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发展中的分化与合成

生化发展中的分化与合成

一、生物化学发展中的分化与综合(论文文献综述)

张娟[1](2020)在《MiRNA-10a-5p靶向CHL1调控神经干细胞生物学行为及在神经管畸形发生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神经管畸形(neural tube defects,NTDs)是由于神经管闭合不全导致的一种严重的先天畸形,其危害严重,病因复杂。Micro RNA(miRNA)在神经管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其在NTDs发生中的作用尚不清楚,从miRNA的表观遗传角度深入研究NTDs的发病机制意义重大。本研究目的主要有:1从组学水平系统探讨维甲酸(retinoic acid,RA)诱导的NTDs鼠胚神经管组织中miRNA表达谱的变化情况,筛选NTDs发生相关的重要差异表达miRNAs。2研究miR-10a-5p在NTDs和正常鼠胚神经管中的表达差异,以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为细胞模型,探讨其在RA诱导的NTDs发生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1 NTDs模型的构建和小RNA组测序(small RNA sequence,s RNA-seq)1.1以C57BL/6小鼠为实验动物,于胚胎7.5天(embryonic day 7.5,E7.5),实验组孕鼠灌胃28 mg/kg RA构建NTDs鼠胚模型,对照组孕鼠灌胃相同剂量香油。1.2于E8.5、E9.5和E10.5三个时间点(神经管闭合期)分别分离对照组和实验组鼠胚脑泡组织,在Illumina Hi Seq TM2000测序平台进行s RNA-seq,获得正常组(Brc8.5、Brc9.5和Brc10.5)和NTDs组(Bra8.5、Bra9.5和Bra10.5)miRNA表达文库。2 NTDs鼠胚miRNA表达谱分析2.1计算对照组和NTDs组文库中miRNA归一化表达的倍数变化(log2 Ratio Bra/Brc)和P值。将符合|log2 Ratio|≥1和错误发生率(false discovery rate,FDR)≤0.001标准的miRNA定义为在两组中显着差异表达的miRNA,获得Bra8.5-vs-Brc8.5、Bra9.5-vs-Brc9.5和Bra10.5-vs-Brc10.5三组文库对的差异表达miRNAs,进一步通过交集分析获得共同差异表达miRNAs。2.2用Targetscan在线数据库预测miRNA作用的候选靶基因,并对候选靶基因进行GO和KEGG pathway显着性富集分析,了解候选靶基因参与的生物学过程及信号代谢通路。2.3筛选部分NTDs相关的差异表达miRNAs进行RT-q PCR表达量验证。3基于sRNA-seq数据分析,选取miR-10a-5p这一在NTDs鼠胚中表达丰度最高、差异倍数最大的上调差异表达miRNA为本部分研究的靶点,研究其表达异常对神经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3.1采用RT-qPCR技术对miR-10a-5p在NTDs鼠胚中的时空表达模式进行检测。3.2分别使用miR-10a-5p过表达慢病毒(LV-miR-10a)和miR-10a-5p mimics(mim-10a)转染NSCs和小鼠脑神经瘤细胞系Neuro-2a(N2a),并采用RT-q PCR检测miR-10a-5p的表达情况。3.3采用Brd U法和CCK-8法检测miR-10a-5p过表达对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检测miR-10a-5p过表达对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的影响;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技术检测miR-10a-5p对NSCs向星形胶质细胞(GFAP阳性细胞)和神经元(MAP2阳性细胞)分化的影响。4 miR-10a-5p靶向调控CHL1在NTDs发生中的作用机制研究4.1采用生物信息学预测miR-10a-5p作用的靶基因,筛选在神经系统中高表达且具有重要功能的Chl1为其候选靶基因。4.2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Chl1为miR-10a-5p的靶基因。4.3采用RT-q PCR和Western Blot(WB)检测RA诱导的NTDs鼠胚组织中CHL1m RNA和蛋白的表达,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胚胎脑部切片中CHL1的表达。4.4在NSCs中转染LV-miR-10a,采用RT-q PCR和WB检测靶基因Chl1的m RNA和蛋白的表达。4.5使用CHL1 si RNA转染NSCs,采用RT-q PCR和WB检测CHL1的m 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Brd U法检测CHL1敲低对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FCM检测CHL1敲低对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的影响;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技术检测CHL1敲低对NSCs向星形胶质细胞分化的影响。4.6使用CHL1过表达腺病毒(AV-CHL1)和LV-miR-10a共转染NSCs进行回补实验,采用WB检测CHL1的表达情况。采用Brd U法检测CHL1回复表达对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技术检测CHL1回复表达对NSCs向星形胶质细胞分化的影响。4.7采用WB检测RA诱导的NTDs鼠胚组织中CHL1下游MAPK通路蛋白的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切片中Ki67的表达;采用组织原位细胞凋亡检测技术(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mediated d UTP-biotin nick end labeling,TUNEL)检测切片中细胞的凋亡情况。4.8使用CHL1 si RNA转染NSCs,采用WB检测靶基因下游ERK/MAPK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情况。4.9用ERK激动剂Honokiol进行回补实验,LV-miR-10a转染NSCs后加入Honokiol,采用Brd U法检测对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对NSCs向星形胶质细胞分化的影响。结果:1 NTDs模型的构建和s RNA-seq1.1在E8.5时,与对照组相比,NTDs组鼠胚神经褶皱形态异常,闭合延迟;在E9.5和E10.5时,NTDs组鼠胚脑部均可观察到发育畸形,神经管未闭合。说明使用本实验方法能够成功构建小鼠NTDs模型,其较好地模拟了无脑畸形这一临床NTDs表型。1.2对提取的RNA、c DNA文库和测序数据进行质控,表明其质量较高,能够用于后续生物信息学分析。2 NTDs鼠胚miRNA表达谱分析2.1 Bra8.5-vs-Brc8.5检测到241个差异表达miRNAs,上调11个,下调230个;Bra9.5-vs-Brc9.5检测到271个差异表达miRNAs,上调47个,下调224个;Bra10.5-vs-Brc10.5检测到213个差异表达miRNAs,上调46个,下调167个。2.2使用Targetscan预测差异表达miRNA的候选靶基因。将s RNA-seq与课题组前期在相同样本上进行的转录组测序(m RNA-seq)数据联合分析过滤靶基因,过滤后的差异表达miRNAs和靶基因结果:在Bra8.5-vs-Brc8.5中有232对miRNA-m RNA,包含147个基因和62个miRNAs;在Bra9.5-vs-Brc9.5中有1223对,包含779个基因和115个miRNAs;在Bra10.5-vs-Brc10.5中有1530对,包含853个基因和84个miRNAs。2.3对过滤后的miRNAs的靶基因进行GO功能性富集分析,我们发现各时期的靶基因涉及的生物学过程主要包括neuron fate commitment、neuron differentiation、central nervous system development、neurogenesis、nervous system development等。分析了在GO term“central nervous system development”中富集的所有靶基因及相应的miRNA-m RNA对,筛选了19个miRNA-m RNA负调控对。2.4对过滤后的miRNAs的靶基因进行KEGG pathway富集分析,我们发现这些基因主要参与ECM-receptor interaction、pathways in cancer、neuroactive ligand-receptor interaction等pathway。2.5通过对Bra8.5-vs-Brc8.5、Bra9.5-vs-Brc9.5和Bra10.5-vs-Brc10.5三组文库对进行交集分析,我们筛选到了41个共同差异表达miRNAs。分层聚类分析将miRNAs亚群分为5类。对其中5个miRNAs进行了RT-q PCR验证,其表达模式均与测序结果一致。2.6对41个共同差异表达的miRNAs和196个共同差异表达的m RNAs进行联合分析,我们筛选了8个miRNA-m RNA对,它们在3个时间点上的表达模式均呈负相关。2.7 miR-10a-5p是在NTDs鼠胚中表达丰度最高、差异倍数最大的上调差异表达miRNA,其可能与NTDs发生密切相关。3 miR-10a-5p异常表达对神经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3.1 RT-q PCR结果显示:miR-10a-5p在NTDs鼠胚中的表达显着高于对照组。3.2 RT-q PCR结果表明,LV-miR-10a和mim-10a分别转染NSCs和N2a后,miR-10a-5p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3.3 Brd U和CCK-8结果显示:miR-10a-5p过表达抑制细胞的增殖能力;FCM结果表明:miR-10a-5p过表达使细胞周期阻滞,细胞被捕获在了G1期,无法进入S期;FCM结果表明:miR-10a-5p过表达诱导细胞的凋亡;免疫荧光结果表明:miR-10a-5p过表达时NSCs向星形胶质细胞分化的能力显着低于对照组。4 miR-10a-5p靶向调控CHL1在NTDs发生中的作用机制研究4.1生物信息学筛选miR-10a-5p的候选靶基因。4.2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证实:Chl1为miR-10a-5p的靶基因。4.3 WB结果显示:在RA诱导的NTDs鼠胚组织样本中CHL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免疫荧光结果显示:NTDs组织样本中CHL1表达降低。4.4 NSCs中miR-10a-5p过表达后,CHL1的m RNA和蛋白水平均降低。4.5转染CHL1 si RNA可降低NSCs中CHL1 m 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Brd U结果显示:CHL1敲低抑制细胞的增殖能力;FCM结果表明:CHL1敲低使细胞周期阻滞,细胞被捕获在了G1期,无法进入S期;FCM结果表明:CHL1敲低诱导细胞的凋亡;免疫荧光结果表明:CHL1敲低时NSCs向星形胶质细胞分化的能力显着低于对照组。4.6 WB结果显示:AV-CHL1回复表达能够挽救miR-10a-5p对CHL1表达的抑制作用;Brd U结果显示:AV-CHL1回复表达能够挽救miR-10a-5p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免疫荧光实验结果表明:AV-CHL1回复表达能够挽救miR-10a-5p对细胞分化的影响。4.7 WB结果显示:在RA诱导的NTDs鼠胚组织样本中MAPK通路的蛋白的磷酸化水平降低;免疫组化结果显示:NTDs组织样本中Ki67表达降低;TUNEL结果显示:NTDs组织样本中细胞凋亡增加。4.8 CHL1 si RNA转染NSCs使其在细胞中低表达后,WB结果显示:CHL1下游ERK/MAPK信号通路的蛋白表达水平降低。4.9 WB结果显示:ERK激动剂能够挽救miR-10a-5p对p-ERK表达的抑制作用;Brd U结果显示:ERK激动剂能够挽救miR-10a-5p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免疫荧光实验结果表明:ERK激动剂能够挽救miR-10a-5p对细胞分化的影响。结论:1通过对NTDs鼠胚的miRNA表达谱进行差异表达分析、功能富集分析筛选出NTDs相关miRNAs,并分析了预测靶基因参与的生物学功能,应用RT-q PCR对部分miRNAs的表达进行了验证;筛选出miR-10a-5p在RA诱导的NTDs胚胎中异常高表达,其可能与NTDs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2 miR-10a-5p在RA诱导的NTDs中发挥致畸作用,其通过靶向调节CHL1表达抑制下游MAPK信号通路,使细胞增殖、凋亡和分化失调,影响神经管发育。

