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巴塞尔国际馆将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参展商

2004年,巴塞尔国际馆将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参展商

一、2004年,巴塞尔国际馆将以崭新面貌迎接展商(论文文献综述)

董赤[1](2010)在《新时期30年室内设计艺术历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时期30年室内设计艺术历程研究”是对20世纪30年代以来,我国室内设计艺术发展历程、主要思潮与对人们审美价值取向进行系统性探究的史论性命题。对于社会现代转型过程中的室内设计艺术的发展演变,室内设计文化的形成规律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索,重点考察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室内设计艺术的文化特征、艺术规律和文化特征,并对我国室内设计艺术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前瞻性研究。在我国设计艺术现代性的转型过程中,设计艺术的价值追求经历了由功能至上到功能与审美大体均衡,再到审美逐渐压倒功能的发展阶段。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和行业,在步入21世纪时,设计艺术在社会经济和大众生活中的支撑发展地位已经越来越重要。在这一发展历程中,我国设计艺术有了长足的进步,应当说成就卓着,尤其在室内设计方面。但从学界的研究来看,整体上仍停留在总体的历史性框架内,重复性研究较多,亟需立足于发展的视角,对新时期室内设计艺术进行历史性反思。本课题正是在这一视角和背景下对新时期室内设计艺术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梳理和反思,它是一种对过去30年来室内设计艺术发展的把脉,既是一种建设性的批判,也是一种指向未来的探讨。本文在开篇对所选题题目的有关概念、现实记忆、史学思考进行了系统性分析与介绍。并从八个方面深入研究室内设计艺术的本质规律。第一章,重点阐述了室内设计自觉意识于新时期初始,其室内设计参与我国对外开放需要和设计师们的思考,也包括作为工艺美术概念下的设计艺术在经济建设中得到的确认。第二章,从中国室内设计教育内容入手,以改革开放的设计理念,分析室内设计教育较早适应社会所需专门人才的培养模式,并在改革发展的背景下,以“走出去、请进来”为理念,研究确立专业概念,调整艺术教育结构,加强与国际设计教育交流,向社会输送设计人才,传播设计文化,完善室内设计教育模式。第三章,分析了西方艺术思潮的传入,传播的主要途径和对对我国室内设计的影响与冲击,以及国内设计界精英们的思考与行动。第四章,主要阐述新时期以来,设计艺术的室内设计在学术上的种种努力,介绍其研究成果,“人的主题”作为设计的本质提出,营建“室内设计”并发展到“室内环境设计”,及竞赛和评价机制的导入对专业发展的影响。使我国新时期以来,室内设计理论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呈现出清晰的思路。第五章,介绍了作为艺术设计中的室内设计艺术在市场运作中,行业组织、法律法规建设等方面的发展历程,并深入分析了多年来这一行业所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第六章,就室内设计中行业与其它行业之间的联系、影响以及室内设计本身技术层面的支持所带来的产业化进行把脉,以便于我们从中了解室内设计作为“艺术设计”传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所呈现的引领力量和自身的现代性特征。第七章,重点阐释室内设计由为少数人来享用的艺术走向民间生活,成为大众消费的一种方式。专业的室内设计推动了设计文化,从而影响了大众审美取向。政府与行业组织也积极地指导室内设计,充分体现出的人文关怀,也使得设计与消费、健康与审美,规范与标准等方面健康有序地发展。第八章,着重探讨了新时期中国室内设计专业进入成熟期后的种种反思和营建的努力。在立足于现实的背景下,拓展新的本土化的思考基础和室内设计发展途径,迎接新的世纪“中国设计”、“中国智造”的到来。第九章,着重探讨了新时期中国室内设计专业进入发展期后的种种反思和营建的努力。在立足于现实的背景下,拓展新的本土化的思考基础和室内设计发展途径,迎接新的世纪“中国设计”、“中国智造”的到来。论文的最后结论部分,对我国室内设计学科发展进行总结,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温故而知新”,正是因为这段历史的研究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我们应当从中可以获得不少的历史的经验和启示,为推动中国的室内实际进一步发展而追求和探索新的方向。

