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后不同部位的异位妊娠四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路锦,尹轶莎,张翠莲,张少娣[1](2021)在《冻融胚胎移植周期中子宫内膜厚度对异位妊娠结局的影响及阈值效应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冻融胚胎移植周期中子宫内膜转化日子宫内膜厚度与异位妊娠发生的关系并进行阈值效应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8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生殖中心行激素替代疗法准备子宫内膜的冻融胚胎移植的不孕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共纳入16 592个周期,以子宫内膜转化日子宫内膜厚度分为<8 mm、8~<10 mm、10~<12 mm、≥12 mm,通过单因素分析、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曲线拟合及阈值效应分析探讨子宫内膜转化日子宫内膜厚度对冻融胚胎移植周期异位妊娠率的影响。结果 16 592个周期中,10 025个周期临床妊娠,136个周期异位妊娠,异位妊娠率为1.36%(136/10 025),活产率为42.70%(7085/16 592)。以子宫内膜厚度<8 mm作为对照,调整混杂因素后,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卵裂期胚胎移植在子宫内膜厚度≥12 mm时,异位妊娠率明显降低(P<0.05);囊胚移植时随子宫内膜厚度增加异位妊娠率无明显差异(P均>0.05)。阈值效应分析结果显示,当子宫内膜厚度<9 mm时,异位妊娠率随子宫内膜厚度增加而显着下降,卵裂期胚胎移植周期子宫内膜厚度每增加1 mm异位妊娠率降低30%(OR=0.70,95%CI为0.52~0.94,P=0.017),囊胚移植周期子宫内膜厚度每增加1 mm异位妊娠率降低33%(OR=0.67,95%CI为0.46~0.97,P=0.036)。结论在冻融胚胎移植周期中,子宫内膜厚度与异位妊娠率呈曲线关系,子宫内膜厚度达到阈值9 mm之前,异位妊娠率随子宫内膜厚度增加而显着下降。
郑文倩[2](2021)在《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高黄体生成素水平对IVF-ET结局的影响及相关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第一部分基础LH水平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治疗结局的影响研究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开始超促排卵治疗时黄体生成素水平及黄体生成素与卵泡刺激素比值不同的两组PCOS患者IVF-ET的一般资料、周期特征、实验室特征及妊娠结局,探讨基础黄体生成素水平及黄体生成素与卵泡刺激素比值对PCOS患者IVF-ET结局的影响。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不孕不育诊疗中心实施IVF/ICSI-ET的PCOS患者639例,根据进入IVF/ICSI治疗周期时LH水平将患者分为2组:A1组(149例)LH≥10mIU/ml及A2组(490例)LH<10mIU/ml;根据进入IVF/ICSI治疗周期时LH与FSH的比值将患者分为B1组(96例)LH/FSH≥2和B2组(543例)LH/FSH<2。记录并分析各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BMI、不孕年限、AMH、基础状态FSH、E2、P、T、TSH、PRL)、超促排卵周期情况(Gn使用时间及总量、HCG日LH、E2、P水平、内膜厚度、获卵数、获卵率)、实验室特征(2PN受精率、2PN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囊胚形成率、全胚冷冻率及周期取消率)及截至2021年2月的冻胚移植妊娠结局(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种植率、异位妊娠率、早期流产率)。采用SPSS 26.0分析数据。定量资料根据分布类型用均数±标准差(x±s)或中位数(25%四分位数~75%四分位数)[M(P25~P75)]表示,组内比较根据数据分布类型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双变量相关分析中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或Spearman相关分析。变量回归分析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设双侧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A1组BMI 显着低于 A2组(23.63±3.35,24.53±3.48,P<0.05);A1组基础T 水平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40(0.28~0.57)vs.0.36(0.25~0.49),P<0.05];A1组AMH显着高于A2组[8.65(5.97~11.97)vs.7.24(4.78~10.16),P<0.05]。B1组 BMI 显着小于 B2 组(22.93±2.90 vs.24.57±3.51,P<0.05);B1基础 T 水平较 B2 组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45(0.29~0.61)vs.0.36(0.26~0.50),P<0.05];B1组 AMH 显着高于 B2 组[10.57(6.34~13.10)vs.7.28(4.81~10.17),P<0.05]。2.LH与BMI值的线性关系呈负相关(r=-0.147),与基础T水平(r=0.104)和AMH(r=0.190)呈正相关关系。LH/FSH比值与BMI值显示负相关性(r=-0.121),而与基础T水平(r=0.142)和AMH(r=0.275)呈正相关关系。3.A1组的Gn使用时间更短,Gn总使用量更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8.00(7.00~9.00)vs.9.00(8.00~10.00),1300.00(1050.00~1650.00)vs.1575.00(1250.00~1950.00),P<0.05];HCG 日 E2 水平 A1 组显着高于 A2 组[3625.00(2471.50~5909.50)vs.3165.50(2179.50-4737.50),P<0.05];A1组 HCG日 LH 显着高于 A2 组[5.20(3.55~8.58)vs.2.91(1.89~4.79),P<0.05];在 HCG 日P水平和内膜厚度方面,两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1组的获卵数高于 A2 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00(10.75~25.00)vs.16.00(11.00~21.00),P>0.05],A1组获卵率显着高于A2组(73.45%vs.66.28%,P<0.05)。B1组Gn使用天数和使用总量明显低于B2组[8.00(7.00~9.00)vs.8.00(8.00~10.00),1200.00(1050.00~1500.00)vs.1575.00(1240.63~1950.00),P<0.05],B1 组 HCG 日总卵泡数、获卵数、获卵率均显着更高[27.00(21.75~36.00)vs.23.00(17.00~30.00),18.00(11.00~26.00)vs.16.00(11.00~21.00),69.88%vs.67.59%,P<0.05]。B1 组的HCG 日 E2、P、LH 值也均显着高于 B2 组[4226.00(3081.25~5985.25)vs.3123.00(2151.25~4734.75),0.58(0.40~0.97)vs.0.51(0.31~0.79),5.52(3.66~9.57)vs.3.08(1.93~5.17),P<0.05]。