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向于女性的偏头痛

偏向于女性的偏头痛

一、偏爱女性的偏头痛(论文文献综述)

徐玲玲[1](2020)在《针刺对无先兆偏头痛患者脑白质纤维完整性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偏头痛作为一种常见的原发性头痛,其发病率高,且反复发作,给患者带来较大痛苦和烦恼。既往研究证实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国内已制定较成熟的偏头痛针灸治疗指南,在临床实践中广泛使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可在活体显示脑白质纤维走向,.且对检查者无伤害,各项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是DTI中评价白质纤维结构完整性的重要指标之一。纤维束自动定量分析法(automating fiber-tract quantification,AFQ)是处理 DTI数据的新型分析方法,可以计算全脑20条主要纤维束上100个采样点的参数变化,从而进行定量分析,较其他DTI数据的分析方法更精细。目的:以无先兆偏头痛(migraine without aura,MWoA)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及纤维束自动定量分析方法,观察比较MWOA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脑白质纤维结构的变化,及针刺前、后MWoA患者白质纤维的变化,探讨针刺对MWoA患者脑白质的影响,并通过量表反映针刺前、后MWoA患者焦虑抑郁障碍、睡眠障碍的情况,为针刺治疗MWoA提供神经影像学的证据支持。方法:本研究共纳入MWoA患者20例及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对照10例。MWoA患者接受每周三次连续四周的针刺治疗,在第0周、第4周两次采集偏头痛发作信息如VAS评分、头痛天数等及填写匹兹堡睡眠指数(PSQI)、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等相应的量表,并完成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扫描两次。健康对照组无干预仅接受一次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扫描。DTI原始数据先经过预处理,再通过AFQ软件识别并量化脑白质纤维束,提取全脑主要的20条白质纤维束,比较MWoA患者与健康对照、MWoA患者针刺前、后20条纤维束的100个节点的FA值,然后用SPSS24.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组内、组间比较,自身前后对照使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使用独立T检验。运用SPSS软件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MWoA患者针刺前后头痛天数、头痛频率、VAS评分、PSQI、SDS、SAS等指标的变化。结果:与健康对照相比,MWoA患者左侧丘脑放射束、左侧皮质脊髓束、左侧扣带束扣带回、双侧扣带束海马、胼胝体束大钳、左侧下额枕束、左侧上纵束、右侧弓形束FA值显着下降(P<0.05),左侧钩束FA值显着升高(P<0.05)。进一步比较MWoA患者与健康对照20条白质纤维上100个节点FA值,MWoA患者在右侧皮质脊髓束(节点39-45)、右侧弓形束(节点1-5)出现FA值显着下降,胼胝体小钳、双侧下额枕束、右钩束部分节点出现FA值显着下降。与针刺前相比,MWoA患者针刺后右侧扣带束海马、右侧下额枕束、左侧上纵束、右侧钩束、双侧弓形束FA值显着升高(P<0.05),左侧扣带束海马FA值显着降低(P<0.05)。进一步比较患者针刺前后20条白质纤维上100个节点FA值,MWoA患者针刺后在右皮质脊髓束(节点33-46、56-59)、右弓形束(节点1-11、52-53、90-93)、左扣带束扣带回(节点53-56、63-66)FA值显着升高,在右侧丘脑放射束、胼胝体小钳、双侧下额枕束、右侧下纵束、左侧上纵束、右侧钩束、左侧弓形束部分节点出现FA值显着升高,胼胝体大钳、胼胝体小钳部分节点出现FA值显着降低。与针刺前相比,MWoA患者的头痛天数、VAS评分、PSQI、SDS均有显着降低(P<0.05),而头痛频率(P=0.062)、SAS(P=0.155)治疗后降低不明显。结论:与健康对照组相比,MWoA患者的脑白质纤维存在广泛损伤,以右侧皮质脊髓束、右侧弓形束为主,而针刺能促进无先兆偏头痛患者受损的白质纤维恢复,同时针刺对MWoA患者的头痛天数、头痛程度、睡眠及抑郁情况有改善。

