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掌握规律,做好企业安全防范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凌浩晗[1](2021)在《城乡结合部公交车辆运行风险评价及其防控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城乡结合部的交通由于缺乏高度的重视,以及深入的改善研究,交通事故频发,已经成为我国的交通事故黑点之一,尤其是城乡结合部营运公交,公交车辆的安全问题一直备受社会瞩目,由于交通事故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相关交管部门制定的简单政策对交通事故率没有起到有效降低的作用,因此针对城乡结合部公交交通事故的风险影响因素研究,提出城乡结合部公交运行风险防范对策尤为重要。这对提升我国整体道路车辆运行安全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对城乡结合部的范围确定以及城乡结合部公交进行界定,通过交通调查对城乡结合部道路、公交车辆、驾驶员进行交通安全特性分析,并且利用路边询问法、跟车调查法以及通过云南省相关交通管理部门的深入交流和对接等方法,筛选出云南省有效的2014-2020年的城乡结合部公交道路交通事故数据。其次,根据事故数据的时间、空间、事故形态等方面进行规律分析,对风险进行定义,再以交通系统五要素即人、车、路、环境、管理进行事故致因的分类,对交通事故致因进行提取,根据风险因素引发事故的概率以及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建立城乡结合部公交运行风险指数评价模型,筛选影响交通事故发生的风险要素,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然后介绍常用的车辆运行风险评价方法,引入径向基神经网络和小波分析理论,介绍其优势、数学原理、结构设计、以及应用,利用径向基神经网络和小波分析理论相结合,构建了径向基小波神经网络,用于城乡结合部公交运行风险评价模型,并对模型进行训练和测试,与径向基神经网络相比,模型精度更高、学习速率更快。将训练好的模型进行应用,通过云南省某网阔道路运输监控平台所实时动态监控所得的数据,输入到模型里,对车辆运行做出安全性评价。最后根据识别出的重要的车辆运行风险要素,构建车辆风险防范对策库,包括驾驶员行车安全保障库、车辆技术状况改善对策库、道路交通安全设施综合改善库、公交企业安全管理对策库。为相关部门及企业规避城乡结合部公交运行风险提供参考。
丁思远[2](2020)在《唐山开滦赵各庄矿安全风险管理体系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实现安全生产是企业的永恒主题,创新和改进安全管理方法途径是保证安全生产的有效措施,因此建立起适合企业发展实际、运转顺畅高效的安全管理体系是保证安全生产的重要课题。“树立安全发展理念”、“生命至上、安全第一”是全社会的期盼,更是煤炭行业的目标,煤矿生产必须以保证员工安全为基本前提,这已成为煤矿安全管理的共识。对于煤矿而言,建立和完善以风险管理为重点、过程管控为核心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可以有效规避和化解安全生产隐患,提高安全管理成效,保障企业安全生产。但是,受各种因素制约国内部分煤矿安全风险管理体系仍不健全,运行效果不佳,因此,对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优化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针对唐山开滦赵各庄矿现行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完善组织领导、加强技术管理、理顺管理流程、完善保证体系等方面,提出了问题解决方案,优化了赵各庄矿安全风险管理体系。首先,根据赵各庄矿作为煤炭企业安全生产需要和公司实际,阐明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介绍了国内外安全风险管理研究发展现状、相关理论,奠定了优化赵各庄矿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理论基础。其次,依据赵各庄矿有关部门相关管理数据和调查研究结果,对赵各庄矿安全风险管理体系运转现状进行了全面分析总结,系统剖析了体系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为优化安全风险管理体系提供了现实基础。再次,从公司安全生产现实需要出发,在确定优化原则的基础上,重新对赵各庄矿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关键要素进行了优化分析,从组织领导、技术指导、专业化辨识流程管理、评估方法等方面重新进行了优化,理顺了赵各庄矿安全风险管理的实施路径,明确了管理权限和责任分工,实现了赵各庄矿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在企业安全管理工作上的全过程管控。最后,为保证优化效果,从组织建设、教育培训、技术服务和考核激励等四个方面给出了安全风险管理体系优化的保障措施,为赵各庄矿安全风险管理体系顺畅运转提供了制度体系支撑。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3](2020)在《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晋政办发[2020]45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办、厅、局:《山西省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已经省委、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2020年5月30日(此件公开发布)山西省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按照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和省政府常务会议要求,根据国务院安委会《全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安委[2020]3号),结合实际,制定山西省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总方案及两个专题实施方案、11个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实施方案。
宫程程[4](2020)在《安全生产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研究 ——以青岛J区安全生产双重预防体系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如何预防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引起了全社会的重视,成为安全生产研究领域的重要方向。安全生产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建设的目的是将关口前移、实现从源头治理,最终实现超前防范降低乃至遏制事故的发生。本文通过对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以及预防原理的基本概念内容的分析,结合J区在安全生产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建设中的做法和列举具体企业的实例,总结了安全生产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在政策技术支撑层面、政府监管层面以及企业实施层面存在的不足。并根据上述分析总结指出了安全生产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在安全生产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的制度建设方面:一是完善安全生产风险双重预防工作的流程,二是加强基层安监队伍的建设,三是构建安全生产风险双重预防信息化体系,四是构建全流程安全生产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在强化风险隐患双重精准预防体系方面:一是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二是识别风险点查究隐患,三是有效管控小微企业和公共区域安全风险。安全生产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在减小事故发生概率上效果明显,对安全生产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方娴[5](2020)在《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研究》文中提出当前我国面临着突发事件严峻的威胁和挑战,当突发事件发生时,由于其偶然性和巨大的破坏力,导致人民生命健康和社会经济巨大损失。紧急医疗救援是应急管理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医疗机构迅速高效开展医疗救援能够最大限度降低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新疆地处祖国西北部,周边与八国相邻,特殊的地缘位置和自然条件使得其发生突发事件风险较高,时刻考验着政府及各部门的应急管理能力。