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MapGis技术在油藏地质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TAHA AREF MOHSEN AL-WESHAH(塔哈)[1](2021)在《XH小断块油藏开发方式数值模拟优化》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石油、天然气资源的消耗等,呈现了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化,部分之前发展的油田也正在走向末端,产量逐年递减,对我国的油气行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所以对于油田开发的研究以及进行开发方案的优化显得非常重要。对于油田的勘探,最终实现的是在区域中复杂断块的油藏的开发。对于我国油藏开发主要的区域集中在了东部地区,分布特征较明显,该地区的含油面积小、形状奇特性等特征也导致了开采的难度。基于以上的研究基础,对于该地区的研究需要特定的一种开采模式,基于注采网井、注采层等基础,结合分析水驱动控制程度,对于新区域的油藏进行数据模拟方式的最优开发探讨,并进行了一下几个方面的研究。首先是进行XH区域小断块油藏地质特征的分析。进行XH区域地质特征情况分析以及进行XH区域储层物性特征分析,主要从储层岩矿特征以及孔隙特征进行分析,再次是进行XH区域的沉积相特征分析,基于沉积微相的划分方法,分析了扇缘辩状主河道、扇缘滩地以及扇缘潜水道的沉积相特征,最后进行XH区域砂体平面的特征分析,进行区域平面的展布分析。其次是进行XH小断块油藏地质建模分析。进行油藏地质建模方法分析,先对随机性建模和确定性建模两种方式进行分析,基于储层建模方式选择较为合理的建模以及关键步骤的分析,并建立地质建模流程图;基于模型的建立方法研究后,进行XH区域油藏模型的建立,一是分析模型的构造,对区域断层及顶面进行分析。二是对于储层属性的模型建立,分别是进行孔隙度、渗透率以及饱和度的模型建立,分析其模型的正太分布,以及主方向、次方向以及垂直方向分布;最后基于油藏储层模型进行储量计算。再次是进行XH区域油藏数值模拟研究。首先对油藏模型的数值模拟分析,进行岩石特性及流体性质计算分析;基于历史拟合的油藏特征分析,首先基于历史拟合的产能动态分析,分别从孔隙度、渗透率、有效厚度、初始流体饱和度场和初始压力场、相对渗透率曲线等参数进行分析。其次进行油分布规律的历史拟合;最后进行未来生产的预测分析。最后是XH区域油藏开发方案的分析以及优选。一是进行开发设计方案指标分析,建立XH油藏不同压力保持水平方案,进行注水开发压力分析,进行油藏合理注水强度选择以及进行油藏注采井网的分析;二是进行XH区域油藏采液速度与注水强度的指标界限分析。最后进行油藏的优化开发动态指标预测,选择合理的参数及方案,为XH区域油藏的开发及优选提供理论基础。
褚冰[2](2020)在《基于知识图谱的油藏构造知识服务系统研究》文中提出随着Web3.0时代的到来,使知识的存储介质与方式发生着改变,由传统的文档网络向数据网络方向变革。近几年,语义网的发展与应用,推动了知识图谱技术的快速发展,知识图谱在垂直领域的应用得到广泛关注,为各领域知识的表示及共享奠定了基础。众所周知,油气藏构造知识作是实现石油精准开采的重要决策依据,而目前,有关油藏构造方面的知识有些是以结构化数据形式存储在关系数据库中;有些是以文件的形式存储在个人计算机中;有些储藏在专家的头脑中等。总之,这些油藏知识没有充分地进行统一的组织与集成,造成了油藏构造“知识孤岛”的现象的出现,其结果必然导致油田开发人员无法共享这些知识。此外,由于油藏构造数据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对油藏构造知识的组织与表示、检索等知识的高级应用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随着语义Web技术体系的提出,再加之知识图谱技术在相关领域的成功应用,为解决油藏构造知识的统一集成和服务提供了技术保障。因此,本文以《石油汉语主题词表》标准为基础,并结合油藏相关标准,分析与探讨了油藏构造知识图谱的构建以及基于该知识图谱实现油藏构造知识图谱的检索与应用等问题。本文开展的工作具体如下:1、通过调研,对知识图谱技术在国内外各领域的研究与应用进行总结对比,同时,对各领域叙词表向本体转化方法进行研究,但目前各领域叙词表向本体转化,普遍为手动构建,且很少将标准结合到一起。