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花园里的树木设计

小花园里的树木设计

一、小庭园中树木的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严妮[1](2020)在《宋元时期中日禅僧交流对日本中世庭园文化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宋元时期是中日交流史上的一段重要的文化传播时期。这一时期,日本武士阶层崛起,建立了镰仓幕府,掌握了实际统治权,正式拉开了中世的序幕。但京都贵族们作为自古以来的文化艺术中心人物,仍然掌握着文化和宗教的话语权,因此新兴的幕府统治者亟需一种新文化和新宗教来巩固自己的文化地位。而此时的南宋正处于一个禅宗兴盛、文艺突出、海外贸易发达的太平盛世,也就成为了日本最佳的学习和交流对象。不同于隋唐及明清的官方交流,宋元时期的中日交流以民间交流为主,因此也更为频繁和深入,交流主体为禅僧及商人。禅僧“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机锋锐利的态度深为重礼节、尚义气的日本武士欣赏。因此禅僧及其所传播的禅宗文化和宋元文艺受到了日本中世统治者的尊崇与支持,自下而上的波及到了日本上层阶级。深谙宋元文化的五山禅僧也由此成为了日本中世文化的核心人物,为宋元文化的传播弘扬起到了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并且这些禅僧也是日本中世最突出的造园家,他们将习得的禅宗文化、山水画论及茶文化等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运用到了该时期的日本造园实践中,推动了日本中世庭园的发展,出现了许多造园巨匠如梦窗疏石、雪舟等人。所造庭园富于禅风、充满画意,日本最为经典的庭园样式之一枯山水庭园也在此时期诞生,对后世日本庭园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本研究旨在从宋元时期的中日禅僧交流过程入手,厘清宋元文化在日本的传播过程及其对于日本庭园的动态影响。首先通过梳理该时期中日时代背景,明确了宋元文化得以传入和风靡的原因。其次通过整理宋元时期中日禅僧交流历程中对于日本中世庭园文化做出突出贡献的主要禅宗派系及人物,阐明禅僧对于中世庭园文化形成的重大意义。在此基础上,从两国禅僧交流内容出发,分析其对于日本中世庭园文化的具体影响,包括造园思想、立地选址、伽蓝布局、庭园要素、造园手法、风景审美六个方面。最后结合以上分析,阐明日本中世庭园文化形成的动态过程及其所受到的外来文化影响。

王一惟[2](2020)在《巴中市玉女村山地聚落康养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关于如何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及发展农村经济的话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此情势下,国家相继出台了“乡村振兴”、“美丽乡村”等一系列支持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宏观政策;另一方面,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居民亚健康化和人口老龄化等社会问题日益严重,国家又提出了“健康中国”的战略要求,把满足人们健康生活的需要作为一件迫在眉睫的任务,这些政策的出台标志着乡村旅游和康养产业的结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一直以来,乡村旅游都被认为有利于人们缓解压力和放松身心,尤其是以山地地区的乡村为目的地的旅游方式更是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由于山地聚落中的大部分旅游资源都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因此山地聚落在发展康养旅游方面具备较大的潜力。本文从“山地聚落”和“康养旅游”的基本概念入手,以有机更新理论、园艺疗法理论为依据,查找了国内外典型案例并进行经验总结,之后以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玉井乡玉女村为研究对象展开论题,通过实地调研对该村的自然、人文、空间三个方面的环境概况进行综合研究;以问卷形式从原住村民和城镇居民对该地区乡村康养旅游的开发意愿进行收集;再通过旅游资源调查、场地现存问题的调研、康养旅游开发SWOT分析法等相关的定性定量的方法,总结出玉女村康养旅游开发条件是优势大于劣势、机会大于威胁的结论。本文通过对玉女村的实际情况进行归纳,并根据“发扬优势,改善劣势,抓住机会,规避威胁”的发展思路,提出了玉女村宏观规划、旅游资源保护规划、旅游发展规划等三个方面的山地聚落康养旅游打造策略。再通过合理规划,精准施策的办法,量身定制出了带有创新思维的康养度假村景观设计方案。希望以“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证理论”的研究思路来验证该课题的可行性,并且达到促进玉女村产业配置优化和加强人们健康旅游理念的根本目的。

刘之欣[3](2020)在《基于循证设计的湿热地区树木小气候效应研究》文中认为为了减轻全球变暖和城市热岛效应给城市居民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刻不容缓。树木绿化具有调节城市小气候、改善室外热环境的特点,越来越受到业界学者的重视。如何有据可循地在种植设计中利用树木的小气候效应提升室外人体热舒适值得探究。本文基于循证景观设计的思路,研究了树木小气候效应“探寻证据”的方法。首先明确了适用于湿热地区树木小气候效应的评价指标,然后建立了树木小气候模拟方法,包括验证了ENVI-met模拟结合COMFA后处理方法的适用性、探究了ENVI-met树木模型建模方法。最后运用已建立的寻证方法以广州市高层住宅小区的树木选种和排布方式为例进行研究,并将寻证结果应用于实际案例的优化中。笔者重点展开了以下研究:(1)通过文献调研法对目前使用频率较高、用于评价树木小气候效应的四种评价指标(PET、COMFA、ITS和UTCI)的特点进行分析,包括理论基础与计算方式、模型考虑因素、模型分辨率以及模型的易读性四个方面。同时结合白兰(Michelia alba)、芒果(Mangifera indica)、细叶榕(Ficus microcarpa)和红花羊蹄甲(Bauhinia blakeana)这四种广州地区典型树种的小气候实测数据对四种指标的正确预测率进行了计算分析。通过研究明确了COMFA是适用于我国湿热地区树木小气候效应的评价指标,并对其部分输入参数进行了地域性优化。(2)明确了城市小气候模拟软件ENVI-met(4.2 Science版)结合COMFA后处理的模拟方法在湿热地区树木小气候领域的适用性。首先对ENVI-met中植物的数理模型进行分析,总结理论模型与实际情况的差异。应用ENVI-met对本文已实测的四种常见树木进行数值模拟,并将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了空旷处和树下两类测点的小气候参数(空气温湿度、太阳辐射、地表温度)和植物生理参数(叶表面温度和水汽通量)以验证软件模拟的可靠性。结果表明ENVI-met能够较好地模拟湿热气候下树木的生理指标及小气候,能够准确预测各参数的日变化趋势。将ENVI-met输出的各参数输入COMFA计算对比,结果表明了COMFA作为ENVI-met模拟后处理工具的适用性。(3)为解决ENVI-met对树木进行准确建模与简便获取建模数据之间的矛盾,本文对ENVI-met树木模型的建模方法进行了研究,并初步搭建了广州地区常见树木ENVImet模型数据库。通过正交试验明确了应当使用实测值以保证模拟结果的准确性的参数(叶面积指数、叶片反射率)和缺乏相关专业仪器的时候可以采用软件默认值的参数(根幅、根深),并据此初步搭建了ENVI-met模型数据库。同时,本文对ENVI-met(4.2Science版)提供的建模数值进行了地域性修正:默认的根深(4m)和叶片反射率(0.6)对我国湿热地区的树木来说数值过大,建议采用本文数据库中的建议值。(4)运用前三部分建立的寻证方法,以广州市高层住宅小区中心绿地为例,探究该环境下的树种选择和种植排布,对小气候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得到了共性规律。首先从大量实际案例中总结广州地区高层住宅小区的典型抽象形式和中心绿地树木种植的布局形式,对共五十种种植情景,包括六种树木种植方式、四种典型树种以及两类背景环境进行软件模拟及评价,认为白兰是在居住区中对热环境改善效果较好的树种,阵列式点植是效果较好的种植排布方式,且当阵列式点植的种植间距与树木冠幅的比例保持在1:1时树木对场地热环境的调节效率较高。最后本文提出了能够指导居住区树木种植以改善室外人体热舒适的设计指引,并将寻证结果用于具体实际案例的优化。本文建立的寻证方法可用于树木小气候的建模、模拟、评价及应用,形成了适用于我国湿热气候的树木小气候研究方法,同时拓展了循证景观设计思路在树木小气候领域的应用,提出的设计指引可作为我国湿热地区居住区树木种植的设计依据,指导景观工作者科学地进行设计实践。

