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轨道交通调度算法仿真平台的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邵颖霞[1](2021)在《基于LTE-M和5G混合组网的城市轨道交通通信系统无线资源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城市轨道交通全自动无人驾驶线路呈现加速增长的态势,这对城市轨道交通车地通信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且由于新时代反恐和安全的需要,车地通信系统需要承载更多的视频监控等高带宽业务。目前具备抗干扰能力强、支持快速移动、资源调度灵活等优点的地铁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 for Metro,LTEM)车地通信系统已经成为城市轨道交通无线通信系统的首选。同时,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5th Generation Wireless Systems,5G)完成了标准化,在公网已经大规模商用,如何将5G技术引入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已经成为了相关行业和企业研究的热点。本文结合城市轨道交通车地无线通信场景,分析现在以及未来列车各承载业务的特点,研究如何设计未来的城市轨道交通车地通信系统,改进LTE-M系统的软频率复用方法,并将5G核心网切片编排技术引入城轨车地通信系统,提高系统性能。论文的主要工作总结如下:(1)分别描述了基于LTE-M和5G的城市轨道交通车地通信系统的网络架构,介绍了移动蜂窝网络特别是基于软频率复用的无线资源管理研究现状,以及5G网络的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RAN)切片和核心网切片管理的研究现状。(2)针对城市轨道交通车地通信系统和5G的发展现状,提出LTE-M承载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Communication based Train Control,CBTC)等安全相关业务,5G通信系统承载视频监控业务的未来城市轨道交通车地通信架构。(3)对LTE-M车地通信系统,针对小区用户数较少、列车定位可获得的特点,提出基于位置和软频率复用的上行功率控制算法和无线资源调度方案。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提高小区中列车接入单元(Train Access Unit,TAU)的吞吐量。(4)针对地铁5G终端和公网终端共存于同一系统的场景,基于网络切片这一关键技术,设计了一个切片接纳控制算法来解决不同类型租户间的资源分配问题。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在保证满足业务传输要求的同时,能够自主地学习最佳接纳策略。以最大化资源利用率为目标,结合接纳控制算法结果,提出基于深度确定性策略梯度算法(Deep Deterministic Policy Gradient,DDPG)的自适应资源管理算法,并从吞吐量等四个指标仿真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图40幅,表11个,参考文献107篇。
陈煌[2](2021)在《列车通信以太网网络重构及性能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列车通信网络(Train Communication Network,TCN)所承载的数据信息呈现海量化和多源化,列车通信以太网由于其高带宽和高兼容性等优势而成为TCN重点研究和发展的方向。然而,面对通信系统规模和功能复杂度的迅速增长,列车通信以太网存在的流量调度弱和拓扑管理差等缺点日益凸显,极易出现流量传输异常、通信链路中断等性能衰退或者故障现象,进而引发列车控制信息错误甚至系统功能紊乱,危及列车的安全可靠运行。网络重构优化理论,是在故障诊断和性能分析的基础上,对特定网络资源和功能进行抽象和分解,并根据所需的优化目标合理地分配和设计功能单元。所以,该理论能够对故障状态下的通信网络进行主动地传输调度恢复和网络性能调优,快速有效地抑制故障和性能异常对通信的影响。因此,为了保障列车的高效安全运行,满足列车通信以太网对故障处理能力和性能调优的更高要求,网络重构优化理论作为一种具备故障自恢复与性能优化的综合化智能容错设计理论,值得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围绕列车通信以太网的网络故障管理与性能优化问题,以网络资源调度自调整和拓扑路由自恢复作为重点研究对象,提出了列车通信以太网网络重构及性能优化策略,包括:网络资源预调度重构、子网网络资源动态调度重构和网络拓扑路由重构。本文主要工作与研究成果如下:1、针对系统间多核心的协同预调度最优配置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自适应趋化细菌觅食算法(BFO with Self-adaptive Chemotaxis strategy,SCBFO)的网络资源预调度重构策略。针对列车通信以太网系统间多网络核心的流量传输协同预调度,在基于时间触发机制的网络结构下,首先构建了列车通信以太网的系统间实时流量资源协同传输模型;再提取特征周期与时间初相作为预调度重构优化的关键,形成了统一时间标签下的预调度约束条件与性能优化目标;最后,提出了一种基于SCBFO的网络资源预调度重构策略,兼顾了重构的优化效果、搜索速度和搜索稳定性。2、针对列车编组网(Ethernet Consist Network,ECN)子网的快速动态调度自调整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目标模糊粒子群算法(Multi-objective Fuzzy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MOFPSO)的子网网络动态调度重构策略。根据ECN子网的网络分割独立特性,建立了以网络交换机为核心的子网传输结构分析方法;再根据ECN子网交换式传输基础,对子网内实时流量的动态调度控制进行了时域化建模与特征排序,对通信链路传输进行了可变时间窗划分,并据此形成了动态调度重构的约束条件与优化目标;提出了一种基于MOFPSO的子网网络资源动态调度重构策略,快速地完成了流量异常状况下ECN子网调度表的动态调度重构设计优化。3、针对故障下拓扑路由规划的最优化问题,提出了基于差分进化混合禁忌算法(Differential Evolution hybrid Tabu algorithm,TDE)的网络拓扑路由重构策略。在实际运行的列车通信以太网网络结构的基础上,建立了网络拓扑架构稀疏化模型,涵盖了节点状态矩阵、端口连通矩阵和有向通信链路矩阵;设计了针对流量传输的拓扑路由性能综合评价指标,包括通信链路负载率、转发时延和传输抖动等,形成了完整的网络拓扑路由模型体系;最后,提出了一种基于TDE的网络拓扑路由重构策略,快速且有效地应对了通信链路故障所带来的网络拓扑突变。4、为了验证网络重构优化的实际应用有效性问题,设计并搭建了基于列车通信以太网的网络重构优化实验平台。依据所提出的列车通信以太网网络重构优化策略,以TRDP地铁列车实车通信网络为基础,设计了网络资源和通信链路的实时监测控制方案,完成了列车通信以太网重构优化实验平台的搭建。通过实际实验平台测试,证明了网络资源预调度重构、ECN子网网络资源动态调度重构和网络拓扑路由重构策略的有效性,从而表明所提出的网络重构优化策略为列车通信以太网的智能容错设计研究提供了一种新型的优化方案。
