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吴川-四会断裂带的运动学特征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晓崧,刘成东,万建军,张辉,赵严,李茂强[1](2021)在《粤北南雄断裂带糜棱岩岩相学特征及其对构造变形机制的指示意义》文中提出南雄断裂带位于华南板块湘粤桂北海西-印支凹陷与闽赣粤后加里东隆起的结合部位,为一条大型拉伸剥离断层,是粤北诸广铀矿集区的控矿构造带,带内糜棱岩广泛发育。糜棱岩作为蕴含着金属成矿带或构造带丰富地质信息的载体,为南雄断裂带构造特征及其变形机制研究提供了可能。在野外构造地质调查基础上,以带内糜棱岩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构造要素测量和显微构造解析,研究书斜构造、核幔构造、压力影、σ型与δ型旋转碎斑、S-C面理、云母鱼扭折、动态重结晶、机械双晶等典型显微构造类型。其运动学标志分析揭示糜棱岩带的剪切方向以左行剪切为主;有限应变测量表明,富林参数K值为0.54~0.77,剪应变r值为7.4~11.7,指示其属I型韧性剪切位移,应变类型为压缩型变形;石英岩组分析解读出糜棱岩滑移类型主要为底面滑移型和菱面滑移型,以中低温(250~350℃)韧性变形为主。南雄断裂带以左行剪切为主,经历了早期中低温为主的韧性变形和晚期脆性变形的多期变形过程,造就了其力学性质多变的复杂构造面貌,其中韧性、脆性断裂为成矿流体及铀源的活化和运移提供了重要的通道与媒介。
陈诚[2](2021)在《广东京村金矿床地质及原生晕分带特征对深部找矿预测的启示》文中研究指明华南两广交界处的云开地区,有一座京村金矿床,其距离河台金矿约五公里,最近,河台金矿田外围找矿过程中,探索到中等规模的矿产。类似于河台金矿床,其韧性剪切带控制着该矿床。两者最大的不同是河台金矿体存在于云开群糜棱岩化的混合岩中,但京村金矿床则产自糜棱岩化及破碎岩化的花岗岩中。京村金矿矿石类型包括蚀变糜棱岩型和硫化物石英脉型两种,金含量可达205 ppb。金主要以微细粒状包裹体存在黄铁矿中,或者镶嵌在其它矿石、石英中。黄铁矿、高岭土化、磁黄铁矿化和绢云母化是金矿化相关的矿物主要蚀变组合形式。以V1矿为对象,系统研究原生晕分带的特征,进而指导深部勘探工程的开展。统计分析十二种微量元素的多变量,结果显示该矿产呈现出中-低温热液型金矿床的特点,Au与Cu、As、Sb呈现出正相关的关联,有利于为探寻Au提供指导。4号勘探线原生晕轴向分带序列展现出反向分带序列的特点,其上到下分别为Pb-Bi-W-Mo-Ag-Cu-Hg-Zn-As-Sb-Ba-Au。依据地球化学参数在地下深处的转折变化规律、V1矿体尾部的前尾晕叠加共存的特征;认为在标高-500m以下有可能存在隐伏矿体。结合成矿成晕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搭建出V1矿体的原生晕叠加理想模型。
郭尚宇,黄锡强,农军年,何芝慧,孙明行,李伟,谢植贵[3](2020)在《云开地块西北缘三堡韧性剪切带变形特征及40Ar-39Ar年代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博白-岑溪断裂带位于云开地块西侧,本文通过野外地质调查、有限应变测量、运动学涡度分析及40Ar-39Ar年代学研究定量查明了其北东段岑溪市三堡镇一带的韧性变形特征。研究表明三堡韧性剪切带付林指数K为0.07~0.60,罗德参数ν为0.25~0.86,变形强度Es为0.34~0.73,属平面压扁型应变;运动学涡度值Wk为0.75~0.95,属以简单剪切为主的一般剪切;古差应力值σ为16.7~122.0 MPa;是在印支早期(231.9±2.2 Ma)造山环境,绿片岩相条件下形成的具右行走滑-逆冲性质的剪切带。这一成果为研究云开地区构造演化过程提供了新证据。