4.A1组囊胚形成率显着低于A2组(65.48%vs.68.76%,P<0.05),患者的2PN受精率(69.11%vs 68.90%)、2PN 卵裂率(98.16%vs 98.03%)、优质胚胎率(72.87%vs 70.99%)、全胚冷冻率(83.22%vs 80.41%)、周期取消率(4.03%vs 3.47%)均无显着差异(P>0.05)。B1组的优质胚胎率率显着高于B2组(73.93%vs 70.94%,P<0.05);B1组全胚冷冻率显着高于B2组(90.63%vs.79.37%,P<0.05),B1、B2 两组患者的 2PN 受精率(69.29%vs 68.88%)、2PN 卵裂率(97.65%vs 98.15%)、囊胚形成率(67.63%vs 67.96%)、周期取消率(1.04%vs 4.05%)之间的差异均无显着性(P>0.05)。5.A1、A2两组患者在生化妊娠率(78.81%vs.72.65%)、临床妊娠率(66.23%vs.64.09%)、胚胎种植率(56.25%vs.53.34%)、异位妊娠率(1.00%vs.0.65%)和早期流产率(13.00%vs.14.98%)方面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B1、B2两组患者在生化妊娠率(77.78%vs.73.37%)、临床妊娠率(63.89%vs.64.75%)、胚胎种植率(53.38%vs.54.18%)、异位妊娠率(1.45%vs.0.59%)和早期流产率(10.14%vs.15.38%)方面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研究结论1.PCOS患者的LH水平及LH/FSH比值与AMH、肥胖及雄激素水平有关,LH及LH/FSH比值均与AMH、T水平呈正相关关系,与BMI呈负相关关系。2.基础高LH水平及高LH/FSH比值的PCOS患者卵巢对Gn的反应性更高,且高基础LH水平未对患者的卵母细胞质量产生不良影响。3.高基础LH水平及高LH/FSH比值没有对PCOS患者的IVF-ET治疗结局产生负面影响。第二部分拮抗剂方案与微刺激方案对高LH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IVF-ET效果比较研究目的回顾性分析基础状态高LH的PCOS患者采用拮抗剂方案和微刺激方案IVF-ET的治疗结局差异,包括一般资料、周期特征、实验室特征及妊娠结局,为该类人群更高效、安全的控制性超促排卵治疗提供临床依据。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不孕不育诊疗中心实施IVF/ICSI-ET的基础高LH水平PCOS患者149例,根据进入IVF/ICSI治疗周期采取的超促排卵方案分为2组:C1组(129例)拮抗剂方案及C2组(20例)微刺激方案;记录并分析各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BMI、不孕年限、AMH、基础状态FSH、E2、P、T、TSH、PRL)、超促排卵周期情况(Gn使用时间及总量、HCG日LH、E2、P水平、内膜厚度、获卵数、获卵率)、实验室特征(2PN受精率、2PN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囊胚形成率、全胚冷冻率及周期取消率)及截至2021年2月的冻胚移植妊娠结局(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种植率、异位妊娠率、早期流产率)。采用SPSS 26.0分析数据。定量资料根据分布类型用均数±标准差(x±s)或中位数(25%四分位数~75%四分位数)[M(P25~P75)]表示,组内比较根据数据分布类型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设双侧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两组患者的基本特征之间的差异不具有显着性(P>0.05)。2.C1、C2两组的Gn使用时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C2组Gn用量少于C1,但两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12.50(1050.00~1668.75)vs.1150.00(1000.00~1631.25),P>0.05],两组患者 HCG 日≥ 14mm 的卵泡数及 E2水平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HCG日LH及P水平C1组显着低于C2组[4.95(3.43~6.98)vs.10.46(8.20~15.58),0.56(0.32~0.83)vs.0.89(0.49~1.41),P<0.05];C2组 HCG 日内膜厚度显着小于 C1[10.50(9.00~12.00)vs.9.00(8.00~10.00),P<0.05];C1 组与 C2组的获卵率(73.18%vs.75.20%)、获卵数[18.00(11.00~25.00)vs.15.00(10.00~21.00)]均无显着差异(P>0.05)3.两组患者的2PN受精率(69.40%vs.67.29%)、2PN 卵裂率(98.19%vs.98.01%)、囊胚形成率(65.05%vs.68.28%)、全胚冷冻率(81.40%vs.95.00%)、周期取消率(3.88%vs.5.00%)之间的差异均无显着性(P>0.05);C1组的优质胚胎率显着高于C2组(76.03%vs.52.03%,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C1、C2两组患者在生化妊娠率(78.63%vs.80.00%)、临床妊娠率(65.65%vs.70.00%)、胚胎种植率(56.98%vs.51.72%)、异位妊娠率(1.16%vs.0.00%)和早期流产率(11.63%vs.21.43%)方面均无显着差异(P>0.05)。研究结论1.高LH的PCOS患者采用微刺激方案进行IVF-ET治疗时,优质胚胎率低于采用拮抗剂方案,但2PN受精率、2PN卵裂率、囊胚形成率没有差别。2.采用微刺激方案和拮抗剂方案的PCOS患者IVF-ET治疗结局没有显着性差异。
王雅荣[3](2021)在《不同时间点行针刺干预对冻融胚胎移植妊娠率的影响》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在过去十年中,冻融胚胎移植的使用率已大大增加,目前多达二分之一的胚胎转移周期的胚胎是被冷冻保存。冷冻胚胎移植的适应症在不断扩大。胚胎移植的成功率实质上是胚胎移植后的妊娠率。通过观察针刺对冻融胚胎移植(FET)临床妊娠率的影响,有助于评价针刺治疗在IVF-FET的辅助功能,使其能在IVF-FET中更好发挥作用。研究目的以冻融胚胎移植女性为研究对象,分为移植日针刺组、移植周期针刺组,进行针刺干预,观察此两组与对照组(无针刺组)的临床妊娠率(CPR)结果的差别,以探究不同时间点针刺干预对体外受精-冷冻胚胎移植妊娠率的效果差异。研究方法1.分组数据收集自2019年4月~2020年5月“CNY助孕中心”(Central New York Fertility Center)纳入IVF-FET的26至42岁的女性99例,采用按患者意愿的非随机平行对照的临床试验方案,各组相对独立,没有交集。分为非治疗组、移植日针刺组、移植周期针刺组,各收满33例进行治疗观察。2.治疗对照组:在移植周期过程中不进行任何针刺治疗。移植日针刺组:在移植前1小时进行针刺治疗,取穴:子宫、关元、中极、太冲、合谷、百会、印堂,各穴直刺或斜刺0.5~1.0寸,得气后,施予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并于移植后30分钟内再次进行针刺治疗,取穴:足三里、血海、三阴交、内关、地机,各穴直刺0.5~1.0寸,得气后,施予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移植周期针刺组:在FET前5周开始进行针刺治疗,每周治疗一次(每周治疗日尽量相同,错前错后不超过一天)共治疗5次。取穴:子宫、关元、中极、太冲、合谷、百会,印堂、足三里、血海、三阴交、内关、地机,各穴直刺或斜刺0.5~1.0寸,得气后,施予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在移植当日也进行与移植日针刺组相同的治疗。3.观察指标及检测试点3.1疗效指标(1)测定血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在移植后两周检测,以确定是否生化妊娠(HCG>5mIU/ml为生化妊娠,也称妊娠试验阳性)。(2)胚胎移植后4-5周,在HCG逐渐升高的前提下,通过二维阴道超声在单胎妊娠中观察到孕囊(GS)和卵黄囊(YS),以确定是否为临床妊娠。3.2安全性指标包括针灸安全性评价、不良事件或严重不良事件的观察,治疗期间随时记录。