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进来”、“走出去” 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论文文献综述)
庞坤缺[1](2021)在《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研究》文中认为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随着世界历史的不断发展,开放成为推动人类历史发展进步的必然要素,体现了一个国家致力于自身发展和不断走向世界的发展诉求。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逐步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和稳定器,其中一条极为重要的经验,就是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历史雄辩地证明,对外开放是实现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对外开放工作,在深刻把握时代发展趋势和中国对外开放实践的基础上,紧密围绕“实现什么样的开放”“怎样扩大开放”“如何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理论与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时代对外开放的新理念、新倡议,构成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是对中国对外开放理论精髓和实践经验的集中概括,也是新时代中国实施全面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遵循,同时,为探寻适合自身发展道路的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中国方案,为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本文围绕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这个主题,先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再探讨其理论特征、扩大对外开放与深化对内改革的辩证逻辑关系,接着深入梳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形成条件,包括时代背景、理论渊源、现实依据等,再对其主要内容以及主要内容间的逻辑关系进行论述,接着从思想维度和实践维度,探析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方法论,最后从理论创新、实践意义、世界影响三个方面,系统总结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基于上述研究思路,本论文共分六个章节展开具体论述。第一章是绪论部分,本章主要把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和述评、研究思路和方法、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等问题,梳理介绍清楚,为整个研究奠定坚实基础。第二章是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基本理论概述,本章首先对开放、对外开放、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等概念内涵进行界定分析,再具体分析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理论特征,最后在改革开放的框架内分析了扩大对外开放与深化对内改革的辩证关系。本章是论文研究的逻辑起点,理清了一些基本概念,解决了“是什么”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将本课题的研究不断推向深入。第三章重点论述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形成条件,主要从其形成的时代背景、思想渊源、现实依据等三个方面进行系统梳理、全面阐释。概而观之,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形成有着深刻必然的依据。国际、国内环境的新变化、新特点构成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它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开放的理论、中国共产党人的对外开放思想为理论基础,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的对外交往理念、对外开放理论,成为其形成的宝贵思想资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着成就、我国步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发展时期、全球治理体系发生根本性变革、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需要等,构成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现实根基。第四章论述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本章从坚持开放发展新理念、完善对外开放布局、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等几个方面,系统阐述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并从根本理念、战略布局、重要支撑、价值目标、重要保障等方面,剖析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之间所具有的严密内在逻辑关系。这一章是本文研究的逻辑中心,为后两章的研究做好铺垫、打下基础。第五章针对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方法论展开剖析,本章从思想维度和实践维度两个方面,系统地论述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方法论,这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继承和发展。具体来看,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相统一、坚持民族情怀和全球视野相统一是其在思想维度的方法论;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相统一、坚持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相结合、坚持试点先行和全面推进相促进是其在实践维度的方法论。在新时代境遇下,科学把握、系统剖析其方法论,对于进一步深化对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理论内涵的理解和实践方略的践行,指导新时代对外开放不断向高水平迈进,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第六章归纳总结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本章是论文研究的逻辑终点,在前几章分析论述的基础上,本章从理论创新、实践意义和世界影响三个方面,集中揭示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具体来看,从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开放理论、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等方面总结了其理论贡献;从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全面提升中国开放型经济水平、助力中国话语体系传播等方面剖析了其实践意义;从为世界经济发展增添新动能、探索国际合作新机制、维护世界和平等方面探讨了其世界影响。
吴欣达[2](2021)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辽宁省高校为例》文中指出随着世界各国国际化的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趋势。2013年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为中俄两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使中俄两国高等教育的对外开放迎来了新的格局。中俄两国通过高等教育国际合作为双方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且辽宁省作为与俄罗斯合作具有地缘优势的省份之一,研究辽宁省与俄罗斯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中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进行研究,特别是对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合作做了重点的研究。通过研究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合作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和科学研究三个维度的现状,研究发现在人才培养合作方面存在学生交流数量偏少、学生交流的学科分布不均、普遍存在语言障碍、合作办学层次低,数量少、境外办学合作匮乏、对外汉语推广和文化传播有待加强等问题。在教师国际交流方面引进俄罗斯专家和教师数量偏少、教师出国交流数量偏少、教师出国选派的学科分布不均衡、教师联合开发课程较少等问题。在科研合作中存在科研保障体系建设不够完善、缺少有影响力的合作平台,科研合作项目偏少、科研团队建设缺乏自主创新、教师科研意识和积极性不高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对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合作提出了优化的对策如下:首先,在人才培养上需要加强学生交流,增加俄罗斯学生来华留学的吸引力、打破留学生以文学学科为主的选择,使学科分布更加合理、加大中小学开设俄语课,提高学生俄语基础能力、提高辽宁省中俄合作办学层次,增加办学数量、对接“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开展与俄罗斯的境外办学、发挥孔子学院的带动作用,加强对外汉语的推广和文化传播等对策建议。其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加强辽宁省引智工作、加大国家公派教师留学力度、鼓励多学科教师出国留学、增加教师联合开发课程,加强国际化课程建设等对策。最后,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科学研究合作需要加强科研保障体系建设、建立高水平国际联合实验室或研究中心、加强科研创新,提高教师科研意识和积极性等对策进一步推进辽宁省高校与俄罗斯高校的国际合作。为今后进一步加强中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提供一定借鉴和参照。
宋艳静[3](2021)在《银行业开放对我国银行风险的影响研究 ——基于商业银行的微观证据》文中指出随着金融业双向开放的稳步推进,我国银行业开放的步伐持续加快。面对更加深层次、更加全面的开放局面,我国银行业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同时也将迎接新的发展机遇。在此背景下,银行业对外开放与银行风险的关系成为意义重大和亟待研究的问题。本文主要以我国银行业“引进来”和“走出去”为切入点,基于商业银行的微观证据,探究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对银行风险的影响。首先,本文系统的梳理了银行业对外开放和银行风险的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了银行业开放对银行风险的影响机制。其次,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基于我国157家商业银行2009-2019年的微观数据,以外资参股和境外投资分别作为银行业“引进来”和“走出去”的代理变量,检验了银行业对外开放对银行风险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其一,外资参股和境外投资对不同类型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其二,银行业开放与商业银行风险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呈现非线性特征。具体来看,对于大型商业银行来说,外资参股与银行不良贷款率呈正“U”型关系;境外投资与银行风险Z值呈倒“U”型关系,与银行不良贷款率呈倒“N”型关系。对于中小型商业银行来说,外资参股与银行风险Z值呈倒“U”型关系;境外投资与银行风险Z值呈正“U”型关系,与银行不良贷款率呈倒“U”型关系。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提出以下政策建议:其一,有效化解和管理银行自身风险。包括要处理好银行业开放与银行风险的动态关系,正确看待银行业开放对不同类型银行风险影响的差异性,有效应对银行业开放对银行风险的负面影响。其二,持续加强对银行业的监管。包括鼓励中小型商业银行“走出去”,关注中小型商业银行的稳健发展,监管部门要做好银行业“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的风险防范措施。