由于新疆三级综合型公立医院承担着地区医疗救援的重任,因此研究其医疗救援应急管理具有现实意义。目的:本研究以承担新疆各地州突发事件医疗救援应急主要任务的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为研究对象,从入院救治患者伤害特征、医务人员应急救援及管理认知和医院风险事件识别综合分析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的现状和不足:首先回顾性分析既往救治的突发事件住院患者的伤害情况,分析伤害所造成的医疗救援压力和社会经济损失;其次,医务人员是医院开展紧急医疗救援的核心力量和专业人员,分析医务人员医疗救援综合能力和对医院应急管理的认知情况,寻找医务人员应急管理能力不足;再次,对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内外环境进行突发事件和内部脆弱性风险评估,帮助医院确定医疗救援和应急管理的优先干预重点,做好医院自身灾害防范能力建设。在此基础之上通过构建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对乌鲁木齐市、北疆地区和南疆地区的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应急救援能力进行综合分析,最终为全面提高新疆医疗救援应急管理能力提供“政府-社会-医院”无缝隙衔接策略和政策建议。方法:(1)通过乌鲁木齐市5所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病案系统收集2011-2018年收治的因交通事故、职业灾害事故、火灾事故和社会安全事件住院治疗的29595例患者病历信息,分析其社会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民族、职业)、伤害特征(伤害部位和伤害性质)、临床特征(入院情况、住院天数、手术情况、转归情况)及住院费用。分类变量的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住院费用采用CPI指数进行贴现标化。(2)对新疆21家样本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相关科室的5022名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其人口学基本情况、应急培训演练及救援情况(次数及级别)、医疗救援应急能力认知(包括突发事件认知、医疗救援角色认知、医疗救援工作能力认知和急救知识技术掌握情况四方面)和对医院应急管理认知(包括承担应急任务、明确各级职责、应急培训演练、应急物资保障、应急经验总结和应急信息沟通六方面)。分类变量的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连续性变量采用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医务人员对医院应急管理认知的影响因素。(3)运用风险矩阵法和Borda序值法对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外部环境即新疆地区4类突发事件的风险可能性和严重性两方面进行评估并确定其风险等级;再运用Kaiser模型风险评估矩阵对医院内部环境可能发生的4类致灾因子从其发生可能性和严重性(包括人员、财务、运营影响和应急准备、内外部应急响应6方面)进行灾害脆弱性风险分析,确定其相对风险值(R%)并进行排序,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自然灾害和技术事故两种致灾因子的相关性。采用德尔菲法构建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应急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确定各级评价指标的权重,通过对新疆21家(全疆合计23家)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的医疗救援应急管理现状进行调查后,结合该指标体系最后确定新疆整体(21家医院)、乌鲁木齐市(包括7家医院)、北疆地区(包括8家医院)和南疆地区(包括6家医院)的医疗救援应急能力得分。结果:2011-2018年收治突发事件伤害住院患者29595例,(1)社会人口学特征中,男性占75.0%,年龄主要集中在1935岁(35.3%)和3645岁(24.1%)年龄段,职业以工人(26.9%)、自由职业者(18.1%)和农牧民(17.5%)居多。(2)伤害特征:事件类型中交通事故患者最多占50.6%,社会安全事件占24.1%,职业安全事故占23.3%;伤害部位,上下肢受伤占39.6%,头颈部位占34.8%。(3)临床特征:入院患者入院时病情以急危重为主占78.3%,患者多集中在骨科、急诊创伤科和神经外科,住院天数较长,60%需要手术治疗,90%以上患者治愈或好转。死亡例数共计861例,其中交通事故占66.43%,职业安全事故占31.4%。(4)直接经济负担,29595例患者共产生住院费用8.0亿元,交通事故占比最高达到62.5%,住院总费用年平均增长速度为5.9%。社会安全事事件人次费用年平均增长速度为6.2%。样本医院的5022名医务人员中,(1)近三年接受应急培训人员仅占59.3%,参加应急演练人员仅占60.8%,并且培训和演练次数较少级别较低;但有20.3%的人参与应急救援,救援次数较多且级别较高,地区间也存在差异(P<0.05)(2)医疗救援应急能力认知方面,一是突发事件分类回答错误率高,达到25.7%;二是医疗应急救援能力认知中安全防护(85.4%)、健康教育(62.2%)、心理支持(76.0%)、公共卫生防疫(64.0%)应答率低于急救技能(94.7%)和急救知识(95.3%)。三是50.7%的医务人员认为自身应急知识不能满足救援需要,掌握的急救技能中现场灾情评估(33.4%)、心理危机干预(33.4%)、健康教育(36.9%)和生物性致病因素防护(19.4%)的应答率低于其他急救技能。(3)医务人员对医院应急管理的认知水平基本在3.0分上下,属于一般熟悉水平,其中承担应急任务和明确职责两部分评分较高为3.08±1.02和3.09±1.04,其他部分认知评分低于3.0分,应急培训、演练和救援是应急管理认知水平的影响因素。南疆地区除个别条目外对医院应急管理认知整体高于其他两个地区。医院外部环境突发事件风险等级中,地震和道路交通事故为极高风险事件,暴雪、生物灾害、极端温度、企业安全事故、火灾事故、环境灾害、传染病暴发流行、“苯中毒、铅中毒和尘肺”以及经济安全事件为高风险事件。医院内部风险事件相对风险度较高的依次是火灾(48.72%)、暴力型医疗纠纷(47.60%)、医院感染暴发(46.65%)、地震(45.40%)、电力故障(44.94%)、流行病暴发(41.44%)、信息系统故障(41.25%)、电梯故障(40.23%)等,部分自然灾害因子和技术事故因子间相关性高于0.4。其次构建的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应急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含8个一级指标、30个二级指标以及76个三级指标,对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情况进行调查后结合该指标体系确定其应急管理能力得分,其中医疗救治能力、应急保障、培训演练和考核能力得分较高,分别为0.23806、0.13622和0.10355,事后恢复与重建、应急制度和监测预警系统得分较低,分别为0.00134、0.00106和0.00091。乌鲁木齐市、北疆和南疆地区的医疗救援应急管理能力与新疆整体的应急医疗救援情况近似。结论: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现状存在不足:(1)突发事件伤害导致医疗救援压力大,人群健康损伤严重,医疗急救需求增多,直接经济负担严重;(2)医务人员存在应急培训演练机会较少,与现实医疗救援工作形成矛盾。医疗救援应急能力认知不够综合全面,突发事件认知不足,对健康教育、心理支持、公共卫生防疫、安全防护方面认知低于临床急救技能和知识。对医院应急管理的认知水平普遍不高,可通过综合规范的应急培训演练体系提高其认知水平。(3)医院应明确将地震和道路交通伤害极高风险事件作为医疗救援优先目标,重点关注暴雪、传染病流行、企业安全事故等高风险事件救援,持续关注中低风险事件,定期采取风险评估的防控与救援措施。在内部加强对火灾、暴力型医疗纠纷、医院感染爆发等高风险事件的抗灾能力建设,明确自身脆弱性,完善高风险事件专项应急预案,强化部门防控,提高应急救援水平。从整体看,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的医疗救治、应急保障、培训演练和考核能力相对较好,而事后恢复与重建、应急制度和监测预警系统的能力相对较弱,应重点建设事后恢复与重建、应急制度和监测预警系统。乌鲁木齐市、南疆和北疆地区应急管理能力与整体相似。综合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应急管理的不足,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通过发挥政府应急医疗救援管理体系的支撑作用和社会网络应急救援体系的辅助作用,综合提升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应急救援管理能力。
