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吉林省电力市场负荷预测及竞价模式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王权[1](2021)在《基于多时间尺度耦合的电力市场交易结算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多时序交易及其结算是电力市场的关键核心组成部分,既直接关乎市场成员的经济利益,也影响市场的安全稳定运营。随着我国新电改的持续有效推进,电力交易将呈现多类型、多模式、多层级的特点,对价格形成机制和结算模式的适用性提出了新的挑战以及更高的要求。因此,亟需系统深入研究国内外成熟电力市场的结算业务模式,不断优化市场交易结算逻辑关系,为我国完善新形势下的连续结算试运行提供重要借鉴价值,确保电力市场的稳定有序、高效运行。结算模式不仅包含各类电力交易的量、价匹配关系,而且涉及相关市场主体的结算耦合关系等。由于我国电力市场初级阶段“统一市场、两级运作”的顶层设计结构,计划与市场电量长期并存的局面,以及不同区域电力市场模式的差异,进一步增加了市场结算的复杂性。本文总结归纳国内外不同电力市场模式下的结算实践,分析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电能量交易及其分解执行的特殊性,顶层设计电力市场交易结算体系,即电力市场交易、合约分解执行、结算以及信用评价;在梳理电力-电量平衡以及电价形成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契合度更高的合约分解方法,揭示了电力市场环境下偏差电量的结算原理;在明晰电力交易、合约分解与执行以及市场结算之间关系的背景下,提出了适用于中长期电力市场的发用解耦双结算和计划、市场解耦结算模式,以及兼顾市场运营成本的电力现货市场预结算模式,构建了发电侧和用电侧结算模型,阐释了电力市场不平衡资金产生及其分类结算管理方案,从而进一步厘清相关电力市场主体的结算关系;最后,采用德尔菲、AHP方法构建省级电力市场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并分别计算发电企业、售电公司、电力用户指标比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结算模式有助于促进省级电力市场结算机制设计的兼容性和提升市场规则制定的合理性、科学性,降低电力交易中心独立运营与建设成本。本文通过研究多时间尺度耦合的电力交易市场结算功能,结合新形势对结算业务提出的新要求及需要完善的问题,顶层设计兼容多种交易类型与市场模式的交易结算体系,能够为兼顾各市场主体利益和市场效率的结算业务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从而降低结算风险,提高结算效率。
张政[2](2021)在《电力市场环境下风电商决策模型研究》文中认为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举措。同时,随着以风电、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全面去补贴及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新能源参与市场交易成为当今及未来一个避免不掉的话题。当前,电力市场建设情况较为复杂,同时可再生能源消纳保障机制又促成电力市场的架构更为丰富,除常规电力市场外,又将涌现出诸多与可再生能源、消纳责任权重密切联系的市场。风电商应把握国家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大局,创新发展理念与发展模式,在多市场环境下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获得更大收益。本文首先介绍了常规电力市场中电力现货市场的相关基础理论及消纳责任权重机制下电能量与绿证耦合的机理,同时概括总结了可再生能源消纳保障机制影响下,相关主体的消纳责任完成方式,为风电商参与多市场交易奠定了基础。常规电力市场环境下,风电商可选择在现货市场中以报量报价或报量不报价等方式参与申报,基于此建立了风电商日前市场出清模型及风电商的收益模型,并通过算例仿真验证了风电商参与日前市场出清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风电商的报价若低于常规机组报价水平,则能够实现申报出力的全部出清。在报量方面,风电商基于预测出力的申报出力与实际出力将出现一定偏差,进而影响风电商的收益。在一定偏差考核模式下,风电商需以尽可能高的预测准确度获取更高的收益。在消纳责任权重机制下,风电商可参与电能量与绿证耦合的可再生能源电力市场及绿证市场,获得额外的绿证收益。同时,随着市场进一步成熟,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不足省区的风电商不仅以卖方角色参与市场出清,而且可代理省内消纳责任主体以买方角色参与跨省区可再生能源购电。风电商参与该环境下的多市场决策在时间及空间上相互影响,基于此构建省内-省间双层决策模型,上层模型为考虑省内消纳责任主体考核的市场出清模型,下层模型为风电商作为省间购电商的最优购电模型。算例分析探究了消纳责任权重对省内电力市场运行成本、绿证购买量、风电商收益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风电商通过参与多市场交易,可显着提升市场竞争力及收益水平,同时达到了消纳更多可再生能源的目的。论文的研究工作为风电商在可再生能源消纳保障机制下创新交易方式提供了新思路。
邢通[3](2020)在《大规模风电参与电力市场交易机制及优化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5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9号),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开启,确定了“管住中间、放开两头”的体制架构,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几年的发展,我国电力市场建设成效初显,中长期交易市场实现常态化运行,八个现货市场试点稳步推进,中长期交易为主、现货交易为补充的电力市场体系初具雏形。在此基础上,以风电为代表的新能源发展环境发生很大变化,随着发用电计划放开比例逐步扩大,传统的全额保障性收购政策将退出舞台,市场成为新能源消纳的重要途径。由于风电的波动性和随机性,风电参与市场存在天然劣势,如何根据我国实际情况设计风电参与中长期、现货、辅助服务等全市场体系交易机制,从而实现新能源消纳的目标,是我国电力市场建设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重点考虑风电的消纳问题,从中长期市场到现货市场,由日前市场深入到实时市场和辅助服务市场,研究电力市场交易机制及优化运行,针对我国可再生能源消纳保障机制研究省间风电交易策略,主要研究容如下:(1)概述了国内外电力市场发展现状及交易体系。首先从国外典型电力市场的发展现状展开研究,总结了美国、英国、北欧等国家电力市场的基本情况,分析了各国的电力工业概况和电力改革进程;然后,根据上述各国电力市场现状,从市场运营机构到市场管理等方面介绍了我国的电力市场交易体系;最后,立足电力体制改革的大环境,结合经济发展、资源禀赋等实际情况,基于风火打捆参与电力中长期合约交易、风光储协同参与短期交易电量、风电调峰辅助服务交易三方面分析了风电参与多级电力市场交易路径,为后续章节的电力交易优化模型和运营模式的研究做出铺垫。(2)提出了风电-火电参与电力中长期合约交易优化模型。首先,建立了年度双边协商交易、月度集中竞价交易、挂牌交易的电量确定和电价确定模型,简述了中长期市场合约电量的年分解到月、月分解到日、日分解到时的分解方式。然后,提出了风电和火电参与电力市场的两种方式,综合考虑系统备用、弃风惩罚、绿证交易等问题,基于此建立风火独立参与市场交易模型和联合参与市场交易模型,在满足功率平衡、系统备用等约束条件下研究发电侧收益最大的问题。最后,算例分析结果表明风电和火电联合参与电力市场与单独参与相比,具有额外效益,克服了风电出力波动给系统带来的威胁,有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3)提出了风险中立情景和风险非中立情景下的风-光-储参与电力日前交易优化模型。首先,建立了风-光-储系统不确定性分析模型及其处理方法;其次,分别构建了风险中立情景下的风-光-储独立参与日前交易和合作参与日前交易的优化模型。然后,构建了基于CvaR的风险非中立下风-光-储参与日前交易优化模型,研究在不同风险置信水平情景下,风-光-储协同参与电力日前交易的效益。最后,选取了典型地区进行了算例分析,提出了考虑清洁能源出力不确定性及风险性的风-光-储协同参与电力日前交易的最优策略。(4)提出了风电-抽水蓄能电站参与电力实时竞价交易模型。风电-抽水蓄能联营能够增加风力发电的消纳率,且风电-抽水蓄能系统由于具有了一定的功率调控能力,其参与电力实时市场获得了盈利的能力。