张玉[2](2019)在《腹内侧前额皮层锥体神经元介导针刺镇痛奖赏效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疼痛缓解作为疼痛的负性强化(negative reinforcement),被认为是一种奖赏,能激活大脑奖赏系统,并驱动疼痛缓解相关的动机和行为,从而加速疼痛的减轻,在临床上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明确针刺镇痛的奖赏效应,探讨前额皮层边缘下区(infralimbic prefrontal cortex,IL)锥体神经元在针刺镇痛和奖赏中的作用,为进一步阐明针刺镇痛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提供新思路和新视角。方法:本课题通过三个实验展开的。实验一:针灸减少大鼠的手术切除疼痛,并产生与针灸和镇痛相关的条件性位置偏好(CPP)。将24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模型加非穴位组,模型加电针组和假手术加电针组。建立大鼠切口痛模型,电针同时伴随CPP训练和测试,观察大鼠在偏爱箱和非偏爱箱停留时间。实验二:观察针刺对手术切口痛大鼠模型镇痛CPP后IL脑区c-fos(神经元兴奋的征象)表达的影响。成年雄性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模型加非穴位组,模型加电针组,假手术加电针组,假手术组,实验流程同实验一。在最后一日,进行大脑取材,并进行IL脑区免疫荧光组化。实验三:针刺镇痛CPP对大鼠腹内侧前额皮层下缘锥体神经元放电的影响。成年雄性15只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模型加电针组、假手术加电针组。使用多通道型号的微阵列电生理技术,观察大鼠大脑前额皮层边缘下皮层锥体神经元放电的影响。大鼠埋植电极,每日记录IL锥体神经元放电,采用MARLAB、Neuro Explorer软件收集并分析神经元发放的信号。结果:1)热敏痛各组之间具有显着性差异(F=463.887,P<0.001)。组间比较发现,模型组与对照组相比,热敏痛缩爪得分显着缩短,术后切口痛大鼠电针足三里、肾俞、三阴交都能够显着提高模型大鼠的热敏痛缩爪得分,减轻大鼠切口疼痛(P<0.001)。条件性位置偏爱得分组间具有显着性差异(F=26.784,P<0.001),组间比较发现,电针+模型组与模型组相比,大鼠在电针相关实验笼(偏爱箱)停留时间明显增加,条件位置偏爱得分显着增加,假手术+电针组与模型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表明电针非模型大鼠并不产生条件性位置偏爱。电针不同镇痛穴位,如足三里、肾俞、三阴交都能够产生镇痛效应,并产生针刺相关条件性位置偏爱行为。2)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各组之间腹内侧前额皮层c-fos表达具有显着差异(F=29.793,P<0.001),组间比较发现针刺能显着增加腹内侧前额皮层c-fos表达(P<0.001),提示针刺镇痛CPP兴奋腹内侧前额皮层。3)电生理实验,大鼠在偏爱箱侧时与在非偏爱箱时IL脑区锥体神经元spike发放个数的比值存在显着差异(F=16.455,P<0.001),电针手术切口疼痛模型大鼠在偏爱箱侧时,IL脑区锥体神经元spike发放个数显着增加(P<0.001)。IL脑区锥体神经元发放类型显着不同。结论:(1)针刺缓解大鼠切口痛并产生针刺镇痛相关条件性位置偏爱;(2)针刺镇痛奖赏激活腹内侧前额皮层锥体神经元。

王玭[3](2019)在《基于脑fMRI评价从肝脾胃同调论治偏头痛的疗效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偏头痛,是世界性医学难题,常由急性发展到慢性,最严重的慢性功能障碍性疾病之一。我国年患病率9.3%,男女之比约为1:3[1],与性别因素相关[2]。偏头痛可与多种疾病诸如焦虑、抑郁[3]、脑卒中[4]的发作有关。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一直处于孜孜不倦的研究中,结果仍不尽人意。目前治疗头痛分发作期治疗和头痛间歇期预防性治疗,西医治疗上常选用非甾体抗炎药、曲坦类、麦角胺类、CGRP受体拮抗剂以及雌激素类等药物对头痛都有一定治疗作用,但副作用亦不可忽视,且有不能根治,反复发作,甚至迁延不愈,药物依赖等问题,使得如何提高偏头痛疗效仍旧是医者一大难题。华荣主任从事中医脑病临床研究30年,经过长期的临证观察及总结,认为偏头痛不是简单的头痛,临床表现复杂,病程长反复迁延,她认为中医药治疗偏头痛有优势而且要力求根治。需要从整体观念和脏腑辨证出发,临证从肝脾胃失调立论[5],运用自拟“解郁和中汤”,脏腑同调兼顾配合心身并治之法,临床获效满意。近年来运用静息态功能MRI技术研究偏头痛患者疼痛矩阵脑功能网络热潮只增不减,本研究将评估从肝脾胃同调论治偏头痛临床疗效,同时应用静息态fMRI技术探讨解郁和中汤治疗偏头痛的中枢机制。目的:1.从肝脾胃三位一体论治偏头痛,在此理论病机思想指导下运用自拟解郁和中汤治疗以进行疗效观察,为中医药治疗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的偏头痛开辟新的治疗思路,以期扩大临床应用。2.运用静息态fMRI技术获得影像数据和局部一致性分析法(regional homogeneity,ReHo)进行数据处理,探究自拟解郁和中汤治疗肝脾胃失调型偏头痛服药前后的“疼痛矩阵”脑功能改变,进而探讨其作用的中枢机制。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方法,按照自制《中医肝脾胃失调型偏头痛辨证诊断量表》的诊断标准,将符合纳入标准,四诊合参辨证为肝脾胃失调型偏头痛患者共纳入20例,首先进行4周的基线观察,之后进行自拟解郁和中汤治疗,分别在干预前、4周治疗结束后,对受试者的疼痛程度、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对所有纳入患者进行两次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扫描,采用ReHo分析法观察“疼痛矩阵”脑功能区的改变。结果:1.偏头痛患者头痛积分评定,VAS评分,生活质量问卷评分基线期、干预期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治疗前与治疗后对比,疼痛矩阵中脑区ReHo值增强的有右侧的脑岛、辅助运动区、扣带回中部;ReHo值未见增强的有右边的中央前后回,左边的辅助运动区、额上回、前额叶内侧眶回、额上回眶部、额上回内侧、扣带回中部。结论:1.从肝脾胃同调论治偏头痛患者无论在解郁镇痛,缓解诸多偏头痛症状,改善生活质量方面都具有肯定的疗效,从外周到中枢,整体调节治疗偏头痛。2.从肝脾胃同调论治偏头痛的中枢作用过程中,调肝疏肝刺激迷走神经,通过这一周围通路进入到中枢系统,提高痛阈,调节痛觉的内外侧传导系统,以脑岛、扣带回、辅助运动区等为代表的多个脑区相互作用,以整合的方式达到镇痛、疏解情绪、提高生活质量目的。

