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架起农产品流通桥梁(论文文献综述)
张晨瑶[1](2020)在《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8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要求东北地区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建设开放合作高地,明确了东北参与“一带一路”的方式和程度即深度融入,提升了新形势下东北在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布局中的站位,即建成国家开放合作高地。时隔一年,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时强调,东北地区要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提示东北要通过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进一步提升开放的水平和层次。从建设开放合作高地到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国家对东北地区在“一带一路”的定位逐步升级,期望逐渐提高。为此,东北地区在融入“一带一路”的过程中要努力贯彻新理念、注重拓展新领域,实现对外开放的高层次、高质量。丝路深耕,开放升级,“一带一路”倡议给东北地区开放发展提供了新舞台也提出了新要求,东北唯有强化优势、补齐短板,才能在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过程中,尽快达到对外开放新前沿的理想境界。关于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学术界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主要是侧重于某一产业、某一领域的对接,和相对笼统的整体性研究,缺乏系统而完整、全面而细致的研究成果。本文以东北三省一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厚根基为切入点,分析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条件、重要依托、拓展平台、推进路径,提炼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的时代价值,力求逻辑严密、系统完整的展开东北地区作为国家重要战略区域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整体开发阵容,以此撬动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在东北方向的主要驱动力量。本文共分为六个章节展开论述:第1章,绪论。概述了本文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总结了国内外目前对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这一课题的研究情况,综述现有研究成果,形成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2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条件。以习近平关于“一带一路”重要论述作为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思想,梳理从国家到东北各地关于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的政策依据。从历史渊源、文化底色、经济关联、跨境交往四个方面探究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厚根基。第3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依托。全面分析了东北地区既有国家级区域发展规划包括辽宁沿海经济带、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沈阳经济区、哈长城市群的发展情况。评估发展现状、分析制约因素、提出对策建议,强化其依托作用以更好的承接“一带一路”建设重要机遇。第4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四方平台。系统阐释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在四个方向上的跨国战略平台,即东进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西拓连接中蒙俄经济走廊,南下撬动环渤海经济圈,北上开发北极航线,东进西拓南下北上构建东北全方位开放大格局。第5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路径。深入论证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创建满洲里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全面开放第一品牌重镇,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开发,“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研究的时代契机、基本思路、重要价值、支撑条件、现存问题、实施方案等,以重大工程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第6章,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时代价值:塑造包容性全球化发展的中国范例:打造全国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区域示范,创造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东北机遇。
叶晓音[2](2020)在《农村经纪人优化成长对策研究 ——以重庆市北碚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农村地区是全国城乡统筹发展进程中的薄弱环节,然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则是促进农村经济向好发展的关键所在,小生产和大市场之间存在的矛盾仍然制约着农业效益的增长、农民收入的增加、农产品竞争力的增强。因此,在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在乡村振兴的关键之时,在十四五发展的历史新阶段,开展农村经纪人优化成长对策研究理应成为推进重庆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进程的重要一环。本文以北碚区农村经纪人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汇总分析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走访、调查等方式获取一手数据,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挖掘农村经纪人在发展进程中面临的各种困境和问题。从农村经纪人发展背景因素着手,在汇总梳理国内部分学者对农村经纪人进行研究的相关理论和取得的成果上,找出现今我国农村经纪人发展存在的短板,并从农村经纪人的概念界定、类别划分、地位影响、发展现状、发展趋势五个方面奠定本文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把在乡村建设领域独具特殊意义的北碚作为样本开展深入分析研究,发现农村经纪人实现优化成长,必须因势利导、与时俱进,通过从内而外的多因素考量和因地制宜的多方位融合,梳理出农村经纪人在培育优化、管理优化、组织优化和评价体系四个方面的对策建议。在城乡统筹发展大背景下,加快农村经纪人的优化成长,培育高水平的农村经纪人队伍。同时也在现有的农村经纪人发展基础上,提升其现实作用,最终实现农村经纪人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城乡统筹发展进程中找到一个系统性、可操作性、可复制性的优化成长对策。
