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食用菌新品种:巴西蘑菇(论文文献综述)
张扬,钱磊,訾惠君,周永斌,张志军[1](2021)在《响应面分析法在食用菌领域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统计分析方法中的响应面法自问世以来在众多领域应用广泛,在总结近年响应面分析方法在食用菌研究与生产方面应用的同时,提出该方法在食用菌领域的其他方面还具有更实际的可操作性,为该方法能够在食用菌领域中得到更进一步的推广与应用提供参考。
黄在兴,王义祥,赵光辉,翁伯琦,杨丽萍,刘朋虎[2](2020)在《姬松茸育种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总结当前姬松茸育种研究成果,为优良姬松茸品种选育和产业发展提供借鉴。[方法]通过文献检索,从物理诱变育种、化学诱变育种、杂交育种、组织和单孢分离等方面综述了姬松茸育种的研究进展。[结果]物理诱变易获得高产、营养丰富、次级代谢产物含量高和重金属含量低的改良种,是常用的姬松茸育种方法。化学诱变虽然能够有效提高多糖产量,但化学诱变剂多属于有毒物质,在育种中应用较少。姬松茸种质资源匮乏,限制了传统杂交育种及组织和单孢分离的应用。[结论]目前姬松茸育种工作存在育种技术单一、工作量大等问题,建议加快构建有效的遗传转化体系,加强定向改良育种的应用和多种育种技术的融合,建立优质种质资源库,促进种质资源共享和流通,多方面推动优良菌种的选育。
邹彰毅[3](2020)在《姬松茸高产维生素B12菌株的选育》文中研究说明姬松茸食药用价值丰富、栽培效益可观、有利于资源循环利用,发展前景广阔。但国内种质资源缺乏,因此进行姬松茸育种研究十分必要。随着社会发展素食者不断增多,而素食者普遍缺乏维生素B12。据此,本研究以姬松茸JS01为试验材料,分别获取其原生质体和孢子,并通过紫外诱变试验、诱变菌株的筛选和鉴定试验、栽培试验等,以期获得高产维生素B12的姬松茸菌株,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单因素试验以及正交实验,利用SPSS 22.0软件进行分析,对姬松茸原生质体的制备及再生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原生质体最佳制备条件为:菌龄7 d,以0.6mol·L-1 KCl作渗透压稳定剂,溶壁酶浓度1.5%,酶解温度30℃,酶解时间4.0 h,pH6.0,在此条件下原生质体产量高达1.97×107个·mL-1;菌龄6 d,以0.6 mol·L-1 MgSO4作渗透压稳定剂,溶壁酶浓度2.0%,酶解温度30℃,酶解时间3.0 h,pH 6.5,再生培养基为GM时,原生质体的再生率最高,为1.12%。再生培养基中添加纤维二糖和维生素B1后,再生率为1.17%,较优化结果提高了4.46%。2.通过紫外诱变试验、诱变菌株的筛选及鉴定试验,对高产维生素B12菌株进行选育。结果表明姬松茸原生质体和孢子的紫外诱变最佳时长分别为55 s和4 min。相较而言,孢子因获取难度低、易保存、易萌发,短期内能得到大量诱变菌株,更适合诱变育种研究。通过高效液相检测,JS01中维生素B12的含量为3.7954μg·g-1,筛选出诱变菌株BUV-16,其含量为4.1089μg·g-1,较JS01提高了8.26%。通过ITS扩增及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表明BUV-16、Agaricus blazei KF281111.1、Agaricus blazei MF403088.1、JS01进化关系较近;BUV-16与Agaricus subrufescens KJ541802.1、Agaricus subrufescens KJ541804、Agaricus pseudominipurpureus MG196356.1、Agaricus rufoaurantiacus KT951558.1、Agaricus sp.EU284018.1进化关系较远。3.对选育出的诱变菌株与亲本进行栽培试验,并分别检测子实体中维生素B12的含量。结果表明BUV-16子实体菇型周正,其大小、伞径、柄长等均与姬松茸JS01的子实体无明显差异,经统计,姬松茸JS01产量为4.40 kg·m-2,BUV-16产量为4.15 kg·m-2,产量差异较小,表明BUV-16可用于正常栽培。经高效液相检测,姬松茸JS01子实体中维生素B12含量为3.9014μg·g-1;BUV-16子实体中维生素B12含量为4.1866μg·g-1,较JSO1子实体提高了7.31%,均较各自菌丝体维生素B12含量有一定提高,但差异较小,原因可能是菌盖上附着的细菌等对其含量有一定影响,且不同取样部位,维生素B12含量不同。