郭嫚嫚[3](2021)在《基于工业以太网的列车通信网络实时调度算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列车技术的飞速发展,作为当代轨道交通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列车通信网络(Train Communication Network,TCN)已成为研究热点。尤其是随着列车对安全性、舒适性要求的提高,现有MVB等网络无法满足需求,于是高宽带的工业以太网被应用于列车通信。但由于传统工业以太网不能直接应用于列车复杂工况,特别是其无法保障控制等信息实时传输,因此本文开展实时调度算法研究,以提高列车工业以太网的可靠性、实时性和高效率传输特性,减小端到端时延,提高链路利用率。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分析了当前列车通信网络及工业以太网研究背景及意义,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引出研究对象,为后续展开的相关实时调度提供了背景支持。其次,对列车通信网络的网络拓扑结构、数据类型和模型进行了分析,并对现有的调度算法进行了创新性分类,分析了现有实时调度算法存在的问题,总结了网络性能参数指标,指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烟花算法的工业以太网通信链路调度方法。在传统烟花算法的基础上,将其连续解空间映射到实时周期序列调度问题的离散解空间内;并在高斯变异过程中引入了变异系数;采用基于中位数锦标赛的选择策略代替欧氏距离选择策略。通过和其他改进的烟花算法进行仿真对比,证明了所提方法在降低网络时延,提高全局搜索效率方面的有效性。最后,提出了一种在M/M/1排队模型下的基于拥塞控制的工业以太网队列调度方法。该方法在M/M/1排队模型传输过程出现拥塞的基础上,以节点的输出速率和输出速率的比值作为网络是否拥塞的标志,且以一个概率值来表示降低拥塞的程度,对拥塞故障状态进行队列重排和调整。通过与传统排队模型下的拥塞时延的仿真相比,所提算法能够更好的改善工业以太网在出现拥塞问题时的队列调度问题,保障工业以太网的传输实时性。本文通过对工业以太网的列车通信网络实时调度算法优化以达到提高通信链路传输实时性和降低网络传输时延的目的,为列车工业以太网实时调度优化提供了理论支持,对提高列车通信网络实时性能,保障列车安全可靠运行具有现实意义。
张玉琢[4](2020)在《列控安全计算机分区软件的形式化建模与验证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通信技术、控制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铁路领域的飞速进步和应用,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简称“列控系统”)不断向着综合化、模块化的方向发展。安全计算机作为列控系统的核心部件,承载其大部分的安全功能,是一个典型的安全苛求系统。现代安全计算机正由传统的电子机械密集型向着软件密集型逐步过渡,软件所占比例逐步上升,规模也越来越大,由此产生了模块化的概念。为了实现安全计算机的高容错能力,采用分区的方式实现不同分组的软件在时间和空间上互不影响,独立运行。由于分区软件具有并发性和共享性的特征,对系统安全性和可靠性带来了挑战。而形式化方法以形式或逻辑系统为基础,能够支持对计算机系统进行严格的建模和验证,在系统设计开发过程能够分析、处理、证明系统性质,提高和保障其可信性。论文阐述了列控安全计算机综合模块化的发展趋势、分区软件结构特性及管理机制,对列控安全计算机分区软件形式化研究作了梳理,根据安全计算机的建模需求,归纳总结了分区管理需要解决的安全性、实时性和可调度性三方面的研究重点。为了对这些指标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研究:(1)论文针对并行程序安全性的问题,设计了基于事务内存的并发安全控制机制,利用并发分离逻辑设计了推理抽象机,并制订了推理规则。之后采用不变式证明方法对安全机制的可靠性进行推理验证,证明了该机制能保障并行程序的正确性。随后搭建了2乘2取2安全计算机平台,对并行应用操作共享内存的过程进行了安全性测试,验证了该安全控制机制可以保证并发安全地访问共享资源。(2)论文针对实时性的问题,对传统的时间Petri网进行拓展,考虑到非马尔科夫时间参数,提出了基于随机时间Petri网的建模方法,突破了列控系统Petri网模型要求时间参数为指数分布的限制。通过随机时间Petri网的定义和相关参数的引入,能够对非马尔科夫时间参数中的确定性分布、Erlang分布、超指数分布进行区分处理。为了利用随机时间Petri网模型进行实时性验证,提出了基于随机状态类的瞬态分析算法,通过随机状态树的构建和马尔科夫再生点的计算,对含有一般性分布的时间参数的模型进行瞬态分析。之后搭建了分区通信的随机时间Petri网模型,利用所提出的算法进行了实时性分析验证,对过程数据、消息数据和监督数据分别采用不同调度算法的时延进行了分析。随后利用2乘2取2安全计算机平台,结合开源实时以太网技术POWERLINK,对分区通信实时性能进行测试。(3)论文针对可调度性的问题,同样对传统的时间Petri网进行了拓展,提出了带有优先级时间Petri网的建模方法。针对时分多路复用全局调度和抢占固定优先级局部调度策略,克服了非确定性的执行时间和局部资源共享的难题,对包含有周期、偶发、抖动任务的双层调度机制进行了建模。并且提出了基于状态空间枚举的分析算法,识别从任务释放开始到任务结束的所有路径,提取最优完成时间和最差完成时间,检验任务截止时间是否满足,从而实现模型的可调度性分析。随后在2乘2取2安全计算机平台上,利用Vxworks的根任务调度实现了分区软件的调度,并对分区调度时刻信息进行了测试。最后在对全文工作和创新点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下一步需要改进的地方和继续研究的问题。图37幅,表18个,参考文献116篇。
