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发性肝癌的介入治疗及其预后的影响因素(论文文献综述)
聂乐乐[1](2021)在《TACE与手术切除在治疗肝细胞癌伴Ⅰ/Ⅱ型门静脉癌栓中的临床疗效对比》文中提出背景:原发性肝癌为我国常见恶性肿瘤,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其主要的病理学类型,HCC易于侵犯门静脉形成门静脉癌栓(Portal Vein Tumor Thrombus,PVTT),由此引发肝内播散转移和门静脉高压症等情况,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和预后,因而成为临床治疗的难点与研究的热点。近年来,随着对HCC伴PVTT形成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治疗方式的不断改进,患者的预后也有所改善。目前临床上对HCC伴PVTT的治疗主要采用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手术切除及多学科联合治疗,如何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使患者最大程度获益仍存在分歧,因而有必要总结不同治疗方法对HCC伴PVTT的治疗效果,从而筛选出较好的治疗方法。目的:总结TACE与手术切除在治疗肝细胞癌伴Ⅰ/Ⅱ型门静脉癌栓中的疗效情况。方法:收集2015年6月-2018年11月确诊为HCC伴Ⅰ/Ⅱ型PVTT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手术组(40例)和TACE组(40例)。分别统计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包括年龄、性别、PVTT分型、血清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血小板计数、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情况(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 Ag)、肿瘤数目、肿瘤最大直径、肿瘤总直径,同时比较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第1天、第3天、第5天的血清TBIL、血清ALB及PT。治疗后1个月对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根据改良实体肿瘤评价标准(modify 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m RECIST)对肝内病灶和癌栓进行疗效评估。所有病人采用门诊、住院和电话联系的方式进行随访,记录患者的生存时间及0.5年、1年、2年、3年生存率,比较两组患者生存时间有无差别。结果:两组患者基线特征无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组与介入组术后第1天、第3天、第5天在血清TBIL、血清ALB及PT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如大出血、感染性休克、死亡等情况。手术组中位生存时间(17.1个月)长于TACE组(8.5个月),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x2=8.165,P=0.009)。手术组0.5年、1年、2年、3年生存率(77.5%、55.0%、32.5%、15.0%)均高于TACE组(60.0%、27.5%、15.0%、10.0%),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x2=5.031,P=0.024)。手术组生存曲线优于TACE组(x2=4.117,P=0.041)。手术组患者的肿瘤总控制率(82.5%)高于TACE组(65.00%),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x2=4.765,P=0.035)。单因素分析显示:门静脉癌栓分型(Ⅰ型/Ⅱ型)、Child-Pugh分级(A/B)、肿瘤数目(单发/多发)、肿瘤最大直径(≤7/>7cm)、AST(≤34/>34 U/L)对患者生存时间存在影响(P<0.05),而性别(男/女)、年龄(≤50岁/>50岁)、HBs Ag(阴性/阳性)、肿瘤总直径(≤9/>9cm)、AFP值(≤400/>400 ng/ml)、血小板计数(≤100/>100×109个/L)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P>0.05)。通过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门静脉癌栓分型(Ⅰ型/Ⅱ型)、肿瘤数目(单发/多发)、肿瘤最大直径(≤7/>7cm)是影响HCC合并Ⅰ型/Ⅱ型PVTT患者生存时间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对HCC伴Ⅰ/Ⅱ型PVTT的患者,手术切除的疗效优于TACE。门静脉癌栓分型、肿瘤数目、肿瘤最大直径是影响患者术后总体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
刘佳斌[2](2021)在《序贯TACE对合并微血管侵犯的原发性肝细胞癌根治切除术后疗效的荟萃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外科手术是提高原发性肝细胞癌(以下简称肝癌)患者生存率的有效治疗手段。但是,肝癌患者手术治疗后5年内复发率仍可高达70%-80%。肝癌手术后高复发率的原因可能与其发展过程中微血管侵犯癌栓(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的形成相关。MVI被视为是肝细胞癌患者根治术后预后不佳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本研究旨在探讨根治术后序贯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治疗对合并MVI的肝细胞癌患者生存情况的影响。方法:检索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信息检索系统(Pubmed/Medline)、EMbase数据库(Excerpt Medica Database)、考克兰图书馆(Cochorane Libarary)、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CNKI(中国知网),搜集有关TACE治疗肝细胞癌合并微血管侵犯行根治性肝癌切除术后患者疗效的所有临床研究,检索时间从各个数据库建库开始,截止至2020年12月。由2位研究人员通过互相独立双盲的形式阅读文章题目、摘要、全文,严格按照已制定的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相关文献。对所有符合预先制定筛选标准的文献使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ewcastle-Ottawa Scale,NOS)、Jadad评价量表进行文献质量评价,进一步排除低质量文献。对最终纳入研究的文献进行相关数据提取,统计分析工具采用Cochorane推荐的Review Manager 5.4软件。