孙士博[4](2018)在《基于炎热气候适应性的城市公园设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不断凸显,其中,自然气候条件和人居环境恶化、高温热浪灾害频发等影响着全球范围的人类活动,现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增加城市公园绿地是降低城市热岛效应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改善城市户外热环境是每个城市居民的需求,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诉求。作为城市风景园林设计者应该积极应对,充分发挥风景园林的积极作用,减缓人居环境的恶化、适应气候变化,以提高户外空间的热感舒适度。城市公园绿地是生态体系中的平衡木,可以通过改善大气中的水汽、热量等方式,对整体环境产生影响,在改善城市气候和帮助城市应对气候变化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公园绿地降温效应受到诸多因素影响,然而,城市公园景观设计要素对微气候和热舒适的影响效应方面的研究还十分薄弱。本研究针对具有特定气候条件和城市形态的北京市,重点以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为例,深入探讨了城市公园各景观设计要素对微气候的作用,定性定量的分析其降温增湿的程度,并对公园整体进行数值模拟试验,获得其热舒适度的时空变化。以生理等效温度和标准有效温度作为热舒适评价标准,研究城市公园绿地对人体热舒适的影响,揭示了城市公园各景观设计要素占比及其所形成的空间对微气候环境和热舒适的作用。通过一系列的实测试验和模拟试验,总结出可以有效改善城市公园内部微环境气候并增加舒适度的设计方法,通过对原场地的优化设计方案的模拟,验证了方法的合理性、可行性和有效性,为改善城市公园微气候和热舒适的设计需求提供参考。本文在调研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确定了工作内容和工作重点,并取得研究成果:(1)北京城市公园典型案例的实测研究。这一部分中,首先以现有文献为基础资料,对城市公园景观设计要素进行分类分析,概括性的描述城市公园及其景观设计要素对城市微气候的影响。然后,选取巴沟山水园、南长河公园、玉蜓公园等广泛实测,对测量结果进行初步分析,找出对主要气候因子(即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影响相对较大的景观设计要素——草坪、树木、水体、人工遮阳设施、草坪+树木、水体+树木和人工遮阳设施+树木进行具体热舒适分析。结合基于实测的热舒适计算和现场调查问卷统计,结果表明,人工遮阳设施在这些单一要素中表现出最佳的降温和节能效果,遮阳设施+树木的要素组合在所有选择的因素中表现出最佳效果。(2)北京城市公园重点研究对象的数值模拟试验。基于软件ENVI-met和RayMan,对城市公园景观设计要素对室外热环境影响进行模拟研究并分析其影响程度。以生理等效温度(PET)和标准有效温度(SET)为评价指标,分析整个公园的热舒适度,并首次提出以△PETm和△SET*m更加精确直观的表达城市公园绿地空间对人体热舒适的影响。该部分得出结论,枝干较高的乔木对热舒适形成最大的积极作用,而硬化铺装呈负相关影响。(3)基于响应面法,优化景观设计要素比例以形成相对舒适的户外空间。这一部分利用响应面分析法,设计合理而有限次数的试验,快速有效的研究各景观设计要素组合比例与热舒适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当草地、树木、水体和硬化铺装四要素比例为1:2:2:0.1时,热舒适度提升最为显着,即可使户外小气候环境得到优化舒适的状态。此结论建议设计者如需提升园区舒适度,可尽量使水体与树木的比例趋于一直,草地的比例趋于树木或水体的二分之一,而应尽量降低硬质地面的比例。同时,由于实际设计情景较为复杂,应注意合理地利用本结论。该比例为建议性、导向性的,应该建立在满足园林绿地功能目的的基础之上。(4)重点分析了各设计要素及其所形成空间对微气候与热舒适的影响,系统地探讨了基于炎热气候适应性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方法。总结了基于炎热气候适应性的城市公园设计原则与设计目标。详细分析了百鸟园不同类型空间的微气候条件,并针对问题提出改善措施,应用文章第四、五、六章总结出的设计方法,对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百鸟园段进行优化设计,通过模拟优化方案中气候条件的方式,以其对小气候适应性表达的结果,与原有场地进行对比,对比结果可以验证,本文得出的气候适应性设计方法确实可以改善城市公园内部的微环境,证实了文章结论的合理性、可行性和有效性。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可用于指导城市公园的设计,是对城市公园气候适应性设计理论的补充。通过实地测量和数字模型模拟,为城市设计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较为客观的理论支撑。

毕玉明[5](2017)在《杭州别墅庭园设计调研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诗意的栖居”是人类对居住环境的终极追求。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别墅作为高端的居住形式,拥有较大的居住面积、优美的环境,也逐渐成为具有较好经济实力人士首选的居住形式。人们活动的重心由室内向室外转移,是人们追求自然、亲近自然的本性表现,也是人们生活理念的一大提升。庭园是现在也成为人们选择别墅的重要考量因素,是别墅区别于其他住宅形式的重要组成元素,是人们接触大自然、释放压力、休闲娱乐的主要活动空间。人们对于庭园的认识不再是简单的绿化,对庭园的功能性、美观性、个性化和生态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观念的转变必定能够促进别墅庭园更好地发展。本文以杭州别墅庭园为研究对象,在归纳整理相关文献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杭州地区现代别墅的发展脉络及庭园营造特征,以及别墅庭园景观营造的具体方法,为更好地进行庭园设计提供依据。形成如下结论:首先,对杭州及周边地区、国外别墅庭园的发展历史进行了梳理。其次,通过对杭州地区部分别墅庭园的设计进行调研和资料查询,对其发展背景、庭园景观特点、发展趋势以及常见问题等进行总结分析;还对杭州别墅庭园中常见的别墅庭园风格类型、景观特征、构成要素等进行整理。最后,通过对实践案例的设计,坚持“以人为本”设计理念,解决庭园设计中遇到的问题,使庭园能够成为业主别墅生活的理想场地。

薛思寒[6](2016)在《基于气候适应性的岭南庭园空间要素布局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能源形势与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当前,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以建成环境设计适应于气候条件来实现经济节能与健康舒适双赢效果的思路已日趋明朗。岭南庭园是湿热气候下形成的特定的园林形式,探究岭南园林的传统造园思想与地域气候的关联性,有助于更深入的挖掘岭南庭园的地域性价值。本研究立足于我国岭南地区特有的湿热气候,以气候适应性为切入点,运用设计与技术相结合的手段,重点进行景观要素协同作用下的岭南庭园空间要素优化布局模式研究。深入发掘岭南人居环境中的生态智慧,将其古为今用;探究如何使景观要素协同作用,更好的发挥庭园改善微气候的效应;将传统经验与原理转化为具有可操作性的设计指导方法,促进传统庭园空间与现代生活相结合。这不仅有益于传统岭南庭园的气候适应性经验的传承,同时为通过景观微气候设计,解决园林室外环境舒适性问题、提升园林空间品质提供参考,为庭园在当代绿色建筑规划中的合理运用提供指导,对营造节约能源的绿色社区和城市具有现实意义。基于此,研究主要分为四个部分:首先,结合史料文献调研及现场实测分析,考证岭南庭园气候适应性特征的成因、发展及表达。明确研究与利用岭南庭园气候适应性特征,对地域性现代建筑创作具有现实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庭园空间的差异性,将庭园基本空间单元进行分类,提取两类具有代表性的庭园空间抽象模型。(第二章)其次,对现存传统岭南庭园典型案例进行现场实测及热舒适问卷调查,通过整理分析所得结果,探讨湿热气候下的岭南庭园夏季室外环境的热舒适性,并结合统计学的相关方法,计算岭南庭园夏季室外环境热舒适指标PET阈值范围,建立适用于岭南庭园夏季室外热环境的评价标准。(第三章)第三,以原理分析结合实证研究,厘清景观要素与庭园微气候的关联机制,论证庭院空间要素配置在调节庭园微气候、营造庭园舒适性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明晰要素配置对庭园微气候调节的重要性(第四章)。在此基础上,以两类典型“庭”空间的代表案例余荫山房和可园为研究对象,利用ENVI-met软件进行庭园景观要素配置的量变模拟,结合庭园室外热环境评价标准,定量分析不同的景观要素水平对庭园室外热环境舒适度的影响。明晰微气候效应的作用原理,既有利于指导设计师进行合理的景观设计、营造舒适的室内外环境,又有助于对后续获得优化方案、策略的可信性进行评估和判断。(第五章)。最后,运用正交试验设计法对庭园空间抽象模型进行分组模拟试验。量化分析设计因素对庭园室外空间热环境的影响程度;针对庭园不同使用功能,考虑各时段权重,结合室外热环境评价标准,重点研究景观要素协同作用下两类典型岭南庭园的空间要素优化布局模式,并为优选方案进行舒适度评级;在此基础上,整合提炼基于气候适应性的庭园优化布局方法;进一步,从庭园空间布局与景观要素配置两方面,总结提出适用于湿热地区的庭园室外热环境优化布局策略。(第六章)论文创新性的提出了湿热地区夏季庭园室外环境热舒适PET阈值;搭建了要素协同作用下小尺度园林室外热环境的整体性预测工具与分析方法;提出了满足夏季热舒适性的典型庭园空间要素配置多样化组合模式。为园林空间设计方案舒适性比选提供了客观的定量化评价依据;为厘清园林空间要素与微气候环境的关系、实现园林空间要素的动态优化配置提供了科学的可视化分析工具;为湿热地区景观微气候设计提供了便捷、有效的指导。对实现通过技术手段量化园林景观微气候设计、高效发挥庭园设计在绿色建筑室外环境中的调节作用具有现实意义。是对湿热地区气候适应性设计理论体系的完善,为传统生态智慧在当代景观、建筑与城市规划实践中的应用起到了促进作用。

