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B酸工业现状与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刘琦[1](2020)在《Zn掺杂的SAPO-34分子筛催化MTO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甲醇制烯烃(MTO)是最有前途的以煤或天然气替代石油路线制取烯烃的非石化技术。SAPO-34分子筛在MTO反应中展现出优异的催化性能,是目前典型的MTO催化剂之一。然而,SAPO-34分子筛存在失活快、寿命短等问题,为了延长催化剂的寿命并提高双烯选择性,对催化剂进行改性十分必要。研究表明分子筛的酸性(分布、强度等)是影响MTO反应活性、产物选择性以及催化剂使用寿命的主要因素,因此,调变SAPO-34分子筛的酸性是提升MTO反应性能的有效改性方法。杂原子掺入到分子筛骨架上,会导致分子筛的酸性强度发生改变,进而对催化性能产生影响。实验研究表明将Zn同晶取代到SAPO-34分子筛的骨架中,MTO反应的催化性能得到了很好的提高,同时延长了催化剂的寿命。然而,实验上无法对此给出明确的解释。本论文采用包含范德华相互作用校正的密度泛函理论方法,计算了Zn掺杂的SAPO-34分子筛中B酸位点强度的变化,系统地研究了Zn-SAPO-34分子筛中芳烃循环和烯烃循环机理,讨论了金属Zn掺杂后对SAPO-34分子筛中乙烯和丙稀选择性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对于芳烃循环,首先确定了反应条件下最稳定的多甲基苯的结构为1,2,4,5-四甲苯。以此为初始的烃池物种,得到了Zn-SAPO-34分子筛中的芳香烃循环路线,包含有甲基化、去质子化、甲基转移和烷基侧链裂解等基元反应步。能量跨度模型分析表明生成乙烯和丙烯的反应总吉布斯自由能垒为167 k J/mol,且比较生成双烯的平行反应能垒发现,乙烯(121 k J/mol)比丙烯(166 k J/mol)具有更好的产物选择性。2.以2,3-二甲基-2-丁烯为初始烃池物种,研究了Zn-SAPO-34分子筛中的烯烃循环机理。计算结果表明,在烯烃循环中,烷基侧链裂解是生成乙烯的关键步,而第二步甲基化链增长是生成丙烯的关键步,对应的总吉布斯自由能垒分别为146 k J/mol和89 k J/mol,即Zn-SAPO-34分子筛中的烯烃循环路线更利于丙烯的产生。3.Zn-SAPO-34分子筛中芳烃循环路线和烯烃循环路线的比较发现,后者优于前者,这意味着丙烯比乙烯具有更高的产物选择性。然而,由于MTO反应过程中中间体复杂多样,芳烃循环和烯烃循环并不是独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的。为此,我们进一步研究了烯烃循环中生成丙烯的前驱体(2,3,3,4-四甲基戊-2-基碳正离子,M7)芳构化和丙稀的链增长过程。M7可以经由去质子化→氢转移→低聚→成环的反应路线,生成芳烃物种,实现烯烃循环向芳烃循环的转化,同时,丙烯也可以进一步链增长生成高碳烯烃,这些在一定程度上消耗了丙烯并促进了乙烯的生成。此外,由于Zn-SAPO-34分子筛的B酸量比SAPO-34分子筛的B酸量增多,至使一些大分子中间体易于吸附在分子筛笼内的弱酸位点(Zn-O2(H)-Si)上,起到了阻碍丙烯扩散的作用。我们的理论计算可以很好地阐明Zn金属改性的SAPO-34分子筛中两条循环路线的作用和关联,为实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毕坤豪[2](2020)在《金属改性HZSM-5用于甲醇羰基化及丁烷芳构化反应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HZSM-5分子筛是一种硅铝酸盐结晶体,具有特殊的化学成分和晶体结构,因此在工业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煤化工和石油化工的发展,甲醇产量过剩,甲醇高质化发展趋势迫在眉睫。其中甲醇羰基化生成乙酸甲酯和甲酸甲酯是甲醇高质化发展的重要方向,乙酸乙酯和甲酸甲酯是合成医药、染料、香料等精细化学品的中间原料。首先探讨HZSM-5催化剂不同晶粒尺寸和孔结构对甲醇羰基化影响,使用大连理工大学提供的晶粒尺寸分别为30-50 nm、300 nm、1μm、3μm的钠型ZSM-5催化剂,对其进行铵交换和酸扩孔处理后制得HZSM-5。不同晶粒HZSM-5催化剂的反应结果不同,晶粒尺寸较大的催化剂目标产物甲酸甲酯和乙酸甲酯选择性比较低,而纳米级的HZSM-5催化剂在羰基化反应中具有转化率高,目标产物选择性高的特点,是适宜的催化剂载体。根据不同温度反应结果可知,反应温度为300℃时,反应效果为最佳。其中,30-50 nm的HZSM-5分子筛催化剂CH3OH转化率为69%,乙酸甲酯和甲酸甲酯选择性之和为65%,而晶粒度3μm时,CH3OH转化率仅为25%,乙酸甲酯和甲酸甲酯选择性之和仅为33%。当反应温度继续升高时,目标产物选择性降低,副产物的选择性增加,这主要是在高温下更有利于甲醇进行羰基化以外的其它副反应生成副产物二甲醚、烷烃和裂解产物干气等。Pt、Au、Pd、Cu、Zn金属在甲醇羰基化反应中具有一定的催化活性。以30-50nm的HZSM-5催化剂为载体,使用负压沉积沉淀法对HZSM-5催化剂进行Pt、Pd、Cu、Au、Zn金属改性,制得不同酸强度、酸种类、酸量的催化剂。采用NH3-TPD、Py-FTIR、XRF、TEM、XRD、BET表征方法,研究探讨了不同金属的引入对催化剂的物化性能的影响,并以甲醇羰基化过程,探讨了不同金属改性HZSM-5催化剂对甲醇羰基产物分布和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金属的引入对HZSM-5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孔径,孔体积影响较小,但能明显改变催化剂表面酸中心强度和酸量以及甲醇羰基化性能。金属的引入降低催化剂的酸性,改变催化剂表面B酸和L酸中心数量的比值,通过实验发现催化剂表面B酸与L酸的比值在0.3-0.5之间具有更好羰基化性能,B酸L酸的总和越高甲醇转化率越高。由于甲醇羰基化生成的乙酸甲酯和甲酸甲酯具有高温不稳定的特性,极易分解为烷烃、CO和H2,所以采用的反应温度为150℃-400℃。实验结果表明,Pt、Au、Zn、Cu改性HZSM-5有利于甲醇羰基化生成乙酸甲酯和甲酸甲酯,其中300℃时,Pt改性HZSM-5催化剂具有更高的酯类选择性为80.75%,相比未改性催化剂提高了16%,Cu改性催化剂具有更高的甲醇转化率最高为88.68%,相比未改性催化剂提高24%,而烷烃副产物在反应温度为400℃时选择性达33%,基于此结论,借助HZSM-5上的B酸和L酸所具有脱氢和环化芳构化的特性,开发以甲醇副产物烷烃为原料的芳构化反应,形成了在常压下由低温甲醇羰基化,到高温副产物烷烃的芳构化一个完整反应链。反应系统中主要考察了Zn改性HZSM-5催化剂的芳构化性能。结果表明,在550℃反应条件下,以丁烷为原料时,芳烃选择性随Zn的负载量增加先增加后降低,当Zn负载量为6%时芳烃选择性最好。反应物料配比中,随着异丁烷组成比例的增加芳烃选择性增加。