韩润生,赵冻,吴鹏,王雷,邱文龙,隆运清,刘凤平,邓安平,宗志宏[4](2020)在《湘南黄沙坪铜锡多金属矿床构造控岩控矿机制及深部找矿勘查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黄沙坪铜锡多金属矿床是在钦杭成矿带和南岭成矿带叠合构造背景下形成的岩浆热液型多金属成矿系统的典型代表,该区铜多金属矿与锡多金属矿成矿系统复合、多期构造体系联合、深部钨锡矿与浅部铅锌银矿耦合等特点突出。针对该矿床控矿构造深部展布格局不清、深部铜锡多金属矿体定位不明的核心问题,基于矿田(床)构造精细解析,开展了多期构造体系控岩控矿作用机理及其控矿构造深延格局的深入研究,表明岩浆侵入接触构造系统与倒转背斜翼部的层间断裂-裂隙系统分别控制了脉状-不规则SK型铜钨锡多金属矿体群与沿NNE-NE向层间断裂带、NW向断裂带分布的热液脉型铅锌银(金)矿体群,这些矿体群具有不同的侧伏规律;基于矿田、矿床、矿体(脉)尺度控岩控矿构造组合样式的剖析,揭示了构造分级控岩控矿规律和中心对称成矿效应,厘清了成矿前、成矿期和成矿后构造体系,构建了矿田构造控岩控矿模式,进一步论证了坪宝矿田成矿构造动力学背景:中生代以来,坪宝矿田构造应力作用呈现"顺时针式"的运动方式,在燕山早期太平洋板块与华夏板块发生碰撞造山作用,在区内产生SEE-EW向主压应力作用,从而在矿田内形成了中酸性岩浆侵入成岩成矿系统。这些认识为坪宝矿田乃至钦杭、南岭成矿带湘南地区深部找矿勘查提供了重要启示。
师钦俊[5](2020)在《华南岩石圈三维电性结构及动力学意义研究》文中指出华南地块位于中国大陆南部,由西北部的扬子地块、东南部的华夏地块以及两者之间的接触边界-江南造山带构成。为了从大地电磁测深的角度划分江南造山带的北中段边界以及探究太平洋板块俯冲对华南地块造成的影响,本研究采用钦杭结合带及邻区大地电磁阵列观测与地壳电性结构调查2016、2017年采集的大地电磁测深点、“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第二项目第二课题(编号:Sino Probe-02-04)采集的宽频大地电磁测深点以及从中国地质科学院物化探所油气室收集的宽频大地电磁测深点共计877个大地电磁测深数据,这套数据包含了扬子地块东北部、江南造山带北中段以及华夏地块的大部分区域。电性主轴分析的结果表明,研究区华夏地块的电性主轴的大致范围为北东30°-45°,江南造山带中段局部地区电主轴方向混乱,没有规律可循,说明该区域深部的电性结构较为复杂,有很强的三维特征。研究区相位张量分析的结果表明,研究区在浅层具有良好的一维性。而在深层,研究区除东部表现出不太明显的二维性之外,在研究区的中西部均表现出明显的三维性。利用反演程序对研究区的大地电磁测深数据进行了三维反演,反演结果表明,扬子地块东部整体呈现高导特征,华夏地块整体呈现高阻特征,江南造山带的东边界显示为明显的低阻特征,与东侧高阻的华夏岩石圈之间形成明显的电阻率梯度带,指示江南造山带东边界的深部位置;而江南造山带的西边界则与之相反,表现为高阻的江南造山带与相对低阻的扬子地块之间的分界线。换而言之,江南造山带的西侧表现为非常高的高阻,可能指示基底未受后期改造;而其东侧表现为相对低阻,可能是由于其东侧受到了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后期改造。研究发现华夏地块电性特征为高阻的岩石圈被岩浆侵入和破坏,下地壳至上地幔附近出现了沿着屯溪-鹰潭-安远和上虞-大浦-政和断裂北东向展布的条带状低阻和高阻相间异常,这样的条带状异常指示了俯冲的太平洋在重力拖曳作用下发生了后撤,使得华夏出现拉张环境,深部物质沿华夏地块内的北东向断裂上涌,形成和断裂位置相对应的低阻条带。研究区北侧存在明显的东西向电阻率梯度带,可能与华南、华北之间的碰撞挤压有关,研究区南侧也出现大范围低阻,可能与印支地块的碰撞挤压有关。
薛凡[6](2021)在《利用接收函数方法研究华南武夷山成矿带地壳结构》文中认为二十世纪中期,板块构造理论的提出,对提高发现陆内矿床能力、认识成矿作用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有效解释,引起国内外地学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壳幔相互作用是成矿条件产生的诱发机制,对地球深部壳幔结构的研究是当前地学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研究区武夷山成矿带位于我国陆内东南部地区,属于欧亚板块的一部分。华南大陆长期受到板块俯冲的影响,地质构造与岩石圈变形机制复杂多样,由扬子与华夏两大块体拼接而成,沿江南造山带划分华南大陆。区内矿产种类丰富,是全球少见的多金属成矿省,也是研究陆内成矿作用的理想基地。