武洪滨[2](2010)在《当代我国艺术博览会的学术性建构历程与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艺术博览会”对于全世界来说都是一个新兴事物,迄今为止历史还不足50年,在我国的历史更是不到20年。它是从较早成熟的综合性市场运作模式——“博览会”中逐渐细分出来,形成的一个专业性的市场形态:即一种艺术商品集中展示交流与交易的形式、一种将艺术审美与商品经济有机结合的组织活动。艺术博览会所具备的开放式、全景式市场模式使其成为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一种艺术品展示和交易的商业活动,同时也为当代的艺术发展提供了一个社会化的舞台。艺术博览会是一定社会经济发展所带动文化消费需求的必然产物,在市场经济语境下,其既是一种产业形态又是一种市场形态。艺术本身所具有的精神属性使其产品与业态增加了一个新的维度,这样艺术市场行为的发生就不仅仅具有经济特征,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具有一种社会特征与精神影响的现实意义。也正因如此,对于学术性的建构成为艺术博览会区别于其它类别博览会的一个本质特征。本文以当代我国艺术博览会的学术性建构历程与问题为切入点,行文从以下四个角度对这一论题进行析理与研究:一、对我国艺术博览会的发生、发展进行客观、翔实的考述,并对其在我国当下市场语境中的具体形态与表现进行全面的考察与阐释;二、对其学术性建构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并对其中所存在的现象与问题予以总结和剖析;三、从学术与市场的关系、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艺术的市场传播等三个主要矛盾层面,对当代我国艺术博览会的价值目标进行拟设;四、针对上述分析,结合国际规范与成熟业态的发展模式,为当代我国艺术博览会学术性的建构提出现实策略。可以说,艺术博览会在经济全球化下如何面对行业竞争健康的发展,并对社会产生积极的效益与影响,既是一个艺术领域课题也是一个重要的现实课题。如今艺术博览会已经成为我国当代艺术市场链中的重要一环,与画廊、拍卖会共同构筑起当代艺术的两级市场,在规范与完善市场机制与秩序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作为一种商业本质的产业形态,其在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对艺术的社会推广与普及、艺术教育等方面也产生着巨大的社会效益。通过对我国艺术博览会的全面考察与研究,我们也理性的认识到在市场化进程中我国的艺术博览会还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应引起业内人士及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环境下,艺术市场已呈一日千里的发展趋势,对于当代文化艺术产业与市场相关领域的介入与研究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张伟[3](2009)在《北京会展建筑发展状况研究》文中提出会展建筑因经济效益显着而诞生,又因社会效益巨大而受到人们青睐。在会展建筑蓬勃发展的形式下,对会展建筑建设的要求更加贴近时代发展步伐。北京地区会展建筑历史相对其它地区较悠久,且发展一直位于我国会展建筑的前列,对我国其它地区的会展建筑建设与发展有极大的参考性。目前,针对北京地区会展建筑发展状况的研究尚属空白,研究北京地区会展建筑的发展状况对我国会展建筑的整体发展有实际意义。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北京地区展览面积在5000平方米以上的以综合性展览为主的会展建筑。从其发展历史和现状入手,系统考察了北京会展建筑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内在动因,在建筑设计理论框架指导下,通过整合建筑学、经济学、城市规划学及其相关学科等方面知识,围绕着北京会展建筑进行实地调查研究,系统阐述其发展脉络、型态、设计特点、现存问题及发展趋势,发掘出其自身生长规律。论文共分六个章节来对北京地区会展建筑发展状况进行阐述。第一章为绪论:提出会展建筑的概念及分析会展建筑与会展业、会展经济之间的关系,明确研究课题的意义、目的和技术路线与方法,概述国内外会展建筑的研究现状。第二章对世界会展业和会展建筑的发展进行简要的概述。第三章对中国会展业和北京会展业及相关活动进行必要的论述。