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监护服用者健康状况的衬衫(论文文献综述)
孙湉[1](2021)在《大健康背景下中老年可穿戴服装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工业4.0时代人们的物质经济生活日渐丰足之余,健康生活方面却面临老龄化加速、慢性疾病发病率大幅增长等问题,中老年人对于自身日常的健康维护及管理已逐渐成为刚需,传统模式的社会卫生医疗服务已不能满足人们的现今需求,基于经济、社会及人文因素的考量,大健康产业已成为国家发展重点及新兴的研究课题。在大健康背景下,基于不断发展的互联网、大数据平台等的技术支持,中老年健康市场对可穿戴设备需求不断增长,其中可穿戴服装因其便携灵活性及亲肤易测性等优势,与大健康背景下健康服务产业发展方向高度契合,使可穿戴服装在智慧养老、体征信号检测、慢性病监测等健康管理服务方向具有更加广袤的发展潜能。本课题主要聚焦于大健康背景下中老年群体的健康管理服务,归纳其“可穿戴+移动医疗”模式运作框架,重点通过对于受众的需求研究,提出具有受众针对性的可穿戴服装健康性设计原则及方法,最重要的是基于电路柔性化技术从可穿戴服装的健康性设计原则角度,设计出可提升用户体验、具有健康管理及前期医疗辅助功能的中老年可穿戴服装实践方案例证。本课题研究,可为大健康背景下中老年慢性病诊前管理可穿戴服装的发展及设计研发提供思路,也为正在寻求创新突破的健康产业提供理论及实证参考。首先,课题对大健康概念、政策变革、大健康中老年相关产业分布、重点趋势进行递进式的理论研究,总结分析其产业特征及核心框架。并对大健康背景下可穿戴服装设计的概念、领域分类及现状、关键应用技术、模式框架等进行归纳分析。探讨大健康背景下现阶段可穿戴服装发展的产品设计特征及不足,进一步分析大健康背景下可穿戴服装设计的发展未来趋势。其次,通过问卷及实地调研,针对中老年群体进行调查研究,将受众群体的可穿戴产品关注度、功能及健康需求、日常健康状况等进行交叉性分析,总结中老年群体对于可穿戴服装需求的现状特征,为课题后期的研究及设计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及数据支撑。此后对大健康境遇下中老年可穿戴服装所应具备的设计原则、要素、流程等进行研究,提出大健康背景下针对中老年群体可穿戴服装的设计流程框架,为接下来的可穿戴服装设计研究提供方向与方法。最后,课题结合总结出的中老年可穿戴服装的设计方法,从可穿戴服装的健康设计原则角度,基于柔性化电子技术设计出具有健康管理及前期健康辅助功能的中老年可穿戴服装:中老年糖尿病群体下肢病变监测管理裤设计、针对OSA症状的中老年群体睡眠监测居家服设计、夏季中老年女性疾病预防变温服装设计三个方案,并从病理分析及关键指标、设计需求、设计原理、服装设计与制作、服装测试分析与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综合的阐述,为同类服装的设计开发提供了参考。
张焕焕[2](2021)在《面向穿戴式心电监测的织物电极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可穿戴电子技术在国内外掀起一股热浪,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参与研究,随着纺织科学的不断发展,具有优良导电性和穿戴舒适性的电子织物与可穿戴柔性技术中的电极产品的组合正在逐渐被应用,慢慢进入大众的视野。在心电监测的过程中,织物电极负责将人体内由化学活动产生的离子电位转化成可以被外界设备读取的电信号,从而达到生理信号数据的测量和采集的效果。但是织物电极与皮肤接触时存在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就是其在与人体皮肤接触时,与皮肤界面贴合不紧密,造成接触界面的间隙大的问题,这会引起织物电极和人体皮肤接触界面的电学性能下降,进而恶化采集到的生理信号,近年来该问题在柔性可穿戴领域掀起一股研究热浪。为此,本文从材料以及制备工艺等方面来优化织物电极的性能,以达到减小电极-皮肤接触阻抗的效果,对于未来家庭健康监护、卫生医疗等具有一定的理论及实际意义。本文以灯芯绒织物为基础材料,采用化学镀银方法,探究粗化、敏化、活化以及化学镀工序各参数对灯芯绒织物表面性能的影响;后经电镀氯化改性处理,探究电镀电压、时间以及氯化钠浓度对灯芯绒织物表面电学性能的影响;再经手工制作成型法将其组装成织物电极,采用BIOPAC心电信号记录仪测量对比静态时灯芯绒织物电极在不同试剂掺杂状态下与一次性凝胶电极测得的心电信号质量的好坏。研究结果表明:(1)化学镀银工艺中,在粗化工序中选择氢氧化钠的浓度为80 g/L,敏化工序中选择过硫酸铵的浓度为0.3 mol/L,活化工序中选择硝酸银的浓度为1 g/L,化学镀工序中选择硝酸银的质量为3 g,灯芯绒织物表面的镀银效果最佳。(2)氯化工艺中,采用电镀电压1.5 v、时间60 s、氯化钠质量分数0.9%的工艺参数,灯芯绒镀银导电织物的表面氯化效果最好。(3)电极位置在左肋、右肋和胸骨时,灯芯绒织物电极仅在添加导电膏的状况下心电信号的静态测量效果与一次性凝胶电极相当;电极位置在左胸腔、右胸腔和右肋时,不论灯芯绒织物是否加入介质,其心电信号的测量效果均与一次性凝胶电极相当。
孙嘉琪[3](2021)在《基于乳腺癌风险监测的柔性温度传感器设计研究》文中认为在世界范围内,乳腺癌的发病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之首,常被称为“粉红杀手”。而在我国,女性乳腺癌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以东部沿海地区和经济较为发达的大中型城市上升尤为明显,且20岁以后发病几率开始逐年增加,现代女性亟需重视对乳腺的健康管理。医学研究表明,温度信号作为反映乳房生理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其变化与乳腺癌及其他乳腺疾病的发生存在密切联系。近年来,基于温度信号的乳腺监测智能内衣研究尚处于探究和试验阶段,其中采用的质硬刚性传感器会影响穿着舒适性和测量可靠性,相关产品的开发仍需进一步向柔性化、智能化和日常化转变。本课题基于乳腺癌风险监测原理和需求,针对可应用于乳腺癌风险监测的柔性织物温度传感器进行设计探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乳腺癌病理以及基于温度信号的乳腺癌风险监测原理进行研究和梳理,并对智能监测文胸以及柔性织物温度传感器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和总结。(2)选用Pt(铂)纤维作为温敏材料,涤棉、纯棉、羊毛以及锦纶4种服用纱线作为基底纱线,结合不同组织结构,基于机织方法对织造参数进行设计,采用裸纤织入的方法制备得到8种含有面积约为1 cm×1 cm的传感区域的织物温度传感器,验证了机织法制备柔性温度传感器的可行性。(3)通过服用性能测试对比不同传感器试样的表面形貌、基础物理参数以及透气性、导热性和接触舒适性,并通过模拟条件下的感温性能测试,对试样的线性度、灵敏度、静态误差以及迟滞4个指标进行评价,结果显示8种传感器试样的电阻值与温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拟合优度达0.99以上,非线性误差小于5%,温度系数在0.00327/℃~0.00364/℃之间,静态相对误差与迟滞分别在2%和7.5%以内。