所以本文深入研究了知识图谱主要技术及标准化构建,以及对叙词表与本体进行对比分析,确定叙词表向本体转化的自动化可行性。2、通过对《石油汉语主题词表》分析与研究,从中抽取油藏构造领域概念及概念间的语义关系,为接下来油藏构造领域知识图谱模式层的构建做好准备工作,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SY/T 6169—1995标准进行研究与总结,为后续油藏构造知识服务系统的推理模块提供标准,即对油藏构造进行分类时,提供分类原则以及分类时涉及的各项特征的特征参数。3、通过前期对叙词表向本体转化方式的研究,发现构建方式普遍采用手动构建,这使构建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因此,为了降低损耗,本文针对叙词表向本体自动化构建算法进行研究,提出了标注叙词表向本体OWL映射算法,该算法通过设计标注叙词表TK模型实现对《石油汉语主题词表》中油藏构造领域知识的标记处理,同时,应用作者提出的标注叙词表向本体OWL映射算法,将预处理生成的标注叙词表进行自动化映射,生成RDF格式数据进行管理,构建油藏构造领域本体模型。4、最后设计了油藏构造领域知识服务系统的体系架构,主要应用SSM框架进行平台搭建、应用决策树算法中的ID3算法实现知识推理结果分类、应用d3.js实现油藏构造领域知识图谱的绘制,最后,开发了基于知识图谱的油藏构造领域知识服务原型系统,实现了油藏构造领域知识标准化表示、检索、可视化等操作。通过上述研究,为各领域使用油藏构造知识的用户提供便利,同时为下一步扩展到石油工业这个大领域的知识表示与共享,甚至更深层次的知识挖掘等奠定基础。
仝岩[3](2020)在《甘肃北山地区三维地质模型构建》文中研究说明甘肃北山地区是我国备选的深地质处置高水平放射性废物的场址库,受钻孔资料极度欠缺,基础地质研究程度低,地层、断裂构造认识不一的影响,其在地质与水文地质研究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三维地质建模是将原始数据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通过一系列数学模型,辅以适当的可视化方式,形成能够反映地质构造基本要素和地质体内部各种属性变化规律的计算机技术手段。论文通过开展三维地质建模,对研究区地层,断裂,渗透性参数空间变化的展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以三维地质构造建模,属性建模为研究目标,以北京网格天地深探地学建模软件为平台,结合三维建模理论及方法,运用野外地质调查、钻井岩芯观测等手段,在数据解释,剖面恢复,虚拟井增加的基础上,建立了北山地区深地质处置场址区域地层、构造、岩体的三维空间分布模型。以构造模型为基础,利用已有的钻孔数据,根据岩石物性的多样性,利用地质统计法产生的空间变化相关性特征模拟渗透系数变化,构建场址库的渗透系数模型。通过不同尺度三维模型及渗透系数模型的建立,将多源数据信息转化为更加直观的三维空间可视化信息,可更加直观地观察地层,岩性,断裂分布及渗透系数变化情况,为后期含水层的数值模拟奠定了基础,较好地服务了研究区高放废处置库选址工作。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1)以不同比例尺的平面地质图为原始资料,辅以剖面信息,钻孔信息,地形信息建立三维地质模型。2)提出不规则岩体出露概化方法,地层及含水层建模方法。3)建立了两种不同尺度的三维地质结构模型以及三维水文地质结构模型。4)在构造建模的基础之上,利用井间插值方法及随机建模建立场址库的含水层系统属性模型。
丁亮[4](2020)在《陕西省山阳县庙梁金矿床三维地质建模及矿化空间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在当下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与应用领域日益扩大的社会背景下,地质三维建模是计算机应用技术与行业发展结合的典型实例。构建数字矿山,应用三维空间建模技术实现地层、构造、岩浆岩及矿体建模是实现矿山可视化的基础。这种方法不仅能便捷地实现地质数据时时存储、管理和更新,而且可形象直观的展示各种地质体在空间的形态结构和展布特征,此外在结合地质数据库基础上可分析地质体属性在空间变化规律,如矿体品位变化特征、岩浆岩矿化程度等,是三维地质建模的重要应用领域。本文以庙梁金矿以往各个阶段勘查地质资料为基础,在系统调查矿区野外地质特征条件下,以3DMine矿业工程软件为工具,构建了庙梁金矿地质数据库、数字地表模型、断层及矿体等实体模型。