简捷[5](2020)在《基于以太网的列车通信网络多业务调度优化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技术与轨道交通装备不断深度融合,高速动车组体现出智能化和信息化的核心特征。列车通信网络(Train Communication Network,TCN)在承载控制数据之外,需要产生、整合、传输、处理更多源、更大量、更高维的运行及服务数据,实现多业务数据的融合传输。虽然实时以太网技术的引入大大扩展了TCN的带宽,但目前多业务数据在网络中所采用的仍是多网并存、低流量运行的实时性保障方法。在新的业务需求迅速扩展的要求下,为保证多种类型数据的实时性、安全性、可靠性,提升网络资源的利用率,需要对基于以太网的TCN多业务通信的传输模型与调度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本文从实时周期数据、实时非周期数据和流媒体数据三种类型业务的传输需求出发,分别讨论了数据的通信模型、网络资源调度算法以及实时性分析方法,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基于时间触发的实时周期数据调度优化。建立基于时间触发机制的TCN周期数据调度模型;分析以太网TCN的时延构成,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实时周期数据调度的统一时态约束条件;为兼顾控制与调度性能,构建基于数据抖动和负载均衡的周期调度表优化模型;针对优化模型,提出基于模糊控制的量子粒子群自适应优化算法和基于可调度性排序的可满足性模块理论约束规划算法,进行周期数据时间触发调度表的计算;在TCN拓扑下,基于随机流量进行调度表的性能评估,证明算法的有效性。2、实时非周期数据队列调度优化。依据TCN优先级业务特点,建立实时非周期数据与时间触发数据的融合传输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实时非周期数据的动态平滑加权轮询-最小截止期优先两级调度方案,综合考虑业务排队长度、优先级、差错丢包数量等因素对轮询权重的影响,避免高优先级业务数据长时间阻塞端口;通过平滑调整轮询顺序,保证子队列轮询公平性与均衡性,提高网络业务整体的时延性能;通过二级截止期调度,保证在同一优先级队列内,紧急数据的优先转发。3、实时非周期数据队列时延的理论计算与实测估计方法优化。在理论时延计算方法上,建立实时非周期数据随机网络演算模型,允许业务在规定的概率下超出统计边界,推导在基于多跳交换机网络的周期、非周期数据融合传输机制下,多优先级队列轮询的理论时延上限。在现场测试方法上,建立实时业务数据端到端递交延误率的先验概率分布,通过统计有限时间内,测试样本中超过截止期的延误帧数量,建立基于贝叶斯规则的延误率后验概率模型,将时延测试问题转化为统计学的置信度问题,为TCN现场实时性指标的测试时间及样本数量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4、基于定价机制与纳什均衡的流媒体数据带宽分配策略。在时间触发周期模型的基础上,建立TCN控制系统与流媒体数据融合传输的模型,分析业务传输的实时性保障性能。结合TCN带宽资源及流媒体数据业务特点,提出一种基于业务体验质量、网络传输性能和缓存要求的流媒体数据网络效用综合评价模型。基于经济学的执行理论与定价机制,将流媒体数据带宽分配问题转换为非合作博弈纳什均衡的求解问题;针对流媒体数据系统效用私密性、决策分散性特点,设计分布式策略定价机制进行码率与带宽的协商与定价,并通过实验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5、搭建基于列车实时数据协议的TCN多业务传输验证平台。以典型的以太网TCN的两级结构与网络拓扑为原型,完成验证平台的设计。通过列车实时控制系统,以太网TCN状态感知系统及列车流媒体播放系统进行平台组网实验,对不同网络负载下的列车通信质量进行时延、抖动及业务平稳性的测试,验证本文所提算法的有效性。
陈敏[6](2019)在《考虑有限车间物流运输能力的AGV调度方法》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客户需求的升级,消费类电子产品更新换代频繁,面对移动通讯市场激烈的竞争,缩短定单响应周期成为了3C制造企业重要的制胜因素。通过引进自动储运系统提升3C制造企业车间的集成制造程度,有效减少物料运输时间,降低生产运输成本,提升搬运效率。手机中框及后盖制造企业是典型的大批量生产模式,在一段特定的时间内只生产同一类型的工件,其具有生产节拍快、换产周期长的生产特征。AGV小车是智能车间重要的物流运输资源,能否将物料按时送达加工单元将影响系统生产资源的利用率。因此,利用有限的搬运资源,建立高效的调度策略,提升车间生产效率是此类智能车间生产控制的重要环节。基于以上目的,本文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对手机中框智能车间AGV调度问题进行分析,从智能车间各角色的业务范围归纳总体业务流程,针对典型的单环布局下具有非同等并行单元和多AGV小车的智能车间运行流程,总结出AGV调度问题的特点,并对智能车间工序内AGV调度问题和工序间叉车调度问题进行详细描述和合理假设。其次,根据生产单元及AGV的运行分析提取具有自动装卸搬运机器人的制造单元模型,根据实际工作场景搭建基于Plant Simulation仿真软件的单工序智能车间仿真平台。给出了仿真系统模型的参数设置和运行机制,包括AGV数量设置的方法,接着提出了基于软时间窗的AGV调度规则和由六个常见调度规则组成的备选规则集,将上述七个AGV调度规则嵌入仿真平台,并建立相关的生产性能指标。然后,在单工序智能车间仿真平台下采用七个AGV调度规则进行仿真,根据性能指标的仿真结果对设备和AGV的利用率、常用调度规则的特征,以及七个调度规则进行分析,并在生产系统有波动的情况下进行仿真实验,通过对比分析随机环境下的AGV调度规则,进一步验证了所提调度规则的有效性。最后,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扩展,以两工序智能车间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三种工序间运输的叉车调度策略,通过实验方案设计和仿真实验结果,对叉车调度策略进行特征分析,并对AGV和叉车的组合调度策略进行综合评价。
邢玙[7](2019)在《高铁通信中的业务建模和资源调度研究》文中认为高铁专网通信不仅要传输安全可靠的列车控制业务,还要传输种类丰富的其他业务,这要求高铁通信系统能够提供更大的数据吞吐量和更低的数据时延。当前高铁通信系统中最通用的仍是GSM-R(Global System of Mobile Communication for Railway,铁路移动通信全球系统),而GSM-R的发展受到种种技术限制已经不能满足轨道交通通信的发展。为了保证业务传输的安全性、可靠性,基于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的高铁通信系统作为轨道通信未来的发展方向,其相关技术具有相当的研究意义,而业务建模和资源调度是基于LTE的高铁通信系统研究的重点之一。本文的的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首先对高铁专网通信业务的业务特性按照不同的原则分类进行研究。分析业务生成的一般流程和方式,根据研究结论,对高铁专网通信业务分别进行建模并介绍业务的生成流程。2、对高铁移动通信系统上的资源调度算法进行研究。介绍LTE系统资源调度的一般流程,然后在对高铁场景下的资源调度应具有的特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详细说明RAD(Required Activity Detection)算法的算法思路及算法流程。针对高铁通信的场景特性提出一种基于当前业务buffer量的改进RAD算法。3、基于3GPP(the 3rd Generation Partner Project,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协议,实验室搭建LTE-R(Long Term Evolution-Railway)系统级动态仿真平台,并将本文提出的业务建模和资源调度算法进行仿真实现,并且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说明。本文提出的业务建模的仿真结果满足轨道交通业务的理论建议值,体现了业务建模方式的合理性和可靠性。对比原RAD算法,改进后的RAD算法使得业务的数据包吞吐量和数据包传输时延等关键QoS(Quality of Service,服务质量)指标都有了明显的提升,体现了改进RAD算法的有效性。