赵萌[3](2020)在《“平台—模块”主导的村镇物流生态系统演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城镇化发展以及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大力推动下,“城乡二元”结构正向“城—镇—乡”三元结构转变,使得村镇与城镇作为联通城乡、连接工业与农业,承接二元双向物流的桥梁地位更加突出。城市在产业升级、成本高企、空间制约及交通拥堵等压力条件下,一方面推动城市物流向平台化的高端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推动物流实体产业向外迁移。而农村物流在缺乏有效的要素支撑以及物流基础设施支撑情况下,开始寻求向上构建资源更加丰富、市场更加接近的村镇物流平台。另外,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的分离,使村镇物流摆脱了地理区位、市场距离、资源禀赋等传统限制而发挥成本洼地优势,促进“城—镇—乡”三元物流形态与物流空间重构,从而真正形成城乡一体化的物流体系。在这种现实背景下,本文选取村镇物流作为重点研究对象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揭示村镇物流在时代发展中作用和地位的变化,本文从村镇物流系统内部演化研究入手,通过比较分析法在第三章构建村镇物流生态系统架构,通过系统理论、种群生态理论、演化博弈理论等成熟的理论方法,在第四、五章研究分析村镇物流系统的生态演化方向、演化路径和演化机制等,第六章通过系统动力学模拟仿真进行验证。经过本文研究,论文取得以下三个方面的创新成果:(1)本文经过多种方式研究,构建了一个“三要素、四生态流、双层圈”的村镇物流生态系统架构。架构包含村镇物流核心要素、村镇物流支持要素、村镇物流环境要素三类主体要素Agent;物质流、资金流、技术流、人员流四类生态流;“链环—功能”为基础层,“平台—模块”为主导层的两个层圈。其中,平台处于顶层,模块动态组合成柔性链条,功能融合于平台及模块化柔性链环之中。同时该架构也是由“生态元—生态链—生态网—生态群—生态圈—生态系统”组成的生态体系。(2)本文结合生态理论和系统理论研究,揭示出村镇物流生态演化机理、路径与方向。其中,三类主体要素的生态元变化是演化基础;技术依赖、制度依赖、关系依赖是平衡态演化路径;生态流是推动村镇物流演化的动力机制;共生机制与竞争机制引起生态位变化是演化的传导机制;“耦合—协同”是演化的放大机制;“链环—功能”主导模式到“平台—模块”主导是村镇物流生态系统的演化方向。(3)通过本文的研究内容得出一个重要的管理启示,“双向双网—双层平台”是城乡一体化物流生态体系的演化架构。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双向物流加之区域化分工所带来的大流通,共同交织形成农村和城市两大市场网络。农村物流寻找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向上建构物流平台;城市物流一方面向高端升级发展以形成信息化为主导的虚拟网络平台,一方面向低端挤压通过快捷配送的替代方式和经济成本调节方式将物流实体平台向外推移。两种力量作用的结果,城市化的顶层虚拟平台和村镇化的物流实体平台分离,形成“双向双网—双层平台”的城乡一体化生态架构,平台与网络通过现代化的“集送/配送”连接。论文在取得创新成果的基础上,还形成了如下的研究性结论:(1)本论文通过采用改进的三阶段DEA—Malmquist指数方法处理2009-2013年村镇物流服务节点投入产出数据,通过对“链环—功能”进行效率评价得出,2012年后由于互联网技术迸发形成“平台—模块”主导的电商双边市场使村镇物流服务主体的运营效率由发散转向收敛。(2)本文运用演化博弈理论结合收益矩阵和复制动态方程对村镇电商平台的运营主体、平台使用主体与政府三者之间合作机制进行分析得出,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技术创新是“平台—模块”发展模式的重要支撑,同时网络平台还推动了城乡物流的产业升级以及空间重构,论文使用MATLAB进行仿真模拟之后得出同样的结论。(3)本文基于非平衡力学构建村镇物流生态系统内部更新分形机制,通过理论模型进行量化分析,“生态流”对村镇物流生态系统时空结构具有分形影响,村镇物流空间结构变化是村镇物流生态系统演化的基础,内部“生态流”作用空间分异是系统演化的本质。(4)本文运用SOM神经网络模拟预测“生态流”作用发现,外部环境稳定情况下,村镇物流生态系统空间自组织缓慢生长。2012年以后,在城镇化政策推动下,村镇物流空间环境巨变,进入新维度的空间重构和规模增长,使整个演化过程具有典型跨越性,但物流规模扩张仍滞后于村镇建成区面积扩张。(5)本文以村镇物流环境子系统2006-2026年历史数据及发展预测为依据,通过系统动力学仿真预测三种互动情景推演出,提高教育经费和物流技术投入能够促进环境子系统整体“耦合—协同”状态改善,但从效果看,政策对经济和社会子系统效果明显,对资源和环境作用较弱。
娄河方[4](2020)在《消费扶贫的作用机制及效果检验研究》文中提出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当前,还有52个县和2707个贫困村尚未脱贫,脱贫攻坚责任重大,尤其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增强扶贫工作的内生动力成为重中之重。消费扶贫是新时代扶贫开发的一种创新模式,是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已成为脱贫攻坚的强有力抓手。从理论上辨析消费扶贫的科学内涵,明确消费扶贫在扶贫开发工作中的机制和问题,总结推广现有经验,提高消费扶贫效率,有利于扶贫开发工作顺利推进,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本文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消费扶贫的内涵进行了系统的解释,明确了消费扶贫是精准扶贫的一种创新扶贫方式,高度契合社会主义制度下大扶贫开发模式。基于消费扶贫的广义内涵,本文总结了消费扶贫的特征,表现在消费扶贫的公益性、互惠性、市场性和持续性等特征。接下来,分析消费扶贫的现状,总结消费扶贫工作进展与成效,主要体现在:政府积极统筹、线上线下联动发力、东西部协作推进。剖析现阶段消费扶贫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主体参与积极性不高、农产品竞争优势不足、流通成本高、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等问题。接着从消费的三要素(即消费主体、消费客体、消费环境三个方面)对消费扶贫的内在机制进行分析。消费主体方面,研究了贫困户、政府、消费者、企业之间的关系,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多方共赢。消费客体方面,从供给端入手,分析了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产品和服务,提出优化农产品供给,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消费环境方面,优化交通、物流、信息等配套设施,完善政府公共配套服务,畅通产销渠道,提升消费体验。进一步,如前所述,消费扶贫在国家整体层面成效显着,为了更好分析消费扶贫在具体实施中的作用机制,基于事物一般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分析消费扶贫的地方成功实践,总结消费扶贫机制的实践运用,通过对山西临县和拼多多的案例分析,比较政府和企业参与消费扶贫的异同。