刘大鹏[3](2020)在《三种生态因子对三角帆蚌生理指标的联合效应研究》文中指出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是我国特有的育珠蚌,也是目前淡水育珠使用的主要蚌类,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水体环境发生突变会对贝类的生理代谢造成一定的影响,目前,在三角帆蚌的研究中,研究者只分析讨论了环境因子对三角帆蚌生理指标的一次效应,并未建立模型,也未考察因子的二次效应,忽略了环境因子对三角帆蚌生理代谢的累积效应,使试验结果缺乏可靠的预测性,水体中的生态因子是复杂多变的,结合实际情况,深入探究多种生态因子对三角帆蚌的联合效应极具必要性。本研究分三部分,一是研究了温度、pH对插片三角帆蚌耗氧率、排氨率的联合效应;二是研究了温度、pH和小球藻密度对插片三角帆蚌滤食率的联合效应;三是研究了温度、pH和有毒铜绿微囊藻密度对插片三角帆蚌清滤率的联合效应。结果如下:1、以温度(12±0.2℃、15.5±0.2℃、24±0.2℃、32.5±0.2℃、36±0.2℃)和pH(6±0.1、6.5±0.1、7.75±0.1、8.99±0.1、9.5±0.1)为自变量,探讨了温度和pH对插片三角帆蚌呼吸排泄的联合影响。结果表明:三角帆蚌的耗氧率受温度、pH的一次效应及二次效应影响,且表现为极显着性(P<0.01);温度与pH的互作效应对三角帆蚌的耗氧率影响显着(P<0.05);三角帆蚌的排氨率受温度的一次效应及二次效应影响,表现为极显着性(P<0.01);受温度与pH的互作效应影响,表现为显着性(P<0.05);pH的一次效应及二次效应对三角帆蚌的排氨率分别表现出显着性影响(P<0.05)和极显着性影响(P<0.01);三角帆蚌呼吸排泄的氧氮比在4.76—8.69之间,耗氧率、排氨率的回归模型决定系数分别达到0.9939和0.9706。通过采用优化方法得出,在温度25.6℃,pH 7.83时,三角帆蚌耗氧率达到最大值0.725mg·(g·h)-1,满意度为0.992;在温度25.71℃,pH 7.86时,三角帆蚌排氨率达到最大值0.0749mg·(g·h)-1,满意度为0.929。2、采用BBD(Box-Behnken Design)实验设计方案研究了温度(12±0.2℃、24±0.2℃、36±0.2℃)、pH(6±0.1、7.75±0.1、9.5±0.1)和小球藻密度(0.4×106 cells/ml、0.8×106 cells/ml、1.2×106 cells/ml)对插片三角帆蚌滤食率的联合效应。结果显示:三角帆蚌的滤食率受温度、pH与小球藻密度的一次效应、二次效应影响,均表现出极显着性(P<0.01),滤食率受温度与pH间的互作效应影响,表现为显着性(P<0.05),而温度与藻密度间、pH与藻密度间的互作效应对滤食率影响不显着(P>0.05);温度、藻密度、pH对三角帆蚌滤食率的影响度依次降低。滤食率的回归模型决定系数为0.9924,预测决定系数为0.9083。经优化,得到在温度为25.73℃、pH为7.86、藻密度为0.85×106 cells/ml时,三角帆蚌滤食率达到最大值0.42mgPOM/h,满意度为0.969。3、以温度(12±0.2℃、16.86±0.2℃、24±0.2℃、31.14±0.2℃、36±0.2℃)、pH(6±0.1、6.71±0.1、7.75±0.1、8.24±0.1、9.5±0.1)和铜绿微囊藻密度(10μg/L、28.24μg/L、55μg/L、81.76μg/L、100μg/L)为自变量,探讨了温度、pH和藻密度三种生态因子对插片三角帆蚌清滤率的联合效应。结果表明:三角帆蚌的清滤率受pH、铜绿微囊藻密度的一次效应和二次效应影响,表现为极显着性(P<0.01);温度的一次效应、二次效应对三角帆蚌的清滤率分别表现出显着性影响(P<0.05)和极显着性影响(P<0.01);温度、pH及藻密度三者间对三角帆蚌清滤率的交互作用不显着(P>0.05);三种生态因子对三角帆蚌清滤率影响度大小依次为:铜绿微囊藻密度>pH>温度,通过模型优化和验证实验,得到在温度为24.76℃、pH为7.89、铜绿微囊藻密度为59.88μg/L时,清滤率达到最大值1.12 L/h,满意度为0.949。本文通过研究插片三角帆蚌的耗氧率、排氨率,目的是进一步了解三角帆蚌新陈代谢活动的规律和变化特点,为今后的能量学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同时,通过实验确定三角帆蚌最大滤食率,为今后三角帆蚌的人工养殖提供参考资料;通过模拟蓝藻(有毒铜绿微囊藻)水华环境,确定三角帆蚌最大清滤率的适宜实验条件,为今后三角帆蚌在富营养水体生态修复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苗瑞丹[4](2020)在《改性铅笔芯对水中污染物的吸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时代的发展,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热点问题,环境污染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对环境污染进行防控刻不容缓,环境污染防控方法有多种,吸附法以操作简单、经济效益良好被广泛应用。常用的吸附剂有天然矿物和含碳材料,但是天然矿物吸附效果欠佳,含碳材料处理工艺条件苛刻。所以开发一种新的吸附材料已经成为研究热点。铅笔芯以其价格低廉、含碳量可控、生产可量化、处理工艺简单成为新的吸附剂研究热点。铅笔芯同时具有粘土和碳材料的性能,具有吸附作用。本文对HB和2B铅笔芯进行改性,并用改性的铅笔芯对可溶性染料和双酚这两类水体污染物进行吸附研究。经过实验优化,采用液相色谱法进行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改性铅笔芯对双酚A、双酚B、双酚F、双酚AF和双酚S这5种双酚具有吸附作用。