针对风电-抽水蓄能联营参与多时间尺度电力现货市场竞价的问题,考虑风电出力及市场结算价格的不确定性,关注日前市场与实时市场的联动关系,构建了风电-抽水蓄能系统多时间尺度竞价优化模型,在长时间尺度风电-抽水蓄能竞价优化模型中,对风电出力及实时市场平衡价格的不确定性,分别使用随机优化技术和鲁棒优化技术进行处理,并构建了基于条件风险机制(Conditional Value at Risk,CVaR)的日前出力申报决策优化模型;在短时间尺度风电-抽水蓄能竞价优化模型中,引入模型预测控制(model predictive control,MPC)方法,基于支持向量机模型(Support Vector Machines,SVM)对风电出力及实时市场平衡价格进行滚动预测,并构建了实时出力申报决策优化模型对控制变量(实时市场出力申报量)进行控制优化,最后,加入反馈矫正环节形成闭环控制,从而实现实时市场竞价的滚动优化过程,通过滚动优化,实现不确定性变量的提前预测值与实际发生值的逼近,保证实时竞价优化结果的准确性。(5)提出了火电-储能-需求响应联合参与风电调峰交易和效益补偿优化模型。从源荷两侧入手,引入需求响应机制,提出火电机组不同调峰阶段能耗成本模型,构建火电、储能与需求响应联合开展风电调峰交易优化模型;进一步,对比分析火电、储能、风电和需求响应合作和非合作时的运营收益,通过分析不同主体的效益变动情况,引入Sharply值法,构造火电、储能、需求响应联合调峰交易补偿机制;最后,选择中国东北某局域电网作为仿真对象。所提多源调峰交易成本测算模型,有效描述了不同调峰源的调峰成本。所提火电、储能、需求响应多源调峰交易多目标优化模型,能够兼顾调峰交易的经济性和环境性。相比火电、储能、需求响应独立调峰情景,当火电、储能和需求响应联合调峰时,调峰交易方案达到最优,表明两者间具有协同优化效益。所提火电、储能、需求响应多源调峰交易补偿机制,实现各调峰主体均能按照贡献率获取增量收益,实现调峰效益的最优化分配。(6)分析了风电参与跨省区电力市场消纳交易保障机制。首先,从政策内容解析、政策制定历程与调整、政策作用影响三个方面展开,梳理了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政策。然后通过分析累计消纳权重达标值和测算电力交易需求量,建立了跨省区需求量交易模型和风电消纳水平评估模型,并以某省电网为研究对象进行实例分析,结果表明,进一步完善可再生能源电力市场交易机制能够打破省间市场交易屏障,通过市场化方式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纳量。最后,从市场机制短期发展、运行机制短期发展、可再生能源消纳机制远景三个方面给出风电参与可再生能源消纳机制的发展建议,针对可再生能源参与市场面临的问题,需要不断完善市场交易机制,形成科学合理的消纳权重责任考核机制,促进清洁能源消纳量。
郭洪武[4](2020)在《可再生能源多能协同调度优化及效益均衡模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能源是人类生产经营活动所必需的要素。现阶段,我国能源开发和利用面临两个方主要矛盾,一是供给侧传统能源日益枯竭和需求侧用能需求持续快速增长的矛盾,二是环境压力日益增大与高排放能源消费结构的矛盾。自2014年6月13日,习总书记做出能源供给侧与消费侧革命等部署,能源系统低碳转型的变革便加快推进,逐渐提高可再生能源(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等)占比是推进能源系统低碳转型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在强有力的政策支撑下,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快速发展,2018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高达1.87万亿千瓦时,占全年总发电量的26.7%,但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尤其以风电和光伏发电为主的发电系统的出力具有极大的波动性和随机性,在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容量日益增大的形势下,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将迎来挑战,以上问题如果从电力装机角度来研究,可以发现,我国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时间节点规划、区域平衡、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出现了偏差,如缺乏风电、光伏电站与常规电源协调运行机制,且缺乏统筹协调常规发电企业、电网企业、电力用户间利益关系机制。随着多能互补物理系统与数学模型的研究逐渐深入,多类型乃至异质能源的协同利用为解决可再生能源消纳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本文以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为主线,对可再生能源多能协同调度优化及效益均衡模型进行研究,并结合多类型可再生能源消纳情景,分别构建各有侧重的多能协同调度优化模型,文章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研究了我国可再生能源并网、弃能和投资规划现状,梳理了美国、英国、德国为代表的国外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相关政策,同时,结合可再生能源在我国的发展现状,总结了我国有利于推进可再生能源多能协同互补利用的经验启示。指出多类型电源集成系统、可再生能源集成综合能源系统和分布式可再生能源集成多能互补的利用路径,为后续开展多能协同调度优化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2)考虑风光发电机组出力特性和水火发电机组(包括抽水蓄能机组)调峰性能,分别建立风-光-蓄(抽水蓄能)与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系统调度优化模型,风-光-蓄系统调度模型以系统运行成本最小和系统污染排放量最小为目标,侧重研究多目标调度中经济目标和环境目标的权重分配,并运用了计及约束上下限和基于粒子群变异策略的信息共享方法对粒子群算法进行改进,以提高算法收敛精度。风-光-水-火-储系统调度模型以社会福利最大和系统运行成本最小为目标,侧重研究风、光机组参与下出力不确定性对系统日前调度的风险。算例结果验证了本章设计模型及算法的有效性。(3)运用鲁棒优化的思想,基于能源集线器模型建立了竞价环境(北欧电力市场及天然气市场)下的区域综合能源购售能竞价优化模型,针对系统出力和能源价格的不确定性,分别使用了基数型不确定集和拉丁超立方抽样后k-means聚类场景削减的处理方法,并以热电联产系统和电转气系统为核心组件,基于经济调度构建了可再生能源集成综合能源系统的运行优化模型。(4)选取农村微电网、海岛微电网和虚拟电厂三种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利用情景,分别建立其调度优化模型,农村微电网多能协同调度优化模型侧重研究农村用能特性及分时电价下的系统运行优化,海岛微电网多能协同调度优化模型侧重研究不同程度风、光机组出力不确定性扰动下的系统运行优化,虚拟电厂多能协同调度优化模型侧重研究P2G参与下的虚拟电厂竞价策略优化。(5)研究可再生能源多能互补系统多主体的效益分配问题,构建了基于改进的Shapley值法和改进的Banzhaf值法的可再生能源多能互补系统多主体效益分配方法;构建了包含风-光-火的可再生能源多能互补系统结构与对应的交易策略;然后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可再生能源系统独立运营和合作运营情景下的净收益计算模型;再者,考虑供需平衡、机组出力等约束条件构建了以净收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可再生能源系统优化运营模型。
陈杰[5](2020)在《碳市场对电力现货市场影响的模拟研究》文中提出为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充分发挥市场在电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中国正加速推进全国碳市场和电力市场建设。碳市场建设以电力行业为突破口,已率先开展交易;而电力现货市场作为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核心,仍处于试运行阶段。目前两种市场机制运行相对独立,电力现货市场建设方案中也未充分考虑碳交易对市场出清的影响。基于此,本文以吉林省为例分析碳市场对电力现货市场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影响。吉林省供暖季较长,且电源结构以热电联产机组为主,热电矛盾突出。选择吉林省进行电力现货市场模拟对如何在保障供暖的条件下,有效化解煤电产能过剩以及完善碳市场与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本文以运行成本为评价指标,综合考虑电力平衡(包括外送电出力)、负荷备用、机组最大最小出力、供暖必开最小出力等约束条件,建立基于动态排队法调度的单边交易电力现货市场;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机组自身的二氧化碳排放因子、碳配额免费分配基准线值、碳排放成本传导率以及通过混合面板回归模型预测的碳价计算得出机组的碳排放成本,以此考虑碳市场对现货市场的出清结果以及不同容量煤电机组的利用率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等的影响。根据市场模拟可得如下结论:(1)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推进碳市场的关键。由政府主导的碳排放权强制分配和考核是形成碳市场的重要前提;而电力现货市场交易规则以及市场竞价空间的大小将影响碳排放权的使用与交易,是发挥碳市场的重要基础。(2)碳市场在电力低碳转型中占有重要位置。碳市场增加了大容量低能耗机组的成本优势,同时减少了低效机组在现货市场中的表现,能进一步挖掘煤电节能减排的潜力。(3)碳市场还需配套相关辅助服务市场机制。实施碳市场会导致部分供暖低效的机组退出现货市场交易,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难度;而且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发电比例的提高,也会对电网安全调度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为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地运行,碳市场还需配套相关的辅助服务市场,激励煤电机组进行灵活性改造。