王小童[7](2016)在《日本造园艺术分析 ——以西芳寺为例》文中指出日本园林起源于中式园林,早期的日本园林甚至可以说是对中国园林的照搬。但经过长期的过滤和消化,已经探索出其独特的发展之路。枯山水、茶庭是日本特有的园林形式,都富含浓厚的禅宗韵味和佛教思想。日本园林中的自然是被远远地隔离,并通过高度提炼而形成的。西芳寺属日本临济宗天龙寺派,开创于奈良时代,是世界文化遗产,是日本最古老的庭园之一。西芳寺庭园是日本枯山水的萌芽,可以说是日本园林走向独特之路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深具研究价值。本文结合西芳寺庭园和一些典型的日本庭园对日本园林造园艺术进行研究,涉及到三个方面:第一:西芳寺的发展概况及源流分析,通过文献资料来叙述其发展的历程,并结合地理环境、气候环境、地域文化、审美情趣加以探讨分析西芳寺的发展源流;第二:日本造园艺术的研究,分析日本园林的独特魅力,主要结合西芳寺来分析日本园林的园林布局、建筑经营、植物配置、掇山置石、园林小品、理水、桥、园路这些造园要素,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日本园林是如何演绎出独特的发展之路;第三:从紧扣本民族传统文化、尊重大自然、严谨细致的设计态度和幽玄稚挫的气质这四个方面分析日本园林的的设计对我国现代园林的启迪和反思,并为我国现代园林的设计提供借鉴与启示。日本园林之所以能演绎出独特的发展之路,因为造园的过程是建立在在尊重大自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并遵循严谨细致的设计态度;在借鉴外来文化的同时,结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使外来文化本土化,因此日本园林还具有本土特色。

李良涛[8](2014)在《农田边界和居民庭院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及植被营建》文中认为庭园和农田边界分别作为农业/农村生态系统中乡村聚落景观和农业生产景观中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区,对这些生境植被的合理管护能有效提高地方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增进人类福祉。通过田野调查、访谈,分析并探讨农业景观中农田边界、田间岛屿等非农生境和农村居民庭园植被物种多样性、功能组成及其立地、景观和管理等关键因素影响,并提出了生态植被营建途径及管护建议,为加强农村/农业生态系统管护、优化生态服务提供参考。1、以华北平原集约化农业景观为研究区,对14个典型生境的植物组成进行分层随机调查,结果显示:(1)在样地水平上,河边坑塘植被带物种丰富度最高,其次为沟渠,果园、棉田、粮田物种丰富度较低,与菜地等4个农业生产生境草本乡土物种比例均≤70%,其中菜地仅30.5%。(2)在生境水平上,田间坟地(9-800m2)拥有最高的物种丰富度(102种)、草本物种(85种)和乡土特有种(6种),林地中有最多的木本物种(13种),其他生境均有特有种。(3)在所有生境中,共计调查到植物161种,分属41科,119属,其中野生种117种,草本131种,草本中58%为乡土物种,74%为杂草,22.1%为恶性杂草;其中野生濒危保护植物3种、外来入侵种(潜在)15种。对于不同尺度,样地尺度比生境尺度上拥有较低的乡土植物和较高比例的杂草;对于不同生境,物种盖度聚类和排序分析显示,田间坟地植被与荒草地不同,具有明显近自然特征,粮棉果蔬农业生产生境与廊道及田间岛屿等半自然生境间差异较大。(4)景观尺度研究表明,从单作农业景观、复合种植农业景观至非农生境镶嵌异质景观等梯度不同的五个景观类型区之间植物丰富度和组成具有显着差异;当农业生产生境饱和后,外来物种和恶性杂草增长趋缓,而随着非农生境多样化,多年生杂草、木本等逐渐增加,尤其是乡土种递增最为明显。2、系统调查了506条典型农业景观中河渠、生产路、田间路、田间草埂、树埂等5类线性非农生境的植物群落组成。研究显示:共计调查到植物物种123种,农田边界植被科优势现象比较突出,单种属较多。农田边界自生植被型以灌草丛为主,乔木层多为人工栽植,且较单一集中,群落物种组成多以野生杂草种为主。尽管很多物种为广布种,不同类型农田边界在植被物种丰富度、物种功能组成、植被分层及盖度上差异较大。(3)样地尺度α多样性河渠最高,田间草埂最低,β多样性和γ多样性田间路最高,生产路最低。(4)不同农田边界类型之间在群落组成上也有明显差异,其中生产路和田间草埂相似度最大,生产路和田间树埂相似度最低。3、对农田边界植被组成及其立地和景观尺度等一系列解释变量的研究显示:(1)农田边界植物多样性及其组成受到立地和景观不同尺度众多因素的显着影响;(2)除邻近土地利用、植被结构、样地环境影响因素外,景观特征和管理因素也不容忽视;(3)不同的农田边界功能群物种组成不同,河道沟渠和田间树埂具有较高的自然种、木本种及多年生草本多样性,而农业耐受种较低,含有乔灌层的农田边界拥有较少的农业耐受种和一年生草本,较宽的田间路两种功能组植物丰富度都较高,而较窄的生产路和农田草埂农业耐受种和一二年草本较多。(4)用PCCA方法分析5个不同变量组的影响,结果显示,除受土地利用因素、植被结构和立地环境等立地因素主要影响外,农田边界植物多样性及组成受到的景观因素的影响比管理因素大。4、以集约化农业景观为研究区,基于乔、灌、草组合模式划分的5种植被结构类型,对“田间岛屿”的植物多样性及其历史和面积因素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在10个1×1km2景观栅格中,共计调查到494个田间岛屿,平均田间岛屿斑块面积为68.3m2,总面积3.38ha,占研究区总面积的0.36%,丰富度却占到景观总物种的64%,是维系该地区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重要的热点区域和物种库:(2)田间岛屿植被乡土物种占主导地位,每种植被结构类型均有特有种,调查中记录了3种重点保护濒危植物;(3)不同类型植被结构α、β、γ多样性差异明显,其中物种丰富度从植被结构类型1至5,依次降低,类型4、5有较高的beta多样性和较低的γ多样性;(4)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岛屿历史和面积两个因素对样地物种丰富度影响明显,对乔木层和灌木层盖度影响较大,而对草本层无明显影响,研究强调了“田间岛屿”这一非农生境对于维系和恢复集约化农业景观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5)对田间岛屿生境地被自生植被组成的立地和景观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在记录的28个环境变量中,有15个显着影响变量参与模型建立,PCCA结果表明植被群落结构因子和景观因子的影响都大于立地环境的作用。5、对北京沿城市化梯度农村居民庭园植被研究显示,沿该梯度庭园的物种多样性和丰度格局反映了不同地区居民的需求层次差异。从北京近郊到远郊村庄,庭园生物多样性和丰富度的变化呈现从观赏(文化服务)到食用(供给功能)的变化。Rarefaction曲线显示观赏物种是导致地区间庭园p多样性差异的重要因素:排序也显示了物种组成沿城市梯度的显着差异,近郊和偏远农村差异最大,而郊区则与两者均有较高相似度。此外,物种与庭园面积仅在偏远农村呈正相关。较高的食用植物盖度和物种密度,显示了农村庭园种植者比城市的有较高的食用功用需求。6、对北京农村居民庭园植被垂直配置和水平微环境组成进行定量化研究,分析了庭园面积、不同村庄及城乡梯度对庭园结构的影响。在105户居民庭园中,43.8%具有庭园外园地,农户宅基地面积较小的户倾向于种植外园地,庭园(内外园地)面积平均为189.2ma(37-746m)9;所有庭园中共调查到17种土地利用类型,单个庭园土地利用多样性3-14个不等平均8.9个;不同城乡区位会影响庭园水平土地利用多样性,近郊庭园较少,而且也会影响其面积差异,较大户级总面积支持了较多水平土地利用多样性,有的类型分布比较固定;庭园各植被层盖度和>3m的乔木棵数均随着庭园面积增加而递增,城乡区位也会影响居民庭园不同植被层盖度及所占总面积比例,<3m各植被层面积,偏远乡村较大,>3m植被冠层盖度在中间梯度的远郊庭园面积最大。7、应用多元回归方法定量化研究预测了庭园内外部环境、庭园管理及农户社会经济特征对庭园植物组成、植物多样性及庭园功能类型的影响,结果显示:(1)庭园面积和家庭收入、庭园结构和庭园管理投入时间等因素是影响的重要因素;同时,农业占家庭经济的比重增加,户主年龄较年长、受教育水平较低、家中老人较多,食用物种丰富度也较高;户主年龄较年长、受教育水平较低、家中老人较多,乡土物种较多;庭园历史较长、庭园管理者有男性参与提高了庭园中遮阴、木材等其他功用植物丰富度;户主为女性促进了庭园总物种丰富度、观赏和草本种丰富度的增加。(2)花园型分布与户主为女性显着相关;距离城郊越远、户主从事农业为主,农业收入农业比重大,庭园结构复杂、庭园管理投入时间多、庭园种植历史较长、主要管理者有男性参与,对菜园分布有积极影响;林园型分布主要与庭院面积和家庭收入有关,庭院面积较大、家庭收入较高,林园分布的比例就较高;距离城市较近、户主从事非农职业,庭园结构简单、较少对庭园进行管理促使过度铺装庭园的分布概率增加;庭园结构复杂、管理时间较多、庭园历史较长、管理者有男性参与对多功能复合型的分布有积极影响。8对农业景观不同类型生境进行良好的管护需要在适当的地方采用合理的措施,实施正确的方法进行生态植被营建和管护,参考国内相关研究和实践案例,对农业景观中非农生境和庭园生态植被提出管护建议和建设注意事项,使人们对农村多种生境更加熟悉,并应用于设计和实践。

