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科学发展观塑造国电新风貌——新形象电厂设计之路(论文文献综述)
张犁[1](2017)在《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文化再生研究》文中提出目前,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和文化再生日益受到我国政府和学界的重视,理论研究成果丰富,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笔者基于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和文化再生的相关理论,运用设计学、文化遗产学、建筑学和历史学等多种学科交叉研究方法,探讨了中国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和文化再生中的理论研究、现实状况、西方经验、视觉艺术分析和工作策略等相关问题。本文主体可分为五部分。第一章研究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文化再生相关理论,介绍了“工业建筑遗产”理论、“文化再生”基本概念,阐述了遗产价值评价体系,分析了工业建筑遗产的文化再生利用模式及其基本特征,探讨了该研究的目的、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和文化再生的意义。第二章则主要分析了在当前情况下中国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文化再生的基本情况。首先从史学角度罗列了近现代,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工业发展的状况,以及工业建筑遗产分布的地区格局;接着分析了中国工业建筑遗产保护的现状和突出问题。第三章对国内以及国外的典型案例典型案例展开分析。国内分别选取北京、上海、青岛、西安和台湾地区,对这些城市在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和再生利用方面的典型案例进行了剖析,分析了这些案例规划设计、功能转型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国外选取德国、美国、英国和法国作为代表,分析了其工业建筑遗产保护的发展过程和工业建筑改造模式,揭示了其对中国工业建筑遗产保护的借鉴意义。第四章从视觉艺术角度探讨了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和文化再生问题。先分析了工业建筑的技术和审美构成,以及工业建筑遗产的视觉要素;接着论述了工业建筑遗产的构成和视觉美学审美意识的形成;其次分析了工业建筑视觉色彩和传达体系的构建;最后列举了将视觉设计应用于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促进文化再生的重要意义。第五章讨论了中国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文化再生策略的构建,从政府职能、调研决策和规划设计三个角度,提供了一些策略性建议。本文针对我国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和文化再生问题,从历史文化、艺术设计、行为策划及文创规划等现实案例的角度提出了解决策略,对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和文化再生发展提出了更高领域的定位。笔者对工业建筑遗产的再认识及城市文化肌理的保护提出了保护性再生创意新概念,从而引导更多的人群正确认识和理解城市工业遗产存在的真正意义与价值,让我国越来越少的工业建筑遗产能够得到更多的重视和更好的保护,从而留住城市发展中的“工业记忆”。
黄亚[2](2015)在《工业建筑环境色彩规划研究 ——以电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人类对色彩的研究早已经开始并有了一定的成果,对色彩在室内设计中、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也早已开始,这种研究已形成完整的理论,指导室内设计、平面设计中色彩的使用。而对工业建筑中色彩使用的研究却很少,没有完整色彩理论体系支撑的电厂色彩设计,造成了目前电厂的视觉环境不美观。随着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广泛地运用色彩设计,我国也逐步将色彩设计应用于工业建筑内部、民用建筑内部以及建筑外部的环境设计之中。在工业建筑的设计中,色彩是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建筑的色彩和安全生产质量是密切相关的,工厂的劳动繁重,工作内容单调,容易使人产生沉闷烦躁的情绪。