徐雪[6](2020)在《德惠市D公司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优化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的融合引发了数据迅猛增长,数据逐渐成为与土地、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的基础性战略资源,日益对经济运行、社会生产生活和国家治理产生重要影响。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政府安全监管部门、企业或者其他机构通过对生产经营活动中海量、无序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总结数据的规律,发现数据的价值,为安全生产风险评估、隐患排査、执法检查、事故调査和决策分析等业务提供支持,安全生产逐渐步入大数据时代。德惠市D公司也逐渐转变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方式,在安全管理中逐渐融入信息化概念,不断的尝试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但是由于企业安全管理基础薄弱、信息化管理体系不健全、数据可视化及分析手段匮乏、信息共享性差等因素的制约,导致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效果不理想。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隐患发生具有不确定性,需要时刻关注安全问题,那么如何及时准确判断出隐患发生机率及危害程度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是基于安全管理相关理论、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综合分析德惠市D公司的安全生产管理现状及问题,发现进行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是D公司健康有序发展的的基础保障,因此提出通过完善安全管理体系、加强基础性投入、强化数据分析应用等优化策略,科学有效地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更多地将安全管理重心从事后处置转为事前预防,降低企业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几率,最大程度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企业的财产安全,为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创造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
王振兴[7](2020)在《山东欣欣园置业有限公司的建筑安全管理体系改进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建筑行业近年来迅速发展,已经成为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建筑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建筑行业安全管理并没有较大的提升,建筑行业事故发生率和死亡率仅次于交通和采矿行业,离广大人民的期望差距较大。在政府层面,自2017年开始,根据中央决策布局,在易发生重大事故的行业,应该将安全风险纳入到企业的管理中,构建合理的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在企业层面,部分企业已经意识到,安全生产管理不应是对已发展成为安全隐患的整改,而是应该通过更有效的措施,提前预防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本文通过对山东欣欣园置业有限公司研究,一是发现当前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反映当前建筑施工企业在安全管理体系中的问题;二是通过建立双重预防管理体系,来实现对现有企业安全管理体系进行改进,解决企业安全管理体系中的问题和不足,为建筑行业同类型企业双重预防体系建设提供参考。本论文通过文献研究法,论述双重预防管理体系理论,分析建筑行业安全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用定量分析法,研究山东欣欣园置业有限公司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导致问题发生的原因。用实证分析法,通过安全生产双重预防体系的构建,改进现有安全生产管理体系,解决安全生产管理中的问题,实现降低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目标。本论文是基于当前建筑行业发展的现状,对建筑施工企业构建安全生产双重预防体系的研究。通过双重预防管理体系优化现有的建筑业安全生产管理体系,阻断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达到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的目的。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建筑行业生产组织形式也不断变化,对建筑行业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研究,也应该是基于行业和企业发展实际不断变化的。
王海涛[8](2020)在《煤矿安全投入影响因素系统分析及其效率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我国煤矿安全事故死亡率一直在降低,安全生产形势总体上也在向好发展,但安全问题仍面临很大挑战,煤矿安全生产事故仍有抬头的势头。安全投入虽然较过去已明显改善,但在实际安全生产中没有最大化发挥作用,这进一步加剧了煤矿安全需求增长与安全投入作用最大化之间的矛盾,对煤炭工业的持续、安全、绿色发展和安全生产事故的减少都不能发挥好的作用。由此可见,系统研究煤矿安全投入问题,保障煤矿安全生产,减少甚至避免事故发生,对于国家财产、人民生命以及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都具有重大的意义。近些年,有关安全投入方面的研究已有较多研究成果,但比较有限,仍然有待系统和深入丰富研究。由于煤矿企业是一个复杂且庞大的系统,在当前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提出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和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的社会背景下,从微观层面来说,安全和安全投入的概念内涵是否发生了变化;从宏观层面来说,煤矿安全投入过程中的动力机制究竟是什么,煤矿安全投入影响因素以多大程度和什么样的方式影响着安全投入决策,这些影响因素相互作用的关系是什么;这都需要系统、科学的进行系统梳理、深入分析和研究。从实证分析的角度来说,当前煤矿安全投入综合评价指标是否适当和科学,实证研究安全投入构成特点和进行安全投入效率评价的实证研究有待进一步丰富。由此可知,系统研究煤矿安全投入问题对煤矿安全管理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研究旨在当前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这种大背景下,明确安全、安全投入及其分类内涵,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系统研究煤矿企业安全投入动力机制机理,识别、分析煤矿安全投入影响因素,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系统评价煤矿安全投入影响因素,从煤矿安全投入和安全产出两个维度构建合适的煤矿安全投入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科学对煤矿开采条件分类的基础上以国家能源集团神东煤炭生产基地11个煤为实证分析主体,实证比较分析煤矿安全投入结构及其特点、合理性,总结规律,设计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以11个煤矿为实证研究主体,系统评价安全投入效率的整体情况,对比其差异,深入分析安全投入冗余及其原因,为优化煤矿安全投入结构和效率、合理配置安全投入资源、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水平提出针对性改进建议。论文的主要创新点:(1)在当前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区别于传统安全和安全投入概念,本文对安全概念和安全投入概念进行了拓展和重新界定,并对安全投入的分类内涵进行了重新定义;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了煤矿安全投入的动力来源及特征,研究了安全投入动力的耦合机理,揭示来自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各种不同动力和外界环境所产生的动力对煤矿安全投入系统影响的内在联系。(2)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定量研究了煤炭安全投入影响因素,在分析计算的基础上进行了模型结构路径分析,结合煤矿安全投入动力机制研究结论,评价分析煤矿安全投入影响的各个主要因素。