研究结果共纳入99例IVF-FET患者。治疗过程中,非治疗组脱落、剔除3例;移植日针刺组脱落、剔除4例;移植周期针刺组脱落、剔除4例;最终88例完成治疗。即非治疗组30例,移植日针刺组29例,移植周期针刺组29例。1.一般资料:通过对患者年龄,身体密度指数,初潮年龄等人口学资料进行分析对比,三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2.基线期分析:对三组患者IVF-FET周期前的促卵泡生成素(FSH),抗苗勒氏管因子(AMH)雌二醇(E2),促甲状腺素(TSH)等激素生化指标值进行分析,三组之间FSH,AMH,E2,TSH等没有统计学差异。三组资料具有可比性。3.结果3.1临床妊娠例数:对照组30例患者中,生化妊娠14例,临床妊娠12例。移植日针刺组29例患者中,生化妊娠18例,临床妊娠16例。移植周期针刺组29例患者中,生化妊娠22例,临床妊娠20例。3.2妊娠率比较生化妊娠率比较:对照组、移植日针刺组、移植周期针刺组的生化妊娠率分别为46.67%、62.07%,75.86%。对照组与移植日针刺组,移植日针刺组与移植周期针刺组两两比较,成功率分别提高了 15%、13%,均有上升趋势,但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与移植周期治疗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临床妊娠率比较:对照组、移植日针刺组、移植周期针刺组临床妊娠率分别为40%、55.17%、68.97%。对照组与移植日针刺组、移植日针刺组与移植周期针刺组两两比较,成功率分别提高了 15%、13%,均有上升趋势,但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与移植周期治疗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1.在冻融胚胎移植中结合针刺干预,具有提高生化和临床妊娠率的趋势;2.在移植当日,移植前后行针刺干预,具有提高生化和临床妊娠率的趋势;3.在移植周期行针刺干预,较仅在移植当日针刺干预具有提高生化和临床妊娠率的趋势;4.在移植周期行针刺干预,可以明显提高生化和临床妊娠率。
王丝丝[4](2021)在《剖宫产术后憩室形成对辅助生殖助孕妊娠结局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多年来,我国剖宫产率一直居高不下,2016年国家二孩政策的全面开放,既往剖宫产后有生育二孩需求的育龄妇女越来越多,使得寻求辅助生殖技术再生育的剖宫产患者明显增多。剖宫产手术主要是处理不良分娩、高危妊娠等产科并发症重要且有效的治疗方式,但剖宫产手术同时也带来很多的并发症,其中较为常见的是子宫切口缺损,又称子宫切口憩室。辅助生殖助孕技术为提高临床妊娠率,往往会增加移植胚胎个数,导致接受IVF助孕的患者中多胎妊娠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自然妊娠者。而多胎妊娠带来了严重的母亲安全和子代的风险,特别是对既往剖宫产手术史后子宫切口憩室形成的患者而言,再次妊娠时如多胎妊娠所带来的风险更是严重。辅助生殖治疗的最终的目的是要在保证成功率的基础上减少多胎带来的风险,而减少移植胚胎数就是从预防的层面上去降低多胎妊娠的风险,特别是剖宫产术后合并有切口憩室形成的患者单胚胎移植显得尤其重要。目前关于既往剖宫产手术史的不孕患者寻求ART辅助助孕治疗效果的研究较少,而如何提高既往剖宫产后再次生育的女性在ART辅助助孕治疗的效果以及降低妊娠期并发症,是目前生殖医生在临床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目的:本研究主要探索既往剖宫产手术后子宫切口憩室形成是否影响辅助生殖助孕治疗的临床结局;如何提高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形成患者辅助生殖助孕的成功率的同时降低多胎妊娠带来的妊娠期的并发症,为既往剖宫产手术史合并子宫切口憩室的患者在寻求ART治疗时提供有效且安全的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在深圳中山泌尿外科医院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IVF-ETICSI-ET)共505个新鲜胚胎移植周期。根据既往分娩方式不同分为经阴道分娩史组(n=271)和剖宫产手术分娩史组(n=234),其中剖宫产手术组又根据是否合并子宫切口憩室分为有切口憩室组(n=64)和无切口憩室形成组(n=170),比较新鲜胚胎移植后经阴道分娩史和剖宫产手术后合并憩室形成、剖宫产术后无憩室形成史患者的妊娠结局及分娩结局。对于既往剖宫产史患者根据其移植胚胎的属性及数目分为移植2个卵裂组(n=52),移植1个囊胚组(n=56),比较不同移植胚胎数目对妊娠结局和分娩结局的影响。结果:1.经阴道分娩史组的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胚胎着床率均高于剖宫产术后合并切口憩室形成的患者(P<0.05),但与剖宫产术后无切口憩室形成组相比妊娠结局无差异(P>0.05)。既往剖宫产史妇女再次妊娠分娩方式为剖宫产的发生率远高于既往经阴道分娩组(P<0.05)。既往剖宫产手术史再次妊娠出现前置胎盘的概率较既往经阴道分娩组(P<0.05)。2.既往剖宫产史妇女再次妊娠分娩方式为剖宫产的概率远高于既往经阴道分娩组(P<0.05)。3.剖宫产术后有子宫切口憩室形成组的早期流产率高于及经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术后无子宫切口憩室形成组,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4.剖宫产术后合并有子宫切口憩室其再次妊娠出现前置胎盘的发生率较既往经阴道分娩和剖宫产术后无子宫切口憩室组高(P<0.05)。5.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的非高龄妇女移植1枚囊胚组的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胚胎着床率均较移植2枚卵裂期胚胎组的要高(P<0.05);6.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的非高龄妇女移植1枚囊胚组的多胎发生率较移植2枚卵裂期胚胎组的低(P<0.05)。结论:1.剖宫产手术史本身并不影响辅助生殖助孕的临床结局,但剖宫产术后合并子宫切口憩室形成则会降低辅助生殖助孕的临床结局;增加再次妊娠时分娩并发症;2.对于既往剖宫产史的非高龄妇女行辅助生殖助孕胚胎移植时,移植1枚囊胚较2枚卵裂期胚胎妊娠率高,同时能够有效降低多胎妊娠发生率。
蒋元华,毛文琪,曾梅芳,苏素勤,莫柠毓,段金良[5](2021)在《抗核抗体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临床结局的相关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 ANA)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 IVF-ET)临床结局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24医院1 123例IVF-ET不孕患者的临床资料,均检测ANA,根据检测结果分为A组(阳性,467例)、B组(阴性,656例)。A组根据有无临床干预,分为A1组(阿司匹林、糖皮质激素临床干预,230例)、A2组(未干预,237例)。比较各组一般资料、助孕情况及临床结局。结果 A1组、A2组、B组平均年龄、基础促卵泡生成素、体质量指数、不孕年限、平均促性腺激素(mean gonadotropin, Gn)用量、平均使用Gn天数、窦卵泡计数、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 hCG)日内膜厚度、hCG日雌二醇水平、不孕原因、平均获卵数、MII卵率、正常受精率、优质胚胎数、可利用胚胎数、平均移植胚胎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1组、B组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高于A2组,异位妊娠率、早期流产率低于A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NA阳性可能影响IVF-ET胚胎着床或胚胎发育,而经积极治疗有可能改善临床结局。