于岩[6](2020)在《HNJT电厂目标市场营销策略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02年我国实行了电力体制改革,将原有的电力行业转变成为“厂网分开,竞价上网”的电力市场。2015年,我国批准深圳作为第一个输配电价改革试点地区,使得电力体制改革又向前迈进了一步。2018年,我国为了进一步深化改革,发布了电力现货市场系列规则,标志着我国发电侧电力现货市场的不断完善,并于2019年,我国开始在全国八个省份实行电力现货方案试点。根据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方案,将摒弃传统由国家统一管理,电力企业参与的市场竞争模式。建立了由发电企业发售电、发电公司为法人的售电实体、电网企业输配电的市场化新模式。旨在通过竞争主体竞价上网、自负盈亏等方式,进一步深化电力改革成果,促进社会整体发展。因此针对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发电企业如何针对电力市场格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并着手根据变化作出相应的企业营销策略的调整,成为现有发电企业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HNJT电厂的生产经营实际情况,通过对电厂所处电力市场进行细分,选择适合电厂发展的目标市场,并根据选定的目标市场,明确电厂的市场定位。并最终确定HNJT电厂营销策略:通过产品开发策略扩大市场规模;通过报价策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通过促销策略提高企业知名度;通过渠道策略提高企业用户粘性;通过公共关系策略协调社会关系、政府和上级公司,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并制定相应的营销保障措施,确保所制定的营销策略得以顺利实施。希望通过本论文的研究,能够较为清晰地梳理HNJT电厂市场营销策略,平衡电力生产和电力需求之间的关系,为HNJT电厂在面对未来日新月异的电力市场提供指导与支持,为电力行业的顺利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考。
贺廷柱[7](2019)在《电力体制改革下大用户直购电交易模式研究》文中提出大用户直购电交易模式又是电力体制改革的主要体现之一,党中央、国务院于2015年颁布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需要全力改革现有的电力体制,尤其是要侧重于对电力市场交易机制进行完善,不断推动电力交易体制改革,这也掀起了中国电力市场的新一轮改革。在《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出台之后,我国大用户直购电试点工作才正式结束,大用户直购电交易模式开始迈入发展期,对电力体制改革下大用户直购电交易模式进行研究,这也是我国电力市场与国际电力市场体制接轨的需要。通过探讨电力体制改革下大用户直购电交易模式,既有利于将竞争机制引入到售电侧,对于现行电力市场体制进行建立完善;又有利于实现用电企业、输电企业、发电企业三者多赢,还有利于对电力市场潜力进行挖掘,对于我国电力工业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具有极为重要作用。全文分六章,第一部分是问题提出,主要对研究背景与意义进行梳理,深入探讨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并提出了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电力市场理论基础及改革历程部分。第三部分是大用户直购电的发展部分。第四部分为电力体制改革下大用户直购电交易的优先竞价方法,首先,设计了大用户直购电交易优先策略,其次,建立了大用户优先级确定模型,再次,分析了大用户优先级确定方法。第五部分为电力体制改革下大用户直购电交易的电量预报策略,为了避免出现“峰谷颠倒”的情况,引入电量基准,并且以此为出发点来建立大用户电量预报模型,进而分析大用户之间预报电量的均衡点与矛盾点;并且基于灰色模型来进行电量预测,仿真结果表明:应用此策略之后,无论是大用户的购电费用,还是大用户的用电量均得到了明显地降低。第六部分为电力体制改革下多个大用户与多个发电企业的交易模式设计,进而能够让双方最终交易价格进行准确地确定,算例仿真结果表明:贝叶斯-混合策略具有较强的可行性,且较为先进,能够让大用户在购电交易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期望收益与更优策略,且能够按照对方信念来提高协商能力与信念更新能力,进而能够更好地与对手进行协商,最终实现交易环节最简洁化、谈判过程时间最小化。
王朔[8](2019)在《区域电力市场环境下发电企业竞价上网策略模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立多个开放性区域电力市场,推进实施发电侧市场竞争机制是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发电企业作为市场运行的主体,集电力生产与市场供应为一体。在区域电力市场竞争中,发电企业如何通过竞价策略获得最优中标电量和最优上网电价,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是企业可持续建设发展的核心问题。竞价策略的制定要同时考虑到多重制约因素以及环境条件的影响。而发电企业竞价策略本身就是一个多重策略组合。本文从系统论方法中的整体性、联系性、动态性与最优化原则出发,将发电企业竞价策略分解为基于发电成本的企业上网电价策略、基于产能投资补贴的企业和政府博弈策略、基于可能性测度的企业竞协博弈策略以及基于区域市场不同阶段条件下的企业竞价博弈策略等多重策略组合。结合博弈理论、优化理论、可能性测度等数学方法分别构建了相关竞价策略模型并优化求解。本文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发电企业参与区域电力市场竞价上网全过程中的竞价策略问题。本文从我国区域电力市场的内涵分析入手,研究了我国区域电力市场建设的合理性以及区域市场与电网公司的格局分布。通过对我国区域电力市场运营模式、区域发展现状、发电侧市场竞争格局、竞价交易模式以及发电企业竞价上网现状等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出有利于我国区域电力市场可持续运营发展的市场结构特征、交易机制特征、发电侧市场有效性特征和市场环境特征。研究了企业自身条件、竞争对手、市场环境以及电网情况等制约发电企业参在市场竞中赢利的影响因素。阐释了上网电价的形成机制与定价方式。分析了发电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时的竞价行为模式。基于发电成本因素,针对发电企业上网电价的制定,本文分别构建了经营期定价策略模型和会计成本定价策略模型。结合算例与敏感性分析,研究了两种上网电价定价策略对上网电价和企业赢利的影响情况。证明了两种上网电价定价策略的适用性。同时,基于政府对发电企业产能投资补贴对发电成本的调控作用,根据发电企业与政府在提升产能投资之间的资金匹配情况,本文构建双方投资配比博弈策略模型,通过对优化问题求解得出政府和企业在提升产能上的最优投资策略。基于我国发电侧市场供大于求的实际情况,本文在静态贝叶斯博弈模型基础上,引入Sigmoid函数,构建了发电企业报价与中标成功率的可能性测度模型。利用该模型的连续可微性质,对区域内各发电企业协同竞价和独立竞价进行量化的分析,分别建立区域内发电企业协同竞价策略模型和独立竞价策略模型。通过优化分析,得出企业在选择不同竞价策略时的最优策略求解方法。通过具体案例研究和MATLAB仿真模拟,刻画出发电企业基于其发电规模(企业最大发电功率)与选择各种竞价上网策略时,发电企业最优报价之间的关系。证明了发电企业协同竞价上网策略的优势。最后,根据区域电力市场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和完全竞争等三个阶段发电侧市场运营规律;参与竞争的发电企业自身特点和可能性报价情况,分别构建不同市场环境下发电企业竞价策略模型并进行优化求解与仿真。通过研究证明,在我国区域寡头垄断市场条件下,发电企业如果选择边际成本定价策略将造成企业利润趋近于0。提出可以采用对发电企业进行生产力约束的方法解决此问题。同时,基于生产力约束前提和市场竞争的实际情况,研究分析了发电企业有限次和无限次竞价博弈中竞价策略的优化求解,验证了有限次竞价博弈的发电企业收益情况。