当员工的情绪受到不良环境色彩的影响时,很容易影响劳动效率也增加了潜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当员工离开工厂接触到鲜艳的颜色和绿色植物紧张的情绪便会得到缓解,所以色彩设计不仅关系着工业建筑的美观,而且能够改善工作环境,调解人的心理状态,对安全生产减少事故的发生,提高产品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论文研究的背景开始分析,分析国内外现状,深入研究色彩的工效作用以及影响色彩规划设计的因素,研究色彩在在工业建筑环境内的表达分析,分析了色彩在工业建筑中的意义,工业建筑环境中色彩使用的基本要求和基本理念,以及应用在工业环境中色彩的表达方法。立足于电厂工业建筑,对电厂工业建筑中的厂区环境色彩构成分析,并分析针对电厂环境色彩使用的影响因素。最后结合实际项目,从前期调研分析、色彩定位、色彩规划设计、色彩实施等步骤,将理论应用于实际,针对实际的项目,做出有针对性的色彩规划设计方案。本文希望通过对电厂工业环境中的色彩构成因素分析,从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分析,以及工业环境中色彩对人的影响分析,规划合理的色彩使用,为在工业环境中的人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建立人、机、环境健康高效的工作空间打下基础。
胡迦如,夏元明[3](2013)在《扬电“三力”文化的建构之路》文中提出扬电企业文化建设从自发到自觉、由肤浅到深入,与实施企业发展战略、推进企业科学发展、树立企业品牌形象紧密联系,使企业竞争"硬实力"和"软实力"相互促进、共同提升,最终形成了"三力"文化。江苏华电扬州发电有限公司是中国华电集团公司控股子公司,始建于1958年,现有员工1200多人,拥有装机容量66万千瓦。多年来,扬电围绕"文化兴企、助推发展"目标,将企业文化建设与生产经营、改革发展相融合,与党建
李志刚[4](2011)在《政府工作报告》文中研究指明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连同《桂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一五”和2010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五年是不平凡的五?
王毅[5](2010)在《南京城市空间营造研究》文中提出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空间实体,它的形成和发展都存在内在的空间秩序和特定的空间发展模式。城市的物质空间以其独特的方式记录着城市自身发展的历史脉络,而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形成和发展是城市内部、外部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物质空间反应。不同的城市具有不同的空间结构形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数量、规模在不断膨胀,城市化正处于加速阶段。在全球化的今天,随着大规模城市建设活动的展开,城市空间发生着快速而剧烈的变化,许多历史城市的个性正在丧失,对城市的研究显得日益重要和意义深远。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及其演变规律的研究是城市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城市规划研究的重要议题。对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及其演变规律的研究,有助于制定更为合理的城市发展规划方略,引导城市向可持续方向发展。南京是我国着名古都,具有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并与古城浑然一体,形成独特的城市风貌。改革开放以来,南京作为长江流域的中心城市之一同其它城市一样经历着城市的飞速发展。快速发展的现代化城市建设,给古城带来巨大的变化,使古城传统风貌受到影响,导致古城文化逐渐淡化和失落。本文以南京为例,从其演进的历史脉络入手,对南京城市空间结构形态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试图厘清其发展轨迹、空间特征、动力机制等。首先分阶段地对南京城市的空间演变进行社会发展背景分析。其次,对南京城的选址思想、营建模式和演化进程进行研究,分层次地剖析城市深层结构与物质形态的互动关系,探求其内在机制。然后,分单元地重点研究南京空间结构形态的组织模式和要素特征。最后,对南京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研究进行讨论和总结,提出对未来空间营造的思考和展望,剖析症结,提出对策,以期对南京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董晓军[6](2006)在《汝州市电业局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认为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回顾电力工业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力工业的三次重大改革,每一次改革都为电力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至此,中国的电力工业正式走上了市场