邓畅霖[8](2019)在《基于中继系统的天基骨干网络业务调度研究》文中指出天基骨干网络作为连接天地各类用户通信的纽带,能够实现各类数据的交换,在天基信息网络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添加通信终端以及星间链路,扩展位于地球静止轨道的中继卫星系统是当前天基骨干网络建设的一个发展趋势。在天基骨干网络中,如何合理地对业务进行调度,实现网络资源的高效利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受限于建设成本和技术实现难度,天基骨干网络能够提供的资源(带宽、接入终端)有限。另一方面,随着天基信息网络的发展,天地各用户对天基骨干网络的业务需求正在持续增长。与传统的中继卫星系统业务调度相比,天基骨干网络的业务调度有其不同之处:(1)业务与接入终端种类更多。天基骨干网络需要在中继卫星系统终端资源的基础上添加对称速率的通信终端来支持通信业务。(2)网络资源类型更多。天基骨干网络的业务资源分配不仅要考虑接入终端资源,还需要考虑骨干节点间链路的带宽资源。上述的任何一种资源不足都可能造成网络无法接收更多的业务。(3)业务请求的窗口数目更多。通信业务的源用户和目的用户都可能是航天器。这就意味着通信类业务请求会因源用户和目的用户的动态接入而比中继业务包含更多的窗口。基于上述特点,本论文对天基骨干网络业务调度的不同场景展开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天基骨干网络静态业务调度针对天基骨干网络星间链路带宽资源以及接入终端资源有限的情况,研究天基骨干网络静态业务调度问题。首先介绍了天基骨干网络中各类业务的特点并建立了以最大化网络收益为优化目标的静态业务调度模型。其次,指出该模型的求解为NP问题并提出了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静态业务调度算法(Static Task Scheduling Algorithm,STSA)。最后,通过仿真验证了STSA算法的有效性。2、天基骨干网络动态业务调度针对天基骨干网络星间链路带宽资源以及接入终端资源有限的情况,研究天基骨干网络动态业务调度问题。根据动态业务到达时网络资源的使用状况,我们分如下两个场景进行研究:(1)动态业务到达时,网络有一定空闲资源(即可以在不影响其他业务的前提下接收该动态业务)时的业务调度问题;(2)动态业务到达时,网络空闲资源不足情况下的业务调度问题。针对第一种场景,提出动态业务调度算法(Dynamic Task Scheduling Algorithm,DTSA)来最小化分配给到达动态业务的资源,同时均衡带宽和终端两类资源的使用。针对第二种场景,需要对已分配业务进行重调度甚至删除部分业务来将动态业务容纳进网络。提出动态业务重调度算法(Dynamic Task Rescheduling Algorithm,DTRA)。仿真结果显示:与现有算法相比,DTSA和DTRA算法能够取得更高的网络收益。3、考虑通信类业务带宽使用的业务调度在第一项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将通信类业务细分为单用户类业务和汇聚类业务。针对汇聚类业务带宽独享和带宽共享两种调度方式,分别提出带宽独享业务调度算法(Task Scheduling Algorithm withOut bandwidth sharing,TSAO)和带宽共享业务调度算法(Task Scheduling Algorithm With bandwidth sharing,TSAW)。仿真结果显示,与按照峰值速率分配带宽的DTSA算法相比,TSAO和TSAW算法能够进一步提高网络收益。
钟廷[9](2016)在《基于业务的TCSN网络调度算法应用研究》文中认为TCSN (Train Service And Control Network,列车控制与信息服务网络,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5BAG14B00)的目标是构建具有大带宽、高可信、高可靠、可重构和智能化特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列车控制与服务网络。ETB (Ethernet Train Backbone)是TCSN网络的重要参考网络,它与工业以太网一样拥有高带宽优势,同时又能确保实时通信数据的实时性,并且对多种类型的组网具有很强的兼容性。因此,基于ETB的调度算法的研究对TCSN网络的研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深入研究了OPNET网络仿真软件三层建模机制,采用该软件搭建了ETB的网络仿真平台,主要包括:网络拓扑模型、节点模型、进行模型以及统计探针的搭建。该平台实现了如下功能:(1)实现了ETB网络的初运行TTDP协议。(2)实现了设备端的数据产生功能,根据ETB网络的数据分析产生了四种优先级数据,并随机分配目的地址。(3)实现了ETB网络数据的传输功能即在传输过程中中间节点间的转发功能。(4)搭建了统计探针对吞吐量和延时等进行了统计。其次,分析了IEC 61375-2-5协议和典型网络调度算法,以ETB为研究对象,为满足列车网络过程数据的实时性要求,设计了一种基于多优先级业务的分层队列调度模型。再其次,针对TCSN网关数据量大的特点,对网络调度算法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目前列车网络广泛使用静态多优先级调度策略对数据流进行调度的情况,使用了PQ调度算法并分析了ETB网络的性能。(2)针对PQ调度算法在高优先级数据量大的情况下,低优先级数据出现“饿死”现象的问题,使用了PQBEDF调度算法并分析了ETB网络的性能。(3)针对PQBEDF调度算法对硬件处理性能要求高的问题,应用了QLT调度算法并分析了ETB网络的性能。(4)针对当高优先级数据的队列始终大于阈值时,低优先级数据任然得不到很好调度的问题。对QLT调度算法的队列选择机制上进行了改进,提出了QLT+算法,并对使用该算法的ETB网络进行了性能分析。最后,通过仿真综合分析,比较了四种算法的优缺点,仿真结果表明:使用QLT+调度算法的ETB网络使最低优先级数据得到了更好的服务,同时因采用队列分层设计使处于最高优先级的进程数据得到了实时性保证,因此该算法综合性能最高。
冯玮,贾青[10](2001)在《轨道交通调度算法仿真平台的设计》文中研究说明该文着重从系统的角度介绍了轨道交通调度算法实物仿真平台的设计。整个仿真系统被划分为算法层、通信层和执行层三个功能层次 ,各层次由相关软硬件设备组建 ,通过标准接口连接 ,构成了一个具有很强伸缩性的系统 ,能较真实地模拟实际轨道交通环境。该仿真平台在实用中工作稳定、操作简便 ,提高了所研制交通调度算法的可信度。
二、轨道交通调度算法仿真平台的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轨道交通调度算法仿真平台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LTE-M和5G混合组网的城市轨道交通通信系统无线资源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LTE-M车地通信系统 |