刘海波[9](2016)在《东北电网风电调峰辅助服务机制完善及交易优化模型研究》文中认为节能减排政策的深入实施,促进了以风电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迅猛增加,特别是在2005年出台《可再生能源法》后,到2014年风电容量从1260MW提高到114609MW以上。在2009年,中国成为世界上风电发展最快的国家,在2015年,中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已经达到世界第一,占全球新增风电装机的比重约为28.4%。但与快速增加的发电装机规模趋势相反的是,中国风电利用水平逐年下年,特别是中国东北地区风电低效利用问题更为突出。在漫长的冬季取暖月份必须利用热电联产火电机组的容量来满足供暖需求时火电机组调的峰能力大幅度减弱对于促进东北电网的风电利用是一个重大的挑战。由于传统的十分严格的计划体制特征的管制政策在中国电力市场的运营中起着支配作用。随着中国风电的快速发展,严格计划体制已经成为了弃风量不断增加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与利用政府强大的控制力来促进风电发展的初始目的相违背。如何调整现有风电并网机制,引入不同的方法和政策,建立完善的风电调峰机制,对于解决改善东北电网当前风电消纳瓶颈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本文以东北电网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关于东北电网调峰辅助服务市场的相关研究,从改善现有调峰标准、建立风火发电权交易和借鉴两部制电价试点经验三个角度展开了火电深度调峰补偿机制完善及优化路径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及结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介绍了东北电网风电并网辅助服务市场的发展现状,提出了东北电网风电并网调峰辅助服务研究的背景意义,总结了澳大利亚、美国、新英格兰、北欧辅助服务发展现状以及中国东北区域、西北区域、华北区域和华中区域等六个区域辅助服务市场发展现状,并从机制设计、技术创新、政策制定等角度总结了风电调峰补偿国内外研究现状,为开展东北电网风电调峰辅助服务机制完善及交易优化模型的研究奠定了现实依据。(2)建立了东北电网现有调峰服务补偿机制调峰优化模型。首先,介绍了东北电网调峰辅助服务市场现状、问题及改善途径,主要途径有调整基本调峰率、完善考核机组发电计划完成率和拓展调峰补偿范围。然后,引入K-measn聚类分析方法,选取了火电机组调峰标准聚类指标,建立了火电机组调峰辅助服务补偿模型。最后,以东北电网为实例,算例分析显示所提模型能够用于设置东北电网风电基本调峰率,能够根据机组装机容量设定调峰率范围。(3)提出了东北电网火电调峰辅助服务成本测算模型。首先,分析了风电对火电发电绩效的影响,主要包括对火电出力的影响、对火电启停次数的影响和对火电发电煤耗的影响。然后,建立了火电机组参与风电调峰调度优化模型,主要包括风电出力场景模拟方法、火电调峰调度优化优化模型和调度模型求解算法三个部分。最后,以辽宁电网为实例对象,设定了基准弃风方案、中弃风方案、低弃风方案和零弃风方案,测算了辽宁电网火电参与风电调峰辅助服务成本。(4)构建了基于发电权交易的东北电网调峰补偿优化模型。首先,从发电权交易的基本内容与特点、交易方式与组织、交易撮合与结算三个方面介绍了发电权交易机制。然后,将风电发电商拟增发的弃风电量看作发电权,引入发电权交易建立了火电调峰效益优化模型,并提出了相应的求解算法。最后,引入合作博弈理论,建立了火电调峰补偿模型,并以辽宁电网为实例,对所提模型进行了实例分析,结果表明发电权交易能够分摊部分风电并网超额收益给火电机组,有利于激励火电参与风电调峰辅助服务。同时,Sharply值法能够根据各参与主体的贡献率重新分配风电并网超额收益,有利于均衡各市场主体的基本收益和促进风电调峰辅助服务市场的完善发展。(5)建立了基于两部制电价的东北电网调峰辅助补偿模型。首先,以完全竞争市场为背景,分别介绍了完全竞争市场的基本内容、MCP电价机制和两部制电价的基本内容。然后,构建了完全电力市场下火电调峰成本测算模型,主要包括风火电市场竞价收益模型、机组投资收益逆推模型和火电调峰成本测算模型。最后,建立了基于两部制电价的火电调峰补偿机制,并以辽宁电网为实例,对所提模型进行了实例分析,实例结果表明两部制电价能够用于指导东北电网调峰辅助补偿,在保障可再生能源发电基本收益的同时,通过设定电量电价为可再生能源发电提供电量电价收益,有利于激活风电调峰辅助辅助市场空间,均衡风电调峰辅助服务各参与方利益诉求。(6)提出了东北电网跨省调峰资源交易机制及改善途径。研究了促进东北电网风电大规模利用的跨省电力交易机制问题,主要包括五个内容,分别是国外促进风电大规模利用的电力交易及对中国的借鉴,中国跨省跨区电力交易分析,东北地区跨省跨区交易情况,现行中国跨省跨区交易机制限制风电大规模利用的主要因素,完善电力交易机制,促进东北电网风电大规模利用的政策建议。为了建立跨省调峰交易机制,引入发电权交易活跃电力市场,促进电力跨区交易。建立环境导向的电力交易定价机制,加大对电力交易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并通过标杆管理增加电网公司消纳风电并网的积极性。
张晨[10](2016)在《售电放开政策下电力交易多方主体利益分析模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将在进一步完善政企分开、厂网分开、主辅分开的基础上,按照管住中间、放开两头的体制架构,有序放开输配以外的竞争性环节电价,有序向社会资本开放配售电业务,有序放开公益性和调节性以外的发用电计划。售电市场因其自然垄断性较弱,改革的阻力相对较小,成为政府部门、专家学者和社会公众的关注聚焦点。售电侧放开市场机制下的电力交易模式是对电力改革顶端设计方案的具体承接和实际执行,是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售电放开政策为出发点,本文围绕电力体制改革历史进程,对新形势下的电力市场运营机制,各交易主体的准入和评价,电网企业、发电商、售电商的经济行为等相关问题展开研究。以电改相关政策为研究背景,从原则层次、竞争性市场、售电侧三维空间、一般性思路以及阶段划分等方面对售电侧放开的涵义进行界定和剖析。根据电力交易模式进行分类,对电力双边交易、电力集中交易两种模式进行对比分析。给出我国电力市场运营机制框架,从两个维度对合同市场进行划分;其次,从月度竞价市场、日前市场、实时平衡市场、辅助服务市场等4个层面对电力现货市场和辅助市场进行了划分;再次,对零售市场运行、交易、电价制定等模块进行分析。售电放开政策下的电力市场准入机制,是电力体制改革的基本环节。本文结合相关政策,利用综合评价方法以发电侧和用户侧2个角度对电力交易各主体的准入条件进行界定。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对各指标进行赋权,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对发电商、大用户和售电商3类主体的准入进行评价与排序。根据电力市场实际情况以及市场容量,按照排序结果选择合适的企业参与电力交易。售电侧的放开使电网企业的赢利模式发生改变,电网企业角色转变为对电力交易收取输配电费的服务性企业。一方面,电网企业作为输配电公司保有输配收益,根据核定原则对电网企业输配电成本进行核算,建立输配电价水平测算模型,模拟改革前后电网企业利益变动情况。另一方面,电网企业可成立售电商参与售电市场竞争,根据电网企业保底服务建立电网企业售电业务利益模型,探讨保底居民类用户电力下的输配电价补贴问题。售电侧改革后的发电商交易模式转变为面向售电商的直接交易。对不同情景下发电商利益进行模拟分析,设定情景包含单一发电商与单一售电商交易、多发电商与单一售电商交易2类。在探讨“一对一”模式时,以中长期合同交易为背景,研究发售双方交易时的电价谈判问题,根据Zeuthen决策建立贝叶斯学习模型,提出一个发电商与售电商之间逐步估算对方底限的电价谈判策略。对于“多对一”模式,发电商之间存在竞争现象,根据平均对手法与静态贝叶斯纳什均衡理论建立报价策略模型,探讨发电商的报价策略。售电侧的放开将带来一个新角色-售电商,售电商作为电力终端用户与发电商之间的中介,其经济行为及购售电模式对上下游电力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在购电方面,研究作为中长期合约之一的差价合约下的售电商的购电策略。利用Stackelberg模型分析售电商之间存在联盟时,对电力交易市场价格的影响,借助夏普利值法建立售电商联盟合作利益均衡模型,研究联盟内各售电商的利益分配策略。在售电方面,用户负荷预测的准确度对售电商收益有较大影响。当市场出现多家售电商博弈时,测算由于负荷预测不准确带来的额外成本,模拟不同情景下电力现货市场交易电价情况,对售电商的利润变动情况进行分析。