结合服用性能和感温性能测试结果,采用纯棉纱线和缎纹组织制备的织物温度传感器具有较好的综合性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了纱线种类、组织结构、外层结构以及压力条件对织物温度传感器感温性能的影响。(4)基于相关设计理论和市场及专利调研分析,对多点监测织物温度传感器设计要素进行总结,从款式结构、组织结构、织造参数以及电路连接等方面进行设计探究,将多个传感单元集成在同一罩杯结构的织物基底上,并对制得的多点监测织物温度传感器进行性能测试,测得其电阻值与温度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并建立了基于电阻值的温度预测模型。(5)根据乳腺癌风险监测需求设计和搭建了基于单片机的最小预警系统并进行仿真实验,验证预警系统设计思路的合理性和可行性。通过穿着实验将多点监测织物温度传感器应用于乳房温度的实时测量,从稳定性和准确性两方面探究其在乳腺癌风险监测应用中的可靠性,并结合主观评价实验,对其舒适性和实用性进行评价。本课题对柔性织物温度传感器进行设计探究,通过织造的方式集成制备了柔软透气且具有良好穿戴舒适性的多点监测织物温度传感器,能够对乳房温度进行较为稳定准确的实时监测,探索了其在基于温度信号的乳腺癌风险监测应用中的可行性,为乳腺癌风险监测相关产品的柔性化改良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支梦佳[4](2020)在《连续性记录与评估工具(CARE)的引进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综合、全面、科学的评估是为老年人提供针对性医疗照护服务的重要依据。随着疾病和功能状况的变化,老年人需要在不同的医疗照护机构中进行转诊治疗。但是目前我国不同医疗照护机构使用不同的评估工具,导致评估结果缺乏可比性。在大力发展医养结合、医疗照护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的背景下,我国需要一套综合性的标准化评估工具来对不同机构间老年人照护需求的评估进行统一,以便于在机构间转诊时对不同机构老年人的健康和功能状态进行了解和比较。美国“连续性记录与评估工具”(CARE)是一套统一标准化的综合评估工具,不仅可以衡量不同医疗照护机构的老年人健康功能状况,还能够针对老年人照护需要进行连续及一致性评估和记录,加强医院、养老机构、社区等不同医疗照护机构之间信息的整合,提高照护服务的质量,促进以人为中心的医疗照护服务体系的建立。但是目前探讨CARE应用于我国老年人群的相关研究较少,尚未检索到以医生、护士和护理员三方为评估者使用CARE对养老机构老年人进行评估的相关文献。同时,近年来国内几乎没有研究探讨老年人健康功能状况与照护时长之间的关联。因此,本研究引入美国CARE量表,探讨CARE应用于我国养老机构老年人的信度和效度,并基于老年人健康功能状况的评估结果探讨照护时长的影响因素。目的:(1)汉化引进美国“连续性记录与评估工具(CARE)”,研发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能够用于医护养一体化服务综合需求评估的评估工具,并探讨其应用于我国养老机构老年人的信度和效度。(2)应用CARE对养老机构的老年人进行综合评估,分析其健康功能状况和照护需求,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老年人照护时长的影响因素。为未来建立老年人在不同机构之间的转诊标准和照护时长分级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以支持医护养连续型服务。方法:借鉴美国CARE评估工具,通过量表授权及获取、翻译及综合、专家评议、修改调试、预试验等,确定终版评估工具。2018年1月至4月,采用目的抽样法抽取北京市顺义区某养老机构中≥60周岁的老年人,由养老机构的5位照护服务提供者(包括1位医生、1位护士、3位护理员)担任评估人员,通过为期6天的2次统一培训并熟练掌握CARE工具的应用后,采用基于中文版CARE设计的手机APP评估软件,在两个样本人群中进行评估。样本1包括养老机构中30例60-97岁的老年人,平均年龄(82.567±6.372)岁,目的是检验评定者间信度、重测信度和内部一致性信度。样本2包括239例养老机构老年人(女性119例,男性120例),年龄60-106岁,平均(82.301±12.465)岁,目的是采用6个校标量表,包括: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量表(IADL)、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巴氏指数(BI)、老年人抑郁量表(GDS)、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和欧洲健康五维量表(EQ-5D)以检验其效标效度。样本2完成数据收集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239例老年人的评估结果,以探讨照护时长的影响因素。结果:(1)将CARE量表分为20个维度进行分析。在CARE总量表和各维度水平上,以组内相关系数(ICC)表示的5位评估人员(1位医生、1位护士、3位小学文化水平的护理员)的评定者间信度分别为0.945~1.000。其中,医生和护士之间的ICC值为0.945-1.000,医生和3位护理员之间的ICC值为0.945-1.000,护士和3位护理员之间的ICC值为0.985-1.000,3位小学文化水平的护理员之间的ICC值为0.965-1.000。体现出5位评估者分别使用CARE量表进行评估,医生、护士、护理员三方之间的评定者间信度较好。在CARE总量表和20个维度水平上,重测信度(间隔一周后)分别为0.842-1.000,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0.717-1.000,均具有较好的信度水平。效度检验结果显示,CARE量表的相关维度与6个校标量表(MMSE、GDS、VAS、BI、IADL 和 EQ-5D)的相关系数均较高(r=0.802-0.998,均P<0.001)。(2)老年人平均每24小时所需照护时长用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表示为0(0,179.83)min/24h,平均照护时长为93.56min/24h;其中照护时长为0 min/24h的有119(49.79%)人,<120min/24h 的有 63(26.35%)人,120-360min/24h 的有 43(17.99%)人,>360min/24h的有14(5.86%)人。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生活自理能力、肌力是养老机构老年人照护时长的关键影响因素(均P<0.01)。结论:中文版CARE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检验结果均较好。经统一培训后,医生、护士、护理员均可使用该量表有效评估老年人的健康功能状况,因此中文版CARE量表可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老年人照护需要评估工具供我国养老护理机构选择及使用。此外,在为老年人的健康功能状况和照护时长进行分级,以及为老年人提供照护服务时,我国养老机构应优先考虑非高龄、生活自理能力较差、肌力衰退的老年人,合理分配医疗照护资源。