李萱,王树玉,卢丹,魏薇,马延敏[6](2021)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后卵巢妊娠合并输卵管妊娠1例报道》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报道1例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 IVF-ET)术后发生的输卵管妊娠合并卵巢妊娠,总结IVF-ET术后发生复合妊娠的临床特点,为预防IVF-ET术后复合妊娠的发生以及治疗提出建议。方法对本院1例IVF-ET术后发生的输卵管妊娠合并卵巢妊娠病例进行详细阐述及分析。查阅文献并总结学习。结果输卵管妊娠合并卵巢妊娠系极为罕见的一种复合妊娠,但IVF-ET术后其发生的可能性较高,移植胚胎的类型、位置及数量均为其发生的危险因素,需要临床医生警惕。结论 IVF-ET术后复合妊娠一旦发现应及时处理。
卢玉婷,陈敏仪[7](2021)在《IVF-ET术后宫内妊娠合并输卵管妊娠的诊治及妊娠结局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术后宫内妊娠合并输卵管妊娠的诊治及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9年6月于我院诊治的IVF-ET周期宫内妊娠合并输卵管妊娠患者50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超声表现、治疗方式及妊娠结局等。结果 (1)本研究50例患者中10例(20.0%)无明显症状,16例(32.0%)表现阴道流血,13例(26.0%)出现下腹痛或腹胀,11例(22.0%)出现阴道流血伴下腹痛或腹胀。(2)治疗探查发现宫内妊娠合并输卵管间质部妊娠12例,宫内妊娠合并输卵管壶腹部妊娠34例,宫内妊娠合并输卵管峡部妊娠4例。(3)50例患者均通过阴道超声初步诊断,异位妊娠超声表现包括1例妊娠囊、5例卵黄囊、6例胚芽、16例心管搏动、22例附件区混合性包块。(4)39例腹腔镜手术中31例宫内妊娠存活,随访妊娠结局为2例早产,24例足月活产,5例继续妊娠;8例终止妊娠(7例流产、1例畸形引产)。7例开腹手术中3例宫内妊娠足月活产,4例流产。4例介入治疗后宫内妊娠1例早产、2例足月活产、1例流产。治疗后宫内妊娠总存活率为74.0%(37/50)。随访足月及早产婴儿健康状况良好,未发现先天畸形。(5)比较不同输卵管部位(间质部组、壶腹部组、峡部组)异位妊娠治疗后的宫内妊娠结局,3组间宫内妊娠存活率、早产率、终止妊娠孕周、新生儿出生体重、新生儿1分钟Apgar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6)除1例因胎儿畸形引产外,将剩余患者根据治疗后是否流产分为流产组(n=12)与宫内妊娠存活组(n=37),分析两组妊娠结局与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显示,超声表现、治疗时孕周与妊娠结局有统计学相关(P<0.05),而患者年龄、体重指数(BMI)、孕次、产次、盆腔病变史、输卵管手术史、移植胚胎类型、临床症状、宫外包块平均直径、异位妊娠部位及治疗方式并不显着影响妊娠结局(P>0.05)。结论阴道超声对宫内妊娠合并输卵管妊娠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孕早期尽早检查可以排除合并的异位妊娠对宫内妊娠的影响,早期诊断及治疗有助于获得良好的妊娠结局。
李一宁[8](2021)在《辽宁省育龄女性生育力下降现况调查及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女性卵巢储备功能与妊娠结局预测模型的建立》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方式及环境的改变对女性的生殖健康正发生着负面影响。全球每年新增约200万对不孕不育夫妇[1],不孕不育同肿瘤及心脑血管疾病并称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2]。生殖能力下降现状已成为全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严峻挑战。女性生殖能力下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不孕的发生和卵巢储备功能的减退。20世纪70-80年代,我国对不孕症患病率展开了流行病学调查,各地区不孕症患病率最高为24.3%,最低为0.8%[3],可能与所调查的地域、民族及经济水平等影响有关。目前辽宁省乃至全国范围内仍缺少不孕症患病率相关的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只有局部地区的统计数据。因此,对辽宁省的不孕症患病率及其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行深入研究是极为必要的,为不孕不育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行政部门对于不孕不育的一级预防政策制定提供可靠的数据。卵巢储备指的是卵巢皮质内原始卵泡的数量,这些原始卵泡能够发育为成熟卵母细胞[4],是最被接受的预测生殖能力的指标,卵巢储备功能的下降意味着生殖能力下降。卵巢储备功能减退是卵巢功能衰竭的前期状态,进一步将发展为卵巢早衰。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女性晚婚晚育,通过卵巢功能的准确评估,预测生育潜能,获得女性生育能力的节点,有利于女性制定科学的生育计划。目前,还不可能通过非侵入性的方法评估原始卵泡情况,对于卵巢储备功能减退尚无统一判断标准,评估卵巢储备功能的指标有许多,使用单一指标预测卵巢储备功能无法获得满意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一些研究建议将多个指标联合应用以提高预测能力。“预测模型”开始出现在大家的视野里,它是一种数学模型,以影响疾病发生的多种因素为基础,用来预测某人群未来发生某种疾病的概率。预测模型可以更好的使临床实践与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相结合,以促进疾病的三级预防,降低疾病发病率。既往国内国外所建立的卵巢储备功能预测模型都存在纳入人群少、预测变量过多的问题,这就缩小了预测模型在临床应用中的可预测人群范围,并且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及就诊频次,削弱了预测模型在临床的可推广性。因此,构建一个预测变量少、灵敏度和特异度高、稳定的预测模型,以评估拟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女性卵巢储备真实情况,从而有利于在卵巢刺激开始之前进行临床咨询以及鉴别出卵巢储备功能减退的女性。进而应用到广大育龄女性人群当中,对于女性评估自身卵巢储备,根据自身卵巢储备状态来安排生育计划,具有重要意义。辅助生殖治疗过程中,影响临床妊娠及活产结局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夫妇基本特征(年龄、不孕时长、不孕因素、不孕类型、孕产史、疾病及手术史、体重指数、基础性激素水平、抗苗勒管激素水平、窦卵泡数等)、卵巢刺激情况(控制性超促排卵方案、获卵数、HCG日雌二醇水平、HCG日子宫内膜厚度等)、受精方式(IVF、ICSI及IVF+ICSI)以及胚胎移植相关指标(移植胚胎期别、移植胚胎个数等)。因此,我们希望筛选出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治疗结局的影响因素,继建立卵巢储备功能预测模型之后,再建立妊娠率及活产率预测模型,在治疗前给患者一个助孕结局的预期值,使患者对自身状况、对助孕结局有客观、正确的认识,减少其心理负担,同时增加治疗的信心和依从性。方法:一、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分别在辽宁省北部、中部、南部,各抽取一个市和一个县,分别是沈阳市和彰武县、锦州市和盘山县、丹东市和绥中县。然后按每个地区人口数量比例确定本次调查的街道或行政村数及分配调查区域的样本量。随机抽取20-49岁育龄女性进行不孕症的横断面调查。对调查者采用面对面问卷调查获得育龄人群的基本信息。按照不孕症诊断标准,即男女同居有正常的性生活且未采取避孕措施至少12个月仍未能受孕,筛查出辽宁地区育龄女性不孕症患者;研究辽宁地区不孕症患病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二、利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人群数据(n=4731)在预测卵巢低反应基础上建立数学模型以预测卵巢储备能力。