化改革的道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本文以河南汝州市电业局为背景,回顾了我国农电体制改革的发展背景,明确了我国农电体制改革发展进程中的五个阶段,重点分析了县级供电企业在电力体制改革过程中的演变分析,并阐明了县级供电企业在体制改革过程中的角色转型及面临的问题;对汝州市电业局的企业规模、发展历程、经营状况以及管理职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系统分析,通过对其资产现状、管理现状、经营现状、营销策略的深层次探讨,揭示出汝州市电业局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重点分析了汝州市电业局现有运作模式特点,并通过对同等规模、不同运作模式下的郏县供电有限责任公司及山东省莱州市电业公司进行对比和差异分析,得出汝州市电业局运作模式的优势和缺陷,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发展思路;对汝州市电业局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探索,即建立以市场为导向、资产为纽带,以提高企业效益、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多元控股的供电公司,明确以加快电网建设、人力资源培育和储备、开展优质服务为核心的工作思路,不断加大成本核算和资本预算管理,创新营销策略,拓展发展空间,创建学习型企业、文化型企业、管理创新型企业,积极服务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持续推进农电企业改革,实现农电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做出突出贡献。 本文在深入分析汝州市电业局目前面临的困境,以及对今后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整体构想,对县级供电企业体制改革来说,有一定的实际价值。
詹旭军[7](2004)在《以科学发展观塑造国电新风貌——新形象电厂设计之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国家强调“科学的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之下当前经济建设任务的重点是构建“优质经济”,而不是片面地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在全国性的“新形象电厂设计”竞赛中专业电力设计院与美院环艺研究所联合进行了一次理性与感性、工业与人文、生产与艺术的交融、碰撞。力图通过多学科的交叉结合寻找一条生态电厂,景观电厂的设计,建设之路,为实践“科学的发展观”在工业建设过程中作出有益的尝试。
二、以科学发展观塑造国电新风貌——新形象电厂设计之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以科学发展观塑造国电新风貌——新形象电厂设计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1)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文化再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目标和意义 |
四、研究路径和方法 |
第一章 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文化再生基本理论 |
第一节 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文化再生的概念与理论 |
一、“工业建筑遗产”的概念 |
二、工业建筑遗产的价值评价体系 |
三、“文化再生”的概念和相关理论 |
第二节 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文化再生的类型与特征 |
一、工业建筑遗产的文化再生利用模式 |
二、工业建筑遗产文化再生模式的基本特征 |
第三节 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文化再生的目的及意义 |
一、工业建筑遗产保护研究的目的 |
二、工业建筑遗产保护研究的意义 |
第二章 中国工业建筑遗产保护的基本情况 |
第一节 近代工业发展与建筑遗址状况 |
一、近代工业建筑遗产的范围 |
二、近代工业发展阶段主要的工业遗产 |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工业布局 |
一、建国后工业的发展阶段 |
二、中国工业建筑遗产基本格局 |
第三节 中国工业建筑遗产保护的现状 |
一、中国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情况 |
二、中国工业建筑遗产的再生保护形式 |
第四节 中国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分析 |
一、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 |
二、中西方在工业建筑遗产保护方面的比较 |
