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微球、纳米球制剂临床应用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赖华彰,陈水燕,周伟成,陈安琪,陈曦,陈颖翀,岳鹏飞,杨明[1](2022)在《纳米制剂技术改善中药精油稳定性的研究进展与思考》文中提出作为从天然植物中提取的活性成分,中药精油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在医药、食品、化妆品以及农业等方面应用广泛。然而大多数精油主要成分均为挥发性成分,其受光、热、湿及氧气等影响稳定性很差,易挥发、氧化分解及异构化等,导致精油生物活性下降甚至产生毒副产物。如何通过制剂技术解决中药精油稳定性差的问题,以保护其活性成分,成为制约其储存及应用的一大挑战。纳米制剂技术为改善中药精油的稳定性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为此综述了纳米制剂技术改善中药精油稳定性的研究进展与存在问题,以期为中药精油的制剂稳定化应用提供参考。
苏红,周家祺,华雪蔚,饶玉梅,郭文,陈芬儿[2](2021)在《宜昌市生物医药产业现状和发展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宜昌市生物医药产业已初步形成以化学原料药和制剂为主的产业体系,在麻醉用药、抗病毒药、生物发酵、医用敷料等细分领域也已形成国内外领先优势。当前,国内医药产业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时期,伴随着经济动能转换和医药市场的竞争压力,宜昌市生物医药产业亟需激发新增长动能。本研究在梳理宜昌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基础上进行了发展优势和痛点的分析,提出了宜昌市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安琼,李国峰,郎一帆,杨武亮,陈春兰,张武岗,陈海芳[3](2021)在《固定化酶技术在中药酶抑制剂筛选中的研究现状》文中指出固定化酶技术是利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游离酶固定在相应的载体上用于筛选酶抑制剂的方法,该方法选择性高、稳定性好。基于疾病相关靶点—生物酶,采用固定化酶技术从中药中筛选疾病相关酶抑制剂,有望成为中药新药研发的重要手段。以固定化酶应用的载体材料为分类综述了近十年来固定化酶技术用于筛选中药中酶抑制剂的研究现状,以期为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王晓禹,吴国泰,杜丽东,王瑞琼,何易隆[4](2021)在《中药挥发油新型制剂及其质量控制的研究现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汇总中药挥发油新型制剂及其质量控制的研究现状,为其进一步开发和应用提供参考。方法:简单介绍中药挥发油的特点和提取方法,重点综述中药挥发油的新型制剂和质量评价方法,探讨中药挥发油制剂的质量控制措施。结果与结论:中药挥发油成分复杂,具有较强且广泛的药理活性。常用提取方法有水蒸气蒸馏法、有机溶剂法、超临界流体提取法等。滴丸、软胶囊、微乳、凝胶膏剂、微囊、微球、脂质体、聚合物胶束等是中药挥发油的新型制剂,可实现鼻腔给药、经皮给药、结肠定位给药等多种给药方式,从而达到提高中药挥发油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减少患者用药频次和不良反应等目的,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薄层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指纹图谱法等是中药挥发油相关制剂的常用质量控制手段。但目前中药挥发油新型载体技术研发和推广尚处于初级阶段,超分子生物载体技术在中药挥发油制剂中的应用鲜有报道,以超分子凝胶为载体的中药挥发油新制剂并不多见,将纳米级聚合物胶束应用于中药挥发油的成药研究也尚在理论设计阶段,中药挥发油的缓控释制剂还有待进一步开发。此外,中药挥发油制剂的质量控制是新剂型开发的难点,可基于多指标、多手段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监控"原料药材-中间体-成品"的质量关联性和一致性,并对中药材生产、饮片加工、挥发油提取和制剂工艺等各环节进行严格质量控制,以减少制剂质量差异。
韦祎,马光辉[5](2021)在《尺寸均一微球制剂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微球制剂是新型的给药系统,其粒径均一性非常重要,不仅影响产品批次间制备重复性,还会影响应用效果。因此,尺寸均一、可控的微球产品是医药制剂的关键核心。本团队成功发展了微孔膜乳化技术,20年来在粒径均一、尺寸可控微球的制备和应用方面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均一的微球制剂的优势有:绿色环保、降低成本,利于规模放大,批次间重复性好,利于研究构效关系。本团队制备的均一载药微球已成功应用于缓释制剂、疫苗递送及恶性肿瘤治疗中。