马雨水[2](2020)在《肝癌中lncRNA OIP5-AS1和miR-302调控机制及洛那法尼联合Degrasyn疗效研究》文中指出作为目前最常见的致死性肿瘤疾病之一,肝癌的五年生存率仅7%。肝癌发生隐袭,其早期诊断十分困难,大约90%的肝癌患者被诊断时已是中晚期而丧失外科手术切除机会,导致肝癌的预后非常差。常规化疗药物治疗不仅毒副作用大,而且不能明显缓解疾病进展或延长患者生命。因此需要对于肝癌的发病机制和其中的关键调控因子进行深入的研究,提高肝癌的早期诊断、开发新型肝癌治疗药物,提高肝癌治疗疗效,延缓肿瘤复发与转移,改善患者预后。据报道,lnc RNA OIP5-AS1在几种癌症中表达增加。然而,lnc RNA OIP5-AS1在肝癌中的作用仍有待研究。在本文第一部分中,我们通过实时定量PCR实验,证实lnc RNA OIP5-AS1在肝癌组织标本中上调,其过表达与肝癌患者的低生存率有关。细胞和裸鼠的体内外功能实验也表明,lnc RNA OIP5-AS1可以促进肝癌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此外,荧光素酶分析证实lnc RNA OIP5-AS1与hsa-mi R-26a-3p,EPHA2之间的结合位点。回复实验进一步证实lnc RNA OIP5-AS1对肝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基于以上实验探讨,我们的研究结果提示lnc RNA OIP5-AS1可能通过调节hsa-mi R-26a-3p/EPHA2信号轴来促进肝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实验证据表明,肝细胞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肝癌干细胞(LCSCs)可能起重要的作用。其中,微小RNA(mi RNA)在LCSCs诱发的肝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mi RNA-302家族在LCSCs中的作用和相关分子机制却鲜为人知。本文第二部分中,我们应用Mi RNAs微阵列技术,检测参与LCSCs维持和分化的mi RNAs;进而我们探讨mi R-302a/d及其靶基因E2F7在肝癌中的生物学作用及其分子机制。同时,我们采用定量PCR和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检测mi R-302a/d和E2F7在HCC患者中的表达及相关性。我们的结果显示:mi RNA-302家族成员在HCC细胞球形形成过程中下调,mi R-302a/d表达低的肝癌患者的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相对较短。此外,荧光素酶分析证实mi R-302a/d直接靶向抑制E2F7。过表达mi R-302a/d抑制E2F7 m RNA和蛋白表达。而且mi R-302a/d的低表达和E2F7的高表达与肝癌患者OS和PFS较短显着相关。进一步的细胞功能分析也表明mi R-302a/d可能通过直接抑制靶基因E2F7及其下游AKT/β-catenin/CCND1信号通路,负调控肝癌干细胞的自我更新能力和细胞周期转换。因此,我们的结果提示:E2F7是mi R-302a/d的直接靶点,mi R-302a/d通过靶向E2F7/AKT/β-catenin/CCND1信号通路抑制LCSCs的干细胞和肝癌细胞的增殖。在论文第三部分中,我们通过条件性c Myc转基因小鼠与Alb-Cre工具小鼠杂交,在肝脏内形成自发肝癌,用于肝癌模型的建立与后续的机制研究,以及洛那法尼联合Degrasyn对Alb-c Myc自发成瘤肝癌小鼠治疗作用及其机制的初步探讨。我们的结果发现洛那法尼联合Degrasyn治疗组的小鼠肝表面癌结节明显减少、体重恢复,中位生存期延长,提示洛那法尼联合Degrasyn没有明显的毒副作用,并且对Alb-c Myc自发成瘤小鼠有一定的治疗效果。机制上,我们通过全转录组测序发现,与对照组相比,Alb-c Myc组样本中发现2655个dif-m RNAs、96个dif-mi RNAs以及158个dif-lnc RNAs。对与m RNA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的富集分析证实参与染色体稳定性和蛋白质降解过程的基因可能在肝癌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进一步的实验验证,与对照组相比,lnc RNA OIP5-AS1和E2F7在Alb-c Myc自发成瘤小鼠的肝癌组织中显着上调,而洛那法尼联合Degrasyn治疗后显着降低;相关mi R-26a-3p,mi R-302a/d和EPHA2在Alb-c Myc自发成瘤小鼠的肝癌组织中显着下调,而洛那法尼联合Degrasyn治疗后显着升高。这些结果暗示:洛那法尼联合Degrasyn具有Alb-c Myc自发性肝癌小鼠模型治疗作用,其机制涉及对lnc RNA OIP5-AS1,mi R-26a-3p,EPHA2,mi R-302a/d和E2F7表达的调控效应。总之,本论文揭示肝癌中lnc RNA OIP5-AS1通过hsa-mi R-26a-3p/EPHA2轴和mi R-302a/d通过靶向E2F7/AKT/β-catenin/CCND1信号通路调控肝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分子机制;洛那法尼联合Degrasyn具有Alb-c Myc自发性肝癌小鼠模型治疗作用。以上两部分机制研究加深我们对第三部分洛那法尼联合Degrasyn对肝癌治疗效果作用的理解,为肝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钱建新[3](2020)在《核糖体蛋白RPL34在肝门部胆管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和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根据解剖位置胆管癌分为三类:肝内(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A)、肝门部(perihilar cholangiocarcinoma,pCCA)以及远端胆管癌(distal cholangiocarcinoma,dCCA),其中肝门部胆管癌是最常见类型,占比超过60%。虽然位置不同,各类胆管癌发生的相关风险因素比较类似: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胆道内的结石和寄生虫所导致的肝脏疾病。淋巴结浸润和边缘肿瘤细胞是否残留是决定术后预后的最重要因素。根治性手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5年生存率在10%到40%之间,然而,即使是R0切除,其复发率高达50~70%,高侵袭性和高复发性是pCCA两大病理特性。对于肝门部胆管癌发生发展分子机制的探寻以及胆管癌预后预测、治疗靶点筛选等一直是其临床研究重点。核糖体是细胞活动中极为重要的细胞器,负责将“RNA翻译成蛋白质”这一生物合成过程。此外,核糖体蛋白(ribosomal proteins,RPs)可调控细胞周期和细胞生长,促进肿瘤发生和发展。RPL34隶属于核糖体蛋白RPL34E家族成员。RPL34既往主要集中于非人类标本如昆虫和植物中进行研究。近年来,大量数据表明RPL34在不同类型恶性肿瘤如非小细胞肺癌、胃癌、食管癌、前列腺癌等中表达异常,其主要功能是通过调控细胞周期,促进细胞增殖。这些发现提示RPL34可能参与胆管癌发生发展。然而RPL34及功能在肝门部胆管癌中的研究少见报道。本实验拟研究RPL34在肝门部胆管癌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和复发预后之间的相关性。进一步通过细胞学和动物实验探寻其在肝门部胆管癌中功能作用,最后利用高通量筛选寻找RPL34调控或者相关的靶基因。通过本课题的一系列研究,探索RPL34及其靶基因是否能够成为一种预测pCCA复发及预后的有效标志物,以及其能否成为pCCA潜在的临床治疗研究靶点。第一部分肝门部胆管癌病理特征与核糖体蛋白表达分析及其临床意义目的:检测核糖体蛋白在人pCCA中的表达谱系,并统计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以及复发和预后的相关性,初步探寻核糖体蛋白在人pCCA发生发展中的潜在意义。方法:收集肝门部胆管癌以及部分癌旁非肿瘤性样本,首先从形态学观察肝门部胆管癌的病理特征;其次收集新鲜肝门部胆管癌样本,RT-PCR检测RPs家族成员在肿瘤样本中的表达谱系情况;然后采用组织芯片(tissue microarray,TMA)技术结合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技术,从蛋白水平针对RPL34蛋白检测其在pCCA细胞和癌旁非肿瘤组织中的表达;进而总结分析统计染色结果,并与临床病理信息、复发以及总生存时间相关联,探寻RPL34在人肝门部胆管癌中的表达和临床价值。结果:(1)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病理学分析:肿瘤细胞呈不规则腺管样排列,可见筛状结构,浸润性生长。肿瘤细胞核异型明显,可见核仁,核分裂像或病理性核分裂像多见。间质可见明显的促结缔组织反应。根据肿瘤间质比(tumor-stroma ratio,TSR)=50%的最佳截断值,将患者分为“stroma-rich,间质丰富”和“stroma-poor,间质贫乏”,本研究中85例(70.2%)患者为间质贫乏,36例(29.8%)患者为间质丰富。TSR低(间质丰富)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更加易于发生淋巴结转移和疾病进展迅速。TSR高(间质贫乏)的患者中位无复发生存期为1.5年,TSR低的患者中位无复发生存期为0.5年,P=0.073。TSR高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1.7年,TSR低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1.0年,P=0.028。神经侵犯(perineural invasion,PNI)是肝门部胆管细胞癌的另一个显着的病理特征。本研究中94例(77.7%)组织样本中存在神经侵犯,27例(22.3%)患者组织样本中未见明显的神经侵犯,PNI更常见于伴有淋巴结转移和晚期肝门部胆管癌患者。(2)RPs家族成员在肝门部胆管癌中表达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上调,提示该家族主要成员在肝门部胆管癌发生中可能起重要的作用。其中RPSA(P=0.0266)、RPS2(P=0.0309)、RPL34(P=0.0034)、RPL37(P=0.0584)、RPP0(P=0.0345)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要明显高于癌旁非肿瘤组织中的表达,RPL34最为显着。(3)在pCCA癌旁非肿瘤上皮细胞中RPL34不表达或呈微弱表达,pCCA肿瘤组织中RPL34染色定位于细胞浆和细胞核,呈棕黄色或深褐色。RPL34在pCCA肿瘤组织中表达率为77.7%(94/121)。(4)pCCA肿瘤细胞中RPL34表达与肿瘤细胞分化不良和淋巴结转移高度相关。主要表现为: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越低,RPL34表达越高;低分化组的阳性率(82%)要显着高于中、高分化组(30%)(P=0.001)。RPL34表达与淋巴结的转移率呈正相关(淋巴结转移阳性组vs淋巴结转移阴性组为84.6%vs 69.6%,P=0.049)。RPL34阳性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体积以及临床分期均没有统计学关联(P>0.05)。