二、吉林省电力市场负荷预测及竞价模式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吉林省电力市场负荷预测及竞价模式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多时间尺度耦合的电力市场交易结算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创新点 |
1.4 本论文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电力市场交易基础理论研究 |
2.1 电力市场 |
2.1.1 我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 |
2.1.2 电力市场结构 |
2.2 电力市场交易 |
2.2.1 电力市场交易的经济学基础 |
2.2.2 电力中长期市场交易方式 |
2.2.3 电力现货市场模式 |
2.3 电力电量平衡与价格形成原理 |
2.3.1 电力市场交易电力电量平衡 |
2.3.2 电力市场交易电价形成 |
2.4 市场化分时峰谷电价 |
2.4.1 市场化交易峰谷分时电价模式 |
2.4.2 执行情况及问题分析 |
2.4.3 省级电力市场峰谷分时电价模式应用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交易合约分解与执行 |
3.1 多时间尺度耦合的电量 |
3.1.1 基于多时间尺度耦合的电力市场交易电量 |
3.1.2 电力市场交易时序 |
3.2 基于多时间尺度耦合的合约电量分解 |
3.2.1 确定中长期交易结算曲线 |
3.2.2 中长期合约电量分解方案 |
3.2.3 合约电量分解算法 |
3.3 多时间尺度经济调度及优化协调 |
3.4 偏差电量处理 |
3.4.1 中长期市场偏差电量结算 |
3.4.2 电力现货市场偏差电量结算 |
3.5 算例分析 |
3.5.1 算例基础数据 |
3.5.2 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电力市场交易结算模式研究 |
4.1 中长期电力市场交易结算模式 |
4.1.1 发用解耦-双结算模式 |
4.1.2 计划与市场解耦结算模式 |
4.2 基于多时间尺度耦合的电力市场预结算模型 |
4.2.1 结算模式内涵 |
4.2.2 模型构建 |
4.2.3 求解方法介绍 |
4.3 电力批发市场结算研究 |
4.3.1 结算费用构成 |
4.3.2 不平衡费用分摊与返还 |
4.3.3 发电侧结算 |
4.3.4 用户侧结算 |
4.4 实证分析 |
4.4.1 结算电量 |
4.4.2 结算偏差 |
4.4.3 结算电费与电价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市场主体结算信用评价模型研究 |
5.1 信用评价模型 |
5.1.1 指标体系建立依据 |
5.1.2 评价方法选取 |
5.1.3 评价指标的选择 |
5.2 市场主体信用评价指标权重 |
5.2.1 判断矩阵的构建 |
5.2.2 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并校验矩阵一致性 |
5.2.3 市场主体各层级指标权重计算结果 |
5.2.4 评分 |
5.3 市场主体信用管理应用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对策及建议 |
6.1 对我国省级电力市场结算机制的建议 |
6.1.1 统筹协调市场出清时序关系 |
6.1.2 进一步理顺价格形成机制 |
6.1.3 妥善处理结算不平衡资金 |
6.2 对我国省级电力市场交易机制的建议 |
6.2.1 建立分时段合约交易机制 |
6.2.2 完善电力中长期合同签订配套机制 |
6.3 对我国省级电力市场建设重点的建议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2)电力市场环境下风电商决策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的市场交易机制研究现状 |
1.2.2 可再生能源消纳保障机制及绿证交易机制的研究现状 |
1.2.3 风电参与电力市场交易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风电参与市场交易基础理论研究 |
2.1 引言 |
2.2 电力市场 |
2.3 电力现货市场基础理论 |
2.3.1 电力现货市场模式选择 |
2.3.2 电力现货市场出清机制 |
2.3.3 电力现货市场与中长期市场的衔接 |
2.4 消纳责任权重下电能量与绿证耦合机理 |
2.4.1 消纳责任权重完成方式 |
2.4.2 电能量与绿证耦合机理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风电商日前市场出清及收益模型研究 |
3.1 引言 |
3.2 风电商日前市场出清模型 |
3.2.1 模型描述及说明 |
3.2.2 风电参与的日前市场出清模型 |
3.3 计及偏差电量考核的风电商收益模型 |
3.3.1 模型描述及说明 |
3.3.2 偏差电量考核模型 |
3.3.3 计及偏差电量考核的风电商收益模型 |
3.4 算例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消纳责任权重下风电商多市场决策模型研究 |
4.1 引言 |
4.2 消纳责任权重下电能量与绿证耦合出清决策模型 |
4.2.1 模型描述及说明 |
4.2.2 模型建立 |
4.3 消纳责任权重下省内-省间市场双层决策模型 |
4.3.1 模型描述及说明 |
4.3.2 上层市场优化模型 |
4.3.3 下层市场优化模型 |
4.3.4 模型推导与求解过程 |
4.4 算例分析 |
4.4.1 基础数据 |
4.4.2 运行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致谢 |
(3)大规模风电参与电力市场交易机制及优化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风电参与中长期合约交易研究现状 |
1.2.2 风电参与日前交易研究现状 |
1.2.3 风电参与实时竞价交易研究现状 |
1.2.4 风电调峰辅助服务交易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 |
1.3.3 论文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国内外风电参与电力市场交易现状及交易体系概述 |
2.1 国外电力市场发展现状及风电参与交易情况 |
2.1.1 美国电力市场现状及风电参与交易情况 |
2.1.2 英国电力市场现状及风电参与交易情况 |
2.1.3 北欧电力市场现状及风电参与交易情况 |
2.2 国内电力市场发展现状及风电参与交易情况 |
2.2.1 电力市场概况 |
2.2.2 电力市场改革进程 |
2.2.3 风电参与市场交易情况 |
2.2.4 电力市场未来发展方向 |
2.3 国内电力市场交易体系 |
2.3.1 中长期交易市场 |
2.3.2 日前现货交易市场 |
2.3.3 实时交易市场 |
2.3.4 辅助服务交易市场 |
2.4 风电参与多级电力市场交易路径 |
2.4.1 风火打捆参与电力中长期合约交易 |
2.4.2 风光储协同参与现货市场 |
2.4.3 风火调峰辅助服务交易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风电-火电参与电力中长期合约交易优化模型 |
3.1 引言 |
3.2 中长期电力市场 |
3.2.1 中长期电力市场交易方式 |
3.2.2 中长期合约电量分解 |
3.3 风电-火电参与电力市场交易优化模型 |
3.3.1 风电与火电独立参与市场交易 |
3.3.2 风电-火电联合参与市场交易 |
3.3.3 约束条件 |
3.4 算列分析 |
3.4.1 基础数据 |
3.4.2 算例结果 |
3.4.3 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风电-光伏-储能协同参与电力日前交易优化模型 |
4.1 引言 |
4.2 风-光-储系统不确定性建模及处理 |
4.2.1 风-光-储系统不确定性建模 |
4.2.2 风-光不确定性处理 |
4.3 风险中立情景下风-光-储参与电力日前交易优化模型 |
4.3.1 风-光-储参与电力日前交易机制 |
4.3.2 风险中立情景下风-光-储参与电力日前交易优化模型 |
4.3.3 算例分析 |
4.4 风险非中立下风-光-储参与电力日前交易优化模型 |
4.4.1 CVaR理论方法 |
4.4.2 风险非中立情景下风-光-储参与电力日前交易优化模型 |
4.4.3 算例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风电-抽水蓄能电站参与电力实时竞价交易模型 |
5.1 引言 |
5.2 电力实时市场概述 |
5.2.1 日前市场与实时市场的联动关系 |
5.2.2 实时市场中的两种典型结算方式 |
5.2.3 多时间尺度竞价优化框架及基本假设 |
5.3 长时间尺度风电-抽水蓄能竞价优化模型 |
5.3.1 风电-抽水蓄能出力模型 |
5.3.2 风电-抽水蓄能日前竞价收益函数 |
5.3.3 基于CVaR的长时间尺度竞价优化模型 |
5.4 短时间尺度风电-抽水蓄能竞价优化模型 |
5.4.1 短时间尺度竞价优化流程 |
5.4.2 基于SVM的实时市场滚动预测模型 |
5.4.3 实时竞价策略的滚动优化模型 |
5.4.4 反馈矫正策略 |
