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园冬季管理六要点

茶园冬季管理六要点

一、茶园冬季管理六要点(论文文献综述)

傅海平,周品谦[1](2021)在《茶园冬季绿肥间作技术》文中研究指明茶园间作冬季绿肥是实现就地部分解决有机肥源、化肥减施和土壤培肥的种植模式。文章介绍了适合茶园冬季绿肥的品种特性和栽培技术要点,供茶农和推广部门参考。

晋文荣[2](2021)在《勐库大叶种茶无性系栽培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勐库大叶种属国家级良种,为云南省主要栽培品种之一,其在不断杂交与变异中演变成为一个个体多样、特征丰富的群体种。本文通过对母本甄选、短穗扦插、茶园建设、栽培管理等技术进行探究,结合大叶种茶无性系栽培技术的成功经验和典例,总结勐库大叶种茶树无性系栽培技术要点,旨在推广普及勐库大叶种茶树无性系栽培技术,提高茶园标准化建设水平,进一步加快双江县茶产业转型升级,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韩睿[3](2021)在《山地旅游度假区景观设计研究 ——以浙江省安吉县为例》文中认为伴随我国人均生活条件持续增高,经济型旅游度假产品呈现出各类不同业态。其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已经逐步作为旅游度假区产品的基础进行迭代发展。将本源生态和旅游度假相结合,生成的生态旅游度假需求与景观设计二次交互则变得愈发重要。近年来,依据我国地形多山地的实际情况,越来越多的开发商将目光逐渐从城市类旅游产品、滨海类旅游产品聚焦至山地类产品,山地类型旅游度假产品的快速发展,对风景园林的专业细分方向日益严格。在长三角腹地,特定的地理、气候环境和经济发展程度,已经将如何实现绿色生态、经济舒适的山地类型旅游度假产品营造课题摆放在各专项设计从业者的面前。另一方面,我国旅游度假产业虽发展迅速,但产业整体起步较晚,符合山地旅游度假区市场定位的景观设计研究沉淀相对薄弱。为这一景观细分领域能在现阶段引发从业者的讨论,进而总结出更为合理可行的理论内容,笔者对课题开展了相应基础和实践研究。本文在整合山地、旅游度假区和景观设计的理论基础上,依次将研究内容叠加,从而形成以旅游度假区和山地景观设计两方面为基础的研究导向。首先,由旅游的发展脉络、旅游度假区的定义和分类明确了山地旅游度假区是人类活动的经济型产物,其属性必然携带人文和自然两种资源,并催生出市场资源这一推动力,同时依据行业现状,认为应当从地域、空间、自然、经济和风俗这五种立足点中多维度考虑山地旅游度假区的特性。其次,以山地景观的构成作为切入点,归纳出山地自然景观和山地人工景观和谐交互的共生关系,从而提炼出以自然环境资源保护为基础的四项景观设计理念,即地域差异理念、因地制宜理念、空间塑造理念、可持续理念。随后,分析国内外山地旅游度假区营建案例,结合各案例所处地域不同、拥有资源不同的实际情况,挖掘经验及特点。依据案例引发环境保护、特性保持、市场收益和适度开发这四项问题的思考,将功能性、生态性、美学性、经济性和舒适性的设计原则带入问题并加以解决。最后通过对浙江省安吉县地理环境、自然资源、政府规划和旅游现状的实地调研,归纳总结出依托原生景观进行空间重塑的基本设计策略,并在这一策略框架之下,深入制定出符合当地资源条件且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合理设计要点,分别以场地、绿化、水体、建筑、交通等详细设计要素共同形成属于安吉当地特色的山地旅游度假区景观设计成果。通过整篇课题的叙述,对应浙江安吉当地的研究成果,以点带面的总结景观设计在山地旅游度假区框架下的应用,并提出符合需求的景观设计原则和方法供更多从业者讨论,为我国的山地旅游度假区景观设计积累更多正确途径。

张思佳[4](2021)在《基于北京市新总规背景下浅山区休闲农业园景观规划设计 ——以顺义某园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的提出,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发展,休闲农业园作为社会发展下的多产业融合载体,成为了有效推动生态、经济多元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在景观观赏游览的角度,休闲农业园的的农业景观,也成为了城市居民闲暇度假的好去处。此外,休闲农业园中逐渐生态化的农业景观,以及更加丰富化的自然景观,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亲近自然的共性需求。依据北京新城市规划的相关内容来看,主要提到了构建浅山休闲游憩带,形成城景合一、山水互动的特色风貌,打造平原休闲农业旅游区、浅山休闲度假旅游区。对于浅山区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不仅是政策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的生态发展保护带,也为农业景观提供了良好的资源依托。本研究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为政策导向,以浅山区为主要研究背景,探索浅山环境下的休闲农业园景观营造新模式。全文对国内外文献及相关案例的分析研究,并结合实地调研、归纳分析和总结等研究方法,深入挖掘浅山背景下的农业景观设计。首先对基本休闲农业园理论以及浅山区发展理论进行归纳学习,并寻找两者之间的关联;其次对国内外相关案例进行深入的对比分析,得出本研究案例园区可借鉴的经验;再次,对北京新城市规划的政策内容进行深入解读,以及对北京市的浅山环境进行基础分析,最后结合对浅山区休闲农业园的规划设计要点进行实践案例的景观规划,进一步阐释前期研究结果的可行性。

