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龚去非制方用药特色浅识(论文文献综述)
陈强[1](2009)在《基于古今医案数据分析的痰饮病证治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文献研究与现代统计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求痰饮病的证治规律,期望能够完善痰饮病学理论体系,为临床治疗痰饮病提供更多的借鉴和新的诊治思路。第一部分,运用文献学的方法,收集整理古代文献,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以“实证”精神为出发点,用批判求实的态度,力求在痰饮理论的还原再现中科学、具体、严密、可证的整理构建痰饮病学的理论体系。其中着重对痰饮病名、病因、病机、治疗等诸多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分析,为探求痰饮病证治的发展规律奠定了坚实的文献基础。第二部分,搜集历代医家治疗痰饮病的医案,按照四饮的分类方法将医案分别分成“支饮”“狭义痰饮”“悬饮”“溢饮”“其它”5类并分别建立药物、症状数据库,利用SASV9.1统计软件对这些数据库分别进行频数、因子、聚类等统计分析。第三部分,通过对统计结果的分析分别得出了“支饮”“狭义痰饮”“悬饮”“溢饮”的病机、病位、主症候群、辨证分型、病程演变规律以及证治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出整个痰饮病的病因、病机、病位、证治规律及内涵,并提炼出具有共性的部分进行讨论,形成了系统的痰饮病诊疗规范,拓展了其内涵,指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为进一步的深化拓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陈涛[2](2006)在《基于当代名医医案数据库的舌脉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医医案是医家的临床经验及思维活动的反映形式,体现了中医理法方药的综合应用。其价值如近代名医秦伯未在其《清代名医医案精华》中序曰:“合病理、治病于一,而融会贯通。卓然成一家言,为后世法者,厥惟医案。”通过对医案的梳理和统计分析,以便总结前贤的诊疗经验,从而把握疾病的中医辩治规律,丰富和发展传统中医理论。本课题将中医医案与中医的舌诊脉诊理论相结合,通过建立中医病案OLAP系统,对从《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等着作中收集的269位医家共4400个案例进行实例研究,从而了解当代名医大家对于舌脉诊的认识,舌脉象与病证的相关性,证实望舌与切脉在中医诊断学中的意义,以期能丰富中医望诊和切诊的内涵,促进中医诊断学的规范化研究。论文分为以下五个方面:第一部分为文献综述。此部分总结概述了当代中医医案的文献整理和计算机辅助文献分析研究状况,以及中医舌脉诊与临床病证的关系,为本课题所需的医案来源、数据处理方法、资料的分析提供了背景资料。第二部分介绍了本课题在计算机数据库方面的一个创新点——基于互联网的中医病案OLAP系统的开发和利用。该系统是将数据仓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与循证医学及临床流行病学的理论和方法相结合,采用最新软件开发与数据库技术设计实现的一套基于Web的中医病案联机分析处理系统。在本课题的实际运用中以舌、脉、证相关性研究为起点,功能设计上以体现舌、脉、证三者之间的联系为主线,同时也涉及其他相关数据如舌、脉、证与中医病名的相关性分析等。第三部分为利用OLAP系统对当代名医舌脉诊医案进行统计分析。根据课题设计目标和研究方法,分别就医案的选择和研究指标,医案中患者的一般情况统计,舌象信息的总体分析及各类舌象特征的统计,舌象特征与病因病机关系,,脉象信息的总体分析及各类脉象特征的统计,脉象特征与病因病机的关系,舌象、苔象、脉象之间的相关性,八纲典型舌脉统计分析,证候的舌脉象统计,舌、脉、症从舍关系分析,部分疾病的病因病机、常见证候及舌脉象分析结果作了阐述。