陈佳[5](2020)在《从2019年度十大类纺织创新产品分析国内消费市场的产品开发现状》文中研究说明受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委托,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自2017年以来持续3年开展了培育和推广年度十大类纺织创新产品工作。文章以获选的2019年度十大类纺织创新产品为例,通过深入分析产品特性后发现,目前国内消费市场的热卖产品更加注重新纤维、新技术的终端产品应用,聚焦科技、时尚、绿色的融合开发,具有创意设计、文化价值、智能科技、消费体验、生态健康等特性的产品更能赢得消费者的关注和青睐。
杰克·兰斯,丁立群,李晓[6](2020)在《恐火症》文中研究说明一天晚上,一个身材高大的黑衣人敲开独居老人克里斯·坎贝尔的家门,将其杀害,并伪造了老人上吊自杀的假象。克里斯的最后一个念头是他的外甥杰森·埃文斯。杰森虽然从小深得父亲爱德华和母亲唐娜的宠爱,但不知什么原因患上了恐火症,连烛火都不敢直视,还经常在身陷火海的噩梦中惊醒。大学毕业后,他进入广告业,最终成为洛杉矶一家着名广告公司的艺术总监。事业有成,加上娶到了心仪的美女凯拉·希恩,他的噩梦从此消失。一切看似顺心如意,但从这年的7月13日起,接连收到的三封匿名来信,彻底打破了他平静幸福的生活。因为三封信中各有一张照片,每张照片都是关于墓地或墓碑的,背面分别写着"你死了""你以为自己还活着,其实你并不存在""8月18日,你的死期"。这三封神秘来信不仅让他重新饱受以前噩梦的折磨,而且让他对自己的存在产生了怀疑。杰森一方面尝试接受妻子和朋友马克·霍尔的建议,进行催眠疗法,探寻噩梦的根源,另一方面开始想方设法找寻照片上的墓地,以一探究竟。历经重重波折,他终于在8月18日前找到了现实中的墓地,发现墓地确实是自己的,而且爱德华和唐娜不是他的亲生父母,克里斯也并非自杀,而是他杀。在真相即将水落石出之时,凶手提前行动,杰森和凯拉命悬一线。照片来自何处?凶手是谁?杰森为什么对火有着深深的恐惧?他最终能否摆脱恐火症?
刘清清,郭荣辉[7](2019)在《智能服装的应用及发展趋势》文中提出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智能服装的研究不断加深,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普及。综述了智能服装在不同领域的发展现状,以及在医疗、运动、军事、安全防护等方面的应用,并对智能服装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王志盟[8](2019)在《大连市室内环境与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关联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近年来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重,老年人的室内居住环境与其健康的关联性研究已逐渐成为焦点。心血管疾病作为老年人人群中发病率和致死率最高的疾病,可以用来表征老年人的健康状况;高血压作为增加心血管疾病的主要风险因素,往往采用血压作为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量化指标。本文利用实测调查和统计分析方法探讨了室内环境与心血管疾病的关联性问题,并通过机器学习方法分别建立了室内综合环境因素对心血管疾病和高血压的风险表征模型。本研究分别对供暖季大连地区的城市和农村居住建筑的老年人进行了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农村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显着多于城市(城市:38%,农村:68%;P=0.003<0.05);农村住宅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相对于城市来说普遍较差;农村室内环境热舒适度不如城市。住宅形式、围护结构保温形式、地板装修方式、卧室供暖方式、卧室供暖时间、性别、遗传性心血管疾病与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存在显着相关性,其中,住宅形式和遗传性心血管疾病是极显着影响因素(P<0.001)。此外,实测调查结果显示,供热方式是导致住宅室内热舒适度差异的主要原因,而且,设置于室外的厕所为室内热环境的营造带来较大温差;城市与农村的室内化学污染均不严重;农村住宅室内PM2.5污染较城市严重;所有调查住宅室内真菌污染以青霉菌和枝孢菌为主。根据老年人的血压数据统计显示,城市老年人的血压处于正常高压水平,而农村老年人的血压达到了高血压1级水平,这比城市老年人高了一个血压等级,有着更高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将室内环境参数与老年人血压进行单因素关联分析,得到城市住宅室内温湿度与血压均存在一定相关性,其中温度在5.225.4°C、相对湿度在14.676.0%之间时,血压分别与温度和相对湿度呈明显负相关关系,农村室内温湿度对血压的影响程度没有城市明显。另外,室内空气质量参数并未发现与血压存在显着关联。通过机器学习算法的朴素贝叶斯、多元线性回归和贝叶斯拟合方法,分别建立了基于主观多因素与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患病的风险模型和基于短时间尺度下室内综合环境与老年人患高血压疾病的风险模型。结果显示,城市室内环境参数促使老年人患心血管疾病和高血压疾病的风险均要低于农村。所建立的个性化室内环境与健康物联网数据平台,将老年人个性化室内环境监测数据及其健康数据整合起来,并通过人工智能算法LSTM与贝叶斯拟合建立长时间尺度下的个性化室内综合环境对该老年人患高血压疾病的风险模型。该方法量化了老年人因个性化室内环境引起的高血压疾病风险,构建的物联网数据平台给长时间同时监测室内环境与心血管疾病相关参数提供了解决方案,采用的人工智能算法LSTM充分考虑了个体差异性和时间序列性,为降低老年人心血管疾病风险和智能营造个性化室内健康环境提供数据支撑与调控依据。