第四章先通过对于中国会展建筑的历史发展脉络的分析,提出居于其中重要地位的北京地区会展建筑的历史发展进程,以时间为序详实介绍了北京现存的13座会展建筑,并对其在发展过程中的各方面影响与参数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北京会展建筑发展特点。第五章对比了北京、上海、广州三个会展业发达地区的会展建筑的现状,并结合2008年奥运会、2010年世博会和2010年亚运会分别对这三个地区的影响和契机,提出北京会展建筑发展的机遇和对于其它地区的借鉴作用。最后结论与展望,总结出北京会展建筑的发展趋势和提出其发展的制约因素,梳理出其在当今发展的机遇与现实挑战。论文的核心是提供一套完整而科学的针对我国北京会展建筑历史脉络与发展的研究方法,希望整个研究体系具有现实可参考价值。

阳洋[4](2004)在《意象与抽象——博物馆建筑形态构成初探》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繁荣,文化硬件设施的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被称为“终生学校”的博物馆建筑成为建设热潮中的典型代表,也是建筑师和普通大众关注的焦点建筑类型之一。以往对博物馆的研究或者侧重于功能方面的研究,如展品的陈列方式、室内采光、流线等等;或者强调博物馆的文化特性,地域性等等,对建筑的外部形态论述相对较少或者不够全面。因此,文章从意象与形式的关系角度出发,着重论述博物馆建筑自身外部形态塑造。文章认为在博物馆建筑形态创造过程中,属于原发过程的“意象”,是创作的前提,因此文章首先论述了关于意象的概念、内涵、意与象的关系,并着重论述了博物馆这一特定类型的建筑所具有的意象。文章认为博物馆建筑外部主要有两种基本形态,一种笔者称之为“意象形态”,对其概念进行了阐述,并指出意象形态是建筑对历史、文化、情感以及自然的关注和回应,体现建筑的文化、乡土气息和人情味。文章详细论述了博物馆的意象形态塑造的三种方式:情感意象的塑造、文脉意象的塑造、自然意象的塑造。一种笔者称之为“抽象形态”。文章认为抽象形态是建筑意象的一种“升华”的表现方式,论述了抽象形态的思维根源——基于抽象艺术的抽象审美观,通过对抽象绘画的论述,强调抽象审美观对建筑抽象形态的影响是具体直接的。文章指出了博物馆建筑抽象形态的特征,通过对时空和光影以及“形而上” 的描述强调抽象形态所具有的独特的艺术色彩,是建筑本身自明性的体现,是建筑对自身形式的关注。抽象形态代表了一种唯理的创新的精神和审美观。本文详细论述了博物馆建筑四种典型的抽象形态:构成式抽象、雕塑式抽象和技术式抽象。本文认为社会进入信息时代,博物馆建筑种类日趋繁多,功能日趋复杂,再加上审美观的多元化,其外部形态呈多样化和复杂化。文章通过大量实例指出,抽象形态的博物馆建筑一方面已从经典的“现代主义”走向更为复杂多变的“现代主义之后”,即从纯粹的抽象形态走向多意化和信息化;另一方面则随着艺术思维的扩张,成为纯艺术化观念化的建筑形态。而意象形态的博物馆建筑则和抽象形态在同一建筑中的拼贴、共存、共融日益明显,形成建筑的多元多意,体现历史文脉,地域特色的同时,体现时代精神。

夏昀[5](2003)在《2004年,巴塞尔国际馆将以崭新面貌迎接展商》文中指出 在2004年4月全球最具规模的巴塞尔世界钟表珠宝展览会(BASELWORLD)开幕前,前身为货仓的6号展览馆将改头换面,变成一个适合国际馆展出的展览场地。借着其创新的室内设计,国际馆将会是2004年巴塞尔世界钟表珠宝展览会的焦点之一。 这个连接5号展览馆的新展览馆用来安置国际展团(national pavilions),是整个巴塞尔展中不

二、2004年,巴塞尔国际馆将以崭新面貌迎接展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4年,巴塞尔国际馆将以崭新面貌迎接展商(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期30年室内设计艺术历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概念话语
    (二) 现实记忆
    (三) 史学思考
一、室内设计的自觉意识
    (一) “十大建筑”与室内装饰艺术的初生
    (二) “国际机场壁画”与绘画装饰艺术的发展
    (三) “广告”对“工艺美术”设计意识的催生
二、室内设计业的市场化崛起
    (一) 思想解放与理性回归
    (二) 建筑设计的发展与室内设计理念的生成
    (三) 室内设计行业的生成与市场化
三、探索中前进的室内设计教育
    (一) 从工艺美术到艺术设计教育
    (二) 设计教育的实践与创新
    (三) 设计教育的交流与合作
四、设计艺术的“西学东渐”
    (一) 渐行渐近的国外设计思潮
    (二) 室内设计的现实走向
    (三) 全球化语境下的本土化反思
五、设计艺术的学术拓展与反思
    (一) 概念的确立与演变
    (二) 在交流中日渐成熟的艺术设计