不同改性方法对吸附性能的影响不同,其中2B-水处理改性的铅笔芯对双酚A的吸附效果最佳,最大吸附率可达到48.92%,加标回收率为87.88%119.34%。2B-酸处理铅笔芯对双酚B的最大吸附率可达69.61%,加标回收率为84.59%117.88%。2B-酸处理铅笔芯对双酚F的最大吸附率为42.54%,加标回收率为80.09%91.10%。2B-酸处理对双酚S的最大吸附率可达到35.88%,加标回收率为86.70%119.99%。2B-酸处理对双酚AF的最大吸附率可达到80.99%,加标回收率为93.22%97.19%。(2)改性铅笔芯对罗丹明B、亚甲基蓝、灿烂绿及伊红Y这4种可溶性染料有吸附作用。不同改性方法对吸附效果影响不同,其中2B-水处理改性的铅笔芯对罗丹明B的吸附效果最佳,最大吸附率可达到59.81%,加标回收率为95.58%108.95%。2B-水处理铅笔芯对亚甲基蓝的最大吸附率可达74.15%,加标回收率为110.33%119.42%。2B-水处理铅笔芯对灿烂绿的最大吸附率为74.15%,加标回收率为99.48%106.78%。HB和2B酸处理对伊红Y的最大吸附率可达到100%,加标回收率为90.21%102.96%。
付北辰[5](2019)在《耐硫型负载镍催化剂的制备与加氢性能研究》文中提出溶剂油是五大石油产品之一,应用范围广并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及对能源效率的逐渐重视,降低油品中的硫氮含量以及芳烃含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溶剂油生产工艺大都采用两段加氢工艺,经一步脱硫、氮之后,油品中仍会含有极微量的硫化物,而第二段加氢过程中金属态催化剂就容易受到硫中毒的影响。所以提高催化剂的抗硫性能并且降低催化剂的成本至关重要。本文对Ni/γ-Al2O3催化剂进行不同方法的改性,探究了不同改性方式得到的耐硫型催化剂的抗硫效果,为高抗硫性催化剂的制备提供了理论指导。采用金属改性的方式,在Ni/γ-Al2O3催化剂上引入第二金属(Zn、Mg、Fe、Cu)进行改性,考察了改性金属助剂对Ni/γ-Al2O3催化剂的抗硫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Mg、Zn的引入对于原始催化剂耐硫效果的提升最明显,Fe和Cu对于催化剂的抗硫性能起到了消极的影响。H2-TPR分析结果表明,引入Mg、Zn金属助剂主要是通过修饰活性组分Ni,使其还原程度增加,且碱金属对噻吩也具有吸附作用。制备了一系列USY含量不同的Ni/USY-Al2O3催化剂,通过调变USY分子筛含量,改变催化剂载体的酸性,考察了Ni/USY-Al2O3催化剂的耐硫时间长短,反应结果表明Ni/USY-Al2O3催化剂内USY分子筛含量越高,催化剂的耐硫效果越好,催化剂的稳定性也越好,失活速率降低。同时由于酸性提高,反应出现环烷环异构现象。采用混合装填的方式,将Ni/γ-Al2O3催化剂和40wt%USY-Al2O3载体混合,评价结果表明Ni/γ-Al2O3催化剂耐硫时间延长。由于USY分子筛具有吸附含硫化合物的能力,所以USY与Ni竞争吸附噻吩,使得Ni/γ-Al2O3催化剂与噻吩的接触机会减少,从而实现耐硫性能的提高,与Ni/40%USY-Al2O3催化剂相比提升效果较小,所以USY分子筛对Ni的修饰作用在催化剂耐硫性能提升中起了更加重要作用。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考察了焙烧后的Ni/USY-Al2O3催化剂的甲苯加氢性能和耐硫性能,发现焙烧后的催化剂较之前不焙烧的催化剂的甲苯加氢性能和耐硫性能均下降明显。在不同温度下焙烧Ni/10wt%USY-Al2O3催化剂,发现该催化剂耐硫性能随着焙烧温度的降低而逐渐提高,但是均远低于未焙烧的催化剂的水平。
付佳[6](2018)在《分子筛孔道中烷烃催化裂化反应过程的分子模拟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化学计算软件以及计算机硬件的飞速发展,理论计算已经成为研究分子筛中催化反应的一种有效手段,在阐明吸附规律、反应机理的同时可以为优化设计分子筛催化剂提供理论依据。本论文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探讨了分子筛酸强度、孔道尺寸对烷烃催化裂化反应的影响机制,并且阐明了孔道中反应过渡态的电子密度分布与烷烃催化裂解反应活性的关系。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研究了分子筛酸强度与孔道限域效应对单支链烷烃吸附的影响。在HZSM-5分子筛孔道中,吸附能大小排序为乙基-烷烃<甲基-烷烃<正构烷烃,在HY分子筛孔道中,吸附能大小排序为正构烷烃<甲基-烷烃<乙基-烷烃。通过计算酸强度与孔道限域效应分别对单支链烷烃吸附能的贡献程度表明,与分子筛酸强度相比,孔道的限域效应在吸附过程中起着更重要的作用。(2)研究了分子筛酸强度对烷烃催化裂化反应方向的影响。通过计算在不同酸强度酸性位上烷烃关键转化步骤的活化能结果表明,氢转移反应能垒与酸强度呈指数关系,异构化、β断裂、脱氢反应能垒与酸强度呈线性关系。各反应对酸性敏感度由高到低排列:氢转移反应(DPE=1254.321296.85 kJ/mol)>异构化反应>β断裂反应>脱氢反应>氢转移反应(DPE=1081.991128.16 kJ/mol)。(3)研究了分子筛孔道限域作用对烷烃催化裂化反应方向的影响。通过计算反应过程自由能可知,在HZSM-5分子筛孔道中,单分子裂化反应在750K反应温度下表观反应能垒为5.30 kcal/mol,大大低于同温度下的双分子裂化反应(23.12 kcal/mol)。与之相反的,在HY分子筛孔道中,单分子裂化反应在750K温度的表观反应能垒(24.34kcal/mol)远远高于双分子裂化反应(6.95 kcal/mol)。因此,烷烃单分子裂化反应机理在HZSM-5分子筛孔道中占主导地位,烷烃双分子裂化反应机理在HY分子筛孔道中占主导地位。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反应过渡态分子与分子筛孔道的匹配会影响孔道中限域效应对反应过渡态的稳定情况,对反应能垒造成影响,进而影响不同孔道中烷烃的催化裂化情况。