借助地质统计学中变异函数及变异椭球体等方法,构建实验变异函数,同时用理论变异函数拟合所得结果,在此基础上运用普通克里格和距离幂次反比赋值法对矿体实体赋值,分析变异椭球体在各个方向上的各向异性和空间矿化特征。最后在矿体实体模型基础上构建矿体块体模型,结合地质数据库运用普通克里格法对矿体品位赋值,估算资源储量。此次研究阐述了庙梁金矿数据库及多种模型构建方法,在矿体实体模型基础上,利用实验变异函数和变异椭球体分析矿体在空间矿化规律,南北矿体在走向、倾向和厚度方向均存在各向异性特征,北部矿体在该三个主要方向的比值为1.66:1:1,南部矿体的比值为1.15:1:1。北部矿体矿化分布较均匀,相对集中且具有明显坐标变化特征,南部矿体实验变异函数有明显锯齿现象,表示贫富矿交替出现,具有一定的坐标变化性质,是受构造影响的典型表现。在实体模型及数据库基础上构建矿体块体模型和品位模型,得到庙梁金矿的金属资源储量。
麻凯阳[5](2020)在《CO2/油/水三相体系相平衡特性的热力学计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无论是工业生产还是日常生活,对能源的需求愈来愈大。采用CO2驱油工艺不但可以增加成熟油藏原油采收率,还可以将大量温室气体CO2埋存于地下,实现能源的绿色开采。针对CO2在地质结构油水共存环境下的驱替过程,本文针对性的采用热力学计算方法,利用Peng Robinson Equation of State(PR-EOS)模型对CO2/油相体系、CO2/水相体系、CO2/盐水相体系、CO2/油/水三相体系相平衡特性进行计算研究。本文具体结论如下:(1)CO2/油相体系成分组成及混相压力的预测。提出实用的混合模型确定的CO2/油相体系的成分组成比例,对两相体系的混相压力进行了计算,并与相应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以CO2/C16H34及CO2/液体石蜡油体系为例,不同温度下混合模型确定的两相组成及计算所得体系混相点与实验测试结果均吻合较好,验证了本文计算原理及过程的正确性。(2)通过修正PR-EOS模型的相互作用系数和引力系数对CO2/水相溶解度特性进行计算研究。结果发现,在相同温度下,当压力升高,CO2在液相中的百分比总体是增大的趋势,而CO2在气相中的百分比总体是减小的趋势,较高温度下趋势平缓。在相同压力下,当温度升高,CO2在液相及气相中的百分比均减少。计算的溶解度结果与文献报道的实验数值的误差值较小,均在相同压力值附近出现“平台区”、“交叉区”,而且在定量上的数值误差也很小。(3)通过修正PR-EOS模型的相互作用系数和引力系数对CO2/盐水溶解度特性计算研究。结果发现,在相同温度、压力时,当盐水浓度的升高,CO2在液相中的溶解度逐渐减小,在气相中的溶解度增大。在相同温度、盐水浓度时,当压力的升高,CO2在液相中的溶解度增大,在气相中的溶解度先增大后减小。在相同压力、盐水浓度时,当温度升高,CO2在液相中的溶解度先减小后增大,在气相中的溶解度先增大后减小。将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的误差分析得出,与修正逸度系数和活度系数方法相比,改变CO2/盐水相间相互作用系数和引力系数更适合研究CO2/盐水溶解度特性。(4)基于两相相平衡特性的计算结果,开展了CO2/油/水三相体系相平衡特性计算研究。计算结果显示,当体系中含水量为1%时,CO2/C18H38/H2O体系在40.6℃时的混相压力点为8.8MPa,50℃时的混相压力点为10MPa,61.2℃时的混相压力点为13MPa,均低于相同温度下CO2/C18H38两相体系的混相压力。结果说明,水相的存在使得CO2/油相混合体系的混相压力点降低。
王洋,赵雅诗,王锐柯,阮扬,杨明合[6](2019)在《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的发展现状》文中指出随着石油勘探开发技术不断向安全、效率、低成本的方向发展,三维地质模型显得越来越重要。就目前国内外三维地质建模方法和数据模型进行梳理分类,对建模流程进行阐述,并对建模软件的优势和不足进行了分析。