刘培培[4](2019)在《中国美味蘑菇驯化栽培及抗宫颈癌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宫颈癌不仅是全球第四大常见的恶性肿瘤,而且是女性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许多欠发达国家宫颈癌的3年至5年生存率<50%。虽然化疗或新辅助化疗已用于宫颈癌治疗,但化疗对人体的毒性和耐药性是显而易见的。长期以来,人们已经确定来自食用和药用真菌的抗氧化剂和其他活性化合物可能有助于预防癌症,来自食用和药用真菌的天然化合物可被视为宫颈癌治疗中的补充药物。近年来,部分蘑菇属的新品种被不断发现和报道,中国美味蘑菇(Agaricus sinodeliciosus)是蘑菇属中近年来报道的一个新物种,是一种体型巨大的蘑菇,且已驯化栽培成功,若能从中找到抗肿瘤的活性物质,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药物原材料不足的问题。本研究的实验材料是采集于新疆的一种个体巨大的野生蘑菇-“中国美味蘑菇”。本文首先以中国美味蘑菇菌丝体为研究材料,对中国美味蘑菇菌丝体生物学特性,驯化栽培以及营养成分进行研究;其次,以中国美味蘑菇野生子实体的粗提物为材料,通过细胞迁移、克隆、细胞增殖、细胞凋亡、ROS的释放、PARP的表达以及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等检测来评价石油醚提取物和氯仿提取物的抗宫颈癌Hela细胞活性,并进一步探究中国美味蘑菇提取物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中国美味蘑菇野生子实体的提取物对Hela细胞有较好的抑制作用。然而,中国美味蘑菇提取物是混合物,具有许多成分不明的活性物质,且发挥主要活性作用单体物质很难找到。因此,后续对石油醚提取物进行分离鉴定,并从中分离得到一种单体化合物麦角甾醇,并对其进行抗宫颈癌活性评价。主要结果如下:1.葡萄糖为中国美味蘑菇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大豆蛋白胨为中国美味蘑菇菌丝生长最适的氮源;而最适合中国美味蘑菇菌丝生长的温度是25℃,中国美味蘑菇菌丝生长最适pH值为6。初步驯化显示,芦苇栽培基质第一潮菇平均每棒产量为0.245kg,生物学效率达38.5%;中国美味蘑菇不仅高蛋白质、低脂肪,膳食纤维和矿物质丰富,还具有较高的保健价值,是一种不可多得的药食两用菌。2.石油醚提取物和氯仿提取物均能抑制Hela细胞的迁移,克隆形成,细胞的增值,促进细胞凋亡并且可促进PARP蛋白表达和ROS释放。其抑制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上调Bax,Bad,P53,AIF和cleaved-caspase-3蛋白的表达和下调Bcl2,pro-capase-3蛋白的表达来实现的。3.采用HPLC和NMR方法,来鉴定中国美味蘑菇石油醚提取物和氯仿提取物中起抗肿瘤作用的活性成分。经鉴定石油醚提取物中的组分A为麦角甾醇。细胞增殖实验表明石油醚提取物和麦角甾醇对Hela细胞均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并且石油醚提取物对Hela细胞的抑制作用大于麦角甾醇。本研究掌握了中国美味蘑菇的生物学特性,并且将其驯化栽培成功;同时对中国美味蘑菇野生子实体提取物进行抗肿瘤活性研究,发现石油醚提取物和氯仿提取物对Hela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促进细胞凋亡来调控的。从石油醚提取物中分离鉴定出一种活性物质为麦角甾醇,并且麦角甾醇也可以抑制Hela细胞增值。由此可见,此研究可为中国美味蘑菇今后商业化栽培提供科学依据,并为中国美味蘑菇提取物抗肿瘤活性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中国美味蘑菇活性成分有可能发展成为潜在的抗宫颈癌治疗的化疗药物。