设置结局变量为获卵数目小于4。预测变量包括年龄、BMI、AFC、AMH、FSH、LH、E2水平及主要不孕因素。将研究人群数据按照6:4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利用训练集数据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卵巢低反应的预测模型;验证集作为验证数据对模型性能进行验证。分别从区分度和校准度两个方面进行评价,评价模型正确地把病人和非病人区分开的能力,以及评价模型对研究人群的平均预测概率与实际观察到的发病概率的符合程度。最后应用建立的卵巢储备功能预测模型预测辽宁省育龄女性卵巢储备功能减退的发生情况。三、分析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妊娠结局及活产结局的影响因素,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将其作为协变量,是否获得临床妊娠及是否获得活产作为因变量构建临床妊娠率及活产率预测模型。将研究人群数据(n=2021)按照6:4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利用训练集数据构建临床妊娠率及活产率的预测模型;验证集作为验证数据对模型性能进行验证。分别从区分度和校准度两个方面进行评价。结果:一、不孕症患病率为13.4%(95%CI,11.7%-15.1%),原发性不孕症患病率为1.9%(95%CI,1.2%-2.6%),继发性不孕症患病率为11.5%(95%CI,9.9%-13.1%)。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年龄越大,患不孕症风险越高,年龄每增加1岁,患不孕症风险增加4.8%(OR=1.048,95%CI 1.024-1.072,P<0.001);相对月经初潮年龄≥14岁的女性,初潮年龄≤13岁的女性患不孕症风险更高,比对照组患不孕症的风险增加67.2%(OR=1.672,95%CI 1.197-2.336,P=0.003);相对在业女性,失业/无业女性增加患不孕症的风险,风险增加124.2%(OR=2.242,95%CI 1.338-3.756,P=0.002);月经不规律增加女性患不孕症的风险,比月经规律女性患不孕症的风险增加74%(OR=1.740,95%CI 1.078-2.807,P=0.023);相对月经量正常的女性,月经量过少及月经量过多的女性患不孕症的风险增加,风险分别增加138.7%及165.3%(OR=2.387,95%CI 1.644-3.467,P<0.001;OR=2.653,95%CI 1.601-4.396,P<0.001);怀孕次数及生产次数对不孕症患病率的影响均存在统计学意义(OR=0.618,95%CI0.484-0.791,P<0.001;OR=0.532,95%CI 0.384-0.737,P<0.001)。多因素分析中去除混杂因素后,发现结婚年龄、痛经、流产、是否减肥、半年内是否有装修、BMI、男方有无职业、男方文化程度在患不孕症组和无不孕症组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在1494名研究人群中调查得到200名不孕患者,仅有67名到医院就诊,占不孕症患者的33.5%。近60%的人就诊于县级医院或县级以下医院。二、本研究在预测卵巢低反应基础上建立数学模型以预测卵巢储备能力。预测因子为年龄、体重指数BMI、抗苗勒管激素AMH、窦卵泡计数AFC和基础促卵泡生成素FSH。得到卵巢储备功能预测模型:P=exp(-3.23+0.065x年龄+0.060x BMI-0.277x AFC-0.429x AMH+0.109x FSH)/[1+(-3.23+0.065x年龄+0.060x BMI-0.277x AFC-0.429x AMH+0.109x FSH)]预测模型的AUC、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0.9%、83.2%与85.5%。用此模型预测辽宁省育龄女性发生卵巢储备功能减退的平均预测概率为16.07%。三、得到以女性年龄、基础FSH、注射HCG日P、注射HCG日子宫内膜厚度以及移植胚胎情况为预测变量的临床妊娠率预测模型。P=exp(1.669-0.069x女年龄-0.056x基础FSH-0.545x HCG日P+0.063x HCG日内膜+0.807x移植2个卵裂期胚胎+0.803x移植1个囊胚期胚胎)/[1+(1.669-0.069x女年龄-0.056x基础FSH-0.545x HCG日P+0.063x HCG日内膜+0.807x移植2个卵裂期胚胎+0.803x移植1个囊胚期胚胎)]得到以女性年龄、基础E2、卵巢刺激方案、注射HCG日P、注射HCG日子宫内膜厚度以及移植胚胎情况为预测变量的活产率预测模型。P=exp(0.135-0.074x女年龄+0.003x基础E2+1.110x超长方案+0.768x长方案+0.623x拮抗剂方案-0.544x HCG日P+0.075x HCG日内膜+0.771x移植2个胚胎+0.750x移植1个囊胚)/[1+(0.135-0.074x女年龄+0.003x基础E2+1.110x超长方案+0.768x长方案+0.623x拮抗剂方案-0.544x HCG日P+0.075x HCG日内膜+0.771x移植2个胚胎+0.750x移植1个囊胚)]结论:一、辽宁省不孕症患病率为13.4%,处于目前我国不孕症患病率的中间水平,原发性不孕症患病率为1.9%,继发性不孕症患病率为11.5%。二、年龄、初潮年龄早、女性失业/无业、月经不规律、月经量异常是不孕症患病的危险因素;怀孕次数及生产次数是不孕症患病的保护因素。女性结婚晚、男方失业/无业、半年内减肥可能是不孕症患病的危险因素。建议妇幼保健相关部门对大龄女性实施更多的宣教及改善生殖健康的战略,为了提高人口质量我们应该提倡适龄结婚、适龄生育。并且,过早的月经初潮可能意味着有患不孕症的风险,应当引起注意。出现不明原因月经不规则、月经量异常时应及时就医。三、我省不孕症患者就医率低,呼吁妇幼保健部门加强宣教,同时加强地方医院对不孕症的诊治水平,以提高我省整体生殖健康水平。四、本研究在预测卵巢低反应基础上建立数学模型以预测卵巢储备能力。预测因子为年龄、体重指数BMI、抗苗勒管激素AMH、窦卵泡计数AFC和基础促卵泡生成素FSH。预测模型的AUC、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0.9%、83.2%与85.5%。五、初步预测辽宁省育龄女性卵巢储备功能情况,卵巢储备功能减退的平均预测概率为16.07%,需要进一步扩大流行病调查人群。六、研究所构建的卵巢储备功能预测模型,对于女性评估自身卵巢储备,根据自身卵巢储备状态来安排生育计划,具有重要意义。但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优化,也需要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去验证。七、女性年龄、基础FSH、卵巢刺激方案、注射HCG日雌孕激素、注射HCG日内膜厚度以及移植胚胎情况是临床妊娠率的独立影响因素。女性年龄、基础E2、卵巢刺激方案、注射HCG日雌孕激素、注射HCG日内膜厚度以及移植胚胎情况是活产率的独立影响因素。八、我们所构建的临床妊娠率预测模型及活产率预测模型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临床妊娠率预测模型对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患者获得临床妊娠的平均预测概率和实际发生概率还是有一定差异的,但活产率预测模型的校准度良好,是较为理想的活产结局预测模型。九、以上预测模型对进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患者进行卵巢储备功能、妊娠率、活产率预测,评估治疗全过程,使患者清楚了解自身情况,对助孕结局有客观、正确的认识,减少患者心里负担,同时增加患者的治疗信心和依从性。