叶元高,徐茂兴,叶萌[5](2020)在《武夷茶园冬季管理技术与正岩茶山套种油菜创新体验》文中提出茶园冬季管理是一项技术活,此时恰可进行茶山套种油菜,这种模式既加强了茶园管理,又提高了绿肥产量,还可为来年春茶提高质量打好基础。

杨珺[6](2020)在《农业生产活动对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水土环境的影响及安全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生态环境的安全是国泰民安的基石,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生态安全状态面临极大的挑战。南水北调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调水工程,然而,近二十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和人口快速增长,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促进了各项产业的发展,农业面源污染的污染现象也愈加严重,给水源地水质带来很大的压力。掌握水源地生态安全状态对南水北调工程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研究通过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典型流域水质时空变化特征、水源地农业生产活动对水环境的影响、水源地不同土地利用下土壤肥力特征和水源地面源污染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对水源地当前的水土环境进行评价与风险评估,再结合水源地的经济因素与社会因素,综合对水源地生态安全评价,并且根据模型对生态安全预测,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水源地各典型流域的水质综合评价在四季均为良好的状态,流域整体达到了饮用水水质的目标要求。水源地典型流域水质季节性变化特征为:水质p H值与溶解氧变化趋势一致,均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数值在夏季显着低于其他季节。水体总氮、氨氮、电导率、硝氮、总磷和化学需氧量的变化规律相近,受夏初雨水冲刷的面源污染的影响,均呈现夏季略高于其他季节的规律。水源地水体在各个季节的溶解氧均保持在三类水以上的水平,溶解氧四季的达标率为100%。夏季氨氮和总氮分别有有5.37%和15.81%没有达标,而不达标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十堰流域、濂水河流域和丹江口库区,这些地区的部分河流的有受到面源污染引起的氮超量风险。水源地夏初磷含量有15.81%未达到三类水的标准,而不达标地区集中在汉中市濂水河流域和南阳流域这些地区的部分河流的有受到面源污染引起的磷超量风险。(2)农业生产活动对于水环境影响较小。水源地农业生产活动产生的氮、磷的总入河量分别在5900-7000 t和690-880 t之间。种植业、养殖业和生活源污染总量均呈现增长的状态。三种不同类型污染中种植业来源的氮磷入河量最大,养殖业次之,生活源最小,三者的平均产污占比分别为40.33%、15.11%和44.56%。农业生产污染灰水足迹近18年来呈现增长的趋势,农业产生的污染需要119-140亿立方米水进行稀释才能达到水质三类标准。农业生产活动总的灰水荷载指数为0.24-0.29,即农业生产活动进入河流的污染物需要水源地整体水量的24%-29%进行稀释,水源地的水资源足以对其稀释。(3)水源地土壤肥力水平整体处于一般中等水平,水田和农田的肥力指数最佳,均处于较好的二级水平,其余土地利用类型均处于中等肥力的三级水平。水源地内土壤养分特征为:土壤p H总体来说中性偏酸,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p H值范围在4.47-8.37之间,p H值大小排序为农田>林地>水田>菜地>茶园。水源地土壤有机质值,整体处于一个中等略偏低的水平。水源地土壤总氮值在0.65-2.62 g/kg范围内,农田水田含量偏高于其他三类土地,总氮总体处于三级中等水平。水源地土壤全磷值在在0.13-1.85 g/kg范围内,菜地、农田和茶园的全磷含量较林地与水田高,总体处于中等片上水平。水源地土壤碱解氮的含量在88.14-182.84 mg/kg范围内,水田、菜地和茶园的碱解氮含量较农田和林地偏高,总体来说处于中等偏高水平。水源地土壤速效磷的含量变异系数较大,含量在3.41-37.76 mg/kg范围内,处于三级中等水平。(4)氮肥磷肥的施用对水源地造成了较大风险,畜禽粪便和生活污水对农田的施肥均有较大的潜力。水源地种植业化肥对于耕地的氮磷密度在195.59-710.49 kg/ha和63-229.54 kg/ha范围内。氮磷负荷整体呈现缓慢增长的趋势。氮肥磷肥的施用对水源地造成了较大风险,风险水平由2000年的低风险状态变为中等风险状态。商洛市商洛地区化肥施用较少,且全市范围内山地多,作物的复种指数较低,对于单位耕地面积的负荷均值较大。而南阳处于南阳盆地,地势平坦,作物种植面积大且复种指数较高,从而单位耕地面积的氮磷负荷值较大,风险指数逐渐接近严重风险状态。水源地畜禽粪便的氮磷耕地负荷分别在84.66-117.67 kg/ha和13.45-18.92 kg/ha范围内,畜禽氮磷负荷从2000年到2017年分别增长了40.64%和38.99%。畜禽粪便对于环境的风险评估在0.48-0.61范围内,为稍有风险状态。水源地生活污水产生的氮磷对耕地负荷在29.82-33.96 kg/ha和5.56-6.39 kg/ha范围内,污水产氮磷量占环境容纳量的9.05-11.22%和20.5-2.33%之间。(5)水源地总体的安全处于比较安全的三级状态,状态比较稳定,生态安全状态在逐年好转。市域角度来说,生态安全状态排序为商洛>安康>十堰>汉中>南阳。其中商洛市的生态安全状态较高始终保持三级状态,而南阳市的生态安全状况受种植业发达、畜禽养殖兴旺和森林覆盖率相对较低等原因,生态安全状态较多处于四级敏感级的状态,容易受到破坏。根据GM(1,1)模型进行预测模拟发现,水源地各个地区的未来十年内的安全等级均可达到三级。

