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南花糯玉米的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卢媛,韩晴,艾为大,施标,王义发,潘春丹,沈雪芳[1](2020)在《基于SNP标记的糯玉米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提高糯玉米种质资源的利用效率,挖掘优异糯玉米种质资源、改良糯玉米品种,利用(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芯片技术对44份不同来源的糯玉米自交系和5份分别代表中国玉米5大类群的普通玉米自交系进行全基因组扫描。结果表明,34 257个SNP标记在49份玉米自交系中的多态性信息含量(polymorphism information content,PIC)为0.02~0.56,平均含量为0.32;最小等位基因频率(minor allele frequency,MAF)≥0.03。49份玉米自交系间的状态一致性(identity-by-state,IBS)变幅为0.59~0.99,平均为0.68。基于IBS利用Neighbor-joining(NJ)聚类分析方法,将49份自交系划分为5个类群,分别包含19份、9份、4份、9份和3份材料,其中系谱来源不清晰的糯玉米自交系被划分至不同类群,明确了它们的亲缘关系。
卢媛,艾为大,韩晴,王义发,李宏杨,瞿玉玑,施标,沈雪芳[2](2019)在《糯玉米自交系SSR标记遗传多样性及群体遗传结构分析》文中指出为了解糯玉米种质的遗传基础,利用29对SSR标记对87份糯玉米自交系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共检测出180个等位变异,平均每个位点6个等位变异,多态性信息含量变幅为0.308~0.915,平均为0.572。材料间遗传相似系数为0.49~0.93,平均为0.66。通过聚类分析UPGMA (unweighted pair-group method with arithmetic means)方法在遗传相似系数0.64处将87份糯玉米自交系划分为4个类群,分别包含9、66、10和2份材料。此外,利用Structure群体遗传结构分析也将87份糯玉米自交系分为4个类群,分别包含24、25、19和19份材料;进一步分析表明,供试群体中大部分糯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变异较单一。本研究为糯玉米新品种选育和遗传进化分析提供了种质基础和理论依据。
李文静[3](2017)在《鲜食玉米的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鲜食玉米因其营养丰富、易于被人体吸收、用途广泛、市场潜力大、种植效益高等优点而备受人们关注。随着人们对鲜食玉米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鲜食玉米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同时对栽培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我国对鲜食玉米栽培技术和无公害生产技术的研究相比原产地国家滞后。鲜食玉米品种选择不佳,发芽率低,虫害严重,产量和品质较差等因素都极大地制约着鲜食玉米产业的发展,这些难题还有待克服。因此,鲜食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对于提高鲜食玉米产量水平,增加经济效益和激发生产积极性有着重要的意义。本课题从鲜食甜糯玉米的品种选择、种植密度实验、施肥量等方面探讨不同农艺措施对鲜食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借以完善鲜食玉米实际生产中的关键栽培技术,并且初步探明了锦绣超甜A76等鲜食玉米在江苏地区栽培种植的一般规律。所获得的研究结果如下:选用晶甜糯等10个品种为实验材料,研究了在江苏地区气候条件下各种鲜食玉米生长发育特征及籽粒品质。结果表明:除了苏科糯二号,其它9个品种长势均较好,果穗饱满,产量较高,品质较好,营养丰富。其中,产量最高的是苏科糯3号,亩产量达605.22千克;产量和品质兼顾的是晶甜糯和苏科糯3号,适合大面积推广。以锦绣超甜A76为材料,研究不同栽培密度下其生长发育特性。结果表明:栽培密度较低时,锦绣超甜A76植株能从土壤吸收充足的养分,植株高大且果穗粗壮,秃尖较短,穗重较高,但亩产量较低;种植密度较高时,锦绣超甜A76植株紧凑而高度和整齐度上升,穗型较差且秃尖长,产生的经济效益不高;在密度为3000株/亩的时候品质和产量俱佳,经济效益最大。以锦绣超甜A76为材料,研究有机肥施肥量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增施有机肥能够显着增加锦绣超甜A76植株的叶面积,同时使株高增加,穗位上升,穗行数和行粒数增多,秃尖变短。另一方面,施用有机肥100千克/亩时其产量最优,经济效益最高。综上所述,本研究所获得的研究结果将为推广应用适合江苏地区种植的鲜食玉米优良品种提供理论依据和应用基础。
王莉,洪娟,王建富[4](2016)在《苏中高沙土地区糯玉米春提前秋延后高效栽培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糯玉米地膜覆盖春提前和秋延后栽培生产,通过选择良种、适期播种、合理密植、适时移栽、科学运筹肥料、合理调控水分、适时防除病虫草害以及适期采收等配套措施的实施,可平衡糯玉米市场供应,可降低贮藏成本。采用地膜覆盖栽培糯玉米既增产又增效,是一项经济有效的栽培方式。
黄幸福,吴建明,周斌,仇建国[5](2014)在《糯玉米新品种比较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昆山市对12个糯玉米新品种进行引进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以长江花糯2号、浙糯玉5号产量较高,与江南花糯相比增产达极显着水平;品质也较好,抗病抗逆性好,适应性强,综合来看,长江花糯2号、浙糯玉5号适宜在昆山市推广种植。