王庄林[4](2018)在《偏头痛为什么偏爱女性》文中指出女人总是爱说"我头痛"。其实,没有多少女人能在一生中幸免不头痛的。有统计,女性患偏头痛者是男性的3倍。以往认为,偏头痛是由血管异常扩张引起的。而最新研究表明,偏头痛是由脑细胞内的电流紊乱所致,原因尚不明了,一般认为与内分泌激素的波动、饮食不周及性格急躁密切相关。生理因素。女性偏头痛往往在两次月经周期之间的排卵

本刊编辑部,贾建平[5](2016)在《偏头痛——谁给我念起这“紧箍咒”》文中研究表明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偏头痛像猫一样跳上你的额头,然后变成一把小锥子,在你侧面额头某个极不确定的位置,极有耐心地敲敲打打。有那么一会儿,它又变成玩具小提琴,单调的声音没完没了,拉得你感到恶心,想吐。你伸出食指,摸索着偏头痛的准确位置,可它在哪里呢?不到巴掌大的地方,却忽然成了迷宫,那痛在血管和神经里灵活游走。在数次试探与确认之后,你终于感到你抓到它了,你按住它,不断地按摩搓揉,做徒劳的指尖运

牛家苑[6](2016)在《偏头痛急性期不同神经分布区穴位的针刺镇痛效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三叉神经分布区和枕神经分布区穴位的针刺镇痛效应,观察其针刺镇痛效应的相对特异性,并探索其神经通路机制,为偏头痛急性期的针灸治疗提供一种优化方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采用排针平刺枕神经分布区穴位,针刺脑空透风池,左右各排2针,脑空透风府左右各排1针,进针1寸,留针2h;B组针刺三叉神经分布区穴位,头维透鱼腰、颔厌透丝竹空、悬颅透太阳、悬厘透瞳子修、曲鬓透上关、进针1寸,联合常规针刺三孔穴(鱼腰、四白、夹承浆),留针2h,记录针刺前、针刺即刻、针刺后10min、20min、30min、40min、50min、1h、2h的VAS评分,以及针刺2h后头痛缓解50%以上的部位,比较A、B两组的疼痛缓解情况,以及疼痛部位的缓解情况,比较不同神经分布区针刺镇痛效应的特异性。结果:A组患者针刺40min内,VAS评分与上一时点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40min后P>0.05,无统计学意义;B组患者针刺50min内,VAS评分与上一时点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50min后P>0.05,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针刺头痛缓解程度比较,只有在针刺即刻P<0.05,有统计学意义,其后的每一个时间段内,均为P>0.05,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头痛部位缓解情况比较,枕部、前额部、颞部、眼眶周围为发作频率较高的4个部位,A组针刺2h后的缓解率依次为:80%、41.7%、75%、46.4%,B组针刺2h后的缓解率依次为:0、71.4%、73.7%、81%结论:1.针刺枕神经分布区穴位相对三叉神经分布区穴位而言,针刺镇痛效应较快,且即刻疗效较佳,针刺即刻后两组之间的镇痛疗效并无明显差异,提示枕神经分布区穴位的上位通路相仃对较短。2.针刺不同神经分布区穴位可以缓解相应神经分布区的疼痛,提示偏头痛急性期不同神经分布区穴位针刺镇痛效应具有特异性。