对典型地区地壳上地幔精细结构开展深入研究,有助于对资源开发利用,地震活动、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的监测防治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科学意义。本文简要介绍了我国东南部地区的区域地质概况,对研究区已有的壳幔结构进行整理总结。利用沿“万载-永春”布设的线性短周期密集地震台站剖面,记录的约1个月的连续波形资料,开展了接收函数研究。基于人工手动挑选的高信噪比远震P波接收函数,选用H-appa网格搜索方法,计算出每个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与波速比分布特征;使用接收函数共转换点(Common Conversion Point,CCP)叠加成像方法,获得研究区内陆至沿海地区的高分辨率的莫霍(Moho)界面起伏形态。对比华南大陆武夷山成矿带已有的相关地球物理资料,与本文所做研究分析讨论,对武夷山成矿带地壳结构及构造分布特征进行探讨。本文研究表明:(1)研究区地壳厚度H介于29.0km~33.5km之间,地壳厚度由内陆至东南沿海整体呈减薄趋势,地壳厚度与地表形态呈正相关;(2)纵横波速比介于1.66~1.79,对应泊松比为0.22~0.27,由内陆至沿海泊松比呈递增趋势,且局部特征与岩浆活动及构造分布具有相关性,推测武夷山成矿带内地壳物质成分主要以中、酸性岩石为主;(3)H-扫描结果与CCP叠加剖面均显示Moho界面起伏特征与几条断裂带有一定的相关性,结合前人在该区域获得的深地震测深资料,推测政和-大埔断裂是一条深大断裂带,直接延伸至地壳底部,是武夷山成矿带内不同构造单元的分接带。
汪劲草,李帅,余何,王斯亮,汤静如,熊彬,王旭阳,王方里,李腾达[7](2020)在《韧性剪切带型金矿三阶段构造成矿模式——以广东河台金矿床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对粤西河台韧性剪切带型金矿的构造解析,本文提出了韧性剪切带型金矿成矿的一种新构造模式,即:在大型韧性剪切带运动指向的前锋,当扩展弱化而出现分支糜棱岩带时,就会在韧性剪切带中出现由强变形带包绕的构造透镜体弱变形域。由于透镜体域中央岩石处于脆性环境,在变形分解过程中,强变形带中含金流体会通过岩石中的微破裂渗透到相对低压的弱变形构造透镜体域中央,并通过构造泵吸机制在其中产生周期性的液压致裂与裂开-愈合,这为在韧性剪切阶段活动的金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沉淀场所。上述构造机制很好地解释了河台金矿床中透镜状特富矿体的成因。河台含金韧性剪切带在韧性、韧-脆性及脆性阶段在同位空间并列与叠加了不同类型金矿体,从早到晚分别形成细脉-浸染型、石英脉型与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体。河台韧性剪切带群为粤西深层次逆冲推覆构造前缘陡坡带的分支糜棱岩带,其韧性剪切阶段为左旋平-逆剪切,韧-脆性与脆性阶段转变为右旋平-逆剪切,并依此讨论了金矿体的侧伏规律及隐伏矿体的预测方向。
杨明桂,王光辉[8](2019)在《华南陆区板块活动与构造体系的形成演化——纪念李四光先生诞辰130周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华南陆区中新元古代以来板块活动与构造体系的"一体化"融合研究,从构造体系形变特征、形成演化历史、形成机制等方面分析了其与板块活动的成生联系。构建了区内以扬子反S型构造体系、新华夏构造体系、南岭纬向带为主体的多体系复合构造格局。其中,新厘定的扬子反S型构造体系为扬子板块的主体构造,原属于华夏系,奠基于晋宁期扬子、华夏板块的陆陆碰撞,定型于燕山陆内活化造山时期。新华夏构造体系为滨西太平洋的主体构造,包括具有成生联系的北东向华夏式和北北东向新华夏式两种型式,共同经历了燕山期挤压扭动成型、造山后伸展和第四纪以来的弱挤压的演变过程。着名的南岭纬向带主要成型于燕山期的板内经向挤压,以东西向叠加褶皱-花岗岩带为主要特征,活动至今。在此基础上,简要论述了主要构造体系复合控制区域成矿区带和分级控制矿集区、矿田、矿床特征以及燕山期岩浆成矿大爆发的核幔式扩展模式。论证了区内燕山期陆内活化造山具有以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近南北向相对左行扭动为主导的多向汇聚、多因复合的动力学特征。