马赫[7](2019)在《辽河油田兴隆台古潜山裂隙分形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上世纪,法国科学家数学家,曼德尔布罗特在研究海岸线长度时发现,维数可以不是整数,而是分数,进而提出了分形的概念。自然界中很多复杂问题,如地质学构造裂缝研究、河流的长度、生物生长模型等,都可以应用分形进行定量研究。兴隆台古潜山含油储层岩性复杂,主要是一套裂隙比较发育的黑云母片麻岩、混合岩以及穿切变质岩的闪长玢岩岩脉。含油底界较深,油藏较为集中,但是裂缝研究难度大。裂缝型油气藏的合理且高效开发研究是现在国内外研究的主要问题,而裂缝分布规律问题是主要制约研究的因素。随着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分形理论的成熟与应用,对于非线性复杂科学的研究有了一个长足的进展。前人方面已经论证了兴隆台古潜山构造裂隙符合非线性规律,可以利用分形法进行研究。本文通过不同尺度的分形研究再一次论证其可行性。由于不同岩性中的裂隙发育不同,本文针对兴7钻孔中黑云斜长片麻岩、岩浆岩侵入体和混合岩等不同岩性进行分形研究,利用盒子法,以2mm、4mm、5mm、8mm、10mm、16mm、20mm为尺度进行覆盖,计算出分维数和相关系数。黑云斜长片麻岩的分维数为1.0778,R2=0.9997;混合岩分维数为0.9824,R2=0.999;闪长玢岩分维数为1.1965,R2=0.9894。相关系数平方接近于1,总体上符合分形的特征。从裂缝发育情况来看,黑云斜长片麻岩裂隙较为发育,分维数较大。这证明分维数也可以对裂缝的发育情况进行定量描述。区域尺度上,对兴隆台古潜山区域构造图进行分形研究,用0.2km、0.4km、0.5km、0.8km、1km、1.6km和2km尺度进行分维数计算,得出分维数为1.0476,R2=0.9949,。总体与钻孔尺度裂隙分形研究的结果一致。100倍镜下利用0.0005mm、0.001mm、0.00125mm、0.002mm、0.0025mm、0.004mm和0.005mm的格子进行覆盖,并计算出分维数,总体结果与区域和钻孔得出的结果相一致。通过以上统计分形研究发现,潜山裂缝分维数在0.96-1.3之间,R2均在0.99以上,分析性特征明显。分维数大小可以反映裂缝发育程度,分维数值越大,裂缝越发育,成藏可能性就越大。岩性储集层产油量的分形研究:0.97-0.99之间的储集层产油量较好;0.99-1.01的之间的储集层产油量中等,1.01之上的储集层产油量相比于前两者较差。
杨同振[8](2019)在《计算机在石油地质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石油作为国家能源构建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其开采地质的勘探工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现如今的石油开采过程中,凭借着计算机技术的引入应用,实现了对地质勘探信息的有效分析与运用,大幅提升了油田开发效果。鉴于石油地质勘探工作的重要性与复杂性,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能够在减轻勘探人员工作量的同时,全面提升地质勘探信息的准确性。基于此,我们有必要针对计算机技术在石油地质勘探中的应用展开深入研究,做好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工作,确保油田石油开采效果。
李鹏春,周蒂,梁希,易林姿,胡罡[9](2018)在《基于GIS的海上油田CO2-EOR-S数据库建设方法》文中研究指明海上油田的CO2-EOR-S潜力评价过程涉及多源、多尺度、多类型的大数据管理与分析问题,基于GIS提出了一种针对海上油田CO2-EOR-S潜力和适宜性评价的地质空间数据库搭建方法。首先按照资源潜力评价需求,以通过区域石油地质调查与勘探开发、石油工业测试分析等方式获取的原始数据为源数据;再对源数据进一步细化、归类和共享,并进行关联性编码和分析;最后采用地质数据库数据模型存储数据,同时整合资源潜力评价方法和结果,进行静态和动态分析评价,从而实现数据的共享、管理、可视化以及分析评价应用,为CO2-EOR-S技术实施提供决策依据。
李杨[10](2018)在《基于GIS的油气资源有利区多因子预测》文中研究指明油气有利区预测是油气勘探开发的核心工作,关系着油气资源开发的成本及效用。随着数字油藏的发展,基于GIS的空间分析预测技术,在油气田中的利用初现雏形。油气有利区预测涉及到多学科成果图件的综合分析,必将成为油气勘探开发中需要亟待进一步研究探讨的重要问题。利用GIS进行油气资源有利区预测具有自动化、快速、时效性、易于更新、减少专业人员对地质研究认识的依赖等特点。本文开展了预测多因子的自动筛选以及油气有利区自动预测模型的构建方法研究。