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效穿透烟雾的红外火灾监视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文斌[1](2021)在《输电线路走廊火灾监测系统设计与定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电力行业蓬勃发展,国家电网的规模也逐步扩大,水力发电厂也加大了建设力度。然而水电厂大多处于偏远山区,电厂输出线需穿越地势和环境都复杂的森林区域。输电线路走廊容易发生火灾,火灾发生后传播速度快,破坏力强,轻则引起跳闸,重则烧毁绝缘子、导线、铁塔和塔基等,导致长时间不可恢复的线路停运。因此需要对架空输电线路走廊实现实时在线监测,在火灾发生初期获取信息,对火灾进行扑灭,避免火灾对架空输电线路设备的危害。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如下:⑴对目前国内输电线路走廊火灾监测的主要技术:卫星遥感监测、可见光监测、红外监测、激光雷达监测、气体监测和燃烧音监测6种监测方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介绍,最后对这6种方法进行了技术对比分析。⑵设计了基于WSN的输电线路走廊山火监测系统,终端节点搭载气体、烟雾和燃烧音等传感器实时监测输电线路走廊环境,通过Zigbee技术无线传输终端节点采集的数据,将数据上传到协调器,协调器再将数据上传到现场监控以及远程监控中心。以CC2530为设备主要芯片,搭建了的实验平台,在终端节点搭载了温湿度传感器和烟雾传感器进行了试验。上位机采用Python语言进行编写,实现了对数据的解析分析并实时显示以及异常预警等功能。⑶为解决经典定位算法应用在输电线路走廊火灾监控时定位精度低、噪声影响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架空输电线路山火监测定位算法。在求解未知节点到锚节点距离时,引入BP神经网络,以信号接收强度和最小跳数为输入量,建立距离预测模型,然后采用双曲线法估算未知节点坐标。通过与传统DV-HOP与RSSI算法进行仿真实验比较,该算法具有更好的定位精度,对环境噪声也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从而有效保障了架空线路山火监测定位的精确性。
黄晶,敖子航,张友民,穆凌霞,郑锴[2](2021)在《一种面向森林火情监测的四旋翼无人机系统》文中认为森林作为火灾高发环境,尤其是在高温干燥的夏秋季节,森林火灾破坏性大,处置与控制难度高且实施救助困难。针对森林火情的预警和监测等任务需求,文章设计了一种新型四旋翼无人机系统,其使用GPS-BD模块为无人机定位,利用无人机的高机动性实现对预警区域的全覆盖;采用机载可见光相机及中波红外相机从空中实时监测火情,其中可见光相机用于白天监测火情,中波红外相机用于对明火及在夜间对高温热累积区域进行精准探测;烟雾探测模块所探测的空气质量参数通过数据传输模块回传至地面站,机载"树莓派"将上述3种传感器信息进行有效融合。文中提出一种基于火焰静态和动态特征频率及烟雾特征的目标检测算法并进行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克服传统防火方式漏报率高、难度大和耗时长等缺点,达到在复杂森林环境中对火情进行高效、精准、及时监测和预警的目的。
韩威宏[3](2020)在《城市区域大气污染的遥感定量反演及源追踪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20年来,尽管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取得了显着的成效,但城市区域大气污染形势依然严峻,影响着民众的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重大环境问题。为了掌握大气污染状况和污染物来源,我国已建立了超过1400个地面空气质量监测站点用于实时观测我国大气状况。但是由于这些地面站点在空间分布上仍较为稀疏,站点间距较大,维护成本高,且难以获取空间上连续分布的污染物浓度,对局域性的污染指示能力有限。大气污染最为关注的目标是大气中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2.5μm的颗粒物(即PM2.5),它是造成雾霾污染的主要污染物。除人工污染源外,自然污染源如山火、火山喷发也是PM2.5颗粒物的主要来源。与传统的地面站监测相比,卫星遥感技术能够快速监测大空间范围内PM2.5等大气污染物的连续分布,而且能够长时间持续观测,在跟踪大气污染物的发生、发展态势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本文以PM2.5空间分布监测及发生发展态势信息获取为目标,研究基于卫星遥感数据反演PM2.5的方法。通过分析目前大气监测卫星数据特性以及其与PM2.5参数的关系,研究双星协同的AOT(Aerosol Optical Thickness)反演算法及基于低分辨率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的AOT反演方法,建立了两种AOT反演模型。同时,在提升PM2.5反演精度、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山火烟雾识别及其影响范围分析方法开展了深入研究。本论文主要创新如下:(1)提出了一种城市区域复杂背景双星协同AOT反演算法。