研究发现,两者在实践中都致力于畅通产销渠道,推进农产品供给侧改革,实现多方共赢;不同之处在于资源利用渠道、扶贫侧重点和市场化程度,临县政府以贫困地区特色资源为基础,立足建设品牌农产品助力脱贫攻坚,拼多多企业更重视对贫困地区资源要素的重塑,完善贫困地区生产、流通等各环节,优化消费环境助力贫困户增收脱贫,此外社会职能的不同,拼多多的市场化利用程度优于政府。基于理论和案例分析,运用山西省和陕西省国家贫困县数据,探讨消费扶贫政策前后贫困户收入变化,构建DID模型检验消费扶贫政策效果,得出消费扶贫有效促进贫困地区农民增收。同时分析控制变量的显着性影响作用,结果显示农产品的品牌效应、固定资产投资建设对贫困人口收入具有显着影响。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一是完善主体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多方共赢;二是贫困地区和贫困户要努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提高供给水平;三是畅通产销对接,打通贫困地区流通和销售瓶颈;四是政府要完善公共配套设施和服务,着力改善消费环境。
王佳淏[5](2020)在《“互联网+”背景下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制约,城乡商贸流通发展不平衡现象比较严重,城市商贸流通和农村商贸流通无论在流通组织形态、交易模式、商品流通渠道,还是在物流服务、金融服务、信息平台建设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发展差距。虽然近些年农村地区的经济、人文面貌和农村地区的居民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民生活质量得到跨越式发展,但城乡商贸流通分割,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存在。“互联网+”思维与“互联网+”技术的充分应用正在逐渐改变中国传统的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模式,驱动中国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发展。首先介绍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的相关理论与研究,总结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的发展历程,分析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现状,结合“互联网+”的特点,构建“互联网+”背景下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运行机制。对“互联网+”背景下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运行机制的解析主要是分为三个方面:优化生产要素、更新业务体系、重构商业模式。再结合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体系界定的两个维度:商品流通与商贸服务,分析“互联网+”如何驱动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的进行。之后从实证和案例两个角度来论证“互联网+”对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建设的驱动作用。从实证角度来说,按照研究的重点,选取相关易量化的指标,构建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水平测度模型,利用DEA-Tobit模型进行模型分析;从案例角度来说,选取商务部在“互联网+”背景下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建设成功案例来论证提出的相关观点。最后,根据研究重点,在推进城乡商贸流通要素合理化、加快城乡基础设施联通化、促使城乡商贸服务均等化这三个方面提出了对于促进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的对策建议。创新之处在于建立了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理论体系,完善了流通理论;提出了“互联网+”背景下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运行机制,构建“互联网+”背景下新流通与新服务;完善“互联网+”背景下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对策建议与多元协同治理机制。
刘会霞[6](2020)在《互联网下辛集市果品类农产品的营销模式研究》文中认为党的十九大以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农村发展工作,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文件。《规划》指出要重点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倡导互联网企业建立产销衔接的农业服务平台,鼓励电商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兴手段加强品牌市场的营销。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互联网+”现代农业不断发展,为了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促进果品类行业迈向现代化发展,将互联网技术运用到果品类农产品的营销模式中,改变原有的营销模式。本文选取河北省辛集市作为研究主体,以当地特色果品类农产品销售作为载体,重点研究了辛集市果品类农产品如何将互联网技术运用到营销模式中。通过查阅农产品网络营销的相关文献,以及实地的走访调查,了解辛集市的果品类农产品的现状、营销方式、营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辛集市果品类农产品的传统营销模式和国内现行营销模式,结合网络营销4P理论和规模经济理论,探索适合辛集市发展的“互联网+”果品类农产品个性化定制营销模式和互联网众筹营销模式。从必要性和可行性两个方面进行论证,将这两种模式推广到辛集果品营销中,在实践中得到验证。通过实验得到结论,引入这两种模式对辛集市果品类农产品的营销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促进了辛集市果品类农产品的营销方式的转变,开启了新的网络营销模式,拓宽了农产品的营销渠道,提高了果农和农产品企业的销售收入。新的营销模式有利于辛集市农业综合效益、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希望本文研究的营销模式对以果品类农产品为标志的生产地区提供理论支持与参考。
高会生,王成敏[7](2019)在《“互联网+”背景下鲜活农产品个性化定制的营销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文献综述和相关概念界定的基础上,提出"互联网+"鲜活农产品个性化定制营销模式的概念和内涵,通过系统分析和定性规范分析从价值主张、价值创造模式、价值传递模式、价值沟通模式和营销绩效五个维度设计该营销模式,并以"雅欣蔬菜"个性化定制营销案例验证其营销模式的客观性、可行性和普遍性。