论文以.NET平台为基础,通过R语言与GIS技术联合开发的设计方案,研发了油气资源有利区多因子预测系统,主要完成了如下内容:(1)创建了基于GIS油气藏多因子信息及成果图件空间数据库,建立存储有利区预测的影响因素多因子图层,完成对多信息、多源、多维、多尺度的信息以及大量的井位样本数据的存储。(2)完成了基于GIS的多学科成果图件标准化方法的研究,统一海量的不同格式的数据,实现油气资源多学科成果图件的空间参考,像元,图幅等多方面的成果图件标准化统一。(3)建立了基于GIS的油气资源有利区多因子预测模型,借助大量的油气资源数据研究多种因子筛选方法以及最优的预测算法,最终选择随机森林因子筛选方法以及随机森林决策分类方案,进行系统集成开发,实现油气资源有利区多因子的自动化预测。本文的测试数据主要以苏里格气田某区块为例,使用该系统通过对研究区块数百口井的样本数据和部分关键油气有利区多因子成果图件进行分析处理,并建立算法模型,该系统通过与专业人员预测结论进行对比,可以认为已经基本达到预期效果。希望能够帮助专业的地质勘探研究人员提供一些辅助决策参考。
二、MapGis技术在油藏地质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MapGis技术在油藏地质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XH小断块油藏开发方式数值模拟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油藏描述技术 |
1.2.2 复杂断块油藏开发调整研究现状 |
1.2.3 数值模拟技术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XH小断块油藏地质特征分析 |
2.1 XH区域地质特征情况分析 |
2.2 XH区域储层物性特征分析 |
2.2.1 储层岩矿特征 |
2.2.2 孔隙特征 |
2.3 XH小断块沉积相特征分析 |
2.3.1 沉积微相划分方法研究 |
2.3.2 XH区域沉积微相划分 |
2.4 XH砂体平面特征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XH小断块油藏地质建模分析 |
3.1 油藏地质建模方法分析 |
3.1.1 建模方法对比分析 |
3.1.2 建模流程分析 |
3.2 XH区域油藏模型建立 |
3.2.1 模型的构造分析 |
3.2.2 储层属性的模型建立 |
3.2.3 基于油藏储层模型的储量计算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XH区域油藏数值模拟研究 |
4.1 基于油藏模型的数值模拟分析 |
4.2 基于历史拟合的油藏特征分析 |
4.2.1 基于历史拟合的产能动态分析 |
4.2.2 基于历史拟合的油分布规律 |
4.3 未来生产形势预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XH区域油藏开发方案分析及优选 |
5.1 开发设计方案指标分析 |
5.1.1 油藏注水开发压力分析 |
5.1.2 油藏合理注水强度选择 |
5.1.3 油藏注采井网分析 |
5.1.4 油藏井注采比分析 |
5.2 XH油藏采液速度与注水强度指标界限 |
5.3 油藏优化开发动态指标预测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2)基于知识图谱的油藏构造知识服务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1 国内外知识图谱研究现状 |
1.3.2 国内外叙词表与本体研究现状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 |
2.1 XML、RDF、OWL及本体 |
2.2 知识图谱概述 |
2.2.1 知识图谱的定义 |
2.2.2 知识图谱分类 |
2.3 知识图谱构建 |
2.4 知识服务 |
2.5 石油汉语主题词表及其作用 |
2.6 叙词表与本体的区别和联系 |
2.6.1 叙词表与本体相似处 |
2.6.2 叙词表与本体的区别 |
2.6.3 叙词表向本体转化的可行性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油藏构造领域知识概述 |
3.1 油藏构造描述 |
3.1.1 构造概述及其与周围构造的关系 |
3.1.2 构造分类 |
3.1.3 构造类型 |
3.1.4 圈闭 |
3.2 油藏分类标准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油藏构造领域本体构建 |