高原[5](2019)在《皱环球盖菇生产关键技术及菌株筛选研究》文中认为皱环球盖菇色泽艳丽,味道鲜美,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矿物质及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并具有一定的保健功能。近年来,皱环球盖菇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大,产业发展迅速。但由于在我国皱环球盖菇规模化栽培的历史较短,技术研究缺乏系统性,未能建立其栽培技术标准。因此,不同的区域栽培原料、栽培模式、管理方法差异较大,导致其产量低而不稳。本文针对陕西关中具体情况对皱环球盖菇栽培的原料,覆土材料,无机氮源,无机盐营养,菌床优势细菌,呼吸强度及优良菌株筛选进行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了不同栽培原料、不同接种量、不同覆土材料和土壤添加量对皱环球盖菇产量及子实体形态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苹果木屑为皱环球盖菇栽培的优质原料;秋栽情况下适宜接种量为5%;适宜的覆土材料为“75%田园土(黏土)+25%木屑”;在基质中添加20%腐殖土可显着提高子实体的产量。2.研究了4种无机盐和6种无机氮对皱环球盖菇产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硫酸镁和磷酸氢二铵能显着提高皱环球盖菇的产量。其适宜用量分别为基质风干重的0.56%和0.11%。3.从菌床中分离出18株优势细菌,研究了不同细菌菌株对皱环球盖菇子实体产量和形态的影响。其中,细菌X8和G10对产量影响显着,可提高产量30%以上。4.测定了皱环球盖菇不同生长阶段呼吸强度。结果表明,皱环球盖菇菌丝生长阶段呼吸强度随培养时间的延长提高,在子实体形成阶段最高,以后逐渐下降。5.从30株杂交菌株中选出4株优良菌株(1-9-30、2-9-2F2、1-7-30、1-14-1)。
刘培培,汪雯翰,贾薇,李传华,张亚平[6](2019)在《中国美味蘑菇石油醚提取物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文中提出采用细胞划痕方法检测中国美味蘑菇石油醚提取物对A549细胞体外迁移能力的影响,根据克隆形成的数量评估石油醚提取物对A549细胞的增殖能力的影响;并测定A549细胞增殖效率、细胞凋亡率以及BCL-2、Bcl-xl、Cyto-c、Caspase-3和AIFM1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中国美味蘑菇石油醚提取物可降低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的迁移能力,且呈剂量依赖性;石油醚提取物能够抑制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的增殖,同样呈剂量依赖性;石油醚提取物处理后的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 BCL-2和Bcl-xl基因表达水平降低,Cyto-c、Caspase-3和AIFM1表达水平提高。因此,石油醚提取物可以有效抑制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的增殖,降低细胞迁移能力和克隆形成,诱导细胞凋亡。
汤昕明,冯云利,郭相,马明,陈正启,吴素蕊[7](2019)在《我国食药用菌栽培现状分析及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统计,详细列出我国可人工栽培105种食药用菌名录,并对近5年国内重点省份和主要品种的栽培食药用菌产量及主要食药用菌出口创汇情况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我国食药用菌栽培发展的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展望。以期为食药用菌科研工作者提供新的研究方向与思路。