潘双利,黄倩,黄珂,许洪波,崔玉池,金康宁[8](2019)在《小农户视角下农产品流通模式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小农户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关注的重点之一,促进农民增收是扶持小农户的重要手段。从农社对接的现状出发,分析近郊小农户农产品直供城市社区的可行性及运作难点,以解决小农户农产品过剩问题和方便城市居民为主要目的,提出近郊小农户农产品直供城市社区的模式构建思路和实现路径,重点探讨构建信息交流平台、高效组织物流以及保障产品质量安全三大关键问题,从小农户的角度探索农社对接模式,以期为农产品流通变革提供参考。
薛建强,李子涵[9](2019)在《京津冀农产品流通协同创新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京津冀农产品流通协同创新发展是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京津冀农产品流通协同创新发展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尊重农户选择,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二是优化农产品流通组织,推动"互联网+"农产品流通模式创新;三是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推动物流模式创新;四是推进物联网技术应用,加强农产品流通信息化建设;五是建立协同政策支撑体系,强化政策措施的支持力度。
李兴[10](2018)在《生鲜农产品流通模式对农户收入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生鲜农产品是居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消费品之一,是人们重要的营养物质来源;同时,也是广大产区农户主要的劳动产品,是其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生鲜农产品流通活动连接着地头与餐桌,是生产与消费的桥梁与纽带,其运行状况直接关系到民生与社会的安定。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对生鲜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生鲜农产品流通模式日益不适应发展需要,流通环节多、流通成本高,农户分散,组织化程度低、对接市场困难,农户“卖难”而消费者“买难”现象屡见不鲜,这些问题不仅阻碍了我国生鲜流通业的发展,同时也不利于农户增收。鉴于这些问题的存在,本文以生鲜农产品流通模式对农户收入影响作为研究对象,首先探讨了我国生鲜农产品流通模式的种类、历史演变、现状及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以笔者家乡特产赣南脐橙为调研对象,通过实地调研采集数据,深入剖析了影响脐橙种植户收入的因素,重点关注了不同流通渠道模式对收入的影响机制,以期为未来生鲜农产品流通效率的改善和农户收入的增加寻找有效途径。文章结构如下:首先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对农产品流通方面研究的相关文献;其次分析了生鲜农产品的产品、生产、流通属性,梳理了解放以来我国生鲜农产品流通模式的历史演变及现状、问题;再次重点剖析了现阶段“农超对接”、“农社对接”、“农企对接”三种典型的生鲜农产品流通模式与农户收入的相关性机理,结合发达国家生鲜农产品流通的先进经验,提出了未来中国生鲜农产品流通模式发展走农户与零售企业直接挂钩的发展设想;在实证部分,笔者以家乡赣南特产脐橙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得来的数据,利用回归分析与回归方程的夏普里值分解法,实证研究了脐橙种植农户通过不同流通模式销售产品时对各自收入的影响;最后在理论研究与实证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流通渠道模式改善提升农户收入的相关政策建议。本文通过研究发现,我国生鲜农产品走产销对接的短渠道流通模式存在着农户组织化程度低、对接市场困难、流通中冷链物流建设严重不足、生鲜农产品流通过程中损耗严重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了农户走“农超对接”道路提升增加收入;从实证结果中发现,流通模式对农户销售收入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产销对接的短渠道流通模式中,对农户收入影响作用的排序是:“农社对接”>“农企对接”>“农超对接”>“农批对接”>“农商对接”,其中,以农户先行加入农业合作社,再由合作社与超市对接销售产品的“农社对接”模式对农户收入增加的意义尤其显着。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将生鲜农产品中的各流通模式结合起来作对比研究,加深了对“农超对接”模式真实意义的呈现;二是通过实地调研获得数据,基于农户视角对农户通过不同流通模式销售生鲜农产品获得收入进行实证检验,增强了问题研究的现实意义。
二、架起农产品流通桥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架起农产品流通桥梁(论文提纲范文)
(1)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客观条件 |
2.1 习近平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论述 |
2.1.1 “一带一路”倡议的本质意蕴 |
2.1.2 “一带一路”倡议的主要内容 |
2.1.3 “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意义 |
2.2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政策依据 |
2.2.1 国家顶层设计 |
2.2.2 地方政策规划 |
2.3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厚根基 |
2.3.1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渊源 |
2.3.2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文化底色 |
2.3.3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经济关联 |
2.3.4 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跨境交往 |
第3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依托 |
3.1 辽宁沿海经济带 |
3.1.1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现状概述 |
3.1.2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的现存问题 |
3.1.3 针对辽宁沿海经济带现存问题的应对措施 |
3.2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 |
3.2.1 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发展现状 |
3.2.2 当前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发展的制约因素 |
3.2.3 应对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现存问题的对策建议 |
3.3 沈阳经济区 |
3.3.1 沈阳经济区的基本态势 |
3.3.2 当前制约沈阳经济区发展的主要因素 |
3.3.3 解决沈阳经济区现存问题的基本路径 |
3.4 哈长城市群 |
3.4.1 哈长城市群发展情况概述 |
3.4.2 当前哈长城市群发展的制约因素 |
3.4.3 加快哈长城市群发展的重要举措 |