无复发生存率(relapse free survival,RFS)及累计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为主要结局观察指标,具体包括肝癌术后1年、2年、3年、5年RFS,肝癌术后1年、2年、3年、5年OS及影响生存率的危险因素。本研究统计分析结果采用Q检验及I2定量来判断异质性,并基于异质性大小选择随机效应模型(random effect model,REM)或固定效应模型(fixed effect model,FEM)来计算合并统计量。同时,通过“逐一排除”的方法比较研究合并效应量之间有无发生实质性改变进行敏感性分析。本研究整体使用漏斗图来评价是否存在发表偏移。结果:符合筛选标准的文献共有13篇纳入本研究(其中,8篇英文文献,5篇中文文献)。纳入病例HR-TACE组(根治性肝癌切除术后序贯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组)1378例;HR组(单纯根治性肝癌切除术组)1636例。荟萃分析结果显示:HR-TACE组根治性肝癌切除术后1年、2年、3年、5年RFS优于HR组(术后1年RFS:OR=1.96,95%CI:1.68-2.29,P<0.00001;术后2年RFS:OR=1.85,95%CI:1.51-2.28,P<0.00001,敏感性分析结果:OR=2.08,95%CI:1.66-2.59,P<0.00001;术后3年RFS:OR=1.95,95%CI:1.67-2.28,P<0.00001;术后5年RFS:OR=1.45,95%CI:1.21-1.75,P<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理,对比HR组在根治性肝癌切除术后1年、2年、3年、5年OS方面,HR-TACE组获益优势明显(术后1年OS:OR=2.53,95%CI:1.50-4.28,P=0.0005,敏感性分析结果:OR=2.71,95%CI:2.14-3.44,P<0.00001;术后2年OS:OR=2.39,95%CI:1.87-3.06,P<0.00001;术后3年OS:OR=1.83,95%CI:1.56-2.15,P=0.0005;术后5年OS:OR=1.64,95%CI:1.38-1.96,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对影响生存率的危险因素进行独立分析。基于肝癌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的角度进行危险因素分析,肿瘤数目及肿瘤直径大小是影响肝癌根治术后RFS的重要危险因素,尤其是原发癌灶为多发结节性肿瘤且肿瘤直径≥5cm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发性肿瘤:OR=1.55,95%CI:1.32-1.81,P<0.00001;肿瘤直径≥5cm:OR=1.49,95%CI:1.20-1.84,P=0.0002,敏感性分析结果:OR=1.61,95%CI:1.41-1.84,P<0.00001)。从根治性肝癌切除术后患者累计生存情况的角度进行危险因素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高血清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水平、肿瘤包膜不完整、肿瘤直径大(≥5cm)对根治性肝癌切除术后累计生存率有不良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血清AFP水平:OR=1.59,95%CI:1.33-1.89,P<0.00001。肿瘤包膜不完整性:OR=1.59,95%CI:1.11-2.26,P=0.01,敏感性分析结果:OR=1.79,95%CI:1.46-2.19,P<0.00001。肿瘤直径≥5cm:OR=1.51,95%CI:1.14-2.02,P=0.004,敏感性分析结果:OR=1.94,95%CI:1.65-2.27,P<0.00001)。本研究在纳入的文献中,提取有关肿瘤直径≥5cm的文献资料,汇总数据后进行亚组分析。荟萃分析结果提示对于肿瘤直径≥5cm肝细胞癌伴MVI的患者,在无大脉管侵犯及他处转移的情况下,行根治性肝癌切除术后序贯TACE治疗在术后1年、3年无复发生存率及累计生存率方面均优于单纯行根治性肝癌切除手术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RFS:OR=2.32,95%CI:1.33-4.06,P=0.003;术后3年RFS:OR=1.95,95%CI:1.21-3.12,P=0.006。术后1年OS:OR=3.83,95%CI:2.39-6.12,P<0.00001;术后3年OS:OR=1.91,95%CI:1.10-3.34,P=0.02)。结论:根治性肝癌切除术后病理证实存在微血管侵犯的患者,术后序贯TACE治疗在术后1年、2年、3年、5年无复发生存率及累计生存率方面均能获益。高血清AFP值、多发性肿瘤、肿瘤直径≥5cm、肿瘤包膜不完整等是影响肝癌伴MVI患者根治术后生存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
加静,朱超凡,艾绍庆[3](2021)在《原发性肝癌患者介入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间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2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病历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Cox回归方法对可能影响疗效和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多因素分析。结果本研究成功随访115例,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27.50个月。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患者肿瘤多发、有癌栓、细胞低分化、甲胎蛋白(AFP)≥400 ng/ml和存在肝转移,是影响患者生存时间的相关危险因素(P <0.05)。多因素Cox模型中,患者肿瘤多发、AFP≥400 ng/ml、细胞低分化以及有肝转移是肝癌介入治疗患者术后生存的影响因素(P <0.05)。结论临床应重视原发性肝癌患者介入治疗的随访以及复发转移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以提高患者的长期生存率。