梁良,李建红,刘成东[9](2019)在《粤北花岗岩型铀矿矿集区糜棱岩带特征及其与铀成矿的关系》文中提出笔者通过对粤北花岗岩型铀矿矿集区内糜棱岩岩性、显微构造及岩石组构等要素的鉴定及测量,系统研究了糜棱岩带的力学性质和运动学特点,以及其形成的地质环境;根据相关年代学资料,探讨糜棱岩的形成时代及与铀成矿年龄的关系;结合构造地球化学研究,探索岩石组分活化转移与应力、应变的内在联系,揭示了韧性剪切环境下的铀成矿机制。这对该区糜棱岩成因认识的提升和指导找矿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
刘国奇[10](2018)在《南岭东段中生代火山盆地与铀成矿作用研究》文中提出南岭构造带东段产出一系列中生代双峰式火山岩,是我国华南地区最重要的火山岩型铀矿找矿靶区之一。其中白面石火山盆地和仁差火山盆地中产出有中型到大型的铀矿床,但紧挨这两个盆地的寻乌盆地和菖蒲盆地至今未发现有工业矿体。对这几个盆地中的双峰式火山岩的形成时间、岩浆岩的成因机制、构造背景以及与铀矿化关系等的研究也非常薄弱。因此,本文选取仁差盆地、寻乌盆地、菖蒲盆地和白面石盆地中的火山岩和次火山岩为研究对象,进行详细的野外地质考察、系统采样,并进行锆石U-Pb年代学、元素地球化学和Sr-Nd-Hf同位素分析,探讨南岭东段火山岩的成因机制和地球动力学背景。同时对白面石盆地和仁差盆地中的铀矿床开展了沥青铀矿U-Pb同位素定年、黄铁矿原位硫同位素和微量元素分析等研究,探讨了南岭东段火山岩型铀矿床的成矿机制,总结了区域成矿规律和控矿因素,为在该区的下一步找矿勘查工作提供了建议。锆石U-Pb年代学分析显示:寻乌盆地中碎斑熔岩和花岗斑岩形成于9799 Ma;仁差盆地火山岩形成于188192 Ma和95105 Ma两个时期;菖蒲盆地火山岩形成于约187 Ma,白面石盆地基底花岗岩形成于约243 Ma,白面石盆地玄武岩形成于约186 Ma,因此南岭东段火山盆地中的火山岩主要形成于早侏罗世(186192 Ma)和晚白垩世(95105 Ma)两个时期。仁差盆地278铀矿床中沥青铀矿U-Pb同位素年代学分析表明铀矿化年龄为5371 Ma,明显晚于火山岩浆活动时间。结合白面石铀矿田沥青铀矿U-Pb同位素年代学分析,表明南岭东段铀矿化时间集中于三个时期:第一期铀矿化148189 Ma,第二期铀矿化128139 Ma,第三期为53103M,表明南岭东段火山岩型铀矿床主要形成于火山岩浆活动期后,成矿作用持续较长时间。仁差盆地和菖蒲盆地中早侏罗世酸性火山岩具有A型岩浆岩特征:具有高的Na2O+K2O值,富集HFSE,10000*Ga/Al>2.6,Zr+Nb+Ce+Y>500×10-6,Zr>250×10-6,Nb>20×10-6,在A型花岗岩判别图解中落入A型花岗岩区域。早侏罗世酸性火山岩的初始87Sr/86Sr在0.7095080.711352之间,εNd(t)值为-10.8-6.8,Nd模式年龄1.52.0 Ga;锆石εHf(t)值-14.6-9.3,Hf模式年龄1.82.1 Ga。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这些酸性火山岩应由中元古代变质地壳部分熔融而来。菖蒲盆地、白面石盆地和仁差盆地中的早侏罗世玄武岩都具有洋岛玄武岩(OIB)的地球化学特征,显示板内岩浆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综合最近的研究结果,表明南岭地区早侏罗世基性岩可能起源于软流圈地幔的部分熔融,但受到不同程度的地壳混染。南岭地区早侏罗世A型花岗质岩浆岩和玄武岩在时空上密切共生,应形成于陆内裂谷环境。由于软流圈地幔上涌,引起下地壳中元古代变质岩发生部分熔融,最终基性岩浆和酸性岩浆喷发形成早侏罗世的双峰式火山岩组合。南岭东段寻乌盆地和仁差盆地的晚白垩世双峰式火山岩酸性端元具有A型岩浆岩和高分异I型岩浆岩的地球化学特征,Sr-Nd-Hf同位素组成表明晚白垩世酸性火山岩的源区也主要为中元古代变质岩基底,但受到不同程度地幔物质的混合。南岭东段的晚白垩世基性岩无Nb、Ta负异常,具有明显正的εNd(t)值,不同于同时代东南沿海岛弧性质基性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晚白垩世太平洋板块向华夏板块俯冲,岛弧岩浆作用可能以武夷山为界,其东侧为俯冲岛弧环境,西侧形成弧后拉张盆地(包括仁差盆地、寻乌盆地和南雄盆地等)。白面石盆地中的铀矿体主要产于火山盆地底部的花岗质砂岩和玄武岩中,矿化以细脉状矿化为主,黄铁矿是铀矿床中最主要的伴生硫化物矿物。