周红芳[4](2021)在《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论》文中认为封闭导致落后,开放带来发展。创新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的开放性和国际科技合作已经成为各国创新战略的重要特征。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叠加冲击,大国竞合博弈愈演愈烈,国际形势充满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逆全球化从经贸领域蔓延至科技领域。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从科研人才、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体制和产业政策等方面打压中国科技发展,微观层面的开放式创新越来越受到国家层面的开放式创新制约,全球科技在开放与保护的较量中艰难前行。但是从长远来看,全球化仍将是世界经济的发展大势。跨国公司的逐利行为和数字产业的技术革新都会推动全球化向前发展。科学从本质上讲是无国界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全球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等重大问题的解决需要全人类共同的智慧。随着全球化研发和生产的发展以及跨国学术研究网络的出现,科学的发展愈发是一个全球合作的过程。从我国国内创新情况看,开放水平不高已经严重制约了中国创新能力的提升。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彰显了高层次创新和高水平开放的深度融合,是新时代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推动形成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重要抓手。但是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理论研究刚刚起步,构建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理论框架显得尤为迫切。本文以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作为研究对象,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思想,广泛吸收耗散结构理论、熊彼特创新理论、制度经济学和科学技术哲学等理论知识,遵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的纵贯式结构,对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进行研究,并对我国构建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提出对策建议。在全文中,坚持以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为方法论基础,在具体研究方法上,采用了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归纳与演绎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论文试图回答三个问题:①为什么要构建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②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是什么,有哪些创新活动?它的基本特征、体系目标、运行环境是怎样?作为最鲜明的特征,开放度该如何衡量?③如何构建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针对以上问题,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论文在梳理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和开放式创新理论的基础上,首先从理论的角度、历史的角度和现实的角度分析了构建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次对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并对其构成要素、主要特点、建立原则、运行机制和运行环境等进行研究,初步建立了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理论分析框架。随后论文根据马克思对创新形式的划分,以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原理,建立了构建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实践分析框架:生产力层面的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生产关系层面的制度创新。在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中,三大创新活动表现为:以高校、科研院所科学研究国际化为核心的科学创新、以企业研发国际化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以健全科技创新制度体系为核心的制度创新。在体系中,科学创新是基石,技术创新是关键,制度创新是保障,三者相互作用,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整体。根据以上分析框架,论文进行了实证分析和比较研究,对中国建设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发展历程和创新活动进行定性分析,对创新开放度进行定量研究,分析了新冠疫情下逆全球化形势对中国构建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影响。最后根据美国、日本、德国和以色列等主要国家建设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经验和启示,提出对策建议。论文的研究发现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开放是经济增长的外在环境。开放式创新成为研究热点,但是相对于企业层面的开放式创新,国家层面的开放式创新研究并不充分,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建设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既有理论上的重要性,也有历史和现实的必要性。第二,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是指在全球化背景下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创新资源全球化配置建立起来的全面而开放的创新体系,这个体系由政府主导,社会共同参与,科技和经济各部门、公共与私有机构之间相互作用,对内要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对外要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是一个复杂的体系。体系具有开放性、流动性、系统性和安全性等特征,有内向型开放和外向型开放两种模式。不同的经济体制和社会环境对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运行产生重大影响。第三,构建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可以从科学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三个维度进行。科学创新的主体是高校和科研院所,高校、科研院所科学研究国际化主要通过人才培养国际化、科研活动国际化、科研成果国际化实现,国家应注重对巴斯德象限的科学研究,加大对国际大科学工程的建设。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企业的技术创新主要通过跨国公司建立海外研发中心、跨国并购和建立国际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实现研发国际化,根据马克思全球化理论,要注意区分研发国际化的双重影响,趋利避害。制度创新的主体是政府,政府的制度创新主要通过推动国家科技计划对外开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实现。建设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要在全球实现创新资源的配置,还会受到国际规则的影响。中国应该增强国内外规则的协调性,主动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和修订,提升国际治理的能力。第四,从知识开放、技术开放、资本开放、人才开放和制度开放五个要素分析,中国的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开放水平十分有限,创新要素跨国流动水平不高,不利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借鉴美国、日本等创新强国经验,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中国应从科学创新开放、技术创新开放、制度创新开放以及三大创新融合发展等方面提升创新开放度,利用全球资源提升我国的创新能力。第五,从新中国时期的巴统协议,冷战时期的瓦森纳协定,到中美贸易战,再到疫情期间中美科技领域部分脱钩,美国打压中国科技发展从未停止。新形势下中国构建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应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下,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深化不同国别不同领域科技合作,探索更加柔性,更加灵活的合作模式,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和修改,主动引领全球治理良性变革,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马理,何云[5](2021)在《证券业对外开放对金融风险的影响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证券业的对外开放是否会导致金融风险上升,以往学者的研究结论并不统一,全面综合地考察证券业的对外开放对金融风险的影响效应,可以为中国在金融业双向开放过程中预防和控制金融风险提供经验支持和决策参考。文章使用面板计量模型和门限向量自回归模型,从机构和市场两个维度考察了证券业对外开放对金融风险的影响。研究结论显示:外资持股比例与证券机构风险呈"U"形曲线关系,超过临界点后,外资持股比例增加会导致证券机构的风险增大;证券业的资金流动对金融风险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当证券业的资金流入超过门槛值后,跨境证券投资可能增加金融风险。相关的政策建议是:外资参股证券机构的比例可能不宜过高;可以鼓励证券机构进行境外投资,同时提高自身的风险管控能力;监管层要健全和完善审慎管理以及制度建设,推动金融市场结构性改革等。