高舒颖,徐莹颖,李曦[6](2021)在《基于丝素蛋白的新型药物递送系统研究进展》文中提出丝素蛋白是从蚕丝或蜘蛛丝中提取的具有良好机械强度的天然高分子纤维蛋白,具有良好的晶体多态性、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细胞黏附性、易于化学修饰和低免疫原性等特点,基于丝素蛋白的药物递送系统还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制备温和、提高蛋白质等生物药物稳定性的特点,近年来在小分子药物和生物大分子药物递送方面都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从丝素蛋白的结构、制备工艺、释药特性等方面综述了其在膜剂、凝胶剂、微球、纳米制剂、微针、脂质体、干粉吸入剂等剂型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其发展方向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陈婉君,黄德伦,金丽杰,刘莎莎,韦燕飞[7](2021)在《白花丹醌药物载体系统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白花丹醌作为一种从植物中分离出来的具有优异抗癌活性的药物受到了广泛关注,但由于其具有高亲脂性、低水溶性、细胞毒性、短生物半衰期以及生物利用度低等缺点,影响到了其抗癌作用的有效发挥。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多种白花丹醌药物载体系统具有减轻白花丹醌毒性,提高白花丹醌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增强白花丹醌药理活性、药效稳定性及持续递送性,改善白花丹醌组织分布,防止白花丹醌物理和化学降解等作用。白花丹醌药物载体系统的研究和发展为白花丹醌提供了新的给药途径,提高了白花丹醌的药理特性进而增强其抗癌活性。文章总结白花丹醌相关药物载体系统(如囊泡、微球、脂质体、聚合物胶束和纳米制剂等)的开发情况并分析其在体内外抗肿瘤实验结果,证明白花丹醌药物载体系统开发应用的可行性。
雷宇[8](2020)在《表面修饰碳酸钙空腔纳米球的肝靶向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适当的方式,将p H敏感、受体靶向和协同载药等功能集合于一种载体中,使其成为“All-in-one”多功能药物传输系统,将会在治疗中发挥其智能化的优势。在此背景下,围绕肝癌药物载体方面的应用,制备表面修饰的碳酸钙空腔纳米球,以期实现纳米球在肿瘤环境下的可控释放,并对癌细胞实现受体靶向。方法复合纳米球合成步骤为三步:1碳酸钙空腔纳米球(CCNSs)的制备。用水溶性高分子聚乙烯毗咯烷酮(PVP)以及十二烷基磺酸钠(SDS)做成有机模板,制备出CCNSs。2靶向修饰物的初步合成。壳聚糖(CS)与乳糖酸(LA)在EDC/NHS催化下完成接枝反应乳糖酸壳聚糖共聚物(LA-CS)。3复合纳米球的制备。采用“一锅法”,在氮气保护下,加入甲基丙烯酸(MMA)并在过硫酸钾催下生成共聚物(LA-CS-PMMA)并吸附在CCNSs表面。选择经典抗癌药物盐酸阿霉素(DOX)作为模型药物,测定复合载体的载药量,包封率,评价其稳定性,细胞毒性,并探究其在小鼠体内分布情况。结果1成功制备CCNSs,透射电镜表明CCNSs呈现球形,平均粒径250 nm左右,且具有介孔和较大空腔。2制备出乳糖酸接枝率分别为12.4%,26.9%,43.5%的表面修饰物。3 CCNSs经过LA-CS-PMMA修饰后粒径显着增大。粒度分析表明CCNSs经修饰后的平均粒径增大了80 nm,Zeta电位从-20.8 m V增大至-48.5 m V。MTT实验表明LA-CS-PMMA-CCNSs拥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且DOX@LA-CS-PMMACCNSs会迅速降低细胞存活率,BCA法证明了LA-CS-PMMA-CCNSs具有较明显的Hep G2细胞靶向性。动物实验结果表明尾静脉注射DOX@LA-CS-PMMA-CCNSs后在小鼠体内肝脏中检测到的DOX含量最高,说明其具有一定的肝靶向作用。结论这些结果表明碳酸钙核壳载体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灵敏的p H响应度和肝靶向性,有作为癌症靶向载体的应用前景。图18幅;表18个;参106篇。
周宇[9](2019)在《酶解木质素基中空微纳米球的结构调控及药物包载性能研究》文中认为木质素是吸附性能好、安全无毒和可生物降解的生物质原材料。通过木质素形态结构的控制,构筑出兼具木质素和纳米材料特点的中空木质素纳米新材料,是木质素资源高值化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木质素基中空微纳米球具有比表面积大,制备方法简单和表面易功能化修饰等特点,在药物输送、示踪标记、催化负载等领域有巨大应用潜力。癌症是一个世界范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纳米药物载体能够高效包载和输送抗肿瘤药物,实现药物定向输送和可控释放,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是肿瘤治疗的重要部分。本论文以酶解木质素基中空微纳米球为开发对象,研究中空微纳米球的形态结构对其药物包载性能的影响,制备了具有高效包载和缓释能力的β-环糊精/木质素中空纳米载药微球、荧光修饰木质素中空纳米载药微球和双靶向性的木质素中空纳米载药微球。