第4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四方平台 |
4.1 东进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 |
4.1.1 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的现实基础 |
4.1.2 构建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的制约因素 |
4.1.3 推进东北亚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
4.2 西拓连接中蒙俄经济走廊 |
4.2.1 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优势条件与发展态势 |
4.2.2 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主要瓶颈 |
4.2.3 优化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路径选择 |
4.3 南下撬动环渤海经济圈 |
4.3.1 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现状 |
4.3.2 环渤海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
4.3.3 撬动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的对策建议 |
4.4 北上参与北极航线开发 |
4.4.1 我国参与北极航线开发的战略价值 |
4.4.2 我国参与北极航线开发的现实挑战 |
4.4.3 我国参与北极航线开发的基本策略 |
第5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路径 |
5.1 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推进方略 |
5.1.1 大连建设自由贸易港的优势条件 |
5.1.2 建设大连自由贸易港的重要战略价值 |
5.1.3 推进大连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对策建议 |
5.2 创建满洲里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全面开放第一品牌重镇推进构想 |
5.2.1 满洲里对外开放的历史沿革 |
5.2.2 满洲里开放发展的现存问题 |
5.2.3 创建满洲里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全面开放第一品牌重镇的品牌识别与塑造 |
5.3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 |
5.3.1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历史沿革和现实进展 |
5.3.2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重要战略价值 |
5.3.3 开发渤海海峡跨海通道的可行性分析 |
5.3.4 加快推进渤海海峡跨海通道开发的建议 |
5.4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研究 |
5.4.1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动力解析 |
5.4.2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主要挑战 |
5.4.3 推进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基本策略 |
第6章 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时代价值 |
6.1 塑造全球化包容性发展的中国范例 |
6.1.1 把握全球化模式深度调整下的历史机遇 |
6.1.2 提供东北亚各国共话发展的沟通平台 |
6.1.3 促进东北地区跨境民族文化传承发展 |
6.2 打造全国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区域示范 |
6.2.1 完善国家区域经济总体布局 |
6.2.2 推进京津冀与东北地区协同发展 |
6.2.3 提升东北地区城市群整体实力 |
6.3 创造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东北机遇 |
6.3.1 形成东北地区产业发展新动能 |
6.3.2 打通东北地区对外开放大通道 |
6.3.3 开创东北地区对外贸易新局面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农村经纪人优化成长对策研究 ——以重庆市北碚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农村经纪人的概念辨析 |
1.2.2 农村经纪人的类别认知 |
1.2.3 农村经纪人的地位和影响 |
1.2.4 农村经纪人的发展现状 |
1.2.5 促进农村经纪人的发展对策研究 |
1.3 研究对象及方法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方法 |
1.3.2.1 文献研究法 |
1.3.2.2 专题访谈法 |
1.3.2.3 专家咨询法 |
2.概念界定和基础理论应用 |
2.1 农村经纪人的基本概念界定 |
2.1.1 按照主体划分明确农村经纪人的概念定义 |
2.1.2 按照经纪业务明确农村经纪人的类别定义 |
2.2 相关的基础理论应用 |
2.2.1 马克思主义商品流通理论 |
2.2.2 交易费用理论 |
2.2.3 农村中介组织理论 |
2.2.4 乡村建设理论 |
3.农村经纪人的社会功能及发展历程 |
3.1 农村经纪人的社会功能 |
3.1.1 推动电商新兴业态的成熟 |
3.1.2 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
3.1.3 推动市场信息的有效传递 |
3.1.4 推进农村劳动力合理转移 |
3.1.5 推进政府职能本位的回归 |
3.1.6 促进农产品竞争力的提升 |
3.1.7 实现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 |
3.2 农村经纪人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时期的发展历程 |
3.2.1 十五及十一五期间 |
3.2.2 十二五至十三五期间 |
4.研究区域概况与样本特征 |
4.1 北碚区经济社会发展背景 |
4.1.1 北碚区地理及区位特征 |
4.1.2 北碚区农村经济发展概况 |
4.2 北碚区农村经纪人队伍现状及其发展影响因子分析 |
4.2.1 北碚区农村经纪人队伍近年来发展情况 |
4.2.2 北碚区农村经纪人发展影响因子分析 |
4.2.2.1 从业人员构成对农村经纪人队伍专业水平影响 |
4.2.2.2 市场需求变化对农村经纪人转型的影响 |
4.2.2.3 组织集中化程度对农村经纪人的市场竞争力影响 |
4.2.2.4 现代理念不足对农村经纪人品牌形成的影响 |
4.2.2.5 市场研判对农村经纪人抢占电商领域先机的影响 |
4.2.2.6 外在动力不足对农村经纪人发展进程的影响 |
4.2.2.7 规范管理对农村经纪人队伍有序化发展的影响 |
5.北碚区农村经纪人优化成长对策 |
5.1 培育优化对策 |
5.1.1 政策支持 |
5.1.1.1 通过制定规范标准实现主体质量把控 |
5.1.1.2 同步规划农业项目与农村经纪人培育 |
5.1.1.3 运用数据化发展优势实施电商战略 |
5.1.1.4 发挥政府职能优势提供各类服务 |
5.1.1.5 健全资源融合机制服务农村经纪人发展 |
5.1.1.6 着力打造农村经纪人品牌实现价值提升 |