孙晓桐[6](2020)在《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观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复苏困难,发展失衡、治理困境、公平赤字等一系列国际发展问题,面对经济增速调整、转型升级压力加大、劳动力红利丧失、资源日益紧缺等一系列国内发展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审时度势、勇担重任,以高瞻远瞩的姿态和锐意进取的精神回答着新时代对外开放之间,对新时代我国对外开放事业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逐渐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观。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观内涵丰富、外延广阔,涵盖经济、文化、外交、全球治理等方方面面的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强调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在着力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的基础上,努力构建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开放型体制,加快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以“一带一路”倡议、构建全球伙伴关系、主动参与全球治理等一系列举措引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新时我国对外开放事业的推进注入了强劲动力。本文共包含五章。第一章主要分析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观形成的理论基础,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对外开放思想、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及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对外开理念的研究和分析,探寻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观的理论依据,为后续研究进行理论铺垫。第二章在第一章论证的基础上,将研究视角正式转入新时代,分析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观形成的客观必然性,考察其提出的国际和国内背景,揭示其面临的国内外机遇与挑战,为后文的论述摹画出基本的时代背景。第三章通过对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观的经济、文化、外交、全球治理等方面的分析,论述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观的主要内容,实现对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观的多维度研究。第四章探讨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观的哲学意蕴和理论特质,对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观具体内容背后的精神实质进行把握。第五章从马克思主义对外开放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角度总结习近平对外开放观的理论贡献,从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提升、“中国梦”的实现、世界发展机遇以及“中国方案”的贡献的角度总结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观的实践意义。
高文飞[7](2020)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放发展理念与实践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逆全球化”思潮涌动,全球治理体系处于深刻变革当中,同时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改革进入深水区,世界如何发展,中国如何发展,是我们必须要思考和回答的问题。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提出了包括开放发展的新发展理念,党的十九大指出必须坚定不移的贯彻新发展理念,开放发展理念深刻总结了我国四十多年对外开放实践,回应了国际政治经济发展变革要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放发展理念的提出是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是应对国际政治经济新变局的客观要求,是开放实践总结与理论创新的要求。同时,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中国历代领导人开放理念等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放发展理念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放发展理念具有主动开放、双向开放、公平开放、全面开放、共赢开放的科学内涵,具有注重整体谋划的全局观念、强调战略定力的战略思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展现大国担当的世界胸怀和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思路,具有突出的特点。理念的提出关键在于指导实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放发展理念的实施路径包括:通过加大力度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点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和提高制度性话语权来提升开放发展的自身水平;通过推动多元开放布局、扩大构建进口空间布局、完善构建双向投资布局来推动构建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格局;通过依托“一带一路”来推动国内区域协同发展、拓展国际市场发展空间、提升世界范围影响能力,最终实现共赢发展;通过推动完善全球经济治理公平公正和推动世界包容创新可持续发展来倡导公平公正的国际秩序,构建开放型世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放发展理念能够彰显党对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形成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动力和推动经济创新发展新模式,同时也具有推动世界经济复苏、助力逆全球化凸显情况下全球性问题解决和推动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开放型世界建设。
康晓萌[8](2020)在《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经济思想研究》文中指出任何伟大的时代,都需要伟大的思想引航。进入新时代,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中国经济对外开放领域不断地进行研究调查和经验总结,顺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提出了一系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经济战略、方针和政策,形成了一套丰富的包含“中国经验”、“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新时代对外开放经济思想。2019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发表题为《开放合作命运与共》的主旨演讲,明确指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我们将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持续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再次向世界传递了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决心和信心。因此,专门深入探索和研究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经济思想,对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无疑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论文在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对马列经典作家的对外开放经济思想、中国现代以前的优秀对外开放经济思想、新中国建立以来对外开放经济思想的梳理,进而明晰了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经济思想的理论来源。接着从迈向了新时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等方面论述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经济思想逐步形成的时代背景。在上述分析研究论述的基础上,经过反复斟酌、思考、推敲,尝试从五个方面对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进行论述,即:新时代经济对外开放的宏观战略目标;新时代经济对外开放的重要方针;新时代经济对外开放的新要求;新时代经济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及新时代经济对外开放的新举措新行动。进一步分析提炼出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经济思想具有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根本性;体现高瞻远瞩,目标清晰的战略性;表现与时俱进,顺势而变的时代性;坚持苦练内功,独立自主的原则性;展示携手发展,合作共赢的包容性;遵循大胆创新,内外联动的实践性等六个重要特征。最后,概括习近平新时代经济对外开放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做出了卓越贡献,并具有重大的国际意义。其中,论文探索提出的习近平新时代经济对外开放思想的五方面主要内容和六个重要特征,既是论文的重点,也是论文的难点,还是论文的创新点。
马蓓[9](2020)在《党的对外开放理论视阈下的新疆口岸研究》文中提出自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几代领导人积极致力于对外开放的实践推进与理论探索,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党的对外开放理论”,且自成体系并具理论与现实的重大指导意义。在党的对外开放理论指导下,中国改革开放40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尤其对中国口岸建设产生了特殊而重要的指导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口岸的形成过程是我国对外开放成长的缩影。中国口岸的建设进程与中国改革开放进程同步而行,中国口岸发展史就是我国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进步史,蓬勃发展的中国口岸已成为践行中国共产党对外开放理论的“排头兵”。新疆口岸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战略地位日益凸显。本文选择新疆与周边国家毗邻的边境陆地口岸、国际航空口岸中的一类口岸(包括15个陆路边境口岸和2个航空口岸)作为研究对象,将“新疆口岸”置于党的对外开放理论视阈下予以深入研究,通过霍尔果斯口岸、红其拉普口岸、乌鲁木齐国际机场口岸等重点案例的分析,探索新疆口岸的发展,旨在探讨党的对外开放理论指导下进一步提升新疆口岸战略地位这一重大现实命题,重点论述新疆口岸区域经贸、安全、人文合作的发展现状,以及在参与全球治理方面所发挥的重要而特殊的带动作用。循此基本逻辑框架,本文详述党的对外开放理论形成与发展,说明党的对外开放理论是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思想继承而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指导对外开放实践,在新时代助力新疆口岸及其周边地区的建设。通过梳理新疆口岸发展历程,解读新疆口岸基本要素,分析新疆口岸地区发展现状,从口岸经贸、安全、人文三大功能出发,阐述口岸经贸往来之于地区经济繁荣、口岸安全防控之于区域和平稳定、口岸人文交流之于丝路沿线“民心相通”的重要角色,并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解读口岸发展与新疆发展的互促关系:从国际立体互联互通网络形成、开放型地区合作新体制深化以及经济走廊建设中节点作用出发,集中讨论新疆口岸的经贸往来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将口岸安全放在国家安全观语境中解读其内涵,深入剖析新疆反恐新常态下口岸安全的影响因素,并简要评述新疆口岸安全防控体系成效,阐述新疆口岸的安全防控对保障区域稳定的意义;从跨境旅游、跨境教育、跨境医疗以及多元创新的角度,彰显口岸作为中华文化表达载体的作用,体现口岸地区通过加强人文交流拓宽我国对外开放深度与广度的战略意义,以及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传播中国文化与中国形象,促进丝路沿线“民心相通”所做出的贡献;探讨在党的对外开放理论指导下,口岸发展与新疆发展如何相互促进,并展望口岸地区未来的发展路径,通过分析新疆口岸地区现行政策方针,说明口岸在区域协调发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党的对外开放实践反哺新疆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分析新时代新疆口岸发展面临的重大机遇与主要挑战,为进一步提升党的对外开放理论视阈下的新疆口岸战略地位提出对策建言。本文从党的对外开放理论视角切入,结合新疆特殊地缘政治环境,重点探讨新疆口岸在经贸往来、安全合作、人文交流等实践中对口岸及其周边地区社会发展的联动作用,新疆口岸在区域经济中节点作用渐显、新疆口岸安全防控体系成效初显,新疆口岸人文交流日趋完善。未来,新疆口岸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在我国参与全球治理中的战略地位得以提升。新时代,新疆口岸以推动形成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为方向,为落实新疆工作总目标,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提供重要理论依据与实践经验,力争使新疆在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中发挥“桥头堡”作用,为新时代党的对外开放理论建设提供学理依据。