练惠文[7](2012)在《台湾地区偏头痛患者发病因素与中医证型分析》文中认为偏头痛是一种以间歇性头痛发作伴有自发性功能紊乱为特征的疾病,对其发病有血管说、扩散性抑制说、5-HT说、三叉神经血管说、线粒体机体异常说、镁缺乏说等学说。本病反复发作,迁延难愈,发作时头痛剧烈,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2001年世界卫生报告将常见疾病按健康寿命损失年(Years L ivedwith Disability, YLD)进行排列,偏头痛位列前20位,并将严重偏头痛定为最致残的慢性疾病,类同于痴呆、四肢瘫痪和严重精神病。偏头痛除疾病本身可造成损害外,还可以进一步导致其他损害。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偏头痛的患病率为985.2/10万,年发病率为79.7/10万。中医学理论认为,偏头疼患者的病位在气血、经络及脑髓等,由肝阳上亢、浊邪上犯、清阳不升、清窍失养等所致。在现代中医临床辨证治疗中,尚无完全根治偏头疼的疗法,临床治疗多以预防发作及控制症状为主。中医药治疗偏头痛临床效果显着,毒副作用较少,反复发作次数少,而且手段丰富。一、文献研究本文综述了祖国医学对偏头痛病名、病因病机、治疗方法的认识,以及现代中医学家在临床上对偏头痛治疗的研究成果,并总结国内外西医学者对偏头痛的流行病学、病因病理、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的研究进展以及国内外目前对偏头痛研究的趋势及方向。综述表明现代医学认为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对其病理生理学基础认识不足,所以探讨偏头痛慢性化危险因素的证据也相当有限,大多数慢性疼痛的发生存在诱发因素,且同一诱因在不同的个体中可以产生不同类型的头痛,因此,迄今尚无特效治疗方法和根治手段。祖国医学认为外感头痛与风、寒、暑、湿、燥、火有关,久病入络跌仆脑损,气血瘀滞,脑脉不通可致头痛。内伤头痛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关系最为密切:于肝者,肝气郁结化火,上扰清空;于脾者,痰浊内盛,蒙蔽清窍或生化不足,气血亏虚,脑脉失养;于肾者,无以主髓,髓海空虚或肾水匮乏之肝阳上亢。二、临床研究1.研究目的:通过临床观察和调研探索偏头痛的发病因素,并结合中医辨证分析偏头痛的主要证型,为今后有效治疗和预防偏头痛提供可靠依据。2.研究方法:台湾地区合作研究门就诊及医院住院病人符合筛选标准的偏头痛患者128例,同时随机抽取健康人.80例作问卷调查。调查包括一般情况(性别、年龄、职业、天气变化等);相关因素的联系强度分析(七情失调、膏梁厚味、饮酒吸烟、烦劳过度等);偏头痛的头痛程度积分、头痛性质和头痛残疾程度评估;偏头痛的临床症状和中医证型。3。研究结果:3.1一般情况根据本次128例偏头痛患者的一般情况分析,女性患偏头痛发病率高于男性,男女比为1:1.41。偏头痛患者的平均年龄41.33±18.92岁。128例偏头痛患者的职业调查分析,脑力劳动者的偏头痛发病率高于体力劳动者,家庭主妇的偏头痛发病率也高于体力劳动者。天气变化对头痛发作有一定的影响,以雨天尤其阴雨天较容易引起偏头痛发作。3.2、相关因素的联系强度分析①七情失调:情志因素(主要指焦虑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偏头痛的发病,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②膏梁厚味:嗜食肥腻对偏头痛有一定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偏头痛组与健康组暴露于此因素的优势比OR为2.65,95%CI为(1.22,5.91),可以认为嗜食肥腻与偏头痛有正向关联,是危险因素。③饮酒:饮酒对偏头痛证有一定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日饮酒量越大,偏头痛比例增加,提示大量饮酒可诱发偏头痛的发生。④吸烟:吸烟指数对偏头痛的影响,统计学无显着性差异(P>0.05)。⑤烦劳过度史对偏头痛有一定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偏头痛组与健康组暴露于此因素的优势比,可以认为烦劳过度史与偏头痛有正向关联,是危险因素。3.3、偏头痛的头痛程度积分、头痛性质和头痛残疾程度评估①偏头痛的头痛程度积分:128例偏头痛患者平均头痛程度积分为7.41±2.49,表明头痛程度为中等偏重。而偏头痛的头痛程度积分在男、女性别上,统计学无显着性差异(P>0.05)。不同年龄段偏头痛的头痛程度积分比较,41-50岁头痛程度积分为7.50±2.72,但偏头痛的头痛程度在各年龄段,统计学无显着性差异(P>0.05)。②偏头痛残疾程度评估:偏头痛残疾程度评估,女性69.47±25.59高于男性58.55±21.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偏头痛的残疾程度评估积分表明,偏头痛残疾程度评估随着年龄增大积分越高,其中三≥41岁以上组与≤30岁以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偏头痛的头痛部位特征:128例偏头痛患者以头侧部疼痛最多,占49.2%,其次为枕部占16.4%,掣背部和掣四肢疼痛仅为0.8%。④偏头痛的头痛性质特征:128例偏头痛患者的头痛性质以阵发痛、重痛、隐痛和胀痛为主,空痛和肿痛最少。3.4、偏头痛的临床症状和中医证型①临床症状:偏头痛患者在所例举的16个临床常见症状和体征中,出现频率居前5位的是眩晕(49.2)、失眠(32.0)、烦躁不安(30.5)、倦怠(神疲乏力)(28.1)、五心烦热(25.0)。但舌质上看仍然以正常舌质为主。②中医证型:128例偏头痛患者中,痰浊上扰证最为多见,占全部偏头痛患者总数32%;其次肝阳上亢证,占全部偏头痛患者总数25.8%,而最少的证型为气血亏虚证,仅为9.4%。各组两两比较,痰浊上扰证、肝阳上亢证与气血亏虚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研究结论1、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大多数慢性疼痛的发生存在诱发因素,其中天气变化、七情失调、膏梁厚味、饮酒、烦劳过度均是诱发偏头痛的因素,而吸烟影响不大。2、痰浊上扰、肝热内郁是偏头痛二个最主要的病机。3、存在偏头痛病人合并抑郁的情况,而病人所伴发抑郁的本质和程度是各不相同。因此,“健脾化湿、清热化痰、舒肝行气”三种治疗方法应该是偏头痛最重要的治法。