冯振花[9](2020)在《低促性腺激素性腺功能减退患者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结局分析》文中指出研究背景:低促性腺激素性腺功能减退(hypogonadotropic hypogonadism,HH)是一种下丘脑-垂体-性腺功能轴异常导致的性腺功能减退症,多由先天性遗传或后天获得,其根本原因在于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GnRH)或垂体分泌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和卵泡刺激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水平降低或障碍。该病发病率低,病因目前尚不明确。患者常表现为骨质疏松、性腺功能低下、闭经、不孕不育等临床特征。对于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可通过补充促性腺激素(gonadotropins,Gn)或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GnRH)促进患者卵泡发育及排卵,甚至获得妊娠。但一部分患者上述方法治疗无效,需要进一步进行体外助孕治疗。目前关于HH患者接受辅助生殖技术治疗的结局,尤其是HH患者的冻胚移植后妊娠率的相关报道较少。因此,研究HH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IVF-ET)结局的影响以及治疗方式的正确选择,对改善HH患者辅助生殖妊娠结局有重要临床意义。研究目的:回顾性分析HH患者IVF-ET的临床结局,探讨HH对IVF-ET结局的影响,为生殖专业临床医师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1日-2017年1月31日于山东大学附属生殖医院接受体外助孕患者的相关资料,根据纳入标准,选择第1周期IVF-ET治疗的HH患者79例(研究组),同时根据制定的配对标准,从同时期进行第1周期体外助孕治疗的患者中筛选270例患者(对照组)。HH组患者用人工周期后月经来潮,于月经来潮第2-3日开始用Gn进行控制性超促排卵(controlled ovarian hyperstimulation,COH)治疗。对照组均选用黄体期长方案。对两组患者的COH过程、实验室结果及鲜胚移植和冻胚移植的妊娠结局进行比较。研究结果:研究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临床妊娠率、活产率、累计妊娠率和冷冻胚胎移植(frozen embryo transfer,FET)活产率之间无统计学意义。新鲜胚胎移植周期的早期流产率(8.82%vs 10.66%)、异位妊娠率(0 vs 1.4%)和冻胚移植早期流产率(0 vs 6.98%)与对照组相比呈现低或者零风险,因实际发生数目较少,未显示出统计学差异。研究组的Gn总量(IU)(4163.61±1798.98 vs 1872.55±759.19,P<0.001)及用药时间(天)(14.28±2.80 vs 11.11±1.90,P<0.001)较对照组明显增加,矫正Gn用药天数、Gn用药总量、HCG日血清LH等因素后(Logistic回归分析),统计结果不受影响。研究结论:HH对IVF-ET的结局无不良影响,因垂体功能异常引起的HH患者接受IVF-ET/FET治疗可以获得较好的妊娠结局,不亚于年轻、卵巢功能良好的助孕患者。接受IVF-ET的HH患者,在控制性促排卵过程中如出现OHSS高风险可放弃新鲜胚胎移植,对胚胎进行冷冻保存,择期复苏胚胎进行移植也可达到较高的活产率。
李进梅[10](2020)在《中医药多中心多途径介入再次IVF-ET长方案助孕患者妊娠结局及母子健康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本研究针对中医药多中心多途径介入再次IVF-ET长方案助孕患者进行追踪随访,随访其妊娠结局及母子健康情况,客观评价中医药多中心多途径介入对再次IVF-ET长方案助孕患者妊娠结局及母子健康的影响,为中医药多途径介入辅助生殖技术的安全性提供数据支撑。【研究方法】对前期按照多中心随机对照原则纳入中医药多中心多途径介入再次IVFET助孕的257例患者进行随访,随访其妊娠结局及母子健康情况,其中完成病例241例,脱落16例,自然怀孕15例,再次行IVF-ET助孕226例,其中妊娠者77例,成功分娩者55例。通过一对一面诊、电话或微信询问方式搜集其以下医学资料:妊娠结局、产前检查报告、分娩记录及子代儿保科体检资料,包括孕期产前筛查及产前诊断结果、孕期并发症及合并症发生情况、分娩并发症及产后疾病发生情况、新生儿出生情况及子代生长发育,将随访到的资料录入Epi Data软件建立数据库,并采用SPSS2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在妊娠结局中,用药组流产率低于对照组,活产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组异位妊娠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中晚期妊娠情况中,用药组NT及唐筛检查结果异常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组和对照组无创DNA检查、羊穿检查及胎儿产前超声诊断(胎儿系统彩超、胎儿心脏彩超)等结果均未见明显异常。3.在妊娠期并发症及妊娠特有疾病中,用药组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妊娠期贫血、妊娠期血小板减少、妊娠合并甲状腺疾病、羊水过少、胎膜早破等疾病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在母亲分娩及产后情况中,用药组母亲孕期增重、分娩孕周、剖宫产率、母亲胎盘膜性粘连、产后恶露异常、产后缺乳等疾病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在新生儿出生情况中,用药组新生儿性别分布、早产儿出生率、男婴出生体重及身长、女婴出生体重及身长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在新生儿不良出生结局中,用药组不良出生体重(巨大儿、低出生体重儿、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生畸形的发生率及新生儿1分钟Apgar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在新生儿患病情况中,用药组新生儿黄疸、新生儿肺炎、新生儿低血糖等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组与对照组均无新生儿呼吸窘迫、新生儿低体温、新生儿感染及新生儿死亡情况发生。用药组与对照组新生儿筛查结果均未见明显异常。8.在子代健康情况中,子代出生后3月龄及出生后1周岁,用药组男婴身长体重和女婴身长体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组子代3月龄喂养方式、1周岁内其他疾病(肺炎、腹泻、其他)患病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组子代1周岁内患上呼吸道感染次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中医药多途径介入IVF助孕能降低流产率,增加活产率,减少1周岁子代上呼吸道感染次数。2.中医药多途径介入IVF助孕不增加异位妊娠率、妊娠期并发症及妊娠期特有疾病发生率、母亲分娩期并发症及产后疾病的发生率、剖宫产率、新生儿患病率、子代1周岁内其他疾病患病率,不对孕期产前筛查及产前诊断结果、母亲孕期增重、新生儿分娩孕周、新生儿出生体重及身长、新生儿不良出生体重、出生缺陷及1分钟Apgar评分、子代出生后3月龄、出生后1周岁身长体重及子代喂养方式产生不良影响。
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后不同部位的异位妊娠四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后不同部位的异位妊娠四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高黄体生成素水平对IVF-ET结局的影响及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基础LH水平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治疗结局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高黄体生成素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拮抗剂方案与微刺激方案IVF-ET效果比较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不同时间点行针刺干预对冻融胚胎移植妊娠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不孕症的现代研究进展 |