刘朋虎,赖瑞联,陈华,王义祥,翁伯琦[8](2019)在《镉对食用菌生长的影响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在食用菌产品重金属污染中,镉超标所占的比例相对突出。生产实践表明,镉在食用菌中的富集不仅会导致其减产并影响其品质,而且会通过食物链的传递而危害人体健康。文章在分析不同食用菌品种对重金属镉的响应的基础上,重点综述镉的污染途径及相关富集机制,主要包括不同品种差异、生产环境影响、不同阈值效应、要素交互作用、梯度激发响应等内在规律,阐述相关食用菌品种具有富集甚至超富集镉元素的生理特性,发现金属硫蛋白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生物活体内且比较容易被重金属、激素和各种细胞因子诱导的低分子量金属结合蛋白物质;金属硫蛋白在菇体内的生物功能,主要表现为与重金属结合,包括形成螯合物,改变重金属离子赋存形态,从而降低重金属离子毒害程度。文章也关注防控食用菌生产过程对镉富集的技术研究进展,并结合生产实践,提出了合理选择品种、添加有益元素、优化栽培方式、优选生产材料、合理选择土壤等技术对策,以求为食用菌产业的绿色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郑剑君[9](2017)在《巴西蘑菇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巴西蘑菇生长在高温、高湿、密闭的环境中,常见各种病菌、虫害发生。对巴西蘑菇病虫害防治应以防为主、综合防治。本文总结了巴西蘑菇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以供参考。
宋冰,付永平,李丹,叶建强,徐安然,王菲,苏文英,代月婷,郭昱秀,李晓,李玉[10](2017)在《食药用菌诱变育种研究进展》文中认为诱变育种是一项借助诱变剂人为的诱导突变,创造出杂交育种中无法创制的新性状的育种技术。自然界中的突变只有0.1%,而诱变育种可以提高到3%左右,比自然突变高100倍以上。诱变技术已经在食药用菌育种中广为利用,本文针对诱变育种的原理、方法、在食药用菌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阐述,最后为食药用菌诱变育种的进一步发展进行了探讨和展望,这为利用诱变技术进行食药用菌品种的选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
二、食用菌新品种:巴西蘑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食用菌新品种:巴西蘑菇(论文提纲范文)
(1)响应面分析法在食用菌领域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响应面法在食用菌基础研究和生产上的应用 |
1.1 用于培养基配方优化 |
1.2 用于优化生长培养条件 |
1.3 用于优化功能物质发酵条件 |
1.4 用于食用菌功能物质提取及制备工艺优化 |
1.5 用于食用菌保鲜工艺优化 |
1.6 用于食用菌产品加工工艺优化 |
2 响应面法在食用菌领域的应用前景分析 |
2.1 用于野生食用菌驯化、新品种栽培选育参数探究 |
2.2 应用于工厂化栽培实践 |
2.2.1 用于工厂化金针菇的装料栽培配方优化 |
2.2.2 用于摇瓶液体培养基的优化 |
2.2.3 用于工厂化栽培工艺研究 |
2.3 应用于食用菌采后包装和储运的条件探索 |
3 结论 |
(2)姬松茸育种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诱变育种技术 |
1.1 物理诱变 |
1.1.1 单一物理诱变 |
1.1.2 复合物理诱变 |
1.2 化学诱变 |
2 杂交育种 |
3 组织和单孢分离育种 |
4 展望 |
(1)以构建遗传转化体系为突破,加快定向改良育种。 |
(2)以多技术交叉融合为优势,选育更多优良菌株。 |
(3)以学术交流为平台,共享优良种质资源。 |
(3)姬松茸高产维生素B12菌株的选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姬松茸概述 |
1.1.1.1 姬松茸简介 |
1.1.1.2 姬松茸的营养价值 |
1.1.1.3 姬松茸的药用价值 |
1.1.1.4 姬松茸的应用及研究现状 |
1.1.2 栽培品种和菌种质量对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制约 |
1.1.3 食用菌育种方法概述 |
1.1.4 食用菌与维生素B |
1.1.5 维生素B_(12) 概述 |
1.1.5.1 维生素B_(12) 的价值 |
1.1.5.2 维生素B_(12) 检测方法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主要研究内容综述 |
1.4 技术路线 |
第2章 姬松茸原生质体制备及再生条件优化 |
2.1 试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仪器 |