第四部分是对当代部分名老中医舌脉诊经验和特色的整理。该部分选取蒲辅周等12位当代名医,对其舌脉诊经验和特色进行了总结提炼,形成重要的文献资料。第五部分为结论。该部分对本课题的创新之处、研究结论、成果的价值及意义等作了高度的概括。本课题创新之处:1、创建基于互联网的中医病案OLAP系统;2、运用OLAP系统及技术对舌脉诊医案进行大样本数据分析与处理;3、借助名医临床应用案例对舌脉象的主病趋势和应用范围进行回顾性调查; 4、对舌脉象主病理论提出部分新见解。本课题研究结果:1、研制与开发了中医病案OLAP系统软件;2、经对4400例医案统计,发现舌诊中记载最多的是苔质,脉象中复脉的出现频率要远大于单脉,两者之比为4.27:1;3、对9种舌色、10种舌形、8种舌态、8种苔色、10种苔质、28种单脉和5种复合脉象的
骆常义,王顺德[3](2004)在《龚去非制方用药特色浅识》文中提出龚师认为 ,辨证要“伏其所主” ,辨病当用“专方专药”。先生治疗湿热内郁的急性黄疸性肝炎 ,拟用茵陈蒿汤加郁金、虎杖、丹参、山楂 ,或用平胃散加砂仁以芳香醒脾 ,和胃化湿 ,清热燥湿 ,其效卓着。
二、龚去非制方用药特色浅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龚去非制方用药特色浅识(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古今医案数据分析的痰饮病证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痰饮病文献研究综述 |
一、 中医津液理论探微 |
(一) 津液的概念 |
(二) 津液的代谢过程 |
1.胃在津液代谢中的作用 |
2.脾在津液代谢中的作用 |
3.肺在津液代谢中的作用 |
4.肾在津液代谢中的作用 |
5.膀胱在津液代谢中的作用 |
6.肝在津液代谢中的作用 |
7.心在津液代谢中的作用 |
8.三焦在津液代谢中的作用 |
9.经络在津液代谢中的作用 |
二、 痰饮病名 |
(一) "痰"与"饮"的辨析 |
(二) 痰饮病的内涵 |
(三) 痰饮病名的沿革 |
(四) 痰饮病的分类概述 |
三、 痰饮病因 |
(一) 先天禀赋 |
(二) 六淫侵袭 |
(三) 七情内伤 |
(四) 饮食内伤 |
四、 痰饮病机 |
(一) 饮阻气滞是痰饮病的基本病机 |
(二) 脏腑阳气虚衰是造成津液运行失常的内在因素 |
(三) 胃阳虚不能行水是痰饮发病的首要环节 |
(四) 饮、 痰、 瘀互扰是影响痰饮病理演变的重要因素 |
五、 痰饮病理概述 |
六、 痰饮病治法 |
(一) 温阳化饮法 |
(二) 解表蠲饮法 |
(三) 利水除饮法 |
(四) 泻水逐饮法 |
(五) 扶正散饮法 |
(六) 活血利水法 |
(七) 行气导滞法 |
(八) 清泄郁热法 |
第二部分 痰饮病古今医案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一、 研究对象 |
二、 选案标准 |
(一) 诊断标准 |
(二) 纳入医案标准 |
(三) 排除医案标准 |
三、 研究的方法 |
(一) 统计学依据 |
1.频数分析 |
2.因子分析 |
3.快速聚类分析 |
(二) 数据规范化 |
(三) 建立数据库 |
1.数据录入 |
2.数据库合库 |
3.数据库修改 |
4.数据库目测 |
5.数据库锁定 |
(四) 选择统计分析软件 |
(五) 设计方案与技术路线 |
1.设计方案 |
2.技术路线 |
(六) 统计学应用方面的探讨 |
1.聚类和因子分析过程中高频次药物和症状个数的选择 |
2.对统计过程中的随机波动问题的说明 |
(七) 对于本课题数据库分类的必要说明 |
第三部分 数据库统计结果分析及证治规律研究 |
一、 四饮数据统计分析 |
(一) 支饮数据统计分析 |
1.高频次症状的频次分析 |
2.高频次症状的聚类分析 |
3.高频次症状的因子分析 |
4.高频次药物的聚类分析 |
5.高频次药物的因子分析 |
6.支饮证治规律探讨 |
(二) 狭义痰饮数据统计分析 |
1.高频次症状频次分析 |
2.高频次症状聚类分析 |
3.高频次症状因子分析 |
4.高频次药物聚类分析 |
5.高频次药物因子分析 |
6.狭义痰饮证治规律探讨: |
(三) 悬饮数据统计分析 |