1.1.2 基于5G的车地通信系统 |
1.1.3 未来城市轨道交通车地通信系统的发展趋势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软频率复用及功率控制无线资源管理研究现状 |
1.2.2 RAN切片无线资源管理研究现状 |
1.2.3 核心网切片资源管理研究现状 |
1.3 论文结构及安排 |
2 基于5G-M的车地无线通信系统 |
2.1 城市轨道交通业务QOS需求分析 |
2.2 LTE 和 5G 混合组网车地通信系统设计 |
2.2.1 网络架构分析 |
2.2.2 5G与LTE-M系统异同分析 |
2.3 城市轨道交通车地通信系统的无线通信环境 |
2.3.1 大尺度衰落 |
2.3.2 小尺度衰落 |
2.4 LTE-M无线资源 |
2.5 网络切片资源管理相关概念 |
2.5.1 无线网子切片资源管理 |
2.5.2 核心网子切片资源管理 |
2.6 本章小结 |
3 基于位置的LTE-M上行功率控制和无线资源调度 |
3.1 LTE系统的功率控制和干扰协调 |
3.1.1 上行共享信道的功率控制 |
3.1.2 LTE的小区间干扰协调 |
3.1.3 城市轨道交通车地通信系统的功率控制和干扰协调 |
3.2 基于位置的LTE-M上行功率控制算法 |
3.3 基于位置和SFR的 LTE-M上行无线资源调度 |
3.3.1 比例公平调度算法 |
3.3.2 算法设计 |
3.3.3 仿真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核心网切片接纳控制与管理 |
4.1 系统模型问题描述 |
4.1.1 系统模型和业务模型 |
4.1.2 问题描述 |
4.2 基于在线学习的切片接纳控制算法 |
4.2.1 网络切片模型 |
4.2.2 可接受区域分析与确定 |
4.2.3 决策过程模型 |
4.2.4 N3AC算法 |
4.3 基于自适应深度强化学习的资源管理 |
4.3.1 模型建立 |
4.3.2 问题描述 |
4.3.3 基于DDPG算法的自适应资源管理 |
4.4 仿真验证与结果分析 |
4.4.1 接纳控制算法仿真参数 |
4.4.2 结果分析 |
4.4.3 自适应资源管理仿真环境与数据生成 |
4.4.4 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索引 |
表索引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列车通信以太网网络重构及性能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列车通信以太网性能优化研究 |
1.2.1 网络协议与应用现状 |
1.2.2 网络架构与性能指标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1 调度控制优化研究 |
1.2.3.2 路由管理优化研究 |
1.3 网络重构优化基本问题与研究现状 |
1.3.1 网络资源调度重构理论 |
1.3.1.1 列车通信以太网网络资源调度 |
1.3.1.2 预调度重构研究现状 |
1.3.1.3 动态调度重构研究现状 |
1.3.2 网络拓扑路由重构理论 |
1.3.2.1 列车通信以太网网络拓扑路由 |
1.3.2.2 网络拓扑路由重构研究现状 |
1.4 论文整体结构与内容 |
1.4.1 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 |
1.4.2 整体研究架构 |
1.4.3 章节安排 |
2 基于SCBFO的网络资源预调度重构策略 |
2.1 引言 |
2.2 系统间网络资源预调度模型 |
2.2.1 时间触发流量通信原理 |
2.2.2 系统间实时流量传输结构建模 |
2.2.3 预调度重构约束与优化目标 |
2.3 自适应细菌觅食算法设计 |
2.3.1 细菌觅食算法架构与建模 |
2.3.2 自适应趋化控制改进设计 |
2.3.2.1 基于细菌搜索自调整趋化曲线的游动位移 |
2.3.2.2 基于细菌间信息交流的翻转方向改进 |
2.3.3 SCBFO算法整体流程设计 |
2.4 算法性能与稳定性测试分析 |
2.4.1 实验环境与参数配置 |
2.4.2 算法结果与性能分析 |
2.4.2.1 最优解优化结果分析对比 |
2.4.2.2 最优解搜索趋势分析对比 |
2.4.2.3 最优解优化稳定性分析对比 |
2.5 预调度重构模拟实验与评估 |
2.5.1 系统间网络资源模拟实验模型设置 |
2.5.2 预调度重构优化结果与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3 基于MOFPSO的子网网络资源动态调度重构策略 |
3.1 引言 |
3.2 ECN子网资源动态调度建模 |
3.2.1 ECN子网调度模型分析 |
3.2.2 ECN子网资源模型时域化 |
3.2.3 动态调度重构约束条件 |
3.2.4 动态调度重构分配策略目标 |
3.3 多目标模糊粒子群算法设计 |
3.3.1 多目标粒子群算法设计 |
3.3.2 状态自评估模糊控制器设计 |
3.3.3 MOFPSO算法整体框架设计 |
3.4 动态调度重构模拟实验与分析 |
3.4.1 实验环境设置 |
3.4.2 重构策略参数设定 |
3.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4.4 子网规模调整与优化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TDE的网络拓扑路由重构策略 |
4.1 引言 |
4.2 列车通信以太网网络拓扑架构建模 |
4.2.1 ETB与 ECN网络拓扑结构分析 |
4.2.2 网络拓扑架构稀疏化建模 |
4.2.3 路由性能分析与约束条件 |
4.3 差分进化混合禁忌算法设计 |
4.3.1 差分进化算法架构与建模 |
4.3.1.1 参数向量初始化 |
4.3.1.2 差分变异操作 |
4.3.1.3 向量交叉重组 |
4.3.1.4 贪婪选择操作 |
4.3.2 禁忌搜索混合改进设计 |
4.3.3 TDE算法整体框架设计 |
4.4 拓扑路由重构模拟实验与分析 |
4.4.1 模拟实验环境设置 |
4.4.2 重构策略参数设定 |
4.4.3 重构优化结果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列车通信以太网实验平台的重构优化实验 |
5.1 引言 |
5.2 网络重构优化实验平台设计 |
5.2.1 列车通信以太网实验平台总体设计 |
5.2.2 网络故障重构优化实验设计 |
5.2.3 网络实时资源与异常流量设计 |
5.3 基于TRDP的网络性能监控设备设计 |
5.3.1 基于MIB的网络性能状态感知 |
5.3.2 基于TRDP的网络重构通信设备 |
5.4 网络重构优化组网实验与分析 |
5.4.1 系统间预调度重构优化实验 |
5.4.2 ECN子网动态调度重构优化实验 |
5.4.3 网络拓扑路由重构优化实验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SCBFO 算法 CEC2015 测试函数对比实验结果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基于工业以太网的列车通信网络实时调度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 文章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2章 列车工业以太网实时调度算法 |