何建文[8](2012)在《井穴放血疗法结合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较难治愈的慢性神经血管疾患,本病以一侧或双侧搏动性头痛为特点。发作期不仅头痛剧烈,常伴有的自主神经症状也令患者苦不堪言。因此,发作期偏头痛的即刻镇痛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焦点之一。同时,偏头痛具有周期性反复发作的临床特点,现代药物疗法虽然在即时缓解疼痛方面具有优势,但是长期反复用药所带来的毒副作用对人体具有更大危害。针刺治疗偏头痛方法众多、疗效肯定、无不良反应,有良好、明确的镇痛效果,而且能够有效缓解其伴随症状,世界卫生组织(WHO)已将偏头痛列入针刺治疗疾病的推荐病谱。如何更好地使针灸疗法在偏头痛的治疗过程中发挥即时镇痛和远期疗效的作用,将是针灸疗法治疗偏头痛的研究趋势。目的:本课题采用随机对照研究,观察井穴放血结合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旨在探讨以井穴放血疗法对偏头痛患者的即时镇痛效应,同时配合普通针刺以观察患者远期疗效,为针灸疗法治疗偏头痛提供临床依据。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期间在香港中国药业针灸有限公司门诊部的患者为研究的目标人群,将其中符合病例筛选标准的60例偏头痛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配至治疗组(井穴放血疗法结合普通针刺)、对照组(普通针刺疗法),每组各有30例。4周为一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通过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头痛症状评分及SF-MPQ评分,观察本疗法对偏头痛患者的即时镇痛效应和远期疗效。结果: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进行临床试验,共有合格受试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患者。两组一般资料检查:年龄、性别、病程、及治疗前VAS评分、头痛症状评分和SF-MPQ评分,差异均无显着性意义(p>0.05),两组间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1.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经治疗4个疗程后,两组患者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治疗组评分2.78±1.35;对照组评分4.25±2.04;经统计学分析,两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上述结果提示,经不同治疗方案后,井穴放血疗法结合针刺治疗法更能显着降低偏头痛患者VAS评分,综合疗法较普通针刺疗法在降低患者VAS评分方面具有更好疗效。2.治疗前两组患者头痛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经4个疗程治疗后,两组患者头痛症状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治疗组评分5.48±2.03;对照组评分7.87±2.26;经统计学分析,两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上述结果提示,经不同治疗方案后,井穴放血疗法结合针刺治疗法更能显着降低偏头痛患者头痛症状评分,综合疗法较普通针刺疗法在降低患者头痛症状评分方面具有更好疗效。3.治疗前两组患者SF-MPQ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经4个疗程治疗后,两组患者头痛症状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治疗组评分9.28±5.20;对照组评分13.83±4.26;经统计学分析,两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1)。上述结果提示,经不同治疗方案后,井穴放血疗法结合针刺治疗法更能显着降低偏头痛患者SF-MPQ评分,综合疗法较普通针刺疗法在降低患者头痛症状评分SF-MPQ评分方面具有更好疗效。4.两组患者即时镇痛疗效比较,治疗组显效10例、有效1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3.3%;对照组组显效7例、有效10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56.6%,经Ridit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果提示井穴放血结合针刺疗法即时镇痛疗效显着。5.两组患者周期镇痛疗效比较,治疗组临床控制12例,显效8例、有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0%;对照组临床控制8例、显效9例、有效8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3.4%,经Ridit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果提示井穴放血结合针刺疗法周期镇痛疗效显着。结论:本研究数据结果提示,治疗组即井穴放血结合针刺疗法,可以显着降低偏头痛患者VAS评分,头痛症状评分,SF-MPQ评分,与普通针刺疗法相比,治疗组降低各项评分更为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在本研究中即时镇痛疗效比较,治疗组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83.3%,56.6%)统计学差异有意义;周期镇痛疗效比较,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0.0%,83.3%)统计学差异有意义;无论是即时镇痛还是周期镇痛疗效,治疗组均具有良好临床疗效。