刘梦尧[10](2020)在《习近平开放发展理念研究》文中认为开放是时代发展的特征,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习近平开放发展理念作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当今国内外发展趋势,对准我国对外发展中的矛盾问题,提出的创新性理论。习近平开放发展理念是在继承前人理论基础上不断创新的科学理念,具有针对性解决了我国在开放中遇到的困难,为实现全方位对外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南。作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开放理论的最新研究硕果,习近平开放发展理念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放事业向前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本论文主要包含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从世界经济发展复苏乏力的国际背景以及新时代中国对外发展需要的角度上阐述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并对国内外研究习近平开放发展理念成果进行梳理概括,提出论文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第二部分,习近平开放发展理念的理论基础。结合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世界市场、世界开放历史理论,列宁对外开放的论述以及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和习近平关于开放发展理念的论述等相关理论,作为论文主要理论来源,为下文习近平开放发展理念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的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三部分,习近平开放发展理念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主要包括一是开放发展的前提,开放必须要立足于中国现阶段发展实际。二是开放发展的范围在不断扩大,涉及的领域由最初的经济转向现代化服务行业等。三是开放发展的原则,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始终坚持包容普惠、互利共赢以及独立自主的原则与其他国家进行友好合作。四是开放发展的途径,新时期实行对外开放主要依托“一带一路”建设和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拓展,为开放提供了更宽广的平台。五是开放发展的目的,习近平开放发展理念的根本目的在于以人民为中心,一切发展为了人民,让人民享有开放发展带来的更多红利。在研究主要内容基础上着重研究习近平开放发展理念所具备的基本特征,主要有继承性、全面性、制度性、时代性。第四部分,习近平开放发展理念的时代价值。从本学科特点出发对习近平开放发展理念在新时代的理论指导作用和实践价值进行进一步分析。习近平开放发展理念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放理论,对我国实施全方位对外开放提供新思路、新理念。贯彻落实开放发展理念有利于贸易强国建设,打造内外联动的开放市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走深走实,推进开放型经济新体系的建设,推动新时代我国全方位对外发展格局的形成,对指导新时代中国继续实行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引进来”、“走出去” 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引进来”、“走出去” 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论文提纲范文)
(1)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
1.1.1 选题缘由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与述评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1.4.1 研究的创新 |
1.4.2 研究的不足 |
2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相关理论概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开放的内涵 |
2.1.2 对外开放的内涵 |
2.1.3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涵 |
2.2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理论特征 |
2.2.1 宽广的马克思主义视野 |
2.2.2 强烈的风险意识 |
2.2.3 博大的国际胸怀 |
2.2.4 科学的思维方式 |
2.2.5 形象的语言风格 |
2.3 扩大对外开放与深化对内改革的关系 |
2.3.1 以开放促改革,对外开放为对内改革提供丰富经验 |
2.3.2 以改革促开放,对内改革为对外开放提供坚实基础 |
2.3.3 二者辩证统一,共同推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
3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形成条件 |
3.1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形成的时代背景 |
3.1.1 国际背景 |
3.1.1.1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仍是时代潮流 |
3.1.1.2 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发生新变化 |
3.1.1.3 国际规则体系面临深刻变革 |
3.1.2 国内背景 |
3.1.2.1 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
3.1.2.2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
3.1.2.3 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持续上升 |
3.2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形成的理论渊源 |
3.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开放的理论 |
3.2.1.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开放的理论 |
3.2.1.2 列宁关于开放的理论 |
3.2.2 中国共产党人的对外开放思想 |
3.2.2.1 毛泽东的对外开放思想 |
3.2.2.2 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 |
3.2.2.3 江泽民的对外开放思想 |
3.2.3.4 胡锦涛的对外开放思想 |
3.2.3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交往和开放的思想资源 |
3.2.3.1 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
3.2.3.2 郑和下西洋,“锐意通四夷”的睦邻友好交往思想 |
3.2.3.3 林则徐、魏源等人的“知夷情”“解夷事”“睁眼看世界”等开放思想 |
3.2.3.4 康有为、梁启超的开放思想 |
3.2.3.5 孙中山的开放主义思想 |
3.3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形成的现实依据 |
3.3.1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着成就 |
3.3.2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发展时期 |
3.3.3 全球治理体系发生根本性变革 |
3.3.4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需要 |
4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
4.1 根本理念:坚持开放发展新理念 |
4.1.1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
4.1.1.1 开放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 |
4.1.1.2 扩大开放是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
4.1.2 开放发展新理念的丰富内涵 |
4.1.2.1 主动开放 |
4.1.2.2 全面开放 |
4.1.2.3 共赢开放 |
4.1.2.4 双向开放 |
4.1.2.5 公平开放 |
4.1.3 加快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 |
4.1.3.1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
4.1.3.2 推动贸易强国建设 |
4.1.4 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 |
4.1.4.1 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特点 |
4.1.4.2 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更均衡更充分的高质量发展 |
4.2 战略布局:完善对外开放布局 |
4.2.1 完善对外开放区域布局,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
4.2.1.1 打造东部沿海开放新高地 |
4.2.1.2 加快内陆沿边开放步伐 |
4.2.1.3 陆海统筹推动海洋强国建设 |
4.2.2 完善对外开放贸易布局,推动我国从外贸大国迈向贸易强国 |
4.2.2.1 不断推动贸易自由化便利化 |
4.2.2.2 推动多边、区域、双边贸易协同发展 |
4.2.2.3 推动服务贸易创新发展 |
4.2.2.4 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
4.2.3 完善对外开放双向投资布局,促进“引进来”与“走出去”协调发展 |
4.2.3.1 稳步实施“引进来” |
4.2.3.2 积极推进“走出去” |
4.3 战略重点: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
4.3.1 “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历程 |
4.3.1.1 “一带一路”建设的提出 |
4.3.1.2 “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化 |
4.3.2 “一带一路”倡议的建设目标 |