梁明捷[9](2013)在《岭南古典园林风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岭南古典园林风格研究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课题。但是就目前国内的研究现状而言,最突出的“症结”在于:一方面存世的园林和文字性资料很少,散篇和建筑学科的论着居多,而运用跨学科的系统科学方法,涵盖叠山、理水、植物配置三大要素的全面研究成果仍然相当匮乏。另一方面,学界前辈及后续学者先后提出了岭南古典园林“畅朗轻盈”和“绚丽多姿”风格特征的诸多观点,然而也缺乏统一认识。因此,本文通过岭南古典园林的风格特征及具体表现形式的系统分析,其目的是构建岭南古典园林风格的全面系统研究框架,显示出重大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指导意义。岭南古典园林的建筑、叠山、理水和植物配置是其风格特征的四个具体表现形式。“畅朗轻盈”和“绚丽多姿”风格特征的二重统一性在四个方面均有突出表现。第二章中,通过基于明清、近代岭南园林与同期的巴洛克、洛可可、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等西方设计艺术的频繁交流而进行的横向对比研究,以及岭南园林风格的发展演变的三个历史阶段:南越王朝园林、南汉王朝园林和明清近代园林的纵向对比研究。指出:岭南古典园林建筑为解决亚热带湿热气候和受到商业经济和意识的影响,一方面具有畅朗轻盈的体型、简单规整的紧凑型平面布局和科学合理装饰的实用主义倾向。另一方面,由于发达的民间工艺和外来文化影响,又表现出不拘一格、组合灵活的庭园空间布局、通透玲珑、灵活变化的立面造型和异彩纷呈、绚丽多姿的建筑装饰。第三章中,通过岭南与北方、江南园林在叠山的石材、代表作品、服务对象、结构类型、假山规模、布局手法、洞窟技术等对比研究,以及岭南叠山技术中常见的“石谱”类型、成熟的工艺流程和塑山技法的分析,指出:岭南古典园林叠山一方面表现出材料运用和结构原理的科学性,并与建筑居住空间构成紧密关系。另一方面由于纹饰的审美传统、英石材料的特性、连镶带贴塑山的技术发展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表现出玲珑通透、新奇多姿的表现主义倾向,更深刻地认识其风格特征。第四章中,岭南古典园林的理水通过与北方、江南园林在理水规模与池岸、理水文化、水体构筑形态、理水原则、山水关系和水乡文化的影响等对比研究分析,一方面体现出适应庭园边界与面积要求的几何形状聚合式、环水式平面布局、利用水体达到降温作用和房水相伴、亲水建筑的营建,另一方面又表现出注重活水引用、盛行的水上活动、水边植物景观的配置和以水为财、活泼多姿的南国水乡“水文化”特征。第五章中,岭南园林的植物配置通过与北方、江南园林植物配置的选材、配置文化等的对比研究,以及植物配置中独特的组织形式与观赏方式分析,指出:岭南园林的植物配置一方面表现出重利实惠的理念、注重地方树种、岭南佳果和香花植物栽植的实用主义的特征,另一方面又显现出四季葱郁、花馨色艳、果丰延绵、外来树种和水边以及棕榈科植物繁多、此起彼落、热闹非凡的热带、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植物景观风貌和绚丽多姿的南国风光。第六章,综上,明清代岭南园林与北方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鼎峙成为三大地方风格之一。从宏观的环境因素看,岭南古典园林风格的形成,离不开其自然、社会和人文环境因素的影响。岭南的三大文化体系和四大文化特征呈现出明显的二重统一性倾向。从微观的环境因素看,明清代岭南古典园林风格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其表现出来的“娱于园”取代“隐于园”的功能倾向和“壶中”、“芥子”的思想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其风格的最终形成。通过现存粤中四大名园的综合性案例研究,揭示了:岭南古典园林风格,不同于北方皇家园林“端庄典雅,雍容华贵”和江南私家园林“怡情写意,隐逸超脱”的意匠指归,充分体现了“求真而传神,求实而写意”的审美风格和艺术精神,它是“畅朗轻盈”和“绚丽多姿”二重性风格特征的完整统一体。两个方面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不可分割、和谐统一。

傅志前[10](2012)在《从山水到园林—谢灵运山水园林美学研究》文中提出谢灵运美学思想是以山水美学为主体,以园林美学为具体呈现形式的思想体系。这一美学体系的形成,与玄学背景下才性主体的彰显有关,同时也深受道教神仙思想以及佛教净土信仰的影响。汉末对名教的过分强调,使得道德被异化。玄学的兴起,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对这种状况的修正,同时亦是对自然生命的回归。由此,主体的才性因素得以凸显。在此背景下,谢灵运深受玄学的影响。他一方面表现出天赋的文学才性,一方面将山水内化为自然生命的一部分。他在文学才性抒发的过程中实现着山水之性,他在山水之性实现的过程中抒发着文学才性,山水之性因文学才性得以表达,文学才性因山水之性得以彰显,文学才性和山水之性在双向贯通中得以会通,谢灵运的才性生命得以完全打开。在此基础上,谢灵运以审美的眼光观察山水,山水摆脱了生产、娱乐和道德的束缚,还原山水“自然”本来面目,形成自然清新的山水审美意识。就审美客体而言,谢灵运一方面明确地提出了山水自美的观点,认为山水之美与审美主体的观照无关,山水之美作为审美客体的独立性便显现出来。在山水之美的客观存在的认识前提下,谢灵运认为山水处处皆是美景。另一方面,谢灵运还提出了以情入景的原则,从而自然山水纳入了主体的审美欣趣中。就审美方法而言,谢灵运提出“贞观厥美”的观物方法,以一种正常的状态、正直的心态来体现山水之“正”美。与玄学的“得意忘象”相比,这种观物的方式正心观物,追求象、意合一,在重象的基础上以原自然山水之美。道教长生久视的目的,使得道士们格外重视现实世界山水的助道之功,由此形成了独特的山水观。谢灵运自幼受到道教思想的熏陶,江左谢氏家族世奉天师教,谢灵运亦深受道教思想影响。在道教重视现实世界山水思想的影响下,谢灵运一方面在山林中采药炼丹,希望利用道术救颓住年;另一方面,他以独特的审美视角在山水中寻找人间仙境,探索在山水美学层面上将自然山水与神仙居所进行沟通,将仙境引入现实的生活中,形成山水“仙境”化的美学思想。谢灵运创造性地将“为道者必入山林”转化为“为道者居于山林”的思想,山水中的“生”至此便愈加美丽生动起来。谢灵运上承葛洪的“仙可学致”的生命美学理想,下启陶弘景的“欲界仙都”的山水美学,对道教山水美学的发展有很大的贡献。佛教净土思想在这一时期也被中国人所接受。谢灵运一生与佛教结缘,他不仅与佛教名僧广泛交往,钻研佛经,精通佛典,倡导顿悟说,发挥自己的文学才性弘扬佛教。谢灵运服膺莲宗初祖慧远法师,也深受净土信仰的影响。他将生命中的山水精神与佛教的净土信仰相融合,产生了“净土”山水美学。在谢灵运的“净土”山水美学观照下,自然山水呈现出空寂、幽美、洁净、光明的山水净土化的审美取向。同时,按照佛教的说法,西方极乐净土在他方世界,然而谢灵运创造性地将自然山水视为净土,探索在现世的娑婆世界中,通过营造山居园林实现净土境界。谢灵运在始宁庄园实现“山居”的过程中,摆脱了只是在山中建造房屋以求隐于山林的单一目的。他在玄学、道教和佛教山水美学影响下,因借天然山水地貌、地形和植被,在祖父谢玄车骑山基础上进行园林化处理,扩建南园,创建北园,将山居发展为山居园林。谢灵运的山居园林美学成为其山水美学的物质载体。谢灵运在《山居赋》中首先总结了晋宋之前的士人隐居方式,并依据环境条件将隐居划分为岩栖、山居、丘园和城旁四种模式,开启了中国文人园林系统分类的先声。他在园林的形式与本质关系,即心事之辨的基础上,表达了重心又重事的思想,不仅使山水成为园林的主体,而且还为中国古代山水园林的发展打开了“心”门。先秦两汉园林的生产、狩猎、祭祀等实用功能,在山水园林中转变为虚灵思想,即园林“栖盘”、“嘉遁”之“意”,这种之意成为中国古代园林的灵魂。隐逸之“意”,使得谢灵运在山居园林的经营中,体现出一种清新、幽深的审美品位。在园林的选址方面,谢灵运提出的“周员之美”的山居园林美学命题,表达了他对山居环境的“山水兼美”追求。在这种园林环境美学思想的要求下,谢灵运的始宁庄园选址在水中有山、山中有水、山环水绕的理想的自然山水环境中,由此构成一种环向、多层次、围合式的山水景观体系。在园林建筑方面,山居建筑“依山就势”,穿插、点缀在山水之间,与山水相依成景。始宁庄园的山居建筑不注重建筑形式,而是注重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建筑之美,美在建筑与环境的关系。虽然山居建筑素朴,但是素朴并不代表没有装饰。谢灵运设计的山居建筑,利用光影作为装饰材料,自然与建筑融为一体,追求一种人文对天文的“因”、“借”,达到无饰而饰的天饰之美。由此,山居建筑将两汉皇家苑囿中提供娱乐的建筑空间,转变为与山水环境和谐相处的建筑空间,这是一次质的转变,这是一次人与山水审美关系转变在建筑中的反应,成为园林建筑美学的开端。谢灵运在进行山居建筑布局时注意建筑之间的游览路径设计。他将南北二居之间的交通路径规划为欣赏山水的动线。在这条山岭与湖水、自然与人工交替变换的路径上真实体验湖中的漂浮感和山中的曲折感。在园林动植物方面,谢灵运在山居园林中“贞观厥美”的审美方式观察山中动植物。他在《山居赋》中采用如实的手法,具体地写出动植物的美趣、生机。山中树木茂密葱郁,山水间充盈着果实、弥漫着果香,呈现出一种山水才能具有的气势之美。谢灵运一方面欣赏野性十足的山中动物生命活力,一方面感受它们因顺自然而体验生命的静谧自由。谢灵运不只发现了天地万物之美,同时也发现了动植物的可爱之处。谢灵运对山中动植物的欣赏,其实是他的生命情趣的真实表达,是对天地万物生命形式的认同和感通。谢灵运出于对神仙的羡慕,必然会产生对神仙生活环境的向往,因此他的山居选址在天台山、桐柏山、会稽山等洞天福地附近,并借此虚构出具有山水灵趣的神仙居住环境。谢灵运在经营始宁庄园时,山居建筑大多选址在山峰处。诗人身居山巅高处,环境幽静,更彻底地脱离世间的羁绊,而且山峰与仙境距离更近,便于得道成仙之人接引。这种试图以自然山水为背景而营造仙居的观念,显然蕴含着对自然山水之美的肯定,而这种肯定背后的道教因素无疑也是很明显的。谢灵运的山水美学具有“净土化”的宗教意味。始宁庄园精舍建筑群体现了他的山居“净土”美学。谢灵运在精舍选址时,寻找与灵鹫山相似的清幽、美妙的山水环境,以创造自然山水中的佛国“净土”。同时,采用轴线控制的庭院式建筑布局,建筑结合自然环境,依山就势,布局灵活,既考虑到了佛教建筑的庄严氛围营造的要求,又因峰借崖创造性地突出了讲堂、禅室的空间所具有的宗教意义。由此,谢灵运塑造出“清虚寂寞”的空间,心灵的静寂与山水的清寂融合成一片,创造出一个理想的“得道之所”。谢灵运在《山居赋》中明确山居园林的“自然”意义。他的山居是一种精神意义上的“自然”山水园林,与两汉的天然山水园林已经有了质的区别。山水景观成为谢灵运得以超越自身的外在无限性存在。在这种意义下,谢灵运的山居园林与后世城市园林的美学思想存在差异,前者的重点在于凸显自然山水的本原意义,后者的目的在于显现胸中山水的自然意义。在山居园林中,谢灵运在抒发才性中体味着生命的自由,在神仙思想中追求着生命的永恒,在净土信仰中安顿着生命的轮回,形成了文人园林美学的基本精神。同时,在谢灵运的山水美学观照下,“周员之美”的山水环境,无饰而饰的山居建筑,繁茂蓊郁的林木花草,野趣十足的鱼虫鸟兽,构成了山水、建筑、植物、动物一体化的山居园林景观体系,形成了中国古代文人园林的基本格局。由此,谢灵运的山居园林,奠定了中国古代文人园林的自然山水的审美特质,成为中国古代自然山水式的文人园林的起点。