4.1 领域本体构建原则 |
4.2 领域本体构建方法 |
4.3 油藏构造领域本体模型构建 |
4.3.1 标注叙词表定义 |
4.3.2 油藏构造领域本体定义 |
4.3.3 标注叙词表向本体形式化映射 |
4.3.4 标注叙词表向本体OWL映射算法 |
4.3.5 油藏构造领域本体模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油藏构造领域知识服务系统的开发 |
5.1 应用背景 |
5.2 油藏构造领域知识服务系统的总体设计 |
5.2.1 系统分析 |
5.2.2 系统体系架构设计 |
5.2.3 功能模块设计 |
5.2.4 系统用例设计 |
5.2.5 数据模型设计 |
5.2.6 系统主要类图设计 |
5.3 油藏构造知识服务原型系统的实现 |
5.3.1 系统技术体系 |
5.3.2 知识检索 |
5.3.3 知识维护 |
5.3.4 知识推理 |
5.3.5 知识可视化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目录 |
致谢 |
(3)甘肃北山地区三维地质模型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高放废处置 |
1.2.2 三维地质建模 |
1.2.3 建模技术发展现状 |
1.2.4 存在的问题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主要完成工作量和成果 |
2 研究区概况 |
2.1 自然地理 |
2.2 区域地质 |
2.3 水文地质 |
3 三维地质建模基础理论与方法 |
3.1 建模基本原理 |
3.2 数据库建立 |
3.3 属性模型建立与地质统计 |
3.4 软件平台 |
3.5 深探建模流程 |
4 三维地质建模 |
4.1 数据处理 |
4.1.1 资料收集及建模方法 |
4.1.2 常规数据处理 |
4.1.3 钻孔数据处理 |
4.2 地表建模 |
4.3 地层建模 |
4.4 岩体建模 |
4.5 构造建模 |
4.6 生成地质实体 |
4.7 水文地质结构模型 |
4.8 研究区三维模型的建立 |
4.9 三维模型的应用 |
5 储层物性建模 |
5.1 地质统计学 |
5.1.1 区域化变量 |
5.1.2 储层随机模拟 |
5.2 渗透系数模型构建 |
6 结论及建议 |
6.1 结论 |
6.2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陕西省山阳县庙梁金矿床三维地质建模及矿化空间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区交通及自然地理介绍 |
1.3 三维地质建模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庙梁金矿的勘查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论文完成工作量 |
1.6 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认识 |
第二章 区域及矿区地质特征 |
2.1 区域地质背景 |
2.1.1 区域大地构造位置及背景 |
2.1.2 区域地层 |
2.1.3 区域构造 |
2.1.4 区域岩浆岩 |
2.1.5 区域矿产 |
2.2 矿区地质特征 |
2.2.1 矿区地层 |
2.2.2 矿区构造 |
2.2.3 矿区岩浆岩 |
2.2.4 矿区角砾岩 |
2.3 矿床地质特征 |
2.3.1 矿体地质特征 |
2.3.2 矿石特征 |
2.3.3 围岩蚀变与变质作用 |
第三章 地质数据库构建及可视化 |
3.1 地质钻孔数据特征 |
3.2 地质数据库及存储方式 |
3.3 庙梁金矿钻孔数据库构建及可视化 |
3.3.1 3DMine矿业工程软件简介 |
3.3.2 3DMine地质数据结构 |
3.3.3 庙梁金矿钻孔数据库构建 |
3.3.4 庙梁金矿钻孔数据管理及三维可视化 |
3.3.5 庙梁金矿钻孔数据库构建作用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矿区三维实体建模及可视化研究 |
4.1 三维地质建模基本理论 |
4.1.1 三维地质模型构建方法 |
4.1.2 数字地表模型构建方法 |
4.1.3 3DMine三维实体建模原理及方法 |
4.2 矿区数字地表模型 |
4.3 矿区实体模型构建 |
4.3.1 矿体模型 |