(5)单因素分析显示,边缘阳性(P=0.024)、区域淋巴结(P=0.015)、晚期(P=0.023)与pCCA肿瘤复发相关。与RPL34阴性表达的患者相比,RPL34阳性的患者中位无复发生存期更短(1.46年vs 3.73年,P<0.001)。在Cox模型中,RPL34表达是肿瘤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单因素生存分析表明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不良预后与手术切缘阳性(P=0.013)、T分期(P=0.019)、淋巴结转移(P=0.001)、TSR(P=0.028)、TNM分期(P=0.003)以及组织分化程度(P=0.025)呈正相关。与RPL34阴性表达的患者相比,RPL34阳性的患者中位生存期更短(1.70年vs 3.63年,P<0.001)。在多因素模型中,RPL34表达和TSR是肝门部胆管癌的独立预后预测因子。结论:肝门部胆管癌具有显着异常的TSR和PNI,两者均与pCCA的淋巴结转移和疾病进展迅速相关。RPs在pCCA中泛化表达,提示核糖体生物发生在肝门部胆管癌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RPL34在pCCA中高表达,其表达与疾病进展和淋巴结转移相关,RPL34的高表达患者更加易于复发,并伴随不良转归。本研究结果提示了RPL34在肝门部胆管癌中具有促癌的作用。第二部分核糖体蛋白RPL34对肝门部胆管癌细胞侵袭生长的影响目的:为探索RPL34在肝门部胆管癌中的促癌作用及机制,观察其对癌细胞增殖、侵袭和体内成瘤及转移能力的影响。方法:合成RPL34-shRNA,包装慢病毒颗粒,靶向肝门部胆管癌细胞内源性RPL34,Western blotting检测RPL34的表达,CCK8法观察其对pCCA细胞增殖的影响,Transwell检测RPL34-sh RNA对pCCA细胞侵袭能力的改变,裸鼠成瘤实验观察RPL34-shRNA对pCCA细胞体内成瘤和转移能力的影响。结果:慢病毒载体携带shRNA成功对RPL34基因进行敲减,内源性RPL34的下降表达能够抑制肝门部胆管癌细胞的生长和迁移能力,同时也能够降低肿瘤细胞的体内成瘤能力以及向肝脏转移能力。结论:在肝门部胆管癌中RPL34可能起到促癌基因的功能,其促进肝门部胆管癌细胞侵袭生长,主要通过增强pCCA细胞转移和增殖能力。第三部分核糖体蛋白RPL34促肝门部胆管癌细胞侵袭生长的作用机制目的:应用基因芯片检测RPL34-shRNA感染敲减RPL34的肝门部胆管癌细胞QBC939与对照胆管癌细胞的基因表达差异,初步探寻RPL34促进肿瘤侵袭生长的分子机制。方法:(1)Western blotting检测RPL34-shRNA感染后部分EMT相关指标和代谢相关指标的表达;(2)收集感染空白对照的肝门部胆管癌细胞和感染RPL34-sh RNA的肝门部胆管癌细胞,Trizol保存,送至基因检测平台;(3)利用Affymetrix?人类基因组U219微阵列检测感染RPL34-shRNA后基因表达的改变情况。Gene ontology和KEGG通路分析确定基因敲减后影响的信号通路和/或基因;(4)选择部分关键基因,进行Western blotting验证、利用TMA+IHC进行临床验证和统计分析;(5)构建了全长BCAS2(breast carcinoma amplified sequence 2)的质粒,并在RPL34敲减细胞中过表达BCAS2,采用CCK8检测细胞增殖、Transwell检测侵袭能力的改变。结果:(1)RPL34敲减后引起E-cadherin的表达上调,提示RPL34可能通过影响EMT促进肝门部胆管癌细胞的侵袭。而代谢相关指标未发生明显变化。(2)基因芯片结果显示160个基因在敲减内源性RPL34后发生显着改变。功能分类显示排名前八位的信号通路分别是:钾离子跨膜运输、核小体组装、心脏传导、细胞蛋白质代谢过程、蛋白质分解代谢、非同源端接双链修复、通过端粒酶端粒维持和信使RNA剪接等。前5位下调差异基因包括:SETD2(SET domain containing 2)(Fold change=-2.20,P=0.043)、COA6(cytochrome c oxidase assembly factor 6)(Fold change=-2.05,P=0.035)、TSEN15(tRNA splicing endonuclease subunit 15)(Fold change=-1.94,P=0.011)、BCAS2(breast carcinoma amplified sequence 2)(Fold change=-1.94,P=0.039)和HNRNPLL(heterogeneous nuclear ribonucleoprotein L-like)(Fold change=-1.92,P=0.00029)。经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BCAS2和HNRNPLL两个基因与肿瘤相关。(3)RPL34调控蛋白BCAS2定位于细胞核和细胞浆,在非肿瘤上皮中呈弱表达,在肿瘤组织中呈强表达,肿瘤中的表达率为76.0%(92/121)。其表达与肿瘤分化呈正相关。与BCAS2阴性的患者相比,BCAS2阳性的患者中位无复发生存期更短(1.69年vs3.14年,P=0.012)。(4)敲减RPL34后肝门部胆管癌细胞的侵袭生长能力下降,当过表达BCAS2后,癌细胞的侵袭生长能力有所恢复。提示BCAS2能够部分逆转RPL34敲减所致的异常生物学行为。结论:本部分研究从机制上初步揭示了RPL34促进肝门部胆管癌细胞侵袭生长的潜在机制:RPL34可能通过EMT促进肿瘤侵袭生长;RPL34敲减后基因分析结果提示RPL34通过影响细胞核的翻译、转录、剪切和组装等功能,增强肝门部胆管癌细胞侵袭生长能力;基因芯片筛选出的RPL34相关蛋白BCAS2在肝门部胆管癌中异常表达,其阳性表达与肝门部胆管癌的恶性生物学行为和不良预后密切相关,过表达BCAS2后能够逆转敲减RPL34所致的细胞侵袭生长能力的下降,提示RPL34可能通过BCAS2发挥促进肝门部胆管癌细胞侵袭生长的作用。总结RPL34在肝门部胆管癌中显着高表达,具有促肝门部胆管细胞侵袭生长作用。基因芯片检测、生物信息分析和蛋白免疫印迹验证提示RPL34可能通过EMT以及多种信号传导通路促进肝门部胆管癌的侵袭生长。高通量筛选所发现相关蛋白BCAS2在肝门部胆管癌中异常表达,过表达BCAS2后能够逆转敲减RPL34所致的细胞增殖能力和侵袭能力的下降,提示BCAS2是RPL34可能的下游分子。RPL34有望成为一种预测肝门部胆管癌复发和预后的肿瘤标志物,靶向RPL34介导的信号通路可能成为pCCA潜在的治疗策略。

教育部[4](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马俊敏[5](2020)在《“双一流”建设高校学科发展的状态及其评价研究》文中指出学科既是大学的基本组成单元,也是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基本单位,学校的学科发展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其整体办学实力和水平。当前,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学科建设更是被奉为大学建设的核心,作为“双一流”建设的主体,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学科发展的状态与水平不仅涉及到学校的管理和决策,也涉及到国家政策的制定,对“双一流”建设这一国家战略的实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合理、科学的评价“双一流”建设高校学科发展的状态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研究以第三、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以及ESI学科数量为基础数据,通过实证研究对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学科发展水平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从学科整体实力、学科优势度与学科水平适配度三个维度对“双一流”建设高校学科发展的总体状态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就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而言,第一,近年来,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在学科整体实力、学科优势度与学科水平适配度上均有所提升,以学科水平适配度的提升最为显着,学科优势度的进步最为缓慢。第二,已有少数高校实现了学科整体实力、学科优势度与学科水平适配度三者的协调高质量发展,部分学校在三个维度中均取得了显着的提升。第三,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群体内部在学科整体实力、学科优势度与学科水平适配度上差距显着,以学科整体实力与学科优势度尤甚。(2)从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来看,第一,这一群体在学科学科整体实力、学科优势度与学科水平适配度上均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在学科水平适配度中的进步较为显着,而在学科优势度中的进步较小。第二,该群体在学科整体实力、学科优势度与学科水平适配度三方面的协调性较为不足,仅少数高校在学科整体实力、学科优势度与学科水平适配度上取得了一定的协调进步。第三,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在学科整体实力与学科优势度方面的水平不高,在学科水平适配度上,群体内部的水平差异较大。基于此,本研究认为,作为我国的高水平大学以及第一批建设世界一流的大学,“双一流”建设高校在学科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与世界一流相比仍有明显的差距,这种差距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学科整体水平尚不够强,发展协调性不足,其二是学科优势度不突出,与世界一流大学有较大差距。因此,在后续的发展中,为扎实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宏伟目标的实现,“双一流”建设高校应在以下两方面下功夫,第一是加强优势学科建设,提高学科优势度,第二是打造学科生态,提升学科整体水平。在此基础上,努力促进学科水平协调、快速发展,为“双一流”建设强基固本。

李冠男[6](2020)在《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改革与发展研究》文中认为筑波大学是由日本政府于1973年创立的新型国立大学,它的前身是东京教育大学。筑波大学顺应了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潮流,采用新的办学理念,以教学与科研并重、注重实践能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开放式大学”着称于世。尤其是,筑波大学作为一所跨学科大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在跨学科教育、跨学科研究和跨学科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在世界大学之林中独树一帜。筑波大学进行的各项体制创新,与日本近年大学改革的方针,具有很多相同之处。并且,筑波大学的“开放式大学”办学理念,在日本的大学也很普及。筑波大学创设时的“新构想理念”,具有很强的前瞻性。本研究针对“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这一核心问题,以筑波大学40多年的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实践为主线,以历史研究、文献研究和个案研究作为主要研究方法,以“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为研究思路,以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和科研组织形式、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教学管理与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制度为研究内容,对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发展进行考察。