针对城市区域高亮地表AOT反演困难,利用双星遥感数据,结合大气辐射传输模型,建立了多波段的卫星表观反射率和地表反射率之间的关系,同时反演出地表反射率和AOT,实现了利用卫星遥感数据进行城市区域AOT参数的反演。(2)提出了一种利用低空间分辨率NDVI反演高空间分辨率AOT的算法模型。针对城市区域复杂地表高空间分辨率AOT反演的困难,利用波谱库数据构建NDVI与可见光波段地表反射率之间的关系模型,通过卫星遥感NDVI产品计算地表反射率,结合互信息最大化方法反演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图像的地表反射率和AOT,并利用MODIS NDVI和HJ-1A/B产品数据验证了该AOT反演算法。实现了高空间分辨率的AOT反演,解决了城市区域高空间分辨率AOT反演困难的问题。(3)提出了一种改进的PM2.5估算模型,大幅度提升了PM2.5反演精度。针对城市区域频发的PM2.5污染,为了避免PM2.5估算模型中AOT与气象因子的时空不一致导致的估算误差,采用同一传感器获得的AOT和气象因子,并加入人口分布参数,建立了改进的PM2.5估算模型。将该模型用于成都平原城市群PM2.5的估算,结果表明估算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4)研究了利用地球静止卫星监控大气污染发生、发展变化趋势的AOT反演算法。针对城市区域大气污染源追踪的研究,在传统的暗像元算法基础上,结合地球静止卫星传感器的波谱范围,提出了利用NDVI值识别可见光波段中暗像元算法,并结合6S(the Second Simulation of the Satellite Signal in the Solar Spectrum)大气辐射传输模型创建的查找表,实现AOT反演。利用高分4号卫星数据验证了该算法,反演结果证实了算法的有效性。(5)研究了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山火烟雾识别方法,分析了大面积山火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规律。针对频发的山火灾害导致的大气污染问题,利用提出的山火烟雾识别方法研究了2015年-2017年3年间北美西部山火事件对纽约市空气质量的影响。统计结果发现纽约市空气质量8月份受影响最频繁,山火烟雾造成PM2.5增加了113.37%,同时PM2.5组分也明显增加,还发现山火烟雾可以传输几千公里并在空中停留几天甚至一周。
马俊杰[4](2020)在《无线传感网络研究及其在电力设备状态监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智能电网发展迅速,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人民的稳定生活。随着状态监测技术的发展,电力设备的状态监测类型和先进的监测方法也越来越多,在智能电网发展现阶段,如何在变电站环节建立智能变电站信息监控,实现变电站设备管理和运行状态的全面监控引起了广泛关注。为解决现有电力设备状态监测系统存在的问题,本文利用红外热成像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及信息处理技术,设计并完成了变电站电力设备状态在线监测系统。该系统实现了对变电站设备状态及操作环境的实时监控,为变电站运行维护提供了辅助支持,提高了智能变电站的运行管理水平。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基于变电站主要电力设备的在线监测项目分析,为实现对电力设备温度状态、变电站烟雾及温湿度环境的实时监测,设计了变电站电力设备状态监测系统,通过阐述分析验证系统的可行性及先进性。第二,针对传统电力设备温度状态监测方式存在的技术难题,选用在线式红外热成像仪实时采集所监测电力设备的温度数据,利用无线传输方式将实时温度信息发送到监控后台,围绕前端数据采集系统、传输网络、后台数据处理及显示模块,设计红外热成像在线监测系统。第三,通过对各图像处理算法的优缺点分析,选用中值滤波法降噪、基于灰度拉伸增强图像对比度及基于Canny算子实现图像边缘检测。利用Matlab编程设计了电力设备红外图像处理界面,实现红外热图像显示、红外图像灰度转换、红外图像处理及温度的读取功能,以此掌握设备的运行状态。最后,针对红外在线监测系统在封闭式电力设备监测方面存在的困难,综合对比各无线通信技术的优缺点,选用LoRa无线通信技术实现电力设备局部放电及变电站烟雾、温湿度状态的实时监测。围绕传感器采集模块、LoRa无线通信模块、微处理器模块以及电源模块的硬件电路,设计基于LoRa的在线监测系统,继而通过多节点之间的通信组网实验,验证了设计的合理及可行性。
黄宝生[5](2019)在《住宅小区智能控制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近年来智能产业的快速发展,智能控制系统从特别行业、应用逐渐向各行各业传播;智能技术已经从建筑物转移到小区,并己进入数以千计的家庭,小区也在不断的丰富和发达。在智能建筑技术的新发展之后,人们将智能建筑技术扩展到住宅小区进行综合管理,这样的小区被称为智能住宅小区。智能住宅小区己经成为智能楼宇之后建筑业的新热点。所谓的智能住宅小区,提供的功能服务可以是三重的:安全的生活环境,便利的管理服务,以及稳定的居住保障。协调这些房屋设施和小区环境之间的管理和维护、建设智能社区和智能住宅的首要目的是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为人们供应多样化的信息和安全的生活环境。在提供安全、舒适、方便和可持续的生活环境的前提下,易于管理和联合控制。本文通过对智能控制系统的设计理念、系统组成、使用功能等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以衡阳东路51号小区为背景,根据项目设计需求,从住宅小区的设备自控、智能安防、小区管理三个方面设计了住宅小区自控系统、闭路电视与监控系统、消防报警系统、电子门禁系统、楼宇对讲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巡更管理系统、周界报警系统等,利用计算机技术,通迅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等,实现系统功能,给居住者提供舒适、安全、便捷的系统服务。