第三章 国内外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生案例分析 |
第一节 国内案例分析及面临的问题 |
一、北京、上海工业建筑遗产再生案例及面临的问题 |
二、青岛、西安工业建筑遗产文化再生案例及面临的问题 |
三、台湾工业建筑遗产文化再生案例及借鉴意义 |
第二节 国外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文化再生分析 |
一、国外工业建筑遗产保护的兴起与发展 |
二、国外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生模式 |
三、国外工业建筑遗产再生利用的经验和启示 |
第四章 工业建筑遗产文化再生与视觉艺术 |
第一节 工业建筑遗产景观与建筑 |
一、技术与审美的完美结合 |
二、工业建筑遗产景观的视觉要素 |
第二节 工业建筑遗产与景观 |
一、工业建筑生态空间体系的完整性 |
二、视觉美学与人的交互行为 |
三、栖居与场地 |
第三节 工业建筑遗产景观与视觉传达 |
一、工业建筑遗产色彩体系的建立 |
二、视觉空间传达体系 |
第四节 工业建筑遗产保护的视觉设计应用和意义 |
一、工业建筑遗产保护的视觉设计应用 |
二、视觉设计对我国工业建筑遗产保护的意义及作用 |
第五章 中国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文化再生策略的构建 |
第一节 政府职能体系的构建 |
一、制定工业遗产的评价标准 |
二、制定工业建筑遗产保护的法律 |
三、统筹规划,科学指导 |
四、适度开发,注重创意 |
五、构建多方位保护规划体系,提供支撑 |
第二节 调研论证策略 |
一、风貌保护,科学分区 |
二、兼容并蓄,多元发展 |
三、谋求共识,各求所需 |
四、修旧如旧,功能现代 |
五、新旧兼容,推陈出新 |
第三节 规划设计策略 |
一、工业建筑遗产的“新生命”——改造 |
二、工业建筑遗产再生中的低能耗设计思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2)工业建筑环境色彩规划研究 ——以电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绪论 |
1.1 课题的提出 |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
1.5 小结 |
第二章:色彩的基础理论与工效研究 |
2.1 色彩的相关理论研究 |
2.1.1 色彩的基本理论 |
2.1.2 色彩的心理学理论 |
2.1.3 色彩的心理效应 |
2.1.4 色彩的表达方法 |
2.1.5 色彩的配置法则 |
2.2 色彩在室内设计中的直接心理效应 |
2.2.1 色彩的温度感 |
2.2.2 色彩的重量感 |
2.2.3 色彩的尺度感 |
2.2.4 色彩的时间感 |
2.2.5 色彩的情绪感 |
2.3 影响室内色彩因素分析 |
2.3.1 功能需求 |
2.3.2 光照条件 |
2.3.3 材料因素 |
2.3.4 地域文化 |
第三章:色彩在工业建筑环境的表达分析 |
3.1 色彩规划对于工业建筑的意义 |
3.1.1 对工业建筑功能区别与标识 |
3.1.2 对工业建筑内部空间的氛围的提升与改善 |
3.1.3 对工业建筑造型的美化 |
3.2 现代工业建筑对色彩规划的基本要求 |
3.2.1 工业建筑的发展历程及现状概述 |
3.2.2 现代工业建筑的发展趋势 |
3.2.3 现代工业建筑色彩规划的要求 |
3.3 现代工业建筑色彩规划基本理念 |
3.3.1 现代工业建筑色彩规划基本理念综述 |
3.3.2 传统的和谐之美 |
3.3.3 新概念的色彩搭配 |
3.4 现代工业建筑色彩规划的基本表达方式与方法 |
3.4.1 色彩规划的基本表达方式 |
3.4.2 色彩规划的基本表达方法 |
第四章:电厂工业建筑环境色彩的构成及影响因素 |
4.1 电厂工业建筑环境综述 |
4.2 电厂工业建筑环境色彩的构成 |
4.2.1 建筑外立面色彩 |
4.2.2 厂房室内色彩 |
4.2.3 机械设备色彩 |
4.2.4 标识标志色彩 |
4.2.5 构筑物色彩 |
4.2.6 其他视觉要素色彩 |
4.3 影响电厂工业建筑环境色彩的因素 |
4.3.1 特定工业生产环境对建筑环境色彩的影响 |
4.3.2 特定区域的自然环境对建筑色彩改造的影响 |
4.3.3 特定区域的人文因素对建筑环境色彩改造的影响 |
4.3.4 现有技术手段和建材对建筑环境色彩改造的印象 |
4.3.5 设计要求的影响 |
第五章:我国电厂工业建筑环境色彩改造实施策略及典型案例 |
5.1 案例企业简介 |
5.2 神话国华(舟山)电厂 |
5.2.1 现场调研 |
5.2.2 厂区周边环境色彩调研分析 |
5.2.3 生产区室内色彩影响因素分析 |
5.2.4 生产区室内色彩定位 |
5.2.5 生产区色彩规划设计 |
5.3 小结 |
第六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3)扬电“三力”文化的建构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三力”文化在发展中成熟 |
1987年至1993年是“三力”文化的初始阶段。 |
1993年至1996年是“三力”文化的发展阶段。 |
1996年至2000年是“三力”文化的提高阶段。 |