王文敏[4](2021)在《BCLC分期B/C期肝癌患者行超期外科切除术后的生存获益》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及目的:巴塞罗那临床肝癌分期(Barcelona Clinic Liver Cancer)对于B期(Intermediate stage)、C期(advanced stage)的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治疗建议分别行TACE及索拉菲尼治疗。中国肝癌分期(China liver cancer staging,CNLC分期)诊疗规范,相比BCLC分期,扩大了HCC患者行外科肝切除手术的适用范围。本研究回顾性分析超期行肝切除术为核心的综合治疗,对于BCLC-B/C期的肝细胞肝癌患者的生存预后影响。方法:本研究收集就诊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胆外科,入院时间范围“2012年7月1日~2017年7月1日”,主要诊断包含肝癌,BCLC分期B或C的患者。最后经筛选,符合入组要求有32名。收集这些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再根据患者是否进行肝切除术,将资料分为外科治疗为核心的肝切除手术治疗组(liver resection group,LR group)和不行外科肝切除术治疗的综合治疗组——未行肝切除治疗组(no liver resection group,NLR group)。其中LR组19人,NLR组13人,两组均按照《中国肝癌诊疗规范》根据病情接受规律治疗。收集临床资料,通过查阅病案、电话回访等获得生存状态资料。软件使用SPSS 20.0版本计算分析率,比较两组治疗方式的生存率,评估治疗方式。对于变量进行cox回归分析,结合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来筛选对超期肝切除治疗方式及其他变量对生存预后的影响,p<0.05,认为有明显统计学差异。结果:回顾性分析两组资料,LR和NLR组的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64.8±3.0个月和13.8±9.3个月,95%置信区间(单位/月)分别为[7.83,19.71]、[46.53,83.16]。两组患者的平均总体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为45.6±7.4个月,95%置信区间(单位/月)为[30.05,60.18]。两组的1,2,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9.5、73.7%、63.2%和46.2%、15.4%、7.7%。两组间生存率第一年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第二、第三年两组间的生存率发现有统计学差异(P<0.05)。用cox回归作因变量为生存时间的单因素分析,结果发现和治疗方式、腹水情况、肿瘤大小、肿瘤数量、肝酶(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谷氨酰转肽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这些变量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将以上有统计学差异的单因素相关变量纳入Cox回归建立多变量分析模型。结果该模型方程整体提示有效(P<0.05),并且得出以上变量仅治疗分组是OS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1)BCLC B/C期的肝癌患者,综合治疗后如能实现降期转化,评估可选择肝切除手术治疗的,选择行外科肝切除术的治疗方案有利于延长总体生存时间。(2)对于身体状态好——PS评分为0分,无合并糖尿病的、无伴肝内转移的、AFP>400ug/L的,肿瘤大小在50mm~100mm之间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肝癌患者,进行外科切除术的治疗方式能延长患者总体生存时间。(3)肝癌患者无论是否合并血管侵犯、PVTT,行超期肝切除术为核心的综合治疗能延长总体生存时间;(4)肝切除手术治疗是中晚期肝癌患者总体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
王琳[5](2020)在《HBV相关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预后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与目的:全球每年至少一半的新发肝癌病例发生于中国,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的生命和健康。原发性肝癌预后较差,其死亡率高居所有恶性肿瘤中第2位。我国原发性肝癌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所致者约占80%。尽管手术切除是原发性肝癌首选的治疗方法,但大多数患者发现时已失去外科手术指征。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是原发性肝癌非手术治疗的最常用方法之一。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作为一种原发性肝癌的血清标志物,广泛应用于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及肝癌切除术后复发的监测。目前尚无预测经TACE治疗的HBV相关原发性肝癌患者预后的可靠标志物。本研究分析影响HBV相关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预后的因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AFP的动态变化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诊断为HBV相关的原发性肝癌且接受TACE治疗的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与实验室资料,如基本情况(性别、年龄、烟酒史、家族史、合并症)、肝功能分级、HBV DNA、AFP、肿瘤参数。分别通过Log-rank检验单因素及Cox回归多因素分析,研究以上因素与HBV相关的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根据术前AFP的水平,将所有患者分为低AFP(<20 ng/ml)组、中AFP(20-400ng/ml)组、高AFP(>400 ng/ml)组。通过比较TACE术后6月与术前的AFP水平,将基线异常AFP水平的患者分为4组,即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组、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组、病情稳定(stable disease,SD)组及病情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PD)组。我们比较以上各组之间生存率的差异,从而明确AFP与TACE术后HBV相关原发性肝癌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98例接受TACE治疗的HBV相关原发性肝癌患者,其术后第6月、1年、2年、3年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5.35%、76.26%、67.68%及59.60%。单变量分析表明,AFP>400 ng/ml(P<0.001)、术前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P<0.001)、可检测的HBV DNA水平(P<0.001)、ALBI分级(P=0.033)、失代偿期肝硬化(P=0.007)、肿瘤直径(P<0.001)、肿瘤数目(P<0.001)、门脉癌栓(P<0.001)对HBV相关原发性肝癌的患者TACE术后生存率的影响有着显着性差异。与此同时,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家族史、糖尿病史、高血压史、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白蛋白(albumin,ALB)、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rophils,NEU)、血小板计数(platelet,PL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及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与HBV相关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术后的生存期无显着相关性(以上P值>0.05)。