4.3.2.1 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 |
4.3.2.2 将“一带一路”建成繁荣之路 |
4.3.2.3 将“一带一路”建成开放之路 |
4.3.2.4 将“一带一路”建成创新之路 |
4.3.2.5 将“一带一路”建成文明之路 |
4.3.3 “一带一路”建设的丰硕成果 |
4.3.3.1 政策沟通不断深化 |
4.3.3.2 设施联通不断加强 |
4.3.3.3 贸易畅通不断提升 |
4.3.3.4 资金融通不断扩大 |
4.3.3.5 民心相通不断促进 |
4.3.4 “一带一路”建设对新时代对外开放的影响 |
4.3.4.1 为我国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合作提供重要平台 |
4.3.4.2 为我国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开辟广阔空间 |
4.4 重要支撑: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
4.4.1 全球治理体系中的中国定位与角色 |
4.4.1.1 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定位 |
4.4.1.2 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角色 |
4.4.2 以中国智慧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
4.4.2.1 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 |
4.4.2.2 提升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 |
4.4.3 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实践 |
4.4.3.1 在全球政治和安全领域展示中国担当 |
4.4.3.2 在经济金融领域提供中国方案 |
4.4.3.3 在网络治理新兴发展领域承担中国责任 |
4.4.3.4 在构建国际海洋新秩序中贡献中国力量 |
4.5 价值目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4.5.1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 |
4.5.1.1 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 |
4.5.1.2 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 |
4.5.1.3 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 |
4.5.1.4 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 |
4.5.1.5 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 |
4.5.2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途径 |
4.5.2.1 政治上坚持对话协商,建设持久和平的世界 |
4.5.2.2 安全上坚持共治共处,建设普遍安全的世界 |
4.5.2.3 经济上坚持合作共赢,建设共同繁荣的世界 |
4.5.2.4 文化上坚持互鉴共存,建设开放包容的世界 |
4.5.2.5 生态上坚持绿色低碳,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 |
4.6 重要保障: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
4.6.1 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内涵 |
4.6.1.1 相互尊重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坚实基础 |
4.6.1.2 公平正义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
4.6.1.3 合作共赢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核心理念 |
4.6.2 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外交实践 |
4.6.2.1 秉持合作共赢原则,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
4.6.2.2 树立“亲诚惠容”理念,构建新型周边关系 |
4.6.2.3 坚持正确义利观,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协作 |
5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方法论 |
5.1 思想维度 |
5.1.1 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 |
5.1.2 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相统一 |
5.1.3 坚持民族情怀和全球视野相统一 |
5.2 实践维度 |
5.2.1 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 |
5.2.2 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相统一 |
5.2.3 坚持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相结合 |
5.2.4 坚持试点先行和全面推进相促进 |
6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 |
6.1 理论创新 |
6.1.1 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对外开放理论 |
6.1.2 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 |
6.1.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构成部分 |
6.2 实践意义 |
6.2.1 为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增添新动力 |
6.2.2 为全面提升中国开放型经济水平,拓展新空间 |
6.2.3 为助力中国话语体系传播,提供新平台 |
6.3 世界影响 |
6.3.1 为世界经济增添新动能,展示了中国力量 |
6.3.2 为探索国际合作新机制,提供了中国方案 |
6.3.3 为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一带一路”倡议下中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辽宁省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 |
(二)高等教育国际合作 |
四、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五、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比较研究法 |
(三)问卷调查法 |
(四)访谈法 |
第二章 中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理论基础 |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理论 |
二、推拉理论 |
三、知识流理论 |
第三章 中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政策与实践 |
一、提升人才培养的国际竞争力 |
(一)扩大中国学生赴俄罗斯留学规模 |
(二)扩大俄罗斯学生来华留学规模 |
(三)加大中外合作办学改革力度 |
(四)推进联合培养项目 |
(五)推进境外办学 |
(六)优化汉语国际传播 |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
(一)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 |
(二)选派教师出国交流 |
三、加强科学研究合作 |
(一)建立联合研究中心或实验室 |
(二)联合推进科学研究项目 |
(三)成立中俄高校联盟 |
(四)鼓励承办国际学术会议 |
第四章 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国际合作的现状 |
一、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国际合作的概述 |
(一)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学生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概述 |
(二)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教师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概述 |
(三)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科研合作的概述 |
二、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校际合作现状调查研究 |
(一)调查的目的 |
(二)调查对象的选择 |
(三)调查的设计 |
(四)调查的实施 |
(五)调查数据的统计方法 |
(六)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五章 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国际合作的问题 |
一、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学生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问题 |
(一)学生交流数量偏少,人数增长不稳定 |
(二)学生交流的学科分布不均衡 |
(三)学生交流普遍存在语言障碍 |
(四)中俄合作办学层次低,数量少 |
(五)境外办学合作匮乏 |
(六)对外汉语推广和文化传播有待加强 |
二、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教师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问题 |
(一)引进俄罗斯专家和教师数量偏少 |
(二)教师出国交流数量偏少 |
(三)教师出国选派的学科分布不均衡 |
(四)教师联合开发课程较少 |
三、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科研合作的问题 |
(一)科研保障体系建设不够完善 |
(二)两国缺少有影响力的合作平台,科研合作项目偏少 |
(三)科研团队建设缺乏自主创新,教师科研意识和积极性不高 |
第六章 优化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国际合作的对策 |
一、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学生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对策 |
(一)加强学生交流,增加俄罗斯学生来华留学的吸引力 |
(二)打破留学生以文学学科为主的选择,使学科分布更加合理 |
(三)加大中小学开设俄语课,提高学生俄语基础能力 |
(四)提高辽宁省中俄合作办学层次,增加办学数量 |
(五)对接“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开展与俄罗斯的境外办学 |
(六)发挥孔子学院的带动作用,加强对外汉语的推广和文化传播 |
二、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教师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对策 |
(一)加强辽宁省引智工作 |
(二)加大国家公派教师留学力度 |
(三)打破以文学学科为主的教师选派,鼓励多学科教师出国留学 |
(四)增加教师联合开发课程,加强国际化课程建设 |
三、辽宁省与俄罗斯高校科研合作的对策 |
(一)加强科研保障体系建设 |
(二)建立高水平国际联合实验室或研究中心 |
(三)加强科研创新,提高教师科研意识和积极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调查问卷(教师卷) |
附录二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调查问卷(学生卷) |
附录三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访谈提纲 |
附录四 |
个人简历 |
致谢 |
(3)银行业开放对我国银行风险的影响研究 ——基于商业银行的微观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 |