1.高频次症状频数分析 |
2.高频次症状聚类分析 |
3.高频次症状因子分析 |
4.高频次药物聚类分析 |
5.高频次药物因子分析 |
6.悬饮证治规律探讨 |
(四) 溢饮数据统计分析 |
1.溢饮患者症状频次分析 |
2.溢饮患者症状聚类分析 |
3.溢饮患者症状因子分析 |
4.溢饮患者药物聚类分析 |
5.溢饮患者药物因子分析 |
6.溢饮证治规律分析 |
二、 其它类型饮病高频次症状统计分析 |
三、 痰饮病高频次症状聚类分析 |
第四部分 痰饮病证治规律与理论探讨 |
一、 对痰饮病证治规律探讨 |
(一) 痰饮病的病机 |
(二) 痰饮病的内涵 |
(三) 痰饮病的病位 |
(四) 痰饮病的症候群 |
(五) 痰饮病的病理演变规律 |
(六) 痰饮病的治疗规律 |
1.行消利导,祛除实邪 |
2.清除饮病的兼夹因素 |
3.恢复人体功能常态 |
(七) 痰饮病用药特色 |
二、 痰饮病与水气病、湿病的鉴别 |
三、 讨论 |
(一) "痰"与"饮"之辨 |
(二) 热邪致饮 |
(三) 饮在脏腑的实质在阴络 |
结论 |
一、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果 |
二、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三、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历 |
(2)基于当代名医医案数据库的舌脉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文献综述 |
1 现代中医医案研究概况 |
2 舌脉诊在现代临床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概况 |
前言 |
第一部分 基于互联网的中医病案 OLAP 系统的开发应用 |
1 运行环境与开发工具 |
2 数据仓库相关原理与方法 |
3 软件体系结构 |
4 数据库设计与编程实现 |
5 系统主要功能 |
6 讨论 |
7 小结 |
第二部分 当代名医舌脉诊案例统计分析 |
1 当代名医舌脉诊医案的选择和研究方法 |
2 舌象信息的总体分析 |
3 舌象类别统计 |
4 舌象特征与病因病机的关系 |
5 脉象信息的总体分析 |
6 脉象类别统计 |
7 脉象特征与病因病机的关系 |
8 舌象、苔象、脉象之间相关性分析 |
9 八纲辨证中典型舌脉象频数分析 |
10 证候与舌脉象关系分析 |
11 舌脉症从舍关系分析 |
12 部分西医疾病的病因病机、舌脉及证候分析 |
13 部分中医疾病的病因病机、舌脉及证候分析 |
14 讨论 |
15小结 |
第三部分 当代部分名老中医舌脉诊经验和特色整理 |
1 蒲辅周望舌之经验 |
2 张镜人对脉诊的理论研究 |
3 秦伯未辨舌理论与经验 |
4 李斯炽舌脉诊经验 |
5 赵金铎的温病辨舌和脉诊三议 |
6 孔伯华切脉精要 |
7 赵绍琴与《文魁脉学》 |
8 程门雪温热病案舌脉证辨治分析 |
9 董建华对胃病及外感热病验舌察脉之经验 |
10 董延瑶诊治小儿一般热病的舌象应用 |
11 颜德馨临床辨治“血瘀”证之舌脉经验 |
12 邓铁涛论胸痹舌脉证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龚去非制方用药特色浅识(论文提纲范文)
1 专病专药, 直达病所 |
2 寒温并用, 阴阳相济 |
3 证病结合, 创制新方 |
4 巧用引药, 善用药对 |
5 善用细辛, 颇有新见 |
四、龚去非制方用药特色浅识(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古今医案数据分析的痰饮病证治规律研究[D]. 陈强.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9(11)
- [2]基于当代名医医案数据库的舌脉诊研究[D]. 陈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6(12)
- [3]龚去非制方用药特色浅识[J]. 骆常义,王顺德. 中医药学刊, 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