李鸿扬[6](2018)在《基于SSH反向隧道技术的智能家居远程安防监控系统的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智能家居”开始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和家庭。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安全因素随之增多,防火防盗等安防问题成了家居生活的首要需求。视频监控系统作为智能家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最初主要应用在大型会场、超市、银行等公共场所,近年来,家用视频监控系统发展十分的迅速,但相比于公共场合,视频监控系统家用化不仅需要融入智能家居系统,更要面临家用环境对成本、体积、功耗、实用、便捷等方面的严苛挑战,当下一套安防监控系统昂贵的价格是其推广普及最大的阻碍。基于以上需求,本文设计了一种低功耗、低成本、兼容性好、易布置、便捷实用的智能家居远程安防监控系统。系统以ARM9系列处理器作为核心硬件平台,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作为软件平台,B/S架构作为客户端实现方式,并基于SSH安全外壳协议解决了公网传输中的NAT穿透问题,实现数据加密传输。系统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前端数据采集/控制子系统、Web服务器基站和Web客户端。①前端子系统以Arduino微控制器为核心,实现数据采集、监测与控制,该子系统与Web服务器基站通过Zigbee无线组网技术实现局域网通信,采集的数据以数据库的形式存储在Web服务器基站中:②Web服务器基站搭建于S3C2440处理器上,视频方面以尽量减少系统开支为目标,在轻量级视频服务器项目MJPG-streamer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并基于OpenCV图像库进行视频运动目标检测,另一方面作为前端子系统与Web客户端之间的中转站,储存Web浏览器访问的静态网页、CGI程序和数据库文件;③Web客户端通过HTTP协议通信,使浏览器可以在线访问本地数据和监管设备,实现远程监控与交互。在运动目标检测方面,本课题采用了人体红外传感器检测和机器视觉检测的双重检测,并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嵌入式设备的基于帧间差分法和背景差分法改进的多阈值运动目标检测算法,通过仿真实验对比几种经典算法,该算法的检测效果和实时性较好。本课题设计的智能家居远程安防监控系统实现了用户通过手机浏览器远程访问系统,查看实时监控视频与历史安全信息,还可远程控制电路、电器开关。当用户未登录系统时,系统通过各传感器以及运动目标图像算法检测家居环境的温度、湿度、露点、烟雾、有害气体、可疑入侵等信息,一旦达到报警阈值,将由GSM模块发送短信报警和现场蜂鸣器报警。
王新赛,周丰俊,郑磊,贺菁[7](2017)在《红外成像技术在城市地下空间防灾监测与应急搜救中的应用发展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地下空间已经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工程建设和商业运营市场,我国城市地下工程建设水平和规模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但随之而来的城市地下空间的安全事故也明显增加,而相应的安全监控和应急救援却严重滞后,本文针对我国城市地下空间防恐、防爆、防核生化袭击等安全保障问题,分析红外成像技术在地下空间防灾监测与应急搜救中面临的挑战,提出了短波红外成像、多尺度红外成像预处理、图像自适应增强、环境自适应红外成像、灾情定位及报警等关键技术及其系统应用,探讨了红外成像技术在地下空间灾场的应用,可为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安全立法和战略规划的制定提供参考。
谢薇薇,李坚,马新宝,吴中坚[8](2017)在《红外成像技术在防护工程中的应用初探》文中研究指明分析了防护工程监控系统在夜视和烟雾透视方面的不足,比较了四种技术较为成熟的夜视设备的优缺点,论证了红外成像设备在防护工程应用的可行性,并介绍了红外成像原理及其发展历程和现状。结合防护工程特点,提出了红外成像+CCD双模监控系统,既解决了夜间监控和烟雾透视难题,又弥补了红外监控画面不够细腻的不足。最后阐述了红外成像在防护工程自身伪装情况检验和内部设备隐患排查方面的应用。