在此基础上,分析取得的成效与面临的问题,总结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特点和经验。自1973年创立以来,为适应现代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发挥作为日本政府制定大学改革政策的引领作用,筑波大学在学校自身发展与教育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其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经历了“探索奠基”、“评估整改”和“深化改革”这三个历史时期。在探索奠基期(1973-1981年),筑波大学基于跨学科人才培养理念,确立了学群这一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相继设立了第一学群、第二学群、第三学群、体育专门学群、医学专门学群和艺术专门学群。同时,筑波大学将教学与科研组织相分离,建立了学系这一教师所属的新型科研组织,鼓励教师进行合作研究和跨学科研究,并将跨学科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此外,筑波大学还设立了教学和研究中心,对学校的教学和科研起到辅助作用。筑波大学重视学科间的相互联系与渗透,在本科阶段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开设文理融合的综合课程,注重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的跨学科应用能力,引导学生结合实际问题开展跨学科的科学研究。筑波大学在人才培养管理制度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实施了三学期制、班级制和“学生担当教官制度”等。在评估整改期(1982-2003年),随着1981年第三学群的首批毕业生步入社会,各学群的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均步入正轨,筑波大学对新构想理念下的组织运营、跨学科整合型的综合课程、学生自主选择的专业教育、教师教育意识与学生指导等涉及人才培养的各关键环节进行了自我评估。特别是筑波大学重点分析了学群制度,在肯定其在日本大学改革中发挥引领作用的同时,也指出了诸如教学组织内外部之间的协调性不强、教师对本科课程教学的投入度不高等问题,对学群学类的重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论证。由于1991年日本重新修订了大学设置基准,筑波大学也朝着强化大学教育职能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着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这一时期,筑波大学主要对本科教学与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实施了推进质量文化建设的具体举措。在深化改革期(2004年以来),由于2004年日本实行了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国立大学法人筑波大学成立,筑波大学由“新构想大学”时代迈进法人化大学时代。这一时期,筑波大学基于《筑波大学的将来设计》报告,对其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科研机构、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改革:重组学群、学系和教学研究中心,制定本科教育及通识教育标准,改革本科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在这些改革措施的驱动下,筑波大学以“未来构想大学”作为发展目标,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以及国际化大学的作用,培养能够解决全球性课题的复合型人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筑波大学在40多年的跨学科人才培养实践中,始终坚持跨学科人才培养理念,始终坚持组织建设与制度改革,始终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举,始终坚持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形成了“理念领先”、“体制创新”、“通专融合”、“追求卓越”的特点。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改革发展实践,为我国大学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提供了宝贵经验:统筹跨学科人才培养理念与实践路径,打造通专融合和跨界培养的育人模式,构建多学科知识交叉的综合课程体系,坚持特色发展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杨霞虹[7](2020)在《miRNA-21与嗜酸性粒细胞在慢性鼻—鼻窦炎患者中的表达及其相关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比慢性鼻-鼻窦炎患者与正常人群中miRNA-21的水平,以及嗜酸性粒细胞的水平,初步探讨miRNA-21在慢性鼻-鼻窦炎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为慢性鼻-鼻窦炎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另一方面,通过对miRNA-21和嗜酸性粒细胞的相关性分析,探讨血清中miRNA-21的来源,为嗜酸性粒细胞与miRNA-21的关系提供佐证。方法:根据纳入标准、排除标准以及慢性鼻-鼻窦炎的分型,收集符合条件的慢性鼻-鼻窦炎患者共30例(包括CRSsNP型13例和CRSwNP型17例)作为实验组,单纯诊断为鼻中隔偏曲的患者20例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两组血清miRNA-21水平,并测定两组全血中的嗜酸性粒细胞水平,作出对比分析。结果:1.CRSwNP组患者血清miRNA-21的平均水平为1.54±0.16,CRSsNP组患者血清miRNA-21的平均水平为1.10±0.19,正常对照组血清miRNA-21的平均水平为1.04±0.20,两两比较发现,CRSwNP组与正常对照组血清miRNA-21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CRSsNP患者3例(23.08%)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阳性,CRSwNP患者9例(52.94%)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阳性,对照组中1例(5.0%)阳性,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828,P=0.004)。两两比较发现,CRSwNP组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将CRS组与对照组miRNA-21、嗜酸性粒细胞进行ROC曲线诊断价值比较,miRNA-21、嗜酸性粒细胞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482、0.829,miRNA-21的曲线下面积<0.5,嗜酸性粒细胞曲线下面积在0.7-0.9之间,具有一定准确性。约登指数最大时,对应嗜酸性粒细胞浓度截点为0.25×109/L,其灵敏度为76.5%,特异度为78.8%。4.将CRS组患者的血清miRNA-21与嗜酸性粒细胞采用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可知CRS组患者的血清miRNA-21与嗜酸性粒细胞水平(r=0.406,P<0.05),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miRNA-21与CRS的发生、发展有关,尤其是CRSwNP,说明血清miRNA-21可能参与了CRS的发病过程。2.嗜酸性粒细胞参与了CRS的发病过程,可以作为CRS诊断的参考指标。3.嗜酸性粒细胞对疾病的诊断有较大价值,而miRNA-21对CRS的诊断价值不大,嗜酸性粒细胞有可能作为CRS疾病诊断的辅助生物学指标。4.miRNA-21与嗜酸性粒细胞水平总体趋势有一致性,这为miRNA-21的来源提供了证据,为miRNA-21参与CRS的机制提供了研究方向。

韦梦影[8](2020)在《内脏脂肪组织来源外泌体调控小鼠结肠炎演变的机制及干预策略》文中研究表明炎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IBDs)是一类受多因素影响的、复杂性肠道急慢性炎症疾病,主要包括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IBD发病体症主要包括:腹痛、腹泻,伴随便血、体重减轻等,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下降。IBD极易复发,难以彻底治愈,病程反复进一步加重患者的身体及心理负担,同时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及医疗资源投入。目前全球范围内IBD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呈增加趋势,IBD虽无显着性别差异,但与社会工业化程度密切相关,发达国家患者数量显着高于发展中国家,城市高于乡村。我国的IBD发病率近年来急剧增高,目前仅次于印度高居亚洲第二,同时地区差异性显着,城市高于乡村,东部高于西部。研究认为IBD发病的地区差异性是由于发达的工业化导致经济、城市化以及人口的快速发展以及食物和能源的丰富,促使饮食及生活习惯转变为高脂高卡路里、久坐少动等“西化”模式,这些环境因素与IBD的相关性,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可。高脂高卡路里饮食对机体最直接、最主要的影响是肥胖。大量研究证实,肥胖是引发代谢综合征、心血管疾病以及结直肠癌等多种类型癌症的明显风险因子。这是由于,脂肪组织不仅是能量储存器官,还是一个活跃的内分泌器官,脂肪细胞可以通过分泌脂肪因子或者炎性因子等与其他代谢器官相互应答。大量研究表明,外泌体是信息交流的重要手段,特别在远隔器官之间的交流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外泌体还能通过改构实现药物装载和靶向递送,在疾病治疗中应用前景广阔。新近研究发现,脂肪组织是机体外泌体产生的最主要的组织之一,脂肪组织中的巨噬细胞、脂肪干细胞、成熟的脂肪细胞均能够分泌外泌体。肥胖患者脂肪组织中同样存在大量的外泌体,这些外泌体可以激活巨噬细胞,参与胰岛素抵抗的形成。此外,研究还发现肥胖个体脂肪组织来源的外泌体通过一组micro RNA调控Wnt和TGF-β信号通路,影响机体状态。我们认为外泌体这种携带和传输生物大分子的胞外囊泡,可能介导了内脏脂肪与结肠组织间的交互对话。本研究从外泌体的角度,探究高脂饮食与结肠炎的相关性。有望对结肠炎的易感因素及预防治疗等提供新的理论依据。目前已取得的研究发现主要如下:1.高脂饮食加重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odium sulfate,DSS)诱导的结肠炎,而高脂饮食小鼠内脏脂肪来源外泌体同样可以加重DSS诱导的小鼠急性结肠炎表型。2.高脂肥胖小鼠内脏脂肪来源的外泌体携带促炎mi RNA(如mi R-155等),可以有效到达结肠固有层,并大量被固有层中的巨噬细胞吞噬,促进巨噬细胞向促炎的M1型大量极化;通过电转在上述外泌体中加载mi R-155拮抗剂,显着缓解DSS诱导的高脂小鼠结肠炎表型。3.脂肪巨噬细胞是内脏脂肪炎性外泌体的重要来源,清除高脂饮食小鼠体内巨噬细胞后,其内脏脂肪组织外泌体中炎性mi RNA,即mi R-155的丰度显着降低,同时一定程度缓解结肠炎状态下结肠上皮层的损伤。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证实了内脏脂肪外泌体信息交流途径在结肠炎发生发展中的重要功能,同时发现通过在外泌体中加载micro RNA拮抗剂的方式改造外泌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缓解和治疗结肠炎的作用。本研究为结肠炎易感的机制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同时也为结肠炎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策略。

