndrome,PES)的改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本研究分为临床疗效评估及体外实验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临床疗效评估:(1)本研究使用回顾性分析,纳入2017年5月到2020年5月期间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107例HCC患者。分为A、B两组,A组TACE术后使用榄香烯,B组TACE术后未使用榄香烯。其中2018年10月至2020年5月期间的患者67例,分为A组(该时间段榄香烯已在肝胆外科使用);2017年5月到2018年10月期间收治患者40例,分为B组(该时间段榄香烯未在肝胆外科使用);(2)分别记录各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3)分别记录各组患者术后发热的发生率;(4)分别记录各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5)分别记录各组患者术后肝区疼痛的发生率;(6)分别记录各组患者术后骨髓抑制发生率;(7)分别记录各组患者术后的住院时间。第二部分为体外实验:(1)体外培养HL-7702细胞,使用Cocl2诱导细胞建立缺氧损伤模型,设置空白对照组(A组),β-榄香烯组(B组),Cocl2组(C组)以及β-榄香烯+Cocl2组(D组);(2)使用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活力;(3)通过试剂盒检测各组细胞丙二醛(MDA)、乳酸脱氢酶(LDH)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4)使用DCFH-DA染色法检测各组细胞活性氧(ROS)含量;(5)使用Hoechst染色法检测各组细胞凋亡情况;(6)使用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中TLR4以及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临床疗效评估结果显示:(1)两组患者的一般特征无显着性差异;(2)榄香烯组有10名患者术后发生发热,发生率为14.93%,非榄香烯组有13名患者术后发生发热,发生率为32.50%。两组之间比较P值为0.032,榄香烯组发热发生率低于非榄香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榄香烯组有10名患者术后发生恶心呕吐,发生率为14.93%,非榄香烯组有14名患者术后发生恶心呕吐,发生率为35.00%。两组之间比较P值为0.016。榄香烯组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非榄香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榄香烯组有26名患者术后发生肝区疼痛,发生率为38.81%,非榄香烯组有27名患者术后发生肝区疼痛,发生率为67.50%。两组之间比较P值为0.004,榄香烯组肝区疼痛发生率低于非榄香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榄香烯组有3名患者术后发生骨髓抑制,发生率为4.48%,非榄香烯组有8名患者术后发生骨髓抑制,发生率为20.00%。两组之间比较P值为0.026,榄香烯组骨髓抑制发生率低于非榄香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榄香烯组术后住院时间为4.25±2.22(day),非榄香烯组术后住院时间为7.55±5.90(day),两组之间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体外实验结果显示:(1)β-榄香烯浓度≥20μg/m L时,显着抑制HL-7702细胞(P<0.05);(2)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Cocl2浓度在300μmol/L及以上时,可明显降低HL-7702细胞活力(P<0.05),将Cocl2300μmol/L浓度设为后续实验缺氧建模浓度;(3)Cocl2组对比空白对照组,Cocl2组细胞活力降低显着(P<0.05),β-榄香烯+Cocl2组对比模型组,细胞活力得到提高(P<0.05);(4)Cocl2组中MDA、LDH含量较空白对照组升高,SOD含量较空白对照组降低(P<0.05),β-榄香烯+Cocl2组中MDA、LDH含量较Cocl2组降低,SOD含量较Cocl2组升高(P<0.05);(5)β-榄香烯+Cocl2组中活性氧含量较Cocl2组降低(P<0.05);(6)β-榄香烯+Cocl2组中细胞凋亡率较Cocl2组降低(P<0.05);(7)β-榄香烯+Cocl2组中细胞形态损毁较Cocl2组降低;(8)β-榄香烯+Cocl2组中TLR4/NF-κB P65炎性通路蛋白的表达水平较Cocl2组降低(P<0.05)。结论:对于原发性肝癌患者,经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后使用榄香烯能有效降低介入栓塞综合征的发生率,降低骨髓抑制发生率,缩短病人住院时间。其机制可能与抑制TLR4/NF-κB炎性信号通路激活、减轻氧化应激反应有关。
蒋锐沅,王同彪,满婷婷,覃艳春,洪晓华,荣震,莫春梅[8](2020)在《敷和备化方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肝郁脾虚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近期疗效及其对血浆血管生成因子水平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背景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虽是目前中晚期不可手术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首选局部治疗措施,但TACE术后仍存在较多问题亟待解决,中医药治疗作为重要的辅助手段,联合TACE术能使原发性肝癌患者获得更大的治疗收益。目的探讨敷和备化方联合TACE术治疗肝郁脾虚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近期疗效及其对血浆血管生成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6月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及肝病科收治的肝郁脾虚型原发性肝癌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5例。在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基础上,两组患者均行亚肝段动脉末梢水平TACE术,治疗组患者连续服用敷和备化方12周。