1 不孕症的概述 |
2 不孕症的病因 |
3 不孕症与孕龄的关系 |
4 不孕症的诊断 |
5 不孕症的西医治疗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冻融胚胎移植的现代研究 |
1 冻融胚胎移植 |
2 新鲜胚胎移植VS冻融胚胎移植 |
3 卵子或受精卵的质量 |
4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成功率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针灸辅助治疗不孕症的中医理论基础及临床研究 |
1 不孕症的中医理论基础 |
2 针刺治疗不孕症的现代研究 |
3 中医中药对不孕症治疗的现代研究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针刺干预对冻融胚胎移植结果影响的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案 |
3 治疗方案 |
4 观察指标 |
5 质量控制 |
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7 关键技术 |
8 研究结果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分组设计思路 |
2 选穴处方分析 |
3 疗效机制分析 |
4 临床结果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剖宫产术后憩室形成对辅助生殖助孕妊娠结局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
2.3 方法 |
2.4 观察指标 |
2.5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经阴道分娩组与剖宫产手术组新鲜胚胎移植周期结局比较 |
3.2 剖宫产组术后合并子宫切口憩室形成及无子宫切口憩室形成妊娠结局比较 |
3.3 经阴道分娩组、剖宫产术后合并子宫切口憩室、剖宫产术后无子宫切口憩室三组之间的妊娠结局比较 |
3.4 剖宫产手术史患者不同移植胚胎策略的妊娠结局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子宫切口憩室是剖宫产术后常见并发症 |
4.2 子宫切口憩室降低辅助生殖助孕的妊娠结局 |
4.3 子宫切口憩室的形成增加分娩并发症 |
4.4 为增加ART成功率,往往会移植多个胚胎,导致多胎风险增加,故控 |
4.5 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的防治及如何降低瘢痕子宫憩室形成患者ART治疗的并发症。 |
4.6 剖宫产术后疤痕憩室形成ART助孕时机的选择 |
4.7 剖宫产术后疤痕憩室形成ART助孕前的准备 |
4.8 剖宫产术后疤痕憩室形成ART助孕时的处理 |
4.9 剖宫产术后疤痕憩室形成ART助孕后的孕期处理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综述 单囊胚移植在剖宫产术后患者 IVF 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介 |
致谢 |
(5)抗核抗体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临床结局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方法 |
1.2.1 抗核抗体检测 |
1.2.2 分组及干预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3组一般资料比较 |
2.2 抗核抗体检测核型结果 |
2.3 3组助孕情况比较 |
2.4 3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临床结局比较 |
3 讨论 |
(7)IVF-ET术后宫内妊娠合并输卵管妊娠的诊治及妊娠结局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三、统计学分析 |
结 果 |
一、患者一般资料 |
二、患者临床症状及诊断 |
1.就诊时临床表现: |
2.经阴道超声影像诊断: |
3.手术及介入治疗: |
三、治疗方案 |
四、患者妊娠结局 |
1.总体资料: |
2.不同输卵管部位异位妊娠治疗后的宫内妊娠结局: |
3.患者临床特征与治疗后宫内妊娠结局的关系: |
五、合并输卵管间质部异位妊娠者手术方式及宫内妊娠结局 |
讨 论 |
(8)辽宁省育龄女性生育力下降现况调查及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女性卵巢储备功能与妊娠结局预测模型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辽宁省育龄女性不孕症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 |
1 前言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调查概述 |
2.2 调查对象 |
2.3 调查方法 |
2.3.1 调查表 |
2.3.2 确定样本量和调查区域 |
2.3.3 资料收集 |
2.3.4 质量控制 |
2.4 资料整理和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辽宁省育龄女性不孕症患病现况 |
3.1.1 不孕症患病率 |
3.1.2 研究人群的基线人口学特征 |
3.1.3 研究人群月经史、婚育史等基本情况 |
3.1.4 生活环境及习惯等基本情况 |
3.2 影响不孕症患病率的单因素分析 |
3.2.1 人口社会学因素 |
3.2.2 生物因素 |
3.2.3 接触环境及生活习惯与不孕症患病率的关系 |
3.2.4 影响不孕症患病率的单因素小结 |
3.3 影响不孕症患病率的多因素分析 |
3.4 不孕症人群就医情况 |
4 讨论 |
4.1 不孕症患病率 |
4.2 年龄和结婚年龄因素与不孕 |
4.3 月经因素与不孕 |
4.4 BMI和减肥因素与不孕 |
4.5 职业和文化程度与不孕 |
4.6 不孕症患者就医情况 |
5 结论 |
第二部分:育龄女性卵巢储备功能预测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
1 前言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研究指标及检测方法 |
2.2.2 相关定义 |
2.2.3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
3.1.1 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 |
3.1.2 总人群及不同临床特征下人群的获卵数及卵巢低反应发生率 |
3.1.3 多因素回归分析 |
3.2 构建卵巢储备功能预测模型 |
3.2.1 设置训练集和验证集 |
3.2.2 通过训练集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 |
3.3 评价卵巢储备功能预测模型 |
3.3.1 卵巢储备功能预测模型的区分度评价 |
3.3.2 以训练集数据对卵巢储备功能预测模型进行ROC曲线分析 |
3.3.3 以验证集数据对卵巢储备功能预测模型进行ROC曲线分析 |
3.3.4 对卵巢储备功能预测模型中各预测因子进行ROC曲线分析 |
3.3.5 卵巢储备功能预测模型的校准度评价 |
3.4 卵巢储备功能预测模型应用举例 |
3.5 应用已构建卵巢储备功能预测模型初步评估辽宁省育龄女性卵巢储备功能减退的患病情况 |
3.5.1 预测人群 |
3.5.2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三部分: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临床妊娠率及活产率预测模型建立 |
1 前言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内容 |
2.3 相关概念 |
2.3.1 不孕原因分类 |
2.3.2 卵巢刺激方案 |
2.3.3 取卵和受精 |
2.3.4 胚胎移植及随访 |
2.4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妊娠结局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 |
3.1.1 基本临床特征比较 |