刘菲[9](2019)在《个人特征对移动医疗服务采纳意愿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移动医疗服务是一种新型的医疗保健模式,主要通过移动通信设备为用户提供无处不在的、普遍的医疗信息和服务。而在当前的国内市场中,对移动医疗服务的采纳率和接受度相对较低。虽然关于移动医疗服务的研究受到了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但主要集中在对其概念、服务、以及设计等方面的探究,研究成果较为零散,欠缺一个较为系统的、完整的研究体系。此外,针对影响人们移动医疗服务采纳行为的影响因素的探讨也不够全面和透彻。当前许多研究中已经证实了个人特征会对新产品采纳行为产生影响.因此,本研究依据移动医疗服务的特点,从个人特征角度出发深度探讨移动医疗服务不同的采纳意愿。基于技术接受模型、调节焦点理论和动机理论,从服务特征、技术因素、用户动机、健康期待层面入手,探究人们移动医疗服务采纳意愿的影响因素,构建影响移动医疗服务采纳意愿的多维度理论模型,试图补充信息技术研究领域和医疗健康领域的研究空白。本文对移动医疗的定义、特征、分类进行深入分析,确定了移动医疗服务在本文中的研究边界。对当前移动医疗、信息技术采纳及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利用焦点小组访谈研究方法,对当前文献中影响移动医疗服务采纳行为具有影响作用的一些变量进行定性验证,确定测量维度。基于调节焦点理论、动机理论、技术接受模型等心理学、行为学、信息系统理论,从个性化特征、态度特征以及动机特征三个角度对人们移动医疗服务采纳意愿及影响因素进行三个实证研究。首先,本文基于技术接受模型,从个性化角度探究感知服务相关性和感知服务信息准确性两种重要的服务特征因素对移动医疗服务一般性采纳意愿的影响机理,构建创新性和隐私担忧两种代表性的个性化特征因素的调节作用模型。其次,本文基于调节焦点理论,从态度特征角度探究健康表现期待(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对移动医疗服务日常采纳意愿的影响作用,并揭示了促进焦点和预防焦点的调节效应机理。最后,本文基于动机理论,探究感知愉悦性和感知有用性两种内外在动机特征因素对移动医疗服务日常采纳意愿和紧急采纳意愿的影响作用,并检验了内在和外在动机的两组前置变量的作用机理。通过对数据的收集、分析和检验,所得研究结果表明:(1)服务相关性和服务信息准确性都会对人们的移动医疗服务采纳意愿产生积极影响;(2)创新性在服务相关性对移动医疗服务采纳意愿的作用过程中起到正向的调节作用。(3)隐私担忧会在服务相关性对移动医疗服务采纳意愿的作用过程中起到反向的调节,但对服务信息准确性会产生积极的调节作用;(4)促进焦点对健康促进期待与日常采纳意愿之间的关系起到调节作用;(5)健康促进期待对人们的日常采纳意愿的影响大于疾病预防期待的影响。(6)感知有用性增强了移动医疗服务的紧急和日常采纳意愿,而感知愉悦性只对日常采纳意愿产生积极影响。本研究在理论层面,系统地论述移动医疗服务的内涵、特征和分类。从个人特征角度入手,系统地探究移动医疗服务的不同采纳意愿,并从多维度、全面地挖掘移动医疗服务的不同采纳意愿的影响因素,为当前的移动医疗服务采纳行为的研究提供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框架,丰富和完善了信息系统和健康医疗研究领域的相关研究。在实践层面,本研究也为实践者提供了具有实际意义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
齐晓晓[10](2019)在《基于孕妇心电监护的可穿戴系统研究》文中指出针对围产期孕妇心电监护问题,基于非侵入型小型医疗监护可穿戴设备,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孕妇心电监护可穿戴装备的研究现状,市场上现有及实验室研究开发的非侵入型孕妇心电监护装备、小型非服装类、服装类孕妇心电监护装备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传感技术的实现和服装功能性设计要求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其中孕妇心电监护服装与皮肤之间的日常动态作用研究是本文的研究重点。主要研究目的是寻找孕妇心电监护服装设计的较优电极分布以及结构选择设计,为孕妇心电监护服装的研究进行初步实验探索。利用文献法、实验法、统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依据前人研究成果,选出三种最适合应用于孕妇日常服装的电极分布方式。同时根据市场调研设计四款实验样品,分别为高腰无附加结构、高腰腹部双层托腹、高腰腹部魔术贴、高腰无附加结构+托腹带。根据文献研究结果确定六个孕妇日常动作,分别为动作一原地踏步、动作二上下楼梯、动作三侧转、动作四腿部前后跨步、动作五腿部左右跨步、动作六坐下起立,下肢运动时双手托腰。就三种分布方式及结构设计进行静态压力实验与动态压力实验。此外,利用三维红外动态捕捉系统,对四个款式、三种电极分布方式进行动作一、动作二、动作三三种动作下位移稳定性测量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静态压力下:就款式静态压力均匀度来说,款式二均匀度最好,然后依次是款式四、款式一、款式三;就静态的电极分布方式来说,分布二的电极分布方式压力更均匀,其次是分布一和分布三。(2)动态压力:从总体每个动作下的最佳款式和最佳分布来看,款式三在任何动作下都不属于最佳款式,而分布三也没有出现最佳分布的状态。在动态条件下,在孕妇心电监测服装的款式选择时优先选择款式三以外的其他款式,款式三和分布三的压力稳定程度低于其他款式和其他分布,(3)动态位移:款式一和款式二在位移实验中,款式一和款式二的分布一位移稳定程度更好,两个款式的位移变化程度相近。款式三的位移变化均匀度较好。款式三和款式四的分布二位移稳定程度更好。运动二和运动三中,款式一、款式二、款式四均表现出分布二的位移程度较小。而款式三在所有运动中都是分布一的位移程度更小。在运动一中,所有款式都是分布一的位移程度较小。全文共有图35幅,表50个,参考文献84篇。
二、监护服用者健康状况的衬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监护服用者健康状况的衬衫(论文提纲范文)
(1)大健康背景下中老年可穿戴服装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 |
1.1.1 医疗改革下大健康建设成为刚需 |
1.1.2 服装产业融合可穿戴技术面临挑战及机遇 |
1.1.3 大健康推动中老年可穿戴服装发展新课题 |
1.2 研究现状 |
1.2.1 大健康领域相关的学术研究 |
1.2.2 中老年健康可穿戴服装领域学术研究 |
1.3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课题研究目的 |
1.3.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框架 |
1.5 课题研究的创新性 |
第二章 大健康背景下中老年可穿戴服装设计概述 |
2.1 大健康理论及发展研究 |
2.1.1 大健康概念及政策趋向 |
2.1.2 大健康背景下中老年健康产业划分及现状 |
2.1.3 大健康背景下中老年健康医疗信息化运作模式 |
2.1.4 中老年大健康产业信息化未来发展方向 |
2.2 大健康背景下可穿戴服装设计理论概述 |
2.2.1 健康可穿戴产品概述及发展历程 |