二、小庭园中树木的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庭园中树木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宋元时期中日禅僧交流对日本中世庭园文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日本中世庭园文化
        1.1.2 中日文化交流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范围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禅宗文化
        1.4.2 山水画论
        1.4.3 日本中世庭园文化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实地调研法
        1.5.3 归纳总结法
        1.5.4 图表分析法
    1.6 技术路线
        1.6.1 宋元时期中日禅僧交流与日本中世庭院文化的关系
        1.6.2 研究框架
2.宋元时期中日时代背景
    2.1 宋元时代背景
    2.2 日本中世时代背景
        2.2.1 镰仓时代(1185-1333)
        2.2.2 南北朝时代(1336-1573)
        2.2.3 室町时代(1336-1392)
3.宋元时期中日禅僧交流
    3.1 日本禅宗源流概述
    3.2 中日禅僧游历地点
    3.3 中日禅僧交流历程
        3.3.1 禅宗传入期——日僧入宋与兼修禅寺
        3.3.2 交流高峰期——宋僧东渡与纯粹禅寺
        3.3.3 本土化时期——日本禅宗的全面兴盛
    3.4 禅宗派系文艺成就
        3.4.1 松源派
        3.4.2 破庵派
        3.4.3 曹源派
    3.5 中世庭园文化核心人物
        3.5.1 兰溪道隆
        3.5.2 梦窗疏石
        3.5.3 雪舟
    3.6 宋元时期中日禅僧交流内容
        3.6.1 禅宗文化
        3.6.2 宋元山水画
        3.6.3 茶文化
4.宋元文化对日本中世庭园文化的影响
    4.1 造园思想
    4.2 立地选址
    4.3 伽蓝布局
    4.4 庭园要素
        4.4.1 常用植物
        4.4.2 假山石组
        4.4.3 方丈池苑
    4.5 造园手法
        4.5.1 残山剩水
        4.5.2 壶中天地
        4.5.3 天开图画
    4.6 风景审美
        4.6.1 潇湘八景
        4.6.2 禅院境致
        4.6.3 景致文化对于日本风景审美观的影响
    4.7 中世庭园文化发展历程
        4.7.1 平安后期庭园
        4.7.2 日本中世庭园特征
        4.7.3 桃山时代园林特征
5.结论与创新点
    5.1 本文内容总结
    5.2 创新点
    5.3 不足与展望
6.附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2)巴中市玉女村山地聚落康养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快速城市化迫使山地传统聚落加速衰落
        1.1.2 我国居民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1.1.3 山地环境发展康养旅游的优势
    1.2 研究对象、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目的
        1.2.3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内研究
        1.4.2 国外研究
    1.5 研究框架
    1.6 本章小结
2 相关概念及理论研究
    2.1 相关概念界定与辨析
        2.1.1 山地聚落
        2.1.2 康养旅游
    2.2 相关理论基础研究
        2.2.1 有机更新理论
        2.2.2 园艺疗法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关于乡村康养旅游的案例分析
    3.1 浙江德清莫干山裸心系列度假村
    3.2 日本FUFU山梨保健森林康养农园
    3.3 本章小结
4 玉女村山地聚落整体概况
    4.1 自然环境
        4.1.1 地理区位
        4.1.2 气候特征
        4.1.3 地形地貌
        4.1.4 物种资源
    4.2 人文环境
        4.2.1 社会经济
        4.2.2 历史沿革
        4.2.3 多元文化
    4.3 空间环境
        4.3.1 山水格局
        4.3.2 空间布局
        4.3.3 道路系统
        4.3.4 生产景观
        4.3.5 建筑特色
    4.4 本章小结
5 玉女村康养旅游开发条件调查及评价
    5.1 玉女村康养旅游开发意愿调查分析
        5.1.1 关于玉女村原住村民的调查情况
        5.1.2 关于城镇居民的调查情况
    5.2 玉女村康养旅游开发条件调查分析
        5.2.1 生态环境资源
        5.2.2 物质文化资源
        5.2.3 非物质文化资源
        5.2.4 民居建筑现状调查分析
        5.2.5 基础设施现状条件
        5.2.6 公共服务设施现状条件
    5.3 玉女村康养旅游开发SWOT分析
        5.3.1 优势(STRENGTH)
        5.3.2 劣势(WEAKNESS)
        5.3.3 机会(OPPORTUNITY)
        5.3.4 威胁(THREAT)
    5.4 SWOT总结
    5.5 本章小结
6 玉女村康养旅游规划策略研究
    6.1 宏观规划
        6.1.1 指导思想
        6.1.2 规划原则
        6.1.3 规划范围
        6.1.4 规划目标
    6.2 玉女村康养旅游资源保护规划策略
        6.2.1 坚持保护原则
        6.2.2 确立受保护对象
        6.2.3 合理引导建筑风貌协调
    6.3 玉女村康养旅游发展规划策略
        6.3.1 产业发展规划
        6.3.2 开发模式定位
        6.3.3 客源市场定位
        6.3.4 康养旅游产品策划
        6.3.5 旅游线路规划
        6.3.6 旅游服务设施规划
    6.4 本章小结
7 玉女村山地聚落康养旅游景观方案设计研究
    7.1 康养旅游方案设计策略
        7.1.1 设计定位
        7.1.2 设计理念
        7.1.3 设计方法
    7.2 康养旅游景观方案设计
        7.2.1 功能性分区
        7.2.2 总体布局
        7.2.3 道路交通系统设计
    7.3 康养旅游景观节点设计
        7.3.1 中心景观节点设计
        7.3.2 次要活动节点设计
    7.4 康养旅游景观专项设计
        7.4.1 地面铺装设计
        7.4.2 照明系统设计
        7.4.3 景观小品设计
        7.4.4 植物设计
    7.5 本章小结
8 结语
    8.1 论文主要成果
    8.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3)基于循证设计的湿热地区树木小气候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循证设计在风景园林领域的发展
        1.2.2 树木对小气候的改善机制
        1.2.3 树种选择与布局方式对小气候的影响
        1.2.4 小气候对人体热舒适影响的内在机理
        1.2.5 树木小气候对人体热舒适影响的评价指标
        1.2.6 小气候模拟软件中树木模型的应用及适用性
        1.2.7 总结与评价
    1.3 本研究主要工作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评价指标的分析与选择
    2.1 引言
    2.2 常用评价指标的特点分析
        2.2.1 理论基础与计算方式
        2.2.2 模型考虑因素
        2.2.3 模型分辨率
        2.2.4 模型的易读性
    2.3 评价指标的正确预测率分析
        2.3.1 树木小气候的实测介绍
        2.3.2 树木小气候参数的实测结果
        2.3.3 评价指标的正确预测率计算
        2.3.4 计算方法
        2.3.5 评价指标输入值的地域性优化
        2.3.6 正确预测率的计算结果
    2.4 树木小气候实测结果的评价与讨论
        2.4.1 评价结果
        2.4.2 讨论及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ENVI-met模拟结合COMFA后处理的适用性验证
    3.1 引言
    3.2 模拟软件介绍
        3.2.1 模拟软件的选取
        3.2.2 ENVI-met软件的主要特点
        3.2.3 ENVI-met的植物模型介绍
        3.2.4 植物模块数学模型的局限性
        3.2.5 已有的应用和验证研究
        3.2.6 小结
    3.3 ENVI-met树木模型在湿热地区的适用性验证
        3.3.1 模拟说明
        3.3.2 定量评价指标
        3.3.3 ENVI-met模拟输出与实测结果的对比与讨论
    3.4 COMFA作为ENVI-met模拟后处理工具的适用性验证
        3.4.1 COMFA输入变量的简化
        3.4.2 COMFA的后处理效果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ENVI-met树木模型数据库的搭建
    4.1 引言
    4.2 树木建模参数对模拟结果的影响程度探究
        4.2.1 正交试验介绍
        4.2.2 试验方案设计
        4.2.3 试验结果分析
    4.3 ENVI-met树木模型数据库的搭建
        4.3.1 数据库搭建方法
        4.3.2 ENVI-met树木建模数据库
    4.4 数据库建模实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广州市高层住宅小区中心绿地树木种植的寻证研究
    5.1 引言
    5.2 树种选择和排布方式的情景模拟
        5.2.1 高层住宅小区典型模型的概括
        5.2.2 模拟方案的设定