(3)研究提出了适当的安全投入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神东煤炭生产基地11个生产煤矿的煤炭资源地质条件数据,借鉴煤矿自然条件安全预评价的指标体系,将11个煤矿分为七种不同开采条件,实证研究分析11个煤矿在不同七种类别开采条件下10年安全投入构成整体情况、各自特点及其合理性;从11个煤矿10年历年安全投入变化规律分析其在七种不同开采条件下安全投入构成,并通过相同煤矿开采条件下同类别不同煤矿的对比、相近煤矿开采条件下不同煤矿的对比、相近生产规模下不同开采条件跨类别对比以及在千万吨以上级别中不同生产规模间、不同开采条件跨类别对比,结合煤矿安全投入影响因素研究结论,具体比较分析其差异化特征,并归纳总结其规律性特点。(4)运用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以国家能源集团神东煤炭生产基地11个煤矿为安全投入效率评价的分析主体,结合煤矿安全投入影响因素研究成果和11个煤矿安全投入结构实证研究结论,从基于非期望产出安全投入技术效率、基于考虑和不考虑非期望产出安全投入技术效率的差异比较、不同所属地区煤矿的安全投入技术效率分类比较等方面进行安全投入效率评价分析,并将安全投入效率评价结果综合效率值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值和规模效率值两个方面,找出导致不同所属地区煤矿安全投入效率存在低下的症结;利用松弛变量分析非DEA有效DUM,分析安全投入的冗余,进一步研究各个煤矿安全投入效率损失的原因,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以期为实证研究主体优化安全投入效率以及周边其他国有或民营大型煤炭集团持续优化煤炭产业发展,不断创新安全生产方式,逐步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提供可参考的安全管理决策依据。
王瀚仑[9](2020)在《HX电厂安全生产管理水平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长期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将保障安全生产作为政府工作的重点内容,要求各地区生产部门发扬钉子精神,将安全生产的深化改革要求落实到各个细节,将安全责任制落实到位,突出企业在安全生产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地方政府和生产部门的联合监督机制,将安全生产作为领导责任水平的重要评价指标。在生产环节,各个责任主体要坚持底线思维,突出监管重点,建立全面的风险防控体系和管理机制。当前,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产业转型和经济升级的进程不断推进,对安全生产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各级主管部门需要以电力等行业为重点监管对象,对风险隐患进行全方位的排查,通过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以安全事故消除在萌芽阶段,提升生产的安全性,实现持续生产的目标。HX公司区域性的发电公司,在技术改革和新旧动能转变等因素的整体推动下,必须将安全生产管理作为重中之重。HX公司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从开始成立到投产运营已经发展了十五年时间。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HX公司虽然取得丰富的经验和盈利效果,但是在安全管理方面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之处。因此,通过本文研究旨在总结和归纳安全管理的相关经验,探究更有效的安全管理措施,在提升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同时,为同类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提供理论和建议。本文选择HX公司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安全管理评价模型对该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进行检验,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其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和问题,并安全实现预期目标提供理论建议,进而全方位的增强公司的管理能力,从而保障其生产活动的安全性,实现生产管理效果的最优化目标,最大程度的获取的利益。首先,本文论述了课题研究的背景以及意义,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采用定性理论研究和定量的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立足HX电厂建厂、运营的实际情况,提出HX电厂的管理评价标准,在总体评价方面本文选择模糊综合评价法,并在总体层面上对安全生产管理水平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分析。其次,本文介绍了HX电厂的概况,指出了HX电厂的特点与该项目在管理过程中的难点。之后,全面分析了HX电厂的安全管理评价体系,并根据有关的安全管理评价模型建立起包括8个一级指标、36个二级指标的HX电厂的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此外,还利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得出安全管理评价指标权重与水平。通过开展对HX电厂较为熟悉的5位专家访谈,搜集员工、相关方80份调查问卷,构建了符合HX电厂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安全管理评价模型计算结果分析,得出HX电厂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综合评分为7.3分。其中工艺设备、相关方管理、教育培训得分偏低,为下阶段重点提升工作。最后,根据HX电厂的工艺设备、相关方管理、教育培训等具体薄弱环节提出提升管理水平的8项针对性解决措施,并进一步提出26项保障措施,帮助企业提升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并为其他发电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该论文有图2幅,表26个,参考文献85篇。
李佳慧[10](2019)在《高校安全文化建设与评价研究》文中提出安全文化包括理念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安全文化的重要性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可。高校安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为保障师生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形成的安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具有导向、育人、创新和保护的功能,对培养师生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行为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加强高校安全文化建设,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高校改革和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的客观需要,也是培养具有安全责任意识和安全行为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的迫切要求。本文从安全文化建设的历史出发,回顾总结了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历程,分析了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现状,以安全建设理论为指导,提出了“让安全成为一种习惯、规范、风气和实力”的建设目标,人本性、系统性、全员性、可行性、方向性的建设原则,以理念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为建设内容,通过“理论、法律、制度”分层推动、“学校、家庭、社区”协同推动、“学生、朋辈、教师”共同推动、“部处、院系、班级”整体推动的建设路径,运用组织层级网格法、内容系统建构法、集中教育常态法、线上线下互补法、定量考核评价法的建设方法,构建了“目标、原则、内容、路径、方法”五位一体的高校安全文化建设模式。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高校安全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安全检查表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成效实施科学的评价,这是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一种创新尝试,为创造平安有序的校园环境,促进高校的科学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可操作路径。