苗仁杰[9](2020)在《LncRNA XLOC004787在胃癌中的作用与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长链非编码RNA(lncRNAsNA)已成为重要的疾病调节因子,特别是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其可参与肿瘤的增殖、侵袭、凋亡以及分化等多种生命过程。但大多数lncRNAsNA功能尚不完全清楚。实验组通基因芯片技术筛选出一个全新的lncRNAsNA(XLOC004787),预测其可能在胃癌发生发展中具有调控作用。本研究以lncRNAsNA XLOC004787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胃癌(gastric cancer,GC)中潜在作用及机制。方法:(1)实验组应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出表达差异明显的XLOC004787;应用5’-RACE,3’-RCAE测序方法对XLOC004787的全长进行测序;应用qRT-PCR分析临床胃癌标本中XLOC004787的mRNA水平表达情况;qRT-PCR分析胃癌细胞株与正常胃粘膜上皮细胞GES-1中XLOC004787的mRNA水平表达情况。(2)选择SGC-7901转染XLOC004787小干扰RNA,HGC-27细胞转染过表达质粒;Transwell实验、CCK-8增殖实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XLOC004787对胃癌细胞迁移和增殖功能的影响以及对EMT进程的调控作用;应用细胞免疫荧光技术分析关键核转位因子p-smad2/3和β-catenin的入核情况。(3)应用lncRNAsNA下游预测网站筛选了XLOC004787的下游靶基因,应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qRT-PCR实验、细胞共转染功能学实验验证靶向基因。结果:(1)qRT-PCR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织相比,胃癌组织中XLOC004787的表达水平相对较高(81%,26/32);与胃粘膜细胞GES-1相比较,胃癌细胞株中XLOC004787的表达升高,SGC-7901细胞的表达水平相对较高,HGC-27细胞内的表达水平相对较低。(2)Transwell小室实验、CCK-8增殖实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的结果显示:在SGC-7901细胞中敲低XLOC004787的表达后,细胞的增殖迁移能力以及EMT进程均被抑制。Western-blot结果显示:上皮细胞标志物E-钙粘蛋白表达上升,间充质细胞标志物如N-钙粘蛋白、snail、vimentin、MMP2、MMP9表达均下降,Wnt与TGF-β信号通路中关键蛋白的表达均下降,细胞免疫荧光实验结果发现关键因子p-smad2/3、β-Catenin的核转位趋势降低。在HGC-27细胞中转染过表达质粒过表达XLOC004787后,功能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较,过表达XLOC004787后细胞的迁移增殖能力增强并且促进细胞的EMT进程。Western-blot结果显示上皮细胞标志物E-钙粘蛋白表达下降,间充质细胞标志物如N-钙粘蛋白、snail、vimentin、MMP2、MMP9表达均上升,Wnt与TGF-β信号通路中关键蛋白的表达均上升。细胞免疫荧光实验结果显示关键因子p-smad2/3、β-Catenin的核转位趋势上升。(3)网站预测XLOC004787下游靶基因为miR-203a-3p。qRT-PCR结果显示,敲低XLOC004787的表达后miR-203a-3p的表达上升,并且过表达XLOC004787后miR-203a-3p的表达下降;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结果显示:转染了XLOC004787野生型质粒与miR-203a-3p-mimics的实验组相较于其他实验组萤火虫/海肾荧光素酶的比值下降,miR-203a-3p-mimics与XLOC004787-siRNA共转染功能学实验发现,共转染组相较于XLOC004787敲减组,细胞增殖与迁移抑制现象被缓解。结论:(1)XLOC004787在胃癌组织中与胃癌细胞系中表达水平较高。(2)高表达的XLOC004787能够促进胃癌细胞的增殖迁移以及EMT进程。(3)XLOC004787在胃癌细胞中发挥促癌作用,并可能为胃癌的诊断治疗提供新的靶向分子。

李亦丞[10](2020)在《基于NF-κB及OPG/RANKL/RANK信号通路探究青蒿琥酯对骨关节炎的作用及机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通过构建骨关节炎软骨细胞模型并给予不同浓度青蒿琥酯干预探究青蒿琥酯对软骨细胞分解代谢、炎症反应、凋亡及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2)通过构建骨关节炎小鼠模型并给予不同剂量青蒿琥酯干预探讨青蒿琥酯对骨关节炎软骨下骨中OPG/RANKL/RANK通路及TGF-β/Smad2/3通路的影响。(3)探究青蒿琥酯对骨关节炎软骨下骨异常增生的CD31hiEmcnhi血管的影响。方法:(1)1.ATDC5细胞经ITS诱导后,用阿尔新蓝染色和qRT-PCR测定ATDC5细胞成软骨水平。2.通过CCK-8和PE-Annexin V/7-ADD双染评估青蒿琥酯对正常的和IL-1β干预的软骨细胞活性影响。3.通过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青蒿琥酯对IL-1β干预的软骨细胞中分解代谢、炎症反应及细胞凋亡的影响。4.通过Western Blot评估青蒿琥酯对NF-κB通路的影响。(2)1.预实验设立6组,即假手术组,ACLT+安慰剂组,ACLT+4种计量的青蒿琥酯组。术后评估软骨退变情况确定最佳用药剂量。正式试验设立3组,即假手术组,ALCT+安慰剂组和ACLT+最佳计量青蒿琥酯组。2.通过HE和番红固绿染色评估关节软骨钙化和蛋白聚糖丢失程度,采用小鼠骨关节炎软骨组织评分分析软骨退变程度。通过免疫组化测定软骨保护因子(Lubricin和Aggrecan)和退变因子(COLⅩ和MMP-13)的表达。3.通过Micro-CT分析软骨下骨微观结构的改变。采用Trap染色和免疫染色(OPG、RANKL、TRAF6和osterix、pSmad2/3、Nestin)评估软骨下异常骨吸收和骨形成。分子模型分析青蒿琥酯与RANK和TGF-βⅠ型受体的结合方式,Western Blotting评估青蒿琥酯对Smad2/3磷酸化的抑制程度。(3)Micro-CT血管造影分析青蒿琥酯对软骨下骨血管增生的影响。免疫染色测定CD31和Endomucin共表达水平以及血管生成相关因子(VEGFA和Angiopoietin-1)表达水平。结果:(1)1.在ITS诱导下,ATDC5的蛋白聚糖含量增加,Ⅱ型胶原表达上升并在诱导2周时达到峰值,故本研究选取诱导2周的ATDC5细胞进行后续实验。2.CCK-8结果显示,25μM及以上浓度的青蒿琥酯抑制细胞活性,12.5μM及以下浓度的青蒿琥酯提升IL-1β干预的软骨样ATDC5细胞活性。该实验结果同PE-Annexin V/7-ADD双染流式细胞分析结果一致。3.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显示青蒿琥酯抑制分解代谢与炎症因子(MMP-3、MMP-13、ADAMTS-5、COX-2)和促凋亡因子(Bax、cleaved-caspase-3、cleaved-caspase-7)表达。4.Western blotting显示青蒿琥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IκBα和p65的磷酸化。(2)1.预实验结果显示青蒿琥酯最佳剂量为100mg/kg。正式实验结果显示青蒿琥酯抑制钙化软骨增厚及COLⅩ和MMP-13的表达上调,延缓蛋白聚糖、Lubricin和Aggrecan丢失。2.Micro-CT显示青蒿琥酯改善了骨关节炎软骨下异常骨吸收及骨形成。青蒿琥酯通过上调OPG和下调RANKL表达抑制破骨细胞分化,同时通过抑制Smad2/3磷酸化减少Nestin+MSC迁移、分化。分子模型显示青蒿琥酯能与RANK和TGF-βⅠ受体结合,破坏下游信号传递。(3)1.Micro-CT血管造影显示青蒿琥酯能减少软骨下骨异常升高的血管数量及体积。2.免疫染色显示青蒿琥酯抑制CD31hiEmcnhi血管生成以及高表达的VEGFA和Angiopoiein-1。结论:(1)青蒿琥酯通过使NF-κB通路失活抑制骨关节炎软骨细胞的分解代谢、炎症反应和凋亡。(2)青蒿琥酯通过调节OPG/RANKL/RANK通路抑制破骨细胞分化,降低活跃的骨吸收,减少TGF-β释放,同时阻止Nestin+MSCs的Smad2/3磷酸化,从而抑制其异常迁移及分化,维持软骨下骨微观结构。(3)青蒿琥酯通过下调VEGFA和Angiopoiein-1的表达抑制CD31hiEndomucinhi血管的异常增生,从而解除成骨与血管化的病理耦联机制,延缓骨关节炎进展。

二、生物化学发展中的分化与综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物化学发展中的分化与综合(论文提纲范文)

(1)MiRNA-10a-5p靶向CHL1调控神经干细胞生物学行为及在神经管畸形发生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NTDs模型的构建和小RNA组测序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及器械
        1.4 试剂配制
        1.5 实验方法
    2 结果
        2.1 RA诱导的NTDs鼠胚模型的构建
        2.2 sRNA测序数据质量控制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NTDs鼠胚中miRNA表达谱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及器械
        1.4 试剂配制
        1.5 实验方法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sRNA测序数据基本分析
        2.2 RA诱导的NTDs鼠胚miRNA表达谱的改变
        2.3 sRNA-seq测序数据中部分差异表达miRNAs的 RT-qPCR验证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部分 miR-10a-5p异常表达对神经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及器械
        1.4 试剂配制
        1.5 实验方法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RA诱导的NTDs鼠胚组织中miR-10a-5p表达显着升高
        2.2 NSCs的体外培养及鉴定
        2.3 转染慢病毒或miRNA模拟物能有效改变细胞内miR-10a-5p的表达水平
        2.4 miR-10a-5p过表达抑制了细胞的增殖能力
        2.5 miR-10a-5p过表达延迟了细胞周期
        2.6 miR-10a-5p过表达促进了细胞凋亡
        2.7 miR-10a-5p过表达干扰了神经干细胞的分化能力
    3 讨论
    4 结论
第四部分 miR-10a-5p靶向调控CHL1在NTDs发生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及器械
        1.4 试剂配制
        1.5 实验方法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生物信息学预测和筛选miR-10a-5p的靶基因
        2.2 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Chl1为miR-10a-5p的靶基因
        2.3 RA诱导的NTDs鼠胚组织中CHL1 表达下调
        2.4 NSCs中 miR-10a-5p过表达抑制靶基因Chl1 的表达