        5.2.3 情景模拟结果分析
    5.3 树木种植间距的模拟分析
        5.3.1 模拟方案的设定
        5.3.2 模拟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寻证结果的实际小区树木种植设计优化
    6.1 引言
    6.2 优化对象概况
    6.3 原方案的小气候评价
        6.3.1 模拟方案的设定
        6.3.2 模拟结果分析
    6.4 树木种植优化方案的提出
    6.5 优化结果分析
    6.6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本文主要结论
    本文的创新点
    对今后研究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COMFA模型计算方法的详细介绍
附录2 ENVI-met植物模块的数学模型简介
附录3 四种树木树形实测结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基于炎热气候适应性的城市公园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气候变化与人居环境的恶化
        1.1.2 改善户外热环境舒适度的必要性
        1.1.3 风景园林应对气候变化的发展趋势
        1.1.4 城市公园对调节微气候及改善环境热舒适的作用
    1.2 相关概念及尺度的界定
        1.2.1 研究对象——城市公园
        1.2.2 北京地区的地域气候特点
        1.2.3 基本概念
        1.2.4 研究尺度
    1.3 研究综述
        1.3.1 影响户外空间热环境舒适度的因素
        1.3.2 国内外对室外环境热舒适的研究
        1.3.3 城市公园绿地对微气候及舒适度的调节作用
    1.4 本文研究重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4.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4 研究方法
        1.4.5 研究内容及框架
    1.5 本章小结
2 室外微气候研究方法和环境热舒适评价标准
    2.1 室外微气候研究方法
        2.1.1 现场测量
        2.1.2 计算机模型模拟试验
    2.2 热舒适评价标准
        2.2.1 人体室外热舒适指标
        2.2.2 生理等效温度PET
        2.2.3 标准有效温度SET
3 景观设计要素对微气候的影响初探
    3.1 景观设计要素对微气候的作用机制
        3.1.1 地形调节微气候的方式与内涵
        3.1.2 水体调节微气候的方式与内涵
        3.1.3 植物调节微气候的方式与内涵
        3.1.4 建筑调节微气候的方式与内涵
        3.1.5 铺装调节微气候的方式与内涵
    3.2 古代园林调节微气候和环境热舒适的记载
        3.2.1 西方古典园林中设计要素及所形成空间对微气候和热舒适的调节
        3.2.2 中国古典园林中设计要素及所形成空间对微气候和热舒适的调节
    3.3 北京城市公园气候适应性特征初探
        3.3.1 初步实测对象的选择与介绍
        3.3.2 初步实测试验
    3.4 本章小结
4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要素与要素组合的微气候调节基本规律
    4.1 详细实测场地介绍——北京市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
        4.1.1 元大都古都的城市格局与遗址本体的联系
        4.1.2 元大都遗址公园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4.1.3 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的样式风格
        4.1.4 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植物景观
        4.1.5 小结
    4.2 研究对象与方法
        4.2.1 调研基址
        4.2.2 测量点的选择
        4.2.3 微气候参数的测量
        4.2.4 问卷调查
    4.3 炎热气候条件下城市公园景观设计要素的微气候调节效应分析
        4.3.1 微气候的变化
        4.3.2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要素与不舒适指数的关联机制
        4.3.3 各景观设计要素与真实热感知的关联机制
        4.3.4 真实热感知和不舒适指数之间的相关分析
        4.3.5 各种景观要素所致热量的降低
        4.3.6 各景观设计要素作用下的节能效应
    4.4 本章小结:城市公园景观设计要素炎热气候适应性的基本规律
5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要素与要素组合对热舒适的影响
    5.1 研究方法
        5.1.1 研究区域
        5.1.2 本章研究框架
        5.1.3 调研场地实测
        5.1.4 模型初始值设置和数据验证
        5.1.5 统计分析
    5.2 城市公园及景观设计要素对热舒适影响的模拟结果与讨论
        5.2.1 14:00时气象数据的空间分布
        5.2.2 14:00时热舒适的空间分布
        5.2.3 热舒适度改善情况的空间分布
        5.2.4 热舒适度的时间演化
        5.2.5 各景观要素与热舒适度的关系
    5.3 本章小结:城市公园景观设计要素对热舒适影响的基本规律
6 基于炎热气候适应性的城市公园设计策略
    6.1 基于气候适应性的城市公园设计原则与设计目标
        6.1.1 设计原则
        6.1.2 设计目标
    6.2 城市公园各景观设计要素配比优化研究
        6.2.1 景观设计要素优化简介
        6.2.2 响应面及其方法
        6.2.3 响应面法的构造
        6.2.4 响应面法试验设计
        6.2.5 试验结果与讨论
    6.3 城市公园整体空间微气候及热舒适的优化设计与验证
        6.3.1 百鸟园微气候及热舒适条件分析及改善措施
        6.3.2 优化设计方案
        6.3.3 优化设计方案的场地微气候模拟评价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的主要结论
    7.2 本文创新点
    7.3 对今后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5)杭州别墅庭园设计调研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对象相关概念辨析
        1.3.1 江南
        1.3.2 别墅、villa、town house、类别墅
        1.3.3 庭院、花园、庭园
    1.4 国内外研究发展动态
        1.4.1 国内研究发展动态
        1.4.2 国外研究发展动态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杭州别墅庭园景观营造历史背景
    2.1 杭州及周边地区古典庭园历史发展
        2.1.1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1年)
        2.1.2 隋、唐时期(公元581年——公元907年)
        2.1.3 两宋时期(公元960年——公元1271年)
        2.1.4 元、明、清时期(公元1271年——公元1912年)
    2.2 西方别墅庭园景观营造历史背景
        2.2.1 意大利
        2.2.2 法国
        2.2.3 英国
        2.2.4 美国
    2.3 杭州近代别墅庭园遗存及特征(公元1840年——公元1949年)
        2.3.1 近代别墅庭园遗存
        2.3.2 近代别墅庭园特征
3 当代杭州地区别墅庭园调查与分析
    3.1 杭州地区别墅庭园的调查
        3.1.1 银湖板块——新“卧城”山水别墅
        3.1.2 之江转塘板块——“杭州后花园”
        3.1.3 城区别墅板块——名副其实的城市别墅
        3.1.4 西溪闲林板块——湿地生态别墅区
        3.1.5 小和山板块——山地人文别墅聚集地
        3.1.6 青山湖板块——山湖林海原生态别墅区
        3.1.7 东洲板块——山水文化别墅区
        3.1.8 良渚板块——生态文化别墅区
        3.1.9 湘湖板块——人文风景休闲别墅区
        3.1.10 千岛湖板块——湖山风景度假区别墅
    3.2 典型别墅庭园景观调查与研究
        3.2.1 绿城·桂花园别墅庭园景观调查
        3.2.2 绿城·曼陀花园别墅庭园景观调查
    3.3 杭州别墅庭园景观营造分析
        3.3.1 背景分析
        3.3.2 发展趋势分析
        3.3.3 问题分析
4 别墅庭园景观设计研究分析
    4.1 江南古典庭园与现代别墅庭园之比较
    4.2 别墅庭园的风格特征
        4.2.1 北美风格庭园
        4.2.2 法式风格庭园
        4.2.3 英式风格庭园
        4.2.4 西班牙风格庭园
        4.2.5 意大利风格庭园
        4.2.6 中式庭园
        4.2.7 现代主义风格庭园
        4.2.8 日式风格庭园
    4.3 别墅庭园的景观特征
        4.3.1 安全性
        4.3.2 延伸性
        4.3.3 私密性
        4.3.4 舒适性
        4.3.5 个性化
    4.4 别墅庭园景观的构成要素及景观营造
        4.4.1 硬质景观构成要素及景观营造
        4.4.2 软质景观构成要素及景观营造
        4.4.3 别墅庭园植物景观营造浅析
5 实践案例
    5.1 实践项目一
        5.1.1 项目概况
        5.1.2 业主对庭园的要求
        5.1.3 方案设计
        5.1.4 设计总结
    5.2 实践项目二
        5.2.1 项目概况
        5.2.2 业主对庭园的要求
        5.2.3 方案设计
        5.2.4 设计总结
6 结语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
    附录一:杭州地区别墅庭园常用植物名录表