构建了不同的木质素基药物载体输送体系,研究了药物的高效包载,药物分子的追踪和靶向给药等性能,结果显示载药体系表现出良好的癌细胞抑制效果。主要研究工作如下:在木质素基中空微纳米球的形态结构对抗癌药物阿霉素包载方面,通过研究初始木质素浓度、去离子水滴加速度和搅拌速度对木质素基中空微纳米球的形态结构和粒子尺寸的影响,制备了粒径范围为200~600 nm,壳层厚度不同的微纳米球,并探讨了不同尺寸结构的微纳米球对阿霉素包载和释放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5天内,微纳米球能够在37℃的PBS(pH=7.4)溶液中的保持尺寸结构的稳定性。中空微纳米球的载药量和包封率随着比表面积和孔隙体积的增大而增大,载药微球的缓释能力随壳层的壁厚的增大而增强。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可以达到14%和60%以上。此外,研究发现微纳米球对阿霉素的包封过程是静电吸附和π-π相互作用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在β-环糊精/木质素基中空载药微纳米球的制备及其对喜树碱包载的性能方面,首先在木质素分子上引入氨基,然后将形态结构为中空桶状的β-环糊精单体通过磺酰化反应接枝到酶解木质素上,最后利用改性后的木质素自组装制备中空微纳米球。实验结果表明,β-环糊精/木质素中空微纳米球的平均直径为220 nm左右。37 ℃下,能够在PBS(pH=7.4)溶液中稳定存储6天。此种微纳米球和纯酶解木质素制备的微纳米球相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分别高出23%和22%。β-环糊精/木质素中空载药微纳米球对喜树碱的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可以达到70.6±9%和22.02±2%。体外细胞试验结果表明,这种微纳米球没有毒性,由于增加了更多可以与药物相互作用的位点,因此具有了更出色的药物缓释能力。在荧光修饰木质素基载药中空微纳米球的制备及包载方面,通过酰胺反应和自组装技术制备出兼具诊断和治疗功能的酶解木质素基荧光中空微纳米球。与超声法制备的微纳米实心球对比,此种中空微纳米球尺寸稳定,结构可控,其悬浮液具备良好的胶体性质。15天内,粒子能够在水中保持尺寸结构的完整性。同等浓度下,自组装制备的中空微纳米球的荧光强度更高。此外,荧光修饰的中空微纳米球拥有相对疏水的壳层和相对亲水的内核结构,这有助于对亲水性分子药物盐酸阿霉素的包载,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可达到50%和10%以上。在靶向木质素基中空微纳米球的制备及包载方面,通过层层自组装的方法将Fe3O4纳米粒子和叶酸分子修饰到木质素基中空微纳米球的表面。研究结果显示,Fe3O4纳米粒子和叶酸分子均匀包覆在木质素基中空微纳米球的表面。修饰后纳米粒子的形态结构不变,稳定性增强,平均直径为324±12 nm。修饰后的中空微纳米球具有超顺磁性,饱和磁化强度为10.25 emu/g。此种纳米中空球在细胞水平上安全无毒,能够有效包载抗癌药物阿霉素载,并且缓释性能优于未靶向修饰的微纳米球。体外细胞试验证实,此种靶向木质素基中空微纳米球具有出色的主动靶向能力,更容易被HeLa细胞吞噬,同等条件下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更强,在癌症治疗方面具有较好的前景。
何熠[10](2018)在《氧化石墨烯装载抗癌药的结构设计与释药性能调控》文中研究说明纳米载药控释系统是指利用天然或人工合成的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高分子材料作为载体,来吸附、装载药物。与游离的药物相比,经过装载的药物具有增加药物的溶解度、改善生物相容性、提高分散的稳定性、减少药剂的沉淀、增强药物的缓释效果、控制药物的释放部位等优势,从而达到更好的使用效率和治疗效果,并显着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氧化石墨烯(GO)是一种具有理想二维结构的新型碳材料,由单层的sp2碳原子网格构成,其六边形晶格易与芳香族抗癌药物发生π-π相互作用,具有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能,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在癌症的治疗过程中,纳米抗癌药控释系统能明显提升药物安全性和治疗效果。特别是基于肿瘤与正常组织的生理环境差异来设计的新型抗癌药控释载体,已经在癌症治疗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抗癌药物的安全性和改善治疗效果,本论文基于GO设计具有不同结构的纳米抗癌药控释系统,来有效地负载抗癌药物阿霉素(DOX)和紫杉醇(PTX),并研究了这些纳米抗癌药控释系统的pH响应、还原响应和磁响应特性,同时考察了载药效率、靶向效果和细胞毒性。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通过改进Hummers方法成功制备得到纳米尺寸的GO片层。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对GO片层和GO/DOX进行了形貌观测和化学结构表征。