2.1 列车通信网络简介 |
2.1.1 网络拓扑结构 |
2.1.2 网络数据类型 |
2.1.3 模型描述及其特征 |
2.2 工业以太网实时调度算法分析 |
2.2.1 实时调度算法性能参数指标 |
2.2.2 通信链路优化的调度算法 |
2.2.3 网络时延优化的调度算法 |
2.2.4 智能优化的调度算法 |
2.3 现存调度算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
2.3.1 存在问题 |
2.3.2 解决思路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改进烟花算法的通信链路调度方法 |
3.1 引言 |
3.2 模型构建 |
3.3 工业以太网通信链路调度算法 |
3.3.1 传统烟花算法 |
3.3.2 改进后的算法分析 |
3.3.3 算法流程 |
3.4 仿真结果与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拥塞控制的M/M/1 排队模型调度方法 |
4.1 引言 |
4.2 模型构建 |
4.3 工业以太网排队模型调度算法 |
4.3.1 传统M/M/1 排队模型 |
4.3.2 改进后的算法分析 |
4.3.3 算法流程 |
4.4 仿真结果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4)列控安全计算机分区软件的形式化建模与验证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术语表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安全计算机的综合模块化 |
1.2.1 安全计算机简介 |
1.2.2 安全计算机发展趋势 |
1.2.3 分区的概念及意义 |
1.3 形式化方法 |
1.3.1 形式化方法分类 |
1.3.2 形式化方法选择 |
1.4 选题意义 |
1.5 论文结构与写作安排 |
2 列控安全计算机分区软件研究综述 |
2.1 安全计算机分区软件 |
2.1.1 分区软件结构 |
2.1.2 分区隔离机制 |
2.1.3 分区软件特性 |
2.2 分区软件形式化研究的需求 |
2.2.1 形式化研究的必要性 |
2.2.2 分区软件的建模和验证需求 |
2.3 研究现状 |
2.3.1 形式化证明 |
2.3.2 时间Petri网 |
2.4 存在的问题 |
2.2.1 安全性方面 |
2.2.2 实时性方面 |
2.2.3 可调度性方面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并发分离逻辑的分区并行程序安全性验证 |
3.1 并行程序安全性 |
3.2 基于事务内存的安全机制设计 |
3.3 并行程序安全机制验证 |
3.3.1 不变式证明 |
3.3.2 并发分离逻辑 |
3.3.3 安全性的验证方法 |
3.4 抽象机模型设计 |
3.5 推理规则的定义 |
3.6 可靠性证明 |
3.7 实验验证 |
3.7.1 平台搭建 |
3.7.2 验证结果与分析 |
3.8 本章小结 |
4 基于随机时间Petri网的分区通信实时性验证 |
4.1 分区通信 |
4.1.1 通信网络 |
4.1.2 通信管理机制 |
4.1.3 时延分析 |
4.1.4 数据类型 |
4.2 随机时间Petri网 |
4.2.1 随机Petri网相关概念 |
4.2.2 连续时间马尔科夫链的求解 |
4.2.3 网络性能关键参数的求解 |
4.2.4 随机时间Petri的定义 |
4.3 随机时间Petri网瞬态分析算法 |
4.3.1 随机状态类的定义 |
4.3.2 通过枚举类的状态空间分析 |
4.3.3 基于马尔科夫再生理论的瞬态概率的计算 |
4.3.4 算法实例及验证 |
4.4 分区通信模型建立 |
4.5 分区通信模型分析 |
4.5.1 参数选取及量化指标 |
4.5.2 结果分析 |
4.6 实验验证 |
4.6.1 平台搭建 |
4.6.2 验证结果与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5 基于带有优先级时间Petri网的分区可调度性验证 |
5.1 实时调度 |
5.1.1 实时系统及相关概念 |
5.1.2 实时调度算法 |
5.2 分区调度的时域模型 |
5.3 带有优先级时间Petri网 |
5.3.1 定义 |
5.3.2 基于状态空间枚举的分析算法 |
5.4 双层调度模型建立 |
5.5 双层调度模型分析 |
5.5.1 复杂度分析 |
5.5.2 验证结果 |
5.6 实验验证 |
5.6.1 平台搭建 |
5.6.2 验证结果与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索引 |
表索引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基于以太网的列车通信网络多业务调度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背景与意义 |
1.2 基于以太网的列车通信网络 |
1.2.1 列车通信网络的基本要求 |
1.2.2 实时以太网的研究现状 |
1.2.3 基于以太网的列车通信网络应用 |
1.3 基于以太网的列车通信网络多业务调度 |
1.3.1 TCN多业务数据分类 |
1.3.2 TCN多业务数据调度 |
1.3.3 相关问题研究现状 |
1.4 论文整体结构 |
2 基于FQPSO和 SMT理论的实时周期业务调度优化 |
2.1 引言 |
2.2 周期任务调度优化建模 |
2.2.1 时间触发通信机理 |
2.2.2 列车通信网络建模 |
2.2.3 任务调度约束条件 |
2.2.4 抖动与负载均衡目标 |
2.3 模糊控制量子粒子群算法 |
2.3.1 量子粒子群算法 |
2.3.2 收缩-扩张系数与势阱长度关系 |
2.3.3 基于模糊控制的量子粒子群自适应优化算法 |
2.4 基于可调度性排序SMT的时间触发调度 |
2.4.1 可满足性模块理论 |
2.4.2 周期业务可调度性排序 |
2.5 调度表性能评估 |
2.5.1 算法流程 |
2.5.2 网络环境 |
2.5.3 算例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3 实时非周期业务调度与分析优化方法 |
3.1 引言 |
3.2 实时非周期数据融合调度模型 |
3.2.1 实时非周期数据传输特征 |
3.2.2 实时非周期数据融合传输机制 |
3.2.3 动态平滑加权轮询—最小截止期优先两级调度 |
3.3 基于随机网络演算的实时非周期数据时延计算 |
3.3.1 随机网络演算理论 |
3.3.2 TCN实时非周期数据到达与服务过程 |
3.3.3 TCN实时非周期数据积压与时延边界计算 |
3.4 基于贝叶斯规则的实时非周期业务时延估计方法 |
3.4.1 业务端到端时延测试 |
3.4.2 数据帧延误先验与后验概率分布 |
3.4.3 基于目标置信度的端到端数据延误率估计算法 |
3.5 算例仿真与分析 |
3.5.1 随机网络演算算例分析 |