    附录二:别墅庭园景观设计需求清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6)基于气候适应性的岭南庭园空间要素布局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背景
        1.1.1 岭南地区独有的地域气候
        1.1.2 地域建筑特色的逐步消失
        1.1.3 设计结合气候的发展趋势
        1.1.4 绿色建筑设计的迫切需求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1 庭园
        1.3.2 岭南庭园
        1.3.3 庭园要素
        1.3.4 微气候
        1.3.5 气候适应性设计
        1.3.6 室外热环境评价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4.3 小结与评价
    1.5 本研究主要工作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方法
        1.5.4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岭南庭园气候适应性空间模式分类
    2.1 岭南庭园微气候的史料文献记载
        2.1.1 古
        2.1.2 今
    2.2 庭园气候适应性特征的实测验证
        2.2.1 测试对象介绍
        2.2.2 现场测试内容
        2.2.3 测试仪器介绍
        2.2.4 测试结果分析
        2.2.5 小结
    2.3 岭南庭园基本空间单元类型划分
        2.3.1 分类因由
        2.3.2 类型划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岭南庭园室外热环境评价标准建立
    3.1 室外热环境评价指标引入
    3.2 计算方法及研究内容介绍
    3.3 热舒适调查问卷统计分析
        3.3.1 四园整体分析
        3.3.2 余荫山房
        3.3.3 可园
        3.3.4 清晖园
        3.3.5 梁园群星草堂
        3.3.6 小结
    3.4 生理等效温度计算与分析
        3.4.1 余荫山房
        3.4.2 可园
        3.4.3 清晖园
        3.4.4 梁园群星草堂
        3.4.5 四园综合对比
    3.5 庭园夏季热舒适阈值确定
        3.5.1 余荫山房PET与TSV回归分析
        3.5.2 可园PET与TSV回归分析
        3.5.3 清晖园PET与TSV回归分析
        3.5.4 梁园群星草堂PET与TSV回归分析
        3.5.5 庭园热感觉阈值提出及校验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空间要素与庭园微气候的关联机制
    4.1 岭南庭园微气候效应的形成机理(原理分析)
        4.1.1 庭园空间布局的微气候效应研究
        4.1.2 庭园景观要素的微气候效应研究
        4.1.3 小结
    4.2 要素配置对庭园热舒适的重要性(实例证明)
        4.2.1 模拟软件的选用与校验
        4.2.2 夏季典型模拟日的选择
        4.2.3 现存传统庭园实例验证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庭园空间要素配置的量变模拟研究
    5.1 开敞式庭园热环境模拟研究:以余荫山房八角水庭为例
        5.1.1 模拟工况的确定
        5.1.2 水体面积对庭园热环境的影响
        5.1.3 郁闭度对庭园热环境的影响
        5.1.4 乔木组织方式对庭园热环境的影响
        5.1.5 景观建筑方位对庭园热环境的影响
        5.1.6 影响因素配置效果的综合评价
    5.2 围合式庭园热环境模拟研究:以可园无水的东庭为例
        5.2.1 模拟工况的确定
        5.2.2 围合建筑高度对庭园热环境的影响
        5.2.3 郁闭度对庭园热环境的影响
        5.2.4 乔木组织方式对庭园热环境的影响
        5.2.5 影响因素配置效果的综合评价
    5.3 围合式庭园热环境模拟研究:以可园有水的西庭为例
        5.3.1 模拟工况的确定
        5.3.2 水体面积对庭园热环境的影响
        5.3.3 郁闭度对庭园热环境的影响
        5.3.4 乔木组织方式对庭园热环境的影响
        5.3.5 影响因素配置效果的综合评价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庭园空间要素优化布局模式与方法
    6.1 正交试验设计介绍
        6.1.1 基本概念
        6.1.2 基本原理
        6.1.3 分析方法
    6.2 正交试验方案设计
        6.2.1 模型一
        6.2.2 模型二
        6.2.3 模型三
    6.3 试验影响因素分析
        6.3.1 模型一
        6.3.2 模型二
        6.3.3 模型三
        6.3.4 小结
    6.4 试验方案初步寻优
        6.4.1 提出寻优方法
        6.4.2 初步寻优结果
    6.5 庭园优化布局模式
        6.5.1 优化布局目标
        6.5.2 优化布局模式
    6.6 优化布局方法策略
        6.6.1 优化布局方法
        6.6.2 优化布局策略
    6.7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研究结论
    二.本文的创新点
    三.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日本造园艺术分析 ——以西芳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国内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现状
    研究目的及意义
    研究内容
    研究方法
第一章 西芳寺的发展概况及源流分析
    第一节 西芳寺的发展概况
    第二节 西芳寺的源流分析
        (一) 地理环境
        (二) 气候环境
        (三) 地域文化
第二章 日本造园艺术分析
    第一节 园林布局
        (一) 空间外部分隔
        (二) 空间内部划分
        (三) 空间景观营造
    第二节 园林建筑
    第三节 植物配置
    第四节 掇山置石
        (一) 掇山
        (二) 置石
        (三) 石组类别
    第五节 园林中的桥
    第六节 园林理水
        (一) 池
        (二) 流水
        (三) 瀑布
    第七节 园林小品
        (一) 石灯笼
        (二) 手水钵
        (三) 水琴窟
    第八节 园路
        (一) 石道、石子铺路
        (二) 踏脚石
        (三) 踏脱石
        (四) 台阶
    第九节 小结
第三章 对现代园林园林设计的启迪和反思
    第一节 尊重大自然
    第二节 结合本民族文化
    第三节 严谨细致的设计态度
    第四节 幽玄稚挫的气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农田边界和居民庭院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及植被营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农田边界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1.2.2 庭园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集约化农业景观不同类型生境植物多样性维持
    2.1 引言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区概况
        2.2.2 取样方法
        2.2.3 数据分析
    2.3 研究结果
        2.3.1 取样效度
        2.3.2 样地水平
        2.3.3 生境尺度
        2.3.4 景观情景分析
        2.3.5 主要观测指标的空间分异和物种分布
    2.4 结论与讨论
        2.4.1 小结
        2.4.2 抽样方法和样本大小
        2.4.3 不同景观尺度植物多样性
        2.4.4 农业景观中的乡土物种与外来物种
        2.4.5 集约化农业景观中的非农生境保护
        2.4.6 集约化农业景观中植物多样性管护
第三章 农业景观中“线性廊道”农田边界植物多样性格局
    3.1 引言
    3.2 研究方法
        3.2.1 研究区
        3.2.2 取样方法
        3.2.3 数据分析
    3.3 研究结果
        3.3.1 农田边界样地抽样效率及取样充分性检验
        3.3.2 研究区农田边界科属组成概况
        3.3.3 研究区不同类型农田边界植被主要群落分析
        3.3.4 不同农田边界类型样地尺度植物组成比较分析
        3.3.5 植被群落α、β和γ多样性概况
        3.3.6 植被群落α、β多样性梯度间变化
    3.4 结论和讨论
        3.4.1 小结
        3.4.2 讨论
第四章 农业景观中的“线性非农生境”——农田边界植物组成及立地和景观等因素影响
    4.1 引言
    4.2 研究方法
        4.2.1 研究区
        4.2.2 取样方法
        4.2.3 数据分析
    4.3 结果
        4.3.1 农田边界植被总体特征及DCA排序
        4.3.2 单个解释变量对于农田边界植物组成的影响
        4.3.3 单个主要环境变量对物种功能组成影响分析
        4.3.4 所有显着变量CCA分析结果
        4.3.5 不同变量组的相对重要性
    4.4 结论和讨论
        4.4.1 结论
        4.4.2 研究方法及模型效果
        4.4.3 环境变量的选择
        4.4.4 环境变量组的重要性和对物种不同功能组的影响
        4.4.5 影响农田边界植被组成的一般规律探讨
        4.4.6 农田边界植被管护
第五章 “田间岛屿”植被结构与植物多样性及其环境因素影响
    5.1 引言
    5.2 研究方法
        5.2.1 研究区
        5.2.2 取样方法