比较两组患者近期(治疗12周后)疗效、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及治疗前后血清甲胎蛋白水平、Karnofsky(KPS)评分、中医症候积分、血浆血管生成因子〔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并观察两组患者毒副作用和/或并发症发生情况。TACE术后当天开始进行电话随访,随访截止时间为患者出现疾病进展或完成整个疗程(12周)。结果两组患者均完成整个疗程及随访,无一例脱落或失访。两组患者总有效率(ORR)、疾病控制率(DC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随访(207.5±28.4)d,两组患者PFS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血清甲胎蛋白水平,腹痛腹胀、纳呆食少、情志抑郁、恶心呕吐、神疲乏力、口苦咽干评分及中医症候积分,血浆VEGF、bFGF、PDGF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而KP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毒副作用和/或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敷和备化方联合TACE术能在一定程度上延长肝郁脾虚型原发性肝癌患者PFS,同时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肿瘤相关血管微环境,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及血浆血管生成因子水平,有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较高。
殷曰帅[9](2020)在《TACE联合CT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治疗肝细胞肝癌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TACE联合CT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PMCT)与单纯TACE治疗肝细胞肝癌(HCC)对比分析,探讨TACE联合CT引导下PMCT治疗HCC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安全性。方法:收集我院自2014年1月-2017年12月间收治行TACE联合CT引导下PMCT或单纯TACE治疗HCC患者60例,以病人采用的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联合治疗组(经TACE联合CT引导下PMCT治疗)32例,对照组(单纯TACE治疗)28例。联合治疗组:采用TACE联合CT引导下PMCT治疗,患者先行TACE治疗后,行CT引导下PMCT治疗。PMCT:CT导引下根据肝内肿瘤的位置及比邻,确定好皮肤的进针穿刺点,规划安全进针路径,采用分步进针方式将微波针穿至肿瘤内部,进行连续消融,消融完全后,对针道进行针道消融预防种植转移和肝出血。对照组:采用单纯TACE治疗。经股动脉穿刺置入导管和导管鞘经过肝动脉达到病灶周边,确定肿瘤的供血血管后,经导管向肿瘤供血血管内注入化疗药物和栓塞剂。两组患者均得到有效随访,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肿瘤病灶的局部疗效、血AFP变化、生存率、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60例患者随访时间24个月,共74个病灶,患者均成功完成微创介入治疗。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身高、体重、肿瘤大小、AFP数值、肝功能分级、肿瘤分期等基础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1)治疗基本情况联合治疗组:TACE治疗平均次数为1.5±0.5,PMCT平均次数1.8±0.6次,TACE治疗后行PMCT间隔时间平均为:5.8±0.8天。对照组:TACE治疗次数2.5±0.9次,治疗间隔时间平均为:25.4±1.6天。(2)病灶局部疗效治疗后3、6、12、24个月病灶有效率和控制率,联合治疗组病灶有效率:71.8%、62.5%、56.2%、40.0%;对照组为:67.8%、64.3%、32.1%、25%,两组患者在12、24个月联合治疗组病灶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病灶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病灶控制率为:87.5%、78.1%、62.5%、50.0%;对照组为:82.1%、71.4%、53.5%、39.2%。两组在12、24个月联合治疗组病灶控制率高于对照组,病灶控制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AFP值及肝功能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AFP变化,联合治疗组:545.25±50.15ng/ml,治疗后:126.13±31.25ng/ml;对照组:515.15±40.49ng/ml,治疗后:175.43±39.32ng/ml,联合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血清AFP数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3、6、12、24个月下降率,联合治疗组:85.7%、89.2%、78.6%、67.8%。对照组:84.6%、76.9%、57.7%、42.3%。第6、12、24个月血AFP值,联合治疗组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肝功能情况,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生存率统计1、2年生存率,联合治疗组为:87.5%、75%;对照组为:82.1%、57.1%。2年生存率联合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不良反应、并发症及处理两组患者均匀存在发热、疼痛、恶心和呕吐、一过性肝功能异常、肾功能损害等,联合治疗组疼痛发生率为62.5%,对照组为5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不良反应:发热、恶心和呕吐、一过性的转氨酶升高、肾功能损害等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出血、气胸、胸腔积液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及治疗相关性的死亡病例。结论:TACE联合CT引导下PMCT治疗HCC是一种微创治疗方法,对照分析证明联合治疗其临床疗效要优于单纯的TACE治疗,能够有效提高病灶局部控制率,降低血AFP水平,延长患者生存期。