Cox回归多变量分析进一步表明,术前NLR(P=0.009)、AFP(P=0.037)和HBV DNA(P=0.035)的水平、失代偿期肝硬化(P=0.03)、肿瘤直径(P=0.002)与数目(P=0.009)等6个指标是影响HBV相关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术后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不同AFP水平组患者的6月、1年、2年、3年生存率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此外,与术前基线AFP值相比,TACE术后第6月AFP应答缓解组、稳定组及进展组的累积生存率依次降低(P<0.001),即AFP应答越差,患者预后越差。结论:1.术前AFP的水平、HBV DNA的水平、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以及失代偿期肝硬化是影响接受TACE治疗的HBV相关原发性肝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2.术前AFP的水平能够预测HBV相关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术后的生存期,且TACE术后AFP的动态变化与患者预后有关。因此,监测HBV相关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术后AFP的动态变化对于判断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田海龙,汤洁[6](2020)在《临床护理路径对肝癌介入治疗患者疼痛程度、生活质量及预后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对肝癌介入治疗患者疼痛程度、生活质量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6月在该院进行肝癌介入治疗的患者106例,随机分为路径组及常规组。对常规组患者行常规护理,对路径组患者行临床护理路径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及干预后疼痛程度,干预后生活质量,观察患者恢复期间出现并发症情况,比较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模式的满意程度。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无明显差异。干预后,路径组患者疼痛评分,显着优于常规组,社会功能、身体功能、认知功能、心理状态及睡眠质量评分均显着高于常规组,患者在恢复期间出现的并发症主要包括恶心、肝区疼痛、失眠、出血及尿潴留,路径组患者发生率显着优于常规组,患者对其护理模式满意率显着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肝癌介入治疗进行临床护理路径干预,能够有效降低其术后疼痛程度,并促进其生活质量的提高,同时能够降低其恢复期间并发症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对改善其预后具有积极意义,且该模式能够得到多数患者的认可,值得推广。
李建基[7](2020)在《376例桂西地区壮族原发性肝癌临床特征及生存预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回顾性分析桂西地区壮族人群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病例资料并与非壮族人群比较,探讨桂西地区壮族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特征与预后影响因素,为当地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9月20日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桂西地区壮族原发性肝癌病例376例及非壮族原发性肝癌患者142例进行病例研究回顾性分析,收集并录入可能影响桂西地区壮族原发性肝癌病患的临床相关资料并通过电话随访记录患者生存时间;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患者流行病学资料1.1年龄、性别本次共纳入原发性肝癌患者518例,其中壮族原发性肝癌病例为376例,男性患者331例(88.0%),女性患者45例(12.0%),男女发病比例为7.4:1。非壮族原发性肝癌病例为142例,男性患者114例,女性患者28例,男女发病比例为4.1:1。1.2个人史、既往史、家族史壮族肝癌病例为376例,个人史中,吸烟史173例(46.0%),饮酒史203例(54.0%),壮族肝癌病例中既往感染HBV病史293例(77.9%),HCV感染7例(1.9%);14例具有糖尿病病史(3.7%),其中160例(42.6%)患者具有肝硬化病史;14例(3.7%)具有家族史。非壮族原发性肝癌142病例中吸烟史60例(42.3%),饮酒史63(44.4%);既往感染HBV病史106例(74.6%),HCV感染3例(2.1%),12例具有糖尿病病史(8.5%),70例(49.3%)患者具有肝硬化病史,2例具有家族史(1.4%)。桂西地区壮族与非壮族肝癌患者人群个人史当中吸烟、饮酒史及既往史中HBV感染史、HCV感染史、肝硬化病史、家族史无统计学上差异(P>0.05)。但是非壮族肝癌患者人群更常见合并糖尿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临床症状患者入院以首次接诊医生记录现病史为患者就医首发症状。壮族原发性肝癌患者以首发肝区疼痛病例274例(72.9%),就诊时已出现门脉癌栓者134例(35.6%)。非壮族原发性肝癌患者以首发肝区疼痛病例105例(73.9%),就诊时已出现门脉癌栓者48例(33.8%)。首发临床症状在壮族与非壮族间原发性肝癌患者间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3实验室指标3.1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壮族原发性肝癌患者AFP血清值<400ug/L 200例(53.2%),400≤AFP<800ug/L 21例(5.6%),800≤AFP<1200ug/L 12例(3.2%),AFP≥1200ug/L 143例(38.0%)。非壮族原发性肝癌患者AFP血清值<400ug/L 72例(50.7%),400≤AFP<800ug/L 8例(5.6%),1200ug/L>AFP血清值≥800ug/L 1例(0.7%),AFP≥1200ug/L 61例(43.0%)。AFP在壮族与非壮族间原发性肝癌患者间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3.2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壮族原发性肝癌患者TBIL水平TBIL<34umol/L 286例(76.1%),34≤TBIL<51umol/L24例(6.4%),TBIL≥51umol/L 66例(17.6%)。