夏润雨[9](2017)在《高速公路隧道智能应急消防系统规划及消防轨道车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高速公路里程数的不断增加,高速公路上火灾数量激增。对于高速公路上的火灾,目前世界上尚未有较完善的解决方案,面对频发的火灾事故,大部分司机会选择弃车,并拨打119进行求救,但是由于我国消防队大部分位于远离高速公路的市区范围,难以在救火的"黄金10分钟"内赶到事故现场救火。因此往往错过灭火的最佳时机,导致经济损失严重,常伴有人员伤亡。面对此种情况,规划了一套高速公路隧道智能应急消防系统。系统建立在高速公路隧道内,以悬挂于隧道拱顶部位的隧道消防轨道车为载体,进行移动或固定灭火。在立足于解决隧道内车辆火灾的同时,也可对隧道外即将进入隧道,已经起火且火势较小的车辆进行灭火工作。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从高速公路火灾事故的特性出发,通过调研分析,提炼出消防救火系统的功能列表,来指导高速公路隧道智能应急消防系统的规划以及隧道消防轨道车的设计。论文第一部分基于高速公路火灾事故的研究分析,提炼高速公路隧道智能应急消防系统的需求列表。主要从火灾的发生原因、特点、危害,事故分布特征以及事故类型方面进行研究分析,结合对消防人员、高速公路路政人员、起火司机的调研,对高速公路隧道智能应急消防系统的需求进行提炼,得到功能列表。第二部分高速公路隧道智能应急消防系统规划。在高速公路隧道智能应急消防系统功能列表的基础上,规划消防系统的六个子系统:火灾预警系统、隧道消防轨道车运行系统、消防联动系统、物资补给维护系统、紧急疏散系统、广播以及紧急电话系统进行设计规划。第三部分隧道消防轨道车设计。通过对于高速公路隧道消防轨道车功能结构要素、造型要素、CMF设计要素的分析,结合高速公路隧道智能消防系统的功能列表,确定隧道消防轨道车的设计定位,进行轨道车的设计。
袁洁[10](2015)在《基于融合纹理特征的主动红外烟雾视频探测方法》文中提出视频火灾探测因其高效性、可嵌入、非接触性、直观可视等优点已引起了消防领域的广泛关注。但是在低照度环境中,普通的视频监控系统难以发挥作用,造成火灾探测失效。火灾发生通常会有火焰和烟雾的出现,在火灾的初期阶段,烟雾的产生先于火焰出现,出于时效性的考虑,视频烟雾探测技术更加能够在极早期发现火灾,为人员疏散和扑救火灾争取更多宝贵的时间。本文利用主动红外视频摄像技术,研究低照度环境下火灾早期的红外视频烟雾图像规律,发展相应的视频分析处理算法,为实现低照度环境下的火灾监控提供支撑。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针对低照度环境中的火灾探测,设计主动红外烟雾视频采集系统,建立主动红外烟雾视频样本库。以主动红外摄像机为主要图像获取设备,辅助红外光源,采集低照度条件下多组烟雾实验,分别包括不同摄像机和烟雾阴燃点的距离、不同发烟材料、不同烟雾浓度、不同风速干扰、人员干扰、灯光干扰等实验。研究低照度环境中的火灾烟雾纹理特征规律,提出局部二值模式(LBP)和灰度共生矩阵(GLCM)相融合的烟雾特征,发展基于该特征的主动红外烟雾图像识别方法。通过中值滤波等预处理后,利用三帧差分法进行烟雾运动区域的检测,提取疑似区域的局部二值模式和灰度共生矩阵相融合的烟雾纹理特征,用于烟雾与非烟雾的分类识别。为验证该融合纹理特征的鲁棒性和低照度条件下的主动红外视频烟雾识别算法的有效性,对不同工况的实验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烟雾的融合纹理特征在距离改变、发烟材料改变、烟浓度改变、风速改变、行人干扰、灯光干扰下仍然有效,可以有效地将烟雾与干扰物区分开。同时利用Fisher分类器对烟雾和非烟雾进行分类识别,从受试者特征曲线分布可以看出,与单一的局部纹理特征以及传统的特征进行对比,本文所提出的特征识别效果较好,鲁棒性较高,基于该特征的主动红外烟雾视频探测方法可以应用在低照度条件下烟雾的识别。
二、有效穿透烟雾的红外火灾监视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有效穿透烟雾的红外火灾监视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输电线路走廊火灾监测系统设计与定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主要研究目的与内容 |
2 输电线路走廊火灾监测技术 |
2.1 卫星遥感监测 |
2.2 可见光监测 |
2.3 红外监测 |
2.4 激光雷达监测 |
2.5 气体监测 |
2.6 燃烧音监测 |
2.7 输电线路走廊火灾监测技术比较 |
2.8 本章小结 |
3 基于WSN的输电走廊火灾监测系统设计 |
3.1 总体方案设计 |
3.2 硬件电路设计 |
3.2.1 CC2530硬件电路 |
3.2.2 烟雾传感器 |
3.2.3 温湿度传感器 |
3.3 软件设计 |
3.3.1 ZigBee协议栈 |
3.3.2 ZigBee网络构建 |
3.3.3 ZigBee协调器软件设计 |
3.3.4 ZigBee终端软件设计 |
3.3.5 Zigbee无线通讯协议设计 |
3.4 上位机监测界面设计 |
3.4.1 登录界面 |
3.4.2 显示主界面 |
3.4.3 账户管理界面 |
3.4.4 数据日志界面 |
3.5 实验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架空输电线路山火监测定位算法 |
4.1 经典定位算法 |
4.1.1 DV-HOP |
4.1.2 RSSI |
4.2 基于WSN的架空输电线路山火监测定位算法 |
4.2.1 基于BP训练的测距模型 |
4.2.2 测距模型建立过程 |
4.2.3 计算未知节点到锚节点距离 |
4.2.4 计算未知节点坐标 |
4.2.5 分析仿真 |