3.5.2 DSRR-EDF调度仿真 |
3.5.3 贝叶斯时延测试方法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定价机制与纳什均衡的流媒体数据带宽分配策略 |
4.1 引言 |
4.2 列车通信网络流媒体数据融合传输模型 |
4.2.1 流媒体数据业务传输特征 |
4.2.2 流媒体数据融合调度模型 |
4.2.3 流媒体数据带宽决定因素 |
4.2.4 流媒体数据综合效用评价模型 |
4.3 基于策略定价机制与纳什均衡的流媒体数据码率竞争策略 |
4.3.1 执行理论与定价机制 |
4.3.2 基于纳什均衡的流媒体数据码率策略定价机制 |
4.3.3 策略定价机制设计及求解 |
4.3.4 纳什均衡解的有效性 |
4.3.5 基于策略定价机制的调度算法设计 |
4.4 仿真分析 |
4.4.1 仿真平台结构 |
4.4.2 流媒体QoE性能参数拟合 |
4.4.3 基于策略定价机制的码率竞争仿真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以太网的列车通信网络多业务传输验证平台 |
5.1 引言 |
5.2 验证平台总体设计 |
5.2.1 TCN多业务系统结构 |
5.2.2 总体设计 |
5.3 基于TCN的多业务子系统设计 |
5.3.1 基于TRDP的实时通信子系统 |
5.3.2 基于TRDP-MIB的以太网TCN状态感知子系统 |
5.3.3 基于MPEG DASH的 PIS视频播放子系统 |
5.4 平台组网实验 |
5.4.1 实时周期数据调度实验 |
5.4.2 实时非周期数据调度实验 |
5.4.3 流媒体数据调度实验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全文工作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考虑有限车间物流运输能力的AGV调度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1 研究背景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AGV任务调度研究现状 |
1.3.2 AGV路径规划研究现状 |
1.3.3 文献综述小结 |
1.4 本文研究目标与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章节组织结构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手机中框智能车间AGV调度问题分析 |
2.1 智能车间总体业务流程分析 |
2.2 手机中框智能车间构成 |
2.3 问题描述 |
2.3.1 生产单元及AGV运行分析 |
2.3.2 问题特点 |
2.3.3 问题描述与假设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智能车间AGV调度仿真平台构建 |
3.1 仿真软件简介 |
3.2 机器人单元仿真平台 |
3.3 单工序智能车间仿真平台 |
3.3.1 车间仿真结构 |
3.3.2 仿真系统模型的参数设置 |
3.3.3 仿真系统模型的运行机制 |
3.3.4 AGV调度规则 |
3.3.5 智能车间性能指标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单工序智能车间AGV调度算法仿真分析 |
4.1 设备及AGV利用率分析 |
4.2 常用调度规则的特征分析 |
4.2.1 Random调度规则 |
4.2.2 SPT调度规则 |
4.2.3 Nearest和 Farthest调度规则 |
4.3 AGV调度规则的比较 |
4.4 随机环境下AGV调度规则的比较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两工序智能车间AGV调度算法仿真分析 |
5.1 两工序智能车间仿真平台 |
5.1.1 两工序智能车间仿真模型简介 |
5.1.2 工序间叉车调度策略 |
5.2 两工序智能车间仿真实验方案设计 |
5.2.1叉车调度策略仿真实验 |
5.2.2 AGV及叉车调度规则综合仿真实验 |
5.3 叉车调度策略的特征分析 |
5.3.1 定时出发策略时间间隔的确定 |
5.3.2 叉车调度策略的特征分析 |
5.4 AGV和叉车调度规则的综合评价 |
5.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研究结论 |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高铁通信中的业务建模和资源调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 |
1.4 课题研究内容及贡献 |
1.5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高铁通信的特点及高铁移动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 |
2.1 高铁通信的主要特点 |
2.1.1 多普勒效应 |
2.1.2 频繁切换 |
2.1.3 穿透损耗 |
2.2 高铁移动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 |
2.2.1 Winner Ⅱ信道建模 |
2.2.2 单小区多射频拉远单元级联技术 |
2.2.3 移动中继节点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铁专网通信业务的建模与生成 |
3.1 业务生成概述 |
3.1.1 业务分类 |
3.1.2 传输协议 |
3.1.3 业务的建模 |
3.2 高铁专网通信业务建模 |
3.2.1 列车运行状态监测业务模型 |
3.2.2 紧急文本业务模型 |
3.2.3 CBTC业务模型 |
3.2.4 PIS业务模型 |
3.2.5 CCTV系统业务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LTE的高铁通信系统中资源调度的研究 |
4.1 资源调度概述 |
4.2 高铁场景适用的资源调度分析 |
4.2.1 动态调度 |
4.2.2 多承载调度 |
4.2.3 保证QoS的调度 |
4.3 RAD资源调度算法 |
4.4 改进的RAD资源调度算法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业务生成与资源调度模块的系统级仿真与分析 |
5.1 LTE-R系统级动态仿真平台架构 |
5.2 网络场景部署要求 |
5.3 业务子系统介绍 |
5.3.1 业务处理基本原理 |
5.3.2 接口设计 |
5.4 资源调度模块介绍 |
5.4.1 下行调度与资源分配基本原理 |
5.4.2 接口描述 |
5.5 算法的仿真结果 |
5.5.1 业务建模的仿真测试结果 |
5.5.2 资源调度算法的仿真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工作总结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基于中继系统的天基骨干网络业务调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天基骨干网络概述 |
1.1.1 天基骨干网络特点 |