沈新芬,姚明军,沈渊[6](2012)在《优质糯玉米新品种不同采收期影响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通过研究"申糯3号"、"华甜糯2号"、"沪紫黑糯1号"、"江南花糯"等品种不同采收期对果穗性状及品质的影响,探索了糯玉米鲜穗最佳采收期。试验结果表明,"申糯3号"、"华甜糯2号"最佳采收期为授粉后20d;"沪紫黑糯1号"的最佳采收期为授粉后20~22d;"江南花糯"的最佳采收期为授粉后18~20d。
袁建华,陈艳萍,赵文明,孟庆长[7](2012)在《江苏省糯玉米种质改良和品种创新》文中提出本文简要阐述了当前江苏省糯玉米生产概况,总结回顾了江苏省糯玉米育种的发展历程,介绍了江苏省在糯玉米种质改良、自交系及杂交种选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指出推动江苏省糯玉米发展的重点应加强种质创新和育种新技术、糯玉米产业化研究。
倪向群,贾波,谢庆春[8](2012)在《苏北地区鲜食玉米的栽培技术及前景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鲜食玉米产业市场广阔,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在苏北地区,因种植习惯、经济基础等原因,鲜食玉米发展规模不大。该文概括了鲜食玉米的主要类型,总结了苏北地区鲜食玉米栽培技术特点,包括适期播种、合理密植等,并分析了其产业发展前景。
叶春萍[9](2010)在《彩糯特色玉米新品种对比试验》文中指出比较了6个彩糯特色新品种在屯溪区的生长表现、农艺及经济性状、品质等,结果表明彩糯1号、江南花糯、黄珍珠糯在当地宜作春季鲜食玉米栽培,应注意加强玉米螟和纹枯病的防治。
徐丽,曹伟召,施兴荣,施圣高,刘艾芹[10](2009)在《崇明地区几种鲜食糯玉米品比试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进一步筛选适合崇明地区种植的糯玉米品种,通过试验对6个白糯品种和6个彩糯品种的产量、农艺性状和鲜食感官品质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白糯品种中的沪玉糯3号、苏玉糯6号和中糯2号,彩糯品种中的紫黑糯1号和黑凤,产量和品质均较好,适宜在崇明地区推广应用。
二、江南花糯玉米的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江南花糯玉米的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SNP标记的糯玉米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基因组DNA提取 |
1.3 基因型鉴定 |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SNP数据的质量控制 |
2.2 SNP位点多态性分析 |
2.3 聚类分析 |
3 结论与讨论 |
3.1 玉米SNP标记多态性分析 |
3.2 糯玉米自交系遗传多样性分析 |
(2)糯玉米自交系SSR标记遗传多样性及群体遗传结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玉米基因组DNA提取 |
1.3 SSR引物筛选与PCR扩增 |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SSR标记分布及多态性分析 |
2.2 遗传多样性分析 |
2.3 聚类分析 |
2.4 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
3 讨论 |
3.1 糯玉米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 |
3.2 遗传相似系数聚类和Structure模型聚类结果比较 |
4 结论 |
(3)鲜食玉米的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鲜食玉米概述 |
1.1 鲜食玉米的起源与发展 |
1.2 鲜食玉米的价值 |
1.3 我国鲜食玉米的生产概况 |
1.4 江苏省鲜食玉米生产概况 |
2 鲜食玉米栽培技术 |
2.1 鲜食玉米种植条件 |
2.2 鲜食玉米播种及苗期管理 |
2.3 鲜食玉米的穗期管理 |
2.4 鲜食玉米的病虫害防治 |
2.5 鲜食玉米的采收 |
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鲜食甜糯玉米品种性状差异比较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地的选择 |
2.3 实验设计 |
2.4 实验方法 |
2.5 调查测定项目与分析方法 |
2.6 数据处理和作图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鲜食甜糯玉米品种的单株叶面积比较 |
3.2 不同鲜食甜糯玉米品种的叶面积指数比较 |
3.3 不同鲜食甜糯玉米品种的物候期 |
3.4 不同鲜食甜糯玉米品种的农艺性状比较 |
3.5 不同鲜食甜糯玉米品种的果穗性状比较 |
3.6 不同鲜食甜糯玉米品种的产量比较 |
3.7 不同鲜食甜糯玉米品种的氨基酸含量及营养价值评价 |
4 小结 |
第三章 种植密度对锦绣超甜A76性状的影响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地的选择 |
2.3 实验设计 |
2.4 实验方法 |
2.5 调查测定项目与分析方法 |
2.6 数据处理和作图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种植密度对锦绣超甜A76叶面积的影响 |
3.2 种植密度对锦绣超甜A76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
3.3 种植密度对锦绣超甜A76农艺性状的影响 |
3.4 种植密度对锦绣超甜A76果穗性状的影响 |
3.5 种植密度对锦绣超甜A76果穗产量的影响 |
4 小结 |