        5.2.3 数据分析
    5.3 研究结果
        5.3.1 研究区田间岛屿分布
        5.3.2 研究区及样地取样效度检验
        5.3.3 农业景观中田间岛屿不同植被类型植物组成
        5.3.4 不同群落结构样地尺度生长型分析
        5.3.5 不同群落结构样地尺度物种来源分析
        5.3.6 宗坟生境民族植物学与乡土文化
        5.3.7 植被群落α、β和γ多样性概况
        5.3.8 植被群落α、β多样性梯度间变化
        5.3.9 田间岛屿面积、历史与物种多样性
        5.3.10 田间岛屿地被层野生植物群落立地及景观因素影响
    5.4 结论与讨论
        5.4.1 小结
        5.4.2 取样方法及抽样大小
        5.4.3 农田景观中田间岛屿植物多样性维持
        5.4.4 农业景观中田间岛屿植物多样性面积和历史影响
        5.4.5 田间岛屿植被组成的立地和景观因素影响
        5.4.6 农业景观中田间岛屿生物多样性管护
第六章 北京城市化梯度下居民庭院植物多样性与生态服务功能
    6.1 引言
    6.2 研究区和研究方法
        6.2.1 研究区域和调查地点分布
        6.2.2 田野调查及数据收集方法
        6.2.3 数据分析方法
    6.3 结果
    6.4 讨论
    6.5 结论及农户庭园管护
第七章 居民庭园结构与庭园植物组成的农户特征影响
    7.1 引言
    7.2 研究区和研究方法
        7.2.1 研究区域概况
        7.2.2 研究过程与研究路线
        7.2.3 田野调查及数据收集方法
        7.2.4 数据分析
    7.3 结果
        7.3.1 庭园植被结构与水平微环境
        7.3.2 5个村庄庭园物种组成及多样性
        7.3.3 农户特征概况
        7.3.4 环境和农户特征主成分分析
        7.3.5 居民庭园物种组成、植物多样性的环境和农户特征解译
        7.3.6 庭园功能类型分布预测
    7.4 结论和讨论
        7.4.1 模型解释度
        7.4.2 劳动力投入和农户庭园植被结构
        7.4.3 庭园面积和物种丰富度
        7.4.4 城市化梯度下农户庭园植被结构
        7.4.5 农户特征与庭院类型
第八章 农业景观不同生境植被营建途径及模式探讨
    8.1 引言
    8.2 农村/农业景观生态植被规划
    8.3 农村/农业景观生态植被建设
        8.3.1 农业景观中防护林建设
        8.3.2 农业景观中植物篱建设
        8.3.3 农业景观中林地建设
        8.3.4 农业景观中田间道路植被带建设
        8.3.5 农业景观中农田边界缓冲带建设
        8.3.6 农田景观中河滨植被带建设
        8.3.7 农业景观中田间岛屿生态植被营建
        8.3.8 乡村聚落中居民庭园生态植被建设
    8.4 华北平原乡村生态植被建设备选物种及主要生态服务功能
第九章 结论
    9.1 主要结论
    9.2 创新之处
    9.3 研究不足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9)岭南古典园林风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内外研究综述
        1.1.2 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2 研究的目标、方法和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采取的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2.3 研究意义
    1.3 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1.3.1 研究对象的界定
        1.3.2 研究内容和框架
第二章 岭南古典园林的建筑风格
    2.1 岭南古典园林建筑的风格特征
        2.1.1 畅朗轻盈的体型
        2.1.2 实用主义的风格倾向
        2.1.3 不拘一格的庭园空间和活泼多姿的造型
    2.2 岭南古典园林建筑装饰的风格特征
        2.2.1 岭南古典园林建筑装饰风格形成的历史源流分析
        2.2.2 绚丽多姿的装饰风格特征
        2.2.3 岭南庭园与西方同期装饰艺术风格特征比较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岭南古典园林的叠山风格
    3.1 岭南古典园林叠山风格的历史源流分析
        3.1.1 生长期----秦、汉代的山岳崇拜
        3.1.2 兴盛期----南汉、宋代的叠山风格
        3.1.3 成熟期----明清、近代的叠山风格
    3.2 岭南古典园林叠山的风格特征
        3.2.1 岭南庭园叠山与空间环境的关系
        3.2.2 岭南庭园叠山风格形成的材料因素
        3.2.3 岭南庭园叠山风格形成的技术因素
        3.2.4 粤东庭园叠山的风格特征
        3.2.5 岭南庭园叠山的美学表现
        3.2.6 三大园林叠山风格的对比分析
    3.3 岭南古典园林的叠山技术
        3.3.1 岭南古典园林叠山的类型
        3.3.2 岭南古典园林叠山的工艺流程及步骤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岭南古典园林的理水风格
    4.1 岭南古典园林理水风格形成的历史源流分析
        4.1.1 贝丘与沙丘滨海部落的理水特征
        4.1.2 秦汉代园林理水风格
        4.1.3 隋唐、南汉和宋代园林理水风格
        4.1.4 明清、近代园林理水风格
    4.2 岭南古典园林理水的风格特征
        4.2.1 三大园林理水风格的对比分析
        4.2.2 岭南古典园林理水的风格特征
        4.2.3 岭南古典园林理水的类型与形式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岭南古典园林的植物配置风格
    5.1 岭南古典园林植物配置风格的历史演变
        5.1.1 史前时期的植物种类
        5.1.2 秦、汉代宫苑的植物配置
        5.1.3 晋、南汉、宋代的植物种类及宫苑植物配置
        5.1.4 明清、近代园林的植物配置
    5.2 岭南古典园林植物配置的风格特征
        5.2.1 岭南植物的生境条件特征
        5.2.2 岭南植被的类型和特征
        5.2.3 岭南古典园林植物配置的风格特征
        5.2.4 岭南古典园林植物配置的文化内涵
    5.3 岭南古典园林植物配置的组织形式
        5.3.1 岭南古典园林植物配置的种植方式
        5.3.2 岭南古典园林植物配置与建筑空间关系
        5.3.3 岭南古典园林植物材料的观赏方式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岭南古典园林的风格特征总述
    6.1 岭南古典园林风格的形成
        6.1.1 岭南古典园林风格形成的宏观环境因素
        6.1.2 岭南古典园林风格形成的微观环境因素
        6.1.3 岭南古典园林风格特征的观点统一
    6.2 岭南古典园林风格特征的案例综合研究
        6.2.1 顺德清晖园
        6.2.2 番禺余荫山房
        6.2.3 东莞可园
        6.2.4 佛山梁园
    6.3 本章小结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10)从山水到园林—谢灵运山水园林美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及意义
    二、国内的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和思路
第一章 谢灵运的生平与山水美学思想概述
    第一节 谢灵运的生平
    第二节 谢灵运山水美学形成的外在轨迹
    第三节 谢灵运山水美学形成的内在逻辑
第二章 谢灵运的玄学山水美学
    第一节 玄学美学概述
    第二节 才性与审美主体
    第三节 山水与审美客体
    第四节 “贞”观与审美方法
第三章 谢灵运的道教山水美学
    第一节 谢灵运的道教思想背景
    第二节 谢灵运的神仙思想
    第三节 山水“仙境”
    第四节 道教山水美学对园林的影响
第四章 谢灵运的佛教山水美学
    第一节 谢灵运的佛教思想背景
    第二节 谢灵运的净土信仰
    第三节 山水“净土”
第五章 谢灵运的园林美学
    第一节 隐逸之居
    第二节 栖盘之意
    第三节 环境之美
    第四节 建筑之美
    第五节 动植之美
余论 谢灵运对中国古代山水园林的贡献
    第一节 山居园林
    第二节 “自然”园林
    第三节 文人园林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件

四、小庭园中树木的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宋元时期中日禅僧交流对日本中世庭园文化的影响[D]. 严妮.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2]巴中市玉女村山地聚落康养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 王一惟.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3]基于循证设计的湿热地区树木小气候效应研究[D]. 刘之欣. 华南理工大学, 2020
  • [4]基于炎热气候适应性的城市公园设计策略研究[D]. 孙士博.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5]杭州别墅庭园设计调研与实践[D]. 毕玉明. 浙江农林大学, 2017(04)
  • [6]基于气候适应性的岭南庭园空间要素布局模式研究[D]. 薛思寒. 华南理工大学, 2016(05)
  • [7]日本造园艺术分析 ——以西芳寺为例[D]. 王小童. 扬州大学, 2016(02)
  • [8]农田边界和居民庭院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及植被营建[D]. 李良涛. 中国农业大学, 2014(08)
  • [9]岭南古典园林风格研究[D]. 梁明捷. 华南理工大学, 2013(11)
  • [10]从山水到园林—谢灵运山水园林美学研究[D]. 傅志前. 山东大学, 2012(12)

标签:;  ;  ;  ;  ;  

小花园里的树木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