徐伟[10](2020)在《TACE联合冷冻消融治疗不可切除性巨块型肝癌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经皮穿刺冷冻消融治疗不可切除性巨块型肝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并初步观察对细胞免疫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7年1月青岛市中心医院收治的不可切除性巨块型肝癌(最大径≥5cm)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联合治疗组和单纯TACE组,联合治疗组46例,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氩氦刀冷冻消融术,术后间隔1月复查,视复查情况间隔4-6周按需重复治疗。单纯TACE组44例,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术后间隔1月复查,视复查情况间隔4-6周按需重复治疗。对比近期客观缓解率;对比两组患者1年、2年、3年生存率、中位生存期;根据肿瘤大小、有无门脉癌栓分成亚组对比观察1年、2年、3年生存率、中位生存期;对比主要不良事件及次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变化。结果;总样本中位生存时间14月,1年生存率65.6%,2年生存率23.3%,三年生存率4.4%。联合治疗组中位生存期18.4月,优于单纯TACE组的12.0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TACE术后1月,联合治疗组客观缓解率为63.0%,单纯TACE组客观缓解率为患者的45.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首次TACE术后1月内无死亡病例发生,术后1月内联合治疗组患者的主要不良事件11例(23.9%),略高于单纯TACE组患者的7例(15.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次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TACE术后1月两组患者的CD3+、CD4+、CD4+/CD8+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联合治疗组高于单纯TACE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CD8+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联合治疗组低于单纯TACE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最大径<1Ocm患者队列,联合治疗亚组中位生存期22.3月,优于单纯TACE治疗亚组的12.3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最大径>10cm患者队列,联合治疗亚组中位生存期12.4月,单纯TACE亚组中位生存期11.7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门静脉侵犯的患者队列,联合治疗亚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19月,优于单纯TACE亚组的14.8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门静脉侵犯的患者队列,联合治疗亚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12月,单纯TACE亚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11.2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动脉介入治疗联合经皮冷冻消融治疗不可切除性大肝癌相较于单纯动脉介入治疗近期疗效显着,并能有效改善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是一种有效的联合治疗方法。远期疗效因患者异质性较大而有差异,在肿瘤最大径<10cm、无门静脉侵犯的患者群联合治疗优势更为显着。意义:不同特征的巨块型肝癌患者在经动脉介入治疗联合经皮冷冻消融治疗后短期均可获得较高的客观缓解率,但长期预后存在较大差异,提示巨块型肝癌患者近期客观缓解率高不一定能带来总生存期的延长,巨块型肝癌患者的预后评估需充分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及肿瘤异质性,进一步研究需增加样本量并细化风险因素分层分组。
二、原发性肝癌化疗栓塞严重并发症原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原发性肝癌化疗栓塞严重并发症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四君子汤合柴胡疏肝散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研究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2.研究方案 |
2.1 分组方案 |
2.2 治疗方案 |
2.3 观察指标 |
2.4 观察方法 |
2.5 统计方法 |
结果 |
1.一般资料结果比较 |
1.1 性别分布情况 |
1.2 年龄分布情况 |
1.3 肝癌分期分布情况 |
2.临床疗效指标比较 |
2.1 实体瘤大小情况比较 |
2.2 卡式功能情况比较 |
2.3 中医临床症候情况比较 |
2.4 不良分应情况比较 |
2.5 肿瘤标志物(AFP)情况比较 |
2.6 肝功能情况比较 |
3.安全性指标比较 |
3.1 一般生命体征比较 |
3.2 心电图比较 |
3.3 血液分析比较 |
3.4 肾功能比较 |
讨论与分析 |
1.讨论 |
1.1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肝癌的认识 |
1.2 中医对原发性肝癌的认识 |
1.3 现代医学对TACE的认识 |
1.4 中医对TACE及其并发症的认识 |
1.5 四君子汤合柴胡疏肝散的立方依据 |
1.6 四君子汤合柴胡疏肝散的方义解析 |
1.7 现代药理分析 |
2.结果分析 |
2.1 一般资料结果分析 |
2.2 疗效结果分析 |
2.3 安全性指标分析 |
3.不足与展望 |
3.1 不足 |
3.2 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Karnofsky评分标准 |
附录二 中医临床症候评分表 |