1.2.2 国内研究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第二章 我国银行业开放的历程和现状 |
2.1 我国银行业开放的历程 |
2.1.1 起步阶段 |
2.1.2 快速发展阶段 |
2.1.3 曲折发展阶段 |
2.1.4 全面发展的新时期 |
2.2 我国银行业开放的现状分析 |
2.2.1 银行业“引进来”发展现状 |
2.2.2 银行业“走出去”发展现状 |
第三章 银行业开放对银行风险影响的理论分析 |
3.1 银行业“引进来”对银行风险影响的理论分析 |
3.1.1 “引进来”降低银行风险的作用机理 |
3.1.2 “引进来”增加银行风险的作用机理 |
3.2 银行业“走出去”对银行风险影响的理论分析 |
3.2.1 “走出去”降低银行风险的作用机理 |
3.2.2 “走出去”增加银行风险的作用机理 |
3.3 研究假设 |
第四章 银行业开放对银行风险影响的实证研究 |
4.1 数据来源、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 |
4.1.1 研究样本与数据来源 |
4.1.2 变量的选取与说明 |
4.1.3 模型的构建 |
4.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3 回归结果分析 |
4.3.1 银行业开放对大型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效应 |
4.3.2 银行业开放对中小型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效应 |
4.3.3 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分析 |
4.4 稳健性检验 |
4.4.1 控制双向因果关系 |
4.4.2 解决遗漏变量问题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5.2.1 有效化解和管理银行自身风险 |
5.2.2 持续加强对银行业的监管 |
5.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我国研究现状 |
1.2.3 简要评价 |
1.3 研究思路和分析框架 |
1.3.1 研究思路 |
1.3.2 分析框架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方法论基础——唯物史观 |
1.4.2 具体研究方法 |
1.5 主要创新点和不足 |
1.5.1 主要创新点 |
1.5.2 存在的不足 |
2 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础 |
2.1 思想渊源 |
2.1.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思想 |
2.1.2 西方经济学中的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思想 |
2.1.3 简要评述 |
2.2 理论基础 |
2.2.1 国家创新体系理论 |
2.2.2 开放式创新理论 |
3 构建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客观依据 |
3.1 理论依据 |
3.2 历史依据 |
3.3 现实依据 |
4 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理论分析 |
4.1 基本概念 |
4.1.1 国家创新体系 |
4.1.2 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 |
4.1.3 相关概念辨析 |
4.2 构成要素 |
4.2.1 行为主体因素 |
4.2.2 投入和产出因素 |
4.2.3 环境因素 |
4.3 主要特点 |
4.3.1 开放性 |
4.3.2 系统性 |
4.3.3 流动性 |
4.3.4 安全性 |
4.4 建立原则 |
4.4.1 坚持市场调节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原则 |
4.4.2 坚持两种创新资源和两个市场相结合原则 |
4.4.3 坚持体现本国国情与符合国际规范相结合原则 |
4.4.4 坚持开放合作与为我所用相结合原则 |
4.5 目标体系 |
4.5.1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
4.5.2 促进本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
4.5.3 提升本国在全球创新网络竞争力 |
4.6 创新活动 |
4.6.1 科学创新 |
4.6.2 技术创新 |
4.6.3 制度创新 |
4.6.4 三大创新活动之间的关系 |
4.7 体系运行 |
4.7.1 运行模式 |
4.7.2 运行机制 |
4.7.3 运行环境 |
4.7.4 演化路径 |
4.8 开放水平的测度 |
4.8.1 创新开放度的影响因子 |
4.8.2 创新开放度衡量指标体系 |
5 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维度一: 科学创新 |
5.1 创新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 |
5.1.1 高校和科研院所是基础研究经费的投入主体 |
5.1.2 高校和科研院所是科学研究人员的聚集地 |
5.1.3 高校和科研院所是科学研究成果的重要产出地 |
5.2 创新形式:科学研究国际化 |
5.2.1 人才培养国际化 |
5.2.2 科研活动国际化 |
5.2.3 科研成果国际化 |
5.3 基于巴斯德象限的科学研究国际化 |
5.3.1 国际大科学研究 |
5.3.2 “项目——基地——人才”一体化 |
6 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维度二: 技术创新 |
6.1 创新主体:企业 |
6.1.1 企业是研发投入的主体 |
6.1.2 企业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 |
6.1.3 企业是技术发明的主体 |
6.2 创新形式:研发国际化 |
6.2.1 建立海外研发中心 |
6.2.2 实施跨国并购 |
6.2.3 建立国际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
6.3 研发国际化对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双重影响 |
6.3.1 有利影响 |
6.3.2 不利影响 |
7 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维度三: 制度创新 |
7.1 创新主体:政府 |
7.1.1 政府是国家科技计划的制定者 |
7.1.2 政府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主导者 |
7.1.3 政府是相关政策法规的实施者 |
7.2 创新形式:健全科技创新制度体系 |
7.2.1 推动国家科技计划对外开放 |
7.2.2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
7.2.3 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 |
7.3 国际规则对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影响 |
7.3.1 影响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国际规则 |
7.3.2 相关国际规则变化趋势 |
7.3.3 对中国建设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启示 |
8 中国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 |
8.1 发展历程 |
8.1.1 探索阶段(1949年—1977年) |
8.1.2 起步阶段(1978年—1991年) |
8.1.3 快速发展阶段(1992年—2011年) |
8.1.4.深度融合阶段(2012年至今) |
8.2 创新活动 |
8.2.1 以高校科研院所科学研究国际化为核心的科学创新 |
8.2.2 以企业研发国际化为核心的技术创新 |
8.2.3 以政府健全科技创新制度体系为核心的制度创新 |
8.3 开放水平测度 |
8.3.1 国际比较 |
8.3.2 总体评价 |
8.4 逆全球化与中国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 |
8.4.1 逆全球化下的挑战 |
8.4.2 开放合作是大势 |
8.4.3 中国优势 |
8.4.4 应对策略 |
9 国际经验和重要启示 |
9.1 国际经验 |
9.1.1 美国经验 |
9.1.2 日本经验 |
9.1.3 德国经验 |
9.1.4 以色列经验 |
9.2 重要启示 |
9.2.1 正确认识全球化和逆全球化的关系 |
9.2.2 正确认识自主创新和封闭式创新的关系 |
9.2.3 正确认识“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关系 |
9.2.4 正确认识局部开放和全面开放的关系 |
9.2.5 正确认识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关系 |
9.2.6 正确认识制造业开放和服务业开放的关系 |
9.2.7 正确认识向发达国家开放和向发展中国家开放的关系 |
9.2.8 正确认识完善国内创新环境与进—步扩大创新开放的关系 |
10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
10.1 主要结论 |
10.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5)证券业对外开放对金融风险的影响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引 言 |
二、 文献综述和理论假说 |
1. 文献综述 |
2. 理论假说(2) |
三、 研究思路与变量、数据的初步处理 |
1. 研究思路与实证模型 |
(1) 证券业对外开放对证券机构风险的影响。 |
(2) 证券业对外开放对金融市场风险的影响。 |
2. 证券机构风险测度与变量确定 |
(1) 风险测度。 |
(2) 外资参股和境外投资。 |
(3) 控制变量。 |
(4) 数据的来源及描述性统计。 |
3. 金融市场风险测度和变量确定 |
(1) 风险测度。 |
(2) 证券业的资金流入和流出。 |
(3) 短期资本流动。 |
四、 实证分析结果 |
1. 证券业对外开放对证券机构风险的影响 |
(1) 外资参股对证券机构风险影响的检验结果。 |
(2) 境外投资对证券机构风险影响的检验结果。 |
(3) 稳健性检验。 |
2. 证券业对外开放对金融市场风险的影响 |
(1) 相关统计检验。 |
(2) 脉冲响应结果。 |
五、 结论与政策建议 |
(6)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 选题背景 |
(二) 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三) 研究现状分析 |
三、研究方法和写作思路 |
(一) 研究方法 |
(二) 写作思路 |
四、创新和不足之处 |
(一) 创新之处 |
(二) 不足之处 |
第一章 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观的理论基础 |
一、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观的理论渊源 |
(一)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 |
(二) 列宁的国家资本主义思想 |
二、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观的思想根基 |
(一) 中华民族的和合文化思想 |
(二) 中华民族的对外开放传统 |
三、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观的直接依据 |
(一) 毛泽东的自主开放理念 |
(二) 邓小平的全面开放构想 |
(三) 江泽民的双向开放思想 |
(四) 胡锦涛的和谐世界理念 |
第二章 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观形成的时代背景 |
一、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
(一) 世界形势复杂多变 |
(二) 全球化持续深入发展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
(一) 新时代提出新的发展要求 |
(二) 新一轮对外开放稳步推进 |
第三章 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观的主要内容 |
一、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
(一) 中国越发展,就越开放 |
(二) 实施更为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 |