5.1.2 资金支持 |
5.1.2.1 各类金融机构加大支持力度 |
5.1.2.2 开展财税帮扶及项目基金扶持 |
5.1.2.3 整合资源为持续发力增添后劲 |
5.1.3 人才支持 |
5.1.3.1 利用教育资源就地挖掘引路人 |
5.1.3.2 扎根基层一线培育典型带头人 |
5.1.3.3 通过部门优势发掘党政引领者 |
5.1.3.4 通过“碚有引力”计划引进专业人才 |
5.2 管理优化对策 |
5.2.1 行业信用和个人信用管理 |
5.2.1.1 完善制度,让行业信用有章可循 |
5.2.1.2 育管并重,让个人信用有源可溯 |
5.2.2 职能部门的规范化管理服务 |
5.2.2.1 各司其职,以管理促进健康发展 |
5.2.2.2 清理整顿,以规范营造公平环境 |
5.2.2.3 发挥优势,以服务推动优化成长 |
5.2.3 经纪人的自律管理 |
5.3 组织优化对策 |
5.3.1 建立农村经纪人协会组织 |
5.3.2 以特色产业带动专业组织建设 |
5.3.3 探索农村“三社”的有机融合 |
5.4 评价体系建设 |
5.4.1 自我评价体系建设 |
5.4.1.1 制定行业标准,实现自我评价的稳步推进 |
5.4.1.2 注重分析研判,实现业务水平的不断进阶 |
5.4.1.3 自评内审结合,实现行业整体的成熟发展 |
5.4.2 社会评价体系建设 |
5.4.2.1 第三方科学设置评价系统指标 |
5.4.2.2 各职能部门做好监督评价指导 |
5.4.2.3 相关主体的外部过程结果反馈 |
6.结论与未来研究展望 |
6.1 结论 |
6.1.1 内外兼修、育管并行 |
6.1.2 利用资源,因地制宜 |
6.1.3 不断优化,与时俱进 |
6.2 未来研究展望 |
6.2.1 继续拓展主题研究领域 |
6.2.2 继续关注农村经纪人在新领域的作用发挥 |
6.2.3 继续关注农村经纪人的未来发展趋势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平台—模块”主导的村镇物流生态系统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技术路线与内容安排 |
1.3.1 技术路线 |
1.3.2 内容安排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研究范畴界定 |
2.1.1 村镇概念范畴 |
2.1.2 村镇物流概念范畴 |
2.2 理论基础 |
2.2.1 系统理论 |
2.2.2 种群生态理论 |
2.2.3 演化博弈理论 |
2.3 文献综述 |
2.3.1 产业链与价值链研究 |
2.3.2 系统演化与产业链演化研究 |
2.3.3 村镇物流发展研究 |
2.4 文献研究述评 |
2.5 本章小结 |
3 “平台—模块”主导的村镇物流生态系统建构 |
3.1 村镇物流生态系统内涵及构成 |
3.1.1 村镇物流生态系统内涵 |
3.1.2 村镇物流生态系统要素 |
3.1.3 村镇物流生态系统CAS结构 |
3.1.4 村镇物流生态系统层次与功能 |
3.2 “平台—模块”主导村镇物流生态系统发展模式 |
3.2.1 村镇物流生态系统演化的路径依赖 |
3.2.2 “链环-功能”主导村镇物流生态系统发展模式 |
3.2.3 “平台-模块”主导村镇物流生态系统发展模式 |
3.2.4 “链环-功能”升级至“平台-模块”主导模式的生态圈形成 |
3.3 “平台-模块”主导的村镇物流生态系统平衡性 |
3.3.1 “平台-模块”主导村镇物流生态系统稳定性前提 |
3.3.2 实现系统层级平衡的关键问题 |
3.4 本章小结 |
4 村镇物流生态系统发展模式平衡机理 |
4.1 村镇物流生态系统产业链主体演化 |
4.1.1 村镇物流生态系统产业链主体生态位内涵 |
4.1.2 村镇物流生态系统产业链主体生态位维度 |
4.1.3 村镇物流生态系统产业链主体生态位测量及演化 |
4.2 村镇物流生态系统内产业链间演化 |
4.2.1 村镇物流生态系统内产业链间网络特性 |
4.2.2 村镇物流生态系统内产业链间共生机制 |
4.3 “链环—功能”不平衡诱因实证研究 |
4.3.1 “链环-功能”效率评价理论基础 |
4.3.2 效率评价指标选取和样本选择 |
4.3.3 “链环—功能”效率评价实证分析 |
4.4 “平台-模块”主导的村镇物流生态系统演化机制 |
4.4.1 平台服务型双边市场演化博弈模型构建 |
4.4.2 “运营主体-使用主体-政府”三方协调演化模拟 |
4.4.3 平台服务型双边市场主体合作机制与利益分配 |
4.5 本章小结 |
5 生态流作用村镇物流生态系统分形 |
5.1 村镇物流生态系统自组织演化机制 |
5.1.1 村镇物流生态系统的开放性基础 |
5.1.2 村镇物流生态系统远离平衡态需求 |
5.1.3 村镇物流生态系统演化的非线性过程 |
5.1.4 村镇物流生态系统内外涨落驱动 |
5.1.5 村镇物流生态系统自组织涌现 |
5.2 村镇物流生态系统演化分形机制 |
5.2.1 村镇物流生态系统内的生态流作用力 |
5.2.2 生态流驱动村镇物流生态系统非平衡相变 |
5.2.3 生态流触发村镇物流生态系统结构时空分岔 |
5.2.4 村镇物流生态系统内部更新分形机制 |
5.3 生态流作用村镇物流生态系统演化模拟 |
5.3.1 SOM神经网络法模拟系统演化的适用性 |
5.3.2 生态流作用村镇物流生态系统演化实证及仿真 |
5.4 本章小结 |
6 村镇物流生态环境子系统仿真测度与优化 |
6.1 环境要素子系统“耦合—协同”驱动机制内涵 |
6.1.1 环境要素子系统“耦合”关联理论 |
6.1.2 环境要素子系统“耦合”关联内涵 |
6.1.3 协同学分析环境要素子系统的耦合性 |
6.2 村镇物流环境子系统序参量筛选 |
6.2.1 环境子系统序参量指标体系设计 |
6.2.2 环境子系统序参量指标体系构建 |
6.2.3 序参量指标筛选方法 |
6.2.4 环境子系统序参量筛选 |
6.3 环境子系统“耦合-协同”测度与优化 |
6.3.1 环境子系统“耦合-协同”测量模型 |
6.3.2 环境子系统“耦合—协同”动力学仿真 |
6.3.3 环境子系统“耦合—协同”动力学情景分析 |
6.3.4 环境子系统情景互动调控建议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建议与研究展望 |
7.1 论文结论 |
7.2 管理启示与政策建议 |
7.3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消费扶贫的作用机制及效果检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贫困内涵的研究 |
1.3.2 不同主体在扶贫中的作用研究 |
1.3.3 扶贫模式研究 |
1.3.4 消费扶贫探索 |
1.3.5 文献评述 |
1.4 相关理论 |
1.4.1 消费者行为理论 |
1.4.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1.4.3 竞争优势理论 |
1.4.4 “涓滴效应”反贫困理论 |
1.5 创新及不足 |
1.5.1 创新之处 |
1.5.2 不足之处 |
2.消费扶贫的内涵和特征 |
2.1 消费扶贫的内涵 |
2.1.1 消费扶贫是新时代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的新模式 |
2.1.2 消费扶贫是提升农村人口持续发展能力的载体 |
2.1.3 消费扶贫是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助推力 |
2.1.4 消费扶贫的科学内涵 |
2.2 消费扶贫的特征 |
2.2.1 消费扶贫具有公益性 |
2.2.2 消费扶贫具有互惠性 |
2.2.3 消费扶贫具有市场性 |
2.2.4 消费扶贫具有可持续性 |
3.消费扶贫现状与存在问题 |
3.1 消费扶贫工作的进展和成效 |
3.1.1 政府积极统筹谋划助消费 |
3.1.2 深入挖掘产品潜力创品牌 |
3.1.3 线上线下联动发力促增收 |
3.2 消费扶贫存在的问题 |
3.2.1 消费主体:社会群体参与度有待提高 |
3.2.2 消费客体:农产品竞争优势不足 |
3.2.3 消费环境:流通成本高和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