2.2.2 健康可穿戴服装应用领域分类 |
2.2.3 各健康领域可穿戴服装设计特征分析 |
2.3 健康可穿戴服装产品的关键技术 |
2.3.1 电子硬件技术 |
2.3.2 数据传输处理与存储技术 |
2.3.3 人机交互技术 |
2.3.4 新材料技术 |
2.4 健康可穿戴服装产品体系框架 |
2.5 健康可穿戴服装产品发展现状问题 |
2.6 大健康背景下可穿戴服装产品的发展趋势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大健康背景下中老年受众调研与分析 |
3.1 中老年健康可穿戴市场问卷调查及分析 |
3.1.1 调研方法 |
3.1.2 调研目的及问卷设计 |
3.2 问卷调研结果分析 |
3.2.1 调研受众基本状况研究 |
3.2.2 调研受众普遍健康状况研究 |
3.2.3 调研受众健康需求研究 |
3.2.4 调研受众对健康可穿戴的需求研究 |
3.3 调查小结 |
第四章 大健康背景下中老年可穿戴服装设计分析 |
4.1 大健康背景下中老年可穿戴服装设计需求 |
4.2 健康可穿戴服装设计的健康性原则 |
4.2.1 以受众为中心原则 |
4.2.2 生理健康性原则 |
4.2.3 心理健康性原则 |
4.2.4 健康可持续性原则 |
4.3 中老年健康可穿戴服装设计要素 |
4.3.1 健康可穿戴硬件类要素 |
4.3.2 健康可穿戴服装设计类要素 |
4.4 大健康背景下中老年健康可穿戴服装设计流程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健康性原则的中老年群体可穿戴服装设计 |
5.1 中老年糖尿病群体下肢病变监测管理裤设计 |
5.1.1 设计对象病理分析及关键数据 |
5.1.2 设计需求分析及设计思路 |
5.1.3 设计原理 |
5.1.4 服装款式设计与制作 |
5.1.5 服装效果测试与评价分析 |
5.1.6 小结 |
5.2 针对OSA症状的中老年群体睡眠监测居家服设计 |
5.2.1 设计对象病理分析及关键数据 |
5.2.2 设计需求分析 |
5.2.3 设计思路 |
5.2.4 设计原理 |
5.2.5 服装款式设计与制作 |
5.2.6 服装效果测试与评价分析 |
5.2.7 小结 |
5.3 夏季中老年女性疾病预防变温服装设计 |
5.3.1 设计对象与需求分析 |
5.3.2 设计思路 |
5.3.3 设计原理 |
5.3.4 服装款式设计与制作 |
5.3.5 服装效果测试与评价分析 |
5.3.6 小结 |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6.1 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与结论 |
6.2 课题存在的不足之处 |
6.3 课题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附录B 变温针织服装制作工艺图 |
附录C 睡眠呼吸监测电路原理图 |
附录D 糖尿病方案的程序设计部分源代码 |
(2)面向穿戴式心电监测的织物电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可穿戴传感器 |
1.2.2 可穿戴电子织物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创新点 |
1.4 研究目标 |
1.5 论文章节安排 |
2 心电信号采集与织物电极 |
2.1 心电信号采集 |
2.1.1 心电信号检测原理 |
2.1.2 心电信号检测系统 |
2.2 织物电极 |
2.2.1 织物电极的材料 |
2.2.2 织物电极的组织结构 |
2.3 本章小结 |
3 灯芯绒织物化学镀银工艺的优化 |
3.1 引言 |
3.2 实验 |
3.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2.2 实验样品的制备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Na OH浓度对粗化工艺的影响 |
3.3.2 APS浓度对敏化工艺的影响 |
3.3.3 硝酸银浓度对活化工艺的影响 |
3.3.4 硝酸银质量对化学镀工艺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4 镀银/氯化银灯芯绒织物电极的工艺设计 |
4.1 引言 |
4.2 织物表面氯化处理 |
4.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4.2.2 试样准备 |
4.2.3 实验原理 |
4.2.4 实验方案与结果 |
4.3 镀银/氯化银灯芯绒织物表面耐久性测试 |
4.3.1 镀层结合牢度 |
4.3.2 镀层耐腐蚀性测试 |
4.3.3 镀层抗氧化性测试 |
4.4 本章小结 |
5 灯芯绒织物电极的设计与静态性能评估 |
5.1 织物电极的结构设计 |
5.1.1 织物电极的尺寸 |
5.1.2 织物电极的形状 |
5.1.3 织物电极的组装 |
5.1.4 功能绷带 |
5.2 灯芯绒织物电极的静态性能评估 |
5.2.1 灯芯绒织物与平纹织物的电学性能对比 |
5.2.2 不同介质对灯芯绒织物电极阻抗性能的影响 |
5.3 灯芯绒织物电极心电信号的评估 |
5.3.1 静态心电测试说明 |
5.3.2 心电导联系统 |
5.3.3 心电信号测量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基于乳腺癌风险监测的柔性温度传感器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目标及意义 |
1.4 创新点及技术路线 |
1.5 论文章节安排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乳腺癌相关医学理论 |
2.1.1 乳房结构与乳腺癌 |
2.1.2 乳腺热传递与温度信号 |
2.1.3 乳腺癌筛查手段 |
2.2 智能监测文胸 |
2.2.1 智能内衣模型 |
2.2.2 乳腺健康监测文胸 |
2.2.3 乳房生理参数监测技术 |
2.3 柔性织物传感器技术 |
2.3.1 柔性织物传感器分类 |
2.3.2 柔性织物传感器应用 |
2.3.3 柔性织物温度传感器研究现状 |
2.4 本章小结 |
3 机织法制备柔性温度传感器 |
3.1 制备方法 |
3.2 材料选择及基本性能测试 |
3.2.1 材料选择 |
3.2.2 基本性能测试及分析 |
3.3 织造方案设计 |
3.3.1 织物组织结构 |
3.3.2 温度传感区域 |
3.3.3 上机织造参数 |
3.4 试样参数配伍及制备 |
3.4.1 试样参数配伍 |
3.4.2 试样制备 |
3.5 本章小结 |
4 不同织物温度传感器性能测试与分析 |
4.1 服用性能测试及分析 |
4.1.1 实验方案 |
4.1.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1.3 基于测试结果的织造参数优选 |
4.2 感温性能测试及分析 |
4.2.1 感温性能评价指标 |
4.2.2 模拟条件下电阻-温度特性测试 |
4.2.3 基于测试结果的织造参数优选 |