5.4.5 算例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大规模风电并网下火电-储能-DR联合调峰交易优化模型 |
6.1 引言 |
6.2 不同调峰源参与调峰交易成本 |
6.2.1 火电调峰成本 |
6.2.2 储能系统调峰成本 |
6.2.3 灵活性负荷调峰成本 |
6.3 火电-储能-DR联合调峰交易优化模型 |
6.3.1 多源调峰交易目标 |
6.3.2 多源调峰约束条件 |
6.3.3 算例分析 |
6.4 火电-储能-DR联合调峰交易补偿机制 |
6.4.1 不同主体角色分析 |
6.4.2 不同主体效益分析与测算 |
6.4.3 不同主体效益协调模型 |
6.4.4 算例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风电参与跨省区电力市场消纳交易保障机制 |
7.1 引言 |
7.2 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政策 |
7.2.1 政策内容解析 |
7.2.2 政策制定历程与调整 |
7.2.3 政策作用影响分析 |
7.3 风电参与跨省域市场消纳交易保障机制 |
7.3.1 累计消纳权重达标值 |
7.3.2 电力交易需求量测算 |
7.3.3 跨省区需求量交易模型 |
7.3.4 风电消纳水平评估模型 |
7.3.5 实例分析 |
7.4 风电参与可再生能源消纳机制发展建议 |
7.4.1 市场机制短期发展建议 |
7.4.2 运行机制短期调整建议 |
7.4.3 可再生能源消纳机制远景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可再生能源多能协同调度优化及效益均衡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可再生能源发展政策研究现状 |
1.2.2 多能源协同互补利用研究现状 |
1.2.3 多主体利益均衡分配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政策及利用途径分析 |
2.1 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利用现状分析 |
2.1.1 可再生能源并网现状 |
2.1.2 可再生能源弃能现状 |
2.1.3 可再生能源发展投资规划 |
2.2 国内外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相关政策 |
2.2.1 国外可再生能源发展政策 |
2.2.2 国内可再生能源发展政策 |
2.2.3 国外发展经验启示及借鉴 |
2.3 可再生能源利用途径分析 |
2.3.1 多类型电源集成系统多能协同利用途径 |
2.3.2 可再生能源集成综合能源系统多能协同利用途径 |
2.3.3 分布式可再生能源集成系统多能协同利用途径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多类型电源集成系统多能协同调度优化模型 |
3.1 引言 |
3.2 风-光-蓄互补系统多目标调度优化模型 |
3.2.1 风-光-蓄系统结构及运行模式 |
3.2.2 风-光-蓄系统多目标调度优化模型 |
3.2.3 基于粗糙集的多目标权重设计模型 |
3.2.4 算例分析 |
3.3 风-光-水-火-储互补系统多目标调度优化模型 |
3.3.1 风-光-水-火-储系统结构及运行模式 |
3.3.2 基于CVaR的风光出力随机模拟分析模型 |
3.3.3 考虑出力偏差随机情境下的多目标调度优化模型 |
3.3.4 算例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可再生能源集成综合能源系统多能协同调度优化模型 |
4.1 引言 |
4.2 可再生能源集成综合能源系统购售能竞价优化模型 |
4.2.1 可再生能源集成综合能源系统能源流稳态分析 |
4.2.2 竞价环境中市场不确定因素分析 |
4.2.3 基于能量管理的购售能竞价鲁棒优化模型 |
4.2.4 算例分析 |
4.3 可再生能源集成综合能源系统运行优化模型 |
4.3.1 可再生能源集成综合能源系统运行模式 |
4.3.2 基于经济调度的多目标运行优化模型 |
4.3.3 算例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分布式可再生能源集成系统多能协同调度优化模型 |
5.1 引言 |
5.2 分布式可再生能源集成系统模式 |
5.2.1 微电网模式 |
5.2.2 虚拟电厂模式 |
5.2.3 不同模式对比 |
5.3 农村微电网多能协同调度优化模型 |
5.3.1 农村微电网结构分析 |
5.3.2 农村微电网调度优化模型 |
5.3.3 算例分析 |
5.4 海岛微电网多能协同调度优化模型 |
5.4.1 海岛微电网结构分析 |
5.4.2 海岛微电网调度优化模型 |
5.4.3 算例分析 |
5.5 虚拟电厂多能协同调度优化模型 |
5.5.1 虚拟电厂结构分析 |
5.5.2 虚拟电厂随机调度模型 |
5.5.3 算例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可再生能源多能协同系统多主体效益均衡模型 |
6.1 引言 |
6.2 可再生能源多能协同系统多主体效益分配方法 |
6.2.1 多主体效益分配角色定位 |
6.2.2 多主体效益基础分配模型 |
6.2.3 多主体效益改进分配模型 |
6.2.4 多主体效益满意度测算模型 |
6.3 可再生能源多能协同系统合作运营优化模型 |
6.3.1 可再生能源多能协同参与主体分析 |
6.3.2 可再生能源多能协同系统收益测算模型 |
6.3.3 可再生能源多能协同系统优化运营模型 |
6.4 算例分析 |
6.4.1 情景设置 |
6.4.2 基础数据 |
6.4.3 可再生能源多能协同系统合作效益结果分析 |
6.4.4 可再生能源多能协同系统效益分配结果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成果与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碳市场对电力现货市场影响的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碳市场交易研究现状 |
1.2.2 电力市场改革研究现状 |
1.2.3 碳市场对电力市场的影响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电力市场基本理论与模型研究 |
2.1 电力市场交易概述 |
2.2 国外电力现货交易模式 |
2.2.1 英国电力库(POOL) |
2.2.2 美国PJM电力现货市场 |
2.2.3 欧洲区域价格耦合(PCR)项目 |
2.3 国内电力现货交易模式 |
2.3.1 我国电力现货市场发展现状 |
2.3.2 广东电力现货市场 |
2.3.3 四川电力现货市场 |
2.3.4 跨省电力市场交易 |
2.4 电力现货市场规则设计 |
2.4.1 电力调度规则 |
2.4.2 机组竞价信息 |
2.5 机组经济评价指标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碳市场基本理论与模型研究 |
3.1 碳市场交易机制基本理论 |
3.2 国外碳市场交易机制 |
3.2.1 欧盟排放交易体系 |
3.2.2 日本自愿减排交易体系 |
3.2.3 芝加哥气候交易所 |
3.3 国内碳市场交易机制 |
3.3.1 我国碳排放交易发展现状 |
3.3.2 广东碳排放交易 |
3.3.3 湖北碳排放交易 |
3.4 碳配额交易模型设定 |
3.4.1 碳市场对电力现货市场的影响机制 |
3.4.2 碳市场参与电力现货市场规则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实证分析 |
4.1 情景设置 |
4.1.1 负荷预测 |
4.1.2 资源出力情况 |
4.2 参数设定 |
4.2.1 机组可变运行成本 |
4.2.2 机组最大最小出力 |
4.3 电网调度规则 |
4.4 运行结果 |
4.4.1 单一的电力现货市场 |
4.4.2 引入碳市场的电力现货市场 |
4.5 分析讨论 |
4.5.1 碳市场参与电力现货市场经济效益分析 |
4.5.2 碳市场参与电力现货市场环境效益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政策建议 |
第6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6)HNJT电厂目标市场营销策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的目的及内容 |
1.3 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
第二章 相关基础知识的概述 |
2.1 电力行业相关基础概念 |
2.2 STP营销战略理论的概述 |
2.3 5P营销策略组合理论的概述 |
第三章 HNJT电厂市场营销工作现状的分析 |
3.1 电厂生产经营总体情况的简介 |
3.2 电厂市场营销工作现状的概述 |
3.3 电厂市场营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HNJT电厂市场需求及竞争状态的分析 |
4.1 吉林省电力市场总体需求状况的分析 |
4.2 吉林省电力市场基本需求特征的分析 |
4.3 吉林省电力市场总体竞争情况的分析 |
4.4 吉林省电力市场主要竞争对手的分析 |
第五章 HNJT电厂目标市场营销策略的制定 |