对与铀矿化共生的黄铁矿原位硫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成矿早期黄铁矿-石英脉型铀矿石中黄铁矿硫同位素组成δ34S在-3‰+1‰之间,成矿晚期黄铁矿-萤石脉型铀矿石中黄铁矿硫同位素组成δ34S在-12‰-7‰之间。成矿流体中的硫可能主要来自岩浆岩,晚期成矿流体具有更高的氧逸度。通过白面石铀矿田基底花岗岩、玄武岩、矿石共生硫化物和萤石Sr-Nd-Pb同位素对比分析表明,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基底白面石花岗岩。综合分析认为白面石铀矿田成矿模型为:由于地壳拉张,区域断裂构造发育,引发盆地里以大气降水来源为主的流体循环,流体从火山盆地基底的花岗岩中淋滤U变成成矿流体,当流体往上迁移流经火山盆地底部的含炭砂岩地层及基性火山岩时,由于流体氧逸度的降低,铀发生沉淀形成矿体。与白面石盆地相比,菖蒲盆地基底为变质岩,缺乏含铀的花岗岩基底可能是菖蒲盆地缺乏铀矿化的主要原因。仁差盆地中的铀矿体主要产于火山盆地中的次流纹斑岩和蚀变辉绿岩中,矿体受断裂构造控制,矿化以细脉状和浸染状为主。仁差火山盆地中278铀矿床中黄铁矿的原位硫同位素和微量元素分析表明:蚀变辉绿岩中黄铁矿δ34S在-3.1+3.6‰,黄铁矿中U含量0.020.27×10-6;蚀变次流纹斑岩中黄铁矿δ34S在-16.8+1.9‰之间连续变化,黄铁矿中U含量为0.62306×10-6。形成蚀变辉绿岩中黄铁矿的热液流体氧逸度低,黄铁矿中硫同位素组成代表了流体中硫同位素组成,硫主要来源于火山岩。蚀变次流纹斑岩中黄铁矿较低的硫同位素组成反映了成矿流体具有高的氧逸度。通过对比分析变质岩、流纹岩、次流纹斑岩和铀矿物共生硫化物的Pb同位素组成表明,278铀矿床的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次流纹斑岩。综合分析认为278铀矿床的成矿模式为:在新生代时期(70 Ma),区域拉张构造下形成以大气降水为主的具有高氧逸度的流体循环系统,流体淋滤火山岩中的硫和铀形成成矿流体。当成矿流体运移过程中遇到辉绿岩等地球化学还原障时,U被还原成矿。与仁差盆地相比,寻乌盆地中缺乏大规模断裂及基性岩脉,这可能是寻乌盆地未形成大规模铀矿化的主要因素。通过对南岭东段火山岩型铀矿床的成矿模型分析,总结该区域的主要控矿因素包括:印支期S型含铀花岗岩或燕山期富铀的酸性火山岩-次火山岩为矿化提供铀源;白垩纪-第三纪地壳拉张和红盆发育区域可导致以大气降水为主的热液流体发生对流循环;火山盆地中的断裂系统和还原障导致流体运移和铀发生沉淀成矿。这些控矿因素的耦合部分应为今后的重点找矿区域。
二、吴川-四会断裂带的运动学特征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吴川-四会断裂带的运动学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粤北南雄断裂带糜棱岩岩相学特征及其对构造变形机制的指示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
2 糜棱岩特征 |
2.1 糜棱岩野外构造特征 |
2.2 岩相学及变形矿物特征 |
2.3 显微构造特征 |
2.4 运动学标志 |
3 石英岩组分析与应变测量 |
3.1 石英岩组分析 |
3.2 有限应变测量 |
4 讨论 |
4.1 南雄断裂带的变形机制 |
4.2 南雄断裂带的成因 |
4.3 南雄断裂带与铀成矿的关系 |
5 结论 |
(2)广东京村金矿床地质及原生晕分带特征对深部找矿预测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原生晕研究现状 |
1.2.2 研究区现状 |
1.2.3 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论文工作量与创新 |
1.4.1 完成工作量 |
1.4.2 研究成果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层 |
2.2 区域构造 |
2.2.1 防城-灵山断裂(F1) |
2.2.2 罗定-广宁断裂(F2) |
2.2.3 吴川-四会断裂(F3) |
2.3 岩浆岩 |