易帆[7](2019)在《全域旅游下山岳型景区协同发展研究 ——以石门县夹山风景区为例》文中认为全域旅游近年来发展迅速,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同时,国内对山岳型景区这一特定景区类型的研究较少,根据分析,山岳型景区主要有历史名山风景区、自然风光景区、生态度假景区三大发展方向。山岳型景区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其内部子系统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用协同学的理论和方法展开研究具有适用性和可行性。通过理论研究,并引入协同学理论和哈肯模型,发现山岳型景区协同发展对于区域经济建设具有巨大的带动发展,通过对时间段协同度的分析,得出全域旅游建设对区域发展带来的重要推动作用。对山岳型的影响因子、动力因素进行分析,发现系统间的协同能力是序参量,并受资源管理、组织、技术、文化四个方面的影响。在以上研究基础之上,提出竞合、特色化、以人为本、生态优先、交通便捷五大发展原则;总结出当前环境下的山岳型景区主要有政府、企业、产业、资源、市场五大协同发展模式;从定位、空间布局、交通游线组织、项目打造、配套建设等方面提出山岳型景区协同发展的方法论。最后引入石门县案例,将石门县全域旅游发展体系下的石门县县城、夹山风景区、夹山镇与南峰村的关系进行梳理,并对夹山风景区的建设进行重点研究,以现状评价作为出发点,用协同学观点展开评价,并从范围及空间控制、战略定位、项目策划与营销、道路交通规划、资源环境保护、基础设施提升、综合运营管理等多方面展开提升改造内容,以求减少内部矛盾,以提升景区协同发展度。

徐凯明,邵建云[8](2019)在《陕南茶园秋冬季培育管理技术》文中研究说明陕西现有茶园已逾13.3万hm2,年产值上百亿元,位列全国产茶省区第七,具有了较大的规模。然而培育管理差,单产不高。笔者在多年讲授陕西茶树栽培及深入实践与理论探索基础上,对陕西茶园秋冬季培育管理技术进行了梳理论述。主要有陕南茶园秋冬季培育管理的地位、作用及主要内容,陕南茶园秋冬季培育管理技术。重点对荒芜半荒芜茶园的秋冬季管理主要技术进行了论述。旨在逐步提高陕西茶园秋冬季管理水平。

吴俊光[9](2019)在《八仙茶种植管理技术要点》文中认为八仙茶是诏安茶叶的当家品种,介绍八仙茶的特征与特性,并从新茶园开辟、种苗要求、适度密植、幼龄茶园的管理、投产茶园的管理要点、采摘、修剪和疏枝等方面阐述诏安八仙茶种植管理技术要点。

陈荣义[10](2019)在《基于游客满意度的观光茶园景观提升设计研究 ——以福州春伦观光茶园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居住人口密度增加导致面临的工作压力增大,越来越多的人向往安静舒适的田园生活,渴望在大自然中呼吸清新的空气、品尝绿色的食物和享受慢生活。观光茶园的自然环境和田园生活符合大多数城市人群释放压力、享受生活的需求,因此从游客的视角提升观光茶园景观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为优化观光茶园景观特色,完善观光茶园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以观光茶园景观使用者即游客为测评对象,采用实地访谈、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等方法对春伦观光茶园景观游客满意度进行测评,通过分析提出春伦观光茶园景观提升策略,为观光茶园的景观提升设计提供参考。论文首先对观光茶园概念进行界定,确定观光茶园的研究范围。继而对国内外观光茶园和游客满意度相关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归纳观光茶园设计要点和和游客满意度测评相关理论。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与研究方式,对研究区域进行前期的探索性研究,建立观光茶园景观游客满意度测评模型和测评量表。通过描述性分析、因子分析、相关性分析、景观重要性-满意度IPA分析等方法对春伦观光茶园景观游客满意度进行分析,得出春伦观光茶园在主题营造、景观设计要素、旅游基础设施构建、茶园特色文化挖掘等四个方面急需改善。依据测评结果,结合国内外成熟的实践成果与设计经验,对春伦观光茶园景观提升做出相应的设计。本次研究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以求可以更为精准的发现观光茶园景观在实际使用中面临的问题,从而使设计具有更强的针对性,为游客创造集文化体验、民俗展示、运动休闲、健康度假、使用舒适等功能为一体的观光茶园。