4.消费何以扶贫:作用机制 |
4.1 利益联结机制:均衡多方利益达共赢 |
4.2 品牌引领机制:发挥品牌效应助消费 |
4.3 投资拉动机制:优化消费环境畅渠道 |
5.案例分析 |
5.1 山西临县:打造地标品牌 |
5.1.1 临县消费扶贫基本情况 |
5.1.2 消费扶贫创新模式分析 |
5.1.3 经验小结 |
5.2 企业拼多多:互联网+公益 |
5.2.1 拼多多基本情况 |
5.2.2 消费扶贫创新模式分析 |
5.2.3 经验小结 |
5.3 政府和企业案例的比较分析 |
5.3.1 共性分析 |
5.3.2 差异分析 |
6.消费能否扶贫:实证检验 |
6.1 计量模型 |
6.1.1 估计方法 |
6.1.2 处理组和控制组的选择 |
6.1.3 控制变量的选取 |
6.1.4 平行趋势检验 |
6.1.5 数据描述性统计及数据说明 |
6.2 实证结果 |
6.3 稳健性检验 |
6.3.1 PSM-DID方法的稳健性检验 |
6.3.2 反事实检验 |
7.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互联网+”背景下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商贸流通体系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
1.3.2 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 |
1.3.3 “互联网+”商贸流通 |
1.3.4 简要述评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框架 |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1.5.1 研究方法 |
1.5.2 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商贸流通 |
2.1.2 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 |
2.1.3 “互联网+”城乡商贸流通 |
2.2 理论基础 |
2.2.1 传统的商品流通理论 |
2.2.2 流通空间理论 |
2.2.3 “互联网+”流通理论 |
3 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发展过程与现状 |
3.1 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发展过程 |
3.1.1 计划经济下被动流通一体化(1949—1978) |
3.1.2 市场经济初期流通一体化倒退(1979—2005) |
3.1.3 “万村千乡”下一体化主动推进(2006—2015) |
3.1.4 “互联网+”下一体化高质量发展(2015—至今) |
3.2 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现状 |
3.2.1 城乡商贸流通组织二元结构明显 |
3.2.2 城乡流通渠道差距较大 |
3.2.3 城乡商贸物流服务不协调 |
3.2.4 城乡金融服务要素分配不均 |
3.2.5 城乡商贸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意识缺乏 |
4 “互联网+”背景下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内在机理 |
4.1 “互联网+”驱动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的方式 |
4.2 “互联网+”驱动城乡商品流通一体化重建 |
4.2.1 “互联网+”创新城乡商品流通组织形态与交易模式 |
4.2.2 “互联网+”优化城乡商品流通渠道 |
4.3 “互联网+”驱动城乡商贸服务一体化重建 |
4.3.1 “互联网+”提质城乡商贸物流服务一体化增效 |
4.3.2 “互联网+”增加城乡商贸金融服务的多样性 |
4.3.3 “互联网+”丰富城乡商贸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
5 “互联网+”驱动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水平测度实证研究 |
5.1 模型构建 |
5.1.1 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的建立 |
5.1.2 Tobit回归模型的建立 |
5.1.3 变量设计 |
5.1.4 数据说明 |
5.2 实证结果分析 |
5.2.1 基于DEA方法城乡商贸流通效率实证分析 |
5.2.2 基于Tobit模型城乡商贸流通效率实证分析 |
6 “互联网+”促进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案例分析——以成都为例 |
6.1 “互联网+”推进成都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建设过程 |
6.1.1 “互联网+”破除城乡商品流通障碍 |
6.1.2 “互联网+”促进金融信用服务平台升级 |
6.1.3 “互联网+”助推城乡线上线下全渠道流通发展 |
6.2 “互联网+”背景下成都发展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内在机理 |
6.2.1 “互联网+”推进建设城乡双向商品流通网络 |
6.2.2 “互联网+”创新推进城乡商贸物流配送服务体系建设 |
6.2.3 “互联网+”完善城乡商贸流通金融服务信用体系 |
6.2.4 “互联网+”加速构建城乡商贸服务发展新生态 |
7 “互联网+”背景下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发展对策建议 |
7.1 推进城乡商贸流通要素合理化 |
7.2 加快城乡基础设施联通化 |
7.2.1 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
7.2.2 公路基础设施建设 |
7.2.3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
7.3 促使城乡商贸服务均等化 |
7.3.1 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
7.3.2 物流服务水平 |
7.3.3 金融服务水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6)互联网下辛集市果品类农产品的营销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和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5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果品类农产品营销的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 |
2.1 相关概念及解释指标 |
2.1.1 果品类农产品 |
2.1.2 “互联网+” |
2.1.3 “互联网+”果品类农产品 |
2.1.4 果品类农产品的营销模式 |
2.1.5 “互联网+”果品类农产品营销模式 |
2.2 互联网营销理论基础 |
2.2.1 4P营销理论 |
2.2.2 规模经济理论 |
第三章 辛集市果品类农产品现状分析 |
3.1 辛集市果品类农产品及营销现状 |
3.1.1 辛集市果品类农产品现状 |
3.1.2 辛集市果品类农产品营销方式及渠道现状 |
3.1.3 辛集市果品类农产品营销现状 |
3.2 辛集市果品类农产品营销的问题分析 |
3.2.1 销售渠道单一,配送能力弱 |
3.2.2 基础设施薄弱,互联网营销能力不足 |
3.2.3 营销人才缺乏 |
3.2.4 果品类农产品品牌营销不足 |
3.2.5 果品类农产品营销观念落后 |