5.1 电厂市场的细分 |
5.2 电厂目标市场的选择及定位 |
5.3 电厂目标市场产品策略的制定 |
5.4 电厂目标市场价格策略的制定 |
5.5 电厂目标市场渠道策略的制定 |
5.6 电厂目标市场促销策略的制定 |
5.7 电厂目标市场公共关系策略的制定 |
第六章 HNJT电厂市场营销策略实施的保障 |
6.1 电厂营销理念的提升 |
6.2 电厂营销组织的改进 |
6.3 电厂营销人员的培训 |
6.4 电厂营销伙伴的激励 |
6.5 电厂营销费用的匹配 |
第七章 结论 |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7.2 未来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电力体制改革下大用户直购电交易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 |
1.4 技术路线 |
1.5 论文组织架构 |
第2章 电力市场理论基础及改革历程 |
2.1 电力市场的基本理论 |
2.1.1 电力市场的概念 |
2.1.2 电力市场的要素 |
2.1.3 电力交易的分类 |
2.2 电力市场的交易模式 |
2.2.1 垄断经营模式 |
2.2.2 发电竞争(买电型)模式 |
2.2.3 批发竞争模式(输电网开放) |
2.2.4 零售竞争模式 |
2.3 国外电力市场体制改革历程 |
2.3.1 美国电力市场改革历程 |
2.3.2 英国电力市场改革历程 |
2.3.3 北欧电力市场改革历程 |
2.3.4 澳大利亚电力市场改革历程 |
2.4 我国电力体制改革进程 |
2.4.1 我国电力市场概况 |
2.4.2 我国电力市场化改革四阶段 |
第3章 大用户直购电的发展 |
3.1 大用户直购电的概念 |
3.1.1 大用户直购电 |
3.1.2 大用户直购电运营模式 |
3.2 我国大用户直购电演变历程 |
3.2.1 探索阶段 |
3.2.2 试点阶段 |
3.2.3 发展阶段 |
3.3 我国大用户直购电交易模式的特点 |
3.3.1 交易范围 |
3.3.2 交易方式 |
3.3.3 市场准入 |
3.3.4 交易电量空间 |
3.3.5 价格机制 |
第4章电力体制改革下大用户直购电的竞价方法 |
4.1 大用户直购电的常见策略 |
4.2 大用户优先级确定模型建立 |
4.2.1 第一价格暗标投标 |
4.2.2 不完全信息模型竞标的成功概率 |
4.2.3 考虑非真实行为的策略模型建立 |
4.3 大用户优先级讨论 |
第5章 电力体制改革下大用户直购电交易的电量预报策略 |
5.1 大用户购电交易电量策略 |
5.2 大用户电量预报模型的建立 |
5.3 基于灰色模型的电量预测分析 |
5.4 算例仿真及讨论 |
第6章 电力体制改革下多个大用户与多个发电企业的交易模式设计 |
6.1 双边交易的讨价还价策略分析 |
6.2 谈价还价策略设计 |
6.3 贝叶斯-混合策略设计 |
6.3.1 混合博弈策略 |
6.3.2 混合策略交易下的双边期望支付函数 |
6.3.3 混合策略交易下的双边交易策略流程设计 |
6.4 算例仿真结果及讨论 |
6.4.1 第一组数据 |
6.4.2 第二组数据 |
6.4.3 第三组数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8)区域电力市场环境下发电企业竞价上网策略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区域电力市场研究 |
1.2.2 发电企业竞价策略研究 |
1.2.3 发电企业竞价模型研究 |
1.2.4 上网电价理论研究 |
1.2.5 研究综述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研究框架 |
第2章 我国区域电力市场发展格局及其运营机制特征 |
2.1 我国区域电力市场的内涵与格局构成 |
2.1.1 区域电力市场的内涵 |
2.1.2 区域电力市场建设的合理性 |
2.1.3 区域电力市场的格局构成 |
2.2 我国区域电力市场的运营模式与发展情况 |
2.2.1 区域电力市场的运营主体 |
2.2.2 区域电力市场的运营模式 |
2.2.3 区域电力市场的发展情况 |
2.3 我国区域电力市场发电侧竞价模式与发展情况 |
2.3.1 区域电力市场发电企业竞争格局 |
2.3.2 区域电力市场发电企业竞价模式 |
2.3.3 区域电力市场发电企业竞价上网情况 |
2.4 我国区域电力市场运营机制特征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区域电力市场环境下发电企业竞价策略影响因素和竞争行为模式 |
3.1 影响发电企业竞价上网的因素 |
3.1.1 发电企业自身因素 |
3.1.2 市场相关因素 |
3.1.3 竞争对手相关因素 |
3.1.4 电网相关因素 |
3.2 发电企业上网电价形成分析 |
3.2.1 电价形成机制 |
3.2.2 上网电价的内涵 |
3.2.3 上网电价的定价方式 |
3.3 发电企业竞价上网的竞争行为模式分析 |
3.3.1 分散竞价行为模式 |
3.3.2 合作竞价行为模式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区域电力市场环境下发电企业上网电价策略模型 |
4.1 基于发电成本的企业上网电价策略模型 |
4.1.1 经营期定价策略模型构建 |
4.1.2 会计成本定价策略模型构建 |
4.2 发电企业上网电价策略模型算例分析 |
4.2.1 经营期定价策略模型算例分析 |
4.2.2 会计成本定价策略模型算例分析 |
4.2.3 敏感性分析 |
4.3 发电企业和政府的产能投资博弈策略模型 |
4.3.1 产能投资博弈策略模型构建 |
4.3.2 产能投资博弈策略模型优化 |
4.3.3 产能投资博弈最优策略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可能性测度的发电企业竞协博弈策略模型 |
5.1 区域发电侧市场运营情况假设 |
5.1.1 市场条件假设 |
5.1.2 发电企业成本函数假设 |
5.1.3 计算假设 |
5.2 区域电力市场环境下发电企业竞价上网博弈模型 |
5.2.1 发电企业报价与中标的可能性测度模型 |
5.2.2 发电企业协同竞价上网策略模型 |
5.2.3 发电企业独立竞价上网策略模型 |
5.3 区域电力市场环境下发电企业竞价上网模型对比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区域电力市场不同环境下发电企业竞价上网博弈策略模型 |
6.1 区域完全垄断市场环境下发电企业竞价上网策略模型 |
6.1.1 区域完全垄断电力市场条件假设 |
6.1.2 发电企业竞价策略模型构建分析 |
6.2 区域寡头垄断市场环境下发电企业竞价上网策略模型 |
6.2.1 发电企业短期竞价上网策略模型 |
6.2.2 发电企业多次重复竞价上网策略模型 |
6.3 区域完全竞争市场环境下发电企业竞价上网策略模型 |
6.3.1 区域完全竞争电力市场条件假设 |
6.3.2 发电企业竞价策略模型构建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东北电网风电调峰辅助服务机制完善及交易优化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辅助服务市场发展现状 |
1.2.2 国内辅助服务市场发展现状 |
1.2.3 风电调峰辅助服务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框架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东北电网现有调峰服务补偿机制调整优化模型 |
2.1 调峰辅助服务市场现状、问题及改善途径 |
2.1.1 调峰辅助服务市场相关政策 |
2.1.2 调峰辅助服务市场存在问题 |
2.1.3 调峰辅助服务市场改善途径 |
2.2 火电机组基本调峰标准聚类分析模型 |
2.2.1 K-Means聚类分析模型 |
2.2.2 火电机组调峰标准聚类指标选取 |
2.2.3 火电机组调峰辅助服务补偿模型 |
2.3 算例分析 |
2.3.1 基础数据 |
2.3.2 机组聚类分析结果 |
2.3.3 调峰辅助服务补偿结果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东北电网火电调峰辅助服务成本测算模型 |
3.1 风电对火电发电绩效的影响分析 |
3.1.1 对火电出力的影响分析 |
3.1.2 对火电启停次数的影响分析 |
3.1.3 对火电发电煤耗的影响分析 |
3.2 火电机组参与风电调峰调度优化模型 |
3.2.1 风电出力场景模拟方法 |
3.2.2 火电调峰调度优化模型 |
3.2.3 调度模型求解算法 |
3.3 算例分析 |
3.3.1 基础数据 |
3.3.2 仿真情景设定 |
3.3.3 非供热期模型调度结果 |
3.3.4 供热中期模型调度结果 |
3.3.5 供热末期模型调度结果 |
3.3.6 不同供热阶段火电深度调峰成本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发电权交易的东北电网调峰补偿优化模型 |
4.1 发电权交易机制介绍 |
4.1.1 基本内容与特点 |
4.1.2 交易方式与组织 |
4.1.3 交易撮合与结算 |
4.2 基于发电权交易的火电调峰效益优化模型 |
4.2.1 发电权交易模型构建 |
4.2.2 发电权交易模型求解 |
4.2.3 算例分析 |