2.1.3 试验试剂 |
2.1.4 培养基配制 |
2.2 试验方法 |
2.2.1 菌丝体的培养及干质量曲线测定 |
2.2.2 原生质体制备 |
2.2.3 原生质体再生 |
2.2.4 单因素试验设计 |
2.2.5 正交实验设计 |
2.2.6 验证实验 |
2.2.7 再生培养基调整 |
2.2.8 数据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姬松茸菌丝体干质量曲线 |
2.3.2 不同培养方式对姬松茸原生质体产量的影响 |
2.3.3 菌龄对姬松茸原生质体产量及再生率的影响 |
2.3.4 渗透压稳定剂的种类与浓度对姬松茸原生质体产量及再生率的影响 |
2.3.5 酶的种类及浓度对姬松茸原生质体产量及再生率的影响 |
2.3.6 酶解时间及酶解温度对姬松茸原生质体产量及再生率的影响 |
2.3.7 pH对姬松茸原生质体产量及再生率的影响 |
2.3.8 再生培养基对姬松茸原生质体再生率的影响 |
2.3.9 正交实验结果 |
2.3.10 SPSS分析结果 |
2.3.11 试验结果的验证 |
2.3.12 再生培养基调整结果 |
2.4 小节与讨论 |
第3章 姬松茸高产维生素B_(12) 菌株的诱变及选育 |
3.1 试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仪器 |
3.1.3 试验试剂 |
3.1.4 培养基配制 |
3.2 试验方法 |
3.2.1 姬松茸原生质体的获取 |
3.2.2 姬松茸孢子的获取 |
3.2.3 紫外线诱变处理 |
3.2.4 拮抗试验 |
3.2.5 生物学特性观察 |
3.2.6 遗传稳定性试验 |
3.2.7 维生素B_(12) 的检测 |
3.2.8 DNA分子指纹图谱鉴定 |
3.3 试验结果 |
3.3.1 紫外诱变剂量的选择 |
3.3.2 诱变菌株的筛选 |
3.3.3 高效液相检测结果 |
3.3.3.1 色谱条件选择 |
3.3.3.2 线性关系 |
3.3.3.3 精密度试验 |
3.3.3.5 准确度试验 |
3.3.3.6 样品含量测定 |
3.3.4 分子鉴定结果 |
3.3.4.1 PCR凝胶电泳结果 |
3.3.4.2 系统发育树 |
3.4 小节与讨论 |
第4章 诱变菌株的栽培试验 |
4.1 试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仪器 |
4.1.3 试验试剂 |
4.1.4 培养基配制 |
4.2 试验方法 |
4.2.1 菌种的制作 |
4.2.2 菇棚的选址及搭建 |
4.2.3 培养料的处理 |
4.2.4 栽培及发菌管理 |
4.2.5 病虫害防治 |
4.2.6 出菇期管理 |
4.2.7 子实体菇型及产量对比 |
4.2.8 子实体维生素B_(12) 含量检测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栽培条件 |
4.3.2 栽培环境 |
4.3.3 其他 |
4.3.4 子实体菇型及产量对比结果 |
4.3.5 子实体维生素B_(12) 含量检测结果 |
4.4 小节与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中国美味蘑菇驯化栽培及抗宫颈癌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蘑菇属概况 |
1.2 蘑菇属生长条件 |
1.2.1 营养条件 |
1.2.2 环境条件 |
1.3 野生菌驯化研究进展 |
1.3.1 国外野生菌驯化研究进展 |
1.3.2 国内野生菌驯化栽培研究进展 |
1.4 野生菌的价值 |
1.4.1 野生菌的食用价值 |
1.4.2 野生菌的药用价值 |
1.5 宫颈癌概况 |
1.6 蘑菇的主要活性成分及抗肿瘤活性 |
1.7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中国美味蘑菇生物学特性研究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菌种 |
2.1.2 实验试剂 |
2.1.3 实验仪器 |
2.1.4 物种鉴定 |
2.1.5 菌种的分离与纯化以及制备 |
2.1.6 培养基配方 |
2.2 实验方法 |
2.2.1 温度试验 |
2.2.2 pH试验 |
2.2.3 碳源试验 |
2.2.4 氮源试验 |
2.2.5 菌丝日均长速的测定 |
2.3 实验结果 |