4.3 影响传感器感温性能的因素探究 |
4.3.1 实验方案 |
4.3.2 影响因素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多点监测温度传感器设计制备与性能测试 |
5.1 设计需求及要素分析 |
5.1.1 相关设计理论 |
5.1.2 市场及专利调研分析 |
5.1.3 多点监测温度传感器设计要素 |
5.2 结构设计与织造方案 |
5.2.1 尺寸获取与款式设计 |
5.2.2 结构设计与样板补正 |
5.2.3 织造参数设计 |
5.2.4 电路连接及缝制工艺设计 |
5.3 性能测试与分析 |
5.3.1 服用性能测试 |
5.3.2 感温性能测试 |
5.3.3 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多点监测温度传感器应用测试与评价 |
6.1 最小监测预警系统设计及仿真实验 |
6.1.1 设计需求及工作原理 |
6.1.2 模块设计与连接 |
6.1.3 Proteus仿真实验 |
6.2 实时温度监测及性能评价 |
6.2.1 实验方案 |
6.2.2 分析与讨论 |
6.3 穿着舒适性主观评价 |
6.3.1 主观评价方法 |
6.3.2 主观评价实验 |
6.3.3 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与成果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不同织物温度传感器性能测试结果(部分) |
附录2 感温性能影响因素测试结果(部分) |
附录3 市场调研及专利调研 |
附录4 多点织物温度传感器性能测试结果 |
附录5 单片机程序设计 |
附录6 多点织物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结果(部分)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4)连续性记录与评估工具(CARE)的引进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操作性定义 |
(一) 连续性记录与评估工具(CARE) |
(二) 信度 |
(三) 效度 |
(四) 平均每24小时老年人所需照护时长 |
第二章 文献回顾 |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 |
二、医养结合成为我国应对老龄化的重要政策方向 |
三、老年综合评估是为老年人提供医养结合照护服务的基础 |
四、国外老年综合评估工具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
(一) 日本要介护认定调查表 |
(二) 新型长期照护评估工具 |
(三) 国际居民评估工具 |
(四) 老年综合评估工具 |
五、国内老年综合评估工具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
(一) 民政部老年人能力评估标准 |
(二) 北京市养老服务需求评估表 |
(三) 上海市老年人照护统一需求评估办法 |
(四) 青岛市老年人能力评估标准 |
(五) 台湾多元保险评估量表 |
六、连续性记录与评估工具(CARE)概述 |
(一) 开发背景 |
(二) 目的 |
(三) 组成内容 |
(四) 评估方法 |
(五) 优势 |
(六) 不足 |
七、连续性记录与评估工具(CARE)在国内的研究现状 |
八、老年人照护时长的影响因素在国内的研究现状 |
九、文献回顾小结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第一节 连续性记录与评估工具(CARE)的引进与信效度检验 |
一、CARE的汉化及跨文化调试 |
(一) 量表授权及获取 |
(二) 翻译及综合 |
(三) 专家评议 |
(四) 修改调试 |
(五) 预试验 |
二、CARE的信效度检验 |
(一) 信度检验 |
(1) 评定者间者信度 |
(2) 重测信度 |
(3) 内部一致性信度 |
(二) 效度检验 |
(三) 研究方法 |
(四) 样本量计算 |
(1) 样本1 |
(2) 样本2 |
(五) 测量效标效度的标准量表 |
(1) 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量表 |
(2) 简明精神状态量表 |
(3) 巴氏指数 |
(4) 老年抑郁量表 |
(5) 视觉模拟疼痛评分 |
(6) 欧洲健康五维量表 |
(六) 统计学分析 |
第二节 老年人的健康功能状况及照护时长的影响因素研究 |
一、研究对象 |
二、纳入标准 |
三、排除标准 |
四、样本量计算 |
五、研究指标和工具 |
(一) 连续性记录与评估工具(CARE) |
(二) 平均每24小时老年人所需照护时长 |
六、资料收集 |
(一) 资料收集前准备 |
(二) 资料收集步骤 |
七、资料分析 |
八、质量控制 |
第四章 研究结果 |
第一节 连续性记录与评估工具(CARE)的引进与信效度检验 |
一、人口学资料及基本特征 |
(一) 样本1的30例老年人 |
(二) 样本2的239例老年人 |
二、信度结果 |
(一) 评定者间信度 |
(1) 医生和护士之间的评定者间信度 |
(2) 医生和护理员之间的评定者间信度 |
(3) 护士和护理员之间的评定者间信度 |
(4) 三位护理员之间的评定者间信度 |
(5) 医生、护士、护理员之间的评定者间信度 |
(二) 重测信度 |
(三) 内部一致性信度 |
三、效度结果 |
第二节 老年人的健康功能状况及照护时长的影响因素研究 |
一、一般资料及健康功能状况 |
(一) 基本资料 |
(二) 生活自理能力 |
(三) 肌力 |
(四) 视听说 |
(五) 疾病和用药 |
(六) 行为 |
(七) 情绪 |
(八) 辅具使用 |
(九) 自评健康状况 |
(十) 照护指导 |
二、老年人平均每24小时所需照护时长 |
三、主成分分析结果 |
四、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
第五章 讨论 |
第一节 连续性记录与评估工具(CARE)的引进与信效度检验 |
一、中文版CARE的信度检验结果较好 |
二、中文版CARE的效度检验结果较好 |
第二节 老年人的健康功能状况及照护时长的影响因素研究 |
一、养老机构老年人健康功能状况分析 |
(一) 老年人的失能率较高,在生活中需要不同程度的帮助 |
(二) 养老机构的老年人患病率较高,对医疗服务的需求较大 |
二、养老机构老年人的照护时长分析 |
三、照护时长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 年龄 |
(二) 生活自理能力 |
(三) 肌力 |
第六章 结论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的局限性及对今后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知情同意书 |
附录2 连续性记录与评估工具(CARE)中文版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