3.2.6 营销成本增加,销售资金短缺 |
第四章 互联网+果品类农产品营销模式探索 |
4.1 辛集市果品类农产品传统营销模式 |
4.2 国内果品类农产品现行营销模式 |
4.2.1 网络营销模式 |
4.2.2 绿色营销模式 |
4.2.3 体验营销模式 |
4.2.4 精准营销模式 |
4.3 互联网下辛集市果品类农产品营销模式创新 |
4.3.1 “互联网+”果品类农产品个性化定制营销模式 |
4.3.1.1 “互联网+”果品类农产品必要性研究及个性化定制方式 |
4.3.1.2 以团购型个性化定制为例进行可行性研究 |
4.3.2 互联网众筹营销模式 |
4.3.2.1 辛集市果品类农产品引入互联网众筹营销模式的必要性 |
4.3.2.2 辛集市果品类农产品引入互联网众筹营销模式的可行性 |
第五章 完善辛集市果品类农产品营销模式的策略 |
5.1 组织建立专业农民合作社 |
5.2 加强农村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
5.3 培养网络营销的专业人才 |
5.4 提高果品类农产品物流配送水平 |
5.5 提高果品类农产品的质量标准和品牌知名度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互联网+”背景下鲜活农产品个性化定制的营销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互联网+”鲜活农产品个性化定制营销模式的内涵 |
(一) 营销模式的概念界定与逻辑框架 |
(二) “互联网+”的含义与本质 |
(三) 个性化定制模式的内涵 |
(四) 鲜活农产品的特征 |
(五) “互联网+”鲜活农产品个性化定制营销模式的内涵 |
三、“互联网+”鲜活农产品个性化定制营销模式的逻辑模型 |
(一) 价值主张 |
(二) 总体逻辑模型 |
(三) 价值创造模式逻辑模型 |
(四) 价值传递模式逻辑模型 |
(五) 价值沟通模式逻辑模型 |
(六) 营销绩效 |
四、案例分析:“雅欣蔬菜”的个性化定制营销 |
(一) “雅欣蔬菜”简介 |
(二) “雅欣蔬菜”个性化定制营销分析 |
(三) 案例分析小结 |
五、结论 |
(9)京津冀农产品流通协同创新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尊重农户选择,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
2 优化农产品流通组织, 推动“互联网+”农产品流通模式创新 |
3 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 推动物流模式创新 |
4 推进物联网技术应用, 加强农产品流通信息化建设 |
5 建立协同政策支撑体系, 强化政策措施的支持力度 |
(10)生鲜农产品流通模式对农户收入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历史分析与比较分析法 |
二、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法 |
第三节 本文逻辑结构与主要内容 |
一、逻辑结构 |
二、研究内容 |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
一、创新点 |
二、本文的不足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生鲜农产品 |
二、农产品流通模式 |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流通理论 |
二、交易费用理论 |
三、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理论 |
四、供应链利益协调理论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三、文献述评 |
第三章 我国生鲜农产品产销特点与流通渠道演变 |
第一节 产销特性 |
一、生鲜农产品特点 |
二、生鲜农产品生产特性 |
三、生鲜农产品流通特性 |
第二节 流通渠道的历史演变 |
一、自由流通阶段(1949-1952) |
二、统购统销阶段(1953-1978) |
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阶段(1978-1984) |
四、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流通阶段(80年代中期以后) |
五、超市大发展阶段(90年代中期以后) |
六、生鲜电商发展阶段(2012 以后) |
第三节 我国生鲜农产品流通存在的问题 |
一、我国生鲜农产品流通渠道现状 |
二、我国生鲜农产品流通存在的问题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生鲜农产品流通模式与农户收入相关性 |
第一节 生鲜农产品流通渠道的选择 |
一、现阶段各种生鲜农产品流通渠道模式 |
二、两类主要的流通渠道模式 |
三、流通渠道模式的对比选择 |
第二节 生鲜农产品短渠道流通模式与农户收入相关性机理 |
一、“农超对接”模式与农户收入相关性 |
二、“农社对接”模式与农户收入相关性 |
三、“农企对接”与农户收入相关性 |
第三节 发达国家生鲜流通对中国短渠道模式发展的启示 |
一、美、法、日生鲜农产品流通模式介绍 |
二、发达国家生鲜农产品流通的共同特点 |
三、对我国生鲜农产品流通的启示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流通模式对农户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来自赣南脐橙的调研数据 |
第一节 赣南脐橙产业概况及流通模式分析 |
一、赣南脐橙产量及主产区分布情况 |
二、赣南脐橙农产品流通模式 |
第二节 指标选取与计量模型构建 |
一、数据说明 |
二、变量选择与计量模型构建 |
三、解释变量赋值与影响预期 |
第三节 实证结果分析 |
一、种植户家庭特征因素 |
二、家庭资源禀赋因素 |
三、流通模式因素 |
四、其它影响因素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理论研究结论 |
二、实证研究结论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架起农产品流通桥梁(论文参考文献)
- [1]推动东北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研究[D]. 张晨瑶.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4)
- [2]农村经纪人优化成长对策研究 ——以重庆市北碚区为例[D]. 叶晓音. 西南大学, 2020(05)
- [3]“平台—模块”主导的村镇物流生态系统演化研究[D]. 赵萌.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4]消费扶贫的作用机制及效果检验研究[D]. 娄河方. 西南财经大学, 2020(02)
- [5]“互联网+”背景下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研究[D]. 王佳淏. 河北经贸大学, 2020(07)
- [6]互联网下辛集市果品类农产品的营销模式研究[D]. 刘会霞. 河北地质大学, 2020(10)
- [7]“互联网+”背景下鲜活农产品个性化定制的营销模式研究[J]. 高会生,王成敏. 经济论坛, 2019(06)
- [8]小农户视角下农产品流通模式创新研究[J]. 潘双利,黄倩,黄珂,许洪波,崔玉池,金康宁. 物流科技, 2019(04)
- [9]京津冀农产品流通协同创新机制研究[J]. 薛建强,李子涵.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1)
- [10]生鲜农产品流通模式对农户收入的影响研究[D]. 李兴. 浙江工商大学, 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