2.4 区域矿产 |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
3.1 地层 |
3.2 构造 |
3.3 矿体特征 |
3.3.1 矿石组分 |
3.3.2 矿石构造 |
3.3.3 围岩蚀变 |
3.3.4 有利的赋矿空间 |
3.4 矿床成因 |
第四章 元素组合特征分析 |
4.1 样品采集和测试 |
4.1.1 样品采集 |
4.1.2 样品测试 |
4.2 数据处理及背景值确定 |
4.3 分带序列计算 |
4.3.1 分带序列计算方法选择 |
4.3.2 分带序列计算 |
4.4 元素组合特征 |
4.4.1 相关性分析 |
4.4.2 R型聚类分析 |
4.4.3 因子分析 |
第五章 原生晕特征及深部预测 |
5.1 热液矿床原生晕理论 |
5.1.1 热液矿床原生晕形成理论 |
5.1.2 热液矿床原生晕运移方式 |
5.1.3 热液矿床原生晕分带特征 |
5.2 成矿元素垂向变化规律 |
5.2.1 京村金矿4 号勘探线指示元素垂向变化规律 |
5.2.2 京村金矿8 号勘探线指示元素垂向变化规律 |
5.3 原生晕分带序列特征 |
5.4 原生晕地球化学参数特征 |
5.5 原生晕理想模型 |
5.6 深部成矿预测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云开地块西北缘三堡韧性剪切带变形特征及40Ar-39Ar年代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地质概况 |
2 韧性变形特征 |
2.1 宏观变形特征 |
2.2 显微变形特征 |
3 运动学及动力学特征 |
3.1 应变及应力分析方法 |
3.1.1 有限应变测量 |
3.1.2 运动学涡度分析 |
3.1.3 古差应力值估算 |
3.2 分析结果 |
4 40Ar-39Ar年代学研究 |
4.1 样品描述 |
4.2 分析方法 |
4.3 定年结果 |
5 讨论及意义 |
6 结论 |
(5)华南岩石圈三维电性结构及动力学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区地质概况 |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3.1 研究现状 |
1.3.2 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 论文结构安排 |
2 大地电磁测深方法基本原理 |
2.1 大地电磁测深方法概述 |
2.2 麦克斯韦方程组 |
2.3 趋肤效应 |
2.4 大地电磁场场源 |
2.5 阻抗张量及视电阻率 |
2.6 地下介质电性主轴方向与维性分析 |
3 MT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 |
3.1 MT数据采集 |
3.2 MT数据处理 |
3.2.1 单点数据处理 |
3.2.2 远参考道处理技术 |
3.3 MT数据分析 |
3.3.1 相位张量分析 |
3.3.2 电性主轴分析 |
4 MT数据反演 |
4.1 反演方法介绍 |
4.2 三维反演 |
5 电性模型讨论 |
6 构造涵义讨论 |
6.1 扬子与华夏的接触关系 |
6.2 江南造山带西部高导体推测 |
6.3 太平洋板块俯冲 |
7 结论与建议 |
7.1 主要完成工作 |
7.2 主要成果 |
7.3 论文不足及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利用接收函数方法研究华南武夷山成矿带地壳结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现状及进展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华南大陆东南部地区地质背景 |
2.1 研究区简介 |
2.2 地壳速度结构特征 |
2.3 华南大陆地质概况 |
2.4 华南大陆基本构造格架 |
2.5 地质构造演化及岩浆活动 |
第3章 接收函数研究方法 |
3.1 接收函数的发展历史 |
3.2 接收函数原理 |
3.3 接收函数提取 |
3.3.1 频率域接收函数提取 |
3.3.2 时间域接收函数提取 |
3.4 转换震相走时 |
3.5 地壳厚度和波速比计算 |
3.6 接收函数偏移成像技术 |