(5)从2019年度十大类纺织创新产品分析国内消费市场的产品开发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新纤维在终端领域应用广泛 |
2 新技术赋予终端产品新功能、新时尚 |
3 终端产品的创意设计水平得到提升 |
4 丝绸技术的创新与传承 |
5 非遗文化的再创新 |
6 智能纺织品发展前景广阔 |
7 户外用品市场将进入快速增长期 |
8 增进消费体验的创新产品广受欢迎 |
9 生态环保产品成为主流消费趋势 |
1 0 健康纺织品将成为未来纺织品消费升级换代的发展趋势 |
(6)恐火症(论文提纲范文)
序 |
第一章 宝丽来照片 |
第二章 凯拉 |
第三章 忙中添乱 |
第四章 爱德华 |
第五章 疑虑重重 |
第六章 火焰 |
第七章 死期 |
第八章 旧梦 |
第九章 走投无路 |
第十章 坦白交代 |
第十一章 火把 |
第十二章 列出名单 |
第十三章 诺姆 |
第十四章 烈火中 |
第十五章 火神 |
第十六章Mawkee |
第十七章 马鞍峰 |
第十八章Mapeetaa |
第十九章 计划 |
第二十章 佩塔山市 |
第二十一章 圣詹姆斯公墓 |
第二十二章 查克 |
第二十三章 葬礼 |
第二十四章 分离 |
第二十五章 乔金斯一家的悲剧 |
第二十六章M |
第二十七章 黑衣人 |
第二十八章 旧金山 |
第二十九章 绑架 |
第三十章 米奇 |
第三十一章 秘密 |
第三十二章 最后的安息地 |
第三十三章 康复 |
第三十四章 新生命 |
(7)智能服装的应用及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智能服装概述 |
1.1 智能服装的定义及主要特点 |
1.2 智能服装的研究历程 |
2 智能服装的应用 |
2.1 医疗监护 |
2.1.1 电子智能服装 |
(1) 信息监控 |
(2) 特殊人群监护 |
2.1.2 其他智能服装 |
2.2 运动健身 |
2.2.1 电子智能运动服 |
2.2.2 智能纤维运动服 |
2.3 军事领域及特殊环境 |
2.3.1 电子智能服装 |
2.3.2 其他智能服装 |
(1) 自我防护 |
(2) 特殊环境保护 |
3 智能服装的发展趋势 |
3.1 功能多样化与产品细样化 |
3.1.1 功能多样化 |
3.1.2 功能性优化 |
3.1.3 产品细样化 |
3.2 智能系统更完善 |
3.3 智能服装国民化 |
4 展望 |
(8)大连市室内环境与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老年人背景因素与心血管疾病的关联 |
1.2.2 热湿环境与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关联 |
1.2.3 空气污染与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关联 |
1.2.4 物联网趋势下室内环境与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关联研究 |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室内环境与健康调查及分析方法 |
2.1 问卷调查 |
2.1.1 问卷调查目的 |
2.1.2 问卷调查对象及选取依据 |
2.1.3 问卷调查内容 |
2.2 现场实测调查 |
2.2.1 现场实测调查目的 |
2.2.2 现场实测调查对象及选取依据 |
2.2.3 现场实测调查内容 |
2.3 物联网实测调查 |
2.3.1 物联网实测目的 |
2.3.2 物联网实测对象 |
2.3.3 物联网实测内容 |
2.4 数据分析方法 |
2.4.1 非参数假设检验与相关系数 |
2.4.2 朴素贝叶斯分析 |
2.4.3 多元线性回归与贝叶斯拟合 |
2.4.4 长短期记忆(LSTM)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3 主观参数与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关联性研究 |
3.1 老年人住宅及供暖方式基本信息 |
3.1.1 住宅基本信息 |
3.1.2 住宅供暖现状 |
3.2 老年人基本信息 |
3.2.1 老年人健康与生活状况 |
3.2.2 老年人对房间热舒适性的主观评价 |
3.3 单一主观因素与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关联分析 |
3.4 多主观因素对老年人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表征 |
3.5 本章小结 |
4 短期客观环境参数与老年人高血压疾病的关联性研究 |
4.1 建筑室内热湿环境 |
4.1.1 温度 |
4.1.2 相对湿度 |
4.1.3 热舒适区间 |
4.2 建筑室内空气污染 |
4.2.1 化学污染 |
4.2.2 物理污染 |
4.2.3 生物污染 |
4.3 老年人生理参数 |
4.4 单一室内环境参数与老年人血压的关联性分析 |
4.4.1 室内热湿环境与老年人血压的关联性 |
4.4.2 室内环境污染与老年人血压的关联性 |
4.5 多环境参数对老年人患高血压疾病的风险表征 |
4.6 本章小结 |
5 长期客观环境参数与老年人高血压疾病的关联方法 |
5.1 个性化室内环境与健康物联网数据平台 |
5.2 基于物联网数据平台的案例分析 |
5.2.1 建筑室内热湿环境 |
5.2.2 建筑室内空气污染 |
5.2.3 老年人生理参数 |
5.2.4 单一室内环境参数与老年人血压的关联性案例分析 |
5.3 多环境参数对个性化老年人患高血压疾病的风险表征模型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住宅室内环境及供暖情况相关调查问卷 |
附录B 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生活习惯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9)个人特征对移动医疗服务采纳意愿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3.1 信息技术采纳行为的相关研究 |
1.3.2 移动医疗服务的相关研究 |
1.3.3 研究现状评述 |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研究结构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第2章 个人特征对移动医疗服务采纳意愿影响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移动医疗服务的内涵 |
2.1.1 移动医疗服务的概念界定 |
2.1.2 移动医疗服务的特征 |
2.1.3 移动医疗服务的分类 |
2.2 移动医疗服务采纳意愿的理论基础 |
2.2.1 移动医疗服务采纳意愿分类 |
2.2.2 技术接受模型 |
2.2.3 调节焦点理论 |
2.2.4 动机理论 |
2.3 焦点小组访谈 |
2.3.1 焦点小组访谈介绍 |