文献综述 中医药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参灵方治疗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肝癌的认识 |
1.1 肝癌的流行病学 |
1.2 病因和发病机制 |
1.3 诊断 |
1.4 治疗 |
2 中医对肝癌的认识 |
2.1 病因病机 |
2.2 辨证论治 |
3 中西医对肝癌TACE术后综合征相关研究及认识 |
3.1 西医对肝癌TACE术后综合征的认识 |
3.2 中医对肝癌TACE术后综合征的认识 |
第二部分 临床观察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判定标准 |
3 数据统计分析 |
4 研究结果 |
4.1 基线资料 |
4.2 症状疗效指标 |
4.3 实验室指标 |
4.4 肿瘤疗效 |
4.5 生活质量(KPS评分) |
4.6 安全性指标及不良反应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参灵方组方依据 |
2 参灵方方义分析 |
3 参灵方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
4 结果分析 |
4.1 参灵方对TACE术后综合征疗效的影响 |
4.2 参灵方对TACE术后综合征症状持续时间的影响 |
4.3 参灵方对中医症状积分的影响 |
4.4 参灵方对中医症状疗效的影响 |
4.5 参灵方对肝功能的影响 |
4.6 参灵方对凝血酶原时间(PT)的影响 |
4.7 参灵方对甲胎蛋白(AFP)的影响 |
4.8 参灵方对肿瘤疗效的影响 |
4.9 参灵方对KPS评分的影响 |
5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 |
综述 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3)参灵方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肝癌的认识 |
1.1 原发性肝癌的基本概述 |
1.2 原发性肝癌的流行概况 |
1.3 原发性肝癌致病因素及机制 |
1.4 原发性肝癌治疗 |
2 中医学对原发性肝癌的认识 |
2.1 原发性肝癌中医病名溯源 |
2.2 原发性肝癌中医病因病机 |
2.3 原发性肝癌中医辨证论治 |
2.4 中医治疗原发性肝癌 |
第二部分 临床资料及研究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治疗方案 |
2.3 观察指标 |
3 统计学方法 |
4 结果 |
4.1 两组患者临床基本资料 |
4.2 两组患者中医疗效对比 |
4.3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变化 |
4.4 两组患者T淋巴细胞、NK细胞水平变化 |
4.5 两组患者IgA、IgG、IgM水平变化 |
4.6 两组患者IFN-γ、IL-2、IL-4、IL-6、IL-10 水平变化 |
4.7 两组患者肝功能变化 |
4.8 两组患者血清AFP水平变化 |
4.9 两组患者实体瘤疗效 |
第三部分 讨论与分析 |
1 原发性肝癌与免疫功能的相关性 |
2 TACE在原发性肝癌中的应用 |
2.1 TACE的优势与局限 |
2.2 TACE栓塞剂及化疗药物的选择 |
3 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术后免疫水平变化 |
4 中医正气学说与原发性肝癌免疫功能相关性 |
4.1 中药联合TACE对原发性肝癌免疫方面的影响 |
5 中药参灵方 |
5.1 参灵方组成 |
5.2 参灵方立方背景及方解 |
5.3 参灵方现代药理相关研究 |
6 结果分析 |
6.1 参灵方改善细胞免疫水平 |
6.2 参灵方改善体液免疫水平 |
6.3 参灵方改善肝功能水平 |
6.4 参灵方改善血清AFP水平 |
6.5 实体瘤大小改变 |
6.6 中医证候积分变化及疗效比较 |
7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附录1 中医证候量化积分表 |
综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肝癌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4)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一期切除与TACE后二期切除的疗效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诊疗策略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目标与方法 |
第二章: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研究材料 |
2.1.2.1 收集的病人病史资料内容如下 |
2.1.2.2 病人出院后的随访内容 |
2.2 研究方法 |
2.2.1 分组情况 |
2.2.2 处理方法 |
2.2.3 并发症原因、观察指标及方法 |
2.2.3.1 短期并发症原因及观察指标效果比较 |
2.2.3.2 两组病人手术前后检验指标的比较 |
2.2.3.3 两组手术病人住院情况的比较 |
2.2.3.4 长期效果比较 |
2.2.4 统计学方法 |
2.3 结果 |
2.3.1 病人基本情况统计结果 |
2.3.2 两组手术后短期并发症的比较 |
2.3.3 手术住院情况的比较 |
2.3.4 手术治疗后随访结果及生存情况比较 |
2.4 结果讨论 |
第三章:结论 |
3.1 讨论 |
3.2 研究结论 |
3.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3.4 应用前景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英汉缩略语对照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5)原发性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预防性TACE疗效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原发性肝癌的诊治现状及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载药微球加载贝伐珠单抗在肝脏恶性肿瘤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载药微球经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肝脏恶性肿瘤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榄香烯改善经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后患者介入栓塞综合征的疗效评估及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榄香烯改善经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后介入栓塞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第二部分 