    (三) 实践与理论的互促——室内设计的创作与竞赛
    (四) 室内设计与人的主题
六、走向规范化的室内设计业
    (一) 发展中的行业组织
    (二) 室内设计业的市场化
    (三) 走向规范的必然选择
七、室内设计的硬件与软件
    (一) 各类相关行业间的互动与实践
    (二) 设计表现与设计艺术的重构
八、室内设计与大众消费
    (一) 室内设计走向民众生活
    (二) 室内设计与大众消费
    (三) “发烧”、反思与务实
九、发展期的设计艺术
    (一) 外来经验的本土转换
    (二) 生存的欲求与应对
    (三) 消费时代的室内设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2)当代我国艺术博览会的学术性建构历程与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 研究方法
        (二) 行文思路
    三、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一) 研究现状
        (二) 文献综述
第一章、艺术博览会历史溯源及当代阐释
    引言
    第一节、艺术博览会的由来与发展
        一、艺术博览会历史溯源
        (一) 从博览会到艺博会的近现代衍变
        (二) 我国艺术博览会的早期表现形态
        二、艺术博览会在当代的发展状况与表现形态
        (一) "当代艺术博览会"的出现
        (二) 当代艺术博览会在全球化下的定位区隔与整合竞争
    第二节、当代我国艺术博览会的发展描述
        一、1993——2004年:摸索期的本土形态
        (一) 政府行为到市场行为的过渡
        (二) 参展主体的渐次清晰与规范化
        (三) 遍地开花与三足鼎立的地缘呈现
        二、2004年以来的国际化接轨与竞争格局的形成
        (一) "当代艺术"与"国际化形态"的艺术博览会应时而生
        (二) 低端市场与高端市场分流
    第三节、当代艺术与文化经济合力引导下的新兴业态与走向
        一、创意经济与文化资本对当代艺博会的产业促成
        (一) 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艺博会的时代背景与动因
        (二) 当代艺术品资本市场对艺术会展业的促成
        二、从艺术博览会看我国艺术的市场化过程(兼论我国一、二级市场业态与现状)
    小结
第二章、我国艺术博览会学术性建构历程及现象剖析
    引言
    第一节、市场体制中我国艺博会学术性建构的17年衍变
        一、1993——1996年:学术与市场结合的尝试
        二、1997——2004年:学术与市场的磨合
        三、2004年以来:学术与市场的逐渐融合
    第二节、我国艺博会在市场化进程中的问题呈现及深层剖析
        一、参展主体混乱
        (一) 现象呈现:个体化经营、私下交易、行画充斥
        (二) 深层剖析
        二、藏家群体缺失
        (一) 现象呈现:藏家基础薄弱、高学术含量作品遭市场冷遇、成交量偏低
        (二) 深层剖析
        三、专业定位不明
        (一) 现象呈现:艺术博览会变身艺术类产品大杂烩
        (二) 深层剖析
        四、税收瓶颈制约
        (一) 现象呈现:贸易壁垒阻碍业态顺利发展
        (二) 深层剖析
    小结
第三章、当代我国艺术博览会价值目标的拟设
    引言
    第一节、学术性与商业性的共赢
        一、市场与学术:从博弈走向互惠的时代趋势
        二、学术价值在当代两级市场(博览会与画廊)中的体现
        (一) 商业与学术的两翼共振:当代艺博会之圭臬
        (二) 学术性视野下的画廊经营:从品质到品牌
        三、艺术展会市场中的商业合作行为:从助力到获利
    第二节、艺术博览会与画廊、艺术家、藏家良性市场关系的确立与维护
        一、当前我国艺术市场的级别失序与艺博会的市场身份定位
        (一) 错位的产生
        (二) 纠偏与理序:定位的意义
        二、通过规范画廊市场行为建立与艺术家的间接合作
        三、培养与引导藏家开拓艺术消费市场
    第三节、艺术在市场形态下的有益传播
        一、艺术市场中文化主体价值的传递
        (一) 我国当代艺术市场中文化价值传递的失误现象解析
        (二) 从完善市场机制到承担文化责任
        二、市场传播对艺术推广与教育功能的实现
        (一) 作为媒介的艺术博览会