        2.5 CHL1 敲低对NSCs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
        2.6 CHL1 介导了miR-10a-5p对 NSCs增殖和分化能力的调节
        2.7 NSCs中 CHL1 敲低抑制下游MAPK通路的表达
        2.8 miR-10a-5p通过MAPK通路调节NSCs的增殖和分化能力
        2.9 RA诱导的NTDs鼠胚组织中CHL1 下游MAPK通路表达下调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MicroRNA在神经管畸形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2)肝癌中lncRNA OIP5-AS1和miR-302调控机制及洛那法尼联合Degrasyn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肝癌的现状
    1.2 非编码RNA概述
        1.2.1 lncRNA及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1.2.2 MicroRNA及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1.3 小分子靶向药物在肝癌中的研究进展
    1.4 洛那法尼与Degrasyn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第二章 lncRNA OIP5-AS1 在肝癌中的作用与机制
    2.1 引言
        2.1.1 lncRNA OIP5-AS1与肝癌
        2.1.2 研究目标
    2.2 研究内容
        2.2.1 肝癌中明显表达失调的lncRNAs鉴定
        2.2.2 lncRNA OIP5-AS1敲低细胞系
        2.2.3 lncRNA OIP5-AS1作用体外实验检测
        2.2.4 探讨lncRNA OIP5-AS1对hsa-miR-26a-3p的调控
        2.2.5 lncRNA OIP5-AS1参与hsa-miR-26a-3p对EPHA2调控机制
        2.2.6 明确lncRNA OIP5-AS1、hsa-miR-26a-3p和EPHA2相互关系
        2.2.7 lncRNA OIP5-AS1和hsa-miR-26a-3p体内成瘤实验
        2.2.8 验证肝癌中三者的表达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
    2.3 材料与方法
        2.3.1 试剂与耗材
        2.3.2 主要实验设备
        2.3.3 组织样本和细胞系与动物
        2.3.4 实验方法
        2.3.5 统计分析
    2.4 实验结果
        2.4.1 肝癌中失调lncRNA的鉴定
        2.4.2 肝癌中lncRNA明显失调的验证
        2.4.3 肝癌组织和细胞系lncRNA OIP5-AS1 的表达
        2.4.4 干扰lncRNA OIP5-AS1抑制细胞增殖和体外侵袭能力
        2.4.5 lncRNA OIP5-AS1 是调节hsa-miR-26a-3p的分子海绵
        2.4.6 hsa-miR-26a-3p在肝癌患者中的表达及其预后价值评估
        2.4.7 lncRNA OIP5-AS1 负调控hsa-miR-26a-3p促进细胞增殖和侵袭
        2.4.8 lncRNA OIP5-AS1 充当hsa-miR-26a-3p ce RNA调控EPHA2
        2.4.9 敲低lncRNA OIP5-AS1 抑制体内肿瘤发生
    2.5 讨论
第三章 miR-302a/d在肝癌干细胞中的作用机制
    3.1 引言
        3.1.1 miR-302家族与肝癌
        3.1.2 研究目标
    3.2 研究内容
        3.2.1 HCC细胞系的肿瘤球体外形成和鉴定
        3.2.2 miR-302a/d,RNAi和E2F7过表达细胞系构建与鉴定
        3.2.3 miR-302a/d作用体外实验检测作用体外实验检测
        3.2.4 miR-302a/d和E2F7相互关系裸鼠体内成瘤实验
        3.2.5 验证肝癌中miR-302a/d和E2F7表达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
    3.3 材料与方法
        3.3.1 试剂与耗材
        3.3.2 主要实验设备
        3.3.3 组织样本和细胞系与动物
        3.3.4 实验方法
    3.4 实验结果
        3.4.1 HCC细胞系的肿瘤球的体外形成和鉴定
        3.4.2 miRNA芯片分析表明,miR-302 家族参与LCSC干性维持
        3.4.3 LCSC的分化和CSC标志物表达
        3.4.4 miR-302a/d抑制HCC细胞的增殖和球体形成并促进细胞凋亡
        3.4.5 miR-302a/d直接靶向HCC细胞E2F7
        3.4.6 E2F7在LCSC形成和分化中的表达
        3.4.7 miR-302a/d通过抑制细胞周期进入来抑制LCSC干性
        3.4.8 E2F7激活AKT1细胞周期蛋白D1信号和下游细胞周期
        3.4.9 miR-302a/d协同E2F7 调控β-catenin/CCND1 信号转导
        3.4.10 miR-302a/d和E2F7 在肝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
        3.4.11 miR-302a/d和E2F7在LCSC中的表达及相关性
        3.4.12 miR-302a/d和E2F7在肝癌中的临床意义
    3.5 讨论
第四章 洛那法尼联合Degrasyn治疗作用初探
    4.1 引言
        4.1.1 肝癌治疗
        4.1.2 研究目标
    4.2 研究内容
        4.2.1 繁殖和鉴定自发成瘤肝癌小鼠
        4.2.2 洛那法尼联合Degrasyn对HCC自发成瘤小鼠疗效的观察
        4.2.3 洛那法尼联合Degrasyn作用于HCC自发成瘤小鼠机制探
    4.3 材料与方法
        4.3.1 试剂与耗材
        4.3.2 主要实验设备
        4.3.3 实验动物
        4.3.4 实验方法
    4.4 实验结果
        4.4.1 Alb-c Myc小鼠基因型鉴定
        4.4.2 Alb-c Myc小鼠表型及洛那法尼联合Degrasyn治疗效果探讨
        4.4.3 洛那法尼联合Degrasyn对小鼠器官组织的影响
        4.4.4 Alb-c Myc自发成瘤肝癌小鼠分子检测
        4.4.5 洛那法尼联合Degrasyn治疗对相关分子的影响
    4.5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肝癌非编码 RNA 调控机制及相关药物研发进展
    主要参考文献
缩略词
致谢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附件

(3)核糖体蛋白RPL34在肝门部胆管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和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肝门部胆管细胞癌病理特征与核糖体蛋白表达分析及其临床意义
    一、肝门部胆管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分析
    二、核糖体蛋白家族成员在肝门部胆管癌中的表达谱系
    三、RPL34在肝门部胆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核糖体蛋白RPL34对肝门部胆管癌细胞侵袭生长的影响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分析
    三、讨论
    四、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核糖体蛋白RPL34促进肝门部胆管癌细胞侵袭生长的作用机制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分析
    三、讨论
    四、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 肝门部胆管癌发生发展的分子生物学基础进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致谢

(5)“双一流”建设高校学科发展的状态及其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二)国内文献综述
        (三)述评
    三、研究方法、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
        (三)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学科发展状态的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一)学科
        (二)世界一流学科
        (三)学科发展状态
        (四)学科建设
        (五)学科评价
    二、相关理论基础
        (一)系统论
        (二)非均衡发展理论
    三、本章小结
第三章 学科发展状态的研究办法
    一、研究对象、数据来源与数据的可行性分析
        (一)研究对象
        (二)数据来源
        (三)数据的可行性分析
    二、学科发展状态的评价办法
        (一)评价原则
        (二)评价维度
        (三)数据处理
第四章 三类高校的学科整体水平及其变化状况分析
    一、三类高校A、B、C三类学科数量及其变化情况
        (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三)其他高校
    二、三类高校学科整体水平的比较分析
    三、三类高校的学科覆盖面状况分析
        (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三)其他高校
    四、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三类高校的优势学科及其变化状况分析
    一、三类高校的优势学科在学科板块中所占比例分析
        (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三)其他高校
    二、三类高校的优势学科在一级学科中所占比例分析
        (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三)其他高校
    三、“双一流”建设高校ESI前1%学科数量
        (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四、“双一流”建设高校ESI前1‰学科数量
        (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五、本章小结
第六章 “双一流”建设高校学科发展状态的评价研究
    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学科发展状态评价
        (一)学科整体实力
        (二)学科优势度
        (三)学科水平适配度
        (四)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三个维度的变化情况
        (五)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三维度发展的协调状况
    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学科发展状态评价
        (一)学科整体实力
        (二)学科优势度
        (三)学科水平适配度