朱闻慧[9](2011)在《好缠女性的偏头痛》文中认为偏头痛俗称偏头风,是最常见的最严重的头痛类型之一。那种隐隐的疼痛如射线般从脑海里一侧的某个角落里逐渐迸发,一思考便如一根丝线般抽动不已——这也是越来越多的女白领在经过"拼杀"后向医生自诉的症状。据统计,全世界约有2.4亿偏头痛患者,每年要经受14亿次偏头痛的残酷折磨,因剧烈头痛而多次到医院就诊的患者,大部分都是由偏头痛引起的。特别值得注意的

慕林林[10](2010)在《偏头痛为何“偏爱”找女性》文中研究说明 激素猛增,头痛来访科学家发现,虽然男性也有偏头痛患者,但患偏头痛的女性人数远高于男性。女性偏头痛往往出现在两次月经周期之间的排卵期或月经来潮之前,这一期间的女性,体内雌激素含量水平远较平常为高。据此,科学家们大胆推测,女性偏头痛与雌激素的神

二、偏爱女性的偏头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偏爱女性的偏头痛(论文提纲范文)

(1)针刺对无先兆偏头痛患者脑白质纤维完整性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针刺治疗偏头痛的研究概述
        1、中医对偏头痛的认识
        2、针刺分期治疗偏头痛的疗效
        3、针刺治疗偏头痛机制的研究进展
        4、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偏头痛的功能磁共振研究进展
        1. 偏头痛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研究
        2. 偏头痛的弥散张量成像研究
        3. 基于多模态技术的磁共振的偏头痛的研究
        4.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资料
        1 一般资料
        2 研究对象
    方法
        1 研究方法
        2 样本量说明
        3 技术路线图
        4 影像学资料采集
        5 针刺方案
        6 数据处理
    研究结果
        1 基本资料
        2 临床疗效
        3 DTI结果
        4 结论
    分析与讨论
        1 临床疗效结果的分析
        2 DTI研究结果分析
        3 不足与展望
        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量表一: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
    量表二: 焦虑自评量表(SAS)
    量表三: 抑郁自评量表(SDS)
    针刺确信度评价
    针感评价量表
个人简介