2000年以后是“三力”文化的成熟阶段。 |
“四个注重”夯实文化内涵 |
一是注重强化时代特征,引领企业科学发展。 |
以价值思维指导经济责任落实。 |
以观念创新引领政治责任落实。 |
以树立品牌推动社会责任的落实。 |
二是注重突出行业特性,促进企业持续发展。 |
突出前瞻性,做大企业。 |
突出创新性,做强企业。 |
突出精益性,做优企业。 |
三是注重凸显地域特色,推动企业和谐发展。 |
打造文化扬电“名牌”。 |
打造绿色扬电“响牌”。 |
打造文明扬电“品牌”。 |
四是注重彰显扬电特质,实现人企协调发展。 |
以企业精神引领员工。 |
以主题教育激发员工。 |
以办好实事温暖员工。 |
以素质提升凝聚员工。 |
“三力”文化结出丰硕成果 |
铸就了精神之魂。 |
提升了竞争实力。 |
打造了管理品牌。 |
造就了优秀员工。 |
(5)南京城市空间营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区范围 |
1.4 研究对象与内容 |
1.5 南京概况 |
1.5.1 自然环境 |
1.5.2 建置沿革 |
1.6 研究方法 |
1.7 研究框架 |
2 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相关理论 |
2.1 基本概念 |
2.1.1 城市 |
2.1.2 空间营造 |
2.1.3 城市形态 |
2.1.4 城市空间结构 |
2.1.5 城市结构与城市形态的关系 |
2.1.6 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复合涵义 |
2.2 研究现状 |
2.2.1 国外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研究进展 |
2.2.2 我国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理论的进展 |
2.3 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演变的深层结构 |
2.3.1 政治政策结构 |
2.3.2 经济技术结构 |
2.3.3 社会文化结构 |
2.3.4 建设环境结构 |
3 古代南京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演化的总体分析 |
3.1 古代南京社会结构的阶段分析 |
3.1.1 先秦勾吴 |
3.1.2 六朝时期 |
3.1.3 南唐时期 |
3.1.4 明清时期 |
3.2 古代南京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演化的阶段分析 |
3.2.1 先秦原始聚落 |
3.2.2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 |
3.2.3 六朝时期 |
3.2.4 南唐时期 |
3.2.5 明清时期 |
3.3 古代南京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演化的模式研究 |
3.3.1 选址思想 |
3.3.2 规划模式 |
3.3.3 演化轨迹 |
3.3.4 动力机制 |
3.4 古代南京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构成的要素研究 |
3.4.1 架 |
3.4.2 核 |
3.4.3 轴 |
3.4.4 群 |
3.4.5 界面 |
4 近代南京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演化的总体分析 |
4.1 近代南京社会结构的阶段分析 |
4.1.1 晚清时期 |
4.1.2 民国时期 |
4.2 近代南京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演化的阶段分析 |
4.2.1 晚清时期 |
4.2.2 民国时期 |
4.3 近代南京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演化的模式研究 |
4.3.1 规划模式 |
4.3.2 演化轨迹 |
4.3.3 动力机制 |
4.4 近代南京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构成的要素研究 |
4.4.1 架 |
4.4.2 核 |
4.4.3 轴 |
4.4.4 群 |
4.4.5 界面 |
5 现代南京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演化的总体分析 |
5.1 现代南京社会结构的阶段分析 |
5.1.1 政治概述 |
5.1.2 经济概述 |
5.1.3 社会概述 |
5.2 现代南京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演化的阶段分析 |
5.2.1 三年恢复时期(1949~1952年) |
5.2.2 "一五计划"时期(1953~1957年) |
5.2.3 大跃进和调整时期(1958~1965年) |
5.2.4 "文革"动乱时期(1966~1976年) |
5.3 现代南京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演化的模式研究 |
5.3.1 规划模式 |
5.3.2 演化轨迹 |