二、掌握规律,做好企业安全防范工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掌握规律,做好企业安全防范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城乡结合部公交车辆运行风险评价及其防控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研究背景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的目的 |
1.3.2 研究的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4.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5 论文的研究内容 |
1.6 论文的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城乡结合部交通数据采集整理及其安全特性分析 |
2.1 城乡结合部的范围确定及城乡结合部公交界定 |
2.1.1 城乡结合部的范围确定 |
2.1.2 城乡结合部公交界定 |
2.2 城乡结合部公共交通数据采集 |
2.2.1 城乡结合部公共交通数据采集方案 |
2.2.2 城乡结合部公共交通调查方法 |
2.2.3 城乡结合部公共交通调查具体内容 |
2.2.4 交通事故数据采集和处理 |
2.3 城乡结合部交通安全特性 |
2.3.1 城乡结合部人员出行和驾驶员特点 |
2.3.2 城乡结合部道路交通车辆特点 |
2.3.3 城乡结合部道路交通设施特点 |
2.3.4 城乡结合部交通管理特点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城乡结合部公交交通事故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识别 |
3.1 城乡结合部公交交通事故的一般规律及分析 |
3.1.1 城乡结合部公交交通事故时间分布规律 |
3.1.2 城乡结合部公交交通事故空间分布规律 |
3.1.3 城乡结合部公交交通事故形态分布规律 |
3.1.4 城乡结合部公交交通事故气象状况分布规律 |
3.1.5 城乡结合部公交交通事故道路类型分布规律 |
3.2 城乡结合部公交运行风险特征分析 |
3.2.1 城乡结合部公交运行风险定义 |
3.2.2 城乡结合部公交运行风险性质及风险因素分类 |
3.3 城乡结合部公交运行风险因素识别 |
3.3.1 人为因素风险分析 |
3.3.2 车辆因素风险分析 |
3.3.3 道路因素风险分析 |
3.3.4 环境因素风险分析 |
3.3.5 管理因素风险分析 |
3.3.6 城乡结合部公交运行风险因素汇总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城乡结合部公交运行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1 城乡结合部公交运行风险要素筛选 |
4.2 城乡结合部公交运行风险评价指标解释 |
4.3 城乡结合部公交运行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城乡结合部公交运行风险评价模型 |
5.1 城乡结合部公交运行风险评价模型基础理论分析 |
5.1.1 城乡结合部公交运行风险评价概述 |
5.1.2 车辆运行风险评价方法对比 |
5.2 城乡结合部公交运行风险评价模型构建 |
5.2.1 径向基小波神经网络简介 |
5.2.2 径向基小波神经网络的数学原理 |
5.2.3 径向基小波神经网络的结构设计 |
5.2.4 径向基小波神经网络的训练算法及参数调整 |
5.2.5 城乡结合部公交运行风险评价指标等级划分 |
5.2.6 利用径向基小波神经网络进行风险评价 |
5.3 应用研究 |
5.4 城乡结合部公交运行风险评价实例分析 |
5.4.1 云南省某运输集团城乡结合部公交运行情况 |
5.4.2 数据采集 |
5.4.3 模型应用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城乡结合部公交运行风险防控对策研究 |
6.1 城乡结合部公交运行风险防范对策 |
6.1.1 城乡结合部公交运行风险管理结构 |
6.2 城乡结合部公交行车安全对策库 |
6.2.1 驾驶员行车安全保障对策库 |
6.2.2 车辆技术状况改善对策库 |
6.2.3 道路交通安全设施综合改善对策库 |
6.2.4 公交企业安全管理对策库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研究总结 |
7.1.1 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 |
7.1.2 论文主要创新点 |
7.2 论文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参与项目情况 |
附录B 驾驶员调查问卷 |
附录C 基于径向基小波神经网络的部分源代码 |
附录D SCL-90 症状自评量表 |
(2)唐山开滦赵各庄矿安全风险管理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理论 |
2.1 安全管理 |
2.1.1 安全管理定义 |
2.1.2 安全管理对象 |
2.1.3 安全管理方法 |
2.2 安全管理基础理论 |
2.2.1 杜邦安全管理理论 |
2.2.2 本质安全理论 |
2.2.3 系统安全理论 |
2.2.4 安全风险管理理论 |
2.3 安全风险管理 |
2.3.1 风险管理与安全风险管理 |
2.3.2 安全风险管理内涵 |
2.3.3 安全风险管理方法 |
2.4 安全风险管理体系 |
2.4.1 安全风险管理体系指导思想 |
2.4.2 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特征 |
2.4.3 安全风险管理体系运转流程 |
2.4.4 安全风险管理体系推进组成要件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赵各庄矿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赵各庄矿概况 |
3.1.1 赵各庄矿基本情况简述 |
3.1.2 赵各庄矿组织机构设置 |
3.1.3 赵各庄矿员工基本状况 |
3.2 赵各庄矿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现状分析 |
3.2.1 赵各庄矿现有安全风险管理体系 |
3.2.2 赵各庄矿安全风险管理体系运转情况调查分析 |
3.3 赵各庄矿安全风险管理问题及成因分析 |
3.3.1 赵各庄矿安全风险管理存在问题 |
3.3.2 赵各庄矿安全风险管理问题成因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赵各庄矿安全风险管理体系优化设计 |
4.1 赵各庄矿安全风险管理体系优化原则 |
4.1.1 层级化管理原则 |
4.1.2 专业化技术指导原则 |
4.1.3 分类化辨识原则 |
4.1.4 周期性评估原则 |
4.2 赵各庄矿安全风险分析优化 |
4.2.1 员工行为安全风险分析 |
4.2.2 采掘作业安全风险分析 |
4.2.3 通防作业安全风险分析 |
4.2.4 机电作业安全风险分析 |
4.2.5 地面作业安全风险分析 |
4.3 赵各庄矿安全风险管理流程优化 |
4.3.1 组织管理系统优化 |
4.3.2 技术指导系统优化 |
4.3.3 模块式管理流程 |
4.4 安全风险管理评估优化 |
4.4.1 安全风险因素评估范围 |
4.4.2 安全风险评估基本流程 |
4.4.3 安全风险管理评估优化实施 |
4.4.4 安全风险评估方法及应用优化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赵各庄矿安全风险管理体系优化实施保障 |
5.1 组织领导保障 |
5.1.1 组建专门领导机构 |
5.1.2 完善层级管理职能 |
5.1.3 细化专业职责分工 |
5.2 教育培训保障机制 |
5.2.1 细化员工教育培训制度 |
5.2.2 健全班长履职管理制度 |
5.2.3 强化专项引导促进制度 |
5.2.4 丰富辨识技能提升制度 |
5.3 技术服务保障 |
5.3.1 实施重大危险源专项监管 |
5.3.2 实施较大风险源规范管理 |
5.4 考核激励保障 |
5.4.1 改进安全风险考核兑现机制 |
5.4.2 完善班组安全风险激励机制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赵各庄矿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员工调查问卷 |
附录2 赵各庄矿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员工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4)安全生产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研究 ——以青岛J区安全生产双重预防体系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
四、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安全生产风险隐患双重预防概述 |
第一节 安全生产风险双重预防基本特征 |
一、预防原理 |