非壮族原发性肝癌患者TBIL<34umol/L108例(76.1%),34≤TBIL<51umol/L 13例(9.2%),TBIL≥51umol/L 21例(14.8%)。TBIL在壮族与非壮族间原发性肝癌患者间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3.3谷丙转氨酶(cerealthirdtransaminase,ALT)壮族原发性肝癌患者ALT<40U/L 172例(45.7%),ALT≥40U/L 204例(54.3%)。非壮族原发性肝癌患者ALT<40U/L 62例(43.7%),ALT≥40U/L 80例(56.3%)。ALT在壮族与非壮族间原发性肝癌患者间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3.4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壮族原发性肝癌患者AST<40U/L 93例(24.7%),AST≥40U/L 283例(75.3%)。非壮族原发性肝癌患者AST<40U/L 31例(21.8%),AST≥40U/L 111例(78.2%)。AST在壮族与非壮族间原发性肝癌患者间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3.5谷氨酰转肽酶(glutamyl transpeptidase,γ-GT)壮族原发性肝癌患者谷氨酰转肽酶(γ-GT)≤55U/L 72例(19.1%),γ-GT>55U/L304例(80.9%)。非壮族原发性肝癌患者(γ-GT)≤55U/L 21例(14.8%),γ-GT>55U/L 121例(85.2%)。γ-GT在壮族与非壮族间原发性肝癌患者间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3.6血清白蛋白(serum albumin,ALB)壮族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ALB≥35g/L 167例(44.4%)、28≤ALB<35g/L 144例(38.3%)、ALB<28g/L 65例(17.3%)。非壮族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ALB≥35g/L 77例(54.2%)、28≤ALB<35g/L 48例(33.8%)、ALB<28g/L 17(12.0%)。ALB在壮族与非壮族间原发性肝癌患者间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4 Child-Pugh分级壮族原发性肝癌患者Child-Pugh分级A级197例(52.4%),B级134例(35.6%),C级45例(12.0%);非壮族原发性肝癌患者Child-Pugh分级A级82例(57.7%),B级45例(31.7%),C级15例(10.6%)。Child-Pugh分级在壮族与非壮族间原发性肝癌患者间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5治疗方案壮族和非壮族原发性肝癌患者治疗方案选择都以单纯支持治疗为主225例(59.8%),87例(61.3%)。在治疗方案的选择上壮族与非壮族人群在均未表现出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6壮族人群原发性肝癌总体生存分析此次研究中376例桂西地区壮族原发性肝癌患者随访时间截止时间为2019年12月31日,死亡280人,存活96人,平均生存时间为17.79月,中位生存时间为5.56月,标准误为0.554(95%CI,4.475-6.645)。COX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分析,发现壮族肝癌患者AFP、AST、γ-GT、TBIL、ALB、Child-Pugh分级、有无门脉癌栓、治疗的方法这8项指标对壮族肝癌患者的生存期有显着影响的因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将上述与预后显着相关的8项相关的单因素指标引入COX回归模型(forward LR法)分析,AFP、Child-Pugh分级、有无门脉癌栓、治疗方法这4项是影响壮族人群原发性肝癌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非壮族肝癌患者ALT、AST、GGT、ALB、门脉癌栓、治疗方法这6项指标对非壮族肝癌患者的生存期有显着影响的因子;γ-GT、有无门脉癌栓、治疗方法这3项是影响非壮族人群原发性肝癌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1.壮族原发性肝癌患者以中老年男性多见;乙肝病毒感染是最主要病因;2.壮族与非壮族人群原发性肝癌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存在差异:AFP、Child-Pugh分级、有无门脉癌栓、治疗方式4项是影响壮族人群原发性肝癌预后的独立因素,γ-GT、门脉癌栓、治疗的方法是非壮族肝癌患者预后独立影响因素;3.壮族原发性肝癌患者早期随诊监测中AFP阴性患者多见(53.2%),单一的AFP作为随诊检测容易漏诊;但是AFP值越高却提示患者生存时间越短,预后越差;4.非壮族原发性肝癌合并糖尿病患者中比例远高于壮族人群,但限于本研究样本量较小,无法判断糖尿病是否为肝癌影响因素。
杨镓旭[8](2020)在《体质量指数对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预后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体质量指数(BMI)对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预后影响,探索营养状况在原发性肝癌中扮演的角色,从而为临床医生提供治疗决策和预后判断的依据。方法:研究对象为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1120例肝癌患者,按照纳入标准选取280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根据患者TACE治疗前的BMI分三组,将BMI<18.5kg/m2定义为低体重组,18.5kg/m2≤BMI<24kg/m2为正常体重组,BMI≥24kg/m2为超重组。对所有患者进行电话或门诊随访。应用SPSS25.0统计软件分析,用Kaplan-Meier法进行预后生存分析,组间对比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生存分析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认为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一般情况: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和超重组肝癌患者的白蛋白值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8),组间比较示低体重组和超重组的白蛋白值存在显着性差异(P=0.006)。