第4章 华南武夷山成矿带接收函数研究 |
4.1 数据资料来源 |
4.2 接收函数计算 |
4.3 H-κ网格搜索 |
4.4 H-κ结果分析 |
4.5 共转换点偏移成像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韧性剪切带型金矿三阶段构造成矿模式——以广东河台金矿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河台韧性剪切带的性质 |
2 特富矿体的地质特征 |
2.1 产出特征:产于韧性剪切带弱变形域中 |
2.2 矿化类型:细脉?浸染型 |
3 特富矿体的矿体形貌学特征 |
4 韧性剪切带三阶段构造成矿模式 |
4.1 韧性变形阶段:形成细脉?浸染型金矿体 |
4.2 脆?韧性阶段:形成石英脉型金矿体 |
4.3 脆性阶段:形成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 |
5 结论与讨论 |
(8)华南陆区板块活动与构造体系的形成演化——纪念李四光先生诞辰130周年(论文提纲范文)
1 华南板块构造与构造体系概述 |
2 扬子反S型构造体系 |
2.1 中—新元古代晋宁期扬子与华夏板块碰撞奠基期 |
2.2 青白口纪晚期—早古生代扬子-加里东期华南裂谷系闭合造山增生期 |
2.3 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华力西-印支期陆表海沉积-褶皱叠加时期 |
2.4 晚中生代燕山期扬子反S型扭动构造体系大规模增生定型期 |
3 新华夏构造体系 |
3.1 新华夏构造体系的基本特征 |
3.2 华南陆区新华夏构造体系格局及其复合特征 |
3.2.1 新华夏系“隆坳陷”构造格局的形成与演化 |
3.2.2 断裂构造特征 |
3.2.2.1 以郯庐断裂集群为中心的北北东向断裂系统 |
3.2.2.2 新华夏系高密度剪切裂隙带 |
4 南岭纬向构造带的基本特征 |
4.1 加里东期雏形期 |
4.2 燕山期定型期 |
(1) 越城岭-瑞金构造花岗岩带: |
(2) 四堡-会昌构造花岗岩带: |
(3) 河池-寻乌构造花岗岩带: |
(4) 百色-梅州构造花岗岩带: |
4.3 晚白垩世以来成岭期 |
5 构造控矿特征 |
5.1 构造体系及其复合控矿的主要特征 |
5.2 燕山期岩浆成矿大爆发的核幔式扩展模式 |
6 华南燕山运动以来的大陆动力学特征 |
6.1 燕山运动的动力学特征 |
6.2 喜马拉雅期的动力学特征 |
7 结语 |
(9)粤北花岗岩型铀矿矿集区糜棱岩带特征及其与铀成矿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糜棱岩带特征 |
2 糜棱岩的显微构造 |
3 糜棱岩的石英岩组特征 |
4 应变测量 |
5 糜棱岩差异应力和应变速率估算 |
5.1 矿田内糜棱岩的差异应力 |
5.2 含矿糜棱岩的应变速率 |
6 糜棱岩的形成时代 |
7 糜棱岩成岩与铀成矿的关系 |
8 结语 |
(10)南岭东段中生代火山盆地与铀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 研究内容和主要工作量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背景 |
2.2 区域构造 |
2.3 区域地层 |
2.3.1 变质基底地层 |
2.3.2 沉积盖层地层 |
2.4 区域岩浆岩 |
2.5 区域矿产 |
第3章 南岭东段火山盆地地质特征及岩石组成 |
3.1 寻乌盆地 |
3.2 仁差盆地 |
3.3 菖蒲盆地 |
3.4 白面石盆地 |
第4章 典型铀矿床地质特征 |
4.1 白面石铀矿田 |
4.1.1 矿区构造 |
4.1.2 矿体形态特征 |
4.1.3 围岩蚀变及铀矿化特征 |
4.2 278铀矿床 |
4.2.1 矿区构造 |
4.2.2 矿体形态特征 |
4.2.3 围岩蚀变及铀矿化特征 |
第5章 成岩成矿年代学 |
5.1 火山岩年代学 |
5.1.1 寻乌盆地 |
5.1.2 仁差盆地 |
5.1.3 菖蒲盆地 |
5.1.4 白面石盆地 |
5.2 矿床年代学 |
5.2.1 仁差盆地278铀矿床成矿年代 |
5.2.2 白面石盆地铀矿床成矿年代 |
第6章 火山盆地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岩石成因 |