4.3.2 断层模型 |
4.4 矿区构建实体模型意义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庙梁金矿地质样品统计分析研究 |
5.1 地质统计学基本理论 |
5.1.1 区域化变量概念 |
5.1.2 变异函数理论 |
5.1.3 空间变异椭球体模型 |
5.1.4 距离幂次反比法与克里格法 |
5.2 庙梁金矿地质样品分析 |
5.2.1 原始样品统计分析 |
5.2.2 特异值处理 |
5.2.3 组合样品统计分析 |
5.3 庙梁金矿金元素空间分布特征 |
5.3.1 实验变异函数计算 |
5.3.2 实验变异函数的拟合 |
5.3.3 变异函数地质解译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矿区块体模型构建及应用 |
6.1 块体模型构建原理及流程 |
6.1.1 块体模型构建原理 |
6.1.2 块体模型构建流程 |
6.2 庙梁金矿块体模型构建 |
6.2.1 属性参数设置 |
6.2.2 条件约束 |
6.3 庙梁金矿品位模型构建 |
6.4 庙梁金矿资源储量估算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CO2/油/水三相体系相平衡特性的热力学计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1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2 研究基础 |
2.1 计算原理 |
2.2 相互作用系数 |
2.3 计算过程 |
2.3.1 确定体系PVT关系 |
2.3.2 确定体系气液相组成 |
2.3.3 确定体系相平衡 |
3 CO_2/油相混相特性 |
3.1 CO_2/C_(16)H_(34)体系 |
3.1.1 新型CO_2/油相界面模型 |
3.1.2 CO_2/C_(16)H_(34)体系参数值 |
3.1.3 计算结果及分析 |
3.2 CO_2/液体石蜡体系相平衡计算 |
3.2.1 液体石蜡成分选取 |
3.2.2 CO_2/液体石蜡体系参数值 |
3.2.3 计算结果及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水相存在对CO_2/油相混相特性的影响 |
4.1 CO_2/水相溶解度特性 |
4.1.1 CO_2/水相参数值 |
4.1.2 计算结果 |
4.1.3 结果分析 |
4.2 CO_2/盐水溶解度特性 |
4.2.1 相互作用系数和引力系数 |
4.2.2 逸度系数和活度系数 |
4.3 水相存在对CO_2/液体石蜡的影响 |
4.3.1 计算结果 |
4.3.2 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课题总结及前景与展望 |
5.1 课题总结 |
5.2 前景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的发展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三维地质模型和建模方法 |
2.1 三维空间数据模型 |
2.2 三维地质建模方法 |
2.2.1 多源数据集合方法 |
2.2.2 多点地质统计学方法 |
2.2.3 基于地质剖面图的建模方法 |
3 三维地质建模流程 |
4 主流的三维地质建模软件 |
5 实际应用 |
6 总结和认识 |
(7)辽河油田兴隆台古潜山裂隙分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依据以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 完成工作量 |
1.6 主要认识 |
2 古潜山概况 |
2.1 兴隆台古潜山区域概况 |
2.2 兴隆台古潜山勘探评价发展历程 |
2.3 古潜山地层层序分形 |
2.4 古潜山构造 |
2.5 岩浆岩 |
2.5.1 岩浆侵入岩 |
2.6 变质岩 |
2.6.1 区域变质岩 |
2.6.2 混合岩 |
2.6.3 碎裂(动力)变质岩 |
3 古潜山储层特征 |
3.1 储层岩石物性特征 |
3.2 储层岩性电性及含油性特征 |
3.3 储集空间描述及测井识别 |
3.3.1 储集空间类型 |
3.3.2 储层裂缝特征描述与测井识别 |
4 古潜山裂缝分形研究 |
4.1 概述 |
4.1.1 标度不变性 |
4.1.2 分形维数 |
4.2 不同岩性的分形研究 |
4.3 微观镜下裂缝分形研究 |