二、风险、隐患和危险源 |
第二节 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 |
一、风险分级管控 |
二、隐患排查治理 |
第二章 青岛市J区安全生产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发展现状及问题 |
第一节 J区安全生产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发展现状 |
一、J区安全生产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发展现状 |
二、J区XX公司安全生产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实证分析 |
第二节 安全生产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一、政策与技术支撑层面的问题 |
二、政府监管层面的问题 |
三、监管企业落实面临的问题 |
第三章 完善安全生产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安全生产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的制度建设 |
一、完善安全生产风险双重预防工作的流程 |
二、加强基层安监队伍建设 |
三、构建安全生产风险双重预防信息化体系 |
四、构建全流程安全生产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 |
第二节 强化安全生产风险隐患双重精准预防体系 |
一、落实企业主体责任 |
二、识别风险点查纠隐患 |
三、有效管控小微企业和公共区域安全生产风险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绪论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全球各类突发事件不断频发 |
1.1.2 我国面临突发事件严峻挑战 |
1.2 国内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理论研究 |
1.2.1 国外应急管理理论研究 |
1.2.2 我国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 |
1.3 国外医疗应急管理体系研究 |
1.3.1 国外公共卫生处置研究 |
1.3.2 国外医院医疗应急管理研究 |
1.4 我国医疗应急管理研究及现状 |
1.4.1 我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制现状 |
1.4.2 我国医疗机构应急管理研究现状 |
1.4.3 医疗机构应急管理能力研究现状 |
1.5 研究不足 |
1.6 理论研究基础 |
1.6.1 公共危机管理理论 |
1.6.2 风险管理理论 |
1.6.3 系统管理理论 |
1.6.4 无缝隙政府理论 |
1.7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8 研究内容 |
1.8.1 主要研究内容 |
1.8.2 几个概念 |
1.9 技术路线 |
第二部分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研究基础 |
第2章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应急救治患者特征研究 |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病例信息质量控制 |
2.1.3 研究方法 |
2.1.3.1 文献研究法 |
2.1.3.2 贴现法 |
2.1.3.4 数据分析方法与统计软件 |
2.1.4 相关内容界定 |
2.1.4.1 住院病例伤害类别界定 |
2.1.4.2 住院病例创伤部位界定 |
2.1.4.3 住院病例损伤性质界定 |
2.2 结果 |
2.2.1 应急救治住院患者社会人口学特征 |
2.2.2 突发事件伤害住院患者伤害特征 |
2.2.3 突发事件伤害住院患者临床特征 |
2.2.4 突发事件伤害住院时间分布 |
2.2.5 突发事件伤害住院费用分析 |
2.3 讨论 |
2.3.1 突发事件导致社会危害性严重 |
2.3.2 突发事件导致社会直接经济负担严重 |
2.3.3 应用事件规律加强对突发事件的季节性防控 |
2.4 小结 |
第3章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务人员应急管理认知研究 |
3.1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3.1.1 研究对象 |
3.1.2 研究方法 |
3.2 结果 |
3.2.1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务人员应急管理认知结果. |
3.2.2 不同地区医务人员应急管理认知结果 |
3.3 讨论 |
3.3.1 医务人员培训演练机会少,与现实医疗救援工作形成矛盾. |
3.3.2 医务人员医疗救援能力认知缺乏综合性 |
3.3.3 医务人员应急管理认知水平不高,且存在地区差异 |
3.3.4 构建规范综合的应急培训演练体系 |
3.3.5 医院针对医务人员应急管理认知不足提升医院应急管理水平 |
3.4 小结 |
第4章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风险分析 |
4.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4.1.1 研究对象 |
4.1.2 研究方法 |
4.2 结果 |
4.2.1 专家情况 |
4.2.2 新疆突发事件风险分析 |
4.2.3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灾害脆弱性分析(HVA) |
4.3 讨论 |
4.3.1 借助科学方法确定新疆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优先目标. |
4.3.2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明确自身脆弱性,强化灾害风险防控 |
4.4 小结 |
第三部分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能力评价 |
第5章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能力及能力评价 |
5.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5.1.1 研究对象 |
5.1.2 研究方法 |
5.2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情况 |
5.2.1 基本情况 |
5.2.2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情况 |
5.3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应急管理能力指标体系构建 |
5.3.1 德尔菲法筛选指标 |
5.3.2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
5.4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能力分析 |
5.4.1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情况统计 |
5.4.2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能力综合分析. .. |
5.5 讨论 |
5.6 小结 |
第四部分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能力提升策略 |
第6章 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能力的提升策略及建议 |
6.1 完善政府医疗救援应急管理体系 |
6.1.1 制定专项法律法规明确医疗救援应急管理组织机构职责. |
6.1.2 构建高级别合作协调联动机制 |
6.1.3 借助应急管理平台,建立风险监测预警系统 |
6.1.4 建立财政补偿机制和应急物资动态管理机制 |
6.1.5 打造地区紧急医疗救援中心,提升区域医疗救援能力 |
6.1.6 组合各类救援队伍,打造地区综合紧急医疗救援队伍 |
6.1.7 建设医疗救援学科,培养专门人才队伍 |
6.1.8 打造立体救援模式,增加高技术含量应急救援设备 |
6.1.9 加强突发事件高危行业针对性监管,从源头降低事件风险 |
6.2 发挥基层组织职能,构建社会网络医疗救援应急体系 |
6.2.1 制定基层医疗救援应急预案 |
6.2.2 集合和调配基层辖区内医疗救援应急资源 |
6.2.3 针对高风险行业及人群开展医疗救援应急教育和培训. . . . . . |
6.2.4 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救援功能 |
6.2.5 组建基层医疗救援志愿者团队 |
6.3 综合提升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应急救援管理能力 |
6.3.1 医院应急管理组织层级扁平化 |
6.3.2 医院脆弱性风险防控 |
6.3.3 做好紧急医疗救援队建设 |
6.3.4 应急医疗救援队员素质和能力要求 |
6.3.5 应急预案制定修订 |