三组肝癌患者在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乙肝表面抗原(HBs Ag)、丙型肝炎病毒(HCV)、肝硬化、甲胎蛋白(AFP)、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Child-Pugh分级、门脉瘤栓、肿瘤数目、肿瘤直径、TACE次数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期影响因素分析,结果示: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和超重组的总体生存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8),组间比较示低体重组的总体生存率低于体重正常组(P=0.006)和超重组(P=0.004),体重正常组和超重组无统计学差异(P=0.232)。肝硬化、甲胎蛋白、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白蛋白、Child-Pugh分级、门脉瘤栓、肿瘤数目、肿瘤大小、TACE次数均是行TACE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预后影响因素(P<0.05)。而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乙肝表面抗原、丙型肝炎病毒均不是TACE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预后影响因素(P>0.05);3.多因素分析结果示表明,低BMI(HR=2.185,95%CI:1.214-3.934,P=0.006)、有门脉瘤栓(HR=2.185,95%CI:1.812-2.634,P=0.005)、肿瘤数目多发(HR=1.358,95%CI:1.020-1.807,P=0.036)、肿瘤直径≥5cm(HR=1.773,95%CI:1.184-2.657,P=0.005)、总胆红素≥21μmol/L(HR=1.536,95%CI:1.151-2.050,P=0.004)是影响TACE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低BMI的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治疗后的生存率更低,超重对TACE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生存率无明显影响,因此关注肝癌患者的营养状况对其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曹秋颖[9](2020)在《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射频消融治疗第二肝门区肝细胞癌的可行性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探讨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射频消融治疗第二肝门区肝细胞癌的可行性及疗效并分析其预后因素。材料与方法:2014.3~2018.10在我院微创介入科就诊的接受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射频消融治疗的第二肝门区肝细胞癌患者共51例,其中位于第二肝门区肿瘤为54个。收集5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的生存时间及并发症。所有患者在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后均常规行保肝降黄治疗,术后一周复查肝功能恢复至Child-Pugh A或B级后对所有病灶行射频消融治疗。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计算患者1年、2年、3年的累积生存率、中位生存期及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对治疗前后的实验室检查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所有位于第二肝门区肝细胞癌的完全消融率为81.48%(44/54),部分消融率为18.52%(10/54)。患者1年、2年、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0.20%、57.50%、31.00%:中位生存期为28个月,中位无疾病进展时间为9个月。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AFP(≤400或>400 ng/ml)和肝内肿瘤个数(包括第二肝门区肿瘤,≤2或>2个)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P均<0.05)。严重并发症(气胸3例、胸腔积液1例、出血1例)发生率为9.80%(5/51),无与治疗相关的死亡发生。结论: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射频消融可以有效治疗第二肝门区肝细胞癌,疗效好,并发症少。术前AFP(≤400或>400 ng/ml)和肝内肿瘤个数(包括第二肝门区肿瘤,≤2或>2个)是影响患者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
王歆圆[10](2019)在《益气活血组方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益气活血组方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Meta分析。材料与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为主的方式,检索时间限于2000年-2019年,中文主题词为“原发性肝癌”,副主题词为“益气活血”或“益气化瘀”或“补气活血”或“补气化瘀”在CNKI中文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进行检索,英文主题词为“hepatocellular carcinoma”,副主题词为“invigorating qi”or“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在Pubmed数据库进行检索,选出263篇文献,根据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最终获得了14篇关于以益气活血为基本立法组方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的RCT研究。主要结局指标包括缓解率、稳定率、生活质量、治疗后KPS评分、6个月生存期、12个月生存期、治疗后CD8+数值、治疗后CD4+数值等,采用Jadad Scale评分法进行评价,应用Review Manager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1. 文献检索结果:本次研究最终获得了14篇关于以益气活血为基本立法对原发性肝癌患者的RCT研究,共计997例患者,对照组487例,观察组510例,纳入文献中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基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2. 文献基本特征:本次采用Jadad评分法进行评价,纳入文献质量较高,所纳入的文献盲法均为单盲,14篇文献中均未提及失访与退出。3. 