2.3.2 焦点小组访谈流程 |
2.3.3 焦点小组访谈结果 |
2.4 个人特征对移动医疗服务采纳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
2.4.1 个人特征对移动医疗服务的影响分析 |
2.4.2 个性化特征对移动医疗服务采纳意愿的影响因素 |
2.4.3 态度特征对移动医疗服务采纳意愿的影响因素 |
2.4.4 动机特征对移动医疗服务采纳意愿的影响因素 |
2.5 个人特征对移动医疗服务采纳意愿影响研究的理论构架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个性化特征对移动医疗服务采纳意愿的影响研究 |
3.1 本章研究问题描述 |
3.2 研究模型和假设 |
3.2.1 服务特征对采纳意愿的影响 |
3.2.2 个性化特征的调节作用 |
3.3 实证研究设计 |
3.3.1 问卷设计与量表编制 |
3.3.2 样本与数据收集 |
3.3.3 数据分析方法的选择 |
3.4 实证研究分析与结果讨论 |
3.4.1 测量模型分析 |
3.4.2 共同方法偏差测试 |
3.4.3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和假设检验 |
3.4.4 结果讨论和启示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态度特征对移动医疗服务日常采纳意愿的影响研究 |
4.1 本章研究问题描述 |
4.2 研究模型 |
4.3 研究假设 |
4.3.1 健康表现期待对日常采纳意愿的影响 |
4.3.2 调节焦点的调节作用 |
4.4 实证研究设计 |
4.4.1 问卷设计与量表编制 |
4.4.2 样本与数据收集 |
4.4.3 数据分析方法的选择 |
4.5 实证研究分析与结果讨论 |
4.5.1 测量模型分析 |
4.5.2 共同方法偏差测试 |
4.5.3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和假设检验 |
4.5.4 结果讨论与启示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动机特征对移动医疗服务日常和紧急采纳意愿的影响研究 |
5.1 本章研究问题描述 |
5.2 研究模型和假设 |
5.2.1 内在和外在动机对紧急和日常采纳意愿的影响 |
5.2.2 技术因素对外在动机的影响 |
5.2.3 心理因素对内在动机的影响 |
5.3 实证研究设计 |
5.3.1 问卷设计与量表编制 |
5.3.2 样本与数据收集 |
5.3.3 数据分析方法的选择 |
5.4 实证研究分析与结果讨论 |
5.4.1 测量模型分析 |
5.4.2 共同方法偏差测试 |
5.4.3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和假设检验 |
5.4.4 结果讨论与启示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基于孕妇心电监护的可穿戴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孕妇心电监测服装可穿戴性的研究背景及现状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现状 |
1.1.3 小结 |
1.2 孕妇心电监测服装可穿戴性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孕妇心电监测服装可穿戴性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2 孕妇心电信号监测装备相关理论研究 |
2.1 孕妇心电监测信号 |
2.1.1 孕妇可监测胎心电周数 |
2.1.2 孕妇心电监测信号监测原理 |
2.1.3 孕妇心电监测信号提取方法 |
2.1.4 孕妇心电监测信号提取影响因素 |
2.2 孕妇人体特征分析 |
2.2.1 孕妇人体形态特征及尺寸 |
2.2.2 孕妇产前运动理论分析 |
2.3 孕妇心电监护装备与人体相互作用对心电信号的影响因素 |
2.3.1 电极与人体的有效接触位置 |
2.3.2 电极与皮肤接触压力 |
2.3.3 监测服装与人体的相对位移 |
2.4 孕妇心电监护电极位置研究分析 |
2.5 孕妇心电监护服装设计基本原则 |
2.6 本章小结 |
3 孕妇腹部可穿戴装备结构设计研究 |
3.1 现有孕妇可穿戴装备结构调研 |
3.2 实验样品孕妇内裤结构设计与制作 |
4 不同结构及不同监测点位置的接触压力研究分析 |
4.1 实验设备 |
4.2 实验准备 |
4.2.1 设备调试及样品编号 |
4.2.2 三种电极分布方式编号 |
4.2.3 实验对象信息 |
4.3 静态压力 |
4.3.1 实验目的 |
4.3.2 实验方案 |
4.3.3 静态压力实验数据分析 |
4.3.4 小结 |
4.4 动态压力 |
4.4.1 实验目的 |
4.4.2 实验方案 |
4.4.3 动态压力实验数据分析 |
4.4.4 spss多配对样本的非参数检验 |
4.4.5 小结 |
4.5 本章小结 |
5 不同结构及不同监测点位置的位移稳定性研究分析 |
5.1 实验目的 |
5.2 实验设备 |
5.3 实验方案 |
5.3.1 三维捕捉电极位置设计 |
5.3.2 三维捕捉动作设计 |
5.4 位移稳定性实验数据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清单 |
致谢 |
四、监护服用者健康状况的衬衫(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健康背景下中老年可穿戴服装设计研究[D]. 孙湉. 江南大学, 2021
- [2]面向穿戴式心电监测的织物电极研究[D]. 张焕焕. 中原工学院, 2021(08)
- [3]基于乳腺癌风险监测的柔性温度传感器设计研究[D]. 孙嘉琪. 东华大学, 2021(09)
- [4]连续性记录与评估工具(CARE)的引进及应用研究[D]. 支梦佳.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5]从2019年度十大类纺织创新产品分析国内消费市场的产品开发现状[J]. 陈佳. 纺织导报, 2020(03)
- [6]恐火症[J]. 杰克·兰斯,丁立群,李晓. 译林, 2020(02)
- [7]智能服装的应用及发展趋势[J]. 刘清清,郭荣辉. 纺织科学与工程学报, 2019(03)
- [8]大连市室内环境与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关联性研究[D]. 王志盟.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2)
- [9]个人特征对移动医疗服务采纳意愿的影响研究[D]. 刘菲.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1)
- [10]基于孕妇心电监护的可穿戴系统研究[D]. 齐晓晓. 西安工程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