二、茶园冬季管理六要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茶园冬季管理六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1)茶园冬季绿肥间作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一、适宜茶园种植的冬季绿肥品种特性
    1. 苕子
    2. 箭筈豌豆
    3. 肥田萝卜
    4. 湘野豌1号
    5. 紫云英
二、茶园间作冬季绿肥栽培技术要点
    1. 适时播种
    2. 适量施肥
    3. 播种方式
    4. 田间管理

(2)勐库大叶种茶无性系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双江县自然环境概况
    1.1 气候特征
    1.2 自然资源
2 勐库大叶种茶无性系繁育技术
    2.1 良种的选择与培养
        2.1.1 母本选择。
        2.1.2 穗条培养。
    2.2 短穗扦插育苗
        2.2.1 苗圃选择与建设。
        2.2.2 穗条采收与处理。
    2.3 短穗扦插与管护
    2.4 苗圃管理和出苗
        2.4.1 茶圃管理。
        2.4.2 茶苗出圃。
3 勐库大叶种茶树栽培管理
    3.1 茶园建设
        3.1.1 茶地选择。
        3.1.2 茶园建设。
    3.2 茶苗种植
    3.3 苗期管理
        3.3.1 浅耕除草。
        3.3.2 科学施肥。
        3.3.3 抗旱保苗。
        3.3.4 病虫害防治。
4 结语