通过调节GO的浓度、反应时间、反应温度、pH值因素,研究了GO对DOX的装载和释放行为。结果表明,纳米尺寸的GO在水中的分散性良好,GO对DOX的载药量最高达1126 mg/g,GO/DOX具备16 h以上持续释放DOX的能力,累计释放率达到82.4%。细胞毒性试验表明,GO的生物相容性良好,而GO/DOX纳米载药控释系统具有明显的癌细胞杀伤效果。(2)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单分散的超顺磁性Fe3O4纳米粒子,再与GO反应得到Fe3O4-GO磁性复合材料。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等表征了Fe3O4-GO的形貌和化学性质,并系统研究了其对DOX的装载和释放行为。结果表明,制备的Fe3O4-GO饱和磁化强度达到20.6 emu/g,Fe3O4-GO/DOX的载药率为60.3%,药物持续释放时间达30 h,累计释放率为45.8%。细胞毒性实验表明,Fe3O4-GO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Fe3O4-GO/DOX纳米载药控释系统具有明显的癌细胞杀伤效果。(3)采用叶酸(FA)和聚乙二醇(PEG)对GO进行功能化修饰,制备得到了GO-FA-PEG纳米载体,并以其为药物载体负载紫杉醇(PTX),采用傅里叶红外广谱扫描仪(FTIR)、热重分析仪(TGA)、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拉曼光谱仪(Raman)表征了GO/FA/PEG的形貌和化学性质,并考察了其对PTX的装载和释放行为。结果表明,FA/PEG通过酰胺化反应接枝到GO上,对PTX的载药率为27.4%。药物持续释放时间为150 h时,累计释放率为31.2%。细胞毒性实验表明,GO-FA-PEG是非常安全的药物载体。GO-FA-PEG/PTX纳米载药控释系统具有明显的肿瘤细胞靶向性和癌细胞杀伤效果。(4)将聚乙二醇(PEG)功能化海藻酸(ALG),通过二硫键(Cyd)修饰在GO上,制备得到了GO-Cyd-ALG-PEG纳米载体,并以其为药物载体负载PTX。采用傅里叶红外广谱扫描仪(FTIR)、热重分析仪(TGA)、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核磁共振分析(1-HNMR)表征GO-Cyd-ALG-PEG的形貌和化学性质,并考察了其对PTX的装载和释放行为。结果表明,对PTX的载药率达到45.4%。在模拟肿瘤内环境中,药物持续释放时间为80 h,累计释放率达85.6%。细胞毒性实验表明,GO-Cyd-ALG-PEG是非常安全的药物载体,模拟肿瘤微环境下,GO-Cyd-ALG-PEG纳米载药控释系统具有优异的癌细胞杀伤效果。(5)由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功能化修饰GO,装载油溶性抗癌药物PTX后,通过明胶包封电喷雾形成纳米微球。采用原子力显微镜(AF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拉曼光谱分析(Raman)、傅里叶红外广谱扫描仪(FTIR)、热重分析仪(TGA)表征了GO-HP-β-CD的形貌和化学性质,并考察了其对PTX的装载和释放行为。GO-HP-β-CD/PTX的载药量和载药率分别高达14.9 mg/g和59.5%,具有良好的缓释性能。细胞毒性实验表明,GO/HP-β-CD明胶纳米球是安全的药物载体,而GO-HP-β-CD/PTX纳米载药控释系统具有明显的癌细胞杀伤效果。
二、微球、纳米球制剂临床应用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微球、纳米球制剂临床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纳米制剂技术改善中药精油稳定性的研究进展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药精油常见的化学成分 |
2 中药精油的药理作用 |
2.1 抗菌作用 |
2.2 抗炎作用 |
2.3 抗氧化作用 |
3 中药精油的稳定性问题 |
4 纳米技术改善中药精油稳定性的研究进展 |
4.1 聚合物纳米粒 |
4.2 脂质载体 |
4.2.1脂质体 |
4.2.2固体脂质纳米粒与纳米结构脂质载体 |
4.2.3微乳和纳米乳 |
4.3 Pickering乳 |
4.4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 |
5 纳米技术在中药精油中应用的问题与展望 |
5.1 载体材料的问题 |
5.2 精油载油量的问题 |
5.3 安全性问题 |
6 结语 |
(2)宜昌市生物医药产业现状和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宜昌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
1.1 抗病毒药、麻醉用药市场领先 |
1.2 生物发酵亚洲第一、全球第三 |
1.3 生物药布局实现突破 |
1.4 医用敷料连续多年出口第一 |
1.5 药包材产业持续发力 |
2 宜昌市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优势与痛点 |