二、建设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制 |
(一) 追求互利共赢 |
(二) 提倡多元平衡 |
(三) 注重安全高效 |
三、构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
(一) 打造沿海开放高地 |
(二) 加快内陆、沿边地区开放步伐 |
(三) 注重东西互联互通 |
四、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
(一) 加快实现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迈进 |
(二) 促进投资自由化便利化 |
(三) 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 |
五、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
(一)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
(二) 发展新型国际关系 |
(三) 推动完善全球治理 |
(四)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第四章 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观的哲学意蕴及理论特质 |
一、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观的哲学意蕴 |
(一) 实践先导,提倡一切从实际出发 |
(二) 辩证分析,强调“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 |
(三) 互联互通,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 |
(四) 与时俱进,坚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
(五) 循序渐进,注重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 |
二、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观的理论特质 |
(一) 宽广的国际视野 |
(二) 鲜明的时代指向 |
(三) 坚定的人民立场 |
(四) 强烈的问题意识 |
第五章 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观的理论贡献与实践意义 |
一、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观的理论贡献 |
(一) 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对外开放理论的新境界 |
(二) 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 |
(三) 发展了中华民族“和合共生”的思想 |
二、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观的实践意义 |
(一) 全面提升了中国开放型经济水平 |
(二) 为实现“中国梦”开辟了空间 |
(三) 为世界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 |
(四) 为世界发展贡献了“中国方案”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放发展理念与实践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 |
三、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论文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放发展理念提出的基础 |
第一节 新时代开放发展理念提出的现实基础 |
一、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
二、国际政治经济新变局的客观要求 |
三、开放实践总结与理论创新的要求 |
第二节 新时代开放发展理念提出的理论基础 |
一、中国传统文化渊源 |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溯源 |
三、开放发展理念的发展与创新 |
第二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放发展理念的内涵和特点 |
第一节 新时代开放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 |
一、主动开放:更加积极主动扩大对外开放 |
二、双向开放:坚持将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 |
三、公平开放:构建公平的内外资发展环境 |
四、全面开放:实现全面开放新格局 |
五、共赢开放:促进世界经济普惠共赢发展 |
第二节 新时代开放发展理念的突出特点 |
一、全局观念:注重整体谋划 |
二、战略思维:强调战略定力 |
三、价值取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
四、世界胸怀:展现大国担当 |
五、落脚发展:促进高质量发展 |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放发展理念的实践路径 |
第一节 提升开放发展的自身水平 |
一、加大力度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二、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
三、重点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 |
四、提高制度性话语权 |
第二节 推动构建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格局 |
一、推动构建多元开放布局 |
二、扩大构建进口空间布局 |
三、完善构建双向投资布局 |
第三节 依托“一带一路”实现共赢发展 |
一、推动国内区域协同发展 |
二、拓展国际市场发展空间 |
三、提升世界范围影响能力 |
第四节 倡导公平公正的国际秩序,建设开放型世界 |
一、推动完善全球经济治理公平公正 |
二、推动世界包容创新可持续发展 |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放发展理念的意义与价值 |
第一节 新时代开放发展理念的国内意义 |
一、彰显党对发展规律的新认识 |
二、形成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动力 |
三、推动经济创新发展的新模式 |
第二节 新时代开放发展理念的世界意义 |
一、推动世界经济复苏发展 |
二、助力在逆全球化凸显情况下全球性问题的解决 |
三、推动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开放型世界建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经济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和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4 研究重点与创新点 |
1.4.1 研究重点 |
1.4.2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重要范畴界定及对外开放经济思想阐述 |
2.1 新时代的概念界定 |
2.2 对外开放经济思想相关范畴界定 |
2.2.1 开放的含义 |
2.2.2 对外开放的含义 |
2.2.3 开放经济的含义 |
2.3 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经济思想的相关范畴界定 |
2.3.1 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
2.3.2 全方位对外开放政策 |
2.3.3 坚持问题导向部署经济开放发展新战略 |
2.4 对外开放经济思想的简述 |
第三章 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经济思想逐步形成的时代背景 |
3.1 迈向新时代,中华民族强起来 |
3.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
3.1.2 中华民族迎来了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
3.2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机遇与挑战并存 |
3.2.1 挑战错综复杂 |
3.2.2 机遇千载难逢 |
3.3 和平与发展,合作与共赢 |
3.3.1 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 |
3.3.2 合作与共赢是发展新路径 |
第四章 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经济思想的理论渊源 |
4.1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对外开放经济思想 |
4.1.1 普遍交往理论 |
4.1.2 世界市场理论 |
4.1.3 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理论 |
4.2 列宁的对外开放经济思想 |
4.2.1 租让制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开放的主要形式 |
4.2.2 发展对外贸易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开放的重要途径 |
4.3 中国现代以前的优秀对外开放经济思想 |
4.3.1 “东方哥伦布”张骞的古“丝绸之路”开放思想 |
4.3.2 郑和七下西洋“锐意通四夷”的睦邻友好交往思想 |
4.3.3 魏源的“知夷情”、“解夷事”、“睁眼看世界”思想 |
4.3.4 张謇的“海陆并重,早图海权”主张 |
4.3.5 严复的“自由商政,引资引技”开放思想 |
4.4 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对外开放经济思想 |
4.4.1 毛泽东重要对外开放经济思想 |
4.4.2 邓小平主要对外开放经济思想 |
4.4.3 江泽民对外开放经济思想 |
4.4.4 胡锦涛对外开放经济思想 |
第五章 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 |
5.1 由“中国梦”引领的新时代经济对外开放的宏观战略目标 |
5.1.1 实现“中国梦”是经济对外开放的最高目标 |
5.1.2 坚持和平发展、互利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5.1.3 “五通”“三共”齐联动,为“一带一路”建设聚力 |
5.1.4 共商共建共享,联通“世界梦”与“中国梦” |
5.2 新时代经济对外开放的重要方针 |
5.2.1 坚持和加强党对经济对外开放工作的集中领导 |
5.2.2 立足独立自主培育核心竞争力 |
5.2.3 从开放与改革并重转向开放促改革,促创新,促合作 |
5.2.4 运用“互联网+”将开放创新置于关键位置 |
5.3 新时代经济对外开放的新要求 |
5.3.1 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的最强音 |
5.3.2 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内外联动齐头并进 |
5.3.3 运用好新发展理念为经济对外开放助力 |
5.3.4 坚持问题导向部署经济开放发展 |
5.3.5 注重发挥中华优秀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作用 |
5.3.6 从与国际惯例“接轨”到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引领者 |
5.4 构建全方位,多形式,高水平,高质量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
5.4.1 全方位拓展,不断开放新领域,创新新模式 |
5.4.2 多形式推进,国内区域经济开放和国际区域经济合作互联互通 |
5.4.3 高水平提升,打造中国名片,培育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
5.4.4 高质量取胜,从世界经济舞台边缘走向舞台中央 |
5.5 新时代经济对外开放的新举措新行动 |
5.5.1 新时代经济对外开放主要的新举措 |
5.5.2 新时代经济对外开放主要的新行动 |
第六章 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经济思想的重要特征 |
6.1 经济对外开放具有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根本性 |
6.1.1 奏响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对外开放乐章 |