益气活血立法组方分析:益气药物包括黄芪、甘草、白术、人参、刺五加、党参、淮山药,黄芪用药频次最高,共12篇文献中提及黄芪,占85.71%,其次8篇文献中提及甘草,占57.14%,6篇文献中提及白术,占42.85%,5篇文献中提及人参,占50.00%,4篇文献中提及刺五加,占28.57%;活血药物包括莪术、三棱、斑蝥、穿山甲、桃仁、凌霄花等,莪术用药频次最高,共8篇文献中提及莪术,占57.14%,其次5篇文献中提及三棱,占35.71%,4篇文献中提及斑蝥,占28.57%,4篇文献中提及穿山甲,占28.57%,3篇文献中提及桃仁,占21.43%,3篇文献中提及凌霄花,占21.43%。4. 清热药及滋阴药组方分析:清热药包括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熊胆粉、藤梨根、蚤休、蒲公英、夏枯草、珍珠草、玄参,白花蛇舌草用药频次最高,共7篇文献中提及白花蛇舌草,占50.00%,其次6篇文献中提及半枝莲,占42.85%,4篇文献中提及熊胆粉,占28.57%,3篇文献中提及藤梨根,占21.43%。滋阴药包括女贞子、生地、天门冬、枸杞子,女贞子用药频次最高,4篇文献中提及女贞子,占28.57%。5. 临床疗效:缓解率效应量RR及95%CI为1.34[1.17,1.53],Z=4.24(P<0.0001),菱形图位于图形的右侧,观察组患者在临床缓解率上有优势,图形中文献较为均匀的分布于虚线两侧,小部分偏移。稳定率效应量RR及95%CI为1.21[1.05,1.39],Z=2.61(P=0.009<0.01),菱形图位于图形的右侧,观察组患者在临床稳定率上有优势,图形中文献不对称分布于虚线两侧,部分偏移。6. 生活质量:生活质量效应量RR及95%CI为1.63[1.38,1.92],Z=5.74(P<0.00001),菱形图位于图形的右侧,观察组患者在生活质量上有优势。治疗后KPS效应量RR及95%CI为8.82[6.37,11.26],Z=7.06(P<0.00001),菱形图位于图形的右侧,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KPS评分上有优势。7. 生存期:6个月生存效应量RR及95%CI为1.08[0.99,1.17],Z=1.82(P=0.07>0.01),菱形图位于图形中间,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6个月生存期无差异。12个月生存效应量RR及95%CI为1.33[1.11,1.61],Z=3.01(P=0.003<0.01),菱形图位于图形的右侧,观察组患者在12个月生存期上有优势。8. 免疫功能:治疗后CD8+数值效应量RR及95%CI为3.53[-3.49,10.56],Z=0.99(P=0.32>0.01),菱形图位于图形的中间,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后CD8+数值上无差异。治疗后CD4+数值效应量RR及95%CI为6.02[-1.51,13.55],Z=1.57(P=0.12>0.01),菱形图位于图形的中间,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后CD4+数值上无差异。结论:1.经本次Meta分析发现,对于原发性肝癌的治疗,常选用黄芪、甘草、白术、人参等益气药,莪术、三棱、斑蝥、穿山甲等活血药。在使用益气活血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同时根据疾病的辨证分型、疾病所处的不同阶段、患者的自身情况辩证论治加用了清热化痰、健脾利湿、补血益肾滋阴等药物进行个体化的施治。2.本研究发现,与常规治疗相比,益气活血法可以提高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疗效、生活质量和生存期限,因此益气活血法治疗原发性肝癌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多数文献中未提及KPS具体评分值,建议之后的研究注重生活质量方面的评价,增加治疗后KPS评分的具体数值,以提高文献质量。3.本研究发现,与常规治疗相比,益气活血法对免疫功能无明显影响,可能由于中医药辨证论治强调整体观念,治疗上从整体出发,改善局部问题,与西医药改善某一特定指标有着明显的区别。也可能是本文纳入免疫细胞相关文献不多或晚期原发性肝癌存在免疫抑制和免疫逃逸有关。
二、原发性肝癌的介入治疗及其预后的影响因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原发性肝癌的介入治疗及其预后的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TACE与手术切除在治疗肝细胞癌伴Ⅰ/Ⅱ型门静脉癌栓中的临床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 研究目的及其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HCC诊断标准 |
2.3 PVTT的诊断 |
2.4 TACE治疗方法 |
2.5 手术切除治疗方法 |
2.6 观察指标 |
2.7 随访 |
2.8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实验结果 |
3.1 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 |
3.2 治疗前后TBIL、ALB及 PT比较结果 |
3.3 治疗情况及并发症情况 |
3.4 患者的术后生存率比较 |
3.5 短期疗效评价 |
3.6 预后因素分析 |
3.6.1 影响HCC伴 PVTT患者生存时间的单因素分析 |
3.6.2 多因素分析 |
3.6.3 不同门静脉癌栓分型对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的影响 |
3.6.4 肿瘤数目对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的影响 |
3.6.5 肿瘤最大直径对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的影响 |
第4章 讨论 |
4.1 概述 |
4.2 TACE治疗 |
4.3 手术切除治疗 |
4.4 预后因素分析 |
4.4.1 不同门静脉癌栓分型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
4.4.2 肿瘤数目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
4.4.3 肿瘤最大直径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TACE 与手术切除在治疗肝细胞癌伴Ⅰ/Ⅱ型门静脉癌栓中的临床疗效对比 |
参考文献 |
(2)序贯TACE对合并微血管侵犯的原发性肝细胞癌根治切除术后疗效的荟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检索文献策略 |
1.2 文献纳入与排除 |
1.3 纳入文献质量评价 |
1.4 纳入文献数据提取与汇总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纳入文献基本特征及文献质量评价结果 |
2.3 结局指标的统计学荟萃分析 |
2.4 亚组分析 |
2.5 发表偏移 |
2.6 敏感性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MVI阳性肝细胞癌的临床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原发性肝癌患者介入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1. 一般资料: |
2. 治疗方法: |
3.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原发性肝癌基本情况: |