5.3.3 动力机制 |
5.4 现代南京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构成的要素研究 |
5.4.1 架 |
5.4.2 核 |
5.4.3 轴 |
5.4.4 群 |
5.4.5 界面 |
6 当代南京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演化的总体分析 |
6.1 当代南京社会结构的阶段分析 |
6.1.1 政治概述 |
6.1.2 经济概述 |
6.1.3 社会概述 |
6.2 当代南京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演化的阶段分析 |
6.2.1 调整阶段(1979~1985年) |
6.2.2 探索阶段(1986~1991年) |
6.2.3 更新阶段(1992~2000年) |
6.2.4 突破阶段(2001年至今) |
6.3 当代南京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演化的模式研究 |
6.3.1 规划模式 |
6.3.2 演化轨迹 |
6.3.3 动力机制 |
6.4 当代南京城市空间结构形态构成的要素研究 |
6.4.1 架 |
6.4.2 核 |
6.4.3 轴 |
6.4.4 群 |
6.4.5 界面 |
7 结论与展望 |
7.1 回顾 |
7.2 展望 |
7.2.1 现行总体规划实施评价 |
7.2.2 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 |
7.2.3 发展设想 |
7.2.4 城市风貌保护 |
7.2.5 城市空间特色塑造 |
7.2.6 环境整治 |
7.2.7 综合防灾体系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6)汝州市电业局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郑重声明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范围、目的和方法 |
1.3 本文的结构与主要内容 |
1.4 创新点 |
第二章 县级供电企业发展背景及演变分析 |
2.1 我国农电体制改革概述 |
2.2 县供电企业在电力体制改革过程中的演变分析 |
2.3 体制改革过程中的角色转型及面对的问题 |
第三章 汝州市电业局现状调查 |
3.1 企业规模 |
3.2 汝州电业发展简史 |
3.3 经营状况 |
3.4 管理职能(职能分配与变迁) |
第四章 汝州市电业局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分析 |
4.1 资产现状分析 |
4.2 管理现状分析 |
4.3 经营现状分析 |
4.4 营销策略分析 |
第五章 汝州电业局与不同模式县局的比较分析 |
5.1 汝州市电业局现有模式特点 |
5.2 郏县供电有限责任公司现有模式特点 |
5.3 莱州市电业公司管理模式的特点 |
5.4 汝州模式与其他县局模式的差异与分析 |
5.5 汝州市电业局现有模式与其他县局模式对比得出的结论 |
第六章 汝州市电业局发展模式及探索 |
6.1 股权多元化是汝州市电业局发展壮大的有效途径 |
6.2 超前确定发展战略,强化核心竞争力是汝州市电业局发展壮大的基础 |
6.3 营销创新是汝州市电业局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 |
6.4 加强成本管理是汝州市电业局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 |
6.5 创建学习型企业 |
6.6 塑造“汝电特色”的企业文化 |
6.7 开展“爱心活动”,实施“平安工程” |
6.8 努力构建和谐企业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以科学发展观塑造国电新风貌——新形象电厂设计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工”字当头,传统工业项目建设现状调查: |
二、历史背景分析: |
三、新形象电厂设计过程: |
1. 不同学科的交融合作: |
2. 树立电厂区域性景观责任: |
3. 艺术设计与标准工业构件: |
4. 视觉符号的系统建立与工作效率的提高: |
结语: |
四、以科学发展观塑造国电新风貌——新形象电厂设计之路(论文参考文献)
- [1]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文化再生研究[D]. 张犁. 西安美术学院, 2017(11)
- [2]工业建筑环境色彩规划研究 ——以电厂为例[D]. 黄亚. 合肥工业大学, 2015(08)
- [3]扬电“三力”文化的建构之路[J]. 胡迦如,夏元明. 当代电力文化, 2013(02)
- [4]政府工作报告[N]. 李志刚. 桂林日报, 2011
- [5]南京城市空间营造研究[D]. 王毅. 武汉大学, 2010(05)
- [6]汝州市电业局发展对策研究[D]. 董晓军. 郑州大学, 2006(12)
- [7]以科学发展观塑造国电新风貌——新形象电厂设计之路[J]. 詹旭军.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