(3)山地旅游度假区景观设计研究 ——以浙江省安吉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政策背景
        1.1.2 现存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内容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1 课题研究的目的
        1.3.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5 课题研究的结构和框架
    1.6 本章小结
2 山地旅游度假区景观设计相关概念研究
    2.1 山地旅游度假区的概念
        2.1.1 山地的定义
        2.1.2 旅游度假区的定义
        2.1.3 旅游度假区的分类
        2.1.4 我国山地旅游度假区相关理念
    2.2 山地旅游度假区的资源
        2.2.1 人文资源
        2.2.2 自然资源
        2.2.3 市场资源
    2.3 山地旅游度假区的特性
        2.3.1 地域特性
        2.3.2 空间特性
        2.3.3 自然特性
        2.3.4 经济特性
        2.3.5 风俗特性
    2.4 山地景观的构成
        2.4.1 山地自然景观
        2.4.2 山地人工景观
        2.4.3 山地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关系
    2.5 山地旅游度假区景观设计理念
        2.5.1 地域差异的设计理念
        2.5.2 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
        2.5.3 空间塑造的设计理念
        2.5.4 可持续性的设计理念
    2.6 本章小结
3 山地旅游度假区案例研究及景观设计分析
    3.1 国内外山地旅游度假区案例研究及分析
        3.1.1 深圳东部华侨城
        3.1.2 埃尼山地旅游度假区
        3.1.3 舒城万佛湖凤凰山度假村
    3.2 存在的问题
        3.2.1 环境保护问题
        3.2.2 特性保持问题
        3.2.3 市场收益问题
        3.2.4 适度开发问题
    3.3 山地旅游度假区景观设计基本原则与方法
        3.3.1 设计原则
        3.3.2 设计方法
    3.4 本章小结
4 浙江省安吉县山地旅游度假区景观设计研究
    4.1 安吉山地旅游度假区景观设计策略
        4.1.1 宏观规划研究
        4.1.2 旅游现状分析
        4.1.3 原生景观保护
        4.1.4 空间构成提升
    4.2 安吉县山地旅游度假区景观设计要点
        4.2.1 因地制宜
        4.2.2 空间营造
        4.2.3 可持续性
        4.2.4 业态合理
    4.3 安吉县山地旅游度假区景观设计要素
        4.3.1 场地设计
        4.3.2 绿化设计
        4.3.3 水体设计
        4.3.5 建筑设计
    4.4 安吉Club Med度假区景观设计实践
        4.4.1 项目概述
        4.4.2 设计思路
        4.4.3 基址分析
        4.4.4 总体设计
        4.4.5 详细设计
        4.4.6 实践小结
5 结论
    5.1 研究结论
    5.2 展望与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 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4)基于北京市新总规背景下浅山区休闲农业园景观规划设计 ——以顺义某园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1.3.1 休闲农业园相关研究概述
        1.3.2 浅山区相关研究概述
        1.3.3 国内外相关案例研究
        1.3.4 案例经验总结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及路线
    1.6 特色与创新点
        1.6.1 研究视角创新
        1.6.2 理论创新
2 休闲农业园基本概述及理论研究
    2.1 相关概念及发展历程
        2.1.1 景观农业概念
        2.1.2 休闲农业发展历程
        2.1.3 休闲农业园综述
    2.2 休闲农业园的模式分类
        2.2.1 基于地域模式分类
        2.2.2 基于休闲功能分类
    2.3 休闲农业园的主要功能
        2.3.1 观光游憩功能
        2.3.2 生态调节功能
        2.3.3 文化传播功能
        2.3.4 教育互动功能
        2.3.5 康体养生功能
        2.3.6 经济效益功能
    2.4 休闲农业园的景观构成要素
        2.4.1 自然要素
        2.4.2 人工要素
    2.5 休闲农业园建设的几点问题
        2.5.1 鲜明主题特色
        2.5.2 景观塑造多元化
        2.5.3 合理布置功能分区
        2.5.4 表现方式前沿性
        2.5.5 注重生态可持续
    2.6 发展休闲农业园的意义
    2.7 本章小结
3 新总规下的北京浅山区发展综述
    3.1 北京浅山区综述
        3.1.1 北京浅山区区域范围
        3.1.2 北京浅山区历史沿革
    3.2 新总规下的首都浅山区发展综述
        3.2.1 理论要点
        3.2.2 发展浅析
    3.3 北京市顺义区浅山区特点综述
        3.3.1 北京市顺义区简介
        3.3.2 北京市顺义区浅山区发展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浅山区休闲农业园规划要点
    4.1 浅山区特异性分析
        4.1.1 城市与山区关系梳理
        4.1.2 浅山区与平原区、深山区差异浅析
    4.2 浅山区特征浅析
        4.2.1 地势独特
        4.2.2 自然资源丰富、生态脆弱敏感
        4.2.3 历史文化资源丰富
        4.2.4 内部自然单元存在差异
    4.3 浅山区休闲农业园规划基础理论研究
        4.3.1 景观生态学
        4.3.2 景观美学
        4.3.3 农业美学
    4.4 浅山区休闲农业园规划思路
        4.4.1 宏观思路:上位规划,政策导向
        4.4.2 中观思路:主题定位,园区规划
        4.4.3 微观思路:景观营造,活动设计
    4.5 浅山区休闲农业园立地条件分析
        4.5.1 土地资源
        4.5.2 地理条件
        4.5.3 气候条件
        4.5.4 生物资源
        4.5.5 社会经济条件
        4.5.6 历史文化资源
    4.6 浅山区休闲农业园乡土文化挖掘
        4.6.1 文化元素的提取与应用
    4.7 浅山区休闲农业园规划原则
        4.7.1 生态优先原则
        4.7.2 可持续发展原则
        4.7.3 因地制宜原则
        4.7.4 四季有景原则
        4.7.5 审美创新性原则
    4.8 浅山区休闲农业园景观规划内容
        4.8.1 园区发展定位
        4.8.2 整体布局
        4.8.3 道路与交通
        4.8.4 功能分区
        4.8.5 土地规划
        4.8.6 景观节点构成
        4.8.7 植物景观规划
        4.8.8 竖向设计
        4.8.9 建筑布局规划
        4.8.10 环境保护与防灾规划
    4.9 浅山区休闲农业园规划策略
        4.9.1 突出浅山背景
        4.9.2 依据浅山区开发要求
        4.9.3 营造浅山农业景观
    4.10 影响浅山区休闲农业园景观规划的因素
        4.10.1 地貌与土壤条件
        4.10.2 季节气候
        4.10.3 景观独特性
        4.10.4 农作物的选择
    4.11 本章小结
5 项目实践——北京市顺义区山里辛庄村休闲农业园景观规划设计
    5.1 项目概况
        5.1.1 背景及区位分析
        5.1.2 气候条件分析
    5.2 现状分析
        5.2.1 道路交通分析
        5.2.2 地形地貌分析
        5.2.3 坡度及坡向分析
        5.2.4 周边环境分析
        5.2.5 现状用地
        5.2.6 场地内部交通现状
        5.2.7 场地内部植被现状
        5.2.8 水文条件分析
        5.2.9 农业资源分析
        5.2.10 文化条件分析
    5.3 项目SWOT分析
        5.3.1 优势分析(Strengths)
        5.3.2 劣势分析(Weaknesses)
        5.3.3 机遇分析(Opportunities)
        5.3.4 挑战分析(Threats)
    5.4 总体规划定位
        5.4.1 规划定位
        5.4.2 规划理念
    5.5 总体规划布局
    5.6 专项规划与设计
        5.6.1 道路系统
        5.6.2 功能分区
        5.6.3 植物规划
        5.6.4 竖向规划
        5.6.5 景观结构
        5.6.6 无障碍设计
        5.6.7 生态景观设计
    5.7 主要分区及节点景观设计
        5.7.1 浅山游憩区
        5.7.2 中心活动区
        5.7.3 休闲体验区
        5.7.4 农田观赏区
        5.7.5 水景娱乐区
    5.8 园区景观细部设计
        5.8.1 园区logo设计
        5.8.2 标识导视牌设计
        5.8.3 休憩设施
        5.8.4 儿童娱乐设施
        5.8.5 道路铺装设计
        5.8.6 灯光设计
    5.9 文化活动策划
    5.10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介