2. 影响原发性肝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
3. 影响患者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
讨论 |
(4)BCLC分期B/C期肝癌患者行超期外科切除术后的生存获益(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资料 |
1.2 入选标准 |
1.3 治疗方式及分组标准 |
1.4 肝癌诊断及分期标准 |
1.5 治疗后随访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的比较 |
2.2 治疗分组与总体生存率 |
2.3 单因素分析 |
2.4 多因素分析 |
2.5 其他 |
3 讨论 |
3.1 样本总体生存影响因素分析 |
3.2 未纳入的影响因素讨论 |
3.3 总结及展望 |
3.4 研究不足 |
3.5 展望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原发性肝癌的精准治疗新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HBV相关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预后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与一般临床资料 |
2.2 纳入和排除标准 |
2.3 随访 |
2.4 数据统计分析 |
结果 |
3.1 总生存率分析 |
3.2 单因素分析 |
3.3 多因素分析 |
3.4 术前各因素对患者预后影响分析 |
3.4.1 HBV DNA阴性、阳性对患者生存率的影响 |
3.4.2 AFP水平对患者生存率的影响 |
3.4.3 肿瘤最大直径对患者生存率的影响 |
3.4.4 是否肝硬化失代偿期对患者生存率的影响 |
3.4.5 门脉癌栓对患者生存率的影响 |
3.4.6 NLR对患者生存率的影响 |
3.4.7 TACE术前不同AFP水平的患者3 年生存率比较 |
3.4.8 TACE术后6月AFP的应答情况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
讨论 |
4.1 AFP与 TACE术后HBV相关原发性肝癌的预后 |
4.2 HBV DNA与 TACE术后HBV相关原发性肝癌的预后 |
4.3 NLR与 TACE术后HBV相关原发性肝癌的预后 |
4.4 肿瘤指标与TACE术后HBV相关原发性肝癌的预后 |
参考文献 |
综述 HBV相关原发性肝癌预后因素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376例桂西地区壮族原发性肝癌临床特征及生存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研究内容 |
3 统计学处理方法 |
4 结果 |
5 讨论 |
6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原发性肝癌分子靶向治疗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
(8)体质量指数对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预后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1. 三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
2. 应用Kaplan-Meier法对TACE治疗的肝癌患者生存期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见表4、表5、表6) |
2.1 BMI对生存期的影响 |
2.2 是否合并肝硬化对生存期的影响 |
2.3 血清AFP水平对生存期的影响 |
2.4 肝生化学指标对生存期的影响 |
2.5 Child-Pugh分级对生存期的影响 |
2.6 有无门脉瘤栓对生存期的影响 |
2.7 肿瘤数目对生存期的影响 |
2.8 肿瘤大小对生存期的影响 |
2.9 TACE次数对生存期的影响 |
3. 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营养与原发性肝癌相关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射频消融治疗第二肝门区肝细胞癌的可行性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肝细胞癌的经皮治疗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10)益气活血组方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治疗肝癌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四、原发性肝癌的介入治疗及其预后的影响因素(论文参考文献)
- [1]TACE与手术切除在治疗肝细胞癌伴Ⅰ/Ⅱ型门静脉癌栓中的临床疗效对比[D]. 聂乐乐. 南昌大学, 2021(01)
- [2]序贯TACE对合并微血管侵犯的原发性肝细胞癌根治切除术后疗效的荟萃分析[D]. 刘佳斌.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3]原发性肝癌患者介入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J]. 加静,朱超凡,艾绍庆.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21(04)
- [4]BCLC分期B/C期肝癌患者行超期外科切除术后的生存获益[D]. 王文敏.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5]HBV相关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预后因素分析[D]. 王琳.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6]临床护理路径对肝癌介入治疗患者疼痛程度、生活质量及预后的影响[J]. 田海龙,汤洁.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0(10)
- [7]376例桂西地区壮族原发性肝癌临床特征及生存预后分析[D]. 李建基.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0(04)
- [8]体质量指数对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预后影响[D]. 杨镓旭.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9]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射频消融治疗第二肝门区肝细胞癌的可行性及疗效分析[D]. 曹秋颖. 郑州大学, 2020(02)
- [10]益气活血组方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Meta分析[D]. 王歆圆.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标签:原发性肝癌论文; 肝癌介入治疗论文; 肝癌晚期治疗方法论文; 肝癌论文; 预后论文;