        (二) 当代艺博会对艺术教育功能的承载与体现
    小结
第四章、当代我国艺术博览会学术性建构的现实策略
    引言
    第一节、"巴塞尔模式"的启示:"学术引领市场"理念下的市场机制生成
        一、会展的核心理念:学术引领市场
        二、会展的品质保障:严格的遴选与管理机制
        三、会展的活力之源:内在创新机制
    第二节、会展准入制的建立——学术性保障的前提
        一、准入制:市场规范与学术保证的互证关系体现
        (一) 准入制的历史动因与内外之差
        (二) 艺博会与画廊双向审视的实现
        二、从"画廊博览会"的产生与发展看我国艺博会准入制的必要性与有效性
        (一) "画廊博览会"的出现与表现
        (二)、传统形态展会的对比性存在
    第三节、定位与品牌战略——学术性的载体与依托
        一、当代的艺术博览会定位应体现出"专业主题"与"市场方向"的复合
        (一)、对比性分析:以"CIGE"、"艺术北京"、"ShContemporary"为中心
        (二)、问题呈现及对策
        二、以学术创新为基点与核心的品牌战略实施
    第四节、文化资源的整合与联动——学术性的延展与综合呈现
        一、作为"城市事件"的艺博会对城市文化的彰显与互动
        (一) 表征与互动——城市文化视野下的艺术博览会
        (二) 我国的艺博会与城市文化——以北京、上海为中心
        二、资源整合带动下"展——会——节"联动效应的发生
        (一) "展——会——节"从模式到效应
        (二) 从"艺术北京"看"展——会——节"联动模式在我国的可行性
    小结
结语:艺术博览会——市场中的一场艺术盛宴
参考文献
文中所附图、表情况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附录:艺术博览会业界访谈录
中国艺术博览会主要创办者之一王仞山访谈录
"艺术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执行总监董梦阳访谈录
中艺博国际画廊博览会(CIGE)总监王一涵访谈录
第三届上海艺术博览会当代艺术展总监秦思源访谈录
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组委会秘书长秦宏奇访谈录
艺术中国艺术博览会总监姚薇、副总监杨帆访谈录
文化部文化市场司副司长张新建访谈录
"长征空间"画廊总监卢杰访谈录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总监郑林访谈录
BOERS-LI画廊总监皮力访谈录
当代艺术收藏家张锐访谈录

(3)北京会展建筑发展状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念界定与研究对象
        1.1.1 会展的含义
        1.1.2 会展业
        1.1.3 会展经济
        1.1.4 展览会
        1.1.5 会展建筑的定义
        1.1.6 会展建筑的类型特征
        1.1.7 北京会展建筑发展阶段
    1.2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1 会展业与会展经济的高速发展
        1.2.2 我国会展建筑的高速建设
        1.2.3 我国会展建筑由粗放型、单一型向集约化、多元化方向发展
        1.2.4 研究北京会展建筑的发展状况对我国会展建筑建设的意义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技术路线与方法
    1.5 研究工作基础
    1.6 本文的逻辑结构
    1.7 国内外研究现状
        1.7.1 国外研究现状
        1.7.2 国内研究现状
第二章 世界会展业及会展建筑发展概述
    2.1 会展活动、会展业和会展经济的发展历程
        2.1.1 会展业的特点
        2.1.2 世界会展业的发展历史
        2.1.3 世界会展业的发展现状
    2.2 会展建筑的发展历史
        2.2.1 会展建筑发展的古代与近代时期
        2.2.2 现代时期
        2.2.3 当代会展建筑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北京会展业的发展
    3.1 中国会展业的发展历程回溯
        3.1.1 古代时期(原始社会末期~1840 年)
        3.1.2 近代时期(1840~1949 年)
        3.1.3 现代时期(1949~至今)
    3.2 中国会展业现状