4.3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未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部分程序代码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成果 |
(2)一种面向森林火情监测的四旋翼无人机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
1?总体设计方案 |
2?火情监测功能硬件设计 |
2.1?中波红外相机设计 |
2.2?烟雾报警模块设计 |
3?目标检测算法研究 |
4?火情监测模拟试验 |
4.1?白天火情监测模拟 |
4.2?夜间火情监测模拟 |
4.3?总结 |
5?结语 |
(3)城市区域大气污染的遥感定量反演及源追踪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大气气溶胶监测方法研究进展 |
1.2.1.1 大气气溶胶地基遥感 |
1.2.1.2 大气气溶胶卫星遥感 |
1.2.1.3 常用卫星AOT产品 |
1.2.2 山火烟雾监测研究进展 |
1.2.3 基于卫星遥感的城市区域PM_(2.5)反演研究进展 |
1.2.3.1 利用卫星遥感AOT估算PM_(2.5)的基本原理 |
1.2.3.2 卫星遥感反演PM_(2.5)方法研究进展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面向城市区域的气溶胶卫星遥感反演算法研究 |
2.1 一种城市区域复杂背景双星协同AOT反演算法 |
2.1.1 数据与方法 |
2.1.1.1 研究区域 |
2.1.1.2 实验数据 |
2.1.1.3 数据预处理 |
2.1.1.4 AOT反演算法 |
2.1.1.5 算法验证 |
2.1.2 结果与讨论 |
2.2 一种利用低分辨率NDVI反演高分辨率AOT的算法 |
2.2.1 数据与方法 |
2.2.1.1 研究区域 |
2.2.1.2 实验数据 |
2.2.1.3 数据预处理 |
2.2.1.4 AOT反演算法 |
2.2.1.5 算法验证 |
2.2.2 结果与讨论 |
2.3 一种地球静止卫星的AOT反演算法 |
2.3.1 数据与方法 |
2.3.1.1 研究区域 |
2.3.1.2 实验数据 |
2.3.1.3 数据预处理 |
2.3.1.4 AOT反演算法 |
2.3.1.5 算法验证 |
2.3.2 结果与讨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山火烟雾识别及应用 |
3.1 卫星遥感山火灾害信息提取 |
3.2 基于HYSPLIT模型的火源追踪研究 |
3.3 山火灾害对纽约市空气质量的影响 |
3.3.1 数据 |
3.3.2 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山火烟雾识别方法 |
3.3.3 结果与讨论 |
3.3.3.1 案例分析 |
3.3.3.2 结果 |
3.3.3.3 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卫星遥感AOT数据的城市区域PM_(2.5)估算研究 |
4.1 PM_(2.5)-AOT LMEM模型研究 |
4.1.1 数据与方法 |
4.1.1.1 研究区域 |
4.1.1.2 地面PM_(2.5)监测数据 |
4.1.1.3 AOT数据集 |
4.1.1.4 数据预处理 |
4.1.1.5 模型构建 |
4.1.1.6 模型验证 |
4.1.2 结果与讨论 |
4.1.2.1 统计描述分析 |
4.1.2.2 模型拟合和验证结果 |
4.1.2.3 与国内外研究的比较 |
4.2 一种改进的LMEM PM_(2.5)反演模型 |
4.2.1 数据与方法 |
4.2.1.1 研究区域 |
4.2.1.2 地面PM_(2.5)监测数据 |
4.2.1.3 MAIAC产品数据集 |
4.2.1.4 人口密度数据 |
4.2.1.5 数据预处理 |
4.2.1.6 模型构建 |
4.2.1.7 模型验证 |
4.2.2 结果与讨论 |
4.2.2.1 描述统计分析 |
4.2.2.2 模型拟合和交叉验证结果 |
4.2.2.3 与国内外研究的比较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卫星遥感在城市大气污染监测中的应用 |
5.1 我国气溶胶光学厚度AOT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
5.1.1 数据与方法 |
5.1.2 结果与讨论 |
5.2 北京PM_(2.5)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
5.2.1 数据与方法 |
5.2.2 结果与讨论 |
5.2.2.1 北京PM_(2.5)空间分布特征 |
5.2.2.2 北京PM_(2.5)时间分布特征 |
5.2.2.3 北京PM_(2.5)污染变化趋势特征分析 |
5.3 成都平原城市群PM_(2.5)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
5.3.1 数据与方法 |
5.3.2 结果与讨论 |
5.3.2.1 成都平原城市群PM_(2.5)空间分布特征 |
5.3.2.2 成都平原城市群PM_(2.5)季节变化特征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未来研究工作 |