吴国庆[7](2016)在《化工行业清洁生产实践和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化工行业作为我国经济建设体系中的重要一员,其生产管理始终伴随着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对此,我们需要对现代化工行业生产现状及其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讨,积极采取清洁生产管理模式来取代传统的经济生产管理模式,从而在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同时,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奠定基础。
李柏林,吴瑕[8](2016)在《酸性离子液体催化异丁烷/丁烯烷基化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固体酸催化剂解决了传统烷基化油催化剂的腐蚀性、污染严重等问题,但失活快、产量低,酸性离子液体的催化效果可达传统烷基化油催化剂水平,且产物易分离、可重复利用性好。介绍了酸性离子液体及其催化异丁烷/丁烯烷基化的机理;综述了3种酸性离子液体体系催化异丁烷/丁烯的性能,包括L酸离子液体、B酸离子液体以及B-L双酸性离子液体;主要分析了金属卤代物、B酸及其他促进剂对L酸性离子液体体系催化性能的影响。对催化异丁烷/丁烯烷基化用酸性离子液体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展望。
李原晓[9](2016)在《乙酸异丙酯和2B酸提纯过程的相平衡研究》文中认为乙酸异丙酯和2-氨基-4-氯-5-甲基苯磺酸(2B酸)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和有机合成中间体。纯度是表征化工产品品质最重要的参数,化学品的提纯一般都建立在相平衡原理的基础上。为了改进乙酸异丙酯和2B酸的生产工艺,提高产品的纯度,相平衡数据是提纯工艺设计必不可少的基础数据。乙酸异丙酯生产过程中生成的乙酸异丙酯-异丙醇共沸混合物无法通过传统精馏分离。本文研究了甘油作为萃取剂分离该混合物的过程,测定了常压、不同温度(298.15 K、308.15 K、318.15 K)下乙酸异丙酯-异丙醇-甘油的液液相平衡数据,并对实验数据进行了有效性检验,检验结果显示出良好的一致性。该体系为典型的第一类萃取体系,拥有很大的两相区域,温度升高对于其液-液相平衡并没有明显影响。在萃取过程中甘油表现出很高的选择性。此外,采用NRTL和UNIQUAC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了拟合,拟合结果与实验数据相当吻合。2B酸是一种重要的有机颜料中间体,我国是世界上2B酸产量最大的国家,2B酸的纯度是制约其出口的主要因素之一,然而作为其提纯依据的固-液相平衡数据还未有过报道。本文测定了2B酸在不同组成的乙醇-水、丙酮-水、乙腈-水中的溶解度数据,实验结果表明2B酸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三种体系均表现出了明显的协同作用,2B酸在混合溶剂中的溶解度均比纯溶剂中大。本文采用Apelblat和Van’t Hoff方程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关联,固液相平衡温度的模型计算值与实验值能够很好的吻合。
张蓉[10](2015)在《芳胺类染料中间体磺化工艺的绿色化改进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从溶剂筛选,新型溶剂下的工艺研究以及溶剂物性参数的理论估算三个方面,对2B酸等芳胺类染料中间体的合成工艺进行绿色化改进研究。主要完成了如下工作:(1)通过溶剂筛选实验研究,从长链烷烃,芳香烃以及环酮等高沸点溶剂系列中,筛选出邻硝基甲苯和α-甲基萘作为2B酸类芳胺染料中间体的新型非卤代芳香烃类环保溶剂。(2)完成了以邻硝基甲苯作为合成2B酸的环保型反应溶剂工艺改进的单因素实验研究。确定了最优工艺条件为:mol2B油:mol浓硫酸=1:1.02,T=200℃,t=120min,每克2B油对应的溶剂最佳用量为5ml;该反应条件下产品收率为95.05%,产品纯度为99.92%。确立了以邻硝基甲苯为反应溶剂的2B酸液相磺化的新型绿色合成工艺。(3)完成了溶剂循环使用、产品后提取纯化工艺改进以及合成工艺初步放大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溶剂循环使用5次产品收率和纯度均分别在94.80%和99.50%以上,溶剂每次循环使用的回收率也均高于95.20%。研究了溶剂淋洗法替代传统酸碱转化法的2B酸后提纯工艺,得到了以乙酸乙酯和氯乙酸乙酯作为2B酸后提纯淋洗溶剂的后提取工艺技术,产品纯度均能达到99.5%。放大实验研究表明在3g物料到100g物料的逐级放大过程中,2B酸产品的收率和纯度基本不受影响,均在95%和99.5%以上。(4)完成了长链烷烃、取代苯以及醇醚类高沸点有机溶剂物性参数的估算研究。估算结果与文献值的平均误差在基团贡献法允许误差范围内,可以为今后芳胺类染料中间体磺化反应的环保型高沸点有机溶剂物性的筛选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通过2B酸传统合成工艺中氯苯类反应溶剂的替代非卤芳烃反应介质的筛选,合成操作条件的优化、溶剂循环使用以及后提取工艺的系统性工艺改进研究,建立了成套化的2B酸新型绿色化合成工艺技术,可为形成2B酸产业的清洁生产工艺提供技术理论支撑,不仅具有显着的技术经济效益,同时具有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
二、2B酸工业现状与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B酸工业现状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Zn掺杂的SAPO-34分子筛催化MTO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甲醇制取烯烃的背景介绍 |
1.2 MTO的反应机理 |
1.2.1 直接反应机理 |
1.2.2 间接反应机理 |
1.3 MTO催化剂 |
1.3.1 ZSM-5分子筛 |
1.3.2 SAPO-34分子筛 |
1.4 SAPO-34分子筛的酸位产生及对反应的影响 |