6.1 南岭东段早侏罗世火山岩及成因 |
6.1.1 仁差盆地 |
6.1.2 菖蒲盆地 |
6.1.3 白面石盆地 |
6.1.4 南岭东段早侏罗世酸性火山岩成因 |
6.1.5 南岭东段早侏罗世基性火山岩成因 |
6.1.6 南岭东段早侏罗世双峰式火山岩形成构造环境 |
6.2 南岭东段晚白垩世双峰式火山岩地球动力学背景 |
6.2.1 仁差盆地 |
6.2.2 寻乌盆地 |
6.2.3 南岭东段晚白垩世酸性火山岩成因 |
6.2.4 南岭东段晚白垩世基性火山岩成因 |
6.2.5 南岭东段晚白垩世双峰式火山岩形成构造环境 |
第7章 典型铀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矿床成因 |
7.1 白面石铀矿田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7.1.1 流体包裹体温度和盐度 |
7.1.2 流体包裹体成分 |
7.1.3 Sr-Nd-Pb同位素组成 |
7.1.4 黄铁矿原位硫同位素特征 |
7.1.5 白面石铀矿田铀物质来源及成矿机制探讨 |
7.2 278铀矿床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7.2.1 Pb同位素组成 |
7.2.2 黄铁矿原位硫同位素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7.2.3 278铀矿床成矿物质来源和成矿机理探讨 |
第8章 区域成矿规律 |
8.1 区域成矿模型 |
8.1.1 铀矿区域时空分布规律 |
8.1.2 铀成矿物质来源 |
8.1.3 成矿流体来源 |
8.1.4 流体演化与铀迁移 |
8.2 主要控矿因素分析 |
8.2.1 岩浆岩因素 |
8.2.2 地层因素 |
8.2.3 构造因素 |
8.2.4 矿床剥蚀与保存因素 |
8.3 南岭带铀矿找矿指示意义 |
第9章 主要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分析测试方法 |
四、吴川-四会断裂带的运动学特征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粤北南雄断裂带糜棱岩岩相学特征及其对构造变形机制的指示意义[J]. 李晓崧,刘成东,万建军,张辉,赵严,李茂强.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2)
- [2]广东京村金矿床地质及原生晕分带特征对深部找矿预测的启示[D]. 陈诚.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3]云开地块西北缘三堡韧性剪切带变形特征及40Ar-39Ar年代学研究[J]. 郭尚宇,黄锡强,农军年,何芝慧,孙明行,李伟,谢植贵.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20(03)
- [4]湘南黄沙坪铜锡多金属矿床构造控岩控矿机制及深部找矿勘查启示[J]. 韩润生,赵冻,吴鹏,王雷,邱文龙,隆运清,刘凤平,邓安平,宗志宏. 地学前缘, 2020(04)
- [5]华南岩石圈三维电性结构及动力学意义研究[D]. 师钦俊.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4)
- [6]利用接收函数方法研究华南武夷山成矿带地壳结构[D]. 薛凡. 桂林理工大学, 2021(01)
- [7]韧性剪切带型金矿三阶段构造成矿模式——以广东河台金矿床为例[J]. 汪劲草,李帅,余何,王斯亮,汤静如,熊彬,王旭阳,王方里,李腾达.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20(01)
- [8]华南陆区板块活动与构造体系的形成演化——纪念李四光先生诞辰130周年[J]. 杨明桂,王光辉. 地质学报, 2019(03)
- [9]粤北花岗岩型铀矿矿集区糜棱岩带特征及其与铀成矿的关系[J]. 梁良,李建红,刘成东. 铀矿地质, 2019(02)
- [10]南岭东段中生代火山盆地与铀成矿作用研究[D]. 刘国奇. 中国地质大学, 20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