2.1 发展优势 |
2.2 发展痛点 |
2.2.1 人才需求有待满足 |
2.2.2 产业链条有待完善 |
2.2.3 创新生态有待进一步打造 |
2.2.4 公共服务有待加强 |
3 宜昌市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3.1 引导一批要素布局,夯实升级优势资源 |
3.1.1 推进磷化工资源转型升级 |
3.1.2 引导特色原料药有序集聚 |
3.1.3 实施生态环境差别化管控措施 |
3.1.4 探索宜昌综合保税区政策突破 |
3.2 激活一批创新转化,培育壮大特色产业 |
3.2.1 培育发展龙头企业 |
3.2.2 开展联合技术攻关 |
3.2.3 建立开放创新模式 |
3.2.4 强化品牌建设培育 |
3.3 加强一批产业合作,补全强化产业链条 |
3.3.1 加强链条协作配套 |
3.3.2 引导异地研发培育 |
3.3.3 组织加强行业交流 |
3.4 建立一批保障体系,培育营造产业生态 |
3.4.1 组建产业服务联盟 |
3.4.2 搭建专项引导基金 |
3.4.3 提升产业服务水平 |
(3)固定化酶技术在中药酶抑制剂筛选中的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磁性载体 |
1.1 无机载体材料 |
1.2 有机载体材料 |
2 非磁性载体 |
2.1 无机载体材料 |
2.1.1 石英毛细管 |
2.1.2 硅酸铝纳米管 |
2.1.3 多孔二氧化硅 |
2.2 有机载体材料 |
2.2.1 中空纤维 |
2.2.2 生物传感器 |
2.2.3 纸 |
2.2.4 金属-有机骨架 |
2.2.5 酶微柱 |
3 总结与展望 |
(4)中药挥发油新型制剂及其质量控制的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药挥发油的特点 |
2 中药挥发油的提取 |
3 中药挥发油的新型制剂 |
3.1 滴丸 |
3.2 软胶囊 |
3.3 微乳与微乳凝胶膏剂 |
3.4 微囊与微囊凝胶膏剂 |
3.5 微球 |
3.6 脂质体 |
3.7 聚合物胶束 |
3.8 包合物 |
4 中药挥发油制剂的质量控制 |
4.1 质量评价方法 |
4.2 质量控制措施 |
5 结语 |
(5)尺寸均一微球制剂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制备均一载药物微球的新技术 |
1.1 直接膜乳化技术 |
1.2 快速膜乳化技术 |
2 均一微球包埋药物的重要性 |
2.1 绿色环保、降低成本 |
2.2 利于规模放大、批次间重复性好 |
2.3 利于研究构效关系 |
3 均一载药微球的应用 |
3.1 缓释微球制剂 |
3.2 均一载药微球在疫苗制剂中的应用 |
3.3 均一载药微球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
4 结论 |
(6)基于丝素蛋白的新型药物递送系统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膜剂 |
2 凝胶剂 |
3 微球 |
4 纳米制剂 |
5 其他剂型 |
6 总结与展望 |
(7)白花丹醌药物载体系统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白花丹醌相关药物载体系统 |
小结与展望 |
(8)表面修饰碳酸钙空腔纳米球的肝靶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复合纳米球的制备与性能 |
1.1 材料与设备 |
1.2 实验方法 |
1.2.1 方法学验证 |
1.2.2 碳酸钙空腔纳米球(CCNSs)的制备 |
1.2.3 靶向修饰物(LA-CS)的制备 |
1.2.4 碳酸钙/乳糖酸-壳聚糖-聚甲基丙烯酸复合纳米球(LA-CS-MPAA-CCNSs)的制备 |
1.2.5 碳酸钙/乳糖酸-壳聚糖-聚甲基丙烯酸复合纳米球(LA-CS-MPAA-CCNSs)的稳定性考察 |
1.2.6 碳酸钙/乳糖酸-壳聚糖-聚甲基丙烯酸复合纳米球的载药实验 |
1.2.7 碳酸钙/乳糖酸-壳聚糖-聚甲基丙烯酸复合纳米球的释药实验 |
1.3 结果与讨论 |
1.3.0 方法学考察 |
1.3.1 碳酸钙空腔纳米球(CCNSs)的制备 |
1.3.2 碳酸钙空腔纳米球(CCNSs)的影响条件 |
1.3.3 靶向修饰物(LA-CS)的制备 |
1.3.4 靶向修饰物(LA-CS)接枝率测定 |
1.3.5 碳酸钙/乳糖酸-壳聚糖-聚甲基丙烯酸复合纳米球(LA-CS-MPAA-CCNSs)的制备 |
1.3.6 碳酸钙/乳糖酸-壳聚糖-聚甲基丙烯酸复合微球(CCNSs-LA-CS-MPAA)的影响条件 |
1.3.7 碳酸钙/乳糖酸-壳聚糖-聚甲基丙烯酸(LA-CS-MPAA-CCNSs)复合微球稳定性考察 |
1.3.8 探究碳酸钙/乳糖酸-壳聚糖-聚甲基丙烯酸(LA-CS-MPAA-CCNSs)复合微球在不同pH值的水溶液中粒径变化 |
1.3.9 碳酸钙/乳糖酸-壳聚糖-聚甲基丙烯酸复合纳米球的载药 |
1.3.10 碳酸钙/乳糖酸-壳聚糖-聚甲基丙烯酸复合纳米球的释药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复合纳米球细胞实验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试剂与设备 |
2.1.2 HepG2细胞培养 |