1.4.1 SAPO-34的酸位产生 |
1.4.2 B酸对反应的影响 |
1.5 本文的依据和内容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密度泛函基础理论 |
2.1.1 Thomas-Fermi理论 |
2.1.2 Hohenberg–Kohn理论 |
2.1.3 Kohn-Sham方程 |
2.2 Bloch定理和Brillouin zone |
2.3 交换相关能量泛函理论 |
2.3.1 LDA泛函理论 |
2.3.2 GGA泛函理论 |
2.4 过渡态理论介绍 |
2.5 VASP计算模块介绍 |
第三章 Zn掺杂的SAPO-34 分子筛催化MTO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 |
3.1 引言 |
3.2 计算方法与模型构建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Zn-SAPO-34 分子筛的酸性位点选取 |
3.3.2 Zn-SAPO-34 分子筛中MTO的芳烃循环机理 |
3.3.2.1 MBs的吸附和分布 |
3.3.2.2 Zn-SAPO-34 分子筛的芳烃循环 |
3.3.3 Zn-SAPO-34 分子筛中MTO的烯烃循环机理 |
3.3.4 烯烃与芳烃在Zn-SAPO-34 分子筛中的转化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完成的论文 |
致谢 |
(2)金属改性HZSM-5用于甲醇羰基化及丁烷芳构化反应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HZSM-5的物化性能与应用 |
1.1.1 HZSM-5 简介 |
1.1.2 HZSM-5的结构特点 |
1.1.3 HZSM-5物化性能与应用现状 |
1.2 HZSM-5催化剂的预处理 |
1.2.1 焙烧处理 |
1.2.2 铵交换处理 |
1.2.3 酸碱处理 |
1.2.4 水蒸气处理 |
1.3金属改性HZSM-5 |
1.3.1 金属改性方法 |
1.3.2 金属改性对催化剂的影响 |
1.4 甲醇羰基化 |
1.4.1 甲酸甲酯和乙酸甲酯的性质 |
1.4.2 甲酸甲酯和乙酸甲酯的应用与合成方法 |
1.4.3 甲醇简介以及国内外应用现状 |
1.4.4 甲醇羰基化方法催化剂的选择 |
1.5 正异丁烷芳构化生成芳烃 |
1.5.1 芳烃简介 |
1.5.2 芳烃生产现状 |
1.5.3 芳构化催化剂的选择 |
1.6 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
1.6.1 选题意义 |
1.6.2 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方法 |
2.1 实验试剂和设备 |
2.1.1 实验试剂 |
2.1.2 实验仪器 |
2.2 载体催化剂来源 |
2.3 催化剂的预处理 |
2.3.1 催化剂烘干脱水处理 |
2.3.2 催化剂铵交换处理 |
2.3.3 催化剂酸扩孔处理 |
2.4金属改性HZSM-5 |
2.4.1 催化剂的金属改性 |
2.4.2 金属改性后的洗涤 |
2.4.3 催化剂焙烧处理 |
2.4.4 催化剂机械成型 |
2.5 催化剂的表征方法 |
2.5.1 BET表征 |
2.5.2 XRD表征 |
2.5.3 SEM表征 |
2.5.4 XRF表征 |
2.5.5 ICP表征 |
2.5.6 表面酸性质 |
2.6 催化剂的评价方法 |
2.6.1 甲醇羰基化评价方法 |
2.6.2 正异丁烷芳构化评价方法 |
第3章 HZSM-5 物化性能对甲醇羰基化反应影响 |
3.1 引言 |
3.2 实验内容 |
3.3 表征分析 |
3.3.1 XRF表征 |
3.3.2 SEM表征 |
3.3.3 XRD表征 |
3.3.4 BET表征 |
3.3.5 酸性表征 |
3.4 HZSM-5在甲醇羰基化中反应性能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不同金属改性HZSM-5在甲醇羰基化反应中的探讨 |
4.1 引言 |
4.2 实验内容 |
4.3 催化剂表征分析 |
4.3.1 XRF表征 |
4.3.2 XRD表征 |
4.3.3 BET表征 |
4.3.4 表面酸性质 |
4.3.5 吡啶红外 |
4.4 金属改性 HZSM-5 在甲醇羰基化反应性能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Zn/HZSM-5 在丁烷芳构化反应中的探讨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3 Zn/HZSM-5 表征分析 |
5.3.1 元素组成测定 |
5.3.2 XRD表征 |
5.3.3 BET表征 |
5.3.4 催化剂酸性分析 |
5.4 Zn改性HZSM-5 用于丁烷芳构化评价分析 |
5.4.1 不同Zn负载量对评价结果的影响 |
5.4.2 混合物料对评价结果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 |
(3)三种生态因子对三角帆蚌生理指标的联合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三角帆蚌的生物学特征 |
1.1.1 分类 |
1.1.2 繁殖与发育 |
1.1.3 主要器官及构造 |
1.2 三角帆蚌的应用研究 |
1.2.1 食用及药用性 |
1.2.2 育珠性 |
1.2.3 净化水体作用 |
1.2.4 品种选育 |
1.2.5 基因遗传 |
1.2.6 养殖模式 |
1.2.7 疾病控制 |
1.3 贝类的生理研究进展 |
1.3.1 贝类呼吸排泄的研究 |
1.3.2 贝类摄食生理的研究 |
1.3.3 影响贝类呼吸排泄的因子 |
1.3.4 影响贝类滤食率的因子 |
1.3.5 影响贝类清滤率的因子 |
1.4 响应曲面法 |
1.4.1 响应曲面法简介 |
1.4.2 响应曲面法在水产中的应用 |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5.1 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