(5)武夷茶园冬季管理技术与正岩茶山套种油菜创新体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树冠管理
    1.1 轻修剪
    1.2 深修剪
2 土肥管理
    2.1 翻耕
    2.2 施肥
3 病虫害防治
    3.1 清理茶园
    3.2 人工捕捉
    3.3 封园管理
        3.3.1 喷药杀菌
        3.3.2 喷药杀虫
        3.3.3 毒土触杀
4 套种油菜
    4.1 茶园套种油菜的好处
        4.1.1 冬季绿肥作物
        4.1.2 提高土壤养分有效性
        4.1.3 生态茶园建设的重要措施
        4.1.4 生物防治作用
        4.1.5 观光茶园效益
    4.2 正岩茶山套种油菜创新体验
    4.3 茶山套种油菜效益
        4.3.1 经济效益
        4.3.2 生态效益
        4.3.3 社会效益

(6)农业生产活动对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水土环境的影响及安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立题背景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生态安全评价现状
        1.3.2 农业面源污染现状
        1.3.3 灰水足迹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
        1.4.1 水源地典型流域水质时空变化特征
        1.4.2 水源地农业生产活动对水环境的影响
        1.4.3 水源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养分特征及肥力评价
        1.4.4 水源地农业生产活动对农田土壤的影响
        1.4.5 水源地生态安全及预测
    1.5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2.1 研究区概况
    2.2 水源地自然环境
        2.2.1 地形地貌和土地利用情况
        2.2.2 土壤和植被特征
        2.2.3 水资源状况
        2.2.4 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
    2.3 社会经济概况
        2.3.1 水源地产业概况
        2.3.2 水源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特征
        2.3.3 人口变化特征
        2.3.4 水源地城镇化率变化动态
    2.4 研究区农业生产情况
        2.4.1 种植业概况
        2.4.2 养殖业概况
第三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方法
    3.1 水源地水样、土样的调查方法
        3.1.1 水体样品采集与测定方法
        3.1.2 水质评价方法
        3.1.3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测定方法
        3.1.4 土壤肥力评价方法
    3.2 农业生产活动对水环境影响估算
        3.2.1 面源污染估算模型
        3.2.2 灰水足迹的计算
        3.2.3 农业活动对农田环境安全风险预警
    3.3 生态安全评估方法
    3.4 生态安全预测方法
    3.5 数据来源
    3.6 数据处理
第四章 水源地典型流域水质时空变化特征
    4.1 水源地典型流域水质变化特征
        4.1.1 河流水温变化特征
        4.1.2 河流pH变化特征
        4.1.3 河流溶解氧变化特征
        4.1.4 河流电导率变化特征
        4.1.5 河流氨氮变化特征
        4.1.6 河流硝氮变化特征
        4.1.7 河流总氮变化特征
        4.1.8 河流总磷变化特征
        4.1.9 河流化学需氧量变化特征
    4.2 水源地流域水质评价
        4.2.1 水源地水体的主要污染物
        4.2.2 水源地流域季节性水质评价
第五章 水源地农业生产活动对水环境的影响
    5.1 水源地种植业污染对水环境的影响
        5.1.1 种植业污染时空变化特征
        5.1.2 种植业污染的灰水足迹评价
    5.2 水源地养殖业对水环境的影响
        5.2.1 畜禽污染时空变化特征
        5.2.2 畜禽污染的灰水足迹评价
    5.3 水源地生活源污染对水环境的影响
        5.3.1 生活源污染时空变化特征
        5.3.2 生活源污染灰水足迹评价
    5.4 农业生产活动对水环境的影响
        5.4.1 农业生产污染时空变化特征
        5.4.2 农业生产污染灰水足迹评价
第六章 水源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养分特征及肥力评价
    6.1 水源地土壤pH状况
        6.1.1 水源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pH值特征
        6.1.2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pH值评级特征
    6.2 水源地土壤有机质特征
        6.2.1 水源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有机质特征
        6.2.2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有机质评级特征
    6.3 水源地土壤全氮特征
        6.3.1 水源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全氮特征
        6.3.2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全氮评级特征
    6.4 水源地土壤全磷特征
        6.4.1 水源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全磷特征
        6.4.2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全磷评级特征
    6.5 水源地土壤碱解氮特征
        6.5.1 水源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碱解氮特征
        6.5.2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碱解氮评级特征
    6.6 水源地土壤速效磷特征
        6.6.1 水源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速效氮特征
        6.6.2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速效磷评级特征
    6.7 水源地土壤肥力评价
第七章 水源地农业生产活动对农田土壤的影响
    7.1 农业化肥的环境风险评价
        7.1.1 化肥施用对耕地氮磷负荷特征
        7.1.2 化肥施用的环境风险评价
    7.2 畜禽粪便对农田的影响评估
        7.2.1 畜禽粪便耕地氮磷负荷特征
        7.2.2 畜禽养殖环境承载力评价
    7.3 生活污水产污对农田的影响评估
        7.3.1 生活污水产生的氮磷耕地负荷特征
        7.3.2 生活污水氮磷的耕地负荷评价
第八章 生态环境安全评价及预测
    8.1 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8.2 各层权重的确定
    8.3 水源地生态安全评价
        8.3.1 安康市生态安全评价
        8.3.2 汉中市生态安全评价
        8.3.3 商洛市生态安全评价
        8.3.4 十堰市生态安全评价
        8.3.5 南阳市生态安全评价
        8.3.6 水源地生态安全评价
    8.4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生态安全预测
第九章 讨论、结论与展望
    9.1 讨论
    9.2 结论
    9.3 建议
    9.4 主要创新点和研究展望
        9.4.1 主要创新点
        9.4.2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全域旅游下山岳型景区协同发展研究 ——以石门县夹山风景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全域旅游
    2.2 山岳型景区
    2.3 协同学理论
第三章 全域旅游下山岳型景区协同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3.1 山岳型景区与周边城镇协同发展分析
        3.1.1 山岳型景区与城镇相互作用分析
        3.1.2 模型构建
        3.1.3 模型变量与内涵
        3.1.4 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3.2 山岳型景区协同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序参量
        3.2.1 山岳型景区系统动力因素分析
        3.2.2 山岳型景区系统序参量识别
第四章 全域旅游下山岳型景区协同发展机制构建
    4.1 全域旅游背景下山岳型景区协同发展的原则
        4.1.1 竞合原则
        4.1.2 特色化原则
        4.1.3 以人为本原则
        4.1.4 生态优先原则
        4.1.5 交通便捷原则
    4.2 山岳型景区协同发展模式
        4.2.1 政府主导模式
        4.2.2 企业引领模式
        4.2.3 产业主导模式
        4.2.4 资源主导模式
        4.2.5 市场主导模式
    4.3 山岳型景区主题定位
        4.3.1 发展目标定位
        4.3.2 功能定位
        4.3.3 形象定位
    4.4 山岳型景区空间布局
        4.4.1 空间布局的原则
        4.4.2 山岳型景区主要空间布局模式
    4.5 山岳型景区交通体系与游线组织
        4.5.1 外部交通体系规划
        4.5.2 内部交通及游线规划
    4.6 山岳型景区项目设计
        4.6.1 山岳型景区项目设计的原则
        4.6.2 山岳型景区项目设计的方法
    4.7 山岳型景区配套设施发展
        4.7.1 基础服务设施建设
        4.7.2 品牌营销
        4.7.3 资源环境保护
        4.7.4 综合运营管理
        4.7.5 信息化建设
第五章 石门县全域旅游体系下的夹山风景区
    5.1 典型案例选取
        5.1.1 石门县
        5.1.2 夹山风景区
    5.2 石门县全域旅游发展体系
        5.2.1 石门县全域旅游城乡体系建设
        5.2.2 石门县全域旅游空间布局
    5.3 夹山风景区现状分析
        5.3.1 旅游资源评价
        5.3.2 周边产品供给分析
        5.3.3 服务质量与环境质量
        5.3.4 小结
    5.4 夹山风景区协同发展规划
        5.4.1 范围及空间控制
        5.4.2 空间结构
        5.4.3 功能分区
        5.4.4 战略定位
        5.4.5 项目策划与营销
        5.4.6 道路交通规划
        5.4.7 资源环境保护
        5.4.8 基础设施提升
        5.4.9 综合运营管理
第六章 结语
    6.1 结论与启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石门县2006-2017 年模型构建指标数据
    附录2 模型分析标准化后数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致谢