第四章 施肥量对锦绣超甜A76性状的影响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地的选择 |
2.3 实验设计 |
2.4 实验方法 |
2.5 调查测定项目与分析方法 |
2.6 数据处理和作图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施肥量对锦绣超甜A76单株叶面积的影响 |
3.2 施肥量对锦绣超甜A76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
3.3 施肥量对锦绣超甜A76农艺性状的影响 |
3.4 施肥量对锦绣超甜A76果穗性状的影响 |
3.5 施肥量对锦绣超甜A76果穗产量的影响 |
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1 全文小结 |
1.1 高产高效品种 |
1.2 最佳种植密度 |
1.3 最佳的施肥量 |
2 可能存在的问题: |
3 创新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苏中高沙土地区糯玉米春提前秋延后高效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糯玉米地膜覆盖春提前栽培 |
1.1地膜覆盖的生态优势 |
1.2春提前和秋延后的效益优势 |
1.3地膜覆盖栽培的配套技术 |
1.3.1选择适宜品种种子药剂处理 |
1.3.2精细平整苗床适期播种 |
1.3.3合理密植,适时移栽 |
1.3.4及时破膜引苗适时间苗定苗 |
1.3.5合理调控水分 |
2糯玉米地膜覆盖秋延后栽培 |
2.1秋延后栽培的优越性 |
2.2 栽培技术 |
2.2.1选用良种 |
2.2.2适期播种 |
2.2.3合理密植 |
2.2.4隔离种植 |
2.2.5巧施肥料 |
2.2.6加强田间管理 |
2.2.7适时防治病虫草害 |
2.2.8适期采收 |
(5)糯玉米新品种比较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概况 |
1.2 试验材料 |
1.3 试验设计 |
1.4 试验记载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品种糯玉米产量分析 |
2.2 不同品种糯玉米生育期 |
2.3 不同品种糯玉米植株和果穗性状比较 |
2.4 品质 |
2.5 抗病性鉴定 |
3 优质品种评述 |
4 结论与讨论 |
(6)优质糯玉米新品种不同采收期影响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品种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果穗性状 |
2.2 品质性状 |
3 结论与讨论 |
(7)江苏省糯玉米种质改良和品种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1 江苏省糯玉米生产概况 |
2 江苏省糯玉米种质资源和杂优模式 |
3 江苏省糯玉米品种创新 |
3.1 产量 |
3.2 抗逆性 |
3.3 品质 |
3.3.1 外观品质 |
3.3.2 食味品质 |
4 江苏省糯玉米发展趋势 |
4.1 加强种质创新 |
4.2 加强育种新技术研究 |
4.3 加强糯玉米产业化研究 |
(8)苏北地区鲜食玉米的栽培技术及前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鲜食玉米的类型 |
1.1 甜玉米 |
1.2 糯玉米 |
2 苏北地区鲜食玉米栽培要点 |
2.1 选择优良品种 |
2.2 注意隔离 |
2.3 适期播种 |
2.4 合理密植 |
2.5 加强田间管理 |
2.6 科学防治病虫害 |
2.7 适时收获 |
3 苏北地区鲜食玉米发展前景 |
3.1 高产优质鲜食玉米新品种的引进和选育 |
3.2 宣传鲜食玉米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 |
3.3 建立产业化模式 |
3.4 规范化栽培管理 |
(9)彩糯特色玉米新品种对比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品种 |
1.2 试验方法 |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1 生育期及抗性 |
2.2 农艺性状与经济性状 |
3 小结 |
四、江南花糯玉米的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SNP标记的糯玉米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J]. 卢媛,韩晴,艾为大,施标,王义发,潘春丹,沈雪芳. 玉米科学, 2020(03)
- [2]糯玉米自交系SSR标记遗传多样性及群体遗传结构分析[J]. 卢媛,艾为大,韩晴,王义发,李宏杨,瞿玉玑,施标,沈雪芳. 作物学报, 2019(02)
- [3]鲜食玉米的高产栽培技术研究[D]. 李文静.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4]苏中高沙土地区糯玉米春提前秋延后高效栽培技术研究[J]. 王莉,洪娟,王建富. 农民致富之友, 2016(12)
- [5]糯玉米新品种比较试验研究[J]. 黄幸福,吴建明,周斌,仇建国. 现代农业科技, 2014(02)
- [6]优质糯玉米新品种不同采收期影响试验研究[J]. 沈新芬,姚明军,沈渊. 上海农业科技, 2012(06)
- [7]江苏省糯玉米种质改良和品种创新[J]. 袁建华,陈艳萍,赵文明,孟庆长. 江苏农业学报, 2012(05)
- [8]苏北地区鲜食玉米的栽培技术及前景分析[J]. 倪向群,贾波,谢庆春. 园艺与种苗, 2012(08)
- [9]彩糯特色玉米新品种对比试验[J]. 叶春萍. 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2010(19)
- [10]崇明地区几种鲜食糯玉米品比试验[J]. 徐丽,曹伟召,施兴荣,施圣高,刘艾芹. 现代农业科技, 20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