2.1.3 HepG2细胞培养 |
2.1.4 DOX@LA-CS-PMMA-CCNSs复合纳米球的细胞毒性 |
2.1.5 DOX@CCNSs、DOX@CS-PMMA-CCNSs、DOX@LA-CS-CCNSs复合纳米球的细胞镊取 |
2.2 结果及讨论 |
2.2.1 细胞毒性 |
2.2.2 DOX@CCNSs、DOX@CS-PMMA-CCNSs、DOX@LA-CS-PMMA-CCNSs复合纳米球的细胞镊取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复合纳米球靶向性评价 |
3.1 试剂与仪器 |
3.2 试验动物 |
3.3 实验方法 |
3.3.1 生物样本处理方法 |
3.3.2 方法学考察 |
3.3.3 小鼠的体内靶向性评价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小鼠生物样品中DOX含量的方法 |
3.4.2 小鼠各组织线性关系的测定 |
3.4.3 精密度 |
3.4.4 回收率 |
3.5 小鼠体内分布结果与讨论 |
3.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4章 综述 纳米载体的研究进展 |
4.1 刺激性纳米载体 |
4.1.1 pH响应纳米给药系统 |
4.1.2 电荷翻转纳米给药系统 |
4.1.3 磁性纳米载体 |
4.1.4 光敏纳米载体 |
4.2 靶向纳米载体 |
4.2.1 被动靶向 |
4.2.2 主动靶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9)酶解木质素基中空微纳米球的结构调控及药物包载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纳米载药体系的分类 |
1.2.1 有机纳米载药体系 |
1.2.2 无机纳米载药体系 |
1.3 纳米载药体系的特性 |
1.3.1 纳米载体的尺寸结构对药物传递的影响 |
1.3.2 纳米载体的靶向给药 |
1.3.3 纳米载体的生物标记 |
1.4 纳米木质素的制备 |
1.4.1 机械法制备纳米木质素 |
1.4.2 静电纺丝法制备纳米木质素 |
1.4.3 沉降法制备纳米木质素 |
1.4.4 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木质素 |
1.4.5 界面聚合法制备木质素纳米胶囊 |
1.4.6 自组装制备纳米木质素 |
1.5 纳米木质素微球的改性及应用 |
1.5.1 纳米木质素填充材料 |
1.5.2 纳米木质素防紫外、抗菌材料 |
1.5.3 纳米木质素吸附材料 |
1.5.4 纳米木质素生物质基载体材料 |
1.5.5 纳米木质素的其他应用 |
1.6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7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和主要内容 |
1.7.1 研究目的 |
1.7.2 研究意义 |
1.7.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8 技术路线 |
1.9 创新点 |
第二章 木质素基中空微纳米球的结构调控及其对阿霉素包载性能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材料 |
2.2.2 木质素基中空微纳米球的制备 |
2.2.3 载阿霉素中空木质素微纳米球的制备 |
2.2.4 木质素基中空载药微纳米球对阿霉素的体外释放 |
2.2.5 细胞毒性测试 |
2.2.6 体外细胞内吞检测 |
2.2.7 性能测试 |
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3.1 酶解木质素、木质素基中空微纳米球和载药微纳米球的形貌和尺寸 |
2.3.2 初始木质素浓度、去离子水滴加速度和搅拌速度对中空微纳米球结构的影响 |
2.3.3 木质素基中空微纳米球在生理pH下的稳定性 |
2.3.4 DOX的包封与释放 |
2.3.5 载药木质素基微纳米球的形成机理 |
2.3.6 体外细胞毒性研究 |
2.3.7 木质素基中空微纳米球的细胞内吞 |
2.4 小结 |
第三章 β-环糊精/木质素基中空微纳米球的制备及其对喜树碱包载的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材料 |
3.2.2 酶解木质素的APTES修饰 |
3.2.3 β-环糊精修饰酶解木质素聚合物的合成 |
3.2.4 利用木质素基中空微纳米球的制备 |
3.2.5 载药木质素基中空微纳米球的制备(HCPT@LHNPs, HCPT@CD-LHNPs) |
3.2.6 载药木质素基中空微纳米球的药物体外释放 |
3.2.7 体外细胞毒性测试 |
3.2.8 性能测试及结构表征 |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3.1 β-环糊精/酶解木质素的性能表征 |
3.3.2 β-环糊精/酶解木质素中空微纳米球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
3.3.3 CD-LHNPs对 HCPT的包载及缓释性能的研究 |
3.3.4 木质素基中空微纳米球及载药微纳米球的毒性测试 |
3.4 小结 |