    3.3 北京会展活动的历史回溯
        3.3.1 北京地区商业贸易活动的缘起(西周至清朝末年)
        3.3.2 建国前北京的商贸展览活动(清朝末年至1949 年)
        3.3.3 建国后北京会展业的发展(1949 年~2001 年)
        3.3.4 入世后北京会展业的发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北京会展建筑发展历程
    4.1 中国会展建筑发展历程
        4.1.1 萌芽时期(解放初期至20 世纪80 年代)
        4.1.2 变革时期(20 世纪80 年代至本世纪初)
        4.1.3 发展时期
        4.1.4 当今我国展览场馆分布状况
    4.2 建国前北京早期商贸场所的建设情况及特点
        4.2.1 集市的出现
        4.2.2 市的发展
        4.2.3 商铺的出现
        4.2.4 街的产生
        4.2.5 封建王朝的首都商业产生
        4.2.6 庙市的兴盛
        4.2.7 专业集市的形成和庙会开始具有商业会展的功能
        4.2.8 北京劝业场——中国最早意义的展览馆
    4.3 建国初期北京会展建筑建设情况及特点
        4.3.1 北京展览馆
        4.3.2 全国农业展览馆
    4.4 改革开放后北京会展建筑建设情况及特点
        4.4.1 中国国际展览中心
        4.4.2 中国国际贸易中心
        4.4.3 北京国际会议中心
    4.5 2001 年中国进入WTO 北京会展建筑建设情况及特点
        4.5.1 北京海淀展览馆
        4.5.2 北京经开国际汇展中心
        4.5.3 全国农业展览馆新馆
        4.5.4 北京锦绣大地展览中心
        4.5.5 国家会议中心
        4.5.6 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
        4.5.7 北京国际花卉物流港
        4.5.8 北京九华国际会展中心
    4.6 北京地区现存会展建筑的现状对比分析
        4.6.1 北京现有13 个会展场馆的历史及规模对比分析
        4.6.2 北京会展建筑分区的发展变化
        4.6.3 北京会展建筑的选址
        4.6.4 北京会展建筑的建造模式
        4.6.5 北京会展建筑的展厅设计
        4.6.6 北京会展建筑的室外场地
        4.6.7 北京会展建筑的会议室配比
        4.6.8 北京会展建筑的停车与交通环境
    4.7 北京地区会展建筑投资与经营管理现状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借鉴与比较
    5.1 当代北京、上海、广州会展建筑现状比较
        5.1.1 当代北京会展建筑基本概况与特点
        5.1.2 2008 年奥运会给北京会展建筑的契机与影响
        5.1.3 当代上海会展建筑基本概况与特点
        5.1.4 2010 年世博会给上海会展建筑的契机与影响
        5.1.5 当代广州会展建筑基本概况与特点
        5.1.6 2010 年亚运会给广州会展建筑的契机与影响
    5.2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6.1 制约北京会展建筑发展的主要问题
    6.2 当代北京会展建筑发展趋势
        6.2.1 北京会展建筑发展具有独特的条件和环境
        6.2.2 北京会展建筑发展的历史机遇
        6.2.3 北京会展建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6.3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意象与抽象——博物馆建筑形态构成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图表目录
1 概 论
    1.1 博物馆建筑概述
        1.1.1 概念及发展过程
        1.1.2 现状及问题分析
        1.1.3 特殊地位及分类
    1.2 博物馆建筑的层次结构
        ①物质实在层
        ②形式符号层
        ③意象世界层
    1.3 博物馆建筑的形态
        1.3.1 形式与形态
        1.3.2 形态的抽象性特征与意象性特征
        1.3.3 博物馆建筑形态的演变
2 博物馆建筑形态中的意象