6.4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4)无线传感网络研究及其在电力设备状态监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电力设备红外测温原理 |
1.3 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无线传感网络研究现状 |
1.4.2 变电站电力设备状态监测技术研究现状 |
1.4.3 电力设备在线状态监测 |
1.5 研究内容 |
2 变电站电力设备在线状态监测 |
2.1 变电站主要电力设备状态监测 |
2.1.1 变压器的在线监测 |
2.1.2 高压开关设备的在线监测 |
2.1.3 氧化锌避雷器的在线监测 |
2.1.4 电容型设备的在线监测 |
2.1.5 变电站环境的在线监测 |
2.2 变电站电力设备状态监测系统设计 |
2.2.1 系统功能需求 |
2.2.2 系统主要特征 |
2.2.3 系统框架设计 |
2.3 本章小结 |
3 红外热成像在线监测 |
3.1 红外测温的基本理论 |
3.1.1 红外辐射规律 |
3.1.2 红外诊断方法 |
3.2 红外热像仪 |
3.2.1 红外热像仪的功能特点 |
3.2.2 红外热像仪的组成 |
3.2.3 红外热像仪的选择 |
3.3 红外热成像监测系统的结构 |
3.3.1 系统的总体架构 |
3.3.2 系统的硬件组成 |
3.4 红外热图像处理与诊断 |
3.4.1 红外在线监测系统软件功能 |
3.4.2 红外图像灰度转换 |
3.4.3 红外图像噪声滤除 |
3.4.4 红外图像对比度增强 |
3.4.5 红外图像的边缘检测 |
3.4.6 红外图像的温度值显示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LoRa的电力设备在线监测 |
4.1 LoRa无线通信技术 |
4.1.1 LoRa技术概述 |
4.1.2 LoRa数据包格式 |
4.1.3 Lo Ra WAN网络架构 |
4.2 无线监测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
4.3 终端节点硬件设计 |
4.3.1 终端节点总体硬件结构 |
4.3.2 传感器采集模块 |
4.3.3 微处理器模块 |
4.3.4 LoRa无线通信模块 |
4.3.5 电源模块 |
4.4 网关节点硬件设计 |
4.4.1 网关节点总体硬件结构 |
4.4.2 微处理器模块 |
4.4.3 LoRa无线收发模块 |
4.4.4 电源模块 |
4.5 系统软件设计 |
4.5.1 终端节点软件设计 |
4.5.2 网关节点软件设计 |
4.6 实验测试 |
4.6.1 实验硬件设计 |
4.6.2 实验软件设计 |
4.6.3 实验结果及讨论 |
4.7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住宅小区智能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1 研究的目的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的目的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 |
1.3.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智能小区概述 |
2.1 概述 |
2.2 智能化住宅小区的总体结构 |
2.3 小区综合集成系统功能与特点 |
2.3.1 智能小区特点 |
2.3.2 系统功能与特点 |
第三章 住宅小区自控系统 |
3.1 概述 |
3.2 系统组成 |
第四章 消防报警系统 |
4.1 火灾探测 |
4.2 联动控制 |
4.3 集-散型智能火灾报警、联动设备 |
第五章 安防保卫系统 |
5.1 闭路电视与监控系统 |
5.2 电子门禁系统 |
5.3 楼宇对讲系统 |
第六章 物业管理系统 |
6.1 停车场管理系统 |
6.2 巡更管理系统 |
6.3 周界报警系统 |
第七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6)基于SSH反向隧道技术的智能家居远程安防监控系统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历史 |
1.2.1 智能家居系统研究现状 |
1.2.2 视频监控系统的发展历史 |
1.2.3 家用安防监控系统研究现状 |
1.3 公网通信 |
1.4 嵌入式操作系统 |
1.5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1.6 本文的章节安排 |
第2章 系统的总体设计与硬件平台搭建 |
2.1 需求分析 |
2.2 系统的总体设计 |
2.3 硬件平台的搭建 |
2.3.1 Web服务器基站 |
2.3.1.1 S3C2440微处理器 |
2.3.1.2 GSM模块 |
2.3.1.3 USB摄像头 |
2.3.1.4 无线透传模块 |
2.3.2 前端数据采集/控制子系统 |
2.3.2.1 微控制器 |
2.3.2.2 人体红外检测传感器 |
2.3.2.3 烟雾/有害气体报警传感器 |
2.3.2.4 蜂鸣器 |
2.3.2.5 温湿度传感器 |
2.3.2.6 继电器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本地服务器端软件设计方案 |
3.1 视频方案 |
3.1.1 方案的总体设计 |
3.1.2 图像的采集流程 |
3.1.3 视频的压缩流程 |
3.1.4 视频的传输流程 |
3.2 安防模块设计 |
3.2.1 前端数据采集/控制子系统软件设计 |