(2)腹内侧前额皮层锥体神经元介导针刺镇痛奖赏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实验一 :针刺缓解大鼠手术切口痛并产生针刺镇痛相关条件性位置偏爱
    1.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1.4 数据分析软件
    2.实验方法
        2.1 技术路线图
        2.2 动物造模
        2.3 动物分组
        2.4 热痛敏测试
        2.5 条件位置偏爱测试
        2.6 电针干预
        2.7 检测指标
        2.8 统计方法
    3.结果
        3.1 针刺足三里穴对手术切口痛模型大鼠热痛敏的影响
        3.2 针刺不同穴位对手术切口痛模型大鼠热痛敏的镇痛效应比较
        3.3 针刺足三里产生针刺镇痛相关的条件性位置偏爱
        3.4 针刺不同穴位诱导针刺镇痛相关的条件性位置偏爱
实验二 :针刺对大鼠腹内侧前额皮层下缘(IL)脑区c-fos表达的影响
    1.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1.4 数据分析软件
        1.5 试剂配制
    2.实验方法
        2.1 技术路线图
        2.2 动物造模
        2.3 动物分组
        2.4 免疫荧光实验
        2.4.1 心脏灌注
        2.4.2 取材
        2.4.3 荧光着色
        2.5 检测指标
        2.6 统计方法
    3.结果
        3.1 大鼠腹内侧前额皮层下缘(IL)脑立体定位
        3.2 针刺手术切口痛大鼠CPP范式下腹内侧前额皮层c-fos表达
实验三 :观察针刺镇痛奖赏的IL脑区神经元放电活动特征
    1.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1.4 数据分析软件
    2.实验方法
        2.1 技术路线图
        2.2 动物造模
        2.3 动物分组
        2.4 脑电生理实验实验
        2.4.1 大鼠的麻醉及固定
        2.4.2 大鼠的开颅手术
        2.4.3 电极埋植
        2.4.4 脑电生理信号采集
        2.5 检测指标
        2.6 统计方法
    3.结果
        3.1 电极埋腹内侧前额皮层下缘脑立体定位
        3.2 锥体神经元信号特征及spike统计
        3.3 针刺镇痛奖赏效应大鼠脑电生理z-score变化
讨论
    1.调神畅情是针灸镇痛的重要组成部分
        1.1 中国传统医学中调神畅情与针灸治痛的理论阐述
        1.2 针灸缓解疼痛相关情绪,不仅体现在调神而且强调畅志
    2.前额皮层锥体神经元介导针刺镇痛奖赏效应
    3.结语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慢性疼痛对前额皮层影响的研究
附件

(3)基于脑fMRI评价从肝脾胃同调论治偏头痛的疗效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偏头痛中医认识
    第二节 偏头痛中医病因病机
        一、外感方面
        二、内伤方面
        三、病位
    第三节 偏头痛中医治疗概况
        一、辨证论治
        二、经验方治疗
        三、中医特色疗法
    第四节 偏头痛现代医学发病机制
    第五节 偏头痛现代医学治疗概况
    第六节 静息态fMRI技术在偏头痛的应用现状
    第七节 本实验研究的偏头痛评价工具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方案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第二节 研究结果
        一、基线资料分析
        二、头痛积分评定
        三、视觉模拟评分法
        四、偏头痛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评分
        五、功能磁共振成像结果
    第三节 讨论
        一、基于脑fMRI评价从肝脾胃同调论治偏头痛的立题意义
        二、从肝脾胃同调论治偏头痛的立论依据
        三、从肝脾胃同调论治偏头痛的方药分析
        四、从肝脾胃同调论治偏头痛的疗效分析
        五、基于迷走神经探讨解郁和中汤辨治偏头痛外周机制
        六、基于脑fMRI评价从肝脾胃同调论治偏头痛的中枢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6)偏头痛急性期不同神经分布区穴位的针刺镇痛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偏头痛急性期的“致残”危害
    2. 排针平刺法是治疗偏头痛急性期的重要手段
    3. 针刺治疗偏头痛急性期的神经分布特异性尚有待研究
第一部分 背景资料
    1. 偏头痛的流行病学现状
    2. 偏头痛急性期的中西医发病机制
        2.1 偏头痛的西医发病机制及其头痛神经传导通路
        2.2 偏头痛急性期的中医病机辨证分析
    3. 偏头痛急性期的中西医治疗现状
        3.1 偏头痛急性期的西医治疗现状
        3.2 偏头痛急性期的中药治疗现状
        3.3 偏头痛急性期的针刺治疗的现状
        3.4 多种方法结合治疗偏头痛的研究现状
    4. 偏头痛急性期针刺镇痛机制
        4.1 偏头痛痛急性期针刺镇痛的神经生化机制
        4.2 偏头痛痛急性期CSD机制及其针刺效应
        4.3 偏头痛急性期不同神经分布区穴位针刺镇痛效应神经通路的相对特异性假说
第二部分:实验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病例选择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方案
        2.3 疗效评定方法和标准
        2.4 安全性评价指标
        2.5 统计方法
        2.6 技术路线
    3. 研究结果分析
        3.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分析
        3.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分析
        3.3 安全性评价
        3.4 依从性评价
第三部分:讨论
    1. 实验方案的设计与选择
        1.1 为何选择偏头痛急性期
        1.2 为何比较不同神经分布区穴位的针刺镇痛效应
        1.3 取穴特点分析
        1.4 疗效评定和标准选取分析
    2. 实验调查结果一般情况分析
        2.1 偏头痛的女性相关性
        2.2 偏头痛的头痛部位探讨
        2.3 偏头痛患者的就诊意识较差
    3. 实验统计结果分析
        3.1 偏头痛急性期不同神经分布区的针刺镇痛效应
        3.2 偏头痛急性期不同神经分布区针刺镇痛的相对特异性
    4. 实验的不足与展望
    5. 实验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台湾地区偏头痛患者发病因素与中医证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现代医学对偏头痛的认识
        第一章 偏头痛的发病机制
        1、遗传因素
        2、扩展性皮质抑制(cortical spreading depression,CSD)
        3、脑的兴奋性
        4、生化因素
        5、中枢疼痛处理通路
        第二章 治疗和预防
        1、避免偏头痛的一切诱发因素
        2、急性期的症状性处理
        3、预防治疗
    中医学对偏头痛的认识
        1、偏头痛的中医病因病机
        2、偏头痛的中医治疗
        3、偏头痛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4、偏头痛的非药物性治疗
第二部分 台湾地区偏头痛患者发病因素与中医证型分析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病例来源
        2.2 中医诊断标准
        2.3 西医诊断标准
        2.4 纳入标准
        2.5 排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调查内容
        3.2 头痛患者临床积分方法
    4. 中止和撤出临床试验的标准
    5 临床研究记录
    6. 不良事件、不良反应的记录和报告方法
    7. 临床研究中受试者的权益保障
    8. 统计学处理
        8.1 数据管理
        8.2 数据分析
    9. 研究结果
        9.1 一般资料
        9.2 头痛患者临床积分
        9.3 偏头痛的影响因素分析
        9.4 偏头痛的中医证型比较
        9.5 偏头痛的头痛部位特征
        9.6 偏头痛的头痛性质特征
第三部分 讨论与分析
    1. 结果分析
        1.1 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1.2 偏头痛的影响因素分析
        1.3 偏头痛的头痛程度积分、头痛性质和头痛残疾程度评估
        1.4 偏头痛的临床症状和中医证型
    2. 讨论
    3. 不足与展望
第四部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井穴放血疗法结合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偏头痛的认知
        1.1 流行病学资料
        1.2 偏头痛发病机制学说
        1.2.1 血管源性学说
        1.2.2 神经血管机制学说
        1.2.3 皮层扩散抑制学说(CSD)
        1.2.4 遗传基因学说
        1.3 偏头痛诱发因素
        1.4 偏头痛治疗进展
        1.5 预防性治疗
    2. 传统医学对于偏头痛的认识
        2.1 历史沿革
        2.2 病因病机
        2.3 经络理论
        2.4 中医药治疗现状
        2.5 针灸治疗偏头痛的研究进展
        2.6 针刺治疗偏头痛机制研究进展
    3 放血疗法渊源
        3.1 放血疗法作用于偏头痛的机理
        3.2 放血疗法作用于偏头痛的现代研究基础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脱落、中止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临床研究设计
        2.2 随机分组方法
        2.3 治疗方法
        2.4 注意事项
        2.5 观察指标
        2.6 疗效判断
        2.7 统计学处理
        2.8 临床研究中受试者的权益保障
    3 研究结果
        3.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3.2 两组患者治疗结果比较
    4. 不良事件观察
    5 讨论与分析
        5.1 研究结果分析
        5.2 针灸疗法治疗偏头痛思路
        5.3 现代医学依据
        5.4 本疗法的优势
        5.5 不足与展望
        5.6 创新之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视觉模拟定级Visual Analogous Scale(VAS)评定法
    附表2 头痛评分量表
    附表3 简式的McGill疼痛问卷表
致谢