6.1.2 勾勒了国家富裕强大的经济对外开放蓝图 |
6.2 经济对外开放体现高瞻远瞩,目标清晰的战略性 |
6.2.1 践行和扞卫中国特色多边主义 |
6.2.2 坚守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
6.3 经济对外开放表现与时俱进,顺势而变的时代性 |
6.3.1 古为今用,诗词典故妙喻经济开放现象 |
6.3.2 平易近人,通俗表述妙语经济开放思想 |
6.4 经济对外开放坚持苦练内功,独立自主的原则性 |
6.4.1 坚持从国情出发,打开国门搞建设、谋发展 |
6.4.2 坚持独立自主,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 |
6.5 经济对外开放展示携手发展,合作共赢的包容性 |
6.5.1 国家间互谅互让解难题 |
6.5.2 国际间开放合作谋发展 |
6.6 经济对外开放遵循大胆创新,内外联动的实践性 |
6.6.1 理论创新来契合新的时代要求 |
6.6.2 用科技创新引领开放合作潮流 |
第七章 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经济思想的重大意义 |
7.1 理论意义 |
7.1.1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对外开放思想 |
7.1.2 丰富和发展了历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对外开放经济思想 |
7.1.3 借鉴和延伸了优秀传统对外开放经济思想 |
7.2 实践意义 |
7.2.1 有利于有效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
7.2.2 有利于助力中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
7.2.3 有利于满足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7.3 国际意义 |
7.3.1 有利于为世界各国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提供“中国方案” |
7.3.2 有利于为世界各国提供发展机遇中展现“中国智慧” |
7.3.3 有利于在塑造中国开放合作大国形象中讲好“中国故事”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党的对外开放理论视阈下的新疆口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关于“中国共产党的对外开放理论”的研究 |
1.3.2 关于“新疆口岸”的研究 |
1.4 核心概念、相关理论及方法、创新点解读 |
1.4.1 核心概念 |
1.4.2 相关理论 |
1.4.3 研究方法 |
1.4.4 创新点 |
注释 |
第2章 党的对外开放理论与新疆口岸发展概述 |
2.1 新疆口岸发展概述 |
2.1.1 新疆口岸建设的历史与现状 |
2.1.2 新疆对外开放发展概述 |
2.1.3 新疆口岸基本要素解读 |
2.2 党的对外开放理论形成与发展 |
2.2.1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关于对外开放的重要论述 |
2.2.2 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 |
2.2.3 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 |
2.2.4 江泽民、胡锦涛对外开放思想 |
2.2.5 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思想 |
2.3 党的对外开放理论指导下的新疆口岸建设与发展 |
2.3.1 党的对外开放理论指导中国改革开放 |
2.3.2 党的对外开放理论指导新疆口岸建设 |
2.3.3 新疆口岸建设完善党的对外开放理论 |
小结 |
注释 |
第3章 新疆口岸经贸往来推动全面开放新布局 |
3.1 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布局 |
3.1.1 铁路互联互通建设现状 |
3.1.2 公路互联互通建设现状 |
3.1.3 航空互联互通建设现状 |
3.1.4 管道互联互通建设现状 |
3.2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现区域互利共赢 |
3.2.1 “一带一路”与周边国家战略对接 |
3.2.2 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共建区域合作 |
3.2.3 凸显经济特区特殊地位 |
3.2.4 口岸金融改革先行先试 |
3.3 口岸助力新疆在经济走廊建设中节点作用凸显 |
3.3.1 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打造能源通道 |
3.3.2 新亚欧大陆桥建设互联互通网络 |
3.3.3 中巴经济走廊助力中巴安全合作 |
小结 |
注释 |
第4章 新疆口岸安全防控保障边境地区安全与稳定 |
4.1 国家安全观语境中的口岸安全内涵解读 |
4.2 新疆反恐新常态下口岸安全影响因素剖析 |
4.2.1 国际安全局势的影响因素 |
4.2.2 周边地区安全局势的影响因素 |
4.2.3 新疆长治久安的影响因素 |
4.3 新疆口岸安全防控体系的形成及其成效 |
4.3.1 口岸反恐、去极端化机制 |
4.3.2 口岸助力中巴安全合作 |
4.3.3 口岸通关便利化 |
4.3.4 国家风险布控 |
4.3.5 新疆社会治理方案策辅助口岸构建安全环境 |
小结 |
注释 |
第5章 新疆口岸人文交流促进丝路沿线文明互鉴 |
5.1 新疆口岸人文交流的战略意义 |
5.1.1 口岸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
5.1.2 文化自信助力边境地区文化融合 |
5.1.3 文化传播加强边境民族国家认同 |
5.2 人文交流项目促进口岸地区“民心相通” |
5.2.1 跨境旅游拓展对外开放方式 |
5.2.2 跨境教育深化对外开放内涵 |
5.2.3 跨境医疗卫生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
5.3 新疆口岸人文交流的创新性拓展 |
5.3.1 跨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和保护 |
5.3.2 依托丝路发展的特色文化产业体系 |
5.3.3 政府主导下的国际交流文艺演出 |
小结 |
注释 |
第6章 对外开放视角下的新疆口岸及其周边区域协调发展 |
6.1 口岸建设与周边区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
6.1.1 北疆口岸对地方经济持续辐射作用明显 |
6.1.2 南疆中心城市带动口岸发展 |
6.2 新疆口岸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
6.2.1 对口援疆之于新疆口岸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
6.2.2 乡村振兴之于新疆口岸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
6.3 口岸发展与新疆发展互促效应展望 |
6.3.1 政策引领边境口岸及其腹地城镇化发展 |
6.3.2 口岸核心城市拉动周边地区城镇化发展 |
小结 |
注释 |
第7章 在党的对外开放理论指导下进一步提升新疆口岸战略地位的思考 |
7.1 党的对外开放理论视阈下新疆口岸发展面临的重大机遇 |
7.1.1 新时代新疆口岸发展面临的经贸机遇 |
7.1.2 新时代新疆口岸发展面临的安全机遇 |
7.1.3 新时代新疆口岸发展面临的人文机遇 |
7.2 党的对外开放理论视阈下新疆口岸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
7.2.1 对外开放进程中新疆口岸面临的主要经贸挑战 |
7.2.2 对外开放进程中新疆口岸面临的主要安全挑战 |
7.2.3 对外开放进程中新疆口岸面临的主要人文挑战 |
7.3 进一步提升新疆口岸战略地位的对策建言 |
7.3.1 以口岸经贸合作为抓手,推动新疆开放型经济发展进程 |
7.3.2 以口岸安全防控为抓手,提高新疆与周边地区安全治理能力 |
7.3.3 以口岸人文交流为抓手,助推新疆与周边地区的“民心相通” |
小结 |
注释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10)习近平开放发展理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习近平开放发展理念的理论基础 |
2.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开放发展的重要论述 |
2.1.1 世界市场是开放发展的路径 |
2.1.2 国际分工、贸易的展开和发展是开放的桥梁 |
2.1.3 开放是世界历史形成的重要推动因素 |
2.2 列宁关于开放发展的重要论述 |
2.2.1 对外贸易发展为开放创造物质条件 |
2.2.2 和平外交理论为开放营造有利的社会环境 |
2.2.3 文化领域开放是对外开放的重点之一 |
2.3 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关于开放发展的重要论述 |
2.3.1 毛泽东主张在开放中坚持“洋为中用” |
2.3.2 邓小平要“开放”不要“自守” |
2.3.3 江泽民主张“抓机遇、深改革、稳开放” |
2.3.4 胡锦涛主张坚持“谋和平、促开放、共发展” |
2.3.5 习近平坚持“合作开放、共赢开放” |
第3章 习近平开放发展理念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 |
3.1 习近平开放发展理念的主要内容 |
3.1.1 开放发展的前提 |
3.1.2 开放发展的范围 |
3.1.3 开放发展的原则 |
3.1.4 开放发展的途径 |
3.1.5 开放发展的目的 |
3.2 习近平开放发展理念的基本特征 |
3.2.1 继承性 |
3.2.2 全面性 |
3.2.3 制度性 |
3.2.4 时代性 |
第4章 习近平开放发展理念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
4.1 习近平开放发展理念的理论价值 |
4.1.1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放发展理论 |
4.1.2 习近平开放发展理念是新发展理念重要内容之一 |
4.1.3 总结了中国对外开放发展的理论经验 |
4.1.4 提供了中国实现全方位对外发展的理论指南 |
4.2 习近平开放发展理念的实践意义 |
4.2.1 加快贸易强国建设 |
4.2.2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
4.2.3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
4.2.4 加快形成开放发展新格局 |
4.2.5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目标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作者简介 |
四、“引进来”、“走出去” 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论文参考文献)
- [1]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研究[D]. 庞坤缺.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2]“一带一路”倡议下中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辽宁省高校为例[D]. 吴欣达. 沈阳师范大学, 2021(12)
- [3]银行业开放对我国银行风险的影响研究 ——基于商业银行的微观证据[D]. 宋艳静. 河北大学, 2021(02)
- [4]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论[D]. 周红芳. 四川大学, 2021
- [5]证券业对外开放对金融风险的影响效应研究[J]. 马理,何云. 现代经济探讨, 2021(01)
- [6]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观研究[D]. 孙晓桐. 山东大学, 2020(12)
- [7]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放发展理念与实践路径研究[D]. 高文飞.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8]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经济思想研究[D]. 康晓萌.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9]党的对外开放理论视阈下的新疆口岸研究[D]. 马蓓. 新疆大学, 2020(06)
- [10]习近平开放发展理念研究[D]. 刘梦尧.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