1.5.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温度、pH对三角帆蚌呼吸和排泄的联合效应研究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三角帆蚌的选取 |
2.2.2 三角帆蚌的驯化 |
2.2.3 实验设计 |
2.2.4 耗氧率、排氨率的测定 |
2.2.5 氧氮比的测定 |
2.3 数据处理 |
2.4 实验结果 |
2.4.1 三角帆蚌的耗氧率 |
2.4.2 三角帆蚌的排氨率 |
2.4.3 氧氮比 |
2.5 讨论 |
2.5.1 温度对三角帆蚌呼吸排泄的影响 |
2.5.2 pH值对三角帆蚌呼吸排泄的影响 |
2.5.3 氧氮比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温度、pH及藻密度对三角帆蚌滤食率、清滤率的联合效应研究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材料 |
3.2.2 实验设计 |
3.2.3 实验方法 |
3.2.4 测定方法 |
3.3 数据处理 |
3.4 结果 |
3.4.1 三角帆蚌的滤食率 |
3.4.2 三角帆蚌的清滤率 |
3.5 优化 |
3.6 讨论 |
3.6.1 温度对插片三角帆蚌滤食率、清滤率的一次效应和二次效应 |
3.6.2 pH值对插片三角帆蚌滤食率、清滤率的一次效应和二次效应 |
3.6.3 藻密度对三角帆蚌滤食率、清滤率的一次效应和二次效应 |
3.6.4 温度、pH和藻密度对三角帆蚌滤食率的互作效应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论与创新点 |
4.1 结论 |
4.2 创新点 |
4.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改性铅笔芯对水中污染物的吸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环境污染与水体污染 |
1.1.1 环境污染 |
1.1.2 水体污染 |
1.2 污水处理方法 |
1.2.1 絮凝沉降法 |
1.2.2 光催化降解法 |
1.2.3 电化学法 |
1.2.4 膜分离法 |
1.2.5 氧化法 |
1.2.6 吸附法 |
1.3 常用吸附剂 |
1.3.1 天然矿物 |
1.3.2 碳材料 |
1.3.3 铅笔芯 |
1.4 常见化学污染物 |
1.4.1 双酚 |
1.4.2 染料 |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仪器与试剂 |
2.1.1 实验仪器 |
2.1.2 实验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2.1 溶液的配制 |
2.2.2 铅笔芯的处理方法 |
2.2.3 改性铅笔芯的表征 |
2.2.4 HPLC分析条件 |
2.3 小结 |
第三章 改性铅笔芯对双酚类的吸附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条件优化 |
3.2.1 吸附剂用量的选择 |
3.2.2 溶液初始浓度的选择 |
3.2.3 吸附温度的选择 |
3.2.4 吸附时间的选择 |
3.3 标准曲线、检出限和定量限 |
3.3.1 标准曲线 |
3.3.2 检出限和定量限 |
3.4 改性铅笔芯对5种双酚的吸附 |
3.4.1 改性铅笔芯对双酚的单独吸附 |
3.4.2 改性铅笔芯对5种双酚化合物的吸附选择性 |
3.5 加标回收率 |
3.6 小结 |
第四章 改性铅笔芯对染料的吸附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条件优化 |
4.2.1 吸附剂用量的选择 |
4.2.2 溶液初始浓度的选择 |
4.2.3 吸附温度的选择 |
4.2.4 吸附时间的选择 |
4.3 标准曲线、检出限和定量限 |
4.3.1 标准曲线 |
4.3.2 检出限和定量限 |
4.4 改性铅笔芯对4种可溶性染料的吸附 |
4.4.1 改性铅笔芯对染料的单独吸附 |
4.4.2 改性铅笔芯对4种染料化合物的吸附选择性 |
4.5 加标回收率 |
4.6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耐硫型负载镍催化剂的制备与加氢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溶剂油发展现状 |
1.2.1 国内溶剂油产品的生产现状 |
1.2.2 国外溶剂油产品的生产现状分析 |
1.3 溶剂油的生产工艺 |
1.4 提高加氢脱芳烃催化剂抗硫性的目的和意义 |
1.5 溶剂油加氢脱芳烃催化剂抗硫性能研究进展 |
1.5.1 镍金属芳烃加氢催化剂硫中毒的研究 |
1.5.2 负载金属加入对催化剂抗硫性的影响 |
1.5.3 载体对催化剂抗硫性的影响 |
1.5.4 反应条件对催化剂抗硫性的影响 |
1.5.5 还原度的影响 |
1.6 本论文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不同金属改性Ni/γ-Al_2O_3系催化剂的抗硫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方法 |
2.2.1 实验药品 |
2.2.2 实验仪器 |
2.2.3 催化剂的制备 |
2.2.4 催化剂的表征 |
2.2.5 催化剂性能评价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3.1 催化剂表征结果 |
2.3.2 性能评价结果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载体改性对负载型镍催化剂抗硫性能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药品 |
3.2.2 实验仪器 |
3.2.3 催化剂的制备与评价方案 |
3.2.4 催化剂的表征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催化剂表征结果 |
3.3.2 催化剂评价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催化剂焙烧温度对Ni/USY-Al_2O_3催化剂加氢性能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催化剂的制备 |
4.2.2 催化剂评价方案 |