(9)好缠女性的偏头痛(论文提纲范文)

女性患病率为男性的2~3倍
偏头痛女性更易中风
偏头痛发作早期应该用药
规避偏头痛发生的因素

四、偏爱女性的偏头痛(论文参考文献)

  • [1]针刺对无先兆偏头痛患者脑白质纤维完整性影响的研究[D]. 徐玲玲.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腹内侧前额皮层锥体神经元介导针刺镇痛奖赏效应[D]. 张玉.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3]基于脑fMRI评价从肝脾胃同调论治偏头痛的疗效机制[D]. 王玭.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4]偏头痛为什么偏爱女性[J]. 王庄林. 金秋, 2018(18)
  • [5]偏头痛——谁给我念起这“紧箍咒”[J]. 本刊编辑部,贾建平. 恋爱婚姻家庭(养生), 2016(05)
  • [6]偏头痛急性期不同神经分布区穴位的针刺镇痛效应[D]. 牛家苑.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2)
  • [7]台湾地区偏头痛患者发病因素与中医证型分析[D]. 练惠文.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10)
  • [8]井穴放血疗法结合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D]. 何建文.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09)
  • [9]好缠女性的偏头痛[J]. 朱闻慧. 健康博览, 2011(01)
  • [10]偏头痛为何“偏爱”找女性[J]. 慕林林. 大家健康, 2010(05)

标签:;  ;  ;  ;  ;  

偏向于女性的偏头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