榄香烯改善经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后介入栓塞综合征的机制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原发性肝癌经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治疗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及防治措施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8)敷和备化方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肝郁脾虚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近期疗效及其对血浆血管生成因子水平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 治疗方法 |
1.3.1 常规对症支持治疗 |
1.3.2 TACE术 |
1.3.3 敷和备化方 |
1.4 观察指标 |
1.4.1 近期疗效及无进展生存时间(PFS) |
1.4.2 血清甲胎蛋白水平 |
1.4.3 KPS评分 |
1.4.4 中医症候积分 |
1.4.5 血浆血管生成因子水平 |
1.4.6 毒副作用和/或并发症发生情况 |
1.5 随访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近期疗效 |
2.2 PFS |
2.3 血清甲胎蛋白水平及KPS评分 |
2.4 中医症候积分 |
2.5 血浆VEGF、bFGF、PDGF水平 |
2.6 毒副作用和/或并发症发生情况 |
3 讨论 |
(9)TACE联合CT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治疗肝细胞肝癌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及分组 |
1.2 纳入/排除标准 |
1.3 主要设备 |
1.4 治疗方法 |
1.5 病灶局部治疗 |
1.6 疗效评估 |
1.7 随访及安全性评价 |
1.8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2.1 患者一般情况 |
2.2 治疗基本情况 |
2.3 血AFP及肝功能 |
2.4 生存率 |
2.5 不良反应、并发症及处理 |
典型病例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缩引 |
附录 |
致谢 |
(10)TACE联合冷冻消融治疗不可切除性巨块型肝癌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与分组 |
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1.3 手术操作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总样本一般资料 |
2.2 联合治疗组与单纯TACE组组间比较 |
2.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2.2.2 两组患者客观缓解率对比 |
2.2.3 两组患者中远期疗效对比 |
2.2.4 两组患者主要不良事件及次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
2.2.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对比 |
2.3 亚组疗效观察 |
4.讨论 |
5.结论 |
5.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或缩略词表 |
致谢 |
四、原发性肝癌化疗栓塞严重并发症原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四君子汤合柴胡疏肝散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观察[D]. 沈逸豪.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参灵方治疗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 菅若含.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参灵方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D]. 银艳桃.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一期切除与TACE后二期切除的疗效评估[D]. 赵亮. 江汉大学, 2021(01)
- [5]原发性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预防性TACE疗效的meta分析[D]. 张明伟.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6]载药微球加载贝伐珠单抗在肝脏恶性肿瘤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D]. 姚远方.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7]榄香烯改善经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后患者介入栓塞综合征的疗效评估及机制探讨[D]. 王锦程. 西南医科大学, 2021(01)
- [8]敷和备化方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肝郁脾虚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近期疗效及其对血浆血管生成因子水平的影响研究[J]. 蒋锐沅,王同彪,满婷婷,覃艳春,洪晓华,荣震,莫春梅. 中国全科医学, 2020(33)
- [9]TACE联合CT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治疗肝细胞肝癌的临床研究[D]. 殷曰帅. 青岛大学, 2020(01)
- [10]TACE联合冷冻消融治疗不可切除性巨块型肝癌的临床疗效研究[D]. 徐伟. 青岛大学, 2020(01)
标签:原发性肝癌论文; 榄香烯论文; 对照组论文; 化疗药物论文; 肝癌晚期治疗方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