        (四)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三个维度的变化情况
        (五)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三维度发展的协调状况
    三、讨论分析
    四、本章小结
第七章 “双一流”建设高校学科发展的问题与建议
    一、“双一流”建设高校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学科优势度不突出,与世界一流大学有较大差距
        (二)学科整体水平尚不够强,发展协调性不足
    二、“双一流”建设高校学科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优势学科建设,提高学科优势度
        (二)打造学科生态,提升学科整体水平
    三、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改革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本科教育
        (二)人才培养模式
        (三)跨学科人才培养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二)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内容
        (一)历史分期依据
        (二)主要研究内容
    六、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本研究的创新点
        (二)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探索奠基期(1973-1981 年)
    第一节 筑波大学探索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背景
        一、世界科学技术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的要求
        二、欧美国家大学改革对日本教育改革的影响
        三、日本科技强国建设对创新性人才的需要
        四、日本传统大学内部的学部讲座制的弊端
    第二节 筑波大学教育理念及目标的提出
        一、“新构想理念”的酝酿与形成
        二、“开放式大学”办学理念的提出
        三、跨学科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第三节 筑波大学教学和科研组织的革新
        一、建设发挥学科综合优势的学科群
        二、创建教师所属的新型科研组织
        三、建立教学研究中心与特别课题组
    第四节 筑波大学综合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通专融合型教育的确立
        二、特色公共课程群的建设
        三、跨学科专业教育的实施
    第五节 筑波大学人才培养管理制度建设
        一、推进开放性办学的“三学期制”
        二、促进师生互动交流的“班级制”
        三、强化指导的“学生担当教官制度”
    第六节 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探索奠基期的成效与问题
        一、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探索奠基期的成效
        二、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探索奠基期的问题
第二章 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评估整改期(1982-2003 年)
    第一节 筑波大学评估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背景
        一、日本经济衰退和人口少子化
        二、教育审议会主导的大学改革
        三、筑波大学建校计划基本完成
    第二节 筑波大学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自我评估
        一、新构想理念下的组织运营
        二、跨学科整合性的综合课程
        三、学生自主选择的专业教育
        四、教师教育意识与学生指导
    第三节 筑波大学教学和科研组织的发展充实
        一、教学组织的新设与调整
        二、科研组织的稳定与发展
        三、跨学科研究中心的创设
    第四节 筑波大学本科教学与课程体系的完善
        一、本科课程体系改革的特色化推进
        二、通识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与改进
        三、实践课程与毕业设计指导的重视
        四、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有效运用
    第五节 筑波大学推进质量文化建设的举措
        一、全面推行和完善教学助理制度
        二、实施学生评教与教师听课项目
        三、建立和健全校内就业指导体制
    第六节 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评估整改期的成效与问题
        一、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评估整改期的成效
        二、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评估整改期的问题
第三章 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深化改革期(2004 年以来)
    第一节 筑波大学改革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背景
        一、世界全面进入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
        二、日本国立大学独立行政法人化改革
        三、本科教育向“学士课程教育”转变
    第二节 筑波大学教育理念与教育方针的细化
        一、“学群教育标准”的制定
        二、课程大纲编写方针的确定
        三、教师行为规范的颁布实施
    第三节 筑波大学教学和科研组织的全面性改革
        一、兼顾跨学科和专业性的学群改组
        二、作为教师新组织的“系”的建立
        三、教学研究中心的改组与职能划分
    第四节 筑波大学面向T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改革
        一、依托“教育GP”的通识教育重构
        二、多样化与整合式的综合课程改革
        三、文科生科学教育的示范课程建设
        四、课程标准指导下的专业课程设置
    第五节 筑波大学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的改革
        一、“两学期、六分段”的学期制改革
        二、衡量学生学习质量的绩点制的实施
        三、促进全面发展的学生支援项目建设
        四、PDCA循环在教育质量管理的运用
    第六节 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深化改革期的成效与问题
        一、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深化改革期的成效
        二、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深化改革期的问题
第四章 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改革发展的特点与经验
    第一节 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特点
        一、理念领先:始终坚持跨学科人才培养理念
        二、体制创新:始终坚持组织建设与制度改革
        三、通专融合:始终坚持通识与专业教育并举
        四、追求卓越:始终坚持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第二节 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经验
        一、改革与创新:统筹跨学科人才培养理念与实践路径
        二、通才与专才:打造通专融合和跨界培养的育人模式
        三、分科与综合:构建多学科知识交叉的综合课程体系
        四、特色与普适:坚持特色发展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7)miRNA-21与嗜酸性粒细胞在慢性鼻—鼻窦炎患者中的表达及其相关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对象与材料
    1.1 研究对象
    1.2 判定标准
    1.3 标本采集和处理
    1.4 引物设计
    1.5 主要试剂
    1.6 主要仪器
2 方法与步骤
    2.1 嗜酸性粒细胞水平的检测
    2.2 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miRNA-21水平
    2.3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一般人口学资料
    3.2 miRNA-21表达水平
    3.3 嗜酸性粒细胞表达水平
    3.4 利用ROC曲线分析miRNA-21与嗜酸性粒细胞对CRS的诊断价值
    3.5 血清miRNA-21与嗜酸性粒细胞的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8)内脏脂肪组织来源外泌体调控小鼠结肠炎演变的机制及干预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回顾
    1.炎性肠病
        1.1 炎性肠病的分类
        1.2 炎性肠病的流行病学
    2.结肠炎的细胞学机制
        2.1 结肠上皮和固有层的正常结构
        2.2 固有层在肠道屏障损伤中的作用
    3.肥胖与炎性疾病
        3.1 肥胖是一种慢性炎症参与多种炎性疾病的的发生发展
        3.2 肥胖状态下脂肪的组织学变化及脂肪巨噬细胞的炎症调节机制
    4.外泌体
        4.1 外泌体是脂肪信息交流的新方式
        4.2 外泌体是药物靶向递送的新策略
    5.小结
第一部分 内脏脂肪组织来源外泌体对小鼠DSS肠炎模型的影响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动物饲料
        1.3 动物饲养
        1.4 主要试剂
        1.5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高脂模型小鼠的构建
        2.2 葡萄糖耐量实验(Glucose tolerance test,GTT)
        2.3 胰岛素耐量实验(Insulin tolerance test,ITT)
        2.4 DSS诱导的小鼠急性结肠炎建立
        2.5 结肠组织分离及HE染色
        2.6 小鼠内脏脂肪组织外泌体提取
        2.7 外泌体Di I或 Di R染色
        2.8 外泌体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及粒径分析
        2.9 小鼠活体成像分析
        2.10 小鼠结肠组织冰冻包埋、切片及免疫荧光共聚焦显微成像实验
        2.11 外泌体蛋白提取、定量及western blot实验
        2.12 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