3.1.2 既往妊娠史比较 |
3.1.3 妇科病史及手术史比较 |
3.1.4 临床周期特征比较 |
3.2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临床妊娠结局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
3.2.1 妊娠率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 |
3.2.2 活产率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 |
3.3 构建临床妊娠率、活产率预测模型 |
3.3.1 训练集及验证集 |
3.3.2 训练集数据构建临床妊娠率、活产率预测模型 |
3.4 评价临床妊娠率、活产率预测模型 |
3.4.1 临床妊娠率、活产率预测模型的区分度评价 |
3.4.2 临床妊娠率、活产率预测模型的校准度评价 |
4 讨论 |
4.1 年龄与妊娠结局 |
4.2 基础FSH与妊娠结局 |
4.3 卵巢刺激方案与妊娠结局 |
4.4 注射HCG日孕激素与妊娠结局 |
4.5 注射HCG日子宫内膜厚度与妊娠结局 |
4.6 移植胚胎情况与妊娠结局 |
4.7 临床妊娠率及活产率预测模型 |
5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女性生殖能力及其评估现状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低促性腺激素性腺功能减退患者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结局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说明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 研究组及对照组的一般情况比较 |
2. 研究组及对照组的实验室结果及临床结局比较 |
讨论 |
1. HH患者的激素替代治疗 |
2. HH患者的促排卵治疗 |
3. HH的体外助孕治疗 |
结论 |
附表 |
参考文献 |
综述 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的发病机理、预防和治疗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10)中医药多中心多途径介入再次IVF-ET长方案助孕患者妊娠结局及母子健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1 引言 |
2 临床研究 |
2.1 研究对象 |
2.2 诊断标准 |
2.2.1 IVF-ET指证 |
2.2.2 中医辨证标准 |
2.2.3 结局判定标准 |
2.2.4 相关定义 |
2.3 病例选择标准 |
2.3.1 纳入标准 |
2.3.2 排除标准 |
2.3.3 剔除标准 |
2.3.4 脱落标准 |
2.4 中医药多途径联合介入治疗方案 |
2.5 研究指标 |
2.6 统计分析 |
2.6.1 数据集的选择 |
2.6.2 分析内容 |
2.7 实施随访 |
2.7.1 制定及完善随访表 |
2.7.2 研究指标的记录 |
2.7.3 随访人员规范化培训及随访注意事项 |
2.7.4 质量控制 |
2.8 数据录入与统计分析 |
2.8.1 数据库的建立 |
2.8.2 数据分析及统计方法 |
2.9 课题来源 |
3 研究结果 |
3.1 病例分布总体情况 |
3.2 一般资料 |
3.2.1 母亲年龄比较 |
3.2.2 母亲初潮年龄、孕前体重指数比较 |
3.2.3 不孕病程比较 |
3.2.4 既往IVF-ET次数及孕产次比较 |
3.2.5 不孕因素比较 |
3.3 治疗结果 |
3.3.1 妊娠情况比较 |
3.3.2 成功分娩情况比较 |
3.3.3 妊娠者妊娠结局 |
3.4 孕期情况比较 |
3.4.1 产前筛查情况 |
3.4.2 孕期产前诊断情况 |
3.4.3 妊娠期合并疾病发生情况比较 |
3.4.4 妊娠期特有疾病发生情况 |
3.5 分娩情况比较 |
3.5.1 母亲孕期增重比较 |
3.5.2 母亲分娩孕周比较 |
3.5.3 分娩方式比较 |
3.5.4 母亲分娩期并发症及产后疾病比较 |
3.6 新生儿情况比较 |
3.6.1 新生儿出生性别比较 |
3.6.2 新生儿出生状态比较 |
3.6.3 新生儿出生体重及出生身长比较 |
3.6.4 新生儿不良出生结局比较 |
3.6.5 新生儿出生1分钟Apgar评分比较 |
3.6.6 新生儿疾病比较 |
3.6.7 新生儿筛查情况 |
3.7 子代健康情况比较 |
3.7.1 子代各年龄段人数分布情况 |
3.7.2 子代身长体重比较 |
3.7.3 喂养方式比较 |
3.7.4 预防接种情况 |
3.7.5 子代1周岁患病情况比较 |
4 讨论 |
4.1 中医药多途径介入对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 |
4.1.1 异位妊娠 |
4.1.2 流产 |
4.2 中医药多途径介入对妊娠期并发症的影响 |
4.2.1 妊娠期糖尿病及妊娠期高血压 |
4.2.2 胎膜早破 |
4.2.3 早产 |
4.3 中医药多途径介入对剖宫产率的影响 |
4.4 中医药多途径介入对新生儿不良出生结局的影响 |
4.4.1 巨大儿、低出生体重儿 |
4.4.2 子代出生缺陷 |
4.5 中医药多途径介入对子代喂养方式的影响 |
4.6 中医药多途径介入对子代生长发育、患病情况的影响 |
4.7 中医药多途径介入IVF-ET助孕安全有效、疗效确切 |
4.8 导师中医药多途径介入再次IVF-ET助孕治疗经验 |
4.8.1 中医药多途径介入在IVF-ET术前应用 |
4.8.2 中医药多途径介入在IVF-ET术中应用 |
4.8.3 中医药多途径介入在IVF-ET移植后安胎应用 |
5 结语 |
5.1 结论 |
5.2 主要创新点 |
5.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综述 中医药介入辅助生殖技术母体及子代近期安全性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 |
四、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后不同部位的异位妊娠四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冻融胚胎移植周期中子宫内膜厚度对异位妊娠结局的影响及阈值效应分析[J]. 路锦,尹轶莎,张翠莲,张少娣. 中华妇产科杂志, 2021(09)
- [2]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高黄体生成素水平对IVF-ET结局的影响及相关因素分析[D]. 郑文倩. 山东大学, 2021(11)
- [3]不同时间点行针刺干预对冻融胚胎移植妊娠率的影响[D]. 王雅荣.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剖宫产术后憩室形成对辅助生殖助孕妊娠结局的影响[D]. 王丝丝. 汕头大学, 2021(02)
- [5]抗核抗体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临床结局的相关性分析[J]. 蒋元华,毛文琪,曾梅芳,苏素勤,莫柠毓,段金良. 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 2021(04)
- [6]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后卵巢妊娠合并输卵管妊娠1例报道[J]. 李萱,王树玉,卢丹,魏薇,马延敏. 中华生殖与避孕杂志, 2021(03)
- [7]IVF-ET术后宫内妊娠合并输卵管妊娠的诊治及妊娠结局分析[J]. 卢玉婷,陈敏仪. 生殖医学杂志, 2021(03)
- [8]辽宁省育龄女性生育力下降现况调查及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女性卵巢储备功能与妊娠结局预测模型的建立[D]. 李一宁. 中国医科大学, 2021
- [9]低促性腺激素性腺功能减退患者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结局分析[D]. 冯振花. 山东大学, 2020(04)
- [10]中医药多中心多途径介入再次IVF-ET长方案助孕患者妊娠结局及母子健康研究[D]. 李进梅.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