第四章 荧光修饰木质素基中空微纳米球的制备及其对阿霉素包载性能的研究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材料 |
4.2.2 APTES修饰酶解木质素(A-EHL) |
4.2.3 PBA修饰酶解木质素聚合物的合成(P-EHL) |
4.2.4 P-EHL基实心微纳米球和中空微纳米球的制备(P-LHNPs) |
4.2.5 载药中空微纳米球的制备(DOX@P-LHNPs) |
4.2.6 DOX@P-LHNPs的药物体外释放 |
4.2.7 体外细胞毒性测试 |
4.2.8 性能测试及结构表征 |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3.1 PBA修饰酶解木质素的性能表征 |
4.3.2 P-EHL微纳米球的制备及结构表征 |
4.3.3 P-EHL制备的纳米粒子的荧光性能 |
4.3.4 P-LHNPs的结构调控及性能表征 |
4.3.5 P-LHNPs对 DOX的包载及缓释的研究 |
4.3.6 木质素基中空微纳米球及载药微纳米球的毒性测试 |
4.4 小结 |
第五章 靶向木质素基中空微纳米球的制备及其对阿霉素包载性能的研究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试验材料 |
5.2.2 中空开口木质素微纳米球的制备 |
5.2.3 磁性纳米粒子的制备 |
5.2.4 磁性纳米粒子和叶酸分子修饰LHNPs的合成 |
5.2.5 载盐酸阿霉素中空木质素微纳米球的制备(DOX@LHNPs) |
5.2.6 盐酸阿霉素的体外释放 |
5.2.7 细胞毒性测试 |
5.2.8 体外细胞内吞测试 |
5.2.9 性能测试 |
5.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3.1 FA-MLHNPs的合成及合成机理 |
5.3.2 FA-MLHNPs的性能表征 |
5.3.3 FA-MLHNPs的细胞内吞测试 |
5.3.4 木质素基中空微纳米球对DOX的包封 |
5.3.5 载药木质素基中空微纳米球的DOX释放 |
5.3.6 载药木质素基中空微纳米球的毒性测试 |
5.3.7 载药木质素基中空微纳米球的细胞内吞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1.1 木质素基中空微纳米球的结构调控及其对阿霉素包载性能的研究 |
6.1.2 β-环糊精/木质素基中空微纳米球的制备及其对喜树碱包载的性能研究 |
6.1.3 荧光修饰木质素基中空微纳米球的制备及其对阿霉素包载性能的研究 |
6.1.4 靶向木质素基中空微纳米球的制备及其对阿霉素包载性能的研究 |
6.2 展望 |
6.3 项目来源和经费支持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导师简介 |
致谢 |
(10)氧化石墨烯装载抗癌药的结构设计与释药性能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纳米载药系统概述 |
1.1.1 纳米载药技术 |
1.1.2 纳米载药系统的优点 |
1.2 石墨烯和氧化石墨烯 |
1.2.1 碳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
1.2.2 石墨烯和氧化石墨烯的制备 |
1.2.3 氧化石墨烯的表面修饰 |
1.2.4 氧化石墨烯的载药研究 |
1.3 新型抗癌药物概述 |
1.3.1 阿霉素概述 |
1.3.2 紫杉醇概述 |
1.3.3 抗癌药物纳米制剂的研究进展 |
1.4 论文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氧化石墨烯装载盐酸阿霉素的结构设计与释药性能 |
2.1 实验材料 |
2.1.1 主要试剂 |
2.1.2 主要仪器 |
2.2 实验方案 |
2.2.1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 |
2.2.2 载药实验 |
2.2.3 载药量影响因素实验 |
2.2.4 药物释放实验 |
2.2.5 细胞毒性实验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GO/DOX的表征测试 |
2.3.2 GO的浓度对载药量的影响 |
2.3.3 装载时间对载药量的影响 |
2.3.4 反应温度对载药量的影响 |
2.3.5 pH值对载药量的影响 |
2.3.6 GO/DOX的药物释放实验分析 |
2.3.7 细胞毒性试验分析 |
2.4 小结 |
第三章 磁性氧化石墨载药体系的结构设计与释药性能 |
3.1 实验材料 |
3.1.1 主要试剂 |
3.1.2 主要仪器 |
3.2 实验方案 |
3.2.1 Fe_3O_4-GO复合物的制备 |
3.2.2 Fe_3O_4-GO的表征 |
3.2.3 Fe_3O_4-GO对 DOX的装载实验 |
3.2.4 Fe_3O_4-GO负载DOX的药物释放实验 |
3.2.5 细胞毒性实验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Fe_3O_4-GO的X射线衍射测试 |
3.3.2 Fe_3O_4-GO的表面形貌观测 |
3.3.3 Fe_3O_4-GO的磁性能分析 |
3.3.4 Fe_3O_4-GO对DOX的装载实验分析 |
3.3.5 Fe_3O_4-GO/DOX的药物释放实验分析 |
3.3.6 细胞毒性实验分析 |
3.4 小结 |
第四章 疏水性抗癌药物的控释载体设计与性能测试 |