(8)陕南茶园秋冬季培育管理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 陕南茶园秋冬季培育管理的地位和作用
    1.1 在陕南茶园培育实际中, 茶园秋季管理常延至冬季, 常称秋冬管理
    1.2 茶园秋冬季培育管的时段
    1.3 秋冬季是茶园管理的重要时期
    1.4 秋冬季管理能消灭茶园草荒, 减少病虫危害
    1.5 秋冬季管理对茶园增产提质作用较大
    1.6 秋冬季管理是茶叶生产必不可少的工作
    1.7 搞好秋冬季茶园管理的意义重大
2 陕南秋冬季茶园管理的主要内容
3 陕南茶园秋冬季培育管理技术 (步骤方法)
    3.1 荒芜或半荒芜成龄茶园的秋冬管理技术步骤方法
        3.1.1 初秋前后, 割除杂草, 亮出茶行
        3.1.2 耕挖茶行, 除净草根树茬, 疏松耕层
        3.1.3 对茶树上的枯枝朽杆等进行修剪
        3.1.4 开沟施肥, 促进根系更新及枝叶萌发
        3.1.5 在中秋节前后, 应进行打顶养蓬, 预防冻害
        3.1.6 修沟补坎等水利化工作, 改善水肥流失状况
    3.2 在管正常成龄茶园的秋冬管理技术要点
    3.3 幼龄茶园秋冬管理技术要点
4 结束语