2.3.1 温度对中国美味蘑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
2.3.2 pH对中国美味蘑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
2.3.3 碳源对中国美味蘑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
2.3.4 氮源对中国美味蘑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
2.4 结论 |
第三章 中国美味蘑菇驯化栽培及营养成分研究 |
3.1 实验材料 |
3.2 实验试剂及仪器 |
3.2.1 实验试剂 |
3.2.2 实验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母种培养基配方 |
3.3.2 原种培养基配方 |
3.3.3 驯化和栽培 |
3.4 中国美味蘑菇营养成分分析 |
3.5 实验结果 |
3.5.1 不同培养基对菌丝生长影响 |
3.5.2 驯化和栽培 |
3.5.3 中国美味蘑营养成分分析 |
3.6 结论 |
第四章 中国美味蘑菇提取物体外抗宫颈癌活性评价 |
4.1 实验材料 |
4.2 实验试剂及仪器 |
4.2.1 实验试剂 |
4.2.2 实验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中国美味蘑菇子实体提取物制备 |
4.3.2 细胞培养 |
4.3.3 细胞迁移能力检测 |
4.3.4 平板克隆法检测细胞活力 |
4.3.5 肿瘤细胞增殖抑制实验 |
4.4 实验结果 |
4.4.1 石油醚提取物和氯仿提取物对Hela细胞迁移的影响 |
4.4.2 石油醚提取物和氯仿提取物对Hela细胞克隆的影响 |
4.4.3 石油醚提取物和氯仿提取物对Hela细胞的增殖的影响 |
4.5 结论 |
第五章 中国美味蘑菇提取物体外抗宫颈癌分子机制研究 |
5.1 实验材料 |
5.2 实验试剂及仪器 |
5.2.1 实验试剂 |
5.2.2 实验仪器 |
5.3 实验方法 |
5.3.1 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 |
5.3.2 细胞内活性氧释放的测定 |
5.3.3 ELISA法检测PARP蛋白的表达 |
5.3.4 Western blot检测相关蛋白的表达 |
5.4 实验结果 |
5.4.1 石油醚提取物和氯仿提取物对Hela细胞凋亡的影响 |
5.4.2 石油醚提取物和氯仿提取物对Hela细胞ROS释放的影响 |
5.4.3 石油醚提取物对PARP蛋白表达的影响 |
5.4.4 石油醚提取物对凋亡蛋白表达的影响 |
5.5 结论 |
第六章 中国美味蘑菇提取物抗宫颈癌活性成分鉴定及活性评价 |
6.1 实验材料 |
6.2 实验试剂及仪器 |
6.2.1 实验试剂 |
6.2.2 实验仪器 |
6.3 实验方法 |
6.3.1 HPLC分析 |
6.3.2 核磁共振 |
6.3.3 麦角甾醇HPLC分析 |
6.3.4 体外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实验 |
6.4 实验结果 |
6.4.1 石油醚提取物和氯仿提取物HPLC分析 |
6.4.2 石油醚提取物核磁共振分析 |
6.4.3 石油醚提取物组分A和麦角甾醇HPLC分析 |
6.4.4 石油醚提取物和麦角甾醇体外对Hela细胞增殖的影响 |
6.5 结论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5)皱环球盖菇生产关键技术及菌株筛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皱环球盖菇概述 |
1.1.1 自然分布及栽培历史 |
1.1.2 形态特征 |
1.1.3 营养条件 |
1.1.4 生活条件 |
1.1.5 营养价值与保健功能 |
1.2 栽培技术 |
1.2.1 栽培原料、季节及场地 |
1.2.2 栽培模式 |
1.2.3 栽培管理 |
1.3 土壤在食用菌生产中作用 |
1.4 食用菌呼吸作用研究 |
1.4.1 呼吸强度的概念 |
1.4.2 测定方法 |
1.4.3 研究现状 |
1.5 食用菌育种技术 |
1.5.1 自然选育 |
1.5.2 杂交 |
1.5.3 诱变 |
1.5.4 原生质体融合 |
1.5.5 基因工程 |