4.1 实验材料 |
4.1.1 主要试剂 |
4.1.2 主要仪器 |
4.2 实验方案 |
4.2.1 羧基化GO的制备 |
4.2.2 叶酸与单氨基化聚乙二醇交联 |
4.2.3 FA-PEG功能化修饰氧化石墨烯 |
4.2.4 GO-FA-PEG的表征 |
4.2.5 GO-FA-PEG对PTX的装载实验 |
4.2.6 GO-FA-PEG负载PTX的药物释放实验 |
4.2.7 细胞毒性实验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GO-FA-PEG的红外线光谱分析 |
4.3.2 GO和GO-FA-PEG的热重分析 |
4.3.3 GO-FA-PEG载药前后的TEM观测 |
4.3.4 GO-FA-PEG载药前后的拉曼光谱测试 |
4.3.5 GO-FA-PEG对PTX的装载实验分析 |
4.3.6 GO-FA-PEG/PTX的药物释放实验分析 |
4.3.7 细胞毒性实验分析 |
4.4 小结 |
第五章 肿瘤环境响应触发释放抗癌药物的载体设计与性能测试 |
5.1 实验材料 |
5.1.1 主要试剂 |
5.1.2 主要仪器 |
5.2 实验方案 |
5.2.1 羧基化GO的制备 |
5.2.2 海藻酸和聚乙二醇的交联 |
5.2.3 胱胺二盐酸盐与ALG-PEG的交联 |
5.2.4 Cyd-ALG-PEG功能化修饰氧化石墨烯 |
5.2.5 GO-Cyd-ALG-PEG的表征 |
5.2.6 GO-Cyd-ALG-PEG对 PTX的装载实验 |
5.2.7 GO-Cyd-ALG-PEG/PTX的药物释放实验 |
5.2.8细胞毒性实验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GO-Cyd-ALG-PEG的红外线光谱分析 |
5.3.2 GO和 GO-Cyd-ALG-PEG的热重分析 |
5.3.3 GO-Cyd-ALG-PEG载药前后的TEM观测 |
5.3.4 Cyd-ALG-PEG材料的核磁共振测试 |
5.3.5 GO-Cyd-ALG-PEG对PTX的装载实验分析 |
5.3.6 GO-Cyd-ALG-PEG/PTX的药物释放实验分析 |
5.3.7 细胞毒性实验分析 |
5.4 小结 |
第六章 三维功能化氧化石墨烯纳米球载体设计与性能测试 |
6.1 实验材料 |
6.1.1 主要试剂 |
6.1.2 主要仪器 |
6.2 实验方案 |
6.2.1 羧基化GO的制备 |
6.2.2 羟丙基-β-环糊精功能化修饰氧化石墨烯 |
6.2.3 GO-HP-β-CD的表征 |
6.2.4 GO-HP-β-CD对PTX的装载实验 |
6.2.5 电喷雾法制备GO-HP-β-CD/PTX纳米球 |
6.2.6 GO-HP-β-CD/PTX的药物释放实验 |
6.2.7细胞毒性实验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GO-HP-β-CD的红外线光谱分析 |
6.3.2 羧基化GO和GO-HP-β-CD的热重分析 |
6.3.3 羧基化GO和GO-HP-β-CD的AFM和TEM观测 |
6.3.4 羧基化GO和GO-HP-β-CD的拉曼光谱测试 |
6.3.5 GO-HP-β-CD对PTX的装载实验分析 |
6.3.6 电喷雾法制备 GO-HP-β-CD/PTX 纳米球 |
6.3.7 GO-HP-β-CD/PTX的药物释放实验分析 |
6.3.8 细胞毒性实验分析 |
6.4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微球、纳米球制剂临床应用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纳米制剂技术改善中药精油稳定性的研究进展与思考[J]. 赖华彰,陈水燕,周伟成,陈安琪,陈曦,陈颖翀,岳鹏飞,杨明. 中草药, 2022
- [2]宜昌市生物医药产业现状和发展策略研究[J]. 苏红,周家祺,华雪蔚,饶玉梅,郭文,陈芬儿.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21(12)
- [3]固定化酶技术在中药酶抑制剂筛选中的研究现状[J]. 安琼,李国峰,郎一帆,杨武亮,陈春兰,张武岗,陈海芳. 中草药, 2021(22)
- [4]中药挥发油新型制剂及其质量控制的研究现状[J]. 王晓禹,吴国泰,杜丽东,王瑞琼,何易隆. 中国药房, 2021(20)
- [5]尺寸均一微球制剂的研究进展[J]. 韦祎,马光辉. 化工学报, 2021(12)
- [6]基于丝素蛋白的新型药物递送系统研究进展[J]. 高舒颖,徐莹颖,李曦. 药学与临床研究, 2021(05)
- [7]白花丹醌药物载体系统的研究进展[J]. 陈婉君,黄德伦,金丽杰,刘莎莎,韦燕飞.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1(10)
- [8]表面修饰碳酸钙空腔纳米球的肝靶向研究[D]. 雷宇.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9]酶解木质素基中空微纳米球的结构调控及药物包载性能研究[D]. 周宇.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9
- [10]氧化石墨烯装载抗癌药的结构设计与释药性能调控[D]. 何熠. 东南大学, 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