6.3.6 医院建立综合性应急培训演练体系 |
6.3.7 院前及院内应急救援流程衔接 |
6.3.8 建设医疗救援重点科室 |
6.3.9 后勤物资设备保障 |
6.3.10 信息通讯系统保障 |
6.3.11 灾后身心康复支持 |
第7章 结论与创新 |
7.1 结论 |
7.2 创新 |
7.3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附录6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德惠市D公司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安全生产概述 |
2.2 安全管理基础理论 |
2.2.1 安全管理的基本含义 |
2.2.2 国外安全管理的发展 |
2.2.3 国内安全管理的发展 |
2.3 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理论 |
2.3.1 大数据 |
2.3.2 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 |
2.3.3 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应用情况 |
第3章 德惠市D公司安全生产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德惠市安全生产管理现状 |
3.1.1 德惠市安全生产管理基本情况 |
3.1.2 德惠市安全生产管理主要措施 |
3.1.3 德惠市安全生产管理信息建设现状 |
3.2 D公司基本情况 |
3.3 D公司安全生产管理情况 |
3.3.1 安全责任落实方面 |
3.3.2 安全生产基础建设方面 |
3.3.3 风险管控方面 |
3.3.4 培训教育方面 |
3.4 D公司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情况 |
3.4.1 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情况 |
3.4.2 专业人才建设情况 |
3.4.3 重点部位的安全管控情况 |
3.5 D公司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
3.5.1 信息化管理体系不健全 |
3.5.2 基础薄弱 |
3.5.3 数据可视化及分析手段匮乏 |
第4章 D公司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优化策略 |
4.1 安全生产信息管理优化目标 |
4.2 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优化原则 |
4.2.1 系统性原则 |
4.2.2 实用性原则 |
4.2.3 需求性原则 |
4.3 完善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体系策略 |
4.3.1 创新管理理念 |
4.3.2 创新安全管理机构 |
4.3.3 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
4.4 加大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基础性投入策略 |
4.4.1 完善安全管理信息平台 |
4.4.2 开发手机APP |
4.4.3 要建立安全生产信息化人才队伍 |
4.5 强化安全生产信息化数据分析应用策略 |
4.5.1 增加本企业的数据分析应用 |
4.5.2 增加与其他企业的信息分享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山东欣欣园置业有限公司的建筑安全管理体系改进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现状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2 建筑行业安全管理现状和风险分级管控理论 |
2.1 建筑行业安全管理现状 |
2.2 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概述 |
3 公司安全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公司概况 |
3.2 公司安全制度介绍 |
3.3 公司近年安全生产事故分析 |
3.4 公司安全生产管理调研记录 |
3.5 公司安全管理问题 |
4 公司安全管理体系改进策略 |
4.1 构建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责任制度 |
4.2 构建企业安全危险源辨识模型 |
4.3 实现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 |
4.4 建立企业安全隐患排查制度 |
4.5 制定企业安全隐患排查措施 |
5 公司安全管理体系改进后的保障措施 |
5.1 安全风险分级管理管理体系保障制度 |
5.2 安全隐患排查体系保障制度 |
5.3 引入信息化系统,实现流程化控制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煤矿安全投入影响因素系统分析及其效率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的方法及内容 |
1.2.1 研究的方法 |
1.2.2 研究的内容 |
1.3 技术路线 |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安全投入与事故损失方面的研究 |
2.1.2 安全投入与安全效益方面的研究 |
2.1.3 安全投入效率方面的研究 |
2.1.4 安全投入优化方面的研究 |
2.1.5 文献述评 |
2.2 安全投入基本理论 |
2.2.1 利益相关者理论概述 |
2.2.2 相关基本概念的界定 |
2.2.3 安全投入的分类 |
2.3 本章小结 |
3 煤矿安全投入动力机制分析 |
3.1 煤矿安全投入动力机制的内涵 |
3.2 煤矿安全投入的内生动力和外生动力因素分析 |
3.2.1 煤矿安全投入的内生动力分析 |
3.2.2 煤矿安全投入的外生动力分析 |
3.3 煤矿安全投入的内生动力和外生动力的耦合分析 |
3.3.1 耦合基础 |
3.3.2 耦合机制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4 煤矿安全投入影响因素分析 |
4.1 安全投入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
4.2 煤矿安全投入影响因素识别及概念模型确立 |
4.2.1 煤矿安全投入影响因素资料的收集及处理 |
4.2.2 煤矿安全投入影响因素概念模型确立 |
4.3 煤矿安全投入影响因素量表编制及数据处理 |
4.3.1 调查问卷设计 |
4.3.2 问卷设计的偏差控制 |
4.3.3 调查实施及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
4.3.4 探索性因子分析理论模型构建 |
4.3.5 数据信度与效度分析 |
4.4 煤矿安全投入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的AMOS实现及分析 |
4.4.1 结构方程模型构建 |
4.4.2 结构方程模型AMOS应用 |
4.4.3 煤矿安全投入影响因素结构路径评价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煤矿安全投入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分析 |
5.1 煤矿安全投入评价指标研究现状及不足 |
5.1.1 煤矿安全投入评价指标研究现状 |
5.1.2 煤矿安全投入评价指标研究不足 |
5.2 煤矿安全投入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5.3 煤矿安全投入评价指标的构建 |
5.4 煤矿安全投入综合评价指标的实证分析 |
5.4.1 各煤矿的基本概况 |
5.4.2 煤矿分类指标构建及实证分析 |
5.4.3 煤矿安全投入综合评价指标实证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煤矿安全投入效率评价模型构建及实证研究 |
6.1 数据包络分析(DEA)理论概述 |
6.2 效率评价模型构建 |
6.2.1 超效率SBM评价模型介绍 |
6.2.2 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介绍 |
6.3 煤矿安全投入效率评价的实证研究 |
6.3.1 考虑非期望产出的煤矿安全投入技术效率静态分析 |
6.3.2 煤矿安全投入技术效率综合分析 |
6.3.3 考虑非期望与不考虑非期望安全投入技术效率对比分析 |
6.3.4 煤矿安全投入技术效率分类分析 |
6.3.5 利用松弛变量分析非有效DUM并提出改进建议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HX电厂安全生产管理水平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5 论文思路及框架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综述 |
2.1 安全管理内涵 |
2.2 安全生产管理水平评价理论 |
2.3 安全风险评价 |
3 HX电厂安全管理现状 |
3.1 HX电厂企业概况 |
3.2 HX电厂组织结构和安全管理内容 |
3.3 HX电厂安全管理风险描述 |