3.2.2 基于OpenCV运动目标检测 |
3.2.3 基于GSM的报警模块设计 |
3.3 SQL数据库设计 |
3.3.1 嵌入式数据库SQLite简介 |
3.3.2 SQLite常用API函数 |
3.3.3 SQLite数据库设计 |
3.4 Zigbee无线组网 |
3.4.1 局域网组网方式 |
3.4.2 Zigbee的网络拓扑结构 |
3.4.3 Zigbee模块配置和节点工作流程 |
3.5 多线程设计 |
3.6 串口通信设计 |
3.7 Socket网络编程 |
3.8 移植与测试 |
3.9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OpenCV的运动目标检测算法研究 |
4.1 OpenCV简介 |
4.2 图像预处理 |
4.2.1 图像灰度化 |
4.2.2 图像滤波 |
4.2.3 Sobel边缘检测 |
4.2.4 形态学处理 |
4.3 常用的运动目标检测算法 |
4.3.1 帧间差分法 |
4.3.2 背景差分法 |
4.3.3 混合高斯背景建模法 |
4.3.4 ViBe算法 |
4.4 基于帧间差分法和背景差分法改进的多阈值运动目标检测算法 |
4.4.1 算法概述 |
4.4.2 算法步骤 |
4.4.3 多阈值设定 |
4.5 算法测试与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B/S架构客户端的设计与实现 |
5.1 B/S架构与C/S架构 |
5.2 浏览器客户端设计 |
5.2.1 嵌入式Web服务器Boa的简介 |
5.2.2 HTML表单设计 |
5.2.3 CSS层叠样式表 |
5.3 CGI程序设计 |
5.3.1 CGI简介 |
5.3.2 CGI程序的工作步骤 |
5.3.3 CGI编程语言的选择 |
5.3.4 CGI程序的设计与实现 |
5.4 客户端测试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SSH协议的公网通信与测试 |
6.1 NAT穿透 |
6.2 SSH协议简介 |
6.3 SSH安全验证 |
6.3.1 口令验证 |
6.3.2 密钥验证 |
6.4 基于SSH反向隧道技术的NAT穿透 |
6.4.1 SSH端口转发 |
6.4.2 建立SSH反向隧道 |
6.4.3 云服务器端配置 |
6.5 公网通信测试与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已发表和录用的论文 |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成果 |
致谢 |
(7)红外成像技术在城市地下空间防灾监测与应急搜救中的应用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
二、城市地下空间的安全现状 |
三、红外成像技术应用领域及面临的挑战 |
(一) 红外成像技术应用领域 |
(二) 特殊环境应用亟待解决的问题 |
1. 城市地下空间低照度的影响 |
2. 空间封闭、爆炸火灾高温灼烧的影响 |
3. 灾害突发初期高温烟雾噪声环境的影响 |
4. 人流密集、布点分散、缺乏管控 |
四、红外成像的关键技术 |
(一) 短波红外成像技术 |
(二) 多尺度红外成像预处理技术 |
(三) 先进红外图像自适应增强技术 |
(四) 环境自适应红外成像技术 |
(五) 基于红外成像的灾情定位及报警技术 |
五、红外成像技术在特定领域的应用 |
(一) 多功能小型手持式红外成像仪 |
(二) 消防头盔式红外成像系统 |
(三) 烟雾下短波红外成像救援设备 |
(四) 管控区域人员统计红外成像终端 |
(五) 网络化测温型红外成像监控系统 |
(六) 分布式红外成像安全监控系统 |
六、发展对策 |
(一) 加强灾害防控保障的立法 |
(二) 加快红外成像应用研究立项 |
(三) 构建多级智能红外监控网络 |
(四) 加强人员搜救设备的保障 |
(五) 关注地下空间的图像传输 |
(9)高速公路隧道智能应急消防系统规划及消防轨道车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1.1 高速公路火灾现有状况 |
1.1.2 现有高速公路火灾的解决方案 |
1.1.3 高速公路隧道消防存在的问题 |
1.2 高速公路隧道智能消防系统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4 课题的研究内容 |
1.5 课题研究框架 |
第2章 高速公路隧道消防系统需求调研分析 |
2.1 火灾事故调研分析 |
2.1.1 高速公路隧道火灾发生的原因 |
2.1.2 高速公路隧道火灾的特点以及危害 |
2.1.3 高速公路隧道火灾的事故分布特征 |
2.1.4 高速公路隧道火灾的事故类型 |
2.2 相关人员调研分析 |
2.3 高速公路隧道消防系统需求提炼 |
2.3.1 高速公路隧道消防系统的功能列表 |
2.3.2 高速公路隧道消防系统功能优先级划分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隧道智能消防运行系统规划 |
3.1 火灾预警系统 |
3.1.1 火灾探测器分选 |
3.1.2 火源位置定位 |
3.1.3 探测器安放位置规划 |
3.2 隧道消防轨道车运行系统 |
3.2.1 隧道消防轨道车启动系统 |
3.2.2 隧道消防轨道车轨道铺设方案 |
3.2.3 隧道消防轨道车驱动控制系统 |
3.2.4 隧道消防轨道车增压灭火方案 |
3.2.5 隧道消防轨道车物资投放方案 |
3.3 相关辅助系统 |
3.3.1 隧道消防联动系统 |