4.2.3 催化剂的表征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3.1 USY分子筛含量不同的Ni/USY-Al_2O_3催化剂的表征结果 |
4.3.2 USY分子筛含量不同的Ni/USY-Al_2O_3催化剂焙烧后评价结果 |
4.3.3 焙烧温度不同的Ni/10%USY-Al_2O_3催化剂的表征和评价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分子筛孔道中烷烃催化裂化反应过程的分子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本论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分子筛内烷烃催化反应过程的分子模拟研究进展 |
2.1 分子模拟技术简介 |
2.2 分子筛模型介绍 |
2.2.1 HZSM-5 分子筛 |
2.2.2 HY分子筛 |
2.3 烷烃的吸附研究 |
2.4 烷烃催化裂化反应机理 |
2.4.1 双分子裂化反应机理 |
2.4.2 单分子质子化反应机理 |
2.5 分子筛酸强度与反应活性之间的关系 |
2.6 分子筛孔道限域效应对反应活性的影响 |
第3章 酸强度与孔道限域效应对烷烃吸附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模型的构建与计算方法 |
3.2.1 模型的构建 |
3.2.2 计算方法 |
3.3 计算结果分析 |
3.3.1 HY与 HZSM-5 分子筛中单支链烷烃吸附能 |
3.3.2 B酸强度对烷烃吸附影响 |
3.3.3 孔道限域效应对烷烃吸附影响 |
3.3.4 分子筛中烷烃电子密度分布分析 |
3.3.5 小结 |
第4章 酸强度对正碳离子转化方向影响的理论计算 |
4.1 引言 |
4.2 模型的构建与计算方法 |
4.2.1 模型搭建 |
4.2.2 计算方法 |
4.3 计算结果分析 |
4.3.1 异构化反应 |
4.3.2 氢转移反应 |
4.3.3 β 断裂反应 |
4.3.4 脱氢反应 |
4.3.5 酸强度与各基元反应活性的关系 |
4.3.6 小结 |
第5章 孔道限域效应对烷烃催化裂化方向影响的理论研究 |
5.1 引言 |
5.2 模型的构建与计算方法 |
5.2.1 搭建模型 |
5.2.2 计算方法 |
5.3 计算结果分析 |
5.3.1 烷烃单分子裂化反应过程 |
5.3.2 烷烃双分子裂化过程 |
5.3.3 烷烃单双分子裂化反应机理比较 |
5.3.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化工行业清洁生产实践和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化工行业开展清洁生产管理的必要性 |
三、我国化工行业清洁生产管理现状 |
四、化工行业开展清洁生产管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
1、安全性原则 |
2、组织生产原则 |
3、系统性原则 |
4、综合性原则 |
5、物流闭合性原则 |
五、新时期化工行业清洁生产管理策略 |
1、对现有工艺以及设备进行改造提升 |
2、实现组织厂内的物料循环 |
3、组织区域内的清洁生产 |
4、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人员清洁生产意识 |
5、做好必要的末端处理工作 |
六、结语 |
(8)酸性离子液体催化异丁烷/丁烯烷基化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酸性离子液体及催化机理 |
2 研究现状 |
2.1 L酸离子液体 |
2.1.1 金属卤代物促进剂 |
2.1.2 B酸促进剂 |
2.1.3 其他促进剂 |
2.2 B酸离子液体 |
2.3 B-L双酸性离子液体 |
3 结语 |
(9)乙酸异丙酯和2B酸提纯过程的相平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简介 |
1.1.1 乙酸异丙酯的性质和用途 |
1.1.2 2B酸的性质和用途 |
1.2 乙酸异丙酯和 2B酸的生产工艺 |
1.2.1 乙酸异丙酯的生产工艺 |
1.2.2 2B酸的生产工艺 |
1.3 相平衡理论及应用 |
1.3.1 液-液相平衡 |
1.3.2 固-液相平衡 |
1.4 相平衡的热力学模型 |
1.4.1 液-液相平衡模型方程 |
1.4.2 固-液相平衡的数学模型 |
1.5 乙酸异丙酯和 2B酸提纯过程中的相平衡 |
1.5.1 乙酸异丙酯提纯过程的相平衡研究现状 |
1.5.2 2B酸提纯过程的相平衡研究现状 |
1.6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第二章 乙酸异丙酯+异丙醇+甘油液-液相平衡数据的测定 |
2.1 萃取剂的选择 |
2.2 实验原料 |
2.3 实验装置和步骤 |
2.4 样品分析 |
第三章 液-液相平衡实验的结果与分析 |
3.1 液液平衡实验测定结果 |
3.2 实验数据有效性验证 |
3.3 萃取剂效果的评价 |
3.4 液液平衡数据的关联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2B酸在不同混合溶剂中溶解度数据的测定 |
4.1 实验方案 |
4.1.1 实验物系 |
4.1.2 实验方法 |
4.2 实验装置 |
4.3 实验步骤 |
4.3.1 温度控制系统性能测试 |
4.3.2 实验装置可靠性验证 |
4.3.3 溶解度数据的测定 |
4.4 实验误差分析 |
第五章 固-液相平衡实验结果与分析 |
5.1 溶解度数据实验测定结果 |
5.2 实验结果分析 |
5.2.1 2B酸在乙醇+水溶液中的溶解度 |
5.2.2 2B酸在丙酮+水溶液中的溶解度 |
5.2.3 2B酸在乙腈+水溶液中的溶解度 |
5.3 协同作用出现的条件和原因分析 |
5.4 固-液相平衡数据关联 |
5.4.1 热力学模型的选择 |
5.4.2 目标函数 |
5.4.3 固液相平衡数据拟合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致谢 |
(10)芳胺类染料中间体磺化工艺的绿色化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染料和颜料中间体 |