4 HX电厂安全生产管理水平评价体系构建 |
4.1 HX电厂安全管理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
4.2 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3 HX电厂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综合评价方法 |
5 HX电厂安全生产管理水平评价 |
5.1 HX电厂安全管理评价流程及权重确定 |
5.2 HX电厂安全生产管理水平评价指标权重计算结果 |
5.3 HX电厂安全生产管理评价结果分析 |
6 HX电厂安全生产管理水平提升策略 |
6.1 提升制度标准管理水平的措施 |
6.2 提升组织机构管理水平的措施 |
6.3 提升工艺和设备管理水平的措施 |
6.4 提升作业环境与许可水平的措施 |
6.5 提升教育培训管理水平的措施 |
6.6 提升危险源(隐患)管理水平的措施 |
6.7 提升相关方(外包队伍)管理水平的措施 |
6.8 提升预警和应急管理水平的措施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高校安全文化建设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和不足 |
1.4.1 研究创新点 |
1.4.2 研究不足 |
第二章 高校安全文化的概述 |
2.1 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基本概念 |
2.1.1 高校安全文化的定义 |
2.1.2 高校安全文化的构成 |
2.1.3 高校安全文化的特征 |
2.1.4 高校安全文化的功能 |
2.2 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实践历程 |
2.2.1 安全文化建设的历史回顾 |
2.2.2 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发展历程 |
2.2.3 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
2.3 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 |
2.3.1 人本安全原理 |
2.3.2 马斯洛需求层次原理 |
2.3.3 系统论 |
2.3.4 球体斜坡力学原理 |
2.3.5 文化力场原理 |
第三章 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现状 |
3.1 安全理念文化建设方面 |
3.1.1 领导体制逐步健全,责任落实有待加强 |
3.1.2 工作理念逐步形成,安全承诺有待深化 |
3.1.3 愿景目标逐步确立,工作方略有待细化 |
3.1.4 安全知识逐步普及,安全意识有待提高 |
3.2 安全制度文化建设方面 |
3.2.1 学习制度坚持不懈,隐患治理有待抓实 |
3.2.2 食宿管理逐步规范,实验安全隐患最忧 |
3.2.3 应急预案渐趋完善,考核评估还需加强 |
3.3 安全行为文化建设方面 |
3.3.1 校内教育成效显着,家校互动有待强化 |
3.3.2 技能培训有序开展,管理制度执行不力 |
3.3.3 心理教育有声有色,心理状况令人担忧 |
3.3.4 遵纪守法成为共识,可防案件仍然高发 |
3.4 安全物质文化建设方面 |
3.4.1 硬件设施得到改善,运行管理还需加强 |
3.4.2 信息技术得到应用,系统集成亟待加强 |
第四章 高校安全文化建设体系的构建 |
4.1 安全文化建设的目标 |
4.1.1 安全成为习惯 |
4.1.2 安全成为规范 |
4.1.3 安全成为风气 |
4.1.4 安全成为实力 |
4.2 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原则 |
4.2.1 人本性的原则 |
4.2.2 系统性的原则 |
4.2.3 全员性的原则 |
4.2.4 可行性的原则 |
4.2.5 方向性的原则 |
4.3 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内容 |
4.3.1 安全理念文化体系 |
4.3.2 安全制度文化体系 |
4.3.3 安全行为文化体系 |
4.3.4 安全物质文化体系 |
4.4 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路径 |
4.4.1 “理论、法律、制度”分层推动 |
4.4.2 “学校、家庭、社区”协同推动 |
4.4.3 “学生、朋辈、教师”共同推动 |
4.4.4 “部(处)、院(部)、班级”整体推动 |
4.5 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方法 |
4.5.1 组织层级网格法 |
4.5.2 内容系统构建法 |
4.5.3 集中教育常态法 |
4.5.4 线上线下互补法 |
4.5.5 定量考核评价法 |
第五章 高校安全文化建设评价 |
5.1 高校安全文化建设评价的基本概念 |
5.1.1 评价的定义 |
5.1.2 评价的目的 |
5.1.3 评价的主体 |
5.1.4 评价的客体 |
5.1.5 评价的类型 |
5.1.6 评价的标准 |
5.1.7 评价的内容 |
5.2 高校安全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5.2.1 高校安全文化建设评价指标构建的原则 |
5.2.2 高校安全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
5.2.3 高校安全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效度检验 |
5.2.4 高校安全文化建设评价指标量化与融合 |
5.3 高校安全文化建设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5.3.1 构造判断矩阵 |
5.3.2 层次单排序的特征根法 |
5.3.3 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 |
5.4 高校安全文化建设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
5.4.1 三级指标模糊综合判断 |
5.4.2 二级指标模糊综合判断 |
5.4.3 一级指标模糊综合判断 |
5.4.4 模糊评判结果处理 |
5.5 高校安全文化建设评价的实施 |
5.5.1 建立评估组织 |
5.5.2 制定评估方案 |
5.5.3 实施现场评估 |
5.5.4 完成评估报告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现状调查个别访谈题统计结果(教职工卷) |
附录2 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现状调查问卷统计结果(学生卷) |
附录3 安全理念文化建设检查表 |
附录4 安全制度文化建设检查表 |
附录5 安全行为文化建设检查表 |
附录6 安全物质文化建设检查表 |
附录7 安全特色文化建设检查表 |
附录8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附录9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四、掌握规律,做好企业安全防范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 [1]城乡结合部公交车辆运行风险评价及其防控对策研究[D]. 凌浩晗.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2]唐山开滦赵各庄矿安全风险管理体系优化研究[D]. 丁思远. 燕山大学, 2020(06)
- [3]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J].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山西省人民政府公报, 2020(06)
- [4]安全生产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研究 ——以青岛J区安全生产双重预防体系为例[D]. 宫程程. 青岛大学, 2020(02)
- [5]新疆三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医疗救援应急管理研究[D]. 方娴. 吉林大学, 2020(08)
- [6]德惠市D公司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优化策略研究[D]. 徐雪. 吉林大学, 2020(08)
- [7]山东欣欣园置业有限公司的建筑安全管理体系改进策略研究[D]. 王振兴.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5)
- [8]煤矿安全投入影响因素系统分析及其效率评价研究[D]. 王海涛.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20(01)
- [9]HX电厂安全生产管理水平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D]. 王瀚仑.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10]高校安全文化建设与评价研究[D]. 李佳慧. 南京邮电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