    2.1 意象概述
        2.1.1 意象的结构
        2.1.2 意象的生成
        2.1.3 意象的类型
    2.2 建筑意象的概念和意义
        ①功能意义
        ②约定的习俗意义
        ③象征意义
    2.3 建筑意象中意与象的关系
        2.3.1 形象作为意义的记号
        2.3.2 形象作为意义的绘画
        2.3.3 形象作为意义的符号
    2.4 博物馆建筑的意象
        2.4.1 博物馆建筑意象的演变与发展
        2.4.2 博物馆建筑意象的特殊职能
        ①提供背景
        ②内涵象征
        ③自身展品
        2.4.3 典型博物馆类型的意象
        ①纪念性博物馆
        ②历史文化博物馆
        ③艺术博物馆
        ④科技博物馆
3 博物馆建筑意象的形态塑造
    3.1 情感意象的形态塑造
        3.1.1 情感的交流
        3.1.2 意向性价值情感
        3.1.3 场景
        3.1.4 创作手法
    3.2 文脉意象的形态塑造
        3.2.1 要素与结构
        ①要素提取
        ②同构同素
        ③异构同素
        3.2.2 类型思想的运用
        ①类型概述
        ②类型的意义
        ③类型的运用
        3.2.3 符号思想的运用
    3.3 自然意象的形态塑造
        3.3.1 生态美学的特征
        3.3.2 生态美学的形态策略
4 博物馆建筑形态中的抽象
    4.1 抽象艺术与建筑形态
        4.1.1 现代抽象艺术简述
        ①抽象艺术定义
        ②抽象艺术分类
        ③抽象艺术特征
        4.1.2 抽象绘画与建筑抽象形态
        ①立体主义
        ②荷兰风格派
        ③俄国构成主义
    4.2 建筑抽象形态的特征
        ①简洁性
        ②通透性
        ③形而上
    4.3 建筑抽象形态的特殊表现力
        ①时空的描述
        ②光影的描述
5 博物馆建筑抽象形态塑造
    5.1 构成式抽象形态
        5.1.1 几何与构成
        5.1.2 构成的要素
        ①线
        ②面
        ③体
        5.1.3 构成的方式
        ①加法与减法
        ②扭曲与旋转
        ③集聚与辐射
        ④散乱与轴向
        5.1.4 场力与构成
        ①尺度与比例
        ②重心与均衡
        ③建筑力与场
        5.1.5 同构与构成
        ①呼应与母题
        ②解构与同构
        ③等级与同构
    5.2 雕塑式的抽象形态
        5.2.1 理性的塑造
        5.2.2 感性的塑造
    5.3 技术式的抽象形态
        5.3.1 高技的抽象
        5.3.2 结构的抽象
        5.3.3 机器的抽象
6 博物馆建筑形态的多元化发展
    6.1 博物馆形态多元化趋势
        6.1.1 功能的多元化
        6.1.2 观念的多元化
    6.2 博物馆形态多元化对策
        6.2.1 抽象形态与意象形态的拼贴
        6.2.2 博物馆建筑形态的信息化
        6.2.3 博物馆建筑形态的艺术化
致 谢
参考文献

四、2004年,巴塞尔国际馆将以崭新面貌迎接展商(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期30年室内设计艺术历程研究[D]. 董赤. 东北师范大学, 2010(11)
  • [2]当代我国艺术博览会的学术性建构历程与问题研究[D]. 武洪滨.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0(09)
  • [3]北京会展建筑发展状况研究[D]. 张伟. 华南理工大学, 2009(S2)
  • [4]意象与抽象——博物馆建筑形态构成初探[D]. 阳洋. 重庆大学, 2004(01)
  • [5]2004年,巴塞尔国际馆将以崭新面貌迎接展商[J]. 夏昀. 钟表, 2003(04)

标签:;  ;  ;  ;  ;  

2004年,巴塞尔国际馆将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参展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