        2.13 小鼠结肠上皮细胞及固有层细胞提取
        2.14 流式细胞仪检测
        2.15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高脂饮食小鼠模型建立
        3.2 高脂饮食加重DSS诱导的小鼠急性结肠炎表型
        3.3 高脂小鼠脂肪组织来源外泌体通过影响结肠固有层巨噬细胞极化加重结肠炎表型
    4 讨论
第二部分 内脏脂肪组织来源外泌体加剧小鼠肠炎表型的关键组分鉴定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动物饲料
        1.3 动物饲养
        1.4 主要试剂
        1.5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高脂模型小鼠的构建
        2.2 小鼠骨髓细胞提取及体外诱导巨噬细胞成熟极化
        2.3 小鼠内脏脂肪组织外泌体提取
        2.4 内脏脂肪外泌体电转miR-155拮抗剂
        2.5 外泌体Di I或 Di R染色
        2.6 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
        2.7 小鼠结肠组织获取,结肠上皮细胞及固有层细胞提取
        2.8 流式细胞检测
        2.9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高脂饮食导致小鼠内脏脂肪炎性micro RNA增加
        3.2 HFD-VAT-Exo装载mi R-155拮抗剂显着改善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表型
        3.3 HFD-VAT-Exo装载mi R-155拮抗剂改变结肠固有层巨噬细胞极化
    4 讨论
第三部分 内脏脂肪组织外泌体中MIR-155的细胞来源及机制分析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动物饲料
        1.3 动物饲养
        1.4 主要试剂
        1.5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高脂饮食小鼠内脏脂肪巨噬细胞分离提取
        2.2 小鼠体内巨噬细胞清除
        2.3 免疫组化染色
        2.4 实时荧光定量PCR实验
        2.5 小鼠结肠组织冰冻包埋、切片及免疫荧光共聚焦显微成像实验
        2.6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高脂饮食导致小鼠内脏脂肪炎性巨噬细胞增加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9)LncRNA XLOC004787在胃癌中的作用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长链非编码RNA的简介
        1.1.1 长链非编码RNA的分类
        1.1.2 长链非编码RNA的生物学功能
    1.2 胃癌的简介
        1.2.1 LncRNAsNA在胃癌中的调控作用
        1.2.2 LncRNAsNA在胃癌诊疗中的应用价值
    1.3 EMT与肿瘤
        1.3.1 EMT的发生机制
        1.3.2 EMT与肿瘤
        1.3.3 EMT与LncRNAsNA
第二章 研究目的、内容、方法、实验设计方案和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
    2.4 实验设计方案
    2.5 研究意义
第三章 LncRNA XLOC_004787 在正常胃粘膜上皮细胞与胃癌细胞株、临床胃癌组织与相应正常组织中m RNA的表达检测
    3.1 材料和试剂
        3.1.1 病例来源及标本采集
        3.1.2 细胞株来源
        3.1.3 主要试剂
        3.1.4 主要溶液配制
        3.1.5 主要仪器耗材
    3.2 实验方法
        3.2.1 胃癌细胞株及正常胃粘膜上皮细胞培养
        3.2.2 临床胃癌组织总RNA的提取
        3.2.3 RNA逆转录成cDNA
        3.2.4 实时荧光定量PCR
        3.2.5 统计学分析
    3.3 结果
        3.3.1 LncRNA XLOC_004787 胃上皮细胞中的定位
        3.3.2 LncRNA XLOC_004787 在胃癌组织与相应正常组织中的表达
        3.3.3 LncRNA XLOC_004787 在正常胃粘膜上皮细胞与胃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
    3.4 讨论
第四章 RNAi技术敲低lncRNA XLOC_004787 的表达后对胃癌细胞EMT、迁移、增殖的影响
    4.1 材料与仪器
        4.1.1 细胞株培养
        4.1.2 主要试剂
        4.1.3 主要仪器耗材
        4.1.4 主要试剂配制
    4.2 方法
        4.2.1 细胞总蛋白的提取
        4.2.2 Western-blot
        4.2.3 Transwell小室实验
        4.2.4 CCK-8 增殖实验
        4.2.5 平板克隆形成实验
        4.2.6 免疫荧光实验
        4.2.7 LncRNA XLOC_004787 siRNA瞬时转染
        4.2.8 统计分析
    4.3 结果
        4.3.1 SGC-7901 细胞转染siRNA后转染效率和敲减效率验证
        4.3.2 LncRNA XLOC_004787 表达沉默后抑制了SGC-7901 细胞的生长
        4.3.3 LncRNA XLOC_004787 表达沉默后抑制了SGC-7901 细胞的迁移
        4.3.4 Western-blot验 证lncRNA XLOC_004787 表达敲低后抑制了SGC-7901 细胞的EMT、迁移以及增殖
        4.3.5 LncRNA XLOC_004787 表达敲低后通路中关键的入核因子入核降低
    4.4 讨论
第五章 体外过表达lncRNA XLOC_004787 后对胃癌细胞转移、增殖、EMT的影响
    5.1 材料和试剂
        5.1.1 主要试剂
        5.1.2 主要溶液配制
        5.1.3 主要仪器
    5.2 方法
        5.2.1 细胞培养
        5.2.2 提取细胞当中的总RNA
        5.2.3 RNA逆转录
        5.2.4 Western-blot
        5.2.5 Transwell迁移实验
        5.2.6 平板克隆形成实验
        5.2.7 CCK-8 细胞增殖实验
        5.2.8 细胞转染
        5.2.9 质粒提取
        5.2.10 琼脂糖凝胶电泳
        5.2.11 统计分析
    5.3 结果
        5.3.1 HGC-27 细胞转染过表达质粒后过表达效率验证
        5.3.2 LncRNA XLOC_004787 表达升高后促进了HGC-27 细胞的增殖
        5.3.3 LncRNA XLOC_004787 表达升高后促进了HGC-27 细胞的迁移
        5.3.4 Western-blot验证lncRNA XLOC_004787 表达升高后促进了细胞的EMT、迁移以及增殖
        5.3.5 LncRNA XLOC_004787 表达提升后通路中关键的入核因子入核上升
        5.3.6 LncRNA XLOC_004787 过表达质粒分子量验证
    5.4 讨论
第六章 lncRNA XLOC_004787 下游靶向microRNA筛选和验证
    6.1 材料与仪器
        6.1.1 主要试剂
        6.1.2 主要溶液配制
        6.1.3 主要仪器
    6.2 方法
        6.2.1 LncRNA XLOC_004787 靶基因预测
        6.2.2 LncRNA XLOC_004787 野生型与突变型片段设计
        6.2.3 空载pmirglo双酶切
        6.2.4 pmirglo双酶切产物胶回收
        6.2.5 T-4 连接
        6.2.6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6.2.7 连接产物转入进入感受态细胞
        6.2.8 重组质粒测序
        6.2.9 荧光素酶报告基因
        6.2.10 统计分析
    6.3 结果
        6.3.1 预测下游microRNA以及双荧光素酶质粒构建
        6.3.2 qRT-PCR与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验证靶基因为miR-203a-3p
        6.3.3 XLOC_004787-siRNA与miR-203a-3p-mimics共转染后细胞功能学实验验证靶基因为miR-203a-3p
    6.4 讨论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10)基于NF-κB及OPG/RANKL/RANK信号通路探究青蒿琥酯对骨关节炎的作用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青蒿琥酯对骨关节炎软骨细胞的炎症反应及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青蒿琥酯对早期骨关节炎软骨下骨异常骨重塑的影响及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青蒿琥酯对早期骨关节炎软骨下骨异常血管形成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四、生物化学发展中的分化与综合(论文参考文献)

  • [1]MiRNA-10a-5p靶向CHL1调控神经干细胞生物学行为及在神经管畸形发生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 张娟. 山西医科大学, 2020(01)
  • [2]肝癌中lncRNA OIP5-AS1和miR-302调控机制及洛那法尼联合Degrasyn疗效研究[D]. 马雨水.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2)
  • [3]核糖体蛋白RPL34在肝门部胆管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和作用机制研究[D]. 钱建新.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5)
  • [4]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5]“双一流”建设高校学科发展的状态及其评价研究[D]. 马俊敏.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6]筑波大学本科跨学科人才培养改革与发展研究[D]. 李冠男. 河北大学, 2020(08)
  • [7]miRNA-21与嗜酸性粒细胞在慢性鼻—鼻窦炎患者中的表达及其相关临床研究[D]. 杨霞虹.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2)
  • [8]内脏脂肪组织来源外泌体调控小鼠结肠炎演变的机制及干预策略[D]. 韦梦影.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20(04)
  • [9]LncRNA XLOC004787在胃癌中的作用与机制研究[D]. 苗仁杰. 江苏大学, 2020(02)
  • [10]基于NF-κB及OPG/RANKL/RANK信号通路探究青蒿琥酯对骨关节炎的作用及机制[D]. 李亦丞.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生化发展中的分化与合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