1.6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皱环球盖菇栽培及覆土材料筛选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栽培原料对子实体产量及形态的影响 |
2.2.2 接种量对子实体产量及形态的影响 |
2.2.3 覆土材料对皱环球盖菇子实体产量及形态的影响 |
2.2.4 不同土壤添加量对皱环球盖菇子实体产量及形态的影响 |
2.3 结论与讨论 |
第三章 无机盐和无机氮对皱环球盖菇产量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无机盐对子实体产量的影响 |
3.2.2 不同无机氮对子实体产量的影响 |
3.3 结论与讨论 |
第四章 菌床优势细菌对子实体产量及形态的影响 |
4.1 材料 |
4.1.1 菌种 |
4.1.2 培养基 |
4.1.3 分离样品 |
4.2 方法 |
4.2.1 菌床优势细菌分离 |
4.2.2 不同非固氮细菌对子实体产量及形态的影响 |
4.2.3 不同固氮菌对子实体产量及形态的影响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测序结果及菌株鉴定 |
4.3.2 不同非固氮细菌对子实体产量的影响 |
4.3.3 不同非固氮细菌对子实体形态的影响 |
4.3.4 不同固氮菌对子实体产量的影响 |
4.3.5 不同固氮菌对子实体形态的影响 |
4.4 结论与讨论 |
第五章 皱环球盖菇呼吸强度测定 |
5.1 材料 |
5.1.1 菌种 |
5.1.2 培养基 |
5.1.3 样品 |
5.1.4 仪器 |
5.2 方法 |
5.2.1 原种制备 |
5.2.2 栽培 |
5.2.3 取样 |
5.2.4 呼吸测定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生长不同时期皱环球盖菇菌丝呼吸强度变化 |
5.3.2 子实体发育不同时期呼吸强度变化 |
5.4 结论与讨论 |
第六章 皱环球盖菇优良菌株筛选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材料 |
6.1.2 方法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不同菌株的产量比较 |
6.2.2 不同菌株出菇时间比较 |
6.2.3 不同菌株出菇期温度范围比较 |
6.2.4 不同菌株子实体形态比较 |
6.3 结论与讨论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7.3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中国美味蘑菇石油醚提取物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试剂 |
1.3 仪器 |
1.4 中国美味蘑菇子实体提取物制备 |
1.5 细胞培养 |
1.6 细胞迁移能力检测 |
1.7 平板克隆法检测细胞活力 |
1.8 肿瘤细胞增殖抑制率评估 |
1.9 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 |
1.1 0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
1.1 1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石油醚提取物抑制A549细胞迁移 |
2.2 石油醚提取物抑制A549细胞克隆 |
2.3 石油醚提取物抑制A549细胞的增殖 |
2.4 石油醚提取物诱导A549细胞发生早期凋亡 |
2.5 石油醚提取物影响A549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 |
3 讨论 |
(7)我国食药用菌栽培现状分析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可栽培食药用菌情况统计 |
2 近5年主要产区和主要种类食药用菌产量分析 |
3 2012—2016年我国栽培类食药用菌产品出口情况分析 |
4 栽培类食药用菌产业展望 |
4.1 丰富种类, 发展绿色食用菌产业 |
4.2 开发新品种, 研制新技术 |
4.3 提高认知度, 提升保鲜技术, 丰富产品类型 |
(8)镉对食用菌生长的影响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食用菌生产过程重金属镉污染现状与分析 |