3.3.2 隧道消防物资补给维护系统 |
3.3.3 紧急疏散系统 |
3.3.4 广播以及紧急电话系统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速公路隧道消防轨道车设计 |
4.1 隧道消防轨道车设计要素分析 |
4.1.1 功能要素分析 |
4.1.2 结构要素分析 |
4.1.3 造型形态要素分析 |
4.1.4 CMF设计要素分析 |
4.2 设计定位 |
4.2.1 应用环境 |
4.2.2 针对火情 |
4.2.3 功能定位 |
4.3 方案构思 |
4.3.1 草图发散设计及筛选 |
4.3.2 3D模型和初步效果图 |
4.3.3 最终方案效果图展示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10)基于融合纹理特征的主动红外烟雾视频探测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火灾探测方法 |
1.1.1 传统火灾探测器简介 |
1.1.2 视频火灾探测器 |
1.2 红外视频烟雾探测技术介绍 |
1.2.1 主动红外探测技术简述 |
1.2.2 被动红外探测技术简述 |
1.2.3 主动红外与被动红外探测技术差异 |
1.3 研究目标 |
1.4 研究内容 |
1.5 本文结构安排 |
第2章 主动红外视频探测理论基础 |
2.1 视频采集设备 |
2.1.1 传统视频采集设备介绍 |
2.1.2 监控视频采集设备介绍 |
2.1.3 主动红外摄像机介绍 |
2.2 机器视觉相关理论及工具 |
2.2.1 机器视觉、数字图像处理、模式识别简介 |
2.2.2 OpenCV机器视觉开发函数库 |
2.2.3 MATLAB图像处理工具箱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主动红外视频烟雾探测系统 |
3.1 主动红外视频烟雾探测系统组成 |
3.2 实验设计 |
3.2.1 实验设计依据 |
3.2.2 实验目的 |
3.2.3 实验设备 |
3.2.4 实验仪器布置 |
3.2.5 实验内容 |
3.3 实验部分截图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主动红外烟雾视频处理方法 |
4.1 烟雾视频图像预处理 |
4.1.1 均值滤波 |
4.1.2 中值滤波 |
4.2 视频烟雾图像前景检测 |
4.2.1 背景减除法 |
4.2.2 帧间差分法 |
4.2.3 三帧差分法 |
4.3 烟雾视频图像特征提取 |
4.4 纹理特征 |
4.4.1 统计法 |
4.4.2 结构法 |
4.4.3 频谱法 |
4.5 LBP纹理特征与灰度共生矩阵结合 |
4.5.1 LBP纹理特征 |
4.5.2 灰度共生矩阵 |
4.5.3 LBP与灰度共生矩阵纹理特征提取方法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验结果分析 |
5.1 不同摄像机距离的烟雾探测实验 |
5.1.1 近距离棉绳烟雾 |
5.1.2 远距离棉绳烟雾 |
5.1.3 不同距离的棉绳烟雾融合纹理特征 |
5.2 不同材料的烟雾探测实验 |
5.2.1 木材阴燃烟雾 |
5.2.2 棉绳阴燃烟雾 |
5.2.3 烟饼阴燃烟雾 |
5.2.4 不同材料的烟雾融合纹理特征 |
5.3 不同浓度的烟雾探测实验 |
5.3.1 早期低浓度烟雾 |
5.3.2 后期高浓度烟雾 |
5.3.3 不同浓度的烟雾融合纹理特征 |
5.4 风速干扰下的烟雾探测实验 |
5.4.1 低风速干扰烟雾 |
5.4.2 高风速干扰烟雾 |
5.4.3 不同风速的烟雾融合纹理特征 |
5.5 干扰实验 |
5.5.1 灯光干扰 |
5.5.2 人员干扰 |
5.5.3 干扰物的融合纹理特征 |
5.6 结果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
四、有效穿透烟雾的红外火灾监视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输电线路走廊火灾监测系统设计与定位研究[D]. 文斌. 重庆理工大学, 2021(02)
- [2]一种面向森林火情监测的四旋翼无人机系统[J]. 黄晶,敖子航,张友民,穆凌霞,郑锴. 控制与信息技术, 2021(02)
- [3]城市区域大气污染的遥感定量反演及源追踪研究[D]. 韩威宏.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1)
- [4]无线传感网络研究及其在电力设备状态监测中的应用[D]. 马俊杰.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5]住宅小区智能控制系统设计[D]. 黄宝生. 广西大学, 2019(06)
- [6]基于SSH反向隧道技术的智能家居远程安防监控系统的设计与研究[D]. 李鸿扬. 福州大学, 2018(03)
- [7]红外成像技术在城市地下空间防灾监测与应急搜救中的应用发展对策[J]. 王新赛,周丰俊,郑磊,贺菁. 中国工程科学, 2017(06)
- [8]红外成像技术在防护工程中的应用初探[A]. 谢薇薇,李坚,马新宝,吴中坚.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7
- [9]高速公路隧道智能应急消防系统规划及消防轨道车设计[D]. 夏润雨. 山东大学, 2017(09)
- [10]基于融合纹理特征的主动红外烟雾视频探测方法[D]. 袁洁.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