4.4 潜山区域构造尺度分形研究 |
4.5 分形研究的应用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计算机在石油地质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当前石油地质勘探中主要应用的计算机技术 |
1.1 可视化技术 |
1.2 数据库技术 |
1.3 盆地模拟技术 |
1.4 虚拟现实技术 |
1.5 定量荧光录井技术 |
2 计算机技术在石油地质中的具体应用分析 |
2.1 计算机技术在典型地质模型建立中的应用 |
2.2 计算机技术在石油地质勘探信息存储中的应用 |
3 计算机技术在石油地质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
3.1 提高了石油地质勘探结果的精准度 |
3.2 确保了特殊油田的勘探效果 |
3.3 提升了数据采集与传输技术水平 |
4 结语 |
(9)基于GIS的海上油田CO2-EOR-S数据库建设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基于GIS的数据库构建 |
2 源数据与数据规则 |
2.1 源数据内容分析 |
2.2 数据规则分析 |
3 CO2-EOR-S数据库建设 |
3.1 数据架构模型 |
3.2 数据库构建步骤 |
4 数据库应用实例 |
4.1 数据来源与特点分析 |
4.2 数据库组织 |
4.3 数据结果分析 |
5 结语 |
(10)基于GIS的油气资源有利区多因子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油气有利区预测 |
1.4 论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 本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关键技术 |
2.1 数学建模工具介绍 |
2.2 GIS技术 |
第3章 油气资源有利区多因子预测研究 |
3.1 数据标准化研究 |
3.2 多因子筛选方法研究 |
3.3 预测方法研究 |
3.4 多因子预测模型建立 |
第4章 系统设计与实现 |
4.1 系统分析 |
4.2 系统总体设计 |
4.3 系统详细设计 |
4.4 系统功能模块实现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四、MapGis技术在油藏地质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XH小断块油藏开发方式数值模拟优化[D]. TAHA AREF MOHSEN AL-WESHAH(塔哈).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2]基于知识图谱的油藏构造知识服务系统研究[D]. 褚冰.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3]甘肃北山地区三维地质模型构建[D]. 仝岩.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10)
- [4]陕西省山阳县庙梁金矿床三维地质建模及矿化空间分析[D]. 丁亮. 长安大学, 2020(06)
- [5]CO2/油/水三相体系相平衡特性的热力学计算研究[D]. 麻凯阳.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6]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的发展现状[J]. 王洋,赵雅诗,王锐柯,阮扬,杨明合. 化工设计通讯, 2019(08)
- [7]辽河油田兴隆台古潜山裂隙分形研究[D]. 马赫.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8]计算机在石油地质中的应用[J]. 杨同振.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9(03)
- [9]基于GIS的海上油田CO2-EOR-S数据库建设方法[J]. 李鹏春,周蒂,梁希,易林姿,胡罡. 地理空间信息, 2018(11)
- [10]基于GIS的油气资源有利区多因子预测[D]. 李杨. 长江大学, 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