4.3 基于合作博弈理论的火电调峰补偿模型 |
4.3.1 参与方角色定位分析 |
4.3.2 参与方效益分配模型 |
4.3.3 算例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两部制电价的东北电网调峰补偿模型 |
5.1 完全市场机制下两部制电价应用思路 |
5.1.1 完全竞争市场 |
5.1.2 MCP电价机制 |
5.1.3 两部制电价应用 |
5.2 完全电力市场下火电调峰成本测算模型 |
5.2.1 风火电市场竞价收益模型 |
5.2.2 机组投资收益逆推模型 |
5.2.3 火电调峰成本测算模型 |
5.3 基于两部制电价的火电调峰补偿机制 |
5.3.1 调峰补偿方案设定 |
5.3.2 调峰补偿分摊模型 |
5.3.3 算例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东北电网跨省调峰资源交易机制及改进途径 |
6.1 东北电网风电省间调峰辅助服务市场现状 |
6.1.1 调峰资源跨省交易相关政策 |
6.1.2 调峰资源跨省交易主要流程 |
6.1.3 调峰资源跨省交易存在问题 |
6.2 国外风电跨省交易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
6.2.1 国外跨省电力交易模式 |
6.2.2 中国跨省跨区电力交易 |
6.2.3 国外经验对中国的借鉴 |
6.3 东北电网跨省区调峰交易机制改进政策建议 |
6.3.1 东北电网跨省调峰交易组织改进 |
6.3.2 跨省调峰辅助服务交易改善途径 |
6.3.3 跨省调峰交易机制的政策建议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结果和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作者简介 |
(10)售电放开政策下电力交易多方主体利益分析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市场经济下的电力交易环境 |
1.2.2 电力交易模式研究 |
1.2.3 电网输配电价体系研究 |
1.2.4 电力交易各主体利益分析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我国售电侧放开政策及现状分析 |
2.1 售电侧放开政策发展进程 |
2.1.1 电力体制改革概况 |
2.1.2 售电侧放开的涵义 |
2.1.3 电改过程中的利益分配 |
2.2 售电放开政策下电力交易模式分析 |
2.2.1 双边交易 |
2.2.2 集中交易 |
2.2.3 交易模式的分析讨论 |
2.3 售电放开政策下电力交易现状 |
2.3.1 我国用户侧电力改革历史进程 |
2.3.2 基于输配电价改革的交易模式 |
2.3.3 售电公司成立情况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售电放开政策下电力市场运营机制 |
3.1 市场管理 |
3.1.1 经济主体职责 |
3.1.2 经济主体准入条件 |
3.2 合同交易市场 |
3.2.1 按交易主体数量分类 |
3.2.2 按合约签订周期分类 |
3.3 现货交易市场 |
3.3.1 月度竞价市场 |
3.3.2 日前市场 |
3.4 辅助性市场 |
3.4.1 实时平衡市场 |
3.4.2 辅助服务市场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售电放开政策下交易主体准入评价模型 |
4.1 各交易主体准入机制 |
4.1.1 发电侧准入机制 |
4.1.2 用户侧准入机制 |
4.1.3 直接交易准入机制 |
4.2 电力交易准入评价指标体系 |
4.2.1 发电商准入评价指标体系 |
4.2.2 大用户准入评价指标体系 |
4.2.3 售电商准入评价指标体系 |
4.3 电力交易准入评价模型 |
4.3.1 主观评价方法 |
4.3.2 客观评价方法 |
4.3.3 综合评价方法及流程 |
4.4 案例分析 |
4.4.1 发电商准入综合评价 |
4.4.2 大用户准入综合评价 |
4.4.3 售电商准入综合评价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售电放开政策下电网企业利益分析模型 |
5.1 售电放开政策下电网企业定位 |
5.1.1 电网企业角色转变 |
5.1.2 电网企业输配电价阶段划分 |
5.1.3 电网企业参与售电侧市场 |
5.1.4 电网企业盈利模式 |
5.2 电网企业输配电价核定 |
5.2.1 输配电价改革试点情况 |
5.2.2 输配电成本核算要素 |
5.2.3 输配电价模型 |
5.3 电网企业利益分析模型 |
5.3.1 输配电价改革下的电网企业利益分析 |
5.3.2 电网企业售电业务利益分析 |
5.3.3 案例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不同交易情景下发电商利益分析模型 |
6.1 售电放开政策下发电商定位 |
6.2 售电放开政策下的发电商交易模式 |
6.2.1 “一对一”交易模式 |
6.2.2 “多对一”交易模式 |
6.2.3 “一对多”交易模式 |
6.3 发电商售电策略分析模型 |
6.3.1 发电商利益函数 |
6.3.2 约束条件 |
6.3.3 模型求解 |
6.3.4 案例分析 |
6.4 单一发电商与单一售电商交易谈判模型 |
6.4.1 Zeuthen策略模型 |
6.4.2 贝叶斯学习(Bayesian learning)模型 |
6.4.3 报价谈判模型 |
6.4.4 案例分析 |
6.5 多发电商与单一售电商交易谈判模型 |
6.5.1 平均对手法 |
6.5.2 发电商报价策略模型 |
6.5.3 案例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差价合约下售电商购电利益博弈模型 |
7.1 售电放开政策下的售电商定位 |
7.1.1 售电业务及盈利模式 |
7.1.2 售电模式 |
7.2 差价合约下发电商电力交易决策模型 |
7.2.1 售电侧放开下电力交易差价合约 |
7.2.2 古诺(Cournot)模型 |
7.2.3 差价合约下发电价格计算模型 |
7.2.4 差价合约下发电出力计算模型 |
7.3 差价合约下售电商购电决策模型 |
7.3.1 不合作情景下决策模型 |
7.3.2 合作情景下决策模型 |
7.4 基于合作博弈的售电商利益分配模型 |
7.4.1 售电商合作利益分析模型 |
7.4.2 夏普利值法-Shapley value |
7.5 案例分析 |
7.5.1 基本参数设置 |
7.5.2 模型求解 |
7.5.3 利润分配 |
7.6 本章小结 |
第8章 考虑负荷预测精度的售电商利益分析模型 |
8.1 售电商售电模式分析 |
8.1.1 售电主体分类 |
8.1.2 售电商交易模式 |
8.1.3 售电利益分析模型 |
8.2 系统动力学相关概念 |
8.2.1 系统动力学理论-System Dynamics |
8.2.2 因果回路图 |
8.2.3 系统流图 |
8.2.4 结构方程式 |
8.3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售电商博弈分析模型 |
8.3.1 基于预测电量的因果回路图 |
8.3.2 仿真模型 |
8.3.3 不同情景下售电商利益分析模型 |
8.4 案例分析 |
8.4.1 基本参数设置 |
8.4.2 单一售电商模式 |
8.4.3 多家售电商模式 |
8.5 本章小结 |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
9.1 结论 |
9.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作者简介 |
四、吉林省电力市场负荷预测及竞价模式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多时间尺度耦合的电力市场交易结算模式研究[D]. 王权. 东北电力大学, 2021(10)
- [2]电力市场环境下风电商决策模型研究[D]. 张政. 东北电力大学, 2021(09)
- [3]大规模风电参与电力市场交易机制及优化模型研究[D]. 邢通.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
- [4]可再生能源多能协同调度优化及效益均衡模型研究[D]. 郭洪武.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5]碳市场对电力现货市场影响的模拟研究[D]. 陈杰.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6]HNJT电厂目标市场营销策略的研究[D]. 于岩. 吉林大学, 2020(08)
- [7]电力体制改革下大用户直购电交易模式研究[D]. 贺廷柱. 广西大学, 2019(06)
- [8]区域电力市场环境下发电企业竞价上网策略模型研究[D]. 王朔.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9(04)
- [9]东北电网风电调峰辅助服务机制完善及交易优化模型研究[D]. 刘海波.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6(02)
- [10]售电放开政策下电力交易多方主体利益分析模型研究[D]. 张晨.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