1.1.2 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 |
1.2 天基骨干网络业务调度 |
1.2.1 天基骨干网络业务调度过程 |
1.2.2 天基骨干网络业务 |
1.2.3 天基骨干网络资源 |
1.2.4 研究意义 |
1.3 相关研究与创新点 |
1.4 本文工作与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天基骨干网络静态业务的调度 |
2.1 引言 |
2.1.1 相关研究与创新点 |
2.2 优化模型 |
2.2.1 传输路径建立过程 |
2.2.2 业务模型 |
2.2.3 网络模型 |
2.2.4 优化目标与约束条件 |
2.3 两个静态业务的调度算法 |
2.3.1 窗口重叠与窗口缩减 |
2.3.2 静态业务调度算法 |
2.3.3 最长窗口优先分配算法 |
2.4 仿真分析 |
2.4.1 仿真参数 |
2.4.2 仿真结果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天基骨干网络动态业务的调度 |
3.1 天基骨干网络动态业务调度 |
3.1.1 引言 |
3.1.2 问题建模 |
3.1.3 动态业务调度算法 |
3.1.4 仿真分析 |
3.2 天基骨干网络动态业务重调度 |
3.2.1 引言 |
3.2.2 动态业务重调度模型 |
3.2.3 两个启发式算法 |
3.2.4 仿真分析 |
3.3 动态业务调度与重调度的联合仿真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考虑通信业务带宽使用的静态业务调度 |
4.1 引言 |
4.1.1 相关研究与创新点 |
4.2 业务调度模型 |
4.3 业务调度算法 |
4.3.1 带宽独享的调度算法 |
4.3.2 复杂度分析 |
4.3.3 带宽共享的调度算法 |
4.3.4 复杂度分析 |
4.4 仿真分析 |
4.4.1 仿真背景与参数 |
4.4.2 仿真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
5.1 工作总结 |
5.2 工作展望 |
附录 A 中英文对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攻读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
(9)基于业务的TCSN网络调度算法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当前列车网络的优缺点 |
1.3 研究现状 |
1.3.1 列车通信网络调度技术研究现状 |
1.3.2 网络控制系统调度算法研究现状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2章 IEC 61375-2-5协议和网络调度算法分析 |
2.1 IEC61375 2-5标准 |
2.1.1 拓扑结构 |
2.1.2 列车初运行 |
2.1.3 冗余机制 |
2.1.4 交换技术 |
2.2 网络调度算法分析 |
2.2.1 网络调度算法基本概念 |
2.2.2 网络调度算法的性能指标 |
2.2.3 先进先出调度算法 |
2.2.4 静态调度策略 |
2.2.5 动态调度策略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OPNET的仿真平台设计 |
3.1 进程模型的搭建 |
3.2 节点模型的搭建 |
3.3 网络层模型的搭建 |
3.4 数据帧的搭建 |
3.5 统计探针的搭建 |
3.6 参数设置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IEC 61375-2-5协议的调度算法研究 |
4.1 ETB网络通讯业务分析 |
4.2 ETB网络分层多优先级队列设计与分析 |
4.2.1 ETB网络分层多优先级队列构造 |
4.2.2 ETB网络分层多优先级队列应用性能分析 |
4.3 PQ调度算法应用与分析 |
4.3.1 PQ调度算法的仿真设计与实现 |
4.3.2 PQ在ETB网络中应用性能分析 |
4.4 PQBEDF调度算法应用与分析 |
4.4.1 PQBEDF算法动态构造 |
4.4.2 PQBEDF调度算法设计与实现 |
4.4.3 PQBEDF在ETB网络中应用性能分析 |
4.5 QLT调度算法 |
4.5.1 QLT调度算法模型 |
4.5.2 QLT调度算法的基本要素定义 |
4.5.3 QLT调度算法设计与实现 |
4.5.4 QLT调度算法在ETB网络中应用性能分析 |
4.6 QLT改进调度算法(QLT~+) |
4.6.1 QLT~+调度算法模型 |
4.6.2 QLT~+调度算法的基本要素定义 |
4.6.3 QLT~+调度算法设计与实现 |
4.6.4 QLT~+在ETB网络中应用性能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ETB网络调度算法综合对比分析 |
5.1 ETB业务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
5.1.1 进程数据仿真分析 |
5.1.2 消息数据仿真分析 |
5.1.3 流数据仿真分析 |
5.1.4 尽力而为数据仿真分析 |
5.2 算法总结 |
5.3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总结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轨道交通调度算法仿真平台的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LTE-M和5G混合组网的城市轨道交通通信系统无线资源管理研究[D]. 邵颖霞.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2]列车通信以太网网络重构及性能优化研究[D]. 陈煌.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3]基于工业以太网的列车通信网络实时调度算法研究[D]. 郭嫚嫚. 长春工业大学, 2021(08)
- [4]列控安全计算机分区软件的形式化建模与验证方法研究[D]. 张玉琢.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2)
- [5]基于以太网的列车通信网络多业务调度优化策略研究[D]. 简捷.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6]考虑有限车间物流运输能力的AGV调度方法[D]. 陈敏. 广东工业大学, 2019
- [7]高铁通信中的业务建模和资源调度研究[D]. 邢玙. 北京邮电大学, 2019(09)
- [8]基于中继系统的天基骨干网络业务调度研究[D]. 邓畅霖.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9]基于业务的TCSN网络调度算法应用研究[D]. 钟廷. 西南交通大学, 2016(10)
- [10]轨道交通调度算法仿真平台的设计[J]. 冯玮,贾青. 计算机仿真, 2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