1.1 食用菌生产形成新的发展态势 |
1.2 食用菌生产过程中镉污染概况 |
1.2.1 生产环境因素 |
1.2.2 品种内在特性 |
1.2.3 存在交互作用 |
1.2.4 存在阈值效应 |
1.2.5 存在激发响应 |
1.3 食用菌生产过程镉污染的特征 |
2 食用菌生产过程镉吸收机制及其防控技术 |
2.1 食用菌生产过程对镉的吸收与富集响应 |
2.2 食用菌生产过程防控镉富集的技术研究 |
2.2.1 合理选择品种 |
2.2.2 添加有益元素 |
2.2.3 优化栽培方式 |
2.2.4 优选生产原料 |
2.2.5 合理选择土壤 |
3 展望 |
4 结论 |
(9)巴西蘑菇常见病虫害及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小孢盘菌 |
1.1 形态和发病症状 |
1.2 防治方法 |
2 棉絮状菌 |
2.1 形态和发病症状 |
2.2 防治方法 |
3 胡桃肉状菌 |
3.1 形态和发病症状 |
3.2 防治方法 |
4 白色石膏霉 |
4.1 形态和发病症状 |
4.2 防治方法 |
5 链孢霉 |
5.1 形态和发病症状 |
5.2 防治方法 |
6 粘菌 |
6.1 形态和发病症状 |
6.2 防治方法 |
7 木霉 |
7.1 形态和发病症状 |
7.2 防治方法 |
8 根霉 |
8.1 形态和发病症状 |
8.2 防治方法 |
9 鬼伞 |
9.1 形态和发病症状 |
9.2 防治方法 |
1 0 螨类 |
1 0.1 形态和发病症状 |
1 0.2 防治方法 |
1 1 菇蚊菇蝇 |
1 1.1 形态和发病症状 |
1 1.2 防治方法 |
(10)食药用菌诱变育种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诱变育种技术的分类 |
1.1 物理诱变育种 |
1.2 化学诱变育种 |
2 诱变育种的作用机理 |
3 诱变育种技术在食药用菌育种中的应用概况 |
3.1 食药用菌诱变育种的影响因素 |
3.1.1 出发菌株的选择: |
3.1.2 菌株诱变材料的选择: |
3.1.3 诱变剂的使用剂量: |
3.1.4 突变体菌株的鉴定: |
3.2 食药用菌诱变育种的应用概况 |
3.2.1 紫外线在食药用菌诱变育种中的应用: |
3.2.260Co在食药用菌诱变育种中的应用: |
3.2.3激光在食药用菌诱变育种中的应用: |
3.2.4 离子束在食药用菌诱变育种中的应用: |
3.2.5 太空育种在食药用菌诱变育种中的应用: |
3.2.6 常压室温等离子体技术在食药用菌诱变育种中的应用: |
3.2.7 化学诱变和复合诱变在食药用菌育种中的应用: |
4 食药用菌诱变育种研究展望 |
四、食用菌新品种:巴西蘑菇(论文参考文献)
- [1]响应面分析法在食用菌领域的应用[J]. 张扬,钱磊,訾惠君,周永斌,张志军. 中国食用菌, 2021(05)
- [2]姬松茸育种研究进展[J]. 黄在兴,王义祥,赵光辉,翁伯琦,杨丽萍,刘朋虎. 亚热带农业研究, 2020(04)
- [3]姬松茸高产维生素B12菌株的选育[D]. 邹彰毅. 陕西理工大学, 2020(10)
- [4]中国美味蘑菇驯化栽培及抗宫颈癌活性研究[D]. 刘培培. 石河子大学, 2019(01)
- [5]皱环球盖菇生产关键技术及菌株筛选研究[D]. 高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2)
- [6]中国美味蘑菇石油醚提取物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J]. 刘培培,汪雯翰,贾薇,李传华,张亚平. 上海农业学报, 2019(03)
- [7]我国食药用菌栽培现状分析及展望[J]. 汤昕明,冯云利,郭相,马明,陈正启,吴素蕊. 北方园艺, 2019(08)
- [8]镉对食用菌生长的影响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J]. 刘朋虎,赖瑞联,陈华,王义祥,翁伯琦. 生态环境学报, 2019(02)
- [9]巴西蘑菇常见病虫害及防治[J]. 郑剑君.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7(22)
- [10]食药用菌诱变育种研究进展[J]. 宋冰,付永平,李丹,叶建强,徐安然,王菲,苏文英,代月婷,郭昱秀,李晓,李玉. 微生物学通报, 20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