1.2 4-氨基2氯甲苯5磺酸和 2-氨基5甲基苯磺酸 |
1.2.1 2B酸、4B酸的下游颜料产品及国内外市场情况 |
1.2.2 2B酸、4B酸的工艺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思路 |
1.3 绿色化学的简介 |
1.3.1 绿色化学的意义 |
1.3.2 绿色化学的应用研究成果 |
1.3.2.1 开发“原子经济”反应 |
1.3.2.2 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 |
1.3.2.3 采用无毒无害的催化剂 |
1.3.2.4 采用无毒无害溶剂 |
1.4 中间体磺化反应工艺 |
1.4.1 磺化的目的及用途 |
1.4.2 磺化剂的分类 |
1.4.3 磺化方法 |
1.4.3.1 SO_3磺化法 |
1.4.3.2 过量硫酸磺化法 |
1.4.3.3 氯磺酸磺化法 |
1.4.3.4 亚硫酸盐磺化法 |
1.4.3.5 烘焙磺化法 |
1.4.4 磺化产物的分离 |
1.4.4.1 稀释酸析法 |
1.4.4.2 直接盐析法 |
1.4.4.3 中和盐析法 |
1.4.4.4 石灰中和法 |
1.4.4.5 萃取分离法 |
1.4.5 磺化反应的影响因素 |
1.4.5.1 有机化合物的性质 |
1.4.5.2 磺化剂的种类、浓度及用量 |
1.4.5.3 磺化反应温度及时间 |
1.4.5.4 溶剂效应 |
1.5 芳胺的磺化研究进展 |
1.5.1 固相法磺化工艺 |
1.5.1.1 炉式烘焙磺化法 |
1.5.1.2 滚筒球磨反应器烘焙磺化法 |
1.5.1.3 无溶剂搅拌锅烘焙磺化法 |
1.5.2 液相法磺化工艺 |
1.6 物性估算 |
1.6.1 物性估算的概述 |
1.6.2 物性估算的基本要求 |
1.6.3 物性估算的方法 |
1.6.4 基团贡献法 |
1.6.4.1 基团贡献法原理 |
1.6.4.2 基团贡献法的方法 |
1.6.4.3 基团贡献法的发展及应用 |
1.7 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环保型溶剂的筛选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药品试剂 |
2.2.2 实验仪器 |
2.2.3 反应原理 |
2.2.4 环保型溶剂的初步筛选 |
2.2.5 实验方法 |
2.2.5.1 2B酸的合成 |
2.2.5.2 2B酸的纯化 |
2.2.5.3 产品的结构表征及纯度测定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2B酸的表征 |
2.3.1.1 2B酸红外光谱 |
2.3.1.2 2B酸~1H核磁图谱 |
2.3.2 不同反应溶剂下2B酸的合成反应现象 |
2.3.3 不同反应溶剂下2B酸的合成收率和产品纯度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芳胺类染料中间体的合成工艺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药品试剂 |
3.2.2 实验仪器 |
3.2.3 实验步骤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2B油与硫酸摩尔比对实验产物产率影响 |
3.3.2 磺化温度对实验产物产率影响 |
3.3.3 磺化时间对实验产物产率影响研究 |
3.3.4 溶剂用量对实验产物产率影响研究 |
3.3.5 溶剂循环使用研究 |
3.3.6 物料处理量加大对2B酸产品收率及纯度的影响研究 |
3.3.7 磺化粗产品的提纯研究 |
3.3.8 4B酸实验验证 |
3.3.8.1 α-甲基萘和邻硝基甲苯磺化反应溶剂下4B酸的合成反应现象 |
3.3.8.2 α-甲基萘和邻硝基甲苯磺化反应溶剂合成4B酸实验的产品收率与纯度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沸点溶剂物性参数理论估算 |
4.1 引言 |
4.2 估算部分 |
4.2.1 物性理论 |
4.2.2 长链烷烃的物性参数 |
4.2.2.1 十二烷的物性参数 |
4.2.2.2 1,6-二氯己烷的物性参数 |
4.2.3 取代苯的物性参数 |
4.2.3.1 邻硝基甲苯的物性参数 |
4.2.3.2 α-甲基萘的物性参数 |
4.2.4 多元醇醚的物性参数 |
4.2.4.1 乙二醇二丁醚的物性参数 |
4.2.4.2 二乙二醇二甲醚的物性参数 |
4.3 归纳与分析 |
4.3.1 沸点估算值总结 |
4.3.2 熔点估算值总结 |
4.3.3 密度估算值总结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2B酸工业现状与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Zn掺杂的SAPO-34分子筛催化MTO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D]. 刘琦. 吉林大学, 2020(01)
- [2]金属改性HZSM-5用于甲醇羰基化及丁烷芳构化反应性能研究[D]. 毕坤豪. 新疆大学, 2020(07)
- [3]三种生态因子对三角帆蚌生理指标的联合效应研究[D]. 刘大鹏. 西南大学, 2020(01)
- [4]改性铅笔芯对水中污染物的吸附研究[D]. 苗瑞丹.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5]耐硫型负载镍催化剂的制备与加氢性能研究[D]. 付北辰.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6]分子筛孔道中烷烃催化裂化反应过程的分子模拟研究[D]. 付佳.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7]化工行业清洁生产实践和管理研究[J]. 吴国庆. 经贸实践, 2016(22)
- [8]酸性离子液体催化异丁烷/丁烯烷基化研究进展[J]. 李柏林,吴瑕. 石油化工, 2016(10)
- [9]乙酸异丙酯和2B酸提纯过程的相平衡研究[D]. 李原晓. 天津大学, 2016(03)
- [10]芳胺类染料中间体磺化工艺的绿色化改进研究[D]. 张蓉. 苏州科技学院, 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