(9)八仙茶种植管理技术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新茶园开辟
2 种苗要求
3 适度密植
4 幼龄茶园的管理
5 投产茶园的管理要点
    5.1 小耕锄和铺草覆盖
    5.2 施肥
    5.3 防治病、虫害
6 采摘、修剪和疏枝

(10)基于游客满意度的观光茶园景观提升设计研究 ——以福州春伦观光茶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旅游现状
        1.1.2 观光茶园景观现状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内容
    1.3 相关概念辨析
        1.3.1 茶园
        1.3.2 观光茶园
        1.3.3 生态茶园
    1.4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国内外研究概况
        1.5.1 国外研究概况
        1.5.2 国内研究概况
    1.6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游客满意度相关理论
        2.1.1 顾客满意度ACSI模型
        2.1.2 游客满意度IPA分析法
    2.2 观光茶园相关理论
    2.3 游客满意度与观光茶园的关联性
        2.3.1 游客满意度应用领域与观光茶园的契合
        2.3.2 游客满意度测评特点与观光茶园改善的契合
3 观光茶园景观游客满意度模型构建
    3.1 观光茶园景观游客满意度理论框架模型
        3.1.1 理论框架模型
        3.1.2 模型变量解释
        3.1.3 模型研究假设
    3.2 观光茶园景观游客满意度模型构建
        3.2.1 评测指标的探索性探究
        3.2.2 评测模型构建
    3.3 实验研究设计
        3.3.1 问卷设计
        3.3.2 分析方法
        3.3.3 调查计划
4 春伦观光茶园景观游客满意度实证研究
    4.1 信度分析
    4.2 描述性分析
        4.2.1 游客基本信息
        4.2.2 旅游动机
        4.2.3 景观期望和景观质量
        4.2.4 总体游客满意度
        4.2.5 游后行为
    4.3 旅游动机因子分析
        4.3.1 因子分析适合性检验
        4.3.2 公因子提取
        4.3.3 因子结构
        4.3.4 因子分析结果
    4.4 相关性分析
        4.4.1 旅游动机和景观期望相关性分析
        4.4.2 景观质量和游客满意度相关性分析
        4.4.3 旅游动机和游客满意度相关性分析
        4.4.4 旅游动机和游后行为相关性分析
        4.4.5 游客满意度和游后行为相关性分析
    4.5 景观重要性-满意度IPA分析
    4.6 研究总结
        4.6.1 描述性分析
        4.6.2 观光茶园景观游客满意度模型
        4.6.3 春伦观光茶园景观提升要素
5 春伦观光茶园景观提升经验借鉴
    5.1 案例分析
        5.1.1 主题营造-武夷山茶博园景观提升
        5.1.2 景观设计要素-永福观光茶园景观提升
        5.1.3 旅游基础设施构建-梅家坞茶文化村景观提升
        5.1.4 茶园特色文化挖掘-牧之原观光茶园景观提升
    5.2 经验借鉴总结
6 基于游客满意度的春伦观光茶园景观提升设计实践
    6.1 基地概况
        6.1.1 区位分析
        6.1.2 上位规划
    6.2 基础分析
        6.2.1 交通系统
        6.2.2 自然资源
        6.2.3 人文资源
        6.2.4 旅游资源
        6.2.5 建筑风貌
    6.3 基于游客满意度的观光茶园景观提升设计
        6.3.1 主题营造
        6.3.2 总体布局
        6.3.3 空间规划
        6.3.4 功能分区
        6.3.5 茶园景观设计要素提升
        6.3.6 旅游基础设施提升
7 总结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游客满意度问卷
附录B 设计文本
致谢

四、茶园冬季管理六要点(论文参考文献)

  • [1]茶园冬季绿肥间作技术[J]. 傅海平,周品谦. 中国茶叶, 2021(10)
  • [2]勐库大叶种茶无性系栽培技术[J]. 晋文荣. 乡村科技, 2021(20)
  • [3]山地旅游度假区景观设计研究 ——以浙江省安吉县为例[D]. 韩睿.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4]基于北京市新总规背景下浅山区休闲农业园景观规划设计 ——以顺义某园区为例[D]. 张思佳. 北京农学院, 2021(08)
  • [5]武夷茶园冬季管理技术与正岩茶山套种油菜创新体验[J]. 叶元高,徐茂兴,叶萌. 福建茶叶, 2020(08)
  • [6]农业生产活动对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水土环境的影响及安全评价[D]. 杨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1)
  • [7]全域旅游下山岳型景区协同发展研究 ——以石门县夹山风景区为例[D]. 易帆. 湖南工业大学, 2019(02)
  • [8]陕南茶园秋冬季培育管理技术[J]. 徐凯明,邵建云. 陕西农业科学, 2019(07)
  • [9]八仙茶种植管理技术要点[J]. 吴俊光. 福建热作科技, 2019(02)
  • [10]基于游客满意度的观光茶园景观提升设计研究 ——以福州春伦观光茶园为例[D]. 陈荣